明朝中后期政治

合集下载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前期:洪武——宣德年间、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中期:正统——万历10年,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1436-1482年】【未期:万历11年——崇祯未年,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中期是明从盛转衰关键,阶级矛盾尖锐,中等规模的农民暴动不断发生,与此同时,民族矛盾逐步显露,边境少数民族崛起,扰乱边防,倭寇和海盗乘火打劫,沿海地区不得安宁,矛盾错综复杂。

与此同时,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统治阶级为了挽救危机,出现张居正改革,从此明朝转后期,逐渐衰弱,最后被农民军推翻,过渡到清朝。

一、明朝中期的阶级矛盾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宫廷内外发生几起重大历史事件。

①内阁倾轧(首辅夺权)②南宫复辟,(夺门之变)③“大礼议”之争正德十六年(1521)正月,首辅扬廷和主张嘉靖帝称正德为“考”,七月,张聪《大礼疏》提出不同主张,很合嘉靖想法,嘉靖三年(1524),杨廷和退休、南京吏部主事桂萼与张聪联合上疏“循名考实,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

吏部尚书乔宇、礼部尚书汪俊等率百官坚持杨廷和的观点,嘉靖调张、桂进京任职,紧接着出现“左顺门事件”【明嘉靖三年七月(公元1524年),紫禁城东边与东华门相望的左顺门前,京城的官员,大明朝的精英,总计二百二十九人,跪在那里请愿。

这左顺门是明代文武官员在此等候皇帝批示的地方,是帝国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区域】这是转折点,以后断断续续,前后争了一二十年,事件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前后隐藏大臣们争权夺利对明朝中后期政治影响很大。

④宦官擅权明代宦官权力表现在:其一宦官控制了所有的特务机构,以及享有出征、监军、分镇等大权,其二,掌握了“批红”,秉笔太监成皇帝代言人。

明朝宦官专权有什么新特点?宦官专权本身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历代都有许多新鲜的故事留下,朱元璋有鉴于此,曾立下铁牌,严禁内臣干预政治,可最后牌子还是被人砸掉。

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但是明朝封建制度的完善,在历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宫廷每个都听皇帝的,宦官也不例外,官吏所有的权力由皇帝给予,代表皇权,所以明代的宦官是皇帝的鹰犬,不可能凌驾在皇帝之上,只要皇帝不高兴,失去宠爱就完蛋,因此,历史上出现过的宦官可以废立皇帝的现象,在明代是没有的,这是皇权恶性膨胀的必然产物。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3单元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3单元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明朝的灭亡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明朝的灭亡。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进入中原。

教学目标1.了解明代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及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的基本过程,知道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

2.明朝末帝崇祯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统治,李自成起义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

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阅读理解、史料分析、思考探究、合作讨论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历史小说《李自成》。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明朝的祖训,一部分人敬重明朝的骨气,一部分人对明朝怀有愤恨,认为明朝的统治最为黑暗。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朝的灭亡》。

二、预习检查1.说出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及影响。

2.满洲是什么时候兴起的?三、学习任务一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及明末农民起义,着重介绍了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发展过程、口号、结果及影响; 还从侧面介绍了清军入关,清朝全国性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明朝自1368年建立以来,其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朝廷政治的发展,还深刻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明朝初期,中央统治体制主要是建立在太祖朱元璋的个人威望和权威基础上,太祖通过设立中书省、东厂、西厂等机构,对朝政进行严密控制,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随着明初皇帝的更替,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接任皇位,建立了后宫和内阁制度,加强皇帝的绝对权力,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

明成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设立大学士、设立部丞,把军民分开,提出了“王治则”、“明君县”等治国理政的思想。

至明朝中期,由于明英宗重用宦官和外戚,导致了内阁制度的瓦解和宦官与外戚的勾结,使中央统治体制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此时,朝廷实行了“靖难之役”,对宦官和外戚进行清洗,重新确立了内阁制度,明正统皇帝还试图提高地方官员的政治素质,实行任人唯贤的政策。

到了明朝晚期,中央统治体制再次发生了变革。

在明嘉靖、万历时期,朝廷强调言官和兵部的作用,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提倡文官主政,加强官员选拔和任用的公正性,促使官员廉政自律。

明朝还试图通过“四夷考试”等措施,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控,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不断完善和优化。

从最初的太祖个人威望和权威统治,到后来的设立内阁制度和强调官员廉政自律,再到晚期的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控,明朝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反映了明朝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篇示例:明朝建立后,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多次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国家的政治格局,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通过一系列政治措施,确立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

他实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设立了三法司和六部,以及太监宦官监察皇帝的行为,形成了尊皇精神。

高三历史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例题解析 旧人教

高三历史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例题解析 旧人教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例题解析【经典题】例1(1999上海卷试题)明太祖时,曾镌铁牌于宫门:“内臣(宦官)不得预政事,预者斩。

”然而,正是明朝,宦官专政曾几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其直接原因是A.皇帝昏聩腐败少问政事B.宦官利欲熏心权力膨胀C.朝臣阿谀奉承治国无方D.藩王势力太大亟需监察【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朱元璋立牌限制宦官权力,可明成祖时对宦官管束逐渐放宽,导致其权力增大。

明英宗时宦官专政局面开始形成。

此后,许多皇帝不问朝政,大权掌握在宦官手中。

因此本题答案应为A【答案】A例2(1997年上海卷试题)下列农民起义领袖中曾在今西安建立政权的是①陈胜②张角③黄巢④朱元璋⑤李自成A.②④B.③⑤C.①③⑤D.③④⑤【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以及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陈胜曾在陈(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张角没有建立政权;唐末黄巢起义在长安(今西安)建立大齐政权;元末朱元璋起义,后在南京建立政权;明末李自成起义,曾在西安建立大顺政又。

据此可识别正确答案应为选项B.【答案】B例3 (2001年春季高考题) 阅读以下关于隋末、南宋、明末人民反抗斗争的材料:材料一王薄拥众据长白山……,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浪死:白白送死),以相感劝,避征役者多往归之。

——《资治通鉴》材料二“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

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

”持此说以动小民。

——《三朝北盟会编》材料三谓五年不征,一民不杀,且有贵贱均田…伪为均田免粮之说。

——《罪惟录》材料四……擅自加征,又妄议每一张税银三钱,人情汹汹,讹言四起。

于是机户皆杜门罢织,而织工皆自分(自己预料)饿死,一呼响应,毙黄建节(税官)于乱石之下,付汤莘(当地恶棍)等家于烈焰之中,……不挟寸刃,不掠一物,预告乡里,防其延烧,殴死窃取之人,抛弃买免(行贿求免)之财。

——《万历实录》回答:①据材料一、二、三指出各次农民起义的主要斗争要求是什么?据此说明隋末至明末农民起义的发展与深化。

明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2)

明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2)

土地制度的变革
明代初期实行屯田制,后逐渐演变为永佃制,土地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佃农获得永佃权,可自由买 卖、典押和继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手工业技术进步与行会组织兴起
手工业技术进步
明代手工业技术发展迅速,如纺织、 陶瓷、造船、冶铁等行业均取得了重 要成就,产品质量和产量都有显著提 高。
行会组织的兴起
03
商人的成功和地位提升也改变 了社会对商人的看法,使得商 业成为了一种受人尊敬的职业 。
妇女地位及家庭观念变化
在明代,妇女地位相对于前代有所提高,一些妇 女开始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
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夫妻之间的关系更加平 等,妇女在家庭中拥有了一定的发言权。
一些妇女还通过文学创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和情感,展现了她们的才华和智慧。
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明朝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来 解决倭寇问题,包括加强海 防建设、实行海禁政策、派
遣将领征剿等。
在明朝政府的努力下,倭寇问 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解决, 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西方传教士来华及文化交流
明朝时期,西方传教士开始 来华传教,其中最著名的是
利玛窦。
西方传教士不仅带来了基督 教文化,还介绍了西方科学 知识和技术成果,促进了中
书法
明代书法在继承晋唐传统的基础 上,形成了台阁体、苏黄米蔡等 多种风格流派。代表书家有董其 昌、王铎等。
民间曲艺和舞蹈传承创新
曲艺
明代民间曲艺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评话、弹词、鼓词等。这 些曲艺形式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为后世曲艺艺术奠定了 基础。
舞蹈
明代舞蹈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如宫廷舞蹈 中的《霓裳羽衣舞》和民间舞蹈中的《花鼓舞》等。这些舞 蹈作品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和审美情趣。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明朝自1368年建立以来,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多次变化,不断完善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政治体制方面,明朝初期创立了明君专制的政治体制,即地方官吏都是中央派遣,不设巡按使评理,凡是地方遇到大事没有权力的话只有请命于中央,但是至明中叶之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开始设立了巡按使等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严密。

在官制方面,明初设立了东厂、西厂两个特务机构,以执行中央政策为使命,但是经过朱棣改革,东厂、西厂被撤废,而设立了东阁,将秘密情报和监察职能合并,改善了中央集权程度。

明初还设立了警察局,但是后来明太祖朱棣取消了警察局,以减轻人民负担和加强地方自治。

在行政体制方面,明初实行了省县制,后来明太祖朱棣废除了道府县三级制,改为二级制,即设立省和县,简化了地方行政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

在财政体制方面,明初实行均田制和民田继制,但是在朱棣改革之后,废除了民田继制,实行了官田制,加强了中央对土地的控制,增加了财政收入。

在军事体制方面,明初实行了八旗制和千户制,但是后来明太祖朱棣改革,废除了八旗制,建立了闽粤制和蓟镇制,调整了中央与地方军事力量的关系,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多次变化和调整,不断向着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这些变化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示例: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许多变化。

明朝建立后,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主要包括皇帝权力的加强、官僚体制的完善、地方行政体系的调整和中央集权的加强等方面。

明朝建立后,皇帝权力得到了加强。

在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通过削弱宗室势力和加强皇权,确立了皇帝的绝对统治地位。

古代政治家张居正的生平事迹

古代政治家张居正的生平事迹

古代政治家张居正的生平事迹张居正是明代最有权威的一个首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可多得的政治家1582年6月,张居正病死,一些改革的反对派重新聚集,疯狂地进行反攻倒算,改革基本失败。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张居正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张居正人物简介明朝名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初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进行了“万历新政”,使原已垂危的大明王朝生命得以延续,具有重大的历史功绩。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

祖籍安徽凤阳。

明太祖封先祖张关保到归州,为归州千户所。

张居正曾祖庶出,无法承世袭官职,迁到湖广江陵。

张居正生于公元1525年5月24日,卒于公元1582年6月20日。

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璘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

16岁中了举人,23岁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领翰林事。

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代高拱为首辅。

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

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严厉整肃朝廷上下。

在张居正功成名就之时,他把矛头对准了曾给他带来巨大利益的阶层——文官集团。

张居正除了推行一条鞭法,使得税收统一收钱不收物,节省了很多土地,更实行考成法,其具体实施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考勤,比如一位知府(五品),年初时就要写好一份计划,不能太少,写好后自己留一份,给张居正一份。

如计划过少,就要退回重写。

计划通过后,以后的一年里这位知府就要为完成计划而努力。

如果到了年末,核对后发现这位知府有什么事没有完成,那知府就会被贬职降为知县。

高三历史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高三历史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afn763utb
所以,对于吴慧的她倒是感到轻松,因为吴慧从来都是话多,她只需要听就好,再者,吴慧也是几年才会给她打上那么一通、 她倒不至于感到有负担!
李想还是在自己的梦中默默无闻,尽管她很努力的创作着,但是她先天实在太过愚钝,以至于后天需要许久的弥补时间,至于 需要多久的弥补时间,她自己也无从知晓!
李想回到老家后便去看望已然结婚生子的吴慧,她觉得那样的吴慧有点不太真实,但是,却又无比真实,人、总归是要结婚生 子的,尤其是女人!
吴慧说“你怎么还没有找对象?”
李想便笑“没有遇上合适的”,她似乎很少去思及这样的问题,那样一种本该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问题一:均田免粮的口号在明末农民战争中起了 什么作用?这个口号能不能实现?为什么?
“均田免粮”口号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得到土地 和减免赋税的迫切愿望,因此大大激发了农民的 革命积极性。
问题二: “均田免粮”口号的在中国农民革命史
的地位如何呢?
“均田免粮”口
标志着我国农民阶级反封建斗号土争触地进及所入到有一了制个封,建触
D 地方设“三司”
B 2、阅读以下统计表,该统计说明了 ( )
年号
洪武(1368—1389) 弘治(1488— 1505)
A全经国过垦田农数民战争大86量96土00地0顷抛荒
4228000顷
B 官僚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
C 农民战争后土地回到农民手中
D 蒙古贵族的骚扰破坏了北方的农业
3、大一统王朝屡屡被农民起义推翻,一再印证了
课外作业
汉、唐、明是中国封建社会统一、中央集权加强 的朝代。其统治的前期都出现了皇帝勤于政事、 大臣廉洁奉公的清明政治景象,封建王朝走向 兴盛;而三个王朝的中后期都出现过政治异常 腐败黑暗,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局面,最后直接或间接地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请结合史实概述这两种历史现象的表现和特征, 解释为什么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为大金的是( B )
A.皇太极
C.阿骨打
B.努尔哈赤
D.铁木真
明末大旱和鼠疫
当时除了原有的征税,还加派了对辽东作战的“辽响”、训 练军队的“练响”和镇压人民起义的“剿响”,合称“三响”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李自成起义过程
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军的 主力军。 ①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②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 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③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的兴起
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 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 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 后金。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次年,改国号为清。
努 尔 哈 赤
皇 太 极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2.清兵入关
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 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机离京西行, 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答:李自成起义军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拥护的原因 (1)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 (2)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还向 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3)这些政策与明政府政治的腐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综合提升 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答:1.根本原因: 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 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②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 ③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④后金的崛起,消耗了明朝的国力。 2.直接原因:陕西连年大旱,爆发农民起义,李 自成队伍成为主力军,最终攻陷北京,推翻了明 王朝。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年级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一、选择题(共6题,题分合计12分,单选)1.下列未被宦官把持过朝政的朝代是A .东汉B .唐朝C .北宋D .明朝2.在明末农民战争推翻明朝统治与清军入关之时,欧洲历史正处于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内战正在激烈进行B .法国大革命中,普鲁士奥地利进行武装干涉C .俄国打败瑞典,夺得波罗的海重要出海口D .英法七年战争结束,英国夺得了海上霸权3.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控制的南部地区最远到达A.黄河以北B.淮河以北C.长江以北D.长江中下游4.明政府筹集军费加派“辽饷”是为了A.同辽军作战 B .抗拒瓦剌进犯 C .镇压农民起义 D .同后金作战5.明末农民战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是因为A.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B.李自成起义军活动范围非常大C.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D.李自成起义军建立了农民政权6.李自成的“均田免粮”口号是针对明末的以下哪些情况提出的①土地高度集中②兵役徭役繁重③赋税沉重④物价昂贵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③二、非选择题(共2题,题分合计45分,材料解析题、问答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宦官制度本来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殊产物,其基本职能是为皇帝私人生活服务。

虽然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宦官干政现象,但在明代宦官制度与皇权更密切结合,对明代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研究明代政治,不能不研究宦官。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案》材料二:初,太祖制,内臣不许读书写字。

后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

由是多通文墨,晓古今,逞其智巧,逢君多奸。

数传之后,势成积重 --《明史》材料三:然考其致祸之由,亦不尽由于通文义也,王振、汪直、刘瑾固稍知文墨,魏忠贤则目不识丁,而祸更烈。

明朝时期的政治衰败与社会动荡(13)

明朝时期的政治衰败与社会动荡(13)
明朝时期的政治衰败与社会 动荡
汇报人:XX 20XX-01-26
contents
目录
• 政治制度及其演变 • 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 民族关系与边疆问题 • 文化教育及其对政治影响 • 民间反抗运动及其影响 • 总结:明朝政治衰败与社会动荡关系
01
政治制度及其演变
明朝初期政治制度
01
02
03
废除丞相制度
和商业家族。
资本主义萌芽
在商业繁荣的背景下,明朝中后 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如工 场手工业的出现和雇佣劳动关系
的产生。
财政危机与赋税加重
财政入不敷出
01
明朝中后期,由于官僚机构膨胀、军费开支巨大等原因,财政
出现严重赤字。
赋税加重
02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明朝政府不断加重赋税,导致农民负担沉
重,加剧了社会矛盾。
04
05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 去生活来源。
赋役繁重,农民负担沉 重。
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受 贿,对农民剥削加剧。
自然灾害频繁,农民生 活困苦。
经过:明朝中后期,农 民起义不断,如正德年 间的刘六、刘七起义, 嘉靖年间的倭寇之乱和 隆庆年间的李自成、张 献忠起义等。这些起义 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对 明朝政治和社会造成了 深远的影响。
宦官势力的崛起
明朝中后期,宦官势力逐 渐崛起,干预朝政,成为 政治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
厂卫制度的强化
明朝中后期,东厂、西厂 等特务机构得到强化,滥 用职权,加剧了政治黑暗 。
官僚体系膨胀与腐败

官员数量激增
明朝中后期,官员数量激增,冗员众 多,导致政府效率低下。
土地兼并严重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 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或佃农, 加剧了社会矛盾。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翻。
1644
崇祯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 (1)后金建立:1616年, 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1635年, 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3)清朝建立: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 清 。 2.清兵入关: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 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
答案:“均田免赋”就是要平均分配土地,免除赋税。因为有了材料二中提出的“均田免赋”口 号,所以才有了材料三中百姓热情欢迎李自成起义军,二者是因果关系。
材料四 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 的一次农民战争。……“均田免赋”这种极端平均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口号,只能进一步导致大顺 军用拷掠追饷来筹集军费,以致在进军北京途中,特别是进入北京后,大肆对明朝的政要、权贵、富商、 绅士等严刑拷打,勒索钱财,造成社会混乱,人心动荡。 [探究3]依据材料四原文回答,此次农民起义有何不足之处?(一点即可)
A.政治腐败
B.天灾不断
C.土地兼并
D.法纪松弛
13.(2022梧州期末)某历史读物写道:“明朝引进玉米、甘薯等。崇祯年间,玉米、甘薯开始在中国
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
就是因为没得吃……”结合所学判断,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D)
A.赋税沉重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目标导航
一.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和李自成推 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 (重点)
二.知道后金、清朝的建立和清兵入关以 及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基本史实。(重 点)
知识结构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第十二讲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与经济

第十二讲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与经济
朱棣以为家奴可靠,称帝后,不 仅对宦官委以出使、专征、监军、 分镇等军政大权,而且还设立东厂 特务机构,由亲信太监掌管。东厂 和锦衣卫一样,只对皇帝负责,不 必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 缉拿臣民,开了宦官干政之端。
明彩塑太监像
• 明初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念书,但从宣宗开始宦官 可以做皇子陪读,宦官干政又有了文化上的条件。
• 简要言之:自行一条鞭法后,田地的负担 全国一般地提高起来,这因为田地至少要 多承受一部分役的负担的原故。
• 前提是清查土地和人口,田赋和役银按地 亩分担,土地多其分担越多。
一条鞭法,顾名思义就是简化了赋、役征收手续。
• 一是把田赋和繁杂的徭役、杂税合并统一征收;
• 二是把徭役部分地摊入田亩,既根据人丁又依照田亩征 收;
宦官机构及其权力
明中后期票拟、批红权力运 行示意图
通政司 → 司礼监 → 皇帝 → 司礼监 → 内阁

上奏

票拟↓


内阁 ← 司礼监 ← 皇帝 ← 司礼监

执行
批红

通政司 → 司礼监 → 内阁 → 司礼监 → 内阁
帝 不
上奏
票拟
批红
执行
理 政

3、四大权阉
五、张居正改革
1、整顿吏治,创考成法。
2、培养人才、整顿学校。
3、经济改革。 A、抑制国家财政和宫廷财政的支出、抑制大工程。 B、强化边镇钱粮与屯田的管理。 C、强化户部的财政事务管理能力,整理赋税簿册。 D、清丈田粮,推广一条鞭法。 4、重用潘季驯, 治黄河水患 。 5、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平定外患 。
• 1、一条鞭法以前明代的赋役制度 • 2、一条鞭法 • 3、两税法、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

第9讲明至清中叶的政治兴衰与边疆治理讲义--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第9讲明至清中叶的政治兴衰与边疆治理讲义--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2024年统编版(2019)历史备考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9讲《明至清中叶的政治兴衰与边疆治理》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华文明鼎盛中面临危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政治: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西方近代文明的发展成为世界大势所趋。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日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中华文明面临危机。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繁荣,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

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中国经济落后于世界工业化潮流。

思想文化:理学占据统治地位,日益僵化;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文艺世俗化趋势加强;西学东渐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明清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

清朝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必备知识一、明朝是明太祖。

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清朝前中期1.制度变化[归纳提升]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新趋势和新问题(1)新趋势①中国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不断进行反侵略斗争。

②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

清政府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2)新问题由于封建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海外贸易,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几乎脱离了世界发展的潮流、落后于西方而进一步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探究点一明初内阁制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2)消极影响①经济上,君主专制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朝的政治与社会制度

明朝的政治与社会制度

06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明朝政治与社会制度成就总结
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设立内阁等 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皇权。
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明朝通过里甲制度、保甲制度等 基层管理制度,有效地维护了社 会秩序,减少了社会动荡。
01 02 03 04
科举制度完善
明朝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使 其得以规范化、制度化,为国家 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
户籍分类
明朝户籍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各类户籍 承担不同的赋役和社会职责。
人口登记
实行里甲制度,以110户为1里,10里为1甲, 进行人口登记和管理。
流动人口管理
设立巡检司、关津等机构,对流动人口进行盘查和管理。
土地制度与税收政策
土地所有制
明朝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归皇帝所有 ,分封给藩王、功臣和官僚等。
土地兼并问题及政府对策
土地兼并严重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问题日益 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 佃农或流民。
政府限制土地兼并
政府通过制定法律、限制官员兼 并土地等措施,试图遏制土地兼 并的势头。
效果有限
然而,由于政治腐败、法制不健 全等原因,政府限制土地兼并的 效果有限。
教育普及程度及科举改革
教育普及程度提高
04
明朝社会制度特点分析
Chapter
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影响
严格控制人口流动
明朝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将人口划分为军、民 、匠、灶等户,限制人口自由流动。
阻碍城市化进程
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阻碍了 城市化和工商业的发展。
固化社会阶层
户籍制度使得社会阶层固化,不同户籍之间难以 跨越,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精品

历史:6.2《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教案(2)(旧人教版高三)[基础知识]明中后期政治危机的表现严嵩专权宦官专权东林党人土地兼并陕北起义李自成推翻明政权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基本理论]联合所有学过的明代相关知识,得出结论明朝时已经是封建专制陷入没落时期。

[能力培养]1.归纳相关历史现象,推论出:明朝中后期后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没落的尽头;2.比较历史次农民起义的特点。

[重点难点]明朝政治危机与封建专制的没落。

[教具教法]地图,资料,讲述,讨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明加强专制主义措施的内容及联想其影响而导入。

一.明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1.君昏臣奸。

(1)武宗。

长期不上朝。

朱厚照(1491年-1521年),重用刘瑾等八党,建造豪华宫殿,营建密室,称“豹房”、“新宅”,沉湎其中,频繁出巡,寻欢作乐。

后南巡途中因捕鱼船翻落水,获救后死于豹房,时年31岁。

(2)世宗。

迷信道教,朝政尽由严嵩父子指把持。

朱厚[ ](1518年-1566年),宪宗之孙,孝宗之弟。

太监引诱下迷信道教方术,企还应长生,二十余年不朝臣,由严嵩当政。

朱翊钧(1563年-1620年),10岁即位,由陈皇后与生母李贵妃主持,后居正辅佐改革。

居正去世九个月,下诏夺其官秩,抄家,从此不视朝政,大肆敛财营建。

[资料]张居正。

张居正为何身后被抄家柯愈春文(人民网)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张居正本身是一个令人感情激动的题目。

”令人感情激动的事有两件:一是张居正生前做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改革事业,解除了明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史称万历中兴;二是他死后被抄家问罪。

原因是他生前干了一番改革事业,反贪和取消赋税特权的改革冲击了皇权,得罪了官僚特权阶层,得罪了阻碍他改革的官场势力。

明代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身后被抄家,400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与议论的热门话题。

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张居正辅佐十年的明神宗朱翊钧突然翻脸,下诏查抄张居正的家产,派司礼太监张诚、刑部侍郎丘前往张居正的家乡湖北江陵办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
永乐政局
明 成

(1)削藩
(2)1421年,迁都北 京,南京作为陪都。
(3)五次亲征蒙古, 巩固北方边境。
(1)宗藩不得预兵事,亦不许预政事,所有宗室均不许入仕做 官,不许从事工商业;
(2)两藩王间非经奏准不得相会;
(3)藩王就封后非经特许不得还京入朝,不得与封地的官府交 往,与宗藩联姻的也不得被选任当京官;
[德]贡德·弗兰克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 球化中的东方 》
4、明代市民社会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 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以及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 明清时代的中国社会里,已经出现有相当数量 的市民阶级。
道光《苏州府志》卷一○ 记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 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
二、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与经济
1、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 2、宦官专权 3、张居正改革
1、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 1449年8月13日
景泰元年(1450)八月,瓦喇放还英宗,居于南宫。 景泰三年五月,景帝废其侄太子见深,立己子见济。 景泰四年十一月,太子见济病卒。 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六日,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改元天顺。 二月十九日,朱祁钰卒,以亲王礼葬于西山。 天顺八年(1464),英宗卒,太子见深即位(宪宗)。
五甲喇一固山(旗)
“出则为兵,入则为 民”;“无事耕猎, 有事征调”。
1619年,萨尔浒之战 1621年,后金攻占沈阳、辽阳等地。 1626年,努尔哈赤进攻宁远不利,不久病死。 1636年,皇太极迁都沈阳,改国号为清。
顾诚(1934—2003) 风雨南明
庙号 英宗
年号 正统
宦官 王振
主管 司礼监
宪宗 成化 汪直 锦衣卫
武宗 正德 刘瑾 司礼监
熹宗 天启 魏忠贤 司礼监
3、张居正改革
(1896-1988)
(万历)帝虚己委居正, 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中外想望丰采。
帝内任保而大柄悉以委居
正。居正为政,以尊主权、 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 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 夕奉行。
三、明末农民起义和满清入关
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变迁(1580-1644)》, 《历史研究》1997年第1 期
万历和崇祯年间的灾荒和鼠疫大流行,对明王朝的 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国力匾乏、人口死亡、社会动乱和农民起义;反过 来说又加快了鼠疫的流行。
从某种意义上说,明王朝的灭亡,乃是明代后期华 北地区及附近省份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
经营性地主的出现
谭晓,邑东里人。与兄照俱精心计,居湖乡田多洼 芜,乡之民皆逃农而渔,于是田之弃弗治者以万计。 晓与照薄其值买之,佣乡民百余人,给之食,凿其 最洼者为池,余则周以高塍(cheng)辟而耕之, 岁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计,皆蓄鱼,池之上架以 梁为茇舍,蓄鸡豕(shi)其中,鱼食其粪又易肥, 塍之上植梅桃诸果属,可畦者以艺四时诸蔬,皆以 千计。……于是赀日益饶。
1、“三饷”(辽饷、剿饷、练饷)与自耕农的减 少 2、 明末农民起义(“均田免粮”)
3、满清的兴起与入关
万历十一年(1583),

努尔哈赤起兵。


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

程中,创建八旗,制

定满文。
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建立大金汗国, 史称后金。
兵民合一
八 旗

三百丁一牛录

五牛录一甲喇(队)
•2000年10月,在香港苏富 比拍卖行拍卖。成交价为: 4400多万港元。
3、商品经济的繁荣
明清时期,……商业 的规模、商人的活动 范围和商业资本的积 累,都大大的超越了 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水 平。
傅衣凌 (1911——1988)
1400年到1800年,中国在整个世界 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 地位。它的这种更为核心的地位是 基于它在工业、农业、运输和贸易 方面所拥有的绝对与相对的更大的 生产力。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 这种位置和角色的现象之一是,它 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 货币的一半,以平衡中国几乎永远 保持着的出口顺差。 至少直到1800 年为止,亚洲,尤其是中国一直在 世界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
张仲礼 著
五、郑和下西洋
乾隆癸未(1763)仲秋月仿明永乐十六年(1418)天下诸番识贡图 臣莫易仝(tong)绘
(伦敦讯)明日起将在北京和伦敦同时展出的一张古 代地图,可能将证明最早发现美洲的不是哥伦布而是 中国人。这张地图是中国航海家于1418年绘制、并在 1763年复制的,地图上标有北美洲和南美洲。
——《明史》卷213 《张居正传》
1、整顿吏治,创考成法。
2、培养人才、整顿学校。
3、经济改革。
A、抑制国家财政和宫廷财政的支出、抑制大工程。 B、强化边镇钱粮与屯田的管理。 C、强化户部的财政事务管理能力,整理赋税簿册。 D、清丈田粮,推广一条鞭法。
4、重用潘季驯, 治黄河水患 。 5、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平定外患 。
根据这张地图上的说明,此图绘于清乾隆二十八 年(1763年),是一张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天下诸 番识贡图》的复制品,名称为《天下全舆总图》,反 映了天下诸番向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进贡的场景。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6-01-15
⑴英国《独立报》:这张即将展出、在1418年绘制的 地图,将证明中国航海家郑和首先发现美洲的理论。
(2)鱼鳞图册与粮长制
2、明初的制度建设
王天有(1944 —) 《明代国家机构研究》
3、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
靖难之役
明初分封诸子,各拥军队,承担镇守要害、 抵御边患等任务。诸王中,燕王朱棣长期统 兵作战,势力最强。
1398年,建文帝即位。削弱诸王权力。 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 叛乱,史称“靖难之役”。 1402年,叛军攻克京师,建文帝失踪。朱棣 称帝,年号永乐。
吴承恩《西游记》插图
罗贯中:《三国志演义》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冯梦龙:《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绅士:是官僚在离职、退休、 居乡,或者还没有当官以前 的称呼,是唐宋以后逐渐形 成的一个社会阶层。
士绅在地方上的影响主要表 现在两个圈子中。 一个是在普通老百姓的圈子 中,在解决纠纷、组织募捐 等活动中发挥领导作用。 另一个影响圈子是在地方官 圈子中。促使官员制订、修 改或取消一些决定或行动。
2、宦官专权
万贵妃与汪直 纪氏与朱祐樘
明宪宗 1465-1487
明武宗朱厚照(1506-1521)
明世宗 朱厚熜
(1522-1566)
大礼议 二十余年不视朝 严嵩专权 壬寅宫变(1542) 庚戌之变(1550) 倭寇为患
明神宗朱翊钧
(1573-1620)
以皇帝的身份向臣僚作 长期的消极怠工,万历 皇帝在历史上是一个空 前绝后的例子。 皇帝决 心以顽强的意志和臣僚 们作持久的抗······再也 不愿意做任何事情使他 的文官们快意。
四、明代的社会文化
1、农业
当时农业上各个生产 过程中的工具都已齐 备。水转连磨、水转 翻车,以及各种耕具 均已使用。
《农政全书》
新引进和传播推广的外来作物如甘薯、玉米、 土豆、花生等具有耐干旱的特点,这使地形崎 岖和干旱贫瘠的土地得到了利用。
烟草于明末传入中国,推广迅速,遍及广东、 江南、山东、直隶、湖广、陕西、甘肃各地。
(4)藩王不许自置王府的官吏,亦不得拒绝由朝廷派来的王府 官。宗室生子,必须向朝廷请名,名义上是由皇帝赐名。及其 年长,又必须向朝廷请婚选配,不准“擅自婚配”。
(5)对王府的建筑格式、规模以及衣冠札仪等均有繁琐的具体 规定,不准逾制。
3、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
(4)中国古代最大类书 《永乐大典》 共22877卷,现存810卷。
⑶搜狐网:这是一张购自上海古玩市场的地图。用较 为古老的纸张和墨水进行伪造,是奸商们伪造书画的 基本伎俩。这张地图根本就是现代不法奸商根据旧地 图以及一知半解的历史知识炮制的伪造品。
刘刚 /u/1213084361
/document/library/生活时尚/历 史文化/JYBOOK_1421中国发现世界/index.htm
⑵英国《经济学家》:虽然目前还无法证实这张地图 的真伪,但一些专家认为,郑和在1418年前后就已经 发现美洲大陆并绘出地图的可能性相当大。此前很多 专家就已经提出,在一些记载有郑和六下西洋的典籍 中,有很多关于美洲大陆以及当地土著居民的描述, 说明郑和很可能在前往非洲的途中曾经到过美洲,这 完全可以成为郑和在其航海图中绘制美洲的依据。
中国古代史
第七章 明清:多民族统一国家的 发展和封建社会的衰弱(上)
一、明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二、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与经济 三、明末农民起义和满清入关 四、明代的社会文化 五、郑和下西洋
一、明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1、明朝的建立 2、明初的制度建设 3、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
经济政策
(1)休养生息
多次减免各地的赋税,大力推行垦荒、屯田。 明初15年中,新垦田数共达1.8亿多万亩,占当时 全国可耕地的一半。共修沟渠、堤岸5000多处; 疏浚河道4100多条;开掘堰塘4.09万多处。
——《常昭合志稿》卷四八《轶闻》
2、手工业:规模扩大
明代手工业生产,已开始脱离农家副业的性质, 而向着工场手工业的道路前进,并在生产系统 上逐渐组成为一个有机的构成。
如松江的棉布、苏州的丝织、江西景德镇的陶 瓷等,不仅规模大、质量精,而且逐渐发展出 一些专业的城镇、专业的乡村。
明朝嘉靖年间五彩 鱼藻纹盖罐
明朝废了宰相,形成了部分的权力真空,这为明 代宦官专权提供了空间,使得宦官得以以皇帝家 奴的身份窃取了部分皇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