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的故事
一言九鼎的小故事
![一言九鼎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cf6179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06.png)
一言九鼎的小故事
给你讲个“一言九鼎”的小故事。
话说在古代啊,有个很厉害的人叫毛遂。
那时候啊,赵国被秦国欺负得够呛,赵王就想找楚国一起联手对抗秦国。
于是呢,就派平原君去楚国谈判。
平原君就打算带几个厉害的门客一起去,他挑来选去,选了十九个人,还差一个。
这时候,毛遂就自己站出来说:“老大,你带上我呗。
”平原君有点怀疑啊,就问他:“你在我这儿都好几年了,也没见你有啥特别出众的本事,能行吗?”毛遂就很自信地说:“我呀,就是那把锥子,你要是把我放进口袋里,早就锋芒毕露啦。
”平原君一听,行吧,那就带上他。
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就开始谈合作的事儿。
谈啊谈啊,从早上谈到中午,那楚王就是犹犹豫豫,不想答应。
这时候,毛遂可就忍不住啦。
他一手拿着宝剑,大踏步就走到楚王跟前,把楚王都吓了一跳。
毛遂就说:“大王啊,这事儿其实很简单。
你想啊,秦国现在这么嚣张,就像老虎一样到处咬人。
赵国和楚国呢,要是联手,那就是两只老虎,还怕打不过秦国这一只老虎吗?再说了,你楚国这么强大,难道就甘心一直被秦国欺负?今天你就给个痛快话,合不合作?”
楚王一看这架势,再一听毛遂说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啊。
而且毛遂那气势,就像他说的话有千钧重一样,让人不得不重视。
最后啊,楚王就答应和赵国合作了。
平原君这时候可佩服毛遂了,他就感慨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意思就是毛遂这一到楚国,让赵国的地位就像九鼎一样尊贵重要啦。
这就是“一言九鼎”的由来了,就是说一个人说话很有分量,像九鼎那么重呢。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https://img.taocdn.com/s3/m/16ee2160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5.png)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话说长安城中,有一位年轻有为的官员名叫张良,他聪明能干,深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他每日忙碌于政务之中,处理着各种繁杂的事务,但却总能游刃有余,从不出差错,甚至有时候还能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议,让皇帝对他赞赏有加。
有一天,皇帝在朝廷上听说外面的百姓都感到朝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心中感到非常满意。
便命令张良为宰相,当时有许多人都感到惊讶,认为张良还年轻,没有足够的经验来担任这样重要的职位,但皇帝却深信张良早已有了执政的能力,才让他担任此职。
张良就开始了他的宰相生涯,他果然处理一切事务的能力非常卓越,朝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百官也都心服口服。
而他为宰相的风采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有一天,一位来自西域的使臣前来朝见皇帝,带来了一封重要的书信,书信中写道:“贵国西域近来有一支来自北方的强大军队,希望贵国能够出兵助阵,共同抵御这支来犯的敌军。
”皇帝陷入了沉思之中,这个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决定的,要经过详细的思考和分析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他决定召集百官商议,共同商讨对策。
张良知道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涉及到国家的安危,于是他准备了一份详细的报告,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但是在百官商议的时候,却有一些人提出了许多争议和疑虑,没有一个明确的决定方案。
张良见状,沉思片刻后站了出来,对众人说道:“此事关系到国家安危,我们必须思虑再三,不能草率决策。
我觉得我们应该派遣使者前去西域了解清楚敌人的实力和来历,并且谋划出最为明智的决策。
”百官闻言,一个个都沉吟了起来,纷纷表示赞同张良的建议。
皇帝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他深知张良的能力和智慧,相信他一定能够为国家择取最为明智的决策。
于是,张良带领着一支使者团前往了西域,详细了解了敌人的实力和来历,最终以一份详细的报告呈给了皇帝,提出了明智的决策方案。
这个决策方案因为涉及到国家的安危,张良决心把决策方案做到极致,当天他连夜加班修订报告,一直修订到天亮,确保报告的准确无误。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https://img.taocdn.com/s3/m/91b608fb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7.png)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从前有一个叫曹操的人,他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
曹操聪明机智,胆识过人,是个非常伟大的人物,他统治着中原地区,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有一天,曹操的手下武将夏侯惇向他报告了一个重要情报。
他告诉曹操,刘备正在南方建立自己的势力,并打算与曹操对抗。
曹操听罢,皱起了眉头,他深知刘备的能力和胆量,并非好对付的敌人。
曹操正准备着手应对刘备的挑战时,他接到了一个客人的到访,请他帮助解决一场纷争。
这个客人是一个老人,他自称是晋阳的穷人,名叫陈胜。
陈胜向曹操讲述了自己与邻村王家斗争的经过。
陈胜说,他和王家在土地问题上产生了争执。
陈胜认为王家侵犯了他的土地,但王家却不认同。
陈胜没有钱财,无法请律师,只好向曹操求助。
曹操深知自己是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对于土地问题并没有太多经验,但他也不想拒绝这个求助。
他想了一下,然后对陈胜说:“我不能帮助你解决这个纷争,但我可以帮你提供一个解决办法。
”陈胜听了曹操的话,心中一喜,他问:“请问您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曹操微微一笑,说:“我会亲自去见王家,告诉他我的意见,让他明白你的立场。
”陈胜感激地看着曹操,说:“谢谢您,曹大人,您真是一言九鼎啊!”曹操点点头,说:“我明白你的感谢之意,但我并非真的一言九鼎,只是尽我所能去帮助你。
”曹操并没有带着陈胜去见王家,而是亲自去了王家的府邸。
在见到王家的时候,曹操向他详细解释了陈胜的立场,并提出了一个合理的处理方案。
王家听了曹操的意见,不再纠缠于土地问题,与陈胜达成了和解。
陈胜非常感激曹操的帮助,他深深体会到曹操的一言九鼎的威力。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个人的一句话就像九个鼎那样沉重,有着很大的说服力,能够改变人们的想法或者解决问题。
陈胜回到家中后,他把曹操帮助自己解决纷争的事情告诉了所有人,大家对曹操的高明和智慧赞不绝口。
曹操的名声也因此在陈胜的村子里传开了,人们都敬仰他的一言九鼎之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一句话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改变局势。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简介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a5193e3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a2.png)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简介以下是 7 条关于“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简介:1. 战国时,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
平原君的门客毛遂自荐一同前往。
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从早上谈到中午都没结果。
毛遂大步跨上台阶,大声说:“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大怒。
毛遂握紧剑柄,继续说:“大王仗着楚国强大,难道就不想一统天下吗?如今秦军围困邯郸,赵国危急,若是楚国出兵相助,那楚国的威望不就如日中天了吗?”楚王被说服,答应出兵。
平原君感慨地说:“毛先生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就像你在困难时,有人挺身而出,一番话就能改变局面,这可不是一言九鼎吗?结论:毛遂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展现了一言九鼎的力量。
2. 从前,有个叫季布的人,他非常讲信用。
只要他答应过的事,就一定会做到。
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有一次,季布受汉王追捕,很多人暗中帮助他。
为什么呢?就因为他言出必行啊!这难道不像是一言九鼎一样有分量吗?就好比你答应朋友一件事,然后你拼命做到,朋友会多么信任你呀!结论:季布以其言而有信诠释了一言九鼎的价值。
3. 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决心推翻他。
姜子牙给武王出谋划策,每一个主意武王都非常重视。
最终,在姜子牙的帮助下,武王成功灭纣。
姜子牙的话在武王心中那可是一言九鼎呀!就像在团队里,有个特别有智谋的人,他说的话大家都奉为圭臬,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一言九鼎呢?结论:姜子牙用智慧和谋略让自己的话有了一言九鼎的份量。
4. 齐桓公几次大会诸侯,管仲总是给他出主意。
桓公对管仲那是言听计从,管仲说啥他都觉得对。
这不正是一言九鼎吗?想想看,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你对他极其信服,他说话是不是特管用?结论:管仲凭借自己的才能实现了一言九鼎。
5. 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
面对秦王的威胁,他毫不畏惧,义正言辞地说:“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秦王被他的气势所慑。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7cedeb86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e9.png)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一言九鼎,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
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
”清冯桂芬《致曾侯相书》:“执事一言九鼎,或有以息其议,甚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事: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
赵王派相国平原君去楚国谋求联合抗秦。
平原君在门客中选中了文武兼备的十九名随员,离预定的二十名还差一员。
平日并不受重视的门客毛遂经过自荐,被平原君批准随行。
起先,随行的另外十九人都很瞧不起毛遂,暗中讥笑他。
但到了楚国,在相互交谈的过程中,他们逐渐觉得毛遂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对他都很钦佩。
平原君去和楚王商谈联合抗秦之事,毛遂等随行人员便都在台下等候。
可是,平原君和楚王从早上谈到中午,还是没有结果。
随行的另外十九人便怂恿毛遂上台去说服楚王。
毛遂凭着自己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按住剑,顺着台阶走上台去,对平原君说:“赵国和楚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两句话就能说明其利害关系,为什么从早上到中午,还没谈出个结果来?''楚王问平原君说:“他是什么人?"平原君回答说:“他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听说毛遂只是个门客,怒气冲冲地喊道:“你这是干什么?我在和你的主人说话,你快退下去!"毛遂按着剑走上前去,对楚王说:“大王之所以敢当众斥责我,是因为楚国人多势众。
但现在大王离我不过十步,楚国再强大,大王也倚仗不着,因为我手中有剑,你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
而且我的主人就在这里,我和主人说话,你凭什么斥责我呢?"楚王见毛遂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一时惊呆了,不知怎么办。
毛遂又继续说:“楚国是个大国,地方五千里,雄师百万,按理说应该称霸天下。
可是令人失望的是,强大的楚国在秦国面前,竟然胆小如鼠,以前秦将白起只带几万军队攻打楚国,一举就攻下了你们的国都郢城,再战烧毁了你们的祖坟。
成语小故事_1
![成语小故事_1](https://img.taocdn.com/s3/m/0f8d526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41.png)
成语小故事成语小故事11.一言九鼎【释义】一句话就有九鼎重。
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重诺、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
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故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旧时还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
【出处】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您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您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心服口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荐”出自同一个典故。
平原君夸奖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变到现代就成了信守诺言了!2.抱柱之信【释义】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有一个男子与女友相约在桥下见面,男子等了许久不见女友。
后来桥下涨水,男子抱住桥柱(桥墩)不离桥下,结果被淹死了。
后人以为男子的愚昧虽可悲,而信守承诺却可颂。
故事流传至今。
【出处】《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3.立木为信【故事】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0e1664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a.png)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的特色之一,它们既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有丰富的历史故事。
其中,有些成语背后的故事更是令人感慨万分,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些“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些古老成语的魅力。
首先,我们先来讲讲“一言九鼎”这个成语的来源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贤臣,他治理国家有方,深得国君信任。
有一天,齐国国君要出征,担心国家内部的事务无人处理,便把国家大事托付给孟尝君。
孟尝君说,“陛下,我一言九鼎,足以应付国家大事。
”这句话意思是说他的一句话就有九鼎之重,足以应对国家大事。
国君听后非常放心,果然在他出征期间,孟尝君处理国家事务得当,国家安定。
后来人们就用“一言九鼎”来形容言出必行,十分重要的事情。
接下来,我们讲述“一箭双雕”这个成语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伍子胥的大将军。
有一次,楚国要派他去征伐齐国,伍子胥在出征前对国王说,“臣愿以一箭双雕,为国王尽忠。
”意思是说他愿意在一箭之下射中两只雕,来表达他的忠诚。
后来,伍子胥果然在征战中取得了双倍的战果,于是人们就用“一箭双雕”来比喻一举两得,一举多得的事情。
再来说说“一举两得”这个成语的故事。
相传唐朝时,有一位名叫王勃的诗人,他在写诗的时候,常常能够一举得到两个诗题的灵感,因此他的诗作很受人喜爱。
后来人们就用“一举两得”来形容一举多得,一举两得的事情。
最后,我们讲述“一字千金”这个成语的故事。
相传宋朝时,有一位名叫苏轼的文学家,他的字写得非常漂亮,每一字都像千金一样宝贵。
有一次,他在一家茶馆写诗,被人看到后,便把他的诗卖了一千两银子。
后来人们就用“一字千金”来比喻一字就有千金之价,形容文章或者言辞非常宝贵。
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更能够体会到这些成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它们既是语言的符号,更是历史的见证。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成语,传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https://img.taocdn.com/s3/m/f4ad66ed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b4.png)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国君名叫汉武帝。
他统治着一个庞大的帝国,但是却常常为了应对内外的困难而苦恼。
有一天,汉武帝听说有一位智者名叫文中子,他能够给人们带来智慧和大智慧。
于是汉武帝派人将文中子请到了宫廷。
文中子进殿后,汉武帝恭敬地请他坐下,然后问道:“老师,我经常面临很多困难,您能不能教教我如何应对呢?”文中子微笑着说:“国君,我有一句成语可以帮助您,它就是‘一言九鼎’。
”汉武帝有些好奇地问:“什么意思?”文中子解释道:“这句成语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话语可以比九个铜鼎还要重。
铜鼎是古代称重量单位的容器,非常沉重。
所以‘一言九鼎’意味着一个人说出来的话语可以有巨大的权威和影响力。
”汉武帝听后,陷入沉思。
他明白了文中子的意思,国君一旦说出的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将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解决很多问题。
他开始努力遵循这个原则,对待每一个问题都认真思考之后再发表意见。
不久之后,汉武帝面临了一个犯罪事件。
有人谋害他的亲信大臣,犯罪嫌疑人非常狡猾,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指证他。
汉武帝心生一计,召集大臣们开了一次会议。
会议上,汉武帝严肃地说:“我听说有人谋害我最亲信的大臣,这是对我国家的不尊重。
我不会容忍这种犯罪行为。
如果有任何人有相关的线索或证据,请告诉我。
我保证,你们的成果将获得丰厚的回报。
”汉武帝言语间透露出的决心和庄重使得大臣们震惊。
虽然没有人站起来指认罪犯,但这个消息迅速传开,罪犯渐渐感到恐惧。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侦查之后,罪犯主动投案自首,向汉武帝坦白了他的罪行。
这件事情让汉武帝深受启发,他意识到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个诚实和有魄力的领导者。
他继续遵循“一言九鼎”的原则,在处理政务的注重言语的影响力。
他的威严和公正成为了整个帝国的标志,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得到了保证。
最终,整个帝国都因汉武帝的明智而获得了和平与繁荣。
人们开始把“一言九鼎”成语传颂开来,作为对汉武帝智慧和领导力的最高赞美。
至今,“一言九鼎”仍然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话语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一言九鼎的故事简介100字
![一言九鼎的故事简介1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8266c13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f5.png)
一言九鼎的故事简介100字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简短概括如下:
毛遂,战国时期赵国人,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毛官营村,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
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寓意如下:人们在别人面前为了表示谦虚,往往会说自己“人微言轻”,而与人微言轻相对应,表示对别人的尊敬的成语就是一言九鼎。
一言九鼎也就是说,说话人的地位很高,说话力量大,能有很大作用。
寓意做人应做到言出必行,慎重许诺,忠实履行,才能为人所信服。
一言九鼎(拼音:yī yán jiǔ dǐ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一言九鼎(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指一句话重于九鼎;形容说话极有分量。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https://img.taocdn.com/s3/m/9f8d4746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2.png)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在古代,有一个叫做赵宣的人,他是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在一次国家会议上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需要建立一种更加公正和平衡的政治
体系。
这个提议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和赞扬,但是却没有人敢公开支持。
赵宣非常着急,因为他认为这个提议非常重要,却没有被实施。
于是他决定采取一种
非常突出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意见。
他决定写下一句话,这句话就是“一言九鼎”。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的含义是说,一个人的话就像九个铜鼎一样重要,可以决定
国家的命运。
赵宣觉得,这种表达方式可以使人们认识到他的提议的重要性。
于是赵宣找到了他在政治圈中的朋友,请求他们向朝廷传达这个消息。
这些朋友非常
支持赵宣的提议,认为这个提议非常重要。
他们也同意将这个消息传递给朝廷。
接下来的事情就出乎意料了,因为朝廷确实在意赵宣的提议。
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
重要的问题,需要立即解决。
他们邀请赵宣到皇宫来,讨论如何实现他的提议。
在会议上,赵宣以简单而有效的方式向皇帝和官员们解释了他的提议。
他们非常佩服
赵宣的聪明才智和政治洞察力,并延长他的职位,让他继续为国家服务。
从此以后,“一言九鼎”这个成语就广泛应用于中国文化中,表示一个人的话语可以
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个成语也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仰和文化象征,让人们明白了相
信自己的力量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四字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四字成语故事-一言九鼎](https://img.taocdn.com/s3/m/4d976f2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2.png)
四字成语故事-一言九鼎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
那么这个成语的故事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一言九鼎话说东周有一国宝,九鼎,是君临天下的象征,世人都想拥有它。
当时的周朝势微,又想保住这个鼎,又不敢得罪各个诸侯强国。
秦国仗自己兵多马壮,想用武力来强迫周王交出宝鼎,周王(应为周显王〈前321年〉)非常害怕,但又不敢真得罪秦国,这时周出了一个能人,名叫颜率,能言会道,对大王说:“大王,你不用担心,我向东边的齐国借兵求救就可以了。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
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最终君臣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
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珍宝,也确实是贵国的大幸。
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5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无奈地撤了兵。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王又忧心忡忡了。
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
”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次在贵国的义举下,我们国家才得到保全,所以我们愿意让出九鼎,但是从我们国家到东齐要经过好几个国家,大王打算借哪条道将鼎运过来呢?”齐王回答:“寡人准备借道梁国。
”颜率说:“万万不可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
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
”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
”颜率回答说:“这也行不通,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
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
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那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
因为所谓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简短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7c578d5c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0.png)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简短
一言九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句话的分量非常重。
它的来源和春秋时期的楚庄王有关。
有一天,楚庄王得到了楚国叛乱的消息,于是他赶紧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
经过商讨,楚庄王决定亲征,平定叛乱。
然而,一位叫唐狡的大臣表示反对,他说:“大王您应该先调查清楚真相,再决定是否出兵。
如果调查清楚,确实是叛乱的话,那么您一句话就可以平定叛乱;如果不是叛乱的话,那么您的一句话就可以息事宁人。
”
楚庄王觉得有道理,于是他去调查真相。
结果发现,原来是一场误会,并不是叛乱。
于是楚庄王返回都城,宣布不发动军队,只凭一句话就平定了这场动乱。
从此以后,人们用“一言九鼎”来形容一句话的分量非常重。
一言九鼎的历史典故
![一言九鼎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72e4fd9a960590c69ec376f5.png)
一言九鼎的历史典故 篇一: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关于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成语】: 一言九鼎 【拼音】: yī yán jiǔ dǐng 【解释】: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
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
比喻说话 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成语故事】: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 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打算带领 20 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 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 王说: 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 你一言不发, 可你别忘了, 楚国虽然兵多地大, 却连连吃败仗, 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 !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 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九鼎大吕:钟名, 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篇二:一言九鼎的故事 一言九鼎的故事 【成语故事】公元前 290 年,秦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国求援,楚 王犹豫不决,平原君的食客毛遂执剑上殿,为楚王分析时局,楚王这才派兵救赵。
事后平原君 称赞毛遂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典故】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胜不 敢复相士。
《史记· 平原君列传》 【释义】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
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
比喻说话力 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篇三:王照宾《编演历史故事,浸润诚信教育》 编演历史故事,浸润诚信教育 ——暨初中历史新道德教育实验案例实践与研究 县市区:肥城市 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 姓名:王照宾 电子邮箱:fcwzb@ 1 / 6编演历史故事,浸润诚信教育 ——暨初中历史新道德教育实验案例实践与研究 【摘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d27bab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18.png)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中国有许多成语,其中有一些成语由于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含义而被人们广泛使用,其中就有“一言九鼎”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源自于《史记·留侯世家》中的故事,讲述了在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留侯因为一句话而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这个故事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人们从中受益匪浅。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
当时,齐国的国君齐景公因为听信奸臣的谗言,将留侯贬斥到了边远的地方。
留侯深知国家的危难,他决心要回到都城劝谏国君,帮助国家走向正道。
在他即将启程的时候,留侯的朋友们纷纷劝他不要去,称齐景公已经听信奸臣,如此危险的时候去劝谏国君简直是自寻死路。
留侯却淡定地说,“我一言九鼎,必能说服国君。
”。
留侯的朋友们听了都感到惊讶,他们不明白留侯为何如此自信。
然而,留侯却告诉他们,“一言九鼎,并不是说我的一句话就能有九个鼎重,而是我说的话,要有九个鼎重的分量。
”留侯的这番话,让他的朋友们恍然大悟。
他们明白了留侯的用意,他并不是自大狂妄,而是希望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够有着极大的分量,能够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真正有意义的贡献。
最终,留侯果然一言九鼎,他通过自己的劝谏,成功地说服了齐景公,让齐国走上了正道,国家也因此安定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言九鼎并不是空洞的夸夸其谈,而是要求我们在言行之间都能够有着极大的分量,能够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带来积极的影响。
这个成语所蕴含的哲理,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留侯一样,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着极大的分量,能够为他人带来正能量,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谨言慎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一言九鼎的精神。
总的来说,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言行要有分量,要有责任感,要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积极的贡献。
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句古代的格言,更是一种处世的准则,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铭记一言九鼎的精神,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一言九鼎成语故事
![一言九鼎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c8adc42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12.png)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一言九鼎,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叫做毛遂的人,他凭借着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口才,成功地说服了楚王出兵救援赵国。
这个故事也被后人传为佳话,逐渐演变成了一言九鼎这个成语。
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人,他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
然而,他的口才却并不是很好。
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当时,赵国被秦国围攻,情势十分危急。
赵王派遣平原君到楚国请求援兵。
平原君在楚国说了很久,但是楚王并没有答应出兵。
这时,毛遂突然站了出来,他向楚王分析了赵国的重要性和局势的紧迫性,并且还以自己的口才和聪明才智说服了楚王出兵救援赵国。
毛遂的言行让楚王十分感动,他也因此被任命为赵国的宰相。
从此以后,毛遂的名字开始传遍天下,他的口才和聪明才智也成为了人们所敬仰的对象。
一言九鼎这个成语就是源自于毛遂的故事。
它比喻说话有份量,能够影响大局。
这个成语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口才能够决定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口才和表达能力。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cb0f93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b.png)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一言九鼎是形容能起决定作用的言论或意见,你了解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吗?下面请欣赏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相关内容,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一言九鼎的成语解析[释义] 一句话的分量就有九鼎那么重。
形容能起决定作用的言论或意见。
[语出] 《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辨形] “鼎”的上部不能写作“日”。
[近义] 一字千钧一言为定金口玉言[反义] 人微言轻[用法] 含褒义。
一般作主语、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一言九鼎的成语造句1. 我们不是名人,没有政界的一言九鼎,力挽狂澜;没有商界里的富甲一方;没有歌星影星的流光溢彩。
2. 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
一会儿觉得自己聪明机巧、幽默风趣、一言九鼎,一会儿又觉得自己蠢笨如牛、了无情趣、一钱不值,在这种摇摆无定的情状下,我们的判断完全受制于社会的态度。
3. 诚信,顾名思义,诚实守信,自古以来,人们就推崇“一言九鼎”、“言而有信”的做人之道、为人之本。
4. 能不能参加校合唱团,您是一言九鼎,您就同意了吧!5. 公司以诚信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的售前售中售后。
战国策故事
![战国策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638d5e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8.png)
战国策故事历史故事不仅是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课程知识的重要补充,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战国策故事。
战国策故事1:一言九鼎话说东周有一国宝,九鼎,是君临天下的象征,世人都想拥有它。
当时的周朝势微,又想保住这个鼎,又不敢得罪各个诸侯强国。
秦国仗自己兵多马壮,想用武力来强迫周王交出宝鼎,周王(应为周显王〈前321年〉)非常害怕,但又不敢真得罪秦国,这时周出了一个能人,名叫颜率,能言会道,对大王说:“大王,你不用担心,我向东边的齐国借兵求救就可以了。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
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最终君臣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
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珍宝,也确实是贵国的大幸。
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5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无奈地撤了兵。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王又忧心忡忡了。
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
”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次在贵国的义举下,我们国家才得到保全,所以我们愿意让出九鼎,但是从我们国家到东齐要经过好几个国家,大王打算借哪条道将鼎运过来呢?”齐王回答:“寡人准备借道梁国。
”颜率说:“万万不可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
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
”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
”颜率回答说:“这也行不通,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
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
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那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
因为所谓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
很听话的成语
![很听话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b37bb37b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e4.png)
很听话的成语成语是汉语中一种固定用法,能够简洁地表达丰富的内涵和抽象的概念。
虽然成语是汉语中的惯用语,但并非所有成语都是”听话”的,即所有人都了解它的意义和应用场景。
不过,有些成语确实是很容易理解和使用的,而且可以直接应用于生活中。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而又很”听话”的成语,并且探讨它们的来源、意义和用法。
1. 一言九鼎•成语解释:形容说话有权威,有决断力。
•故事典故:三国时期,刘备拜访了关羽。
关羽对刘备的才能非常钦佩,准备为他引见荆州太守。
不料,关羽在给荆州太守写信的时候开了一个玩笑,让刘备寒心。
刘备感到自己的地位丝毫不如关羽,从此服服帖帖,一言不发。
•用法示例:这位总经理是一言九鼎的人,他说的话大家都会认真听取。
2. 始终如一•成语解释:形容一贯坚定,一直保持不变。
•故事典故:南朝宋时,刘裕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
当时,刘裕的手下还存在着一些对刘裕不满的人,蓄意制造难题。
但是刘裕从不在困难面前改变主意,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方针。
最终,他成功地平定了淮南的局势,达到了他设想的目标。
•用法示例:这位运动员在比赛中始终如一,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保持冷静和专注。
3. 言行一致•成语解释:说话和行动一致。
•故事典故:南宋时,有一位叫黄庭坚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的字迹非常工整,被誉为”黄楷”。
有一天,黄庭坚和人打赌,说能在马背上写下一篇漂亮的诗。
他策马疾驰,连写了七言绝句十几首,诗句字字清晰,没有一点模糊。
这一幕被许多亲眼目睹的人赞叹不已,黄庭坚的”言行一致”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
•用法示例:这位领导平时的言行一致,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4. 心口如一•成语解释:心里想什么,嘴里说什么,坦诚真实。
•故事典故:唐朝时期,盛唐有一位名叫魏征的宰相。
他为人正直,行事一贯公正,严于律己。
有一次,他对盛唐朝廷内外的一些状况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但是就在这个时候,魏征突然病故。
魏征之死让人们对他的才干和清廉更加敬佩。
唐玄宗为了表达对魏征的赞美和敬意,下令给他建墓,并在墓碑上刻下了”心口如一”四个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言九鼎的故事
【成语故事】公元前290年,秦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国求援,楚王犹豫不决,平原君的食客毛遂执剑上殿,为楚王分析时局,楚王这才派兵救赵。
事后平原君称赞毛遂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典故】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
《史记·平原君列传》
【释义】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
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
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