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高效课堂教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在套子里的人》高效课堂教学案例
发表时间:2017-01-13T10:55:42.89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1月总第216期作者:李振东[导读] 别里科夫去世了,他有一个遗愿,要求我们为他举行一个追悼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自己心中的别里科夫。
甘肃省会宁县教研室730799
一、导入新课
别里科夫去世了,他有一个遗愿,要求我们为他举行一个追悼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自己心中的别里科夫。
二、能力落实
第一项:学生小组讨论奏何乐。在具体奏何乐上会展开激烈的讨论,此时不失时机地补充课文时代背景。可用幻灯片打出: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1880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对人民的专制恐怖统治。面对进步知识分子和贵族要求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竭力维持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第二项:由别里科夫的亲戚介绍别里科夫生平事迹。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可由学生上台讲述,口头或书面均可,教师总结。
第三项:致悼辞。可由学生稍作准备,由二至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书面或口头均可。教师总结。最好教师自己事先准备一篇范文最后读出,要求体现出别里科夫的为人特点。(以上几项,学生已掌握了别里科夫的形象轮廓,以下更深一层。)第四项:设计墓联。别里科夫生前曾有交代,想在坟上立上一块墓碑,要征求一幅很好的墓联,现在大家开始设计。学生稍作准备,然后上讲台写出,教师从形式到内容加以总结,注意体现出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最后可用幻灯片打出教师自己事先拟好的多幅墓联供学生参考。如:a.为套子生活所套;因终身大事而终。b.乱子千万不要出;单车更加不能骑。c.别为别里科夫祭酒;可为柯瓦连科庆功。d.雨帽雨衣雨伞雨鞋身上有;法制法规法律法令心中存。e.谨小慎微,心惊胆战,战战兢兢过日子;遵纪守法,诚惶诚恐,恐恐惧惧上西天。最后可用幻灯片打出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唯政府之命是从,与周围一切事物敌对,是虚伪守旧的卫道士。“别里科夫”成为一切害怕新生事物的人的代名词。
三、能力延伸
别里科夫的追悼会暂告一个段落。据说别里科夫到了天上之后,对华连卡姐弟一直耿耿于怀。后来他联络了奥楚蔑洛夫,把这事告上了天庭。那么结果会如何呢?请大家发挥想象,写一个完整的故事,字数不限。(可用幻灯片打出题目。教师灵活地掌握时间,最好能让一两位学生讲述自己所写的故事。)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尝试打破常规,力求创新,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特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首先,上课一开始,就在课题下板书:自杀?他杀?
“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在学生的一片愕然声中,紧接着用具有鼓动性的导语帮助学生进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性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08年底,某校高一某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于是,在学生的议论声中,板书出调查涉及的几个方面:调查一,案发背景;调查二,现场勘查;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
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这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同时适当生发联想想象,互相激发,共同探讨,时而热烈讨论,时而奋笔疾书。15分钟后,纷纷收笔。在教师的组织下,各组由一名同学宣读报告内容。选择同一课题的小组也互不示弱,前一个本已周密详尽,后一个更是精妙独到,甚至有些措词用语颇具刑侦专业水准。宣读过程高潮迭起,听众时而大笑,时而赞叹,几乎每一组的同学都有各自的亮点,都给人一份惊喜。)
课堂进程至此,教师再顺势推向一个高潮:思考,写出本案“结案报告”。一片安静,一阵疾笔,不到5分钟,一份份结案报告出笼了。至此,学生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当完整准确。然意犹未尽,教师遂板书:本案引发的思考。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想到了这一点:创新求活,守旧必死。这简洁的八个字,深入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课文学习在师生深思的余韵中结束了。
四、归纳
《圣经》中的犹大,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难道不都是有一个“非常突出”、“占有决定性的位置”的主要特征吗?再看中国文学中的著名典型,罗贯中笔下的曹操、诸葛亮,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鲁迅笔下的阿Q,难道不也是都有一个“非常突出”、“占有决定性的位置”的主要特征吗? 由此,我们认识到:书本知识必须与生活广泛地联系起来,学习中,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把课本学好、学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