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作为一名学生,品德良好是我们的基本要求。
但是现实中,学生品德不良的情况时有出现,比如偷窃、欺凌、吸烟、早恋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个人原因外,也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校园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针对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下面进行一些浅谈。
原因分析一、社会环境问题社会环境是塑造个人品德的重要因素,而当前社会的一些现象对学生的品德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比如,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新闻、文化艺术作品中的不良内容、网络上的低俗信息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潜移默化地形成品德不良的倾向。
二、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教育是影响个人品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家庭缺乏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比如溺爱、过度保护、对孩子放任不管、人云亦云等,都会导致孩子的品德不良。
此外,家庭中的不良关系、家庭暴力等问题也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三、校园文化问题校园文化是学生品德的重要形成环境,而当前一些校园文化存在双重标准、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学生对于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此外,校内欺凌问题、师生关系紧张等问题也会对学生品德教育产生不良影响。
矫正措施一、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想让学生有良好的品德素质,首先要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对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视,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关注社会、珍视生命、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帮助学生解决困扰。
二、建立正确的教育方法对于学生品德问题,家庭和学校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尤其是家庭教育,父母要在生活中给予孩子正确的示范,做到言行一致,同时适当开展一些品德教育活动,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加强对学校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环境,学校要建立健康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校园文化,强调学生品德的重要性,以文化引导学生,让学生善于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一、导言良好的品德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其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学生品德不良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旨在分析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矫正措施,以期引起社会的重视,促进学校和家庭共同育人的任务。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1.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提高,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各种不良信息和消极思想层出不穷。
另外,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成就追求和功利心理的泛滥,使得学生面临种种压力,导致他们品德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2.家庭教育的不当家庭是学生品德养成的第一课堂,然而,一些家庭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
父母过分溺爱、纵容孩子、过度关注功利,或者家庭内部亲情匮乏、争吵频繁,都可能导致学生品德的不良表现。
3.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场所,然而,目前一些学校在品德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学校注重学术成绩的追求,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另外,一些学校缺乏规范的管理,学生纪律不严,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品德偏差。
4.个人心理和道德观念的混乱一些学生内心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自私自利,只关注个人的利益,忽视他人的感受。
他们追求短暂的快乐,缺乏长远目标和坚持的毅力,这也使得他们的品德表现不良。
三、矫正学生品德不良的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品德培养的基础,家长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
首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其次,家庭要加强感情的培养,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第三,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思想发展,多与孩子交流,解开孩子内心的困惑。
2.加强学校品德教育学校是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首先,学校要明确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安排。
其次,学校要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规范。
第三,学校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品德不良的形成原因与教育对策
学生品德不良的形成原因与教育对策引言: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加剧,学生品德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学生品德不良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所致。
为了树立良好的学生品德,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家庭教育的不足1.1家庭教育观念单一:一些家庭仅关注学术成绩,忽视品德教育。
1.2家庭关爱不足:一些家庭因为工作忙碌,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呵护。
1.3家庭失衡:一些家庭缺少合理的家庭规则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针对家庭教育不足的教育对策:1.1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课程:学校应当引入家庭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和亲情观念。
1.2学校与家长合作:学校与家长密切合作,促进双方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共同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
1.3学校和社会合作:学校通过与社会资源的合作,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与支持,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难题。
二、学校教育的问题2.1教育理念不合理:一些学校追求升学率、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品德的培养。
2.2品德教育缺乏实质性内容:一些学校品德教育过分强调道德规范,缺乏实质内容和案例分析,容易使学生疲于应付而缺乏体悟。
2.3师资力量不足:一些学校缺乏专业的品德教育教师,使得品德教育成为形式主义。
针对学校教育问题的教育对策:2.1构建全面的评价体系:学校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将品德评价纳入其中。
2.2开展有实质内容的品德教育:学校应加强品德教育的实际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真善美情感,提供更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行为榜样。
2.3加强师资培养:学校应加强对品德教育教师的培训和选拔,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品德水平。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3.1媒体的负面影响:一些媒体过度强调暴力、侵权等负面信息,影响学生对价值观的判断。
3.2同伴关系的不良影响:一些学生在同伴之间形成了一种不负责任、不正直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五篇范例]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五篇范例]第一篇: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一、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一﹚家庭的影响。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权威性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如何从小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意识,成为家庭教育的新课题。
(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
少数家长文化层次低,行为粗鲁,常讲脏话;有的家长作风不正,坑蒙拐骗偷,违法乱纪,吃喝嫖赌抽,行为放纵,给子女直接树起了坏榜样;个别家长行贿受贿,贪污腐化;有的购买、观看、阅读黄色录像书刊,对子女无疑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2)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
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父母、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尊敬父母的懒、馋、娇、散、狂等不良恶习。
(3)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
有些家庭婚姻破裂,孩子失去家庭温暖,沐浴不到父爱、母爱;有的家庭父母长期“内战”,特别是一些家庭由于第三者插足,家庭感情淡化冷漠,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二﹚学校的影响。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由于一些学校教育措施不得力,一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
(1)一些学校忽视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放松或忽视德育。
有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将德育工作队伍“刀枪入库”。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近年来,学生的品德问题成为了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这样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学生不良品德的出现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的品德不良?如何矫正?本文将会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家庭教育不当学生的品德问题与家庭教育有很密切的关系。
在学生的成长中,家庭是唯一的第一把手,定下了学生的成长方向,塑造了学生的性格。
然而,现今的家庭因为工作、事业等原因,无法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关注。
学生在家中,通常会看电视、打游戏等,时间非常长,忽略了家教的重要性。
家庭主要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第一任管家,应该启迪孩子思想,传递一种健康的价值观,给孩子指明正确的方向,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
正确的做法家庭应爱护孩子,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思考力,展示一个良好的榜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多倾听孩子的话语,尝试理解他们的心情,适时教导他们;强化家规,端正孩子的价值观,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体验到做正确事情的成就感。
二、学校教育不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校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教育责任,学校的教育也应当越来越多元化。
但是,在学校教育中,有一类内容是一些学校教育不能满足的,尤其是在德育方面。
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中,学校教育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有些教育缺乏足够的的亲身经历和生动形象的模拟,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达到成绩的目标而进行焦虑而不是真正的关心。
正确的做法学校需要重新思考德育教育的定位,强化德育教育的力度,不仅让学生在学术方面取得成功,也为他们的未来塑造出良好的人格符号;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德育教育的兴趣。
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把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校园管理,维护校园安全,防止不良品德在校园中扩散,形成浓厚的道德氛围。
三、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如今,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法不责众的风气盛行,导致学生们的价值观被扭曲。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措施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学生不良品德概述 • 家庭因素对学生不良品德的影响 • 学校教育对学生不良品德的影响 • 社会环境对学生不良品德的影响 • 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措施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01
学生不良品德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学生不良品德是指学生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出现的偏离或 异常,表现为缺乏社会责任感、不遵守纪律、不尊重他人、 缺乏诚信等。
家庭经济状况
经济困难
家庭经济困难可能会使学生承受较大的压力和焦虑,影响其心理和情感发展,进而可能导致不良品德 的形成。
物质享受与攀比心理
另一方面,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也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攀比心理和物质享受欲望,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而忽 视道德和精神追求,从而影响良好品德的形成。
03
学校教育对学生不良品德 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调整
1 2 3
加强德育教育
学校应该注重德育教育,将德育课程贯穿于整个 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 观念。
调整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生动、 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 师,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解决学生的心 理问题。
社会环境的改善
加强社会监管
01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对媒体、网络等领域的监管,避免不
良信息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02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通过宣传和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提供社会支持
03
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策略研究
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策略研究学生不良品行是指学生在学校和生活中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违反校纪校规、偷盗、欺凌、逃学、早恋等。
不良品行对学生发展和学习造成了负面影响,需要及时矫正。
本文将对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策略进行研究。
一、不良品行的成因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不和谐、家庭暴力、家长不关心、缺乏家庭教育等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不良品行。
2.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的教育方式、校园文化、师生关系等也会对学生的品行产生重要影响。
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校外社会交往等也会对学生的品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4.个体因素:学生个体的性格、情绪、动机等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品行。
二、矫正策略1.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学校应该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关心孩子的成长,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其良好的品行。
3.改进教育方式:学校的教育方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品质,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教师应该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5.加强社会矫正:学校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与警方、社区组织等合作,加强对学生不良品行的社会矫正,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和解决问题。
6.建立正面的激励机制:学校可以通过表彰先进、评选优秀等方式,建立正面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干部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导他们主动适应学校生活及社会环境。
结论: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多种多样,常常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有关。
要有效矫正学生不良品行,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家长、学校和社会应该紧密合作,重视学生的品行教育,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矫正策略,帮助学生纠正不良品行,促进其积极健康的成长。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首先,家庭环境是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社会环境,父母的品德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如果父母缺乏道德教育的意识,或者自身就存在不良品德,那么孩子很容易受到影响,产生不良品德。
此外,家庭的教育方式也是影响孩子品德的重要因素。
如果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不给予适当的约束和教育,孩子容易产生自私自利、不尊重他人的不良品德。
其次,学校教育也对学生品德产生影响。
学校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社会环境之一,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师的教育态度都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学校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那么学生就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
反之,如果学校忽视品德教育,只注重知识的灌输,那么学生就容易产生不良品德。
再次,社会化也是影响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社会中存在各种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受到不良品德的影响。
此外,社会的竞争压力和物质诱惑也会引诱学生走向不良的品德道路。
为了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家庭教育是最关键的一环。
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做到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其次,学校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加强品德教育,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品德培养,开展一些针对性的活动和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社会也应发挥积极的作用,提供健康的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榜样和引导。
总的来说,学生不良品德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化等方面。
矫正不良品德需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与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与矫正策略1.家庭环境:家庭是一个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可能对中学生的品行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家庭暴力、父母不良行为、缺乏关爱和监督、家庭成员间的紧张关系等都可能导致中学生产生不良品行。
2.学校环境:学校是中学生另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如果学校管理松散,纪律不严,教师对学生行为缺乏约束力,可能导致中学生产生不良品行。
另外,欺凌行为和恶劣的同学关系也是一些中学生形成不良品行的原因之一3.同伴影响: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如果他们的同伴圈子中有不良倾向的朋友,他们很可能受其影响而产生不良品行,比如吸烟、酗酒、旷课、违法等。
4.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中学生在这个时期更加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形象,他们为了获得认同和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可能表现出一些不良品行。
比如,有些中学生为了受到其他同学的“关注”而故意制造麻烦或违反规则。
5.社会影响: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行为也可能产生影响。
媒体中对于暴力、毒品、性行为等不良行为的渲染和宣传,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都会对中学生的品行产生负面影响。
1.家庭教育:加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引导,给予孩子关爱和监督,建立良好家庭关系。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给他们提供建设性的支持和指导。
2.学校教育:学校是中学生另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管理制度。
学校可以通过严格的纪律规定和制定正面的行为规范来引导中学生,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援助和引导。
3.同伴引导: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同伴的影响力很大。
学校和家庭可以加强对同学关系的培养和引导,鼓励中学生和积极向上的朋友交往,并将理想教育融入同伴关系中,共同传递和维护良好价值观。
4.培养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中学生对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的追求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
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积极评价中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从而减少不良品行的发生。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不良品德是指学生在道德方面出现问题,表现出的行为有懒惰、撒谎、无礼、捣乱等。
这些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可能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
及时采取正确的矫正方法是对不良品德进行有效改善的关键。
造成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有多方面。
个人因素是首要原因之一、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自身心理发展不平衡、生理变化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产生一些问题行为。
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品德的重要因素。
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关系不和谐、家人缺乏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等都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负面影响。
学校因素也是学生不良品德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不良的管理制度、教育方法不当以及师生关系紧张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不良品德。
此外,社会因素也会对学生品德产生影响,例如道德风气不佳、社交媒体的不良影响等。
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方法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
首先,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环节。
家长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行为举止,给予关爱和正确的引导,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对于品德不良的学生,家长要多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寻找问题的根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其次,学校教育在矫正学生不良品德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教育机构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此外,学校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关注,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最后,社会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社会应该加强道德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让学生从小就接受正确的道德教育影响,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品德。
总结来说,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到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要想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需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入手。
家长、教育机构和社会要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正确的道德引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从而帮助他们改正不良品德,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学生品德不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本文将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矫正措施。
首先,家庭环境是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趋于核心化,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品德的不良。
许多家长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德育的重要性,对孩子放任自流,导致其产生各种不良行为。
此外,家庭关系不和谐、亲子沟通不畅等问题也会对学生品德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学校教育体制也是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之一。
当前的教育体制侧重于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品德素质培养。
一些学校为了应对考试竞争,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对于学生的品德问题往往只是敷衍概括,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此外,一些学校缺乏有效的德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无法提供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第三,社会影响也是导致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之一。
社会舆论环境负面、道德底线模糊、价值观多元化等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年轻人对于网络、娱乐圈等影响较大,过度沉浸于虚拟世界或是追逐个人享受的快乐,缺乏对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的意识。
此外,社会对于一些不良行为的宽容度较高,学生容易受到错误的价值观影响,进而产生品德不良。
为了矫正学生的品德不良,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家庭要重视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其次,学校要加强德育工作,完善德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觉悟。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
最后,社会要加强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媒体、网络等方面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总之,学生品德不良问题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方面,解决起来需要多方合力。
家庭要注重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学校要加强德育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社会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措施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措施学生的品德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及家庭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因素。
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措施应包括全面的家庭教育、持续的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的支持。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知识和品德教育。
然而,如今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品德教育的培养。
一些学校存在着严重的教育功利化倾向,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升,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养成。
另外,学校中也存在着一些学生群体,他们之间的交流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行为的传染。
因此,学校应加强品德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此外,社会因素也对学生的品德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
社会环境中存在着各种社会风险因素,如毒品、暴力、淫秽色情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品德养成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教育部门和法律大力打击这些不良现象,但是社会环境复杂多变,这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社会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提供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减少对学生不良品德的影响。
针对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措施,首先需要在家庭中进行全面的家庭教育。
家长应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制定明确的教育计划,培养学生正确的品德观念,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
此外,家长还应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给予他们正确的行为引导,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学校应制定针对性强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通过情感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乐于助人和关爱他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各种品质和能力。
此外,社会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社会应提供丰富多样的健康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同时,社会应加大对不良现象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的青少年保护机制,保障学生的安全。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品德教育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一些小学生存在品德不良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以及矫正措施。
一、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1. 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的第一课堂,但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对道德规范缺乏认知和理解,品德不良的问题逐渐显现。
2. 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小学生的第二个家,在品德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然而,一些学校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和竞争,而忽视了品德教育,这导致了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缺失。
3.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如今,社会上存在着种种不良行为和价值观,这些负面影响对小学生的品德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二、矫正小学生品德不良的措施1. 增强家庭教育的力度。
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的基石,家长需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同时,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2. 加强学校的品德教育。
学校是小学生的第二个家,承担着重要的品德教育任务。
学校应该加大品德教育的力度,制定具体的品德教育计划和课程,并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 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机制,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体系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4. 加强社会与学校的合作。
社会与学校要建立紧密的联系,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小学生品德教育。
社会应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提供相关培训、讲座等活动,帮助学校加强品德教育工作。
5. 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环保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总之,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首先,社会环境是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社会存在诸如价值观多元化、物质主义、道德放任等问题,且信息流动迅速,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
媒体的过度商业化,导致一些不良行为被宣传和模仿,使得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
此外,社会竞争激烈,学生面临着来自同龄人的巨大压力,他们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选择了不正当的手段,导致品德败坏。
其次,家庭教育也是学生不良品德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但是,一些家庭有可能存在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过于放任的问题。
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容易使学生感到压抑,导致叛逆心理的产生;而过于放任的家庭教育则可能使孩子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引导,从而形成不良品德。
最后,学校教育也是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之一、学校教育应该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责任,但是一些学校在教育中存在缺乏专业素养的教师、重知识灌输而忽视品德教育等问题。
学生可能在学校环境中缺乏正确的道德引导和榜样,导致不良品德的形成。
针对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努力。
首先,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是关键。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责任、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帮助他们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内化道德行为。
其次,加强道德教育的力度。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如道德讲座、道德讨论会等,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同时,家庭应该成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应该与学校共同努力,给孩子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
最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学校可以通过设立道德奖励制度,表彰那些品德良好的学生,激励其他学生向优秀的榜样学习。
此外,家庭和学校还可以共同制定一套明确的奖惩机制,让学生明白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并明确不良行为的后果。
总之,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问题。
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和矫正措施
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和矫正措施1.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的教育方式和亲子关系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父母的行为模范是否对孩子有积极影响,父母是否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关注等。
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诱惑和挑战,如权力、金钱、名誉等的追求,以及暴力、性乱、药物等不良行为的存在,都会对学生的品德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3.同伴影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同伴关系对其品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学生与不良同伴接触较多,可能受到其不良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导致自身品德出现问题。
4.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不完善或无效,缺乏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培养和引导,也是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之一、教师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材料,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1.家庭教育:家长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给予关心和支持。
家长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和示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此外,家长还应该建立适当的规则和纪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后果。
2.学校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将品德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和日常生活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心,通过课堂讲解、校园活动和实践经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同伴引导:学校应该积极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为学生提供和更多正面影响的同伴接触的机会。
教师和辅导员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和特色社团,让学生多参与其中,与正能量的同伴互动,共同成长。
4.社会教育:社会机构、社区和家长可以共同合作,提供学生参与一些社会服务和义工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亲身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喜悦和责任感。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责任,并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总结起来,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主要涉及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同伴影响和学校教育等方面。
矫正不良品德学生的教育措施
矫正不良品德学生的教育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品德教育越来越重要,不良品德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了各大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矫正不良品德学生,让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成为有用之才,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一、了解不良品德学生的原因不良品德学生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家庭、个人、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家庭因素是不良品德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庭缺乏温暖的氛围和家长的关爱,家长过于溺爱或者过于严厉,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个人因素也是不良品德学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个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都会影响到其品德素质。
社会因素也是不良品德学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的恶化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不良影响。
二、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针对不良品德学生的问题,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
首先,要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和关爱,让孩子在温暖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其次,要加强学校教育,加强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健康的学校环境中成长。
还要加强社会教育,加强社会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督,让学生在正确的社会环境中成长。
三、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对于不同情况的不良品德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对于一些轻微的不良品德行为,可以采取口头警告、批评教育等方式,让学生认清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
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不良品德行为,可以采取写检讨、批评教育、课外劳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
对于一些比较顽固的不良品德学生,可以采取家访、心理疏导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从根本上改正错误。
四、重视教育效果的评估教育效果的评估对于矫正不良品德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教育者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进行评估,从而调整教育方式,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家长和社会也应该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进行关注和评估,从而共同促进学生的品德教育。
矫正不良品德学生的教育措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全面的教育措施和评估,才能够让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成为有用之才。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学生品德问题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不良的学生品德甚至成为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严重问题,给学生个人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其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将对其原因和矫正措施进行浅谈。
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是孩子品德培养的重要因素,家庭可以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但是,现实情况是家庭教育缺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精力、时间和知识来进行正确的教育,甚至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这就为孩子品德不良埋下了隐患。
2. 学校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是学生品德培养的又一重要因素,学校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但学校的素质教育在现实中产生了一定的问题,有些学校强调知识的传递和考试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
此外,一些学校的管理方式也缺乏科学性和人性化,这甚至加剧了学生品德不良的现象。
3. 社会风气的恶劣当前,社会风气浮躁、攀比心理严重,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一些学生为了追求名利和物质,忘记了自己的根本,追求眼前的利益,品德行为不端、成为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带头人,这必将带来诸多的问题。
4. 个人原因学生的自身问题也是导致品德不良的原因之一,一些学生的自身因素,如性格、态度、处事方式等,都有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品德行为。
有些学生由于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就自认为可以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种自私行为就容易使自己渐渐失去良好的品德。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措施1. 家庭教育制度的建立学生品德问题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联系,家长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亲子关系需要加强,制定家庭教育规范制度,与孩子多沟通,建立家庭教育体系。
帮助孩子健全的心理发展,坚定正确的人生观,塑造良好的品德形象。
2. 学校教育体系的打造学校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关注学生品德教育,学校应该以素质教育为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落实全员参与学生品德教育的政策,建立科学、人性化的管理体系和团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建立良好的品德观。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引言:不良品德是指学生在行为上存在道德问题,如撒谎、偷窃、欺骗等。
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涉及到个人、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家庭环境、同伴影响、学校教育等角度探讨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并围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提出矫正方法。
一、原因探析1.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对孩子有良好的道德教育。
然而,在有些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的道德引导,导致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
2.同伴影响: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学生的同伴中存在着不良品德的人,他很容易受到其影响而形成不良品德。
3.学校教育不到位:学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有的学校把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关注不够,这也是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一个原因。
二、矫正方法1.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道德品质的最早养成地,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父母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行为,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给予孩子正确的道德引导。
2.学校教育:学校是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如举办道德讲座、开展道德竞赛、组织义工活动等,引导学生形成正面的行为模式。
3.社会教育:社会是学生接触世界的重要场所,社会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道德矫正。
社会组织可以举办道德教育讲座、义工活动等,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个人培养:学生也需要从内心进行自我反省和修正,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自控力、自觉性和责任感,在行为上与良好的品德标准对齐。
结论:不良品德的形成涉及诸多因素,从家庭、同伴到学校和社会,都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矫正不良品德的方法也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多方面入手。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不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欺骗、偷窃、打架、欺负同学、逃学、敷衍了事等。
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非常多样,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环境和个体原因。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多个方面加以引导和帮助。
首先,家庭因素是影响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是一个孩子性格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当家庭缺乏温暖的亲子关系、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或者家庭成员间存在冲突和矛盾时,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不良品德行为。
为了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家庭需要重视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
其次,学校环境也是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学生在学校中度过了大部分的时间,学校教育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很大。
如果学校管理不善,缺乏规范和纪律,存在暴力和欺凌现象,容易让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
为了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学校需要加强管理和教育,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为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最后,个体因素也是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特征都不相同,个体差异会导致学生在行为上有一定的倾向性,有些学生容易表现出不良品德行为。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需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引导和帮助,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困扰,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针对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矫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为学生提供健康的道德教育,加强道德品质的培养。
通过讲述道德故事、展开道德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提供适当的规范和纪律。
学校和家庭都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规范和纪律,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处罚措施。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可以有很多,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人因素等。
不良品德行为矫正则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对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原因及矫正的讨论。
首先,家庭因素是造成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品德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家庭缺乏健康的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规范性和指导性,甚至存在家暴等问题,这些都容易导致学生的品德行为出现问题。
矫正这种情况可以通过重视家庭教育,父母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品德教育,给予良好榜样和正确引导,提升对孩子的教育质量。
其次,社会环境也是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容易受到社交媒体、电视、电影、网络等渠道中负面价值观的影响。
同时,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家庭破裂等也会引发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要矫正这种情况,社会应加大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通过开展公益活动、推广正能量的媒体和文化作品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家,承担着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责任。
然而,一些学校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分数而忽视道德素养的培养,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塑造。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品德教育,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品德模范。
最后,个人因素也是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心理特点,有些学生可能存在自卑、自大、缺乏自律等问题,这些都容易导致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个人因素的矫正较为复杂,需要学校和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采取合适的心理辅导和行为调整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自律和积极向上的品德。
总之,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德育工作是构筑学生幸福人生的基础工作,一直以来,德育都被臵于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涵盖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对学生不良品德和行为的形成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为了提高德育的效果,笔者就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作一个简要的探析。
一、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
1.家庭的影响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具有权威性的影响。
(1)行为不良,举止不雅。
有些学生家长在孩子面前不知检点,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渐渐地接纳并习惯于这些不良品性和行为,对子女无疑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2)教育不当,引导不够。
一是对子女过分宽严失度,或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不懂得对子女进行道德伦理的教育;二是忽视对子女与人相处过程中的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任由子女不良个性随意张扬,养成了专横跋扈的不良习气;三是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四是有的父母、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各弹各的曲,各唱各的调,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五是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尊敬父母的懒、馋、娇、散、狂等不良恶习。
(3)家庭不和,结构缺失。
有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家庭婚姻破裂,有的父母长期“内战”,孩子失去家庭温暖,得不到父爱、母爱,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2.学校的影响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由于有的学校教育措施不得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
(1)个别学校对德育工作认识不到位,放松或忽视德育。
一是有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把德育工作喊得响,但是忽视了经常性的德育教育和实践,对德育的认识上出现了严重“错位”;二是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不力,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德育工作目标和实施办法,如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九年级都是这个目标,但如何让这个德育目标在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分层级去实施,在个别学校还不很明确,致使热爱祖国的教育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2)个别教师个人修养不到位,不能为人师表。
一是有的教师唯我至上,不尊重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无原则地偏袒纵容,对学习差的或犯过错误的学生,冷漠歧视,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二是一些教师出言不逊,行为不雅,追名逐利,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
(3)个别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或教育思想不成熟,缺乏处理问题的艺术,在处理学生不良行为或不良心理表现的时候,拿不出适当的处理办法,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3.社会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主流从整体上说是好的,应当肯定,但也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些消极因素。
(1)市场经济对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一些消极方面的影响。
在价值观上,诱发价值取向功利化,因此很容易导致拜金主义的产生。
扩大到学生群体关系中,缺乏积极的人生信念和理想,只讲享受不思进取,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集体和社会,甚至有的学生为贪图享受挺而走险。
在道德观念上,导致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社会责任不强。
在生活方面,攀比享乐、追求高消费。
(2)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虽然法制逐步健全,外界条件有所好转,但一些腐朽文化的沉渣,仍然腐蚀着青少年稚嫩的心灵。
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影像、书刊时有出现,不健康网络,不规范网吧、电子游戏厅等毒害很大。
二是坏人教唆,特别是个别中专、职高的女同学,离家在外求学,缺乏管教,在坏人教唆下,放弃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做人的尊严,形成恶习并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3)优裕的生活环境使很多中小学生失去了艰苦生活的磨炼,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甚至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
二、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防范与矫治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和表现,很自然地给社会提出了要求,给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内容、方法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1.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父母相敬相爱,长幼相处有序,并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习惯。
(1)父母应有高雅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
随着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引导子女的成长发育。
(2)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
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体贴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爱好、交往等,筑起与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缩小代沟。
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
(3)社会、学校开办家长培训学校,共同研讨青少年教育问题。
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或采取家长例会制度,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溃,实行教育联系卡,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通过密切配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同时,家庭要做到“三多三少”:多一点勤学气氛,少一点懒惰习性;多一点关心理解,少一点泄愤责难;多一些正当兴趣爱好,少一点不良的言行举止。
2.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
(1)学校的德育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
立足于现实,就是从现实出发,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
如果否认这些客观存在,德育工作就会无的放矢,显得苍白无力。
承认现实,并不是说现实都是对的,而是要高于现实,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学生。
(2)要切实加强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尤其需要强调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
教育青少年树立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3)德育工作渠道要多样化,要分层次实施德育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常规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面向少先队员、广大团员和积极分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
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让少先队员、“团员群体”带动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抓住这部分积极向上的力量去从正面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实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校外辅导员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一些社会上的英模人物、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街道办事处人员和本校离退休教师,以及教子有方的一些家长等,来给学生做有教育意义的报告,促进德育工作。
(4)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主题教育。
起始教育对中小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在学生入学之初施教,从严要求,从严管理,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品质。
同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整体化、长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能有效地帮助中学生克服各种不良品德行为。
(5)坚持对学生进行耐挫折能力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思品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
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为将来进入社会迎接激烈的挑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3.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社会环境。
(1)舆论导向应多一点正面教育,少一点反面“教材”。
正面教育的形式多了、灵活真实了,就能对学生耳濡目染,促使其从心中升起对时代英雄的敬仰之情、自豪之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荣辱观等。
反之就给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提供模仿的反面“活教材”,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会起到不良的诱导作用。
(2)有关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治理文化环境。
要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取缔一些具有反面诱惑力场所,为群众提供健康的文化娱乐场所。
(3)提高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各类文化作品流入市场要严格把关。
总之,在校学习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家庭、学校、社会要全方位抓紧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