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方法论,推动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了人类社会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
马克思指出,“人类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在实践中自由地支配自然”。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生产方式转变与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生产方式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通过生产关系的转变,可以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我们应当将环境保护纳入到经济建设的全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 资源配置与社会公平: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源应当按照社会的需求进行合理配置。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应当通过公平的资源分配,使每个人都能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公平和环境公平的统一。
3. 绿色产业与绿色消费:马克思主义倡导绿色产业的发展和绿色消费的推广。
通过发展环保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同时,鼓励人们从绿色消费的角度来选择产品和服务,提高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
四、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1. 加强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仍然有待深化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指导
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学说,它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和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理念。
在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之际,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以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指导,有助于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挑战。
一、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类通过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和改造,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但同时也受制于自然的制约和限制。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开采和破坏,提出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马克思主义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出了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思想:1.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只有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才能够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确保未来世代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3.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只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1. 建立生态文明体制。
马克思主义倡导建立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和引导,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2.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推动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
3. 推动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呼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体系,它不仅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在当前全球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的情况下,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现实意义两方面,对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基本原理1.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它指出,人类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自然界的主观能动因素。
人类通过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然而这种改造和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界实现和谐统一。
只有在这种统一中,人类才能持续地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物质资源,同时也要保护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2. 生产斗争和生态文明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认为,生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
这种生产斗争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生产斗争的全局之中。
只有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可以加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它能够让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宝贵和珍贵,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到环境保护事业中。
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人们会更加自觉地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2. 促进绿色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可以促进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
它能够让人们认识到绿色发展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也是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健康负责。
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人们会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可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的一种重要理论观点,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社会,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各种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焦点。
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指导思想,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都依赖于自然资源。
人类与自然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
这一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指导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避免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强调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关系的调整。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是决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决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形式。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必须进行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改革发展思路和政策选择,指导我们加快绿色发展步伐,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优化资源配置,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强调了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制度保障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制度是决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因素,而社会制度的完善则需要相关的制度保障。
在当今社会,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加剧和社会制度的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
必须进行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系,加强环境保护的法治化建设,确保环境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社会改革方向,指导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时,加强环境保护的法治化建设,加强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切实保障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保护。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摘要】本文探讨了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内涵。
首先从生态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在生态问题处理中运用辩证法的重要性。
探讨了生态文明理念如何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契合,指出历史发展规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接着,分析了绿色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的统一,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对于生产力提升的重要性。
强调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的内在联系,提倡生态环境和人类解放的统一。
论述了推动绿色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必要性,强调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共同发展。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为构建美丽中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新时代、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绿色发展、生产力观、和谐共生、人类解放、社会主义理想、推动、结论1. 引言1.1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
通过对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
2. 正文2.1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倡导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论,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提倡综合统一和发展的观点。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
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贯彻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要求我们充分发扬人类智慧,全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这意味着我们要在科技创新、信息技术、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治理等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我们还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发扬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促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相互融合,让生态系统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第三,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全面发展的理念。
这意味着我们要深入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发展的协调与平衡,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支持,通过全面协调、全面合作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要求我们制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政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化和政策制定,营造良好的环境治理体系和机制,促进多方面的协作,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第四,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要求我们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
通过发动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环境需求。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与人民群众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让更多的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宣传教育也非常重要。
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关注度,增强公众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基础,我们要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人类为核心,使生物多样性得到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认为,自然和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纠缠的,自然
环境不应该是经济发展的被抛弃者。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出发,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灵活、全面、系统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路。
首先,我们应当深刻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性
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时刻保护和增强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我们应当致力于发展生态经济,把绿色产业作为核心,探索生产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
的多样化,促使经济和环境的良性循环。
此外,我们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政策和制度保护环境,强化环境监管和保护工作的力度,让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协调。
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宏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倡导人民
保护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枢纽。
企业应当实现绿色发展,减少
污染排放和使用资源。
个人应该崇尚自然、尊重环境、提高环保意识,文化、宗教等社会
机构要发挥其在培养生态文明理念和价值观念方面的独特作用。
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提供了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方向的理论基础,为我们转变生
产发展方式、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提供了最重要的参考。
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积极探索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让美丽蓝天、碧水和绿地成为未来城市生态、经济、文
化发展过程中的新风景线。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全局中而形成的现代化思想。
它提出了以人为本、绿色发展、优化结构、保护环境等一系列重要理念,这些理念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其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也是如此,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主张,人类应该存在于自然之中,不破坏、不污染自然,同时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要把握经济、社会、生态的基本关系,实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必须注重经济转型升级,推进清洁能源升级,构建可持续生态环境。
二、强调绿色发展与可持续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保护环境和地球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切实可行的。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并将其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发展方向。
要将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生态环境制约,赋予发展优先地位,开发绿色技术,优化资源结构,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使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形成良性互动。
三、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四、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与有效利益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自由、平等和自我解放是历史进程的真正主体。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拓宽了人类生态思维的视野,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和平稳。
要强调普及生态文化和生态思维,让每个人都能拥有自由意志能力,使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和利益能够平衡和实现。
总之,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融合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现代化思想。
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提高人类的环保素质,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的发生。
我们要深入学习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将其融入生活和工作中,建设美丽中国,构建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道路,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一种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思想体系,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我们需要树立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观念。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和环境。
我们要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与自然在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倡导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要求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认为,事物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要全面地把握和分析问题,并以改变现状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需要学会从多层面、多方位来分析环境问题,找出其根源,并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措施加以解决。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还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和谐发展是指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实现相互促进、相互适应、相互补充的关系。
我们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也不能只考虑环境保护而致力于抑制经济发展。
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这需要我们发展绿色经济,提倡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尊重自然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还强调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不应该把自然看作是可以随意掠夺和破坏的资源库,而应该把自然看作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有责任维护和保护自然环境。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加强环境监测和保护,制定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共同努力为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和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提倡人类应当树立正确的物质生活观和生活方式,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社会主义的制度、政策和实践,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和自然应当是平等、和谐的关系,而不是人类对自然的剥削和破坏。
我们应当站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高度,树立正确的生产生活观,推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倡导低碳、低排放的生活方式,积极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
只有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自觉地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才能够有效地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倡导改变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方式。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的,人们可以随意地进行开发和消耗。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是不可再生的,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消耗应当是有节制的。
我们应当积极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重新认识和尊重自然,重视自然资源的节约和保护。
只有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更加友好的姿态对待自然,实现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改善环境质量。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水、空气、土壤污染问题突出。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我们应当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指导下,通过严格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规划,严格控制工业排放、减少污染排放,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加强环境监测与考核,推动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政策体系和执法制度,还要提倡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环境的氛围,从而推动国家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积极改善环境质量。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下面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经济思想和社会建设三个方面,探讨其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世界的辩证性和运动性,提出了“一分为二”的法则,认为自然界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
历史唯物主义则将人类社会看作是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总和,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这两个基本原理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主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盲目追逐利润和扩大规模,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而社会主义经济则需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追求协调的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循环利用,采取生态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从社会建设这一角度来考虑。
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的普遍富裕和资源共享。
马克思主义倡导社会主义公有制,通过国家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调节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避免过度消费和环境破坏。
此外,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倡共享、协作和绿色发展的社会道德观念,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包含在其哲学基础、经济思想和社会建设理念中。
只有通过贯彻这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一、生态文明的内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
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等。
但从生产方式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其着眼点主要是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
这无可厚非。
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发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有着明显的不同点: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为所欲为。
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一)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人们最大限度地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上的满足。
就在人类肆无忌惮地征服自然时,世界各地都凸显出各种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它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
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动物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而人可以能动地改造自然。
自然先于人的存在,而劳动是将人与自然起来的纽带。
首先,劳动肯定是以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这说明了人对自然界有依赖性,并且也充分地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次,劳动会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式中,这就使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劳动的发展日趋密切和丰富起来。
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一种理念,它呼唤人类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提倡人与自然和美共生的发展途径。
而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则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将从生态文明的哲学意义以及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两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一、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意义生态文明思想承认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即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也必须在自然条件下实现人类的自身发展和完善。
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人类自身价值的肯定。
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文明思想一方面强调了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人类对于自然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性。
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意义还在于,它是一种全球视野下的文化思想,追求全球人类共同生存的发展道路。
在这个时代,生态文明需要跨越国界和传统的文化界限,发扬全球文明特有的精神与魅力,通过全球共识与合作,实现全球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唯物主义哲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根本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最重要特征是把自然和社会统一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强调社会发展以及社会上的人类全部生活活动与自然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理念和经济学理论认为,地球的资源具有有限性,这是全球人类面临的实际问题。
这就需要人类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使用资源的有效转换中,遵守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这一视角和生态文明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创造历史,但是是在大自然的规定下,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生态文明思想深刻理解了这一观点,认识到人类是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生态文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都是人与自然平衡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为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并将其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
这一思想被称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浓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根本目标。
这一思想背后蕴含了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和地位,推动人类重新认识和尊重自然,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也是借鉴了这些方法论,才能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必须遵守和尊重自然规律。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了科学发展观,要根据自然规律实施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呼吁人们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也要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的物资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需要有一个统一和均衡的发展。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注重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的存在。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强调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最终消除环境问题。
也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在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丰富多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论。
通过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节约资源和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社会公平与公正等,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
许 笑 笑
( 安 徽 大 学哲 学 系 安徽 ・ 合肥
摘
2 3 0 0 0 0 )
要 党的十八 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 “ 生态文 明” ,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 中提 出: 大力推进 生态文 明建设 , 建设
生态文明, 是 关 系人 民福 祉 、 关 乎 民族 未 来 的长 远 大 计 。 生 态 文 明建 设 不仅 是 关 系 民 生 的 问题 , 也 、 相互渗透的: 人 由自然脱胎而来, 其本身就是 自然 界的一部 分。马克思指 出,自然界为人类提 供各种资料,是人和人类活动 的一部 分。但是 由于科技的发 展, 人与 自然 的关系发生 了变化 。随着 科技的发展 , 人类 向 自 然索取更多的生活资料 ,也 引起 了我们对于人类行为的价值 考 量 。科 技 的 发展 打破 了 自然 与人 类 之 间 的平 衡 ,使 得 自然
2 . 2西 方新 马克 思 主 义生 态观
l 生 态 文 明建 设 的重 要 性 1 . 1 人 与 自然 的 关 系 马克思指出: “ 自然 界 的人 的 本 质 只 有 对 社会 的人 来 说才 是存在; 只有 在 社会 中 , 自然 界 才 是人 自己的人 的 存在 的基础 。 只有在社会中, 人 的 自然 的存 在 对 他 说 来 才 是 他 的 人 的存 在 , 而 自然 界对 他 来 说 才 成 为 人 。 ” 在这里 , 马 克思 首 先 分 析 了人 与 自然 的 关 系 , 进 而 指 出 人 的 本质 属 性 在 于 他 的 社会 性 , 即人 与社会 的关系, 而两种关系总是不断交织在一起 的。 在唯物辩证法看 来,世 界上 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 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 ,就是 由人类社会和 自然界双方组 成 的矛盾统一体, 两者之 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 , 人与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面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时的理论指导。
它以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为基础,强调共同发展、和谐共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以保护环境、修复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提出了“自然是人类的身体”的观点,即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界的支持。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只有尊重并与之和谐共处,才能实现持久的发展。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坚守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监管和管理。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不断提升人的生活质量。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加强公众参与,形成人人关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共同价值观。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需注重创新,推动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能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在当代,保护环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科技创新能够带来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方面的突破,从根本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还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产主义信仰。
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解决环境问题,还需要解决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遵循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原则,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管理,注重科技创新,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我们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家园。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人类社会摆脱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指导思想。
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发现,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规律还有很多未知领域,更妄论控制和统治自然界。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哲学思想结合我国的实际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反思那些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利益需求而不顾自然客观规律的行为,自觉调整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标签:生态哲学;人与自然;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研究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是从反自然的哲学角度,或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角度积极引导人们重视自然,不忽略人本身的规律,自然界只是按照自己的运行规律,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应该保持对立统一的态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蓬勃发展也需要吸取生态危机的教训,走一条适合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人们实践中的首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们常提到的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外部世界。
这个“自然环境”是环绕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实践而逐步展开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部分,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
人作为一种高级的特殊生物对这两种环境有天然的依赖性,因为“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
”同时,这两个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是指自然的形成、发展以及内在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式与途径都与社会有所不同,自然界的优先性与社会的派生性是不容颠倒的。
统一性是指抽象的自然界是不存在的,现实的自然界一定是社会意义上的自然界。
自然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而社会却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进化的产物,社会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
生态文明建设哲学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哲学思考——当代大学生如何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摘要】“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引起人民大会堂内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和体现,也是关系到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
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从理论上正确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首先,我们用所学的马哲原理课的知识来分析对于“十八大”中大家关注的“生态文明建设”话题。
它涉及到的马哲学原理知识有一下几点:一、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一)、物质世界及其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从事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承认这个世界及其辩证规律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作为第一个前提。
这个原理其实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首要观点,如果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全国各地、上上下下都足够重视并遵循这个原理,许多严重的乱挖乱采、滥砍滥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恶果原本是可以避免或减缓的。
这类问题往往涉及两个地区之间的关系,或地区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或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或当代人与后代子孙的关系,这类问题作为纯粹生态问题是难以正确处理的。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当代与后代利益冲突,这些是在经济建设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物质是第一性的 意识是第二性的。
这一哲学基本观点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人和社会都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
包括资源、环境在内的生态系统是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并且是唯一的物质基础。
“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 它是我们人类 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 赖以生长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立足于社会现实、关注人类社会发展和环境问题的理论体系。
它不仅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进行了深刻思考,也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从资源利用、生产方式、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在于正确处理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社会发展不可避免依赖于物质生产力的推动,但同时也强调资源的有限性。
因此,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滥用资源的行为。
只有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在于改革生产方式,推动绿色发展。
传统的生产方式往往以速度和规模为导向,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劳动过程和生产关系的革命性转变,从而为绿色生产方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注重推动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的结合,倡导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第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在于追求生态平衡。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需要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
同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关注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为每个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在于树立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全球范围内的阶级团结和国际主义精神,提倡跨越国界的合作与沟通。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摒弃狭隘的地域观念,而要追求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携起手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挑战,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全面建设。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摘要】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体现了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突显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共建绿色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的重要课题,而生态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内在联系,以及绿色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则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可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更加科学、均衡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绿色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内在联系、绿色发展观、重要性、未来方向、路径。
1. 引言1.1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为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提供了理论支撑。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体现在对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的探讨中。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体,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这种辩证关系。
只有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植根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绿色发展观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
绿色发展不仅意味着环境的改善,更是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是一种思想火花的碰撞与交融,为我们提供了坚定的理论信仰和前进的思想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结课论文
主题生态文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解析姓名叶久贞
学号13108020004058
专业机械工程
一、生态文明概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生态文明建设哲学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和体现,也是关系到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
因此,必须从理论上正确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以往的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他们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整个世界,科学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重要论断,显露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没有明确提出过生态文明的概念,但他们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都包含了生态文明的理念,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此做系统地梳理和归纳,以此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地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并给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
1、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这一哲学基本观点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以及由人构成的各种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界中进行的,人和社会都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
包括资源、环境在内的生态系统是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且是唯一的物质基础。
“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
生态文明
建设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先后经历了从“膜拜”“敬畏”自然阶段到“征服”“统治”自然阶段到“协调”自然阶段。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达到“尊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辩证统一。
其次,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同生死,共存亡。
大自然作为无意识的客观存在,自从人类出现以来,它的发展和变化从根本上来说是取决于人的实践活动。
如果没有人类或者没有人类肆无忌惮地过度开发,我们的生态系统是不会出现如此众多的生态问题的。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人们可以并且能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去探索、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
不仅如此,人一旦掌握客观规律后,就能够运用客观规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以满足人自身需要。
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存在物,人的实践则是有意识、有计划并且有一定价值取向的活动。
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程度和严重后果,如果人类不能很好地及时解决这些严重的生态问题,将会阻碍人类的发展,长此下去必将威胁人类的存在。
主体的人的活动是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
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就必须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生态文明。
可见,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
2、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具有其特定规律,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纵向来看,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取得的一切积极、进步的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
首先,坚持了实践第一,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人的实践活动是利用自然所进行的创造性的活动,人的实践是不能创造物质本身的,“没有自然,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
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要的资料。
”[1]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在长期探索发展道路上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创新的经验总结,是在认真分析比较优势后作出的历史抉择,是在实施了科学发展观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经济等基础上提出的一条符合国情的新的发展路径。
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要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全体公民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还应该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与解决生态问题的各项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使生态文明建设向着理想的新境界有序迈进。
其次,坚持了普遍联系和矛盾发展的辩证统一。
普遍联系和矛盾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关于自然界所有的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的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学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到处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地球及上面的人、事、物是一个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统一体系。
人、人类社会、自然三者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关系。
自然是人通过自身能动的实践活动改造了的自然,是人的自然,也是人类社会的自然。
所以,人们不管是从事理论研究,还是进行实践活动,都不能只从人的视角或社会的视角来进行,还必须关注自然,把人、社会和自然有机的统一起来。
现在出现的一系列生态问题都是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到人、自然、社会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只是一味地以人类为中心,片面地强调经济的发展,过分注重物质文明,缺乏全局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建设生态文明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必须从全球大系统的角度来认识。
局部的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做法,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
矛盾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来指导生态文明的建设。
人、人类社会、生态环境之间也是矛
盾的。
个体的人或集团在利益动机的驱动下,为人类社会可能创造一时的物质文明,但也可能损害区域环境,使得公共资源和环境受到威胁。
现实中无约束地滥用公共资源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经济社会活动的参与人理论上均偏好寻求个人理性的纳什均衡——双方均取非公平利用公共资源环境,而先取公平利用(帕累托均衡),这就需要政府的正确制度、机制安排。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出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考核体系,建立严格的责任体系,就是要平衡利益矛盾,实现公共资源和环境的合理配置。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社会中的继承和发展,是关系到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
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将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做法日益不可取。
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进而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
所以,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等统筹考虑,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
只有这样,才能早日真正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