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结课论文

主题生态文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解析姓名叶久贞

学号13108020004058

专业机械工程

一、生态文明概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生态文明建设哲学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和体现,也是关系到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从理论上正确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以往的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他们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整个世界,科学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重要论断,显露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没有明确提出过生态文明的概念,但他们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都包含了生态文明的理念,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此做系统地梳理和归纳,以此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地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并给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

1、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一哲学基本观点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以及由人构成的各种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界中进行的,人和社会都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包括资源、环境在内的生态系统是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且是唯一的物质基础。“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生态文明

建设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先后经历了从“膜拜”“敬畏”自然阶段到“征服”“统治”自然阶段到“协调”自然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达到“尊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辩证统一。

其次,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同生死,共存亡。大自然作为无意识的客观存在,自从人类出现以来,它的发展和变化从根本上来说是取决于人的实践活动。如果没有人类或者没有人类肆无忌惮地过度开发,我们的生态系统是不会出现如此众多的生态问题的。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们可以并且能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去探索、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不仅如此,人一旦掌握客观规律后,就能够运用客观规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以满足人自身需要。

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存在物,人的实践则是有意识、有计划并且有一定价值取向的活动。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程度和严重后果,如果人类不能很好地及时解决这些严重的生态问题,将会阻碍人类的发展,长此下去必将威胁人类的存在。主体的人的活动是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就必须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生态文明。可见,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

2、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具有其特定规律,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纵向来看,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取得的一切积极、进步的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

首先,坚持了实践第一,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人的实践活动是利用自然所进行的创造性的活动,人的实践是不能创造物质本身的,“没有自然,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

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但是,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要的资料。”[1]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在长期探索发展道路上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创新的经验总结,是在认真分析比较优势后作出的历史抉择,是在实施了科学发展观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经济等基础上提出的一条符合国情的新的发展路径。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要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全体公民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还应该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与解决生态问题的各项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使生态文明建设向着理想的新境界有序迈进。

其次,坚持了普遍联系和矛盾发展的辩证统一。普遍联系和矛盾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关于自然界所有的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的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学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到处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地球及上面的人、事、物是一个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统一体系。人、人类社会、自然三者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关系。

自然是人通过自身能动的实践活动改造了的自然,是人的自然,也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所以,人们不管是从事理论研究,还是进行实践活动,都不能只从人的视角或社会的视角来进行,还必须关注自然,把人、社会和自然有机的统一起来。现在出现的一系列生态问题都是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到人、自然、社会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只是一味地以人类为中心,片面地强调经济的发展,过分注重物质文明,缺乏全局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建设生态文明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必须从全球大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局部的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做法,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矛盾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来指导生态文明的建设。人、人类社会、生态环境之间也是矛

盾的。个体的人或集团在利益动机的驱动下,为人类社会可能创造一时的物质文明,但也可能损害区域环境,使得公共资源和环境受到威胁。现实中无约束地滥用公共资源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经济社会活动的参与人理论上均偏好寻求个人理性的纳什均衡——双方均取非公平利用公共资源环境,而先取公平利用(帕累托均衡),这就需要政府的正确制度、机制安排。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出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考核体系,建立严格的责任体系,就是要平衡利益矛盾,实现公共资源和环境的合理配置。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社会中的继承和发展,是关系到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将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做法日益不可取。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进而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所以,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等统筹考虑,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只有这样,才能早日真正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阐释

·哲学研究·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阐释 李世书 (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 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近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也反对生态中心主义,提出 要进行一场生态道德革命,确立一种“新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这种新价值观指导下,人类社 会自觉建立并遵循一种全新的生态道德目标, 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革命;人与自然和谐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2)01-0036-04为解决当前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困境,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坚持以“人的尺度”来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确立一种“新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人类的长远利益,把人类长久生存的价值视为最高价值,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最为理想的人与自然关系。 一、重返不同于资本主义技术中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反思全球生态危机的进程中,西方社会普遍流行的是主流绿党带有后现代色彩的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理念。这种理念把自 然生态系统作为理论思维的出发点, 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及其生态学意义,全面否定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绿色后现代主义的“自然中心论”的同时, 提出重返“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作为当代研究和解 决生态问题的基本准则,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重新检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他们坚持马克思主 义以“人类尺度”的立场和方法来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张, 人类在解决生态危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必须立足于现实,把人放在物之上,把人类的自身利益与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其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尺度”和“物的 尺度”相结合的双重尺度来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佩珀提出了“为人类中心主义辩护”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支持启蒙主义思想的大部分观点并反对作为绿色后现代主义的生态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希望由对自然的“支配”所实现的生产力的增长能够保障所有人的物质福利。但是,马克思主义反对现代工业化通过把自然转变为最广义上的不利于人类的存在物来“统治”它。马克思主义关于先进社会的“控制”自然的思想并不蕴涵着一个专横的主仆关系,事实上是给予人类在追求合法需要过程中明智地改变自然的一种技巧。因而,“对于控制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做的那样继续清楚地阐明,他们的生态立场恰好是资本主义的反题:通过关心而不是贪婪……慷慨而不是占有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计划而实现统治”[1]92 。马克思的“支配”不会引起生态难题,而是解决它们的起点。“自然的支配”不应对生态难题 负责,事实上恰恰相反,生态难题的出现证明了这种“支配”的缺乏。“支配”意味着人类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集体的有意识的控制。这其中隐含着一种管理关系而不是破坏关系。对于生态中心主义批评马 克思主义是“人类中心论”,佩珀进行了反驳:马克思主义“的确是人类中心论的,因为它对‘自然’状态的关心不仅被视为主要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还是由 传统的社会主义的人文主义关切引起的。因此除了人类的需要外,它不认为有‘自然的需要’,而且,正 收稿日期:2011-11-0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生态风险问题研究”(11YJA710024)作者简介:李世书(1966-),男,河南息县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国外马克思主 义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第32卷第1期2012年1月(Philos.&Soc.Sci.Edit.)Vol.32No.1Jan.201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下半叶,以人类运用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从此使人类生产由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化生产进军,它打破了数千年来以自然生产力为主导的农业文明体系,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提高。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文明一些内在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等废品给新兴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到:“到处都是弥漫着浓浓煤烟”,“肮脏的大杂院”,“难看的城市”,生活富裕的资本家会为自己建造花园式的别墅,然而工人们不得不生活在混乱、肮脏、令人发呕的环境当中。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的社会现实之上,是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之后,分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导致的近代环境污染的发生过程、涉及领域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披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减少成本,占用工人的劳动时间,让工人在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以榨取劳动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用生产技术去剥削并向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在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也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更加恶化。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方式,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马克思早期受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的思想秉承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对自我意识比较重视,认为自然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力图用自我意识来解释自然。即“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1]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其抽象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黑格尔抛开人及人类社会的抽象谈自然,认为自然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把自然界引向客观唯心

生态文明中的哲学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与哲学理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一直关注经济建设与生态的关系。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启发当代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辫证唯物主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关键字:生态文明哲学建设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1]。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代表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和谐进步状态。大自然作为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恶化必将导致生物的生存危机, 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生态文明是前提和基础, 站在社会进步的角度, 生态文明同三大文明一样, 是人类文明程度的衡量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 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对生态文明哲学底蕴的考察和思考,有利于人们对自身和大自然的前提性反思, 有利于人们在伦理价值层面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生态维度, 从而形成科学的自然观、生产观和发展观[2]。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虽然生态环境问题还不十分突出,但他们已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对这一整体的把握构成了其生态哲学的主要内容[3]。生态文明体现了尊重自然的天人观,尊重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平等,尊重自然不是承认自然环境决定论,也不是否定以人为本,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是社会的存在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尊重自然界就是爱护人类自身的家园。在价值关系中,我们一直以来强调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而忽视了主体对客体的价值意义。“青山青我目,流水静我耳”体现了自然对人的意义,“小草有生命,足下请留情”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意义。如果我们对自然客体进行人格化,那么自然就获得了主体资格,人类就成为了自然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内在的依存、保护、改造和利用的关系。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是人类同自然界关系的内在要求。目前,由于人类不顾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任意损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其后果必然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无疑为今天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和启示。 关键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地球上高级生物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的“母亲”。然而,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类不顾自然界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其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最终,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这不仅阻碍人类的发展,更危及人类的生存。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更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在其指导下将这一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用独立的篇幅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地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现实基础 从资源上讲,一方面:我国资源总量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愈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河流的水功能严重失调,特大洪涝灾害频发;土壤污染、废气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污染物持续增加。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资源浪费和短缺、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高消耗、高污染、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模式变得尤为必要和必须。 2、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日益成为共识。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当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76057086.html,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当代价值 作者:刘春元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4期 摘要:马克思的生态文明理论深刻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建设发 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F0-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239-02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 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一论断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对当代生态文明的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 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论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的基本思想,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原则,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马克思的生态文明理论建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科学解答的基础上,其内容博大精深,哲理意蕴深长。 1.从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自然对人的先在性,决定了人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马克思主义认为,从本体论上来说,人起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分化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员,人对自然具有根本的依赖性。一方面“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现实的有形体的人”,[1]另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实践。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的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从而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离开自然人就失去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可能性。但是实践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和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爱护自然,同自然共生共长。“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就什么也不能创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与现实意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与现实意义 [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的成果,这种结合并非简单地将两者观点糅合在一起,而是针对现实中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性体现在他的基本观点中:首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批判包括三个维度:资本的逻辑本身的批判、生产维度的批判和消费维度的批判;其次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之后。批判资本主义的逻辑截点必然是提出生态社会主义,这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另一个基本观点。研究生态学马克主义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启示之一是环境生态问题不可能是单纯的经济或技术问题,而是社会制度问题;启示之二是发展的根本标准是人与自然和谐,单纯追求不发展或过快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 自从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起来之后,其下所属的二级学科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断得以深化和拓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潮之一,在当代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之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 以往对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各种派别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区别,并指出各种理论曲解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错误之处。但是为了对各种不同学派形成比较完整有条理的明晰认识,一旦突破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间横向研究的

框架,纵向比较不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派时便会发现,各种流派之间在方法论的框架中呈现出明显的三个维度: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某一种理论结合起来,例如,女权马克思主义是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二是用某一种理论去解读或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用结构主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解读马克思主义;三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读或改造某一种理论。例如解放神学的马克思主义就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某些精神对传统神学进行了解读和改造。以使神学能够从传统神学中解放出来。成为批判资本主义、争取社会正义的武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属于第一种,他是由生态学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不同理论的有机结合绝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它需要打通原有理论边界,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解决好不同理论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如果只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理论糅合在一起。那这样的理论创新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不是不伦不类,就是很容易走向谬误。由于这一尺度把握起来难度不小,这也最终决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存在的诸多局限。具体笔者将在后文论述。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生态学马克思的生成源于对环境生态问题的关注。那么他的主要理论观点也就集中于探索生态问题的根源、解决生态问题的路径上面。因此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至今,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也产生了多名具有影响力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一、马克思生态观主要内容 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对自然界有依赖性,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但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本质。这集中表现在人具有理性、道德和劳动的能力表现在人们之间通过语言中介沟通与交往,表现在人生产与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作为劳动存在物、理性存在物、道德存在物和语言存在物的人,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具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点。 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1)、自然界的客观性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 首先,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一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的本质的立场,即把人看作自然存在物,同时又受到外部自然的限制。同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也是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人是自然之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经说道: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这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本身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其次,自然界具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遵循自己的客观规律。有自觉意识的人虽然能够通过认识和实践改造自然,但这并不表明自然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认识和实践,因为人的实践改变的仅仅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和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特点,而不能创造自然物质及其规律。再次,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来源。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的同时,也强调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因为“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另一方面,自然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生活资料,人类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靠自然界而生活。 (2)、人类的主体性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性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肯定自然界的客观独立性和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但他们从来没有否认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在他们看来,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自然界就不断地从独立的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不断增强,自然界的这种人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人化自然的迅速扩展决定了自然的存在方式和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3)、劳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基础 人是如何与自然界实现联系的呢?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钥匙和关键所在。生产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然而,人类劳动实践不能随心所欲,要受到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制约。就是说,生产劳动作为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活动,体现了主体性与客观性、能动性与受动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是对物质生产劳动做了生态化的理解,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体现了马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思维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思维生态文明建设 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哲学意蕴,体现了矛盾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等一系列严谨的哲学思维。 矛盾思维矛盾思维是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维,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首先,人与自然是对立性的存在。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受制于自然。自然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创造力,它不仅创造了地球上适合生命存在的环境和条件,而且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命物种和整个生态系统。人是具有意识和思维的能动存在物,在改造客观对象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使自然成为自己的对立物,并且伴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控制征服自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是引发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 其次,人与自然是统一性的存在。脱离了人的自然是抽象的自然,脱离了自然的人是抽象的人。人与自然不仅是对立性的存在,更是统一性的存在。一方面,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

提供了基本场所,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自然界的丰富多彩也离不开人的存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实践使自然实现了“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的转变,原始的自然深深打上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成为带有深刻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人化自然。人与自然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存在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 系统思维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一体性存在。“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谐统一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发展都会影响到其他元素的变化发展,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自然这个整体性的存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各种和谐关系的基础。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自然各种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有机整体。“万物同源,和谐共生”,人与自然万物本就是唇齿相依的一体性存在。 其次,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共生”就是共同生活或者共同生存,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紧密互利不可分割的关系。“共荣”就是共同繁荣,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荣辱共存关系。生命共同体体现了与物共适美美与共的有机整体世界观和生命观。一方面,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与自然是环环相扣休戚与共的循环链条,是存在普遍联系的有机系统。人与自

浅述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生态哲学思想

浅述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生态哲学思想 摘要:近年来,生态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世界各国也在积极探索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马克思主义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察觉到生态问题并进行了思考,此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对资本的阐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态危机。本文联系当今环境现状,探索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并试图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理解环境问题。 关键词: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背景简介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工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航空航天、计算机、医疗、大规模生产等方面快速发展,人口数量也有显著增长,实现了经济高度繁荣,物质高度丰富,推动人类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以征服自然为手段获取的成功却付出了牺牲自然的代价,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伴随着这些巨大的进步的是不再蔚蓝的天空,而是漫天的雾霾;不再清澈的河流,而是漂浮着垃圾、散发着刺激性气味的水沟;不再成荫的树林,而是黄沙肆虐的沙漠。由于人口激增和城市膨胀,过度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地球上最重要、最宝贵的自然资源遗产出现了巨大赤字,生存环境普遍恶化,开始出现诸如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森林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腐蚀、有毒废料全球转移等问题。生态问题具有全球化、发展迅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等特点,因此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反思,生态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绿色理论,人们意识到超越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一个人与人之间公正、公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新秩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由于其具有的社会批判特征和独特的历史地位而成为了人们寻找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被从生态哲学角度重新解读。全面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并且这有利于探究在时代问题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繁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态问题的思想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就环境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但他们的思想中包含有环境保护的观点,他们的著作中已包含了深刻的生态理论,这些生态哲学思想不是即兴的、孤立的,而是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思想中,而且这些思想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世界历史观点以及对资本主义的分 析都起到了一定作用。马克思曾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所能提供的东西往往随着由社会条件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 相应的减少”,“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对比之下,对森林的护养和生产,简直不起作用”。1839年3月,

“以敬畏和感恩之心,守护着自然世界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一位学者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以敬畏和感恩之心,守护着自然世界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一位学者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 “生命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回归自然,然而人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令人悲叹。” ● “由宇宙论引申出来的治国理念提倡依据自然节律而施设政令,国家政治运作的正当性也都要通过宇宙生化、四时轮替的规则得到确证。” ● “人只有在与自然生态的变迁节律和谐共存中,在对于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无私奉献中,才能真正拥有一种诗意而美好的生活。”

5月30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冯达文应邀做客珠海,为中大珠海校友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中国古典宇宙论与生态文明”的精彩讲座。 在一个多小时的讲演中,冯先生以翔实的文献引证、缜密的观念辨析及精深的理论思考,重新梳理了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传统中的发展脉络,也为今天这个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与理论依据。 冯先生指出,在中国古典的宇宙论中,天地宇宙、时间空间、人人物物,都可以视作生命的体现。而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理念,也正是从发现自然、重视生命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中国的宇宙论不仅把天地万物的变迁看作是有生命的,而且强调生命变迁是有节律的。因此,当我们把每个个人、每一物类都看作生命体,那么这些生命体其实都需要通过与大自然变迁的节律相协调、适应才能够发生、发展。能够适应天地宇宙的时空节律而获得生存与繁衍的物类,必然会把时空变迁的节律内化为自己的结构;无法与之相适应与协调的物类,则必然会被淘汰。 “不要说是整个物类的变迁史,就拿我们个人的生命体来讲,譬如我是广东人,因为长期生活在南方,比较适应较为潮湿、温暖的气候条件,而当我来到北京,三两天以后,嘴唇常常要爆裂甚至是流鼻血,这显然是南方气候变迁的节律,已经在我的生命过程中内化为我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有时候我去到美国出差会有时差,生物钟就是一个生命体适应大自然变迁的时间和空间的节律形成的。”用了一个简单而朴实的例子,冯先生就形象地诠释出个体生命与自然节律相互协调的必要性。 所以,古人的宇宙论传递的其实就是自然生态的变迁节律与各个生命体、生命形态紧密的内在关联: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另一方面,主张人要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 在讲座中冯先生着重提到,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们得到了自然的煦育和护佑,也对大自然抱有敬畏与感恩之心。然而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无节制地向大自然进行索取与征服。原本心中的敬意开始消弭,原本抑制的欲望无尽伸张,随着人的肆意宰制与取用无度,自然界已经不堪忍受,于是通过各种灾害来对人类予以警告。这就是人类不断地“掠夺他人、掠夺自然、掠夺未来”必然面临的危机。 因而通过本次讲座的契机,在今天重新讨论“中国古典宇宙论与生态文明”,其实就是在审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找寻人对于自然的敬仰、敬畏与感恩之心。

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尝试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容 生态自然观是自然观持续进化的产物,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尤其是生态学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新的思维模式和新的价值观念。与传统的自然观相比,生态自然观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认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指出,人类存有于自然界中,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创造了人类,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社会活动来影响和改变着自然。因此,人与自然在彼此相互制约中,人类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消极地回归自然,要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之 间联系的中介环节。在实践中,自然成为劳动的对象,是人们获得生 产和生活物资的来源。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创造、同步生成 的过程。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类无限地掠夺和破坏自然,导致人 与自然的关系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生存和发展中,必须遵 循自然的规律去理解、适应和利用自然,准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做到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在生态治理方面也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治理过程中因为受思想观念、地方政策、法律法规、科技水平、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影响,现阶段依然存有着严 重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思想观念落后,地方保护严重当前部分基层政府不能准确 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认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就是社会 进步、人民幸福的唯一标准。他们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不 顾长远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引进了一些排污企业,收取高额 利税。面对环保部门的检查,地方政府也会进行干预,及时为企业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念以及运用作用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念以及运用作用 随着生态危机日益严峻地威胁人类生存,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变化的社会现实对马克思 主义的一种新的理论表达。他们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满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希冀寻 找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革命”相结合。他们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危机 的形式已经从经济危机转变为生态危机,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同时,他们结合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最终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稳态经济的策略主张。毫无疑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在当代社会是具有一定的价值与实践意义的。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演进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威廉莱斯的理论 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被认为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1972年出版《自然的 控制》一书,书中指出统治自然的观念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意识根源。他的生态危机理论概 括成一句话即:“控制自然和控制人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对自然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对 人的控制。同时在另一本书《满足的极限》里,他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越来越处于 无政府主义状态,科学技术沦为统治和欲望的工具.而要解决生态危机,就要实行稳态经济,发展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经济要求缩减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扩大其调节作用,重新评价人的物质要求。面对能源短缺,地球自然界的不断萎缩和生态支持系统的 日益相互依存,或许还需要一种新的禁欲主义。网因此,我们需要建构一种新的自然观来 帮助我们人类改善现今的生产生活方式,摆脱生态困境。 (二)本阿格尔的“异化消费”和“期望破灭的辩证法” 另一位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其中心论点是“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马克思关于只属于 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经转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嘲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主要是由“异化消费”所引起的。他主张通过“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来克服异化消费及其引起的生态危机。所谓“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指的是这样一种状况,即在工业繁荣和物质相对丰裕的时期.本以为可以指望的 源源不断提供商品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而这不管愿意与否.无疑将引起人们对满足方式从 根本上进行重新评价。人们对可以不断提供商品的能力的期望破灭.最终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即对人们在一个基本上不完全丰裕的世界上的满足前景进行正确的评价。”由此,他 的解决办法是促使社会生产、经济以及政治过程“分散化”和“非官僚化”。然而,可以看出,对权力的过分平均及分化的愿望在当今难以实现。 (三)高兹和其政治生态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

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 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马克思的理论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中的“人与自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讲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并就中国的现状说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中国化的意义,证明当代需要学会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前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等问题日益恶化的今天,生态保护成为了一项摆在全世界面前的亟待解决的课题。虽然马克思在他的那个时代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他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及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置身于全球化引发的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及其重要价值。 正文 一、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生态学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在他们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极其丰富而深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科学思想和观点。其核心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需要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唯物性、辩证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人们通过社会活动将三者沟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简单地说,连接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桥梁的则是劳动或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首先,自然具有先在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自然从时间上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从现实上讲,自然是人类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自然是“人的身体”形象而有力地说明了自然对于人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这也可看作马克思警示人们不要损及自然,这正如人们不能伤及自己的身体。其实,人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是21世纪人类对工业文明时代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从思想观念、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反思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人”,“自然界就它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同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条件,劳动只是人与自然进行交换的中介,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说明人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受自然的约束,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的“无机的身体”,因此要尊重、爱护自然,与其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以实践为中介来说明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通过实践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只有通过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才有可能发生。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才能把自身之外的自然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自然才有以人类生活为判断尺度的为人的存在意义,同时,“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实践是连接人、自然与社会的桥梁,环境对人类的制约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主动性通过实践达到统一。然而,在工业文明中,人们在实践中把“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片面的理解成“控制自然”,过分张扬人的主体能动性,造成人与自然的分离。滥用科技,资本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造成社会内部利益对立,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类自然力的滥用以及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按制自然规律和人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来调整、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导致其扭曲断裂,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无法弥补的破坏。生态文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强调人类的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超越自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阈值范围,与自然为伴,共同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的最终解答。马克思在《资本论》提到,“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强调土地的使用者要善待土地,以便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生态文明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此而来。马克思同时提出,要想实现这种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首先要解决人类社会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而共产主义社会会使“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历史之迷的解答……”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实现共产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却给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南,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实现共产主义储备了条件。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新意解读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

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 摘要: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已为绝大多数国内外学者所接受。从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解读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社会主义构成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础。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以及促进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生态马克思主义 Ecological Study of Marxism Abstract:Ecological Marxism as a social trend has been accepted by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scholars. From the text of the classic Marxist interpretation of view, the Marxist ecological philosophy,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ecological eco-socialist form the logical basis of Marxism. Eco-Marxism is a major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Marxism, to understanding and solving the ecological crisis in the world and promoting China's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Marxism;Ecology;Ecological Marxism。 引言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关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讨论基本上围绕三个维度展开。第一,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作为19世纪的人类解放学说,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创始人的思想中究竟包含了多少生态关怀的成分,也就是说,“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概念何以成立?第二,即便可以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的回答,但对这类思想又该如何解读、理解和发展。第三,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认识与解决今天的生态问题具有什么样的意义。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新的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功能在解决生态与社会问题方面的双重价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由此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批判学说所具有的生态关怀立场,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 同时,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础、文本解读以及现实方案等方面存在着激烈的争论甚至较严重的混乱。因此,有必要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行总结。在国内学者已有的研究与总结的基础上,对生态马克思主义作进一步考察,并以经典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的方法,明确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础,认识其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以及促进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1、生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述 1.1生态危机理论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们虽对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和批判的正确性得以肯定。但并不认为导致垄断资本主义最后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危机。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普遍实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干预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一方面纠正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另一方面改善了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状态,从而缓和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使经济危机难以大规模爆发。但资本主义却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社会和自然的掠夺和占有,导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为了追求经济的高增长以生态危机换取或延缓经济危机,严重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矛盾已替代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使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被迫转化于生态危机理论。本·阿格尔说:“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

对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思考

对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思考 吴斌严耕 北京林业大学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在新的发展阶段,“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使生态文明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并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味着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意。而如何评价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为社会各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自然与文明和谐双赢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立意高远,它包括环境保护,又高于环保运动,志在避免重蹈“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覆辙;通过对传统工业文明弊端的反思,转变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调整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人们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绿色科技,在增进社会福祉的同时,实现生态健康、环境良好、资源永续,逐步化解文明与自然的冲突,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在过去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能源资源过度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环境成本较高。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 同时,建设生态文明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与之一致,而且是在生态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们的根本利益、现实需要和全面发展为本。在生态环境有所恶化的形势下,通过建设生态文明,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保障人们的根本利益,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奠定人们全面发展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就要求必须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必须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