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水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老子说水

老子说水

老子说水文章作者:山群来源:本站原创我第一次正式接触老子,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上。

那时,学一篇《诸子说水》的课文。

读到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读到了“江海所以能成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那时,感觉老子的智慧就像阳光下的一滴水珠,纯净,朴素,却闪亮着迷人的光芒。

如今,有机会读一读老子的著作,我还是在不经意间留意着老子笔下的水。

我发现,水,其实是《道德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象。

老子爱用水作比喻,比得自然,比得精妙,比得有老子自己的味道。

在《道德经》八十一章中,出现有关水的比喻的,我找到以下五章:王本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兮,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王本第八章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静,故无尤。

王本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致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王本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皆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王本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邦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第四章,以水喻道。

把“道”比喻成“涌浪”,意为水面底下强大的向上冲的水流。

有道是“不怕浪高,只怕涌大”,涌在水的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起伏,但它的实际作用力量却非常强大。

这个比喻,不但形象地说明了道力量强大却又不强势,而且体现出道的一种生命力。

道是活的,是宇宙本体的一片动力,它是主动地吸引万物来归顺它。

而后,又把“道”比作“渊”,万物归顺后在这里,锉去他们的锐角,解开他们的纷争,和合他们的光彩,也共同吸纳他们带来的泥沙。

“水往低处流”,其实蕴含着道教深刻的哲学思想!

“水往低处流”,其实蕴含着道教深刻的哲学思想!

“水往低处流”,其实蕴含着道教深刻的哲学思想!壹“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一句常见的俗语。

意思是人要向好的地方发展,水要向低的地方流,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祖老子认为,水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

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周易·谦》上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牧,就是守,“卑以自牧”就是要谦卑自守,君子应该以谦卑的姿态守住低处。

贰谦虚的本意是不自满,正因为永远不自满,所以还有能进取的空间。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谦和的境界,则必然心胸宽广,有容人容物之雅量。

真诚地对待别人、帮助别人,甚至甘愿为了成全别人而牺牲自我利益。

保持谦和的心态,对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大有裨益,退能明哲保身,进能感化他人。

修得谦和在,则能不烦不躁,一生都是幸福自在的。

要“谦”,就得克服“以我为中心”的思想。

斤斤计较自己的名誉、地位,什么都要比人家的好,情绪又烦躁,对自己身体必定伤害较大,会容易衰老。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只有“谦”的人,才能发现周围的真善美,才可以真正享受生活赐予我们的快乐。

在“谦”中,我们可以拥有宽广的胸怀、高瞻远瞩的目光和无以伦比的智慧。

道在低处,人亦在低处,保持谦卑,万物并作以观复。

先做人,后做事;先为人,后处世。

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修炼内功,提高自己为人处世的品质修为,人做好了,事才有可能做好。

只把眼睛盯在事上,无视或轻视做人,是不能把事做好的。

人生在世,处世为人,离不开做人与做事,懂得了做事先做人、处世先为人的金科玉律,也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45度做人45度是锐角。

做人要敏锐,知进退,明得失,也就是有分寸。

《左传》:“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人贵有自知之明,审时度势,分寸把握得当,进退有度。

江苏省有一个同里镇,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同里镇原名“富土”,很好的名字,为什么要改呢?这得从隋朝末年说起。

老子的巜上善若水》中的水有何特性,请结合现代生活谈谈其对你为人处事哲学思

老子的巜上善若水》中的水有何特性,请结合现代生活谈谈其对你为人处事哲学思

老子的巜上善若水》中的水有何特性,请结合现代生活谈谈其
对你为人处事哲学思

《老子的巜上善若水》中的水指的是水的自然特性,它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偏见,但它可以滋润一切,可以流动,可以避免碰撞。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可以从水的特性中得到一些哲学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偏见,像水一样接纳一切,不计较对方的身份、财富、背景等,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从而拓展更多的友谊。

其次,我们应该学会像水一样柔软,面对不同的人和事,要有一种柔软的心态,学会放下自己的骄傲和自私,学会把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结合起来,寻求一种平衡,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最后,我们也应该学会像水一样流动,不要死守着自己的想法,要学会接受新的思想,学会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拥抱新的知识,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老子对于水的哲学

老子对于水的哲学

老子对于水的哲学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对于水的哲学思考在《道德经》中有所体现。

他认为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物质,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老子认为水是最柔软的物质,却能战胜坚硬的物体。

他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水能够适应万物,不与其争斗,却能够温柔地侵蚀和改变它们。

这里,老子表达了一种包容和变通的哲学思想,即以柔克刚。

他认为,如果我们能像水一样柔软而不争强好胜,就能够在与他人相处中达到和谐。

老子将水看作是无所不在的存在。

他说:“上善若水”,意思是最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无处不在,无所不及。

水能够渗透到任何角落,没有任何障碍可以阻挡它。

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以水的方式存在,在世界上无处不在地传递善良和和平。

老子还强调了水的虚无和无形。

他说:“善人为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里的“无”是指水的虚无和无形,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轮廓,可以变化成任何形式。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像水一样,保持虚无和无形的状态,不固执于自己的观念和欲望,才能够真正实现自我和谐。

老子还将水与道联系在一起。

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上善”是指道德的最高境界。

老子认为,水是最具有道德品质的物质,因为它能够利益万物而不争强好胜。

他希望人们能够像水一样,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不争斗、不竞争,与世界和谐共处。

老子对于水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一种柔软、包容、无处不在、虚无无形的哲学观念。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水的方式存在,追求和谐、善良和道德的境界。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会像水一样,以柔克刚,保持虚无和无形,追求和谐共处的境界。

上善若水浅析老子的人生哲学

上善若水浅析老子的人生哲学

上善若水浅析老子的人生哲学在众多的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子的思想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至今。

他的理念“上善若水”被无数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广泛引用,亦被视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

本文将从老子的人生哲学出发,对上善若水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入探讨。

上善若水,顾名思义,最善良的品性就像水一样。

在老子看来,水具有柔和、包容、滋养万物等特性,这些特性恰恰符合道的本质。

因此,他提出人们应该效仿水,摒弃矫揉造作,追求自然、纯洁的道德品质。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认为道的运行规律遵循自然法则,而非人为干预。

在这个角度下,上善若水所蕴含的人生哲学显而易见。

水顺应自然,流向低处,寓意着谦逊、低调的处世态度。

水包容一切,无论干净或脏污,都能予以接纳,象征着宽广的胸怀和接纳多元的价值观。

水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诠释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上善若水的内涵,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身上寻找例子。

以孔子为例,他主张“仁爱”,强调关爱他人,这也是上善若水的一种体现。

孔子强调以人为本,推崇仁政,希望人们能够像水一样拥有包容万物的胸怀,关爱他人,这种思想在儒家学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另一位典型人物是墨子,他提倡“兼爱”,主张普遍的互利之爱,这也是上善若水所蕴含的价值观之一。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像水一样无私奉献,关爱他人,追求普遍的互利共赢。

这种思想在墨家学派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扬。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渴望得到宁静与解脱。

在这种背景下,老子的思想应运而生。

他通过赞美水的品质,倡导人们学习水的柔顺、包容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老子看来,上善若水所描绘的人生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现实中的困境和纷扰,实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上善若水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学。

它赞美水的优秀品质,倡导人们学习并实践谦逊、低调、包容、无私奉献等美德。

这些品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上善若水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被无数文人雅士引为座右铭,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关于水的哲学

老子关于水的哲学

老子关于水的哲学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深刻而独到。

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有许多关于水的哲学思考,这些思考不仅仅是对于水本身的描述,更是对于整个自然界的探究与领悟。

首先,在老子看来,水是自然界中最柔软、最有生命力的物质之一。

他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句话中,“上善”指的是最高境界,“若水”则是比喻。

“善利万物而不争”则表明了水具有温柔、包容、无私等特点。

在自然界中,只有具备这些特点的物质才能够与其他物质和谐相处,并且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其次,在老子看来,水也具有“无形”的特点。

他认为:“形似无形。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水本身形态和性质的理解。

虽然我们可以看到、摸到水,但它并没有固定的形态和轮廓,而且它可以顺应周围环境任意变化。

这种“无形”的特点也正是使得水能够在自然界中发挥出极大的作用。

此外,老子还认为水具有“自然”的特点。

他说:“水善下而不压人。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水的运动特性的理解。

在自然界中,水总是向低处流动,它不会强制地压制其他物质,而是顺应着自然规律进行运动。

这种“自然”的特点也正是使得水能够在生态系统中保持平衡,并且维持着各种生命的存在。

最后,在老子看来,水也具有“变化”的特点。

他说:“善为万物之官。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水在整个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理解。

在自然界中,水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如雨、雪、云等等,并且它可以随时转化成其他形态。

这种“变化”的特点也正是使得水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和需求,并且满足人类和其他生命的需要。

总之,老子关于水的哲学思考深刻而独到。

他从多个角度对于水进行了观察和思考,并且将其与整个自然界进行了联系和比较。

通过对于老子关于水的哲学思考的理解和领悟,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探究自然界的规律和本质,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论《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含义

论《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含义

论《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含义1. 引言1.1 介绍《道德经》和“上善若水”的背景《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作者为老子。

其中的“上善若水”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句话,也是其中的重要理念之一。

这句话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强调了柔弱胜过刚强的道理。

在《道德经》中,“水”被视为至善的代表,它具有柔软、适应、包容、无私、润泽的特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水”的理解有着密切的联系。

老子认为,善行就应该像水一样,柔软而强大,适应周围环境,无私无欲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这种理念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修身养性、修德行事的重要准则。

在当今社会,虽然时代变迁,但“上善若水”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

通过对《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德真理。

2. 正文2.1 水的特性与与“上善若水”的对应关系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物质,但却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它可以弯曲而不折断,可以适应任何形状的容器,可以渗透到任何空隙中。

正如《道德经》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的特性与“上善若水”的含义有着紧密的对应关系。

水具有润泽万物的特性,能够滋润万物而不加偏袒。

这与“上善若水”中强调不争不攘的态度相符。

水不会因为自身的特性而去选择滋润某些物体而不滋润另些物体,它包容一切、无私无欲,正如“上善若水”所要求的修身养性的态度。

水具有顺势而下的特性,随着地形的变化而自然流动。

这与“上善若水”中提倡顺应自然、遵循道义的思想相契合。

水无论遇到任何障碍都能找到自己的出口,不固执于某一固定的方向,灵活自如,这正是修养心性所应该具备的品质。

水的特性与“上善若水”的含义密切相关,都体现了包容、无私、顺应、灵活等品质。

通过理解水的特性,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深刻含义,并在生活中更好地践行这一理念。

【字数:250】2.2 “上善若水”在生活中的体现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可以通过“上善若水”的态度来处理与他人的相处。

水之哲学启示

水之哲学启示

水和阳光、空气并称生命的三大要素,极为重要。

然而水又极为平常,以致于我们无处不见到它,无时不受益于它。

作为常见的物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说已经很了解水,然而,从哲学的角度,对水我们似乎更觉得总也了解不完,总也看不彻底,总也领悟不透。

在老子看来,水是最接近于“道”的,“水”几乎能涵盖“道”的所有特性。

近些年,国学盛行,耳闻目染,体验“国学内涵”,真感到“水似道”的说法,也暗合了当今世界之良知。

水,真的不一般!水的哲学人人都该好好的领悟。

水的重要人人皆知,水是万物之源,它和阳光、空气并称生命的三大要素,为此我们探测外星球有没有生命,水就是一个重要标志。

然而水又极为平常,以致于我们无处不见到它,无时不受益于它。

作为常见的物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说已经很了解水,从小学的自然课,进而到中学的物理、化学课,都有对水的讲解。

特别是物理上对水的认识极为明白: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透明的液体。

纯净的水不易导电。

在常压下,水的凝固点(冰点)是0℃,沸点是100℃,在4℃时,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为1克,此时密度最大。

将水冷却到0℃,可以结成冰而体积增加,它的体积为原来的1.09倍;如果加热到100℃,使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加1600多倍。

水对很多物质的溶解能力很强。

水中含有溶解的空气,水中生物的生活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其实对这点物理性质,虽然明白,却也有怎么也想不透的地方,比如说0℃―4℃的水是冷张热缩(而不是热胀冷缩)的性质。

然而,作为无时不受益于水的社会来说,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或者说从哲学的角度,对水我们似乎更觉得总也了解不完,总也看不彻底,总也领悟不透。

对于这一点我们好像还不如先祖文人孔子和老子(其中孔子的“智者乐水”和老子的“上善若水”是最有名的了)。

看来要领悟水的哲学,还是先听听这两位哲人对水的论说,受一下启发吧:孔子直接说到水的言论并不多,最有名、也最精彩的是他答弟子问时的一段话,《荀子·宥坐》中有,孔子说:“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老子“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

老子“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

⽼⼦“上善若⽔”的处世哲学“上善若⽔”,是⽼⼦处世原则和⼈⽣态度。

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有⼤幅篇章描写他对“⽔”的理解和领悟,以及对后⼈的启⽰,其中“上善若⽔”是他关于“⽔”思想的浓缩精华。

“上善若⽔”的⼤概思想及“⽔”的七种的善性。

具体来体会⽼⼦“上善若⽔”的处世哲学以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善若⽔”这句成语,出⾃⽼⼦的《道德经》第⼋章:“上善若⽔,⽔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故⼏于道。

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尤。

”“上善”就是指最好的。

“上善若⽔”的意思是:⼈最⾼的境界就是像⽔的品性⼀样,⽔滋养与造福万物,给万物带来益处,却不与万物争任何名利,停留在众⼈所厌恶的地⽅,所以是很接近“道”的。

居处善于卑下,⼼思善于深沉,施与善于相爱,⾔谈善于检讨,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效,⾏动善于待时。

正因为不予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责怪。

⽼⼦还对“上善若⽔”进⾏了详细的描述,列举了⽔的七种善性与处世原则:“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在⽼⼦看来,仁⽴⾝处世应该像⽔⼀样安于谦下,⽢于处后(居善地);⼼境应该像⽔⼀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善渊);品格应该像⽔⼀样助长万物⽣命(与善仁),说话应该像⽔⼀样汛期⽽⾄,准确有信(⾔善信);⽴⾝处世应该像⽔⼀样持平正衡(政善治);做事应该像⽔⼀样调剂融合(事善能);善于把握机会,做到像⽔⼀样应时⽽动,应时⽽⽌(动善时)。

⽼⼦⽤⽔性来⽐喻上德的⼈格,他认为⽔是天地间最有善性最有道德的事物,他所追求的处世之道也是与⽔之德相契合的。

⽔最著名的特性和作⽤是:⼀,柔;⼆,停留在最卑下的地⽅;三,滋润万物⽽不与相争。

⽼⼦认为为⼈处世就应该具备这种⼼态和⾏为。

“上善若⽔”,这是⽼⼦的⼈⽣态度,也是⽼⼦所倡导的处世哲学。

⽼⼦“上善若⽔”的处世哲学,对处在现代这个物质⾄上的时代来说,具有⼗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启迪作⽤。

《老子》中的“水”意象及其现代启示

《老子》中的“水”意象及其现代启示

《老子》中的“水”意象及其现代启示【摘要】《老子》①一书内涵丰富,其中包含了我国最早的哲学思想以及许多做人的道理,从《老子》一书也可以看出老子尤其爱水,在他的笔下,水有着很多特征,而且水的每一种特征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水的特点及其给我们的现代启示。

【关键词】《老子》;“水”意象;现代启示一、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第八章》首次提到“水”,并且给予水极高的评价,即“上善若水”,在这里,他用水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不争”的品质。

而不争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居下”和“柔弱”。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六十六章》)正是因为江海处于低下的地方,所以才能够吸引众多河流的汇集,从而丰富并充实自己,成就了大海的宽广与浩渺。

也正是因为水的居下,所以成就了包容万物、善利万物的特征,所谓“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水在包容万物的同时也默默地滋养着它们却不求回报,并且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它可以把脏的东西涤荡干净,却顾不得自身可能被污染,所以说水也是无私的。

“上善若水”、“上德若谷”也正是老子所提倡的圣人之道,“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用水来比喻统治者应该谦下退让,所以他说圣人要用谦下的态度去对待人民,并且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的后面,不去和老百姓争夺利益。

水的“不争”还体现为“柔弱”,“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七十八章》)在刚强和柔弱的对峙中,老子宁愿居于柔弱的一端。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脆弱,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浅谈老子“上善若水”观

浅谈老子“上善若水”观

浅谈老子“上善若水”观
老子“上善若水”观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思想,表明了老子
对高尚品德和行为方式的看法。

这个观点的基本含义是,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样,具有柔性、无形、无处不在、遵从自然的特点。

首先,“上善”指的是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包括慈爱、谦虚、公
正和智慧。

这些品德和行为都是以“道”为基础的,而“道”是老
子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向宇宙万物本质的道理。

在老子看来,只有遵循“道”的人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

其次,“若水”指的是水的特点,它具有柔性、无形、无处不在、遵从自然等特点。

按照老子的观点,人们应该像水一样活动,而不是强迫自然。

人们应该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要抗拒自然削弱自己的弱点。

同时,人们也应该遵循“道”的思想,不妨开拓自己的劣势。

总之,“上善若水”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思想,体现了对高尚品德和行为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观点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遵循“道”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达到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英语作文老子对水的哲学观点

英语作文老子对水的哲学观点

英语作文老子对水的哲学观点英文回答:Lao Tzu's Philosophical Views on Water.In the philosophy of Lao Tzu, water holds a significant position, embodying essential principles that guide human conduct. Through the metaphor of water's fluidity, adaptability, and transformative power, Lao Tzu offers profound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of reality, the path to wisdom, and the art of living in harmony with the universe.Fluidity and Adaptability.Water, in its essence, is fluid and ever-changing. It conforms effortlessly to the contours of its surroundings, flowing around obstacles and adapting to the shape of its container. In this regard, water serves as a model for human adaptability. Lao Tzu teaches that by embracing the fluid nature of reality, we can navigate life's challengesgracefully and without resistance. By relinquishing our rigid adherence to expectations and embracing the fluidity of change, we gain the capacity to flow harmoniously with the ebb and flow of life.Non-Action and Non-Striving.Water's ability to accomplish its purpose without conscious effort mirrors Lao Tzu's concept of non-action. By observing the gentle and effortless nature of water, we learn the futility of excessive striving and the value of allowing things to unfold naturally. Lao Tzu teaches that by aligning ourselves with the rhythms of the universe and surrendering to the flow of life, we can achieve true effectiveness and inner peace.Humility and Receptivity.Water, despite its immense power, remains humble and receptive. It flows into the lowest places, seeking no recognition or exaltation. Lao Tzu exhorts us to emulate water's humility by acknowledging our own limitations andembracing our place in the greater scheme of things. By cultivating receptivity, we open ourselves to new experiences, knowledge, and wisdom.Transformative Power.Water possesses a remarkable ability to transform its environment. It quenches thirst, nourishes plants, and shapes landscapes. In the same vein, Lao Tzu teaches that humans have the capacity to transform themselves and their world through their thoughts, actions, and intentions. By cultivating virtue, compassion, and wisdom, we can become positive forces in our own lives and in the world around us.Embracing the Paradox.Water, in its paradoxical nature, embodies bothstrength and softness, stillness and movement. It can be both a nurturing life-giver and a destructive force. LaoTzu reminds us that life itself is a paradox, filled with both joy and sorrow, gain and loss. By embracing the paradoxical nature of existence, we can transcend dualityand cultivate a sense of balance and acceptance.Conclusion.In the philosophy of Lao Tzu, water serves as aprofound metaphor for the principles that guide a virtuous and harmonious life. Its fluidity, adaptability, non-action, humility, transformative power, and paradoxical natureoffer invaluable lessons for navigating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existence. By embracing the teachings of water, we cultivate inner tranquility, resilience, and the wisdom to live in alignment with the rhythms of the universe.中文回答:老子对水的哲学观点。

老子《道德经》上善之水的五大哲学内涵

老子《道德经》上善之水的五大哲学内涵

老子《道德经》上善之水的五大哲学内涵*导读:老子《道德经》上下篇多次提到水、甘露、江海、川谷等水意象,以水设喻,论述其独特道体形而上学中的处柔、守雌、虚静的人生观。

老子《道德经》上下篇多次提到水、甘露、江海、川谷等水意象,以水设喻,论述其独特道体形而上学中的处柔、守雌、虚静的人生观。

提出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①的著名论断。

纵贯其水意象的总体趣向,可以归纳出其内在的五大哲学内涵。

一、神之造物:涤除从远古有神论角度看,万事万物莫不是神的造化之物,就连人的思维、梦境也被归属于神的暗示。

从理论上推论,凡万物莫不出自神造神化,凡精神气血又莫不臣属于神的意愿,人的思维、情感自然以尊神的虔诚看待万事万物,而万事万物又必然符合人的这种神的眼光,从而,万物与人的观感和思维构成一种符合关系。

正是在此种符合关系之中,神话体系为自身争取到一种真实的基础。

在中国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神话中的水神是河伯。

在先民思维里,正是河伯主宰了与他们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的黄河的灌溉或洪灾。

灌溉给予生命滋养而洪涝则剥夺生命。

水是神之造物,人在水神面前生不自主,死不自主,正如老子所言:出生入死(第50章)不自主。

因而,老子在《道德经》中一方面提出谷神不死,承认水神的权威,但是,老子《道德经》又希望在自然的王国内,神能与人和谐相处而不伤人(第60章)。

《道德经》始终认为道在帝之先(第4章),道的法则是自然,让万物作为个体自是其是地自由生存,各有各的存在理由,因而,水作为神之造物的意义在道法自然的宏大生命力的陶染中更贴近人性的自然需求。

面向神的尊严和神的主宰,《道德经》提出人生的涤除(第10章)意义。

尽管老子没有具体解说涤除的对象和目的,涤除却被人们确信为一种为人性自由伸张的独立精神。

二、名言之理:守中《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讨论了甘露的自然本性,强调自然而然不记得失的忘我精神。

同章却又提出始制有名的著名论题,是为一种名言之理的真实性公开立法。

道德经关于水的哲学原理

道德经关于水的哲学原理

道德经关于水的哲学原理《道德经》是古代中国思想家老子的著作,探讨了人类的思维、社会和道德原理等众多主题。

虽然《道德经》没有直接论及水的哲学原理,但其中包含了与水相关的智慧和哲学思考。

以下是我对于《道德经》中与水相关的哲学原理的理解。

首先,《道德经》中的“道”可以被视为宇宙和自然的运行规律,而这种规律被比喻为水。

水的特性是柔软而不可抗拒的,能够自然而然地适应环境、填补空缺。

同样,道也是柔软而无形的,它融入一切,包容万物,无处不在。

《道德经》第八章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一章节告诉我们,高尚的人应该效仿水的特质,善于和谐相处,以宽容和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人。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阴阳之道,而水可以用于说明阴阳的哲学原理。

阴阳是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水既可以是阴性的,柔顺、温和,也可以是阳性的,强劲、激烈。

水的流动性和变化性使它与阴阳哲学相契合。

老子认为,阴阳的平衡是宇宙万物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规律,而我们也可以从水的诸多变化中获得对于阴阳平衡的理解。

第三,《道德经》中的消极无为思想也与水的特性相联系。

在阻碍水流动的情况下,水会自然而然地寻找新的路径继续前进,而不是去强行对抗。

同样地,一种自治态度,尊重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存在,是《道德经》中倡导的。

通过不争、不强求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与他人和谐共处。

此外,《道德经》中提到了水的虚无和无为而治的观念。

水无形无象,而正因为虚无,水能够适应万物,无处不在。

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舍弃私欲、减少物质欲望,以虚无之态来达到生活的平衡。

水的无为而治也说明了“行而不踐”、“为而不争”的道德思想,即通过无为而实现最好的结果,通过谦逊来实现真正的力量。

综上所述,《道德经》中虽然没有明确讨论水的哲学原理,但水的特点和道德准则密切相关。

以水为喻,描绘人生的哲学境界,是《道德经》的特色之一。

通过与水的比喻和类比,我们可以在人生的方方面面找到智慧和启迪。

上善若水--浅析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

上善若水--浅析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

|RADIO &TV JOURNAL 2015.3老子的《道德经》,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上至宇宙起源,下至自然演变,包含了老子的人生理想、玄学哲思、治国之道等诸多内容。

老子的思想本源归根结底是一个“道”字,他以“道”为核心概念,建立起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哲学体系。

而在这个哲学体系当中,老子以水喻道,认为“水”具有“道”的诸多特征,从而赋予了“水”韵味悠长的生命哲思。

一、以水喻道的生命旨趣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水,首先具有空明清澈的特性。

致虚守静也是老子的哲学思想之一,“虚”是形容清明空灵的心境,“静”是指心灵宁静安和的状态,只有在这样的心境和状态之下,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杂念不生,外物不能侵扰本心,以利于对客观事物、客观形势的分析和认识。

内心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毫无阻滞,也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与“道”相融,复归自然。

其次,水具有柔弱的特性。

因为水的柔弱,使任何东西都无法改变水的本性,因而也无法胜过水,但水滴石穿,水却可以改变坚强的东西的形状,寓刚于柔,内敛却不失其锋芒。

其三,水具有谦下的品德,水能“处众人之所恶”,去别人所不愿意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忍辱谦让,淡然泊居。

最后,水具有不争之德,“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与人相争,不追名逐利,却在无声无息中滋养万物,顺其生长。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先于万物而存在,并且创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之所以备受尊崇,是因其对外物的生长不加干涉,完全任其自然发展,具有“不有”“不恃”“不宰”的特性,使“道”既存在于万物之外,又内化于万物之中,促使万物的发展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而水所具有的这些柔弱、谦下、不争的品德,最接近老子所认为的“道”。

孔子云:“水有五德,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君子遇水必观。

”水正因具备了这些美好的德行,才能润万物,普生灵,而君子也应学习这些品质,在处世之中更好地修养其身,锻炼其能。

老子“水”哲学的当代意义

老子“水”哲学的当代意义

老子“水”哲学的当代意义作者:唐黎标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7年第08期水之品德: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是老子重要的哲学命题之一。

《道德经》第八章讲:“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所谓上善若水,即具有最高的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众人都厌恶的卑下恶劣之地,最接近于老子所讲的“道”。

而所谓水的品德,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之七品。

“居善地”指善于选择居住处所。

水不仅是“处众人之所恶”,选择卑下恶劣之地,去到万物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寻求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且选择与万物不相争之地。

老子认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意思是说,江河正是有了有容乃大的气魄和善于谦下的态度,才会不断吸收各处支流和小溪,造就了海纳百川的胸怀,成为百谷之王。

“心善渊”,是说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水能够随遇而安,居于卑下不争之地却平滑如镜,丝毫不泛波澜。

也就是说圣人应如水一样保持沉静,不受外界环境所扰,处变不惊,面对人生中的任何苦难、逆境或者顺境,都不是大喜大悲,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种心平如渊的清静心态。

除了“心静如水”外,还有像渊一样可以容纳百川的胸怀。

“与善仁、言善信”,即与人结交不仅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而且同人言语要善于恪守信用。

水默默滋润万物却不求回报。

圣人也应该如水那样,以一颗仁爱之心待人接物。

江河汛期来往有时,海水潮起潮落也是有其特定时间,意在说水是恪守信用的,圣人说话也应如水那样,诚实守信。

“政善治”是说政治上善于治理。

《老子》第六十章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在老子看来,治理国家就像烹煮小菜一样,采取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做法,以无为的方法达到无不为的治理效果。

“事善能”是说做事善于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众所周知,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其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差异性而改变自己的形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上善若水”的哲学意蕴以及现实意义

“上善若水”的哲学意蕴以及现实意义

“上善若水”的哲学意蕴以及现实意义作者:胡一鸣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11期摘 ; 要: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将水与道联系在一起,他赋予了水怎样的哲学意蕴呢?“上善若水”这是老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在现实中,又给我们哪些启发,本文将一一论述。

关键词:道家;上善若水;哲学中图分类号:N0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2-0243-02一、“上善若水”的哲学意蕴(一)水与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几于道。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张岱年先生指出,“道是老子本体论的最高范畴”。

那么,老子为什么这么说?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说明道是道是无法言明,无法用语言解释清楚的。

老子第二十一章提到:“道之唯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何为恍惚,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那么也就是说:道,虽然无形无状无象,没有具体的形态,没有具体的特征,看不见又摸不到。

老子又说:“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也就是说道,虽然看不见,摸不到,捉摸不透,但是道却包含了万事万物,无所不在。

老子在第四十二章又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先万物而生,后生万物,道是天地之母,一切之始。

那既然道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可又无法言明,捉摸不透,人们怎么理解“道”呢?“水,几于道。

”老子用水来喻道。

为什么呢,按《尔雅·释诂》云:“几,近也。

”“道无水有,故曰几也。

”在老子看来,道,作为至高无上的境界,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他是没必要去说,也根本不可能说得清楚明白的,道德“恍惚”是因为它的至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含,无所不在。

道,“致虚极,守静笃”,“无为而无不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老子认为“道”的这种境界即是“上善”。

浅析老子对“水"的哲学思考

浅析老子对“水"的哲学思考
在谈及水性的时候 , 实则在对人性进行深入的思考 。 水甘 于低 洼之地 , 也正是 由于这一 “ 水性” 才使得 江海有
和最终归宿 , 都具备 “ 处下” 的特征 。“ 处下” 与“ 守柔 ” 、 “ 守卑 ” 是紧密相联 的 , 自知 阳刚强志 , 却 自愿 身处柔弱之 地 , 才是真
是世 间的生命体 ,因此 ,道 家的着 眼点 多放在个 体生命上 。
“ 水” 是 老子 比较赞 赏的一种事 物 , 认 为它囊 括道家思想 的本 质, 接下来 , 我们就谈谈“ 水” 所蕴含的哲 学思考 :
老子 日: “ 上善若水 。水 善利 万物而不争 , 处众人之所恶 , 好 比是水一样 , “ 上善” 指有 大才德 , 老子 为什 么要将 “ 上 善” 之
正的得道之人 , 才能守住德行 。从 “ 上善若谷” 中, 我们可 以看
出老子的思想 中有贵“ 柔” 的成分 , 只有保 持一 颗“ 柔” 的心 , 才 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 这也体现了老子哲学的辩证思想 。
老子对“ 水” 的 深 刻认 识 , 并 加 以 细致 入 微 的表 述 。 使 得 水
“ 善利万物 ” 是老子认为“ 水” 以及 “ 上善” 之人应该具备的

个基本特征。 老子举 出七种善性来说明“ 善利 ” , 也展现 了老
子心 中的理想人格 , 七种善性 分别为 : “ 居善地 , 心 善渊 , 与善
仁, 言善信 , 政善治 , 事善能 , 动善时。 ” ( 《 老子》 第八 章 ) 老子并 非将水看作 是一种物体 , 而是 赋予 了水 灵性 , 水性 即为人性 ,
重要表现为“ 处下 ” 。对于“ 处下” 的阐释如下 :
命的源泉和根本 , 是我们生活 中不可缺少 的基本需求 。 老子在

老子第八章蕴含的哲学道理

老子第八章蕴含的哲学道理

老子第八章蕴含的哲学道理一、天下最好的善行是如水般柔软老子第八章中提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意味着以柔软的态度待人接物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境界。

水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无论是山峦、河流还是湖泊,都能以柔软的方式存在和流动。

这样的柔软态度使得水能够与万物和谐相处,给予万物滋润和帮助。

同样,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也应该采取柔软的态度,不与他人争斗,不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

只有以柔软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境界。

二、以自然的方式生活老子第八章中还提到:“上善若水。

”这句话表明人们应该以自然的方式生活。

水的特点是顺应自然、无欲无求,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自己的本性。

同样,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追求名利,不刻意追逐功名。

只有顺应自然的方式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三、保持谦逊和宽容的心态老子第八章中还提到:“处众人之所恶。

”这句话表明人们应该保持谦逊和宽容的心态。

水虽然柔软,但并不表示它的力量弱小。

恰恰相反,水因为柔软所以能够攻克坚硬的障碍物,让自己的道德力量得以彰显。

同样,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应该保持谦逊和宽容的心态。

不要傲慢自大,也不要轻视他人。

只有以谦逊和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老子第八章中还提到:“故几于道。

”这句话表明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是实现道德的关键。

水以其柔软的特性存在,不争不斗,这种宁静和平和的状态让水能够与万物和谐相处。

同样,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不追求功名利禄,不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

只有内心宁静和平和,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境界。

老子第八章蕴含的哲学道理告诉我们,以柔软的态度待人接物,以自然的方式生活,保持谦逊和宽容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这些都是实现道德的关键。

只有以这样的态度和方式去生活,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让我们以柔软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以宁静和平和的心态去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水哲学思想李宗新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1年。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把水明确地提到哲学的高度进行全面而深刻地论述,因此称老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哲学家。

老子的重要著作《道德经》又叫《老子》。

全书仅5000字,而文约义丰,以“道”为核心,建立了他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

“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和中心观念。

老子说:水“几于道”。

为此,从老子“道”的含义入手,了解老子水哲学的主要内容。

1水“几于道”的朴素唯物论思想首先,老子对“道”的论述有明显唯物主义倾向。

在《道德经》的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

”第四章中说:道“渊兮似万物之宗。

”第八章中说:水“几于道”。

第二十一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第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四十一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而德畜之。

”第六十三章说:“道者,万物之注。

”如果把这些论述综合起来,其主要意思就是:道,是独立存在于天地之先的万物之源。

道生万物,是万物之宗,万物之注;道中有象,道中有物,道法自然。

这些论述可以看出老子唯物主义的倾向是显而易见的。

但老子又同时说,道是非常道,不能用语言来表述,是惟恍惟惚,是难于捉摸的,这也是古代朴素唯物论的共性。

其次,水“几于道”说明“道”由“水”而生。

唯物论的认识认为,人的任何观念、认识和理论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老子的哲学把“道”与“水”联系在一起,无疑是他从“水”中得到启示,并用哲学的语言来抽象和概括了水的特性。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中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意思说,“道”是不可见的虚体,但它的作用却无穷尽,好似汪洋大海永远装不满。

它又像深渊那样的沉邃,是万物的宗室。

这里的汪洋大海,这里的深渊,无疑都是盛水之物。

最后,水“几于道”也是以水喻道。

因为在老子看来,道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用语言来表达。

但是,水很像道,是道的具象和实体。

因为水的特性和作用都很像道,这样就把“惟恍惟惚”,玄而又玄的道具体化,形象化了。

老子除了直接说水“几于道”之外,还用与水有关的“谷”来形容和解释道。

在《道德经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云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是形容空虚,是存水的地方,这里的“谷”与“道”是一个意思。

老子在这里继续以谷“几于道”来说明“道”是永恒不死的母性,是天地之根本,它的存在所发生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综上所述,老子的“道”是具有明显的物质性。

2“天下莫柔弱于水”柔弱胜坚强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法是揭示客观事物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

老子的《道德经》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在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包阳,冲气以为和。

”即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本身包含着阴与阳的内在矛盾。

“三”是阴阳对立之“和”,从而形万物。

“冲气以为和”,就是说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生和发展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列举了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大小、多少、高下、远近、厚薄、重轻、利害、祸福、愚智、吉凶、兴废、进退、主客、是非、辩讷、公私、贫富、治乱等等。

这些都表明老子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种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看作是一切事物普遍的、恒常的规律。

同时,老子还认为相反相成的对立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在五十八章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些都是老子对辩证法精彩的论述。

以水为题论辩证法的思想是老子水哲学的重要内容,老子关于以柔弱胜刚的认识据说源于他老师常枞对他的教导。

西汉刘向在他的《说苑敬慎》中讲了这么一件事:老子的老师常枞在临终前,老子问老师还有什么事要交待,常枞张开他的嘴巴给老子看,说:“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还在。

”常枞又说:“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没有了。

”常枞问:“你知道原因吗?”老子说:“舌头还存在,难道不是因为它的柔软的缘故?牙齿没有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强的缘故吗?”常枞说:“是的,天下的事理都在这里。

你知道这些,我就没有其他的话再告诉你了。

”老子在《道德经》中进一步借水明阐了这一思想,第七十八章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就是说,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

水性之柔,却无坚不摧。

的确,点点滴滴的雨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可以把坚硬的石头滴穿;排山倒海的海潮、洪水,能吞没农田房舍,冲毁一切坚固的建筑物,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抵挡不住。

因此,可以说,以柔克刚是一条重要的自然法则。

3“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人生哲学又叫人生观,是对人生的幸福、生死、苦乐、荣辱、爱情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是老子水哲学中最精彩的部分。

老子在《道德经八章》中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就是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这是老子“上善若水”人生哲学的总纲。

具体包含有3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善利”。

老子认为“水”和“道”的基本特征是善利万物的。

为了说明水的善利,在《道德经八章》中列举了7种表现:“居,善也,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

”在这里,老子把水的品行人性化了,他认为最善的人应该具备7种水德,即:居住,要像水一样,选择深渊、大谷、海洋这些别人不愿去艰苦而低下的地方;心胸,要像大海一样宽阔,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要像水善利万物一样的真诚、包容、甘于奉献;说话,要像水善利万物一样诚实而恪守信用;为政,要像水一样清净、廉洁,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做事,要像水一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善利万物;行动,要像“好雨知时节”一样的把握时机。

老子认为正因为水有这7种美德,所以最接近他的“道”。

这里以水论道,实为以水论人,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根本内容。

第二,“不争”。

如果说“善利”是水和道的基本特征,那么“不争”就是水和道更高境界的特征。

老子的“不争”哲学和他“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在《道德经》多处谈到这一思想。

在第二章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费始,生而费有,为而不恃,功成而费居。

”第八章中说:“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三十四章中说:“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第八十一章中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在老子看来,“无为”和“不争”是作圣人的标准。

就是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张扬自己,不向万物索取回报,圣人应该像水一样,不做妄为之事,用“无为”的态度看待一切,用“不言”的行为引导大众。

要任凭万物自然的生长而不加干涉,造福万物而不主宰万物,做了有益的事不要居功,不要去争名、争利。

第三,“处下”。

“处下”是“不争”重要表现形式。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处论述了“处下”的表现和好处。

在第八章中说:水是“处众人之所恶”。

第三十三章说:“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六十六章中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这是常理,所以老子说是“处众人之所恶。

”因为水有向低处流这一“处下”的天性,而水“几于道”,说明“水”同“道”一样具有“处下”的特性,像江海的水由百川溪谷的汇聚而成一样为万物所依归。

江海能为百谷之王,正因为它处下,成为众多河流汇聚的地方。

这些就是老子水哲学中“处下”的基本含义。

老子认为“处下”为“上德”。

在老子看来,“处下”能使人具有“上德”。

在二十八章中说:“知其雄,守其雌,天下为溪。

天下为溪,常德为高……知其荣,守其辱,天下为谷。

天下为谷,常德为足。

”四十一章中说:“上德为谷。

”“溪”和“谷”是流水和存水的地方,是低下的地方。

老子在这里把“处下”与“守弱”、“守卑”联系在起来了。

老子认为,知道刚强雄壮,而处于雌柔微弱的地位,这就像天下的溪流,德性就永远不会离失,不废江河万古流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知道什么是荣耀,而安守卑辱的地位.这就好像天下的川谷,德性才能得到充足,所以崇高的德性好像山谷。

“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教导做人要有水一样的美德。

水善利万物,是其宏德;利而不争,为其谦德。

处于守卑,为其厚得,水之极善也。

做人,就应该学习和培养这种美德。

宽大为怀,宽容为尚。

不以一得一孔之见而自执,更不以一时之利害、得失、荣辱、是非而耿耿于怀。

凡事都应超拔达观,善待万物与群类。

只有这样,人与人才能友好相处,人与自然也能容为一体。

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美好的世界就能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