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沉降细则

合集下载

沉降观测监理实施细则

沉降观测监理实施细则

目录新建铁路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XCJL-1标段 (1)一、编制依据 (1)二、工程概况 (1)1.自然地理特征 (2)1.1地理位置 (2)1.2地形地貌 (2)1.3地质条件 (2)1.4水文地质 (3)1.5气象条件 (4)1.6地震参数 (4)三、监理工作范围及重点 (4)1、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 (5)2、监理工作主要内容 (5)四、沉降变形观测的标准与要求 (8)1、沉降变形测量 (8)2、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8)3、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9)4、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1)5、实施测量工作要求 (13)6、沉降变形观测监理控制要点 (16)⑴路基工程 (16)⑵桥涵工程 (17)⑶梁体观测标: (19)⑷观测频次要求 (21)⑸隧道工程 (22)⑹过渡段工程 (25)新建铁路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XCJL-1标段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实施细则一、编制依据1、铁建设[2006]158 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2、工管技[2009]77 号文《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3、铁建设[2009]209 号《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 TB10621-2009;4、铁建设[2009]196 号《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 10601—2009;5、铁建设[2007]85 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6、中铁一院、中铁二院编制的《新建铁路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7、其它相关规范、规定及标准。

二、工程概况新建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西安至江油段(四川省境内)站前工程XCZQ-1标段D2K344+470~DK383+878,线路长为38.925Km。

本标段复杂特大桥5400.5m/3座、大桥1519.9m/5座、中桥186.2m/2座、涵洞71.47m /5座。

隧道30632km /8座。

区间路基长0.422km,中子站场长度为1.895 km。

地铁区间浅埋暗挖隧道地表沉降的控制标准

地铁区间浅埋暗挖隧道地表沉降的控制标准

tr nls r14 7g o n ufc et me t o 4rn igtn e e igsb a ie5 e — e ayi f 9 ru dsr est e ns f u nn u nl i B in u w yLn ,rp a so a l 2 sn j
e e c au o o n t e s al w u n lg o n u f c e t me t e u a i e fd s r u i n a d d — r n e v e f rc g i v h o t n e r u d s ra e s t e n sr g lrt so i i t n e l i l l i tb o
暗挖 隧道 地表 沉 降及 地 表 沉 降控 制 标 准制 定等 具有 一 定的参 考 价值 . 关键 词 : 隧道 工 程 ; 浅埋 暗挖 法 ; 地表 沉 降 ; 空效应 ; 制标 准 时 控
中 图分 类号 : 4 6 3 U 5 . 文献标 志 码 : A
Co t o t n r f Gr u d S r a e S t l m e t n r lS a da d o o n u f c e te n s i e r e to ha l w n l n M t o S c i n S lo Tu ne
地 铁 区 间浅 埋 暗挖 隧 道 地 表 沉 降 的控 制标 准
齐震 明 一, 李鹏 飞
( . 京交通大学 隧道 及地下工程教 育部工程研究 中心 , 1北 北京 10 4 ; . 圳市地铁集 团有限公司 , 0 04 2深 广东 深圳 5 8 3 ) 10 3

要 : 于浅埋 暗挖 隧道 施 工 引起地 表 沉 降的 时 空效 应 和沉 降机 理 分析 , 合运 用模 糊 聚类 分析 基 综

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沉降规律及控制标准研究

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沉降规律及控制标准研究

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沉降规律及控制标准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铁路隧道的建设日益增多,其中不乏需要下穿既有路基的情况。

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既有路基产生影响,导致路基沉降。

为了确保铁路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既有路基的稳定性,对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的沉降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控制标准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系统研究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的沉降规律,分析影响沉降的主要因素,探讨沉降变形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控制标准。

通过对实际工程案例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本文期望能够为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沉降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为保障既有路基的稳定性和铁路隧道施工的安全性提供有效指导。

文章将首先介绍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的施工特点和沉降问题的重要性,接着详细阐述沉降规律的研究方法和沉降变形机理的分析过程。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沉降控制标准的制定原则和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验证和应用。

文章将总结研究成果,提出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沉降控制的建议措施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铁路隧道施工中的沉降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铁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沉降规律研究在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的过程中,路基沉降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过程,本研究对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的沉降规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通过收集大量的实际工程数据,包括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参数、路基结构等,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的三维模型,模拟了不同施工阶段的沉降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的沉降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参数、路基结构等。

地质条件是影响沉降的主要因素,如土层的厚度、岩石的强度等。

隧道施工参数,如开挖方式、支护结构等,也会对沉降产生影响。

路基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质量,同样会对沉降产生影响。

沉降评估实施细则

沉降评估实施细则

沉降评估实施细则轨道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提出了严格要求,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及预应力混凝土梁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

而影响沉降变形计算的因素较多,沉降变形计算的精度不能满足轨道铺设要求。

施工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

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以保证设计预测沉降与实际沉降更为接近,使线下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为统一新广州站及相关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和保证其质量,依据《客运专线铁路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客运专线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等标准制定本实施细则。

客运专线有碴轨道铁路的变形观测可参照本细则实施。

一、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1、路基: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不同的地基条件及地面横坡,主要内容有: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2)路基基底沉降观测3)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4)路堤本体水平位移观测。

2、桥涵:桥各墩、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涵洞沉降观测。

3、隧道: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

4、过渡段:路桥、路隧、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

二、沉降观测的分析、评估(一)路基1、一般规定1)路基上铺设轨道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符合设计要求。

2)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时,应继续观测;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措施。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可进行必要的检查。

2、计算和实测沉降的比较1)比较计算的总沉降量与实测总沉降主要目的是:(1)审核设计阶段的沉降计算模型和参数是否符合实际。

隧道施工中的地面沉降控制与安全风险评估

隧道施工中的地面沉降控制与安全风险评估

隧道施工中的地面沉降控制与安全风险评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交通拥堵问题。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建设地下隧道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然而,地下隧道的施工不仅涉及工程技术,还需要考虑地面沉降控制和安全风险评估。

本文将从施工过程、地面沉降控制和安全风险评估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施工过程地下隧道的施工过程复杂而精细。

在隧道施工前,需要对地下的地质情况进行勘察,以了解地层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进而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隧道施工主要包括建设隧道洞口、掘进隧道、安装衬砌等步骤。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地下水位、地下管线等因素,以避免对地面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二、地面沉降控制地下隧道的开挖会引起地面沉降,其中有一部分是正常的、可控制的沉降,但也存在一定的不可避免的沉降风险。

地面沉降会对建筑物、地下管线等造成压力,甚至引发地面塌陷等安全事故。

因此,在施工前需要进行地面沉降的预测和控制,以确保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安全。

地面沉降控制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较常用的包括:降低开挖的速度和深度,采用合理的地下支护结构,使用加固材料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地下水位调节、土体加固等手段来控制地面沉降。

这些措施需要在施工前仔细评估地质条件和工程风险,以制定出最佳的沉降控制方案。

三、安全风险评估在隧道施工中,安全风险评估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确保施工安全。

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地下水涌入、土体松动等问题。

在安全风险评估中,需要考虑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位等因素。

通过地质勘察和监测手段,及时发现和预警地质灾害风险,以避免施工过程中的意外事故。

此外,还需要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

四、监测与预警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监测与预警是地面沉降控制和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地面沉降情况、地下水位变化等参数,可以及时掌握施工过程中的变化,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篇一:23隧道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新建兰渝铁路LYS-10标四方山隧道斜井隧道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编制:_________________ 复核: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 中铁二局兰渝铁路LYS-10标段项目经理部一分部2012年2月隧道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适用范围本技术交底适用于四方山隧道(斜井作业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按照设计要求及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对隧道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隧道沉降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

同时为合理确定轨道开始铺设的时间,确保兰渝铁路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二、技术依据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2、《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3、《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 15314-94);5、《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 0154-95);6、《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DD2006-02);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8、《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9);9、兰渝公司《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兰渝铁技【2010】48号)10、中铁二院《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广元至重庆段基础沉降观测》三、技术要求3.1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建立3.1.1 一般规定1.垂直位移观测无砟采用DS05型仪器按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观测。

垂直位移观测数据量大,应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动记录,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方便数据处理。

垂直位移观测使用的水准仪和标尺类型应满足国家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

2.基准点作为变形监测的基准,必须埋设在变形影响区域外不受施工干扰、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地基内,可选用现有的控制桩,并进行定期检测复核、校正。

沉降评估条件及工作流程

沉降评估条件及工作流程
1、严格按照《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及 评估实施细则》的要求进行日常数据的观测采集, 保证测量数据真实、成果满足要求、频次符合要求。 2、各工区按区段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 作报告》,于6月8日前将“报告”中第1条工程概 况、第二条的区段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和观测断 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提交到精测队,我们将 上报到评估单位评估小组;
累计沉降量(mm)
点位变化曲线图

2009.01.13
2009.01.26
2009.02.13
2009.2.26
2009.03.26
2009.04.13
2009.04.26
2009.05.13
观测时间
2009.05.26
桥梁最大沉降在水电十 局金山铺特大桥23#墩, DK443+868.46,累计 沉降量为13.8mm,观 测次数29次,累积观测 天数为209天(已架梁, 运梁车通过)。时间累计沉降量变化曲线图 如下:
五、评估程序
当桥涵路隧满足首次评估条件时,
施工单位应按区段完成《线下工程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并向建
设单位提交评估申请。
六、《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
1、工程概况 包括内容是工程范围、工程类型、工程地 质情况 其中“工程地质情况”由设计院提供。 2、监测网布设及测量情况: 1)区段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2)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3)使用仪器的标称精度、仪器年检情况、 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16 14 12 10 8 6 4 2 0
累计沉降量
累计沉降量(mm)
涵洞最大沉降在水电
点位变化曲线图 30 25
累计沉降量

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控制基准及控制措施

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控制基准及控制措施

・31 ・ 7
隧道 开 挖 引起 地 表 沉 降控 制 基准 及 控 制措 施
郭 龙 慧
摘 要: 阐述 了隧道开挖 引起地表损害的几种形 式, 结合影响评价结果 , 从改善 围岩 特性、 大隧道埋 深、 增 合理 确定开挖
进尺 、 强初 期支 护 几 方 面 入 手 , 讨 了隧 道 开 挖 引起 地 表 沉 降 的控 制 措 施 , 而确 保 建 筑 物 的安 全 。 加 探 从 关键 词 : 隧道 , 挖 , 表 沉 降, 制 措 施 开 地 控
已成 为 城 市 地 下工 程 必 须 解 决 的一 项 重 要 课 题 。 因 此 , 道 施 工 响。在负 曲率 ( 隧 地表 相对 下陷 ) 的作 用下 , 筑物 的 中央部分 悬 建 过程 中, 了解 施 工 可 能 导 致 对 周 围 建 筑 物 的损 害 , 在 地 表 变 形 空 , 墙 体 产 生 正 八 字 裂 缝 。 如 果 建 筑 物 长 度 过 大 , 在 重 力 作 即 使 则
3 浅埋暗挖 洞桩 法施工发展 综述及探 讨[ ] 中国水 J. 地 铁 施 工 通 常会 影 响到 周 围环 境 。诸 如 , 程 施 工 中 产 生 的 [ ] 宋汉甫. 工
运 ,0 88 8 :2 -2 . 2 0 , ( ) 2 123
4 崔 C D工 法在 城 市地铁 车站施 工 中的应 用 扰、 交通 阻塞 加 剧 以及 由 此 引 起 的 时 间 损 失 、 料 消 耗 增 加 和 汽 [ ] 王玉军, 承武. R 燃 l 隧 地 下 工程 ,0 7加 。
研 究 和 实 践 的 主攻 方 向 。
城市地铁施工中 , 采用的辅助工法有降水 ( 回灌 ) 注浆 、 , 高压 参 考 文 献 : “B 洞 J. 旋喷或搅拌加固 , 管棚超前 支护技 术 , 长 岩土锚 固技术 , 冻法 , [ ] 孙军振 . P A” 桩法施 工技 术—— 以北京地铁 为例 [ ] 冷 I 科技 情报 开发 与经济,0 8 1 ( 6 :5 -5 . 20 ,8 3 ) 12 14 其主要 目的是为工程主体顺利施工创造 条件 , 出于工程安全 考 或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一、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管内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未包括的内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

二、一般规定1.为规范管内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沉降观测工作及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

2.各单位应严格执行管理规定,并加强沟通与配合,确保各环节工作顺利衔接。

3.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

评估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能够真实反映工后沉降状况。

4.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5.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观测”(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三、工作依据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2.《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3.《铁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交接办法》(铁建设[2008]23号);4.《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 202-2008);5.《客货共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3-2008);6.《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 204-2008);7.《客货共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 201-2008);8.《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9.《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10.《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11.《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12.《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1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15.《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16.《高速铁路工程静态验收技术规范》(TB10760-2013);17.铁路工程设计文件;18.铁总(原铁道部)、路局有关规定。

隧道突发沉降应急预案

隧道突发沉降应急预案

一、预案编制目的为确保在隧道突发沉降事件中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隧道安全畅通,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隧道内因地质原因、施工原因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突发沉降事件。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应急处置工作,下设以下小组:- 现场指挥组:负责现场指挥、调度和应急处置。

- 抢险救援组:负责人员搜救、伤员救治和物资救援。

- 交通管制组:负责交通管制、疏导和恢复。

- 信息宣传组:负责信息收集、发布和舆论引导。

- 后勤保障组:负责物资保障、生活保障和应急物资储备。

2. 各相关部门职责:- 隧道管理部门:负责隧道日常监测、维护和管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 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交通管制、疏导和恢复。

- 消防部门:负责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

- 医疗部门:负责伤员救治和医疗救护。

- 公安部门:负责现场秩序维护和社会治安。

四、应急处置流程1. 信息报告:隧道管理部门发现沉降异常情况,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 启动预案: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本预案,并通知相关部门。

3. 现场处置:- 抢险救援组:迅速开展人员搜救、伤员救治和物资救援。

- 交通管制组:对隧道周边道路实施交通管制,引导车辆绕行。

- 信息宣传组:及时发布信息,告知公众隧道情况及绕行路线。

4. 现场稳定:通过抢险救援和交通管制,确保现场稳定。

5. 应急处置结束:现场稳定后,应急指挥部宣布应急处置结束。

五、后期处置1. 原因调查:对隧道沉降原因进行调查,查明责任。

2. 修复重建: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修复重建方案,确保隧道安全。

3. 总结评估: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改进应急管理体系。

六、保障措施1. 物资储备: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确保应急处置需要。

2. 人员培训: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信息化建设:加强隧道信息化建设,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遇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隧道沉降细则

隧道沉降细则

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2.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3.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条文说明》(TB10601-2009)二、一般规定(1)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

无碴轨道铺设前,需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不少于3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适当延长观测期。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需进行必要的检查。

三、沉降观测的内容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四、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2)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 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当长度不足时,每段围岩或不同衬砌段应至少布置一个断面。

(3)不良地质和复杂地质区段,观测断面的间距为一般地段的一半。

(4)隧道洞口里程、隧路分界里程、明暗分界里程、有仰拱和无仰拱衬砌变化里程及所有设置变形缝两侧均应布置观测断面。

(5)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

(6)施工降水范围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7)长度大于20m 的明洞,每20m 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8)隧底填充或底板施工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 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 处;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约6m和变形缝前后各0.5m处。

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CHINA FIRST HIGHWAY ENGINEERING CO.,LTD.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贵州)CKGZTJ-4标二工区隧道沉降变形观测作业实施细则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二工区二○一一年一月目录隧道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3)1适用范围 (3)2作业准备 (3)2.1 审核图纸 (3)2.2 建立垂直位移监测网; (3)2.3根据图纸现场设置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点。

(3)2.4 仪器设备配备 (3)2.5 人员配备 (3)3技术要求及一般规定 (3)3.1 编制依据 (3)3.2 一般规定 (3)4沉降变形观测程序与工艺流程 (4)4.1 沉降变形观测程序 (4)4.2沉降变形观测工艺流程 (4)5质量标准及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5.1 沉降变形观测方法 (4)5.2 沉降观测桥涵变形控制观测资料标准及频率要求 (15)6沉降评估 (19)6.1 观测资料整理表 (19)6.2 分析评估前应收集的资料 (20)7其他 (21)8安全要求 (21)附件:沉降观测用表 (22)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24)隧道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1 适用范围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贵州段CKGZTJ-4标段三工区隧道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工作。

我工区共有有隧道6条,分别是小高山隧道全长2854米;郎坡隧道全长298米;柿花寨隧道全长2170米;阿那溪隧道全长1776米;农中隧道全长218米;大地隧道全长738米。

2 作业准备2.1 审核图纸根据图纸编制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建立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2.2 建立垂直位移监测网;2.3根据图纸现场设置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点。

2.4 仪器设备配备测量放样前必须选择配置相应精度等级的测量仪器。

所有仪器设备应按规定按检定周期送到有检定资质的部门进行检定,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并做好日常保养,保证仪器处于良好状态并做好标识,建立仪器设备台账;绝对禁止使用超过使用有效期的仪器和缺损的仪器。

沉降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沉降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目录第一章总则 (1)一、适用范围 (1)二、工作依据 (1)第二章组织管理 (2)一、职责 (2)二、工作程序 (2)第三章通用要求 (3)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3)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3)三.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臵要求 (4)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5)五.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5)第四章专业要求 (7)一、路基工程 (7)(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7)(二)路基工程沉降评估 (11)(三)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 (12)(四)过渡段的沉降评估 (12)二、涵洞工程 (13)(一)一般规定 (13)(二)沉降变形控制标准 (13)(三)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13)(四)观测资料要求 (14)(五)观测频次 (14)(六)沉降评估 (15)(七)其他 (16)三、隧道工程 (16)(一)一般规定 (16)(二)沉降观测的内容 (16)(三)沉降观测点的布臵 (17)(四)观测精度 (17)(五)沉降观测频度 (17)(六)沉降评估 (17)四、测量与观测资料的整理 (18)(一) 一般要求: (18)(二)提交资料 (19)五、评估报告的汇编 (19)附件:附表 (21)附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21)附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22)附表3 路基沉降水准测量记录表 (23)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24)附表5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25)附表6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26)附表7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27)附表8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28)附表9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29)附表10 过渡段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30)附表11 涵洞沉降量记录表 (31)附表12 隧道沉降量记录表 (32)附表13 隧道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33)附表14 横剖面沉降测试记录表 (34)第一章总则一、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兰渝铁路LYS-12标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1111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1111

一、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1.1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他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1.1.2 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1.1.3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Ⅳ级围岩隧道及位于第四系沉积层地下隧道断面间距沿线路纵向不大于50m;图1.1.1隧道沉降观测水准线路图1.2 观测元件与预埋技术要求1.2.1 观测点埋设参考图4.2.1设置图6.2.1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1.2.2 无砟轨道铺设时隧道测点的转移技术要求。

隧道的观测标设在两侧边墙处。

在仰拱施完成至底板施工期间,因观测标位置较高,难以实施观测,需要将观测标转移至下部仰拱便于观测处,待仰拱冲填混凝土后,及时将观测标转移至原观测点位置,转移的观测标必须设置在原断面里程上,采用相同步编号,不另行编号,并继续观测至铺设无砟轨道。

1.3观测技术要求1.3.1隧道沉降观测从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

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1.3.2 隧道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

1.3.3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

隧道沉降观测频次表表1.3.31.3.4 隧道洞内观测沉降线路,贯通前洞内基准点的布置不少于两个,当洞内布设基准点有困难时,可直接两个洞口基准点形成附和水准观测线路。

工作基点联测间距可以大于200米,但必须保证观测高程中误差和相邻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达到《细则》规定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沉降细则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一、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
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2.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3.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条文说明》(TB10601-2009)
二、一般规定
(1)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

无碴轨道铺设前,需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不少于3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适当延长观测期。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需进行必要的检查。

三、沉降观测的内容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四、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2)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 400m、Ⅳ级围岩每 300m、Ⅴ级围岩每200m 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当长度不足时,每段围岩或不同衬砌段应至少布置一个断面。

(3)不良地质和复杂地质区段,观测断面的间距为一般地段的一半。

(4)隧道洞口里程、隧路分界里程、明暗分界里程、有仰拱和无仰拱衬砌变化里程及所有设置变形缝两侧均应布置观测断面。

(5)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

(6)施工降水范围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7)长度大于 20m 的明洞,每 20m 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8)隧底填充或底板施工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 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 处;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约6m和变形缝前后各0.5m处。

(9)隧道水准路线观测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观测断面隧道内壁两侧,水准路线观测。

五、观测精度
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六、沉降观测频度
(1)沉降观测的开始时间是在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至隧道沉降稳定,进行定期观测并详细记录观测资料、绘制沉降时程曲线。

(2)变形观测一般不少于3个月。

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沉降观测时间分为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是仰拱施工结束到沉降稳定。

②第二阶段为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③第三阶段为无碴轨道铺设后3个月。

(3)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

具体见下表: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
(1)观测资料整理
①用统一的的观测记录表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②根据观测资料,及时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
线;
(2)分析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①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

②隧道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地质勘查报告、
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等相关设计资料。

③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IV~V 级围岩地段基底承载力
检测情况、施工监控量测资料、仰拱施工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等施工资料。

④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2)隧道内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根据有关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料
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3)隧道基础的沉降预测与评估方法采用路基沉降预测采用的曲线回归
法,具体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根据隧道完成或回填土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
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低于。

②沉降预测的可靠性需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
差值不大于8mm。

③隧道完成填土或回填土后,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满足下列条件:
s(t)/s (t=∞)≥75%式中: 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 s
(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注:沉降和时间以隧道完成后为起始点)。

④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并满足无砟轨道有关设计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