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第一章
旅游美学-第1章
东南大学出版社
主编:杨哲昆 参编:何升华、霍一平(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第一章
旅游美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旅游活动与审美 旅游服务与审美 旅游管理与审美
绪 论
学生谈美 教师谈美
叶朗教授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 种审美活动。离开审美,还谈什么旅 游?……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既然旅 游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那么,就会在审 美实践中产生一系列的关于美和审美的问题 需要解决。 因此,研究“旅游与审美”对于旅游专业的 学生而言太重要了!
二、旅游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分析旅游景观特征作用 (二)研究旅游者的审美心理 (三)了解旅游的审美关系 (四)探讨旅游的审美创造
三、实训:一次旅游活动的美学解析 ※ 实训内容 ※ 实训提示 ※ 实训要点
※
实训内容
﹡分析其中涉及到的旅游活动的审美对象
﹡分析为旅游主体带来的美好回忆的原因
﹡分析讨论张先生给予导游感谢费的问题
一、审美的界定 二、审美机制 三、审美种类 四、实训
一、审美的界定:
(一)美的界定 (二)审美的界定 (三)审美的作用
二、审美机制:
(一)审美初始阶段 (二)审美实践阶段 (三)审美回味阶段
(一)审美初始阶段
1、审美经验 2、审美品位
(二)审美实践阶段
1、四大心理要素 2、审美体验
三、审美种类
第一章 旅游美学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了解: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理解:美、审美的界定、审美种类、旅游 审美的种类 掌握:旅游审美的基本特点 应用:审美机制
第一节 审美的界定、机制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美学对象、基本内容 第三节 旅游审美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 综合实训
旅游美学第一章旅游与美
第一章旅游与美[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与审美的关系,理解游客的审美需求,掌握旅游的审美特征,并能应用解析旅游活动中的审美要素。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围绕旅游与美的关系展开,探讨了游客的审美需求,介绍了旅游审美心理要素以及旅游审美特征,并简要介绍了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游客的审美需求。
[教学难点]旅游审美心理要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要点讨论。
[实训环节]游客审美需求和审美满意度调研[教学过程]第一节旅游与审美一、美与审美贯穿了旅游活动的始终美的客观存在和人的主观审美欲求结合是引起旅游的最根本的原因。
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实践活动。
它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与生活美之大成,融文物、古迹、建筑、园林、绘画、书法、雕塑、篆刻、音乐、歌舞、服饰、陈设、烹饪、民情、风俗等于一炉,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和形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接待服务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游客越来越追求高雅的情调和舒适的享受,旅游经营者则把传播美和创造美轮美奂的旅游大环境当作提供旅游服务的高文化境界来追求。
【趣味小测试】请学生在朋友圈中随机提问10位好友,调研他们的旅游动机和曾去过的旅游目的地,问一问他们印象中最美好的一次旅游经历都有哪些记忆深刻的东西?二、旅游审美需求1.游客对美的认识(1)什么是美?——美的定义与特征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实践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并以适宜于人的感性形式显现。
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形象性、创造性和感染性的特征。
【想一想】苏格拉底说,“美是难的。
”对此,你怎样理解?(2)真、善、美的联系与区别美与真、善的联系在于:美是人类实践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的统一。
合规律性是“真”,即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合目的性是“善”,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用或有益于人类的共用价值。
真和善是美的前提,美是真、善在实践中所显现的生动形象。
旅游美学教案电子教案整本书教学教案课程设计
旅游美学第一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旅游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旅游美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 理解旅游美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教学重点:1. 旅游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旅游美学的发展历程。
3. 旅游美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教学难点:1. 旅游美学的概念界定。
2. 旅游美学的发展历程的阐述。
3. 旅游美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案资料:旅游美学相关文献和案例。
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旅游的定义和意义。
2. 引出旅游美学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旅游美学的兴趣。
二、旅游美学的概念(10分钟)1. 介绍旅游美学的定义:旅游美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的审美现象和审美经验的学科。
2. 解释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旅游景观的美、旅游活动的审美价值、旅游者的审美体验等。
三、旅游美学的发展历程(10分钟)1. 介绍旅游美学的起源和发展:从古代的旅行文学到现代的旅游美学学科。
2. 阐述旅游美学的重要阶段和代表人物:如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美学思想对旅游美学的影响。
四、旅游美学的研究方法(10分钟)1. 介绍旅游美学的研究方法:哲学分析法、实证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
2. 解释旅游美学研究的意义:对旅游活动的发展、旅游者的审美教育和旅游业的规划有重要指导作用。
五、小结与作业(5分钟)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旅游美学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旅游景观,运用旅游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本章教案通过介绍旅游美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旅游美学的的基本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旅游美学的实际应用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旅游美学方法应用于实际案例分析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旅游美学第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和分类。
2. 掌握旅游景观审美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旅游美学 01 - 第一章 旅游美学的理论基础
01 - 第一章旅游美学的理论基础1 、美的本质
3 、哲学的三大部分:逻辑学—纯粹理性—思想—真
伦理学—实践理性—意志—善
美学—判断力—情感—美4 、名词解释:
美学
5 、中国古典美学的两个“转向”—从“形似”到“神似”
从“错彩镂金”到“初发芙蓉”
7 、禅宗主张“空灵为美”
8 、旅游美学的四种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对立和谐关系
9 、旅游美学认识研究包括—①对旅游美学理论基础的认识
②对旅游审美规律的认识·旅游审美的普遍规律
·旅游区别于其他审美活动的独
特审美规律
③对旅游美学研究方法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10 、旅游美学实践研究—①观光旅游审美·自然风景审美
·园林审美
·古建筑审美
②度假旅游审美·海滨度假旅游审美
·山地、森林、温泉度假旅游审美
·度假区旅游审美
③体验旅游审美·社会风情旅游审美
·生活文化旅游审美
·艺术景观旅游审美。
旅游美学教案第一章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杭州凤凰山望海楼
传说李白就是在这块巨石上跳江捉月的。
采石矶的临江景色也优美。
石像是为李白衣冠冢而立的。 李白因为不是帝王,所以其 墓冢前只能塑家畜,而狮虎 象等大型猛兽普通百姓是镇 不住的。
相传李白身着宫锦袍,跳江捉月,溺死江中,其 衣冠被渔人捞起葬于采石。李白衣冠冢原在采石 镇神霄宫内,1972年被迁至此处,重新勒石为碑, 供游人瞻仰凭吊。
旅游美学
任课教师:彭燕
绪论
一、旅游美学的产生 旅游美学的产生是离不开旅游活动的。
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司马迁:周游全国,终成《史记》
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徐弘祖:游遍全国,《徐霞客游记》
魏源:创立“游山学”,开旅游美学研究的先河
峨眉佛光
月牙泉鸣沙山
4、险--险峻、坡度大 典型风景:华山、悬空寺 审美感受特征:惊心动魄 5、幽--安静、隐蔽、深沉 典型风景:四大书院、寺庙、青城山 审美特征:舒适、恬静、清净 其他特征如:旷、野、奥等。图片欣赏 二、色彩美--最易被人直观感受 色彩给人美感除悦目之外,还有寒暖、轻重、 强弱、明快或阴郁、兴奋或沉静、华丽或质朴等感 受,以及丰富的联想与想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悬空寺
华山
擦 耳 崖
苍 龙 岭
鹞子翻身
长 空 栈 道
青城山1
青城山2
《临洞庭》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旅游美学教案电子教案整本书教学教案课程设计
旅游美学第一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旅游美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2. 掌握旅游美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
3. 理解旅游美学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旅游美学的概念介绍旅游美学的定义,解释旅游美学是如何研究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审美活动。
2. 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详细阐述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旅游设施及旅游服务等。
3. 旅游美学的学科特点分析旅游美学的学科特点,如跨学科性、实践性、理论性等。
4. 旅游美学的研究方法介绍旅游美学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
5. 旅游美学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讨论旅游美学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如提升旅游产品质量、丰富旅游体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美丽的旅游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旅游美学的兴趣。
2. 授课:讲解旅游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和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3.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旅游美学的理解和观点。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旅游案例,分析旅游美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旅游美学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旅游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和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笔记。
2. 选择一个旅游案例,分析其中旅游美学的作用,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旅游美学第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旅游审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2. 掌握旅游审美心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3. 理解旅游审美活动对旅游体验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旅游审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介绍旅游审美活动的特点,如体验性、差异性、动态性等,并分析其在旅游过程中的表现。
2. 旅游审美心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详细阐述旅游审美心理的概念,介绍相关理论,如认知心理学、情感心理学等。
3. 旅游审美活动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分析旅游审美活动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如提升旅游体验质量、增强游客满意度等。
旅游美学课件第一章 建筑的审美
史书。
2020/7/28
旅游美学
15
二、中西建筑的理念及形态区别
❖ (一)实践理性精神和宗教神灵精神 ❖ 1、实践理性精神是平面铺展和匀称且又是等
级分明; ❖ 2、土木材料和石质材料; ❖ 3、装饰颜色(中国喜欢用原色,西方则追求
迷乱、朦胧、神秘和惶惑)。
2020/7/28
旅游美学
16
(二)结构的框架式和围柱式 ❖ 中国的抬梁式、穿斗式和干栏式; ❖ 西方的围柱式。
❖ 涅槃(以‘寂灭’为特点的至乐心理境界)、禅悟 (无我、物我合一的涅槃乐趣)之美;
❖ 空灵、玄远、寂静、闲适、清丽、缥缈;
❖ “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 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闲行乱数 竹,静坐照清源”。
2020/7/28
旅游美学
13
第一章 建筑的审美
第一节 建筑概述
2020/7/28
旅游美学
14
一、建筑的定义
❖ 建筑是人们用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搭建的一
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物体,如住宅,桥梁,体 育馆等等。广义上来讲,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
分。有人说过:上帝一次性给出了木头、石头、 泥土和茅草,其他的一切都是人的劳作...这就 是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
❖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对美、美感、悲剧、喜剧、典型等问 题也提出了独到的看法,丰富了美学的研究。
2020/7/28
旅游美学
6
三、什么是旅游美学
❖ 旅游美学是研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旅游者 (审美主体)对旅游景观(审美客体)的美 学观赏、体验和评价,分析旅游中存在的各 种审美关系,从中总结其规律性的一门新兴 学科;
2020/7/28
《旅游美学》课件——第一章 认识旅游美学
美
内在推动力
实
现
满城尽带黄金甲-武隆天坑
旅游审美动机激发
旅游审美心理
旅 游 审 美 需 求 产 生 原 因
生心理层次足 价值实现欲求 综合身心介入 动态审美过程 闲暇时间增多 可支配收入多 节奏快心疲惫 尚自然换环境 渠道多激热情 看潮流跟趋势
旅游审美心理
旅游审美动机
自然审美型
艺术审美型
社会审美型
旅游审美个性类型
类型
再现型审美个性
表现型审美个性
表现再现兼有
美感直观 接受客体 本来面貌
自我表达 感情体验 自我色彩
审美感性 审美理性 结合统一
旅游审美感受要素
审美感知
四要素
审美想象
审美情感
审美理解
敏锐选择 整体性
客体刺激 心理联想 情感表达
知觉情感 诱发想象
理解能力 审美领悟
美的特征-审美感知
活
动
特
审美对象的多样性
征
审美对象的变化性
课后作业-P32
1.美与美感是如何产生的? 2.旅游审美动机有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3.旅游审美活动由哪些要素构成? 4.旅游审美活动的特征是什么?
美的特征-四石窟
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云冈石窟(山西大同)
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 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名录》
美的特征-社会性
心美景美 河南云台山绝壁捡垃圾
信心相交 精神振奋
美感的特征
美感的特征
个人直觉性
直接感受 审美对象
精神愉悦性
美 娱
蹦极
美的产生
迁
旅游美学——第一章内容结构
第一章绪论一、旅游美学1、旅游美学的发展历史2、旅游美学的本质内涵:旅游美学是以美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旅游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学科。
二、旅游美学的研究范围、内容和任务1、旅游美学的内容包括:⑴旅游审美主体⑵旅游审美客体⑶旅游审美中介⑷旅游审美关系⑸旅游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⑹旅游审美文化2、旅游美学的研究任务:第一,建构旅游美学体系;第二,指导旅游审美活动;第三,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
三、学习研究旅游美学的意义㈠旅游美学对旅游主体的意义㈡旅游美学对旅游业的意义㈢旅游美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意义四、学习研究旅游美学的方法1、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3、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逻辑法4、应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旅游与旅游审美一、旅游审美的发展历史二、旅游审美的本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审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1)转换生活空间的必然历程;(2)人追求舒适诗意的安居;(3)个体走向真实的感性体验。
三、旅游主体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包括审美态度、审美注意、审美趣味、审美需求、审美动机、审美理想、审美判断、审美能力、审美感受。
㈠旅游审美心理要素:1.感知 2.想象 3.情感 4.理解㈡旅游审美心理需求——需求层次理论㈢旅游审美动机:1.自然审美型 2.人文审美型 3.社会审美型㈣审美个性及其类型:1.阳刚型 2.阴柔型 3.中间型四、东西方旅游审美文化差异1.中西审美文化精神的差异2.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审美观3.西方文化的旅游审美观五、旅游审美的意义旅游审美活动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涉及范围甚广,具有多重效应:⑴净化情感和调节心理环境⑵造就具有优美灵魂的人⑶促进社会审美化的进程。
旅游美学第一章
旅游美学与其他课程关系
第三页,共31页
四、课程教学思路
• 首先,把计划发给学生,学生分组,每组研 究一章或一节内容,确定知识点、重点难点;
• 其次,每组分别研究自然景观、建筑、园林、 绘画、书法美在何处。
• 再次,与学生一起来探讨案例,让学生掌握 如何发现美、欣赏美的方法、技巧。
• 形态美
雄壮之美 奇特之美
秀丽之美
险峻之美 幽静之美
旷野之美
第十九页,共31页
色彩美
• 草木花卉之美 • 天象美 • 山水美
黄河黄,黑龙江黑,白龙江白
鸭绿江绿 漓江清 大海蓝 九寨水彩
星系碰撞形成的惊叹号
人 面 桃 花 相 映 红
第二十页,共31页
动态美:运动美,虎腾鸟翔,
骏马奔腾……
• 感官美: 听觉美
美是唯物的
• 美存在于具体环境、具体现象、具体事情、 具体行为、具体物体之中。美名、美貌、美 景、美味、美事、美声都是包含美的具体事 物。
第七页,共31页
美是唯心的:
• 美是理念 • (抽象事物), • 是美的具体事 • 物所以美的原因。
第八页,共31页
• 美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
•
它是能够使人们
• 一、审美需求
• 1、含义:旅游审美需求是促使人们从事旅 游活动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各 种活动的原动力——内驱力,来自人的各种 需求。
• 例如:寻找食物——饥饿
•
旅游——放松身心,或寻奇探异
•
看书——寻求知识或考学考试
第二十七页,共31页
2、审美需求的特点:
旅游是一 种高级的 审美活动
第四页,共31页
第一编 旅游与美
旅游美学第一章教学PPT课件
纯粹的、超功利的、无目的精神 活动。“秉天地之正,而御六气 之辨,以游无穷。”
13
-
隐逸遁世 笑傲山林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现实,有抱负的才俊之 士纷纷恣情山水、谈玄论道、全身远祸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 刘伶、王戎
魏晋风度与名士风采 谢灵运寄情山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托马斯·库克利用铁路运送游客的首创者, 1841年创立第一个旅行社(G00k and son),标志着现代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诞生。
21
-
景观:人类文明的痕迹
第二节
任何一种早期文明都具有泛神论联系在一起, 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古希腊的地景:地景就是地形形象。希腊半岛 没有高大的山脉,却有众多裸露的岩石,把土 地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希腊人当作神灵的东西 并非一般的天空,一般的土地,而是他们群山 环绕的天空,他所居住的土地,他在其中生活 的树林、溪水。
30
-
景观评价
第二节
什么是景观评价:20世纪60年代,美国为中心 开展“基于视知觉的景观的相对价值”研 究,针对景观的视觉审美研究景观所给予 个人的美学意义上的主观满足。
代表性流派:专家学派 心理物理派
认知学派 经验学派
代表性观点:了望-庇护理论(艾普乐 顿);风景审美模型(Kaplan);情感- 唤醒反应理论(Ulrich)
28
-
景观建筑学的发展
第二节
1901年,哈佛大学开设世界上第一个景观建 筑学专业,经过00多年发展,景观建筑学与建 筑学、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学科
1958年,国际景观建筑师联合会 (Int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成立,平均每两年召开国际性大 会。会员国超过100个。
旅游美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旅游美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旅游美学的概念1.1 旅游美学的定义旅游美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美的情感和审美活动的学科,它包括旅游者的美的体验、旅游目的地的美的特征、动植物的美、人文景观的美等多个方面。
1.2 旅游美学的意义旅游美学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审美情感的需求,还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喜爱度,提升旅游体验的质量。
第二章旅游美学的基本理论2.1 美的认知理论旅游美学的认知理论主要包括感知、想象、记忆、情感等要素,旅游者通过对景观、文化、历史的感知和想象,产生美的情感体验。
2.2 美的表现形式旅游美学的美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山水、花卉、古建筑、人文景观等,在旅游中人们通过这些美的表现形式感受到美的情感。
2.3 美的价值观旅游美学的美的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美的认知、欣赏和评价,在旅游中人们会对目的地的美进行评价和欣赏,促进美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章旅游美学的体验要素3.1 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最直接感受到的美的要素,包括山水、湖泊、草原、森林等,人们在欣赏这些自然美时会产生愉悦和放松的情感。
3.2 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旅游者感受到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美的要素,包括古建筑、宗教场所、民俗文化等,人们在欣赏这些文化美时会产生对历史和传统的敬畏和热爱。
3.3 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是指人们在旅游中感受到的人文风情、民俗风情等美的要素,包括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俗表演等,人们在欣赏这些人文美时会产生对人文情感的共鸣和认同。
第四章旅游美学的实践方法4.1 美学旅游的规划美学旅游的规划包括景区规划、景点规划、景观设计等,通过合理的规划可以提升景区的美学价值和旅游体验。
4.2 美学旅游的设计美学旅游的设计包括景点设计、路线设计、标识设计等,通过美学设计可以提升景点的美学价值和吸引力。
4.3 美学旅游的营销美学旅游的营销包括宣传推广、形象塑造、产品设计等,通过美学营销可以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五章旅游美学的发展趋势5.1 多元化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旅游美学的发展将更加多元化,包括自然美、文化美、人文美等多个领域。
旅游美学第一章旅游与美
审美理解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这首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 (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 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 山东诸城)做太守,一个中秋之夜,他一边赏 月一边饮酒,从明月联想到天上的广寒宫,再 想到与弟弟的分离,从出世转向入世,又从不 理解转为理解,明白了“此事古难全”的道理, 最后写出千古传诵的名言:“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这个审美的过程是从一个对月亮 最初的感知,到对人生的理解领悟的过程,是 一种审美理解的过程。
第一节 旅游与审美
第一节 旅游与审美
• 一、旅游与审美的关系
美与审美贯穿了旅游活动的始终
➢ 为什么旅游?
美的客观存在和 人的主观审美欲求结 合是引起旅游的最根 本的原因。
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对美的欣赏、 感知、探寻和追求贯穿了整个旅 游历程的始终。
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实践 活动。它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与 生活美之大成,融文物、古迹、建筑、 园林、绘画、书法、雕塑、篆刻、音乐、 歌舞、服饰、陈设、烹饪、民情、风俗 等于一炉,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和形态。
旅游审美场示意图
___
你明看你
装月风站
饰装景在
了饰的桥
卞别了人上
之人你在看
琳的的楼风
的梦窗上景
《。子看,
断 ,你
章
。
》
景观
游客
旅游美学讲义
旅游美学讲义陈昌茂目录第一章什么是旅游美学第一节旅游与美学的关系问题第二节《旅游美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第三节构建《旅游美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意义第二章什么是旅游美第一节旅游美是美的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第二节旅游审美文化第三节旅游美的意义第三章旅游美的美感经验第一节旅游愿游的神话诗性第二节旅游行游的抒情诗性第三节旅游居游的畅爽诗性第四节旅游憩游的狂欢诗性第五节旅游美的梦幻诗性第六节旅游美美感分析的意义第四章旅游美的审美对象第一节与旅游审美意识形成意向性结构的旅游景观第二节旅游景观是旅游地的旅游开发者的审美文化作品第三节旅游地审美开发精要第五章旅游美的审美境界第一节愿游之美:象境第二节行游之美:实境第三节居游之美:艺境第四节憩游之美:场境第五节忆游之美:幻境第六节旅游美的审美境界分析的意义第六章旅游美的旅游批评第一节旅游活动批评第二节旅游地旅游景观建设批评第七章旅游美美育第一节美育是指人从事非功利的感性活动第二节旅游美美育是美育的大众化途径第三节应把“旅游美”美育纳入国家社会政策体系参考文献第一章什么是旅游美学要建立今天的美学体系,需要:一是,确定美学的基本问题;二是,确定美学的基本词汇;三是,以一种历史性,全球性和宇宙性的眼光来看待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词汇;四是,对自己要有深刻的历史意识,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局限性,不用“上帝式”的语言来讲述美学,而是用具体时空的受时代局限的人的话语来讲述美学。
既有总结意识,又有时代意识和开放意识,美学不是美本身,如果美是一轮皓月,那么美学只是指向一轮皓月的一个手势。
---张法《美学导论》说有美学,有的只是部门美学,20世纪西方美学的发展,主要就表现为各个部门美学的发展----美学更普遍地存在于各个部门之中,又更根本地不存在,看不到一个独立出来的包罗一切部门美学的美学。
---张法《美学导论》旅游是现代社会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美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感性活动地位及价值的学科。
那么,旅游与美学能搭上界吗?这种搭界会不会是旅游对美学的攀龙附凤呢?传统上认为,旅游就是一种游山玩水,似乎与游手好闲相关。
旅游美学
旅游美学第一章建筑审美1、什么是旅游美学?旅游美学是研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审美主体)对旅游景观(审美客体)的美学观赏、体验和评价,分析旅游中存在的各种审美关系,从中总结其规律性的一门新兴学科。
2、学习美学的现实意义对从业者而言,它让我们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让我们知道该怎样鉴赏旅游资源,从而引导游客进行审美,同时,更重要的使我们知道该怎样去创造美,创造什么样的美才能“得到游客的芳心”。
从消费者角度而言,学习旅游美学可以帮助和引导游客审美,让游客得到更多的美感,产生对旅游景点的极大的兴趣,以便形成最终的良性循环。
从经营者角度而言,学习旅游美学可以通过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从而为消费者创造出更多的美来;从而最终实现经营者的经济利益。
3、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人们用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搭建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物体,如住宅,桥梁,体育馆等等。
广义上来讲,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
4、实践践理性精神和宗教神灵精神实践理性精神是平面铺展和匀称且又是等级分明;土木材料和石质材料;装饰颜色(中国喜欢用原色,西方则追求迷乱、朦胧、神秘和惶惑)。
5、中国的抬梁式、穿斗式和干栏式6、中国古建筑的特征:完整的木构架体系、整齐而又灵活的整体布局、优美的艺术形象:(1)丰富多彩的建筑造型(2)绚丽而又雅淡的色彩3)精美的雕刻装饰7、开间的定义: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称间,是中国古建筑空间组合的基本单元。
建筑物迎面间数称开间或面阔.建筑物的纵深间数为进深。
一般都为单数。
最高级为开间九间,进深五间;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8、牌坊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
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
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
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9、华表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
旅游美学(第一章)
•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 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 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 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 究为主题的学科。 •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 象的关系等。
•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 B 高级审美意识 古希腊悲剧意识 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 (中国历代审美)
C、美学的学科发展 •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 2、美学思想——对审美现象理性的认识 例如:柏拉图:“理式”——分有——“美” 孔子:“里仁为美” 3、美学学科——从哲学、文艺学中划分出来
书 法 音 乐 绘 画
戏 曲
(四)旅游美学的研究范围
• 第二,旅游美学的理论结构。(理论依托、传承, 哲学提升和归纳) • 1)、哲学 • 2)、心理学 • 3)、艺术学 • 4)、自然科学 • 5)、伦理学
四、学习旅游美学的意义
• 唯美的自由舒展的精神生活、对大自然的参与和 融合、高尚的情感和净化的精神——天人合一。 • 1、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 审美是一种相对于主体的价值属性,是自然、社 会和人,物质与精神,客体与主体相互作用产生 的结果。 • 审美鉴赏能力指审美主体凭自己的审美感受、审 美情趣、审美经验和文化素质,有意识、有目的 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体验、品味、判断和评 价的一种能力。 • a .审美标准价值判断 • b .审美理想 • c .审美评价
(三)旅游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 审美主体,即作为观赏者的旅游者的审美 心理(漫游、回归、寻根、休闲) • 审美对象,即旅游者游览、观赏的对象 (自然、人文) • 旅游中的诸多审美关系(人与人、人与物、 物与物)。
(四)旅游美学的研究范围
旅游美学1.绪论
旅游美学
拒绝去掉偏旁
美之考——重点问题
第三节 旅游审美活动的多重效应
一、净化情感的医疗妙用 二、造就具有优美灵魂的人 三、推动社会审美化 四、提高生活质量 五、促进入的全面发展 六、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环境伦理原 则、人类身存本体论要求, 七、“以美启真”和“以美储善”的公共空间
第一章 绪 论
旅游美学
拒绝去掉偏旁
美之论—什么是美?
美的本质:美学研究的终极问题
第一章 绪 论
旅游美学
美之论——旅游美学?
拒绝去掉偏旁
旅游美学是一门研究旅游的审美活动和 审美价值的学科,属于美学的分支,是一门 多边缘、交叉性的学科。
第一章 绪 论
旅游美学
美之论——旅游美学?
拒绝去掉偏旁
《旅游美学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框架》 庄志民 华东师范大学旅游学系
第一次赋予审美这一概念以范畴的地
位,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
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
科的产生,他认为美学即研究感觉与
情感规律的学科。
第一章 绪 论
拒绝去掉偏旁
美 与 自 然
第一章 绪 论
考 证 、 批 评 与 欣 赏
“导师” “法官” “舌人” “近代印象主义”
拒绝去掉偏旁
对你有什么影响?
第一章 绪 论
旅游美学
拒绝去掉偏旁
美之考——重点问题
第一节 旅游活动的审美特性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现代人的观光,主要是风俗民情、劳动成果、社会制 度等。 中国人雅好山水、注重天人合一、意境与情感的切合 西方审美自然与人对立。
第一章 绪 论
旅游美学
拒绝去掉偏旁
美之考——重点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等于生活质量
的提高。生活水平的高低主要基 于物质的拥有量与自由支配程度。
生活质量的内涵基本上包括物质、
社会、文化、生态、心理、审美、 精神等七大层面。其中前四者属 于外在生态环境因素;后三者属 于精神生态环境因素。
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包括道德、文 化、业务、身体、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审美趣味在内,具体表现 在德、智、体、美、劳等五大方面。其次,人的全面发展还意 味着人的个性或人格的全面发展不仅表现出精神的自由或“自 由的个性”(马克思),而且表现出独立的人格或“人性的完 满”(席勒)。再次,人的全面发展还意味着人际关系与天人 关系的和谐发展,前者以“仁民”为导向,与人和谐相处,拥 有“仁者”的胸怀;后者以“爱物”为导向,保护生态环境, 追求“天地境界”(冯友兰)。
动态美
世间万物都无不在
运动。飞鸟、走兽、 游鱼,为大自然增 添了不少动态的美 色。动态美使人活 泼、有朝气。
•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 水之美能使仁者和智者产生快乐,这就是 自然山水的审美作用。 • 人们放情山水,游乐而忘返,它的真正目 的何在呢?宗炳(南朝宋画家、美术理论 家)说:“畅神而已!”通过旅行游览, 使人稀释烦恼,精神舒畅,得到情感愉悦 。在宗炳看来,对山水的审美欣赏绝不能 仅仅停留于表层的感官享受,更重要更本 质的是进而飞跃到悟获自然之道宇宙之理 的最高层次。
就学科性质而言,旅游美学是一门交叉性或多边缘 的学科,但旅游美学不是与其相关的所有学科的集 装箱或简单的堆砌物,而应是围绕旅游活动的审美 特性本身,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地有机综合研究的 学科。 就理论系统而言,旅游美学必须借鉴古今中外哲学 美学、科学美学和应用美学的现有研究成果,使自 身在理论框架上既有传承的一面,又有依托的一面, 并且能够从哲学的角度予以提升和归纳,使旅游美 学的研究不再停留在一般的经验层面,而上升到应 有的理论高度,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第四节 旅游美学的研究范围及其方法
一、旅游美学的概念及特征 由于旅游融贯着丰富而多样的物质文明 与精神文明因素,是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组 成部分,同时又是一项集自然美、艺术美与 社会生活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 因此,旅游必然成为美学或应用美学研究的 对象之一。这是旅游美学生成的理论支点。
旅游美学的特征
——李泽厚
柳宗元《永州八记》
•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鋂潭记》《钴鋂潭西小丘 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 》《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在这八篇先后相接的优美散文中,既写出了永州山水 的动人之处,也抒发了自己发现山水之美的喜悦,同时 还含蓄地表达出在大有作为之年却不得不在山水中 消磨时日的无奈和悲愤。在对自然景象进行精细刻 画的同时,将自身的坎坷遭际与忧愤之情寄于山水木 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描绘之中,情景相契无间,物 我妙合自然,写的是自然之美,达到的是美的自然。
旅 游 美 学
辽宁师范大学
2013.8
课程要求
1、学习方式:
讲授; 案例分析与讨论
课程要求2、考核:(1)平时表现(20分)
(2)期末考试(80分)
主要参考教材:
※《美的历程》,李泽厚,三联书店,2009.7
① 《旅游美学》徐辑熙、凌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② 《旅游美学》庄志民 上海三联书店 1999 ③ 《现代旅游美学》仇学琴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7 ④ 《旅游美学新编 》王柯平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0 ⑤ 《旅游审美学》 田连波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 ⑥ 《中西审美文化随笔》 王柯平 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9 ⑦ 《旅游美学纲要》王柯平 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7 ⑧ 《旅游美学》(修订版)乔修业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年10 月第二版
二、旅游审美动机
1、旅游审美动机: 1)泛指决定旅游审美行为的心
理趋向
2)旅游审美需求过度到旅游审
美行为的心理中介
3)在旅游审美需求刺激下推动
人进行旅游审美活动的内部动力
2、旅游审美动机的类型
旅游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概括
起来,有观光、社交、文化、 商务、享乐、保健、宗教、蜜 月、探险九大旅游动机。 一般说来,旅游审美动机具有 多重特征。广义上看,它是笼 统的,是指向所有旅游观赏对 象的。但狭义上,它似乎又因 人而异,各有侧重。
美学之父:德国鲍姆加登 康德:将美学出发点放在审美和美感上, 把美学基本问题从“美是什么”变为“审 美是 什么”。美感是一种愉快感,具有普 遍 性,超功利性。 ★ “没有用”的美学 ★ 美学的意义
旅游-审美体验
美感-美学
愉悦
旅游美学
旅游功能说
从旅游活动的内容看,旅游离不开审美。 从其本质看,旅游观光是综合性的审美实践 活动,涉及美学的一切领域和一切形态。 旅游丰富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调节其情 感与生存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全 社会审美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旅游 观光具有积极的作用。
自然审美意识的产生
经历了“人猿相揖别”的过程后,人类惊喜地 发现:世界变小了,人却渐渐大起来,于是最 早把自然作为了自己的观察对象。只有当人从 自然的奴隶一跃而成为自然的主人,才能在对 其征服中自豪地确立起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人的 尊严,产生自由自觉的审美意识。自然美正是 人与自然神交而生的新生儿。
思考:人类自然美的审美意识与社会美的审美意识 产生大致时间。
•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 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 情。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 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他不禁“狂叫欲舞”。这就 是黄山给徐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 • 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 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 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不难设想人们置身于舞台 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时将会产生何种美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主要学习内容:
• 旅游美学的生成与研究 • 西方美学理论 •旅游观赏的方法原理 •旅游接待艺术及工作者 审美修养 • 中国旅游审美文化
•
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与 旅游
• 景观的审美特性
• 审美心理要素与审美体 验
• 国画书法艺术
• 建筑
• 园林
第一章 旅游美学的生成与研究
第一节 旅游活动的审美特性
——李泽厚《美的历程》
第一节 旅游活动的审美特性
三、总结
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它 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或生活美之大成, 溶文物、古迹、建筑、绘画、雕塑、书法、 篆刻、音乐、舞蹈、园林、庙宇、服饰、烹 饪、民情、风尚……为一炉,涉及阴柔、阳 刚、秀美、崇高、绮丽、疏野、沉郁、飘逸、 繁缛、明快、悲壮、轻松等一切审美形态, 有益于满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不同层次的 各种审美欲求。
苏格拉底: 提出美的合目的性 美不同于美的事物 柏拉图: 美就是理念 ------------
★ 真(逻辑学)、善(伦理学)、美 • 美为何物?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 原则,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 • 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 美。 • 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 不美。 • 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 • 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 之一。
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 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
-------叶朗
第二节 旅游审美需求与动机
一、旅游审美需求 1、旅游需求:促使人们从事旅游审美 活动的一种内驱力。 2、需求的特点 1)具有对象性:对一定事物的要求和 追求 2)具有动力性:努力满足各种需求 3)保持平衡性:心理生理失去平衡便 会产生恢复平衡的要求 4)具有递进性:一种需求的满足不会 使其他需求停止
3、审美需求的特点
1)审美需求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是 要实现人的完美人生的必要途径。 2)它始终交织在各层需求之中,是人 的各种需求的内在动因之一。 3)审美需求是人类自我实现个人的潜 在能力的核心内容。 4)人的审美需求会外化为各种表面形 象,并为人们所感知。 5)人们为追求审美需求的满足会暂时 放弃其他需求的满足。
第三节 旅游审美活动的多重效应
一、净化情感和调节心理环境
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表现在现实人 生中的许多方面
因此,人们出于自我调节或暂时逃避的心 理趋势,纷纷外出旅行,改换生活环境,渴望 在寻找名山大川、文物古迹等一系列的旅游观 赏活动中,达到洗涤胸襟、陶冶性情的目的。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第一节 旅游活动的审美特性
二 、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一般包括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园林建 筑、民俗风情、社会生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 艺术和娱乐活动等。这些都是文明历史的见证和 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而 且为文化艺术研究和科学考察提供了可观可证的 典范。
• 人文景观的工艺美——直观的外在的形式美 • 人文景观的历史意味——带有历史舞台色彩
、具有人文精神和再现历史沧桑的历史意味 谈谈你个人的旅游经历,突出在观看人文景观之 时体悟到的历史意味与思旧怀古之情。
• 人文景观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指生活形象
的客观反映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
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铜器,那 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丽的北朝雕塑 ,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 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屈原、陶潜 、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它们展示的 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 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固、积淀下 来,留传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情 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为何学习旅游美学?
旅游(特殊性) 美学(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