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肝与胆的关系
肝与胆
肝与胆作者:伏新顺兰政文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2年第11期中医解读肝●●●●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
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
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
肝与四时之春相应。
其生理功能有二: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疏,即疏通,疏导。
泄,即升发,发泄。
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调畅气机,促进消化吸收,维持气血运行,调节精神情志、水液代谢以及性与生殖。
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称。
肝内贮存一定的血液,既可以濡养自身,以制约肝的阳气而维持肝的阴阳平衡、气血和调,又可以防止出血。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量是相对恒定的。
但是,人体各部分的血液,常随着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其血量。
当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需要量也就相应地增加,于是肝脏所贮藏的血液向机体的外周输布,以供机体活动的需要。
当人们在安静休息及情绪稳定时,由于全身各部分的活动量减少,机体外周的血液需要量也相应减少,部分血液便归藏于肝。
肝藏血功能发生障碍时,可出现血液亏虚和血液妄行(如吐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
胆●●●●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
胆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肝为脏属阴木,胆为腑属阳木。
其生理功能有三: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别称“精汁”、“清汁”,来源于肝脏。
胆汁由肝脏形成和分泌出来,然后进入胆腑贮藏、浓缩,并通过胆的疏泄作用而进入小肠。
胆腑亦具疏泄之功,但胆的疏泄须赖肝气疏泄而行其职。
贮藏于胆腑的胆汁,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
若肝胆的功能失常,胆的分泌与排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
主决断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精神心理活动与胆之决断功能有关,胆能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情志。
中医解析: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中医解析: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导读:以下内容摘自独立学者灵遁者手诊面诊书籍《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
文章中的图片不是书中原图。
原图太多,所以就用头条自带的东方图为大家展示内容。
第二课:器官与器官之间的关系“刚翻过了几座山,又越过了几条河。
崎岖坎坷怎么它就这么多!(曰:俺老孙去也!)去你个山更险来水更恶。
难也遇过,苦也吃过,走出个通天大道宽又阔。
” 跟俺老孙看看前面的器官关系吧!!!1.人体器官七大系统组合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
2.人体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3.人体器官实在是太多了,说些主要的内脏器官吧。
第一章中已经比较明确了。
这里在重复回忆。
心脏-负责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肺--把肺部血液中的CO2排除,吸收氧气,交给心脏循环至全身。
肝脏--对身体吸收的一些有毒物质作出处理,如酒精。
肝不好的人不能多饮酒就是这个原因。
这个是和胆藏一起的。
另外在人体少量缺血的时候肝脏就给补充了。
如果大量失血就是骨髓造血了。
胃和下面的肠子管消化吸收。
肾很有意思,肾是统管人先天之气的,肾不好表现为性功能衰退,且肾属水,克火,火为心。
肾不好可以直接的对心脏产生影响。
比如心率不齐,心颤等等。
脾脏。
中医上说思伤脾。
思念某人太厉害早晨起来嘴里就是发干,有异味,是由于脾不好影响了胃,进而对口腔造成影响。
4 人体主要的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脏,淋巴结,骨髓,淋巴管。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肝胆之中医
五脏之肝(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作者:时间:2009-12-12 13:52:12五脏之四——肝肝位于腹腔,膈膜之下,右胁之内。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被称为“将军之官”。
肝的生理功能为主疏泄,又主藏血,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并促进人体的消化和气、血、水的正常运行。
故其生理特性可概括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其经脉络于胆,与胆相表里。
(1)肝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特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所谓“刚”,有刚强躁急之意。
古人把肝比喻为“将军”,用将军的刚强躁急、好动不静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正由于肝为刚脏,所以肝有病变时,则其气易动易亢。
因此,又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
所谓“体阴”,一是指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二是说肝属脏,位居于下,故属阴。
肝的生理功能,依赖于肝的阴血滋养才能正常。
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正常。
所谓“用阳”,一是说在生理上,肝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动者为阳;二是说在病理上,肝阴、肝血易虚,肝阳易亢。
当肝有病时,常可见到阳气亢逆及动风之象,如眩晕,筋膜拘挛,甚则抽搐等。
另外,肝失疏泄,又可引起气滞血瘀。
肝气郁久化火,耗伤肝阴、肝血,肝之阴血虚损又可引起肝阳上亢。
一般而言,在病理过程中,诸脏之阳气皆易偏于虚,唯有肝之阳气易亢。
而肝阴和肝血又常偏虚。
所以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的说法。
2、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属木,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充和之象,才能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
而暴怒,或抑郁的精神状态,低沉的情绪,最易影响肝的疏泄功能。
暴怒可致肝阳亢逆,出现面红目赤,头胀头痛;情绪低沉,则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又可化火生热,导致肝火、肝风等病变。
3、肝与春气相应。
人与天地相参,则肝应春气。
春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有利于肝气升发、调畅。
肝胆相照在医学上的意思
肝胆相照在医学上的意思
中医肝胆相照指的是肝与胆的生理关系非常密切,胆汁能正常发挥作用,但需要肝的疏泄功能,而肝的正常运转也需要胆汁的排泄。
肝和胆互相依存,肝位于腹腔右协,胆附着于肝之下,肝与胆经脉互相络属,两者共同合作将胆汁疏泄到肠道,辅助脾胃消化食物。
所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才能排泄胆汁,胆的排泄正常,肝才能发挥正常的疏泄作用,其中一者出现异常情况,则会影响另一者的机能。
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尽量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减少过多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中医通常用“脏腑”来总称人体的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心外面有心包经)六腑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
脏腑共同配合,五脏为主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
由此出现了物种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一、肝与胆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
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脏,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怒则伤肝”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则易生怒火,目光凶狠,脸趁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令人厌恶而避之。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自如,内心自信不愠不和。
肝的不适之证分阳亢和阴虚,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形象美,调肝要区别阳亢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如下: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阴者性情焦躁但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和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神经炎。
3.肝阳亢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阴虚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阴虚者两腿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阴虚者办事心余而力不足。
二、心与小肠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
例如:内心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讲大脑在考虑。
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
中医知识: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知识:脏腑之间的关系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脏腑、经络等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
脏腑之间的关系,是藏象学说中整体性联系的内容之一。
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结构上通过经络而相互沟通,生理功能上既分工又合作,在病理变化上也可互相影响和传变。
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与血之间的相互依存。
在生理方面,肺主气,辅心行血,可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而心主血,营养于肺,可维持肺的呼吸功能。
由于宗气积聚于胸中,温养心肺两脏,具有贯心脉以行气血和走息道以司呼吸的功能,所以能加强心血运行与肺司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
在病理方面,如肺气虚弱,宜降失常,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心之阳气不足,血行无力,也会导致肺的呼吸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咳嗽、气喘、胸闷、心悸等症。
2、心与脾心与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心主血而推动血液运行,脾统血而统摄血液循行于脉管,两者互相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二是心血充盈,可营养于脾,心主神明,可调节脾的运化功能;脾运化功能正常,吸收的水谷精微能化生心血并营养心神,两者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当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时可引起脾失健运,脾运失常或脾不统血时亦可导致心的病变,都导致心脾同病,而出现心悸、失眠、食少、便溏等症。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方面。
心主血,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肝藏血,是贮藏和调节血液的重要因素。
因此,心、肝两脏在血液的运行方面是互相配合的。
心主神明,主管人的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
也就是说,两者在维持精神情志活动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临床上,心血不足与肝血不足的病变可互相影响,导致心肝血虚的病证,出现面色无华、心悸、头昏、目眩等症状。
心神失常与肝失疏泄、情志失调也可互相累及,出现心烦、失眠、急躁易怒等心肝火旺的症状。
4、心与肾心与肾之间,首先体现在心之阴阳与肾之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心在五行属火,位于上焦;肾在五行属水,位于下焦。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原理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原理五脏六腑相生相克原理是中医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早在古代就被广泛运用于中医治疗中。
该理论认为,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每个脏腑之间的关系相生相克,维持了人体内部生物环境的平衡,保证了身体的健康。
下面是关于五脏六腑相生相克原理的20条详细解析。
1、心生肺:心主精神,肺主气,心的精神质可以促进肺气的产生和运行,同时肺气的运行也会促进心气的血液循环。
2、肺生肾:肺气可以促进肾气的产生和循环,肺气中的水分在肾中得到排泄,使人体内部环境达到平衡。
3、肾生肝:肾脏是人体主要的水源,而肝脏则分泌胆汁,在发生代谢作用时需要肾脏提供水分的支持,肝脏的健康也需要依赖于肾脏的正常工作。
4、肝生脾:肝脏中的气血经过胆汁的代谢,流向脾脏,促进脾脏的运行和新陈代谢。
5、脾生肺:脾脏可以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和气血,这些物质需要通过肺气的循环,才能被分配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中,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
6、心生肝:心脏通过血液的循环,将养分和氧气输送到肝脏,维持肝功能正常,并且心脏同时也抑制肝脏的情绪波动和过度兴奋。
7、肝生心:肝脏中的气血通过心脏的循环,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促进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8、心生脾:心脏中的气血可以促进脾脏的新陈代谢和运行,同时心脏还可以抑制脾脏的思维和过度紧张。
9、脾生心:脾脏中的气血可以为身体各部分输送营养和氧气,促进心脏的正常运行,同时它还可以平衡心脏和情绪。
10、肾生心:肾脏是人体中生命源泉的主要器官,正常的肾功能有助于维持心脏的健康和稳定。
11、心克肾:情绪波动和过度紧张会影响肾的正常工作,造成体内气血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如肾炎等。
12、肺克肝:肝脏在情绪波动或过度兴奋时会分泌大量的胆汁,降低人体内的气血水平,过度蓄积胆汁还会反过来影响肺的正常运行。
13、肝克脾:情绪波动和过度兴奋会增加肝脏的代谢负荷,影响脾脏的正常运转,导致脾虚。
14、脾克肝:过度的思虑和情绪波动会过度消耗脾脏的气血,使其运行不畅,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
中医学基础,脏腑间的关系
肺司呼吸
吸入自然界 清气 化生水谷 之精气 输布排泄水液
聚于 胸中
生成 宗气
脾主运化 肺通调水道
水液代谢正常 脾运化水液
吸收输布水液
6、肺与肝
肺气
主清肃下降
主疏泄升发 一升一降,全 身气机调畅
肝气
7、肺与肾
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 水液正常 输布排泄
肾主水(为主水之脏)
肺司呼吸(为气之主) 肾主纳气(为气之根) 共同完成 呼吸运动
维持精神情志 活动正常 调节情志活动
4、心与肾
心火
下 降 上 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肾水火相济
心肾相交
(水火既济)
肾水 例:患者,男,45岁。心烦不寐,眩 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舌红少津, 脉细数。其病变所在脏腑是 A.心、脾 B.肺、肾 C.肺、 肝 D.心、肾 E.肝、胃
心肾不交
5、肺与脾
例: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A.心、肺 B.心、肝 C.肺、 脾 D.肝、肺 E.肺、肾
病理
肺虚推动无力——气虚便秘,大便艰涩不行 气虚不固,清浊混杂而下——大便溏泄
脾与胃 胃主受纳——为脾运奠定基础
纳运协调
脾主运化——为胃纳提供能源 生 升降相因 理 胃主降浊——浊阴下降,虚实更替 脾主升清——转输精气,上输心肺
脾性恶湿——脾阳健则能运
燥湿相济 胃性恶燥——胃阴足则能纳
脾与胃 胃纳不佳,影响脾的运化与升清——腹胀泄泻 纳运失调 脾失健运,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胃脘胀痛 病 升降反作 理 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湿易犯脾,困遏脾阳,影响胃纳 燥湿不济 热易犯胃,灼伤胃津,影响脾运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小便不利
遗尿、尿失禁
中医中肝与胆的关系
中医中肝与胆的关系以下几个方面:1.疏通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而肝的生理特点又是主升,主动的,所以,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的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升降适宜,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正常。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理现象: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即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出现胸胁、两乳或少腹等某些局部的胀痛不适。
若“木不疏土”还可出现肝胃(脾)不和等症,可见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等脾胃功能失常之症状。
因气行血行,气滞则血瘀,进而出现症积,痞块,在妇女则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
此外,气机郁结,还会导致津液输布代谢的障碍,产生水湿停留或痰浊内阻,出现膨胀或痰核等。
二是升发太过,气的下降不及,则肝气上逆,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
若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可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症状。
甚则可出现卒然昏不知人的“气厥”症候。
若肝气横逆“木旺克土”则出现脾胃功能失常之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大便异常等症。
2.疏泄情志:肝性如木,喜条达舒畅,恶抑郁,忌精神刺激,《素问.举痛篇》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
”就是对情志所伤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的。
故肝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人的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若肝失疏泄则肝不舒,气机不畅,精神抑郁,出现郁闷不乐,抑郁难解或开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出现心烦易怒等,反之对过度的精神刺激,又常常是导致肝失疏泄的重要原因。
所以有“怒伤肝”及“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论述。
3.疏泄胆汁:肝与胆相表里,有经络联系,中医学认为,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也表现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若肝失疏泄,胆道不利,则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与排泄,出现胁痛,食少,口苦,呕吐黄水或黄疸等症。
中医对肝的认识
中医对肝的认识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
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故有“刚脏”之称。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胆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属络于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在五行中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是指肝对于全身的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及其气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保持肝脏本身的功能以及其他脏腑功能协调有序的重要条件。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畅全身气机:调畅全身气机,是指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使脏腑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
气机,即的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机体脏腑、经络、器官等的机能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由于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作用,对于维持全身脏腑、经络、器官功能活动的正常与否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的活动也相应正常和调。
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可表现为“肝气郁结”和“肝气上逆”两种病理变化。
2)、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和输布:血与津液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
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亦有赖于气机的调畅。
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
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故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
若气机郁结,则血行障碍,血运不畅,血液瘀滞停积而为瘀血、癓积,或肿块,在女子可出现行经不畅、月经后期、痛经、经闭等。
若肝气上逆,迫血上涌,又可使血不循经,出现呕血、咯血、晕厥,或女子月经过多、崩漏不止等症。
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因此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饮之患。
若肝疏泄功能变态,气机郁结,会导致津液的代谢障碍,构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品,出现水肿、痰核等病证。
中医五脏六腑人体健康的根本
中医五脏六腑人体健康的根本人体健康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而中医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人体健康的根本所在。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医五脏六腑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一、五脏的重要性五脏是指中医学中的心、肝、脾、肺、肾五个主要脏器。
这五脏在中医理论中不仅代表了五个具体的脏器,更涵盖了一系列的生理功能以及与其他器官的关联关系。
每一个脏器都承担着独特的功能,而它们之间的协调工作对于保持人体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首先,心脏作为五脏之首,被认为是人体的“君主”,掌管着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它不仅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还具有调节情绪、控制心率等重要功能。
其次,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将军”,它是整个人体的调节中枢。
肝主疏泄,对情绪的调节有重要影响;同时,肝脏还参与消化、解毒、调节血液等多方面的功能。
脾脏则是中医学中的“后天之本”,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也有重要影响。
肺脏是人体的呼吸器官,主要负责吸入新鲜空气,并促进氧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它还与鼻腔相关,对人体的嗅觉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最后,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先天之本”,主要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排泄废物、调节血压等重要功能。
二、六腑的重要作用在五脏之外,中医学还有六腑的概念,包括胃、大肠、小肠、胆、膀胱和三焦。
六腑在人体健康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胃是人体消化道的入口,它的功能主要是接受、贮存和分解食物。
胃的健康与人体的消化能力息息相关。
大肠和小肠是胃的延伸,它们分别负责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大肠还参与排泄废物的任务,对于人体的排毒功能至关重要。
胆囊是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器官,而肝脏则负责胆汁的分泌。
胆汁的作用是帮助人体消化脂肪和吸收脂溶性维生素。
膀胱则是人体排尿的主要器官,它的健康与人体的水液平衡密切相关。
三焦在中医理论中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包括上焦、中焦和下焦。
中医肝胆课件ppt
中医肝胆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加强基础研究
未来中医肝胆研究需要进一步加 强基础研究,深入探讨肝胆疾病 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为临床
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创新治疗方法
中医肝胆研究需要不断创新治疗 方法,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开发 出更加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和
治疗方法。
开展临床试验
为了验证中医药治疗肝胆疾病的 疗效和安全性,需要开展大规模 的临床试验,为中医药治疗肝胆
胆道阻塞,胆汁排泄不畅 ,影响脾胃消化功能,进 而影响全身气血运行。
肝胆互为表里
肝胆在生理上相互依存, 病理上相互影响,一脏有 病,可相互传变。
常见肝胆疾病及其分类
肝火上炎证
以面红目赤、口干口苦、急躁 易怒为常见症候,可伴有胁肋 灼痛、失眠多梦等症状。
肝风内动证
以眩晕欲仆、抽搐痉挛为常见 症候,可伴有高热神昏、烦躁 不安等症状。
根据患者病情,采用疏肝理气、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中药方剂 进行治疗,如逍遥散、柴胡疏肝
散等。
针灸治疗
通过针刺肝俞、胆俞等穴位,调节 气血,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按摩治疗
通过按摩肝胆经的相关穴位,促进 气血流通,缓解疼痛等症状。
非药物治疗
心理调适
保持乐观心态,减轻压力 和焦虑,有助于肝胆疾病 的康复。
四诊合参
01
02
03
04
望诊
观察病人的神态、面色、舌质 、舌苔等,以判断病情。
闻诊
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嗅病人的 气味,了解病情。
问诊
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家族 史等,以获取详细信息。
切诊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皮肤等 ,了解病情。
辨症施治
根据四诊合参的结果 ,辨症施治,确定治 疗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肝
肝风内动多因肝阳亢盛,化风内动或 热极生风所致。临床表现为眩晕欲仆 ,震颤,抽搐等症状。治疗宜镇肝熄 风,可选用镇肝熄风汤等方剂。
肝气郁结
总结词
肝气郁结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详细描述
肝气郁结多因情志抑郁,气机不畅所致。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善太 息,嗳气等症状。治疗宜疏肝解郁,可选用柴胡疏肝散等方剂。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肝
目录
• 肝的生理功能 • 肝的病理表现 • 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 肝的养生与保健 • 中药养肝方法 • 养肝食疗方
01
肝的生理功能
主疏泄
01
02
03
疏泄气机
肝主疏泄,调节全身气机 的升降和出入,使脏腑经 络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
疏泄情志
肝疏泄功能正常,则心情 舒畅,情绪稳定。若肝疏 泄功能失调,则容易出现 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06
养肝食疗方
养肝粥类食疗方
枸杞粥
将枸杞子30克、粳米100克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煮至米烂粥成,再加入适量白糖调匀, 稍煮即可。此粥具有滋补肝肾、养血明目的功效,适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力减退等症。
桑葚粥
将桑葚30克、糯米50克、冰糖适量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煮至米烂粥成,再加入适量冰 糖调匀,稍煮即可。此粥具有滋补肝肾、养血明目的功效,适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力减退等 症。
THANKS
感谢观看
03
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肝与胆的关系
肝与胆互为表里,肝主疏泄,胆主贮藏胆汁,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疏泄功 能。
肝疏泄气机,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而胆汁的正常排泄又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
中医中肝与胆的关系
中医中肝与胆得关系肝得生理病理肝就是人体得重要脏器之一,司理周身气血得调节,胆汁得分泌与排泄,肌肉关节得屈伸、情绪得变动等。
现将肝得主要生理功能与病理改变简述如下:(一)肝藏血其含义有两方面:1.调节血量:当人体处于相对安静得状态时,部分血液回肝而藏之,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则血运送至全身,以供养各组织器官得功能活动,故有“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脏”之说。
若肝藏血功能失调,则血液逆流外溢,可出现呕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性疾病。
2.滋养肝脏本身:肝脏要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其自身需要有充足得血液滋养,即所谓“肝需血养”,若肝血不足,则出现眩晕眼花,目力减退,视物不清。
因肝脉与冲脉相连,冲为血海,主月经,故肝血不足,冲任受损,女子出现月经不调,量少色淡,甚者经闭。
(二)肝主疏泄即肝气宜泄,肝气就是指肝得功能。
疏泄就是“疏通”,“舒畅”,“条达”之意,也就就是说,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气具有疏通,条达得特性,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疏通气机:“气机即气得升降出入运动。
机体得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得升降出入运动。
而肝得生理特点又就是主升,主动得,所以,这对于气机得疏通、畅达、升发无疑就是一个重要得因素。
因此,肝得疏泄功能就是否正常,对于气得升降出入之间得平衡协调起着调节得作用。
肝得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升降适宜,气血与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正常。
如果肝得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两个方面得病理现象:一就是肝得疏泄功能减退,即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出现胸胁、两乳或少腹等某些局部得胀痛不适。
若“木不疏土”还可出现肝胃(脾)不与等症,可见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等脾胃功能失常之症状。
因气行血行,气滞则血瘀,进而出现症积,痞块,在妇女则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
此外,气机郁结,还会导致津液输布代谢得障碍,产生水湿停留或痰浊内阻,出现膨胀或痰核等。
二就是升发太过,气得下降不及,则肝气上逆,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
在医学上如何理解“肝胆相照”
在医学上如何理解“肝胆相照”在中医上,肝胆相照一词是指两个肝脏共同协作完成肝、胆的功能,这在中医学中被称为“肝胆相照”。
事实上,许多疾病都与肝、胆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一部分疾病就是由肝、胆病变引起的。
在临床上,医生常常会遇到一些患有肝胆疾病的患者,如脂肪肝、肝炎、胆结石等。
那么,在临床上如何理解“肝胆相照”呢?1、肝胆疾病与中医五脏之间的联系中医学认为,肝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具有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因此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将军之官”。
此外,肝脏还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具有调节胆汁分泌、促进消化的功能。
正因为肝、胆如此重要,所以它们也经常一起出现在一些疾病中。
首先,肝与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肝脏和脾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消化吸收、代谢功能。
其次,肝与肺之间也有很大关系。
中医认为“肝藏血,主疏泄”。
当肝脏受损时,就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
当身体内的毒素和废物不能及时排出时,就会导致代谢紊乱和功能紊乱。
因此,中医认为肺与肝之间也有很大的联系。
2、肝胆疾病与人体的气血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肝属木,主升主动,能促进全身气机的升降运动;胆属土,主收敛主司疏泄。
肝、胆的功能正常与否,取决于肝、胆气血的充盈程度。
人体正常情况下,气血协调运行,才能保持机体平衡。
如果人体的气血运行出现了异常,就会导致肝脏气血不足或肝脏气血失调。
因此,当肝脏出现病变时,就会导致肝胆气虚、气滞血瘀等情况的出现。
肝脏气血不足会导致肝郁气滞;肝气郁结会导致肝胆湿热;肝火旺盛会导致肝火犯胃;气虚会导致肝肾功能失调;肾气虚弱会导致肾气不能固摄肝阳等。
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气、发怒,或者经常受到外界不良刺激等,都会使肝气郁结加重、气滞血瘀加重、肝气上逆等情况的发生。
3、肝火内炽,胆热上逆肝火内炽,胆热上逆是指肝火扰动胆道,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若肝火内炽,胆热上逆,多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道感染等疾病中。
肝胆相表里,胆属肝经,故从临床角度来说,肝胆互为表里,肝火可干扰胆道正常运作,而胆热亦可影响肝火的正常运行。
六腑奇恒脏腑关系
(1)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具有接受、容纳饮食水谷,并对其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作用。 称胃为“太仓”、“水谷
之海”、“水谷气血之海”。 胃之受纳腐熟水谷既是胃主通降的前提,也是脾主运化的前提和依据。故将脾胃并称为“后天之
本”、“气血生化之源”。
1. 水火既济:心位居上,故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下,故肾水(阴)必须上 济于心,使心火不亢。
2.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气生神;神能控精驭气。故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 3.君相安位:君火相火,各安其位。 病理上,称为心肾不交。主要表现为阴虚火旺、阳虚水泛。
心肾相交示意图 水火既济
(2)通行水液——“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气化:对三焦在水液代谢中的协调 平衡作用的概括;包括肺、脾、肾、肝等脏调节水液的作用。
三焦的主持诸气与通行水液的功能密切相关
2、 三 焦 部 位 划 分 及 其 功 能 特 点
部位划分
上焦
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 两脏,以及头面部、上肢
生理 特点
病理状态下,可见“肝脾不调”、 “土壅木郁”,或湿热郁蒸肝胆而见黄疸。
2. 血液运行: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脾主生血,统摄血液。脾气虚弱,则血液生化无源而血虚;或 统摄无权而出血,均可导致肝血不足。
肝脾关系示意图
肝气疏泄 发挥
肝气畅达 涵养
肝血充足
促进 充实
脾气运化 产生
水谷精微 化生
血液
(九) 肝与肾
(七) 肺与肾
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液互资方面。 1、水液代谢: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水脏。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的功能,有
“肝胆相照”的中医文化解析
“肝胆相照”的中医文化解析
在中医学的视野里,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互相联系的整体,其中五脏六腑之间的关联尤为历代医家重视,指导中医诊断、治疗、养生。
脏腑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联?肝胆相照这种说法是事出有因还是纯属巧合?
五脏六腑因何而分
同是人体脏器,为什么分为脏腑呢?
脏通藏,表示储藏、闭藏的意思,不直接对外,有点幕后工作者的意思,性质多为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属于阴。
而腑通府,就是住宅,有门有窗,常与外界交流,是前台工作者,主管出纳传输,自己却两袖空空。
性质多为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属于阳。
因肝、心、脾、肺、肾五脏,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主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其功能以静为主,在经络循行分布上,主要在
人体的内侧,所以归之为阴、为里。
而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主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其功能以动为主,在经络循行分布上,主要在人体的外侧,所以归之为阳、为表。
五脏六腑的角色扮演
在《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对五脏六腑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它给五脏六腑封官加爵,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之间的关系则形象地表明了中医学对脏腑关系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中肝与胆的关系肝的生理病理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司理周身气血的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肌肉关节的屈伸、情绪的变动等。
现将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病理改变简述如下:(一)肝藏血其含义有两方面:1.调节血量:当人体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时,部分血液回肝而藏之,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则血运送至全身,以供养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故有“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脏”之说。
若肝藏血功能失调,则血液逆流外溢,可出现呕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性疾病。
2.滋养肝脏本身:肝脏要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其自身需要有充足的血液滋养,即所谓“肝需血养”,若肝血不足,则出现眩晕眼花,目力减退,视物不清。
因肝脉与冲脉相连,冲为血海,主月经,故肝血不足,冲任受损,女子出现月经不调,量少色淡,甚者经闭。
(二)肝主疏泄即肝气宜泄,肝气是指肝的功能。
疏泄是“疏通”,“舒畅”,“条达”之意,也就是说,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气具有疏通,条达的特性,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疏通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而肝的生理特点又是主升,主动的,所以,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的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升降适宜,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正常。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理现象: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即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出现胸胁、两乳或少腹等某些局部的胀痛不适。
若“木不疏土”还可出现肝胃(脾)不和等症,可见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等脾胃功能失常之症状。
因气行血行,气滞则血瘀,进而出现症积,痞块,在妇女则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
此外,气机郁结,还会导致津液输布代谢的障碍,产生水湿停留或痰浊内阻,出现膨胀或痰核等。
二是升发太过,气的下降不及,则肝气上逆,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
若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可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症状。
甚则可出现卒然昏不知人的“气厥”症候。
若肝气横逆“木旺克土”则出现脾胃功能失常之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大便异常等症。
2.疏泄情志:肝性如木,喜条达舒畅,恶抑郁,忌精神刺激,《素问.举痛篇》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
”就是对情志所伤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的。
故肝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人的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若肝失疏泄则肝不舒,气机不畅,精神抑郁,出现郁闷不乐,抑郁难解或开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出现心烦易怒等,反之对过度的精神刺激,又常常是导致肝失疏泄的重要原因。
所以有“怒伤肝”及“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论述。
3.疏泄胆汁:肝与胆相表里,有经络联系,中医学认为,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也表现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若肝失疏泄,胆道不利,则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与排泄,出现胁痛,食少,口苦,呕吐黄水或黄疸等症。
(三)肝主筋“筋”指肌健,具有束骨系关节功能,肝藏血,血养筋,故筋是肝的精气所聚,故《素问》说:“肝主筋”、“肝之合筋也”。
若肝血充足,则筋脉得以滋养,筋健力强,四肢关节活动灵活,屈伸自如;若肝血不足,筋失所养,轻则关节屈伸不利,重则四肢麻木,筋脉拘急,甚至手足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
(四)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血液运行于目,因此目与五脏六腑都有内在联系,但肝与目关系更为密切。
因肝藏血,其经脉又上连目系,肝的精血散于目,故有“肝受血而能视”之说,也就是说,目得到肝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视觉功能,因此肝的功能是否正常,往往可以从目上反映出来,如肝血不足,则目失血养,可有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甚至雀目。
若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
又年老肝肾精血渐衰,常会出现视力减退,双目昏花。
许多眼科疾病,中医认为与肝有关,多从治肝入手,临床收到满意效果。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趾甲,乃筋之延续,故称“爪为筋之余”。
肝血的盛衰,可影响爪甲的荣枯。
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
若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脆裂。
(五)肝与胆的关系胆附于肝,胆汁来源于肝。
经络相络属,肝脉下络于胆,胆脉上络于肝,构成脏腑表里关系,肝属里,胆为表。
在生理情况下互相配合,病理情况下互相影响,症候兼见,治疗上常肝胆同治。
如肝失疏泄则影响胆汗分泌、排泄;反之,胆汗排泄失常,也会影响到肝,所以肝胆症候同时并见。
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临床均有胁痛,黄疸、口苦、呕吐、眩晕等,采用肝胆同治,以清利肝胆之法,既治了肝又治了胆。
(六)肝与其他脏的关系1.肝与脾(见脾与胃章节)2.肝与肺(略)3.肝与肾(见肾与膀胱章节)4.肝与心:《内经》说:“肝藏血”,“心生血”,“肝藏血,心行之”所以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血液有所藏,也有所生,并能运行全身,营养全身各个组织,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正是由于心和肝在血行方面密切相关,故在临床上“心肝血虚”常常同时并见。
图5-4肝与其他脏的关系示意图二、胆的生理病理(一)贮藏和排泄胆汁:胆位于胁下,附于肝,与肝相连,贮藏来自肝脏分泌之胆汁,注入肠中,以助消化,它虽为六腑之一,但与其它五腑不同,它只贮藏胆汁而不接受水谷糟粕,故又把它归属于“奇恒之腑”。
若肝气郁滞,郁而化热,薰蒸胆汁,胆汁上逆或外溢,则出现口苦,呕吐黄水或黄疸等。
(二)胆气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有关,有主决断的功能。
《内经》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因而,某些惊恐、失眠、多梦、谋虑不决等精神情志症状,多认为是胆气虚所致,临床上也常常从胆治疗。
三、肝病的辩证论治(一)肝气郁结证主证;胸胁胀痛或串痛,情志抑郁。
次证:胸闷不舒,善太息,嗳气食少,月经不调,痛经,乳胀或结块,舌淡苔薄。
脉弦。
辩证:肝主疏泄,调节情志,肝气郁结,情志不舒则情志抑郁,胸闷,善太息。
肝经循胁,肝气不舒,气机不畅,经脉不利则胸胁胀满、串痛。
肝郁气滞,气血不畅,冲任不调则月经紊乱、痛经、乳胀或结块。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方药:柴胡疏肝汤化裁《柴胡疏肝丸柴胡疏肝散》柴胡、枳壳、香附、元胡、郁金、川楝子、白芍、当归等。
(二)肝火上炎证主证:胁肋灼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头痛眩晕。
次证:口苦口干,呕吐苦水,耳鸣耳聋,失寐或多梦,吐血衄血,溲赤便秘,舌边尖赤,苔黄糙,脉弦数有力。
辩证:本证多由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生火,气火上炎所致。
临床常以情志失调和气火上攻头面部为临床特征。
肝失条达,火热内扰,故急燥易怒,失寐多梦,肝火内炽,则胁肋灼痛,火性炎上,上扰清窍,则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目赤,肝热及胆,胆气上溢,则口苦,甚者呕吐苦水,火伤脉络,血热妄行,则吐血衄血,舌红苔黄糙,脉弦数有力均为肝火炽盛之征。
治法:清肝泻火方药:龙胆泻肝汤化裁龙胆草、栀子、黄苓、柴胡、丹皮、草决明,菊花等。
(三)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证主证:眩晕耳鸣,头胀而痛,头重脚轻,目睛干涩或夜盲,胁肋隐痛,肢麻筋挛,腰膝酸软。
次证:面部烘热或颧红,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少津。
脉弦细数。
辩证:因肝肾同源,故临床多因肾阴不足,而致肝阴不足,阴虚日久,虚热内生,终致阴虚阳亢之征。
生理常态下,有赖于肾水之滋涵,以维持自身之阴阳平衡,若肾阴亏损,水不涵木,精不化血,可导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又情志不舒,肝郁化热,暗耗肝阴,亦可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
肝开窍于目,主筋,肝阴不足,不能荣筋养目,故目睛干涩或夜盲,肢麻筋挛,肝肾阴虚,精血不能充于脑,故眩晕耳鸣。
阴虚阳亢,气血上冲,则头胀而痛,头重脚轻,面烘热或颧红,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失眠多梦。
舌红少津。
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方药:一贯煎化裁地黄、白芍、枸杞、首乌、五味子、女真子、早莲草等。
(四)肝血虚证主证:眩晕眼花,视物模糊,肢麻筋挛,爪甲不荣。
次证:面色无华,口唇淡白,耳鸣如蝉,失眠多梦,月经不调或经闭,量少色淡。
舌淡。
脉细。
辩证:本证多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于血之濡养及全身血虚的病理现象为其临床特征。
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故面色无华,口唇淡白,眩晕耳鸣;不能养目,则眼花,视物模糊;不能荣筋,则肢麻筋挛,爪甲不荣。
肝血亏虚、,冲任不足,血海空虚,故月经不调或闭经,量少色淡。
血虚不能安魂定志,则失眠多梦。
舌淡、脉细均为血虚之征。
治法:养血柔肝或补血养肝方药:补肝汤化裁当归、熟地、首乌、阿胶、白芍、元肉,紫河车等。
(五)肝风内动证本证成因甚多,但不外热邪亢盛之热极生风;肝阳亢逆之肝阳化风;阴血亏损之阴虚血虚出风及寒邪凝滞肝脉之肝脉拘急冷痛等证。
主证:头痛项强,眩晕神昏,抽搐痉挛,肢麻震颤,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逐。
辩证:多因素体阴虚,精血衰耗,失于滋养;或里有郁热,烦劳动火;或忧思恼怒,五志化火致肝阴耗损,亢阳无制,妄自升动,内风上冒,窍络闭塞,而见上述眩晕昏仆,瘛痤痉厥等症。
治法:治标--镇肝熄风,通络宣窍治本--育阴潜阳,滋养肝肾方药:治标--羚羊角汤化裁天麻、勾藤、羚羊角、地龙、全蝎、僵蚕等。
治本--镇肝熄风汤化裁生地、白芍、阿胶、女贞子、旱连草、龟板、鳖甲、牡蛎等。
四、胆病的辩证论治(一)肝胆湿热主证:胁肋满闷,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身目发黄,或寒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搔痒等。
辩证:多为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酒肥甘,化生湿热;或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湿郁化热,湿热蕴结肝胆所致。
湿热相蒸,蕴于肝胆,肝胆疏泄失常,故胁肋满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胆气上溢则口苦;湿热郁阻,脾胃升降失司,故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湿热薰蒸肝胆,胆液外泻而发黄疸,邪居少阳,故见寒热往来;湿热下治法:利湿清热,清肝利胆。
方药:湿重--菌陈五苓散;热重--龙胆泻肝汤。
黄芩,大黄,枳壳,菌陈,金钱草,龙胆草,黄连等。
(二)胆虚症主证:惊悸失眠,夜多恶梦,时易惊醒,惧闻响声,触事易惊,善太息,神疲乏力,舌淡脉弦细。
辩证:多发于体质赢弱之人,或起于暴受惊骇之后,或因怒气伤肝、或因惊气入胆,故以善惊易恐或怵惕梦惊为突出表现,又因母能令子虚,故胆气虚往往兼见心气虚,因此临床多见心胆气虚之症,故均有“心神不宁”之表现。
治法:镇心安神,益气方药:酸枣仁汤合温胆汤党参,黄芪,龙齿,茯神,琥珀,枣仁,丹参,枳实,竹茹,半夏等。
表5-2肝病的辩证论治简表病名共有症状主要临床特点治则代表方剂肝气郁滞肝气郁结精神抑郁性情急躁胸闷不适胁胀、脉弦精神抑郁不振,性情急躁,胸闷,胁胀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汤肝气犯胃胃脘疼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疏肝和胃四逆散肝气犯脾腹胀,腹痛,腹泻调和肝脾疏肝健脾汤冲任不调乳胀、乳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调和冲任丹栀逍遥散肝炎上炎性情急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干,耳鸣,严重者可吐血,衄血,舌红,苔黄燥,脉眩数有力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口苦纳呆,恶心,呕吐,腹胀,尿少而黄,严重者可有黄疸,苔黄腻,脉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