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土保持功能

合集下载

从城市水土保持执法角度试论城市水保工作

从城市水土保持执法角度试论城市水保工作

余劳动力 大批 地涌入城市 ,成为开发建设施 工的主力 ,其 中大部分 人
文化水平较低 ,法律意识淡 漠 ,缺乏最 基本 的水土保持意 识和相关 知
识 ,在施工过 程 中,粗暴操 作 ,无视相 关规章制度 ,从而 引发 的不 良
生态环境 问题 ,导致水 土流失 的加剧 。城市化过程 中水土保 持监管 力
围地 区的水土保 持和环境 的绿化和美化 。城市水土保持 措施设 计上 既 水 资源 、保护生态 环境 ;充分利 用雨水资源 ,做好 城市雨洪集 蓄 、利 要考虑生态安全 ,也要达到绿化美化人环境 、提高环境质量 的目的。
用和安全排放 ,减轻城市 的洪涝 灾害 、解 决城 市 内涝 问题 ;尽可能保
城 市水 土保 持具 有在 市 区和 市郊 范 围 内发 挥 防治水 土流 失 ,保 护现有植被 、增加 植被覆盖 ,注重植物措施 的合理配置 ,有效防治项 护 、改善与 合理利用水土 资源 ,维护城市 建设 的生 态安 全 、改善生 态 目区水 土流失 、改善小气候 、丰富景观 、美化环境 。
度不够也是导致城 市水土流失 的重要 因素 。
从城市水土保持执法角度试论城市 市水土保 持管理和 监督执法工作 ,城市 水土保持执法 也成 为六大执 法 内容之一。作为全国率先 开展城市水土保持执法的城市 ,深圳在理论探 水保工作
高阳 水土保持博士、深圳市水政监察支队科 员 体表现形式之一 ,同时也是贯彻执行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的需要 。
景 观和城市绿化 美化 的功能 。城市水土保 持核心 内容 一是城市建设 过
由于城 市水 土保持 是一 项涉 及多 部 门如水 利 、国土 、城 建 、交
程 中的 水土流失防治 ,主要是注重保 护水土资源 、尽量减少土地 占用 通 、环保 、农林及立法执法 部门的综 合系 统工程 ,做好城 市水土保 持

论水土保持功能

论水土保持功能

论水土保持功能摘要:本文从学理和法理的角度阐述比较了水土保持、水土流失的不同概念表述,进而对执法中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水土保持功能”这个专门的法律概念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功能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中没有出现“水土保持功能”的术语,但是在水土保持法律文件中,水利部《关于水土保持设施解释问题的批复》第一次采用了“水土保持功能”的术语,表明了“水土保持功能”正式从一个学理概念转变和提升为一个专门的法律概念。

该批复规定,水土保持设施是指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功能的一切设施的总称。

《实施条例》第21条第2款中所称的‘补偿’,是指对损毁或侵占水土保持设施所造成的水土保持功能的丧失或降低所必须给予的补偿。

正确理解和适用“水土保持功能”这个专门的法律概念,对于开展水土保持执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解释水土保持功能必先解释水土保持1.1水土保持在学理上首先指一种自然状态或自然规律在学理上,水土保持首先是指岩石土壤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和保持生态平衡下的水和土相互依存、自我更新的一种健康和谐的正向演替的状态和规律。

从岩石到成土母质,从成土母质到土壤,都是在光、水、生物的作用下的一种健康和谐的正向演替的状态,最终土壤厚度不断增加,土壤肥力不断提高,给植物提供源源不断的养份。

大气水、地下水、土壤水、地表水之间保持循环和相互补充,最终通过土壤水源源不断地给植物提供生态用水和养份。

1957年颁布的《水土保持暂行纲要》有“…禁止滥伐林木,破坏水土保持”的表述,1982年颁布的《水土保持工作条例》也有“严禁滥伐林木破坏水土保持”的表述。

这里的“水土保持”都指一种林木被覆下的水土资源不断自我维护和提高的自然状态或自然规律。

1.2水土保持在学理上还指人们一种有目标的思想、行为或技术在学理上,水土保持还指人们在正确认识水土保持规律的前提下对人为活动进行调控,以纠正人为活动对水土保持状态所造成偏差和紊乱。

谈植被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功能

谈植被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功能

谈植被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功能摘要:我们周围的环境都是在一个生态圈中,每一个生物都有独属于他们自己的位置,无论是生态圈中缺少了哪一环,整个地球将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灭亡。

在最初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我们大力的发展科技推进城市化建设,但凡事皆是有利也有弊,在此过程中,我们反而忽视了一些生态的发展。

当我们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发现它停滞不前,是因为受到了生态环保的影响。

由此我们知道世间万物的生长皆是相生相克,相辅相生。

关键词:森林植被;水土保持;植被保持功能前言:生态圈最基本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而植被既可以成为生产者,也可以成为分解者,甚至可以是消费者,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植被的存在不只是为了我们周边环境,同时它对于水土保持有着重要的作用。

植被的存在可以增加降雨,也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是我们环保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我们人类生长的必须条件。

1.制备的生长与作用1.1植被形成的基本条件在古代的时候,我国周边的植被就有退化成荒漠的迹象。

植被变为荒漠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同时也是一个退化过程。

在退化过程中,会有很多种物质的演替过程。

植被形成的条件非常苛刻,在这其中拥有许多的影响因素,所属地的原有情况,地区所含盐分、水分甚至是光照,都会影响植被的形成。

这些因素都十分重要,但如果说荒漠的首要影响因素,便应该是水分,水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植被的流失大多数都是因为过度的开采了湖边水造成的,湖边水的缺少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周围的植被,植被缺少了水分就会枯萎,慢慢就会荒漠化。

因此,充足的水,合适的光照以及是量的营养成分,都是植被形成的重要条件,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遵守的,也是人工植被形成的最基本因素。

1.2植被在生态圈中的基本作用在生态圈中植被充当的角色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不同的岗位上,植被会不同的作用。

首先作为生产者,植被给我们提供了供我们生活使用的氧气,这是所有生物生活的必须条件。

论《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试行)对水土保持功能的定义

论《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试行)对水土保持功能的定义

用的水 , 包括水量( 质 量) 、 水域和水 能资源 ” , 强调可更 新的水量资 源 ; 根据联合 国教科文和世界气象组织 对水资源的定义 为“ 可利用 、 有 可能
被利用并且具有足够的数量和 可用 的质 量 , 并 能在 某一地 点为满 足某 种用途而被利用的水源”, 从 以上两定 义中可看 出 , 从定义上讲 , 水 资源 必须是能为人类生产 、 生活利用的水源。从而可知 , 水土流失概 念中水 资源的损失是指能为人类生产 、 生 活 利 用 的水 源 的损 失 。 、 土地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 根据《 中国农业 百科 全书 ・ 农业经济卷》 对土地的定义可知 , 土地是指 “ 由土壤 、 地貌、 地质 、 水文、 气候 、 植被等要素组成的 自然综合体” 。根据联合 国粮农组织定 义土地 为“ 土地是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 、 土壤 及基础 地质 、 水文和植被 , 它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 动的种 种结果 。 ” 根据定义可知 , 土地是人类活动和 自然的综 合产物 土地资源是指陆地表面 能为人类生存 提供 空间场所及 生产 资料 , 同时也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场所 。《 中国大百科 全书 ・ 地 理学卷 》 中对土 地资源 的定义为“ 当前和可预见到的将 来在一 定条件下 可供人类 开发 利用 的土地”。土地资源不是指全部土地 , 例如难以被人 类利用 的大荒 漠等土地不能称之为土 地资源。土地 具有 自然 及社会 属性 , 同时也包 括被开发利用后创造 的价值。因此 可以看 出, 土地资源 不是一种 单一 的资源 , 而是一种综合 自然资源 ; 土地资源具有 一定 的生产力 、 并且能 够 更新 和培育 , 土地 资源分布面积有限 , 并且不可移动 。在今 后相 当长 的时期 内 , 极地 、 高 山、 大荒漠 、 大沼泽等地域 的土地 , 预计还 难以利用 ,

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摘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对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更是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不断提高对建设循环经济重视的同时,也使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本文在研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十八大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策,已经写入了党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本来就是一个生态环境性质的建设,是以预防为主、治理水土流失的生态建设,是以建设和改善人类宜居环境而进行的建设,只有城乡建设尊重自然规律,尊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规律,城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才能实现永久循环增值。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也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需要人类对自然环境有足够的保护,这正是我国一直在提倡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目标。

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国家的自然环境也遭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因此,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不仅可以确保我们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也确保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是为我国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概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手段,是维系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治理水土流失、生态修复与封禁治理相结合,把环境改善与保障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和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等方式,并加大对农民发展生产,水土资源保护等多方面的工作扶持力度,充分利用生态资源,通过水土流失等治理机制,实现生态生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如何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城乡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2.1、积极发展服务农业,促进民生水保的发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要“保障民生、支撑发展”,在这个科学理念的指导下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真正建设适应我国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体系。

论述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及关键技术。

论述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及关键技术。

论述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及关键技术。

水土保持监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高大上?它的内容和关键技术就像咱们生活中的小细节,密不可分,简单又实用。

先说说什么是水土保持。

简单点说,就是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和土壤,免得被风吹走或者淋湿了。

这就像是咱们生活中得给自己的花园浇水、除草,要不然可就见不到花儿了。

监测呢,就是像个细心的园丁,时刻关注土壤的状况、水分的变化,确保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要想搞好水土保持监测,首先得了解土壤的基本信息。

土壤的类型、结构、含水量,这些都是必须得搞清楚的。

这就好比你买菜,得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才能挑对菜。

咱们得用一些简单的技术,比如土壤探测器,能帮我们快速获取土壤的状态。

这玩意儿就像是个科技小助手,随时给我们提供反馈,绝对不能少。

然后,水资源的监测也很重要。

水可不是随便来就有的,咱们得关注降雨量、河流的流量,甚至地下水位。

这就像看天气预报,得提前知道外面是否会下雨。

可以利用一些遥感技术,通过卫星影像来观察大范围的水土变化,这可是高科技的产物!想想,坐在家里就能“遥控”整个地区的水土情况,简直就是未来科技的体验啊。

光有监测数据还不够,关键是怎么用这些数据。

数据分析就像是厨师调配菜肴,得找到合适的比例。

通过统计和建模,可以了解不同因素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比如,如果降雨量突然增加,咱们就得知道会不会造成土壤流失,这可是大事儿啊。

提前做好预警,就能有效减少损失。

说到关键技术,不得不提的信息化管理。

这就像是给水土保持装上了一颗“大脑”,能把所有的信息集中处理。

通过建立数据库,咱们可以随时查看监测结果,分析趋势,做出决策。

比如,某个地区的土壤质量突然下降,那就得赶紧想办法补救。

信息化管理让一切变得有条理,不再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此外,参与监测的人也很重要,别忘了“人是铁,饭是钢”。

我们需要培训和提高相关人员的技能,让他们懂得怎么使用设备、分析数据。

只有每个人都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水土保持的工作才能更加顺利。

水土保持论文(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论文(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和相应措施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

水和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

说到土壤,它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因为在自然条件下,生成1cm 厚的土层平均需要120~400年的时间;而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层厚度均在1cm以上。

因此,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也将水土流失列为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

所谓的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流失。

下面分别介绍水土流失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的危害。

水土流失对水资源的危害水土流失减少水资源可利用量。

流域上游山丘区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降低蓄水保水能力;同时缺乏拦蓄降雨和径流的蓄水保水措施,就会使降雨时地表径流增大,流速加快,大部分降雨以地表径流方式汇集河道,成为山洪流入江河湖海,土壤入渗量减少,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给,水位下降。

暴雨时山洪暴发,暴雨过后又很快河流干枯、土壤干旱、人畜吃水困难。

据水利部门测算,由于超采严重,山东省已出现1.7万km2地下水负值漏斗区。

1977年以来,莱州市先后出现三次连续四年的严重干旱,水土流失使水库露底,河道断流,湿地干涸。

为抗旱,全市掀起了打井高潮。

超采诱发,过度超采加剧了海水入侵。

从1979年原西由镇北村地下水位观测井发现海水入侵到1999年的20年时间里,全市海水入侵面积迅猛扩展至278km2,平均推进速度为每年202m。

同时,水土流失淤积水库,阻塞江河。

地表径流携带泥沙和固体废弃物,沿程淤积于水库与河流中,降低了水库调蓄和河道行洪能力,影响水库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加剧洪涝旱灾。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亿t中,约4亿t淤积在下游河床,致使河床每年抬高8~10cm,形成“地上悬河”,对周围地区构成严重威胁。

建国以来,由于泥沙淤积,全国共损失水库库容200亿m3,据1981年莱州市6座中型水库和小于家水库测量计算,建库21年共淤积320万m3,占兴利库容的6%。

论水土保持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论水土保持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论水土保持在 现实生活 中的重要性
Di s c u s s i o n o n t h e I mp o  ̄ a n c e o f So i l a n d Wa t e r Co n s e r v a t i o n i n Re al L i f e
保 持 工作 也 已 引起 大 家 的 重 视 。
三 、 结语
【 Ke y wo r d s l s o i l nd a wa t e r c o n s e va r t i o n ,s o i l e r o s i o n , r e a l i t y
l i f e , i mp o r t nt a i n l f u e n c e
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可见 ,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 , 要想优化生存环境 ,提高生活质量 ,都要重视水土
的 保 持 工作 。 3 . 水 土 保 持对 可 持 续 发 展 战 略 的 影 响
前 言
所 谓 水 土 保 持 是指 对 自然 因 素和 人 为 活动 造 成
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要满足 当前需要又不能削 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该战略是在
形 成 沙 尘 , 增 加 空 气 尘 埃 , 降 低 空 气 质 量 , 影 响 城
水资源 ,保护水土的习惯 ,随波逐流。就这种现状 ,
【 关键词】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现实生活 重要影响
对全 民进行宣传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宣传教育 的
方式有很多种, 比如在重要区域竖立宣传牌子 ,把 保护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节约用水等知识贯穿 到
■ 廖伯 营 丁凤玲 ■ L i a o B o y i n g Di n g F e n g l i n g

试论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试论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人 与 自然 和谐 相 处 的 生 态 需 求 。 ( )满 足 新 农 村建 设 的 社会 需 求 。 3
为中心开展治理 , 围绕 水 源 修 梯 田 , 绕 梯 田建 水 源 , 围 围绕 水
源种 林 草 , 将 一 些 跑 水 、 土 、 肥 的 “ 跑 田” 成 “ 水 、 可 跑 跑 三 变 保 保 土、 肥” 保 的丰 产 高 产 田 , 效治 理 水 土 流 失 , 有 促进 当地 农 业 生 产 结 构 的调 整 , 高 土地 生 产 力 , 善 当 地农 业 生 产 条 件 和 提 改
1 水土保持 的形势需 求
( )满 足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发 展 需 求 。 1
手 , 终 实 现 农 、 、 、 、 全 面 的发 展 , 整 体 生 态 系 统 得 最 林 副 牧 渔 使
到 改 善 . 而 逐 步 建 设 好 山丘 区的 社会 主 义 新农 村 。 具 体 作 从 其
2 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 的作 用
中央 提 出 的 社会 主 义新 农 村 建 设 的总 体 要 求 是 “ 产 发 生 展 、 活宽 裕 、 风 文 明 、 容 整 洁 、 理 民主 ” 水 土 保 持 的主 生 乡 村 管 。
要作 用 是 从 改 善 贫 困 山 区农 业 生 产 基 础 条 件 的 水 、土 、肥 人 灾 , 态安 全毫 无保 障 。 土 保 持 通 过 工 程 、 草 、 业 耕 作 等 生 水 林 农
业 基 地 , 当地 经 济 发 展 奠 定 基 础 , 而 从 不 同角 度 满 足 不 同 为 从
层 面 的社 会 需 求
( )农 村 生 态 的 环 境 安 全 能得 到 维 系 。 2
新 化 县 生 态 环 境 总 体 上 还 比 较脆 弱 . 土 流 失非 常严 重 . 水 是 威 胁 农 村 生 态 安 全 的 重要 因 素 。 据 湖南 省第 3次 土 壤 侵 蚀

水土保持论证

水土保持论证

水土保持论证
水土保持论证是指对一个地区或项目的水土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其水土保持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过程。

以下是关于水土保持论证的一些详细信息:水土保持论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论证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水土资源调查:对项目所在地区的水土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包括土地利用、土壤类型、植被覆盖、水资源等方面的信息。

2. 水土流失评估:评估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导致的水土流失情况,包括水土流失的类型、强度、范围等。

3. 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根据水土流失评估的结果,设计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如植被恢复、梯田建设、挡土墙、排水沟等。

4. 水土保持监测:制定水土保持监测计划,对项目实施后的水土保持效果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5. 可持续发展评估:评估项目对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确保项目的实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水土保持论证是项目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水土保持论证内容和要求可能因地区、项目类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进行水土保持论证时,应遵循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并委托专业的机构或专家进行论证。

水土保持措施对河流流域土壤侵蚀的减轻效果论证

水土保持措施对河流流域土壤侵蚀的减轻效果论证

水土保持措施对河流流域土壤侵蚀的减轻效果论证水土保持措施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它对于减轻河流流域土壤侵蚀具有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对水土保持措施对河流流域土壤侵蚀减轻的效果进行论证。

首先,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水流对土壤的冲刷,从而减轻河流流域的土壤侵蚀。

在水土保持措施中,建设防护林是一种常见的手段。

通过植被的覆盖,可以增加土壤的抗冲蚀能力,防止水流直接冲刷土壤表面。

同时,植被的根系可以牢固地固定土壤,防止土壤被水流冲走。

此外,植被还可以在土壤表面形成一个层状结构,使得水分能够更好地渗透到土壤中,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进一步减缓水流冲刷的速度。

因此,建设防护林对于减轻河流流域土壤侵蚀有着显著的效果。

其次,水土保持措施可以调节水文过程,减少水流对土壤的侵蚀。

在河流流域中,水文过程主要包括入渗、径流、沉积等过程。

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增加土壤的入渗能力,使得部分降雨水分能够迅速渗透到土壤中,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

同时,在水土保持措施中,还可以合理设置沟槽和封堵河道侧壁等措施,用以减缓水流的流速,促使悬移质沉降在水流中,避免对土壤表面的冲刷。

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减少水流对土壤的侵蚀,减轻河流流域的土壤侵蚀程度。

此外,水土保持措施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在水土保持措施中,常采用的方法是进行有机改良。

有机改良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持水能力。

同时,有机质还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促进植被的生长,进一步加强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可以有效减少水流对土壤的侵蚀,降低土壤流失的风险。

因此,水土保持措施对于减轻河流流域土壤侵蚀具有明显的效果。

此外,水土保持措施还可以改良河道,减缓水流速度,从而减小冲蚀作用。

在水土保持措施中,常采用的方法是设置河道沉淀池和缓冲堤坝。

沉淀池的作用是减速河水流动,促使悬浮颗粒物沉淀。

缓冲堤坝则能够缓解水流的冲击力,有效保护土壤不被冲刷。

浅论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浅论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与此 同时 ,我 国的水 资源利用 大多 是粗 放 型 ,不 注重 节 水 ,浪 费严 重 。到本 世纪 中叶 ,我 国人 口将 接近 l 亿 , 6 经济 社会 发展要求 达 到和接近 世界 发达 国家 水平 ,对 水 的需 求将进 一步 提高 ,供需矛 盾将 更为 突 出。第二 ,洪
涝 、干 旱 灾 害 频 繁 。 我 国 洪 涝 灾 害 十 分 频 繁 ,几 乎 每 年

还 是农村 、城市 、沿海 地 区都 存在 不 同程度 的水土 流失
问题 。以三峡库 区为例 ,库 区总面积 约为5 平方公 里 , 万 涉及 重庆 、湖北两省 市的 1个 区( 、市) 9 县 ,其 中重庆 为 1 6 个 区( 、市) 县 ,总 面积 为46 .万平方公里 。三峡库 区重庆部 分 水土 流失 面积 为3 6 . 万平 方公 里 ,年土 壤侵 蚀模 数为 0
而 可 持 续 发 展 就 是 实 现 这 一 目标 的 最 有 效 的 唯 一 途 径 。
分 ,又是 整个 国民经济 和社 会可持续发 展 的基础 和保障 。
2 世纪 的 中国 ,经济 和社 会 能否顺 利 实现 可 持续 发展 , l 将很 大程度 上取决 于水 资源能 否可持 续利 用 。水 利 的可 持续 发展是 一项 复杂 的系统工 程 ,涉及 到很多方 面 ,如 水资 源的开 发 、利 用 、治理 、配置 、节约 、保 护 、工程 的运用 与管理 、水利 的投资与建设 、人才 的开 发与使用 、 水 土保持 、防洪 除涝 、体制与 机制 、科 教与法 规等 。其 中,水土保持是水利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 、我 国水 土流 失 的 现 状
可持续 发展 是既满 足 当代 人 的需要 ,又不 对后 代人 满足 其需要 的能力 构成 危害 的发展 。人类 有追 求健 康而 富有

试论水土保持重要性及相关农业技术措施

试论水土保持重要性及相关农业技术措施

试论水土保持重要性及相关农业技术措施摘要:近年来,由于人类滥用资源,随意开发,没有合理地进行建设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水土流失不仅阻碍了农业和经济的发展,还导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我国对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十分重视,相关人员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围绕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展开讨论,并提出了关于水土保持的相关农业技术措施:改变微地形、增加地表覆盖和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

期望能够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恢复生态环境,与自然达成和谐。

关键词:水土保持;重要性;农业技术措施引言随着人类活动的进行,水土流失的趋势愈发明显。

土壤的肥力不断下降,耕地的面积也不断减少,土地的蓄水能力减弱,土壤的结构发生改变。

这些变化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威胁食品安全,阻碍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不仅如此,水土流失还导致水库淤积、河床抬高、洪水泛滥,自然灾害频发,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水土流失的现象亟待解决,必须加大水土保护的力度,与自然和谐相处,找出破解之法,建设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

1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水土保持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关乎生态的平衡和人类繁衍生息,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

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都离不开水土的保持。

水土一经流失就会导致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威胁食品安全、制约经济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亟待解决的因素之一。

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土壤无法再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营养,削弱了土地的生产力,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生存需要。

严重时还会导致土壤石化或者沙化,使土壤无法进行种植工作,耕地面积减小,植被的覆盖率也随之减小,土壤拦蓄地下水的能力被削弱,人畜的饮水出现困难。

不仅如此,水土流失还具有极强的破坏性,无法逆转,水土流失会改变土地结构,使表层土壤丧失,土层变薄。

水土流失还会加剧自然灾害,水库淤积、河床抬高、洪水泛滥,使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危及人们的安全。

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方法

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方法

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方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指在保持水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工程,涉及道路建设、土地整治、植被恢复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完善水土资源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水土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全社会各个环节的水土保持意识和行动与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技术要求相一致,达到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效果。

二、植被恢复技术植被恢复技术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植被覆盖合理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可以采取人工造林、植被合理搭配等手段。

在植被的选择上,要根据地形、土壤、气候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选取合适的植物物种进行土地的恢复和改造。

同时,对于其他地区,还可以采取植物对抗风沙、防止水土流失等措施,例如黄沙植物。

三、加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调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应该积极引导人们采用科学的生产方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采伐、过度放牧等生产方式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避免高消费、高排放、高能耗等生活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四、发展农村综合治理农村住宅区、农村公路、山地旱地、水土流失等问题是农村生态恢复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我们需要发展农村综合治理,整治农村生活环境、农村村容村貌,保护林木、草地、水体等自然资源,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民收入增加,实现农村的美丽化、富民化和种植化。

五、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实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应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所需的措施,尽可能做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推行植被恢复技术、调整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农村综合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法,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全面落地。

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措施论述

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措施论述

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措施论述摘要:在我国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下,人民生活得到了日益改善,但所带来的成本是生态平衡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水土保持治理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滞留”问题。

在新形势下,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能对水土保持进行改善,是当今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

庆幸的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顺利推进,其中将水土保持治理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方针,引领我国生态建设工程的稳步推进,本文就水土保持治理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关防治措施完善水土保持治理体系,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工程的稳步持续推进。

关键词:水土保持;防治;治理引言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形势十分严峻,有些大兴土木的工程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

水土流失不仅对当地动植物的基本生存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对下游的水生生物、水质产生影响,严重的还会对河流管理等造成麻烦。

我国虽疆土辽阔、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率并不高,并且农业生产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因此水土保持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有重要意义。

1.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对水利工程的影响从权威机构的调查数据来看,我国存在非常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从建国开始计算,我国水土流失的总面积已经高达四百万平方公里。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风力侵蚀作用,二是水力侵蚀作用,三是风力水利的共同侵蚀作用。

虽然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四,但是在14亿人口面前,人均耕地面积便变得非常的少。

所以,水土保持工作的进行已经刻不容缓。

水土流失问题是非常常见的土地问题,在任何地区与地形中都有发生的可能性。

水土流失非常容易引发诸如江河堵塞、河流改道等不良后果,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甚至可能会引发洪涝灾害,并降低旱季的河流储水量。

除此之外,地表岩石也会因为水土流失而呈现出裸露的状态,在强水流的冲击之下,裸露岩石产生的大量泥沙会汇入江河并沉积水底,使得河床上升,堵塞河道。

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作用论文

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作用论文

浅析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摘要: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

其中,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分析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阐述了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以及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途径abstra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is a complex systematic project, involve a lot of aspects, such as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configuration, saving, protection,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vestment and construction, talent development and us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lood control, system and mechanism,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regulation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importance, expounds the harm of soil erosion to water conservanc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pproaches关键词: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水利建设key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水是无可替代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浅论水土保持与水生态建设

浅论水土保持与水生态建设

浅论水土保持与水生态建设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环境建设的发展也突飞猛进。

加强对水土资源的保护,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主要针对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建设进行分析,并以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理论基础为依据,从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建设原则、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建设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其主要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建设。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生态建设引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有效利用生态修复可以将目前受损的植被恢复健康,促进生态平衡发展,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文章详细的分析了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并有针对的提出相应对策,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1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理论基础生态修复工作主要指的是通过利用生物技术方法和生态技术方法等,对不利于生态系统进化的因素进行改变或修正,另外对于生物系统进行沟通外界事物与能量的流通通道进行优化工作,对信息传播渠道进行配置,进行生态保护的修复或提升工作。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避免出现区域水土流失问题。

采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可以发挥出最大的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2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原则(1)要坚持生态系统原貌。

最大程度保护原有生态系统的原貌是修复工作的核心。

例如,工程施工地点为某低山丘陵,在进行对该河段的施工时,要注意对河段沿岸植被的保护,最大程度的去维护原有河谷山体的生态情况,并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保护天然河流景观,不改变该地区河流生态系统的原貌。

(2)要维护生物多样性。

充分考虑植被修复措施,积极的增加植被覆盖率,更多的去保护该地区物种,避免出现物种稀少的情况。

(3)要有效控制土地资源使用,加强资源保护。

土地资源,是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条件。

由于人类活动占土地面积较大,使用的和淹没的土地资源较多。

在进行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时,必须积极的保护该地区土地资源,修复水土资源的有效性,较少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学课程论文

水土保持学课程论文

水土保持学课程论文专业:地球科学与资源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班级:土管6班姓名:杨爽学号:03310641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目前水土保持由三大类措施组成: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

结合耕作,在坡耕地上修成有一定蓄水能力的临时性小地形,如区田、畦田、沟垄种植等。

美国、苏联等国还广泛采用覆盖耕作、免大跃进法和少大跃进法等。

此外,还有深耕、密植、间作套种、增施肥料、草田轮作等,都是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以下进行详细了解:一、水土保持学研究对象及意义1、研究对象:水土保持学是研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运用综合性手段技术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从而保障生产发展的一门自然学科。

主要任务是研究地表水土流失的形成、发展、发展规律及其控制水土流失的基本原理、治理规划技术措施及效益等,以达到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治理江河与风沙,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2、意义:可以保护土地资源,增加耕地。

改良坡耕地,提高抗旱能力,促进农业的高产、稳产。

发展山区经济,促进山区脱贫致富。

改善河流水文状况,减轻洪涝灾害。

减少河流泥沙,改善水质。

保护工矿、交通,促进航运事业发展。

二、我国水土保持发展趋势1、由单一措施分散治理转到一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新格局。

2、国家、省、县开办重点区,形成点、线、面结合治理新格局。

3、统一管理,集体经营转向农户专业对群众个人多种治理。

4、由单纯的防护性治理转向开发与治理相结合。

5、形成依法防止水土流失新局面。

6、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投资效益。

7、纳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

三、水土保持的基本原则1、把防止和调节地表径流放在首位。

2、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

3、重视植被的环保作用,营造水土保持林,改善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试论水土保持治理在水利防洪工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试论水土保持治理在水利防洪工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试论水土保持治理在水利防洪工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水土保持治理在水利防洪工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水土保持治理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对水土资源进行保护、修复和改良,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土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

水利防洪工程是指通过各种工程措施,预防和抵御洪水的侵袭,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水土保持治理在水利防洪工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地渠容量水土流失是指在过程中土壤、沙土、泥沙等被水冲刷流失的现象。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将土地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下,增加地渠容量。

这样一来,在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来临时,地渠的容积能够增加,自然而然就能够减少洪水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二、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吸水能力水利防洪工程中,土壤结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壤结构的良好或不良好,直接关系到它的吸水能力。

如果土壤结构较好,它的吸水能力就会更强,能够拦截大量的水分;如果土壤结构不良,吸水能力就会减弱,甚至无法承受洪水的冲击。

因此,水土保持治理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吸水能力,有效提高它的自然防御能力。

三、促进生态平衡,减少洪涝灾害水土保持治理不仅能够提高土壤质量、增强吸水能力,还可以促进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这样就可以减少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的来说,水土保持治理在水利防洪工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不可忽视。

它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吸水能力,促进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水土保持治理是永恒的话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共同推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水土保持功能摘要:本文从学理和法理的角度阐述比较了水土保持、水土流失的不同概念表述,进而对执法中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水土保持功能” 这个专门的法律概念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功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中没有出现“水土保持功能”的术语,但是在水土保持法律文件中,水利部《关于水土保持设施解释问题的批复》第一次采用了“水土保持功能”的术语,表明了“水土保持功能”正式从一个学理概念转变和提升为一个专门的法律概念。

该批复规定,水土保持设施是指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功能的一切设施的总称。

《实施条例》第21条第2款中所称的‘补偿’,是指对损毁或侵占水土保持设施所造成的水土保持功能的丧失或降低所必须给予的补偿。

正确理解和适用“水土保持功能” 这个专门的法律概念,对于开展水土保持执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解释水土保持功能必先解释水土保持1.1水土保持在学理上首先指一种自然状态或自然规律在学理上,水土保持首先是指岩石土壤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和保持生态平衡下的水和土相互依存、自我更新的一种健康和谐的正向演替的状态和规律。

从岩石到成土母质,从成土母质到土壤,都是在光、水、生物的作用下的一种健康和谐的正向演替的状态,最终土壤厚度不断增加,土壤肥力不断提高,给植物提供源源不断的养份。

大气水、地下水、土壤水、地表水之间保持循环和相互补充,最终通过土壤水源源不断地给植物提供生态用水和养份。

1957年颁布的《水土保持暂行纲要》有“…禁止滥伐林木,破坏水土保持”的表述,1982年颁布的《水土保持工作条例》也有“严禁滥伐林木破坏水土保持”的表述。

这里的“水土保持”都指一种林木被覆下的水土资源不断自我维护和提高的自然状态或自然规律。

1.2水土保持在学理上还指人们一种有目标的思想、行为或技术在学理上,水土保持还指人们在正确认识水土保持规律的前提下对人为活动进行调控,以纠正人为活动对水土保持状态所造成偏差和紊乱。

这里的水土保持指人们这种有目标的水土保持思想、行为和技术。

1981年国务院学科委员会明确,水土保持学科范围是“研究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水土保持的基本理论,据以组织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维护和提高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环境条件和自然面貌的一门综合性为其特点的应用技术科学。

”199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提出,水土保持学是一门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性技术应用科学。

1996年关君蔚主编的《水土保持原理》提出,水土保持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综合性技术科学。

有意识地通过人力力所能及的手段,改变一部分环境因子,促使外力的破坏力减少,土体的抵抗力增强,终将使外力的破坏力小于或者等于土体的抵抗力,就控制了水土流失,也消除了水土流失对生产和生活上的危害,进而可以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达到有益人民生活和生产的目的。

这是水土保持最基本的原理。

1.3水土保持在法理上只能指人们与水土保持有联系的行为在法理上,水土保持只能指人们与水土保持有联系的行为,包括消极行为和积极行为。

但是不能包括与水土保持有关的思想、理论或者观点。

因为法律是一种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它的调整对象是人们的行为。

因此,水土保持工作中,人们的水土保持思想观念问题是水土保持法律规范本身无法解决。

《水土保持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水土保持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只有水土保持设施(即物)和人们与水土保持有联系的行为(即行为)。

根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原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物,必须是人们可以影响和控制的、具有环境功能的自然物。

在水土保持法律关系中这种物就是水土保持设施,如森林、草地、荒山等。

而这些行为则如林业采伐、整地造林、抚育幼林、垦复油茶、油桐等经济林木、开发建设项目的生产建设等。

2、解释水土保持功能必先解释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概念在学理上有多种表述,但是在法律文件中没有法律概念上的表述。

水土流失学理概念表述典型的有水土流失过程论、水土流失结果论等,以不同的学理概念表述为基础来理解法律概念上的水土流失,会造成《水土保持法》的适用上的不同法律效果。

2.1水土流失过程论水土流失过程论,这里列出两种典型。

1981年科学出版社《简明水利水电词典》提出,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

这是广义的水土流失。

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蚀现象。

”土壤侵蚀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破坏和搬运的现象。

…土壤侵蚀有时仅指受水流作用,这与水土流失相似。

”1990年王汉存编的《水土保持原理》提出,“土壤侵蚀就是在外界自然力量和人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影响下,土壤、母质、风化物、甚至基岩被剥蚀破坏、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我国通称的水土流失,严格地讲应属土壤侵蚀中的水力侵蚀,而且除指土壤、母质的流失外,尚包括水的损失。

不过习惯上,人们常将‘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两词等同起来使用。

”水土流失过程论虽为学理解释,但是通俗易懂。

在水土保持科学知识宣传普及中采用,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特别在南方丘陵山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水土流失(水力侵蚀)有类似的感性认识,对此更好理解。

根据水土流失过程论的定义,判断是否为水土流失的标准有三条:一是水土流失的对象是土壤、母质、风化物、基岩和水;二是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外界自然力量和人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三是水土流失的过程是破坏、搬运和沉积三个环节。

但是水土流失过程论的定义有两点缺陷:一是对“水的损失”没有阐述清楚,是指土壤水的损失,还是地表水的损失,或者是地下水的损失?怎样理解水的损失?一般的业外人士都认为降雨转化为地表径流、地下渗流和地表蒸发,最终汇入江河湖海,水循环怎么会有损失呢?二是单纯强调具有破坏、搬运和沉积三环节的全过程,只是从现象上进行定义,没有从本质上进行定义。

既容易导致概念的泛化,又对于认定特殊形式水土流失现象有一定障碍。

如有的同志主张,旧城改造中旧砖房被折除过程,不负责的环卫工人在打扫垃圾时向城市排水管口倒垃圾,都是造成水土流失,这是典型的概念泛化。

如有一块四周高的荒地,地面较平整,拟房地产开发,开发商提出他们进行基础开挖,土壤也不存在位移,不存在破坏、搬运和沉积三环节的全过程,因而不存在水土流失。

作为水土保持执法人员如果也严格按此定义还真不好驳倒。

这就需要水土流失结果论的定义了。

2.2水土流失结果论1996年关君蔚主编的《水土保持原理》提出,水土流失是在陆地表面由外营力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

土壤侵蚀是陆地表面,水力、风、冻融和重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和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显然,水土流失结果论,比起水土流失过程论,更宏观、简洁,也更接近水土流失的本质。

根据水土流失因果论的定义,判断是否为水土流失有三条标准:一是水土流失发生的场所是陆地表面,除了海洋外的地球表面都有可能发生水土流失;二是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必须是外营力,最主要的外营力是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活动;三是水土流失产生的结果是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

但是水土流失结果论也有其不足:一是更抽象,对于业外人士不好理解,需要作进一步的阐述。

要解释外营力这个地学术语,要解释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

比如水的损失主要指降雨落到地表后,由于蒸发和蒸腾、地面径流和土体内渗流、向深层渗漏,从而造成对生产和生活不利的现象。

二是容易导致水土流失概念的外延的无限扩张。

单纯从“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字面上理解,任何环境污染现象似乎属于水土流失的范畴,比如土壤污染、水污染,都导致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都离不开水和人为活动的外力作用。

2.3水土流失的法律概念虽然在法律文件中没有水土流失法律概念上的表述,但是可以从《水土保持法》总则部分,特别是第一条和第二条看出,《水土保持法》采用的学理基础是水土流失结果论的概念。

进一步分析《水土保持法》总则部分,可以得出水土流失的法律概念有以下两个构成要件:(1)水土流失的后果,或是水土资源的破坏和损失,或是加重水、旱、风沙灾害,或是恶化生态环境,或是影响生产,四者居其一则可满足。

《水土保持法》第一条规定了立法宗旨,即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制定本法。

法律所要保护的,自然就是需要预防的水土流失所可能造成后果;(2)水土流失的原因既可以是单纯的自然因素,又可以是单纯的人为因素,还可以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

水土流失是否有人为因素参与在所不问。

3、如何在水土保持执法中适用水土保持功能的法律概念3.1水土保持功能的定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功能有两种含义,一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另一种是效能。

而效能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

因此,功能是指事物所发挥或蕴藏的有利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水土保持功能呢?笔者认为,水土保持功能指陆地表面的各种类生态系统所发挥或蕴藏的有利于维护和提高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作用。

为避免了循环论证,这个定义没有用“水土保持设施”,而准确地采用了陆地表面的各种类生态系统。

因为生态系统是一个适用任何范围或任一等级的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可以具体指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片森林,也可以指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这里土地生产力是一个衡量和判断水土保持功能是否降低的重要指标,不能用政治经济学上的生产力概念来理解,只能采用生态学上的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基本原理来理解。

3.2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作用是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森林和植被水源涵养作用指森林和植被覆被地面,截持降水,调节和吸收地面径流,固持和改良土壤,保护和滞蓄下渗水分,抑制蒸发,提高水分有效蒸腾,均匀积雪,改变雪和土壤的冻融性质,并能促进降水增加等有利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效能,其本质是森林对水资源的有益影响,这种有益影响不仅局限于森林所在地区,而且对邻近地区,特别是江河下游地区影响更为突出。

因此,在江河的水源区必须充分发挥森林水源涵养作用,做到“蓄水于山”和“蓄水于林”。

因此,滥伐森林,毁坏植被、陡坡开荒等行为,从影响水源涵养作用意义上说,就是降低水土保持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