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文章分析了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和高等教育在社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
所起到的作用,提出我国的高等教育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能力,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树立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树立学生主体性学习思想,塑造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创造能力主体性
[作者简介]李琰(1970- ),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金融学。(河南郑州45004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17-02
一、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网络的形成,国际交往和合作更加紧密,知识、技术的扩散速度加快,经济发展呈加速度,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创新成为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资源的依赖性不断降低,人才和技术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只有拥有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才资源,一个国家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要求劳动者必须破除常规型、收敛式思维方式,拥有创新型思
维方式。在人才培养上,高等院校担负着重要职责。如何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
二、创新型人才的特点
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然后才有动力去构建创新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形成创新模式,不断地去发现新事物,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想,使之转化为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创新型人才应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新人才进行创新的基础和起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被迅速更新,智力、创造力的竞争是白热化的状态,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不会有广博的知识面,不能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创新知识体系。作为创新型人才,不仅要继承和掌握过去及现有的知识,而且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以期推动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有旺盛的求知欲,愿意学习,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时刻把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保持对新生事物的敏感,才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拥有开阔的视野,不断创新。
2.敏锐的创新意识。创新活动来自于人主动创造的热情,它需要有内在驱动力。敏锐的创新意识是人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内在动力,也是人持续创新的保证。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见微知著地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及时地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创新人才具有的创新意识可以使他们敢于打破各种陈规陋习,善于逆向思维和怀疑
思维,具有敏锐的质疑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判断性思维能力,而且能够综合地运用这些能力。在运用这些能力对事物进行判断时,创新型人才能够客观辩证而又多层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敢为人先,勇于标新立异。只有这样,创新型人才在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时才能做到独辟蹊径,进而产生新颖、独特并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思维产品,为社会创造价值。
3.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是对已有知识的发展,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知识总量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创新型人才要求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并能了解所从事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心理学认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同化原有知识并形成新观点、新概念。知识结构越合理,拥有的知识质量越高,创新就越容易,创造力就越高。只有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才能增强创新型人才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创新的规律和方法,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同时,必须具有对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的能力。研究表明,有重大独创性贡献的科学家除了专业知识非常雄厚外,大多还是兴趣广泛或者研究过他们领域之外的知识的人。
4.乐观豁达的态度和合作的能力。创新活动是一种大胆怀疑,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个人见解进而不断探索的活动。在创新探索的过程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失败,创新型人才应当具有乐观的生
活态度和良好的心态,要充分认识到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失败是客观存在的。创新型人才还要具有团队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研究层次的深化,研究领域日益显现出学科交叉的特点。合作研究已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一大特征,这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创新的必然趋势。只有加强各专业、各学科的强强联合,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发挥团队精神,才能促使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创新产品的出现。因此,创新的过程,既是展示自我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与他人合作实现创新目标的过程。
三、高等教育在社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经济发展需要人才,而人才来自于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应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使其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知识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1.大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知识经济的特点是创新,所以高等教育的核心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学期间引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对人类来说创新的结果可能是已知的,但对于学生本人来说,其成果可能是全新的。这样的创新活动关键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了创新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发散思维与集合思维方法考虑问题,根据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案。只有在大学期间学
会了创新型思维,学生走向社会后才能迅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2.高等教育为知识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大学作为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中心,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知识和人才辐射源,贯穿了经济发展的每个环节。新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广泛运用和不断更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只有依赖教育功能的发挥才能有效快速地把高科技物化到劳动素质中去,从而真正成为现实的第一生产力。没有现代大学的高等教育,知识经济也就无从谈起。知识经济的发展状况取决于大学教育的水平,高等教育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有研究表明,经济发展速度与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总趋势来看,一般的规律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高等教育将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进而达到普及化。同时高等教育的普及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3.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高等院校人才汇集,有着良好的科研设备,学科门类也比较齐全,有利于各门学科间进行协作,开展综合性课题和边缘科学的研究。高校不仅可以直接生产新的科技知识,而且通过应用科学的实践,还可以创造出许多新技术、新工具、新工艺,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奠定了大学在经济创新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目前我国高校理工农医科领域共有科技人员约六十万人,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约百之十四。在我国国务院发明奖励条例颁布后,被批准的全部发明项目中,有约三分之一左右成果来自高等学校。由此可见,高等教育不仅是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