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901教育管理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管理
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一、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教育管理不仅是对学校物质设备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对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管理。

教育管理就是在一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下,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在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近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二、教育管理学的含义: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三、教育管理学的特点: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

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

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

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

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四、教育管理活动的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提倡制度化的教育管理(被看作“管理实践的最好的思想基础”)
2、人际关系学说:改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代表人物梅奥)
3、结构主义:学校组织性质的再认识(韦伯的科层制又叫官僚制)
4、行为科学:教育管理学从经验走向科学
五、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研究对象:以学校组织的管理为核心,并探讨与学校教育事业有关的种种教育管理现象和问题。

2、研究范围:①教育管理学总论②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④教育政策和法律④教育人员及教育对象的管理⑤教育实务管理
六、教育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作为一门学科,教育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初。

教育管理学的未来发展:国际研究与本土研究并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信息革命将对教育管理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学科的分化趋势。

七、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八、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九、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③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

第二章教育政策和法律
一、教育政策的含义:指政党、政府等各种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准则。

二、教育政策的特点:指向明确;相对稳定;影响广泛;体现统治阶段意志;不具强制性。

三、教育政策的社会制约基础:
1、政治因素: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种政治行为,如政治因素影响教育政策目标的确定、影响政策方案的选择,以及教育政策的修订等。

2、经济因素:经济实力影响教育政策的实施,影响方案的选择。

如发达国家选择10-12年的义务教育方案。

3、教育因素:教育传统和现状对政策的影响。

四、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认定教育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拟订政策方案;选择政策方案等
五、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式:政策制定模式的涵义:指政策制定的机构和人员本着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去应对或解决面对的政策问题。

1、理性模式
定义:政策制定者根据一套近似完美的、合乎理性的政策制定程序来制定政策。

不足:政策目标难以操作化和量化,资料难以收集齐全,任何国家不存在绝对中立的价值。

2、渐进模式
定义:制定新政策时只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调整和修改,使新政策成为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

优点:政策制定比较稳妥可靠,不必做整体上的调整,执行起来阻力较小。

局限性:比较保守。

3、团体模式(=政治协商模式)
定义: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广泛听取各政党、团体及不同职业的人的意见,在充分讨论、对话和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最终达成具有妥协谅解色彩的决定。

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它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方法。

六、教育管理的政策导向:
1、教育政策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导向作用:在社会转型期,教育政策常常成为教育管理的指路灯;教育政策为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教育政策直接或间接作为教育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教育政策对课程管理的调控作用。

2、教育管理实践检验和完善教育政策(8项成就):1正确处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2打破了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起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民办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3扭转了过去在教育管理体制上高度集中、统得过死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新体制,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

4职业和成人教育在政府统筹管理下取得成绩。

5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

6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方面。

7开展农村和城市教育综合改革。

8高等教育的办学自主权。

七、教育政策与教育法:
1、关系: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律的依据;教育法律一旦确定下来,又会对教育政策产生影响和制约,以后任何新的教育政策出台都不能与教育法律相抵触。

2、区别:1制定主体不同。

法律由特定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政策可以是政党或政府机构制定。

2表现形式不同。

政策通过决议、决定、通知、意见等,法律以规范性的法律条款形式出现。

3实施方式不同。

政策的实施靠宣传教育,法律的实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八、教育法的法律地位:是关于教育的法规。

具体讲,它是举办教育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依据和规范。

它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文件的总称,是国家法规的一部分,具有法的一般特征。

九、教育法体系:教育法体系由以下几个主要的教育法规所构成:
①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

②与教育制度相关的教育法规。

③与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职权范围划分相关的法规。

④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相关的法规。

⑤与学术、科研相关的法规。

⑥与社会教育相关的法规。

⑦与教育经费相关的法规。

十、教育法的制定与实施:
1、教育法制定:简称为教育立法。

它是指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废止教育法规的专门活动。

教育立法程序是指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和废止教育法律规范活动中,必须履行的法定步骤和手续。

教育法制定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民主立法的原则、系统性原则、稳定性与适时变化相统一的原则、本国与外国教育立法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2、教育法实施的具体方式主要有:①教育法的遵守。

首先教育法的遵守是教育法规得以实施的基本实施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实现教育管理法制化的基本环节。

其次教育法规的遵守也是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

第三教育法的遵守有利于国家对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以利教育的发展,第四教育法的遵守也是整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表现。

②教育法的适用。

也可以称之为教育法的执行。

即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将教育法运用于各种具体的与教育有关的人或组织的专门活动。

它是教育法实施的又一基本形式。

有效地适用教育法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及教育公职人员的神圣职责。

其次教育法的适用同其他法律一样具有平等性。

第三由于不同形式,不同种类的法规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效力不同就形成了法律适用中的法律次序原则。

十一、教育法与教育发展和改革: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整体尚不完善,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具体问题主要有:在立法方面。

①教育法规体系尚不完备。

②教育法律实施细则出台滞后。

③教育法律本身的质量有待提高。

在实际中教育法规得不到有力实施的原因分析起来主要是:①公民的法律观念不强,守法意识
差。

教育行政人员执法意识淡薄,依法治教的行为不自觉。

②行政执法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教育法规实施的监督制度、惩罚制度不完备。

因此在教育法规的实施中,常常使教育法规提供的教育行为规范失去他本应有的强制实施性。

第三章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教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

二、教育制度与教育行政:
1、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之一: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三种类型中最重要)
依据:中央和地方关于教育管理事权的分配关系。

2、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之二:从属制和独立制
依据:教育行政管理机关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从属制优点:有利于政府统筹规划,有利于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的权威性。

从属制不足:易出现重经济、轻教育的情况;政府首长任期的限制导致追求短期效果。

独立制(用于地方教育管理)优点:避免外行领导内行,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独立制不足:不利于发挥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不利于教育事业与社会其他事业的协调发展。

3、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之三:专家统治制和非专家统治制
依据:教育管理决策权是否由教育专家掌握
优点:有利于教育行政首长专业化,对教育事业进行科学管理。

不足:容易将注意力局限于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导致教育行政决策的片面性。

三、中国教育制度现状:
1、改革重心:完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

2、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形式: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制度,即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适当结合的制度。

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之间是上下级关系。

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要体现中央统一领导的精神;
2、体现地方分级负责的精神;
3、应体现调动有关各方积极性的精神。

五、国外教育制度改革:
第四章教育计划
一、教育计划的概念: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则、步骤、方法的总和。

二、教育计划的类型:
1、规模:教育事业规划、教育计划
2、时间:长期计划(10年左右)、中期计划(5年左右)、短期计划
3、对象:国家教育计划、地区教育计划、学校内部教育计划
4、内容:综合教育计划、单项教育计划
三、教育预测的含义:指人类在教育领域中从事的预测活动,也就是以教育现象为预测对象,对其发展趋势或倾向做出科学的估计。

教育预测的基本特征即前提性、时间性、描述性。

四、教育计划与教育预测:教育计划必须以教育预测为基础、为条件:
1、教育计划为教育计划目标的设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2、教育计划为教育计划中可行方案的选择提供服务。

3、教育计划为教育计划实施中的修改、补充提供服务。

五、教育预测分类:①教育发展模式的预测;②教育结构发展变化的预测;③教育人口变化的预测;④教育投资预测;⑤教育内容、方法发展变化的预测;⑥教育布局的预测;⑦人才需求预测。

六、教育计划的结构:①教育发展目标;②教育现状的诊断及分析;③教育计划目标;④教育发展计划行动方案的研拟与选择。

七、教育计划的编制步骤及方法:
1、步骤:①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与教育计划编制有关的信息资料大体上可分为四大类:教育系统内的信息、有关人口发展变化的信息、有关教育经费的信息及人力与就业的信息。

②计划目标的设定。

具体设定计划目标时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环境方面、教育系统本身、目标本身特点。

③教育计划实施方案的研拟及选择。

选择满意方案首先要确定价值标准,其次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比较及反复论证,以确定公论的好的实施方案,第三要对选定的实施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补充,第四选择实施方案要受到选择者知识水平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

④在实施中的调整。

2、方法:社会需求法、人力需求预测法、教育投资收益分析法、教育类型法。

八、教育发展战略:
九、学校发展规划与改革:
第五章教育行政体制
一、教育行政体制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二、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①集权制与分权制②首长负责制与合议制③完整制与分离制。

三、教育行政职能:指教育行政系统(或组织)所具有的作用和职责。

四、中国教育行政体制及其改革: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领导行政管理的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人民群众参政的原则是国家行政应遵循的根本原则。

反映到教育行政上,就构成了教育行政体制的主要特点:党对教育行政的领导,党对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导主要是政治路线、政策的领导;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

概括起来讲,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就是在中央统一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对教育事业实行中央教育行政与地方教育行政两级管理。

如上所述,我国现行的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是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行政与地方行政相相结合的体制。

2、改革:纵观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上,即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权力职责划分问题的改革尝试中,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我们认为并不在于某些权力该不该下放给地方与学校,而在于权力下放之后,中央对地方如何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即有力的宏观调控。

首先下放权力给地方和学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教育特征的直接反映,是一种大趋势,其次公权的趋势并不意味着集权的无所作为,事实恰恰相反,就组织而言,由于下放权力造成诸多结构上的结合部,也由于进一步分权开甩各个职能部门更依赖其他部门,因此,组织协调工作和整体规划,宏观领导工作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强。

五、教育公务员制度: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就是指对公务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职务升降、任免、培训、待遇、退休、监督、保障等各个具体制度和体制系统的有机构成总体。

①“双轨制”的公务员制度。

②建立统一的国家公务员管理机构,即依据法律和国家公务员条例组织起来的公务呐管理系统。

③法治化。

④职位常任,这主要是对业务类公务员而言。

⑤实行职位分类。

⑥择优录用。

⑦强调讲求业务道德。

总之,建立和实施公务员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是确保公务员素质,提高国家公务的执行效益,实现行政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六、学校领导体制:
七、学校结构:学校机构设置的原则
(1)精简机构,讲求效率;(2)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实现岗位责任制);(3)分工协作(既有分工也有合作);(4)信息联系渠道畅通(注:我校利用校园网和走廊的公告栏,现代化与传统方式相结合);(5)因校制宜。

学校行政组织机构建设
两类:行政组织机构和非行政组织机构
学校行政组织机构包括: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组、年级组(很多学校并存)。

学校非行政组织机构建设
党支部;工会、教代会;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研究性团体
学校行政组织机构的架构模式
学校行政组织机构架构模式:校长办公室下设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教导处下设图书馆、机房、卫生室、文档室;总务处下设事务组、财务组和膳食组。

教导处、政教处下设各年级组和教研组。

第六章教育督导
一、教育督导的含义:是对教育工作(包括教育行政工作和学校的组织领导、教育、教学、总务、人事工作)进行视察、监督、指导、建议的活动。

二、教育督导的功能:监督和指导。

监督包括观察、检查、调查、访问、监察、考核、督促等作用。

指导包括指示、引导、辅导、帮助、鼓励、启发等作用。

就教育督导职能活动的内容而言,主要的就是监督和指导。

其他的均可看作是这两种职能活动的延长、作用、结果或者方式、手段。

三、教育督导的任务:
1、从教育督导职能的角度理解、概括,教育督导的任务:
①监督和检查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的情况,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情况,以及其他有关事项。

②评价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③指导和帮助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

④反映下级部门、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并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反映意见和建议。

⑤教育督导人员应鼓励并协助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师,就日常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作性的调查及研究,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改革的依据。

2、从教育督导的对象而言,教育督导的任务主要是两个方面:①督导政府包括政府设置的教育行政机构,简称督政。

②督导学校,主要是中小学校简称督学。

督政与督学密切相关,督政离不开督学,督学是督政的基础。

四、教育督学机构的设置与管理:(我国把教育督导人员称为督学)的条件即督学的资格问题: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②熟悉国家有关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有较高的政策水平。

③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力,有10年以上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熟悉教育教学工作业务。

④深入实际,联系群众,遵纪守法,办事公道,敢说真话。

⑤身体健康。

五、教育督导的原则:①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方针、政策为依据的原则。

②科学性原则。

③民主性原则。

④发挥集体功能的原则。

⑤合作性原则。

⑥促进性原则。

六、教育评价的含义:就是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目标对实施中的各种教育活动做出价值判断。

七、教育评价的分类:
八、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①应强调“整体性”、综合性。

②需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

③即要重视终结性评价功能,更能重视形成性评价功能。

④应采用合作的方式。

⑤应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七章教育经费管理
一、教育经费的含义:指为教育事业发展或组织化制度化了的教育活动所支出的费用。

教育经费在教育经济学中被称之为教育投资或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教育资本等,即从通过教育对知识、技能、技术等的传递,使人的能力得到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生产增长的观点出发,为教育事业支出的经费。

二、教育经费的分类(1)财:财政拨款;(2)税:教育专税;(3)费: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收入;(4)产:校办产业和学校的勤工俭学、社会服务收入;(5)社:社会力量捐资、集资;(6)基:建立教育专项基金。

三、教育经费的来源:国家中央政府的拨款;地方政府的拨款;社会团体及私人捐助;由学校的财产和基金收入支出;企业提供办学经费;受教育者负担;国际援助及国外贷款。

四、教育经费的分配原则:均等性原则(不等于平均性);效益性原则。

五、教育经费的分配方式:
1、协议拨款模式:预算系根据上年基数、财政能力和发展要求提供增长系数,主要反映历史趋势和政治需要,对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2、投入拨款模式:依据学生人数和单位成本拨款,在拨款公式中增加加权系数,以反映学校环境、学生层次及教学质量的差别。

3、产出拨款模式:拨款与毕业生数量挂钩,以减少重读和辍学率。

4、质量拨款模式:实施间接拨款计划,对高中毕业生进行大学入学能力测验,招收优秀高中毕业生的大学可获得特别资助。

六、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提高:①调整教育经费分配结构。

应适当提高普通教育经费在总额中的比重。

这是我国教育结构发展,即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等的需要,更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不高所决定。

②提高教职工质量,建立群体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

第八章学校管理
一、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发挥某些积极作用的能力及其实际结果。

对学校效能的全面理解:①优秀的工作成果,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在内的学校教育成果,这些成果可以基本满足学校所面对的公众的合理要求。

②高质量的校内组织和人员素质。

③通过改革创新而实现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学校既能从变化的环境中努力吸收更多的资源,又能通过自身完善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二、学校管理过程及其特点:管理过程四环节的运行规律。

(四环节是计划、执行、检查、修正)
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循序递进,首尾相连而形成封闭性的系统。

②学校各个层次的部门及个人围绕总计划的运行分层次地制定各自的计划并付诸实施,形成大环套小环的管理过程系统,从而保证管理过程统一、有序地进行。

③管理过程在“戴明环“滚动循环中不断向前发展,每一个循环,就使学校管理和学校各项工作提高一步。

三、学校组织管理:
1、学校具有官僚组织的特点,包括:①在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建立起专业分工的体系。

②存在权力等级,③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

④人员任用有严格的资格限制,并要通过考核。

但是学校又不只具有科层组织的属性,它还有另外一些自己的特点:①在学校中,行政职位不是唯一的权力来源,学术影响也产生权力性威望。

②学校中教师存在较强的自律要求,希望自己能受到像对成熟的人那样的尊重,由自己约束自己,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样处处受到约束。

③教师们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和能力较强,他们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比较多,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强,彼此横向上对学术和管理问题的沟通很多。

④学校中的人际关系重视情感,这与学校工作的育人性质有关也有学样管理者和教师的文人素质有关。

2、学校组织建设的原则:精兵简政,与学校目标、任务相一致的原则;统计领导的原则;分工协作的原则;职、责、权相一致的原则;建立监督机制,促进民主管理的原则;因校制宜的原则。

3、学校组织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自己的长期活动中所积淀下来的、为全校成员所共同赞成
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合。

4、学校组织文化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成就目标与成就意识。

②成员对学校目标的认同程
度及由此所体现的组织凝聚力。

③对人的关注。

④对控制的态度与操作。

⑤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以上几条构成了学校组织方化的最基本内容,通过观察对这些方面检视可以描述一个学校文化的特征。

四、学校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它以组织的总目标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建立分层的目标体系,
通过分权调动被管理者的能动性,从而有效地完成组织的任务。

目标管理的特点:
①面向未来。

②系统性的管理。

③重视成果的管理。

④重视人的管理。

1、学校目标管理过程与一般管理过程不同:
目标管理过程指目标管理实行的活动程序。

它与一般管理模式一样,也包含了计划、执行、检查等几个基本环节,所不同的是各个阶段都更多地贯穿着民主和科学的色彩。

2、实施目标管理在学校管理意义:①有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②有利于调动教
师的积极性。

③有利于完善和巩固责任制,提高教育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