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科技术操作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点注射治疗

痛点注射治疗( trigger point injection ,TPl) 是疼痛门诊最早采

用的一种治疗手段,效果确切、适用范围广,可用于治疗所有由肌筋膜异常引起的疼痛。

作用原理:

激痛点是一种局部病理性或解剖性问题,并具有伤害感受特性以及维持中枢敏化的作用。其病理特征:①无菌性炎症肌膜包绕的肌纤维;②硬化病变的皮神经增生的炎性结缔组织和脂肪与筋膜紧密连接运动神经,进入肌肉肌原纤维,损伤线粒体。表现为在肌肉静止时激痛点里可以触摸到的紧绷肌带,无运动单位的动作电位。激痛点经常会被肌肉的过度负荷激活,出现局部疼痛、发凉、麻木、肌紧张带。疼痛常于清晨发作,活动、热敷后减轻或消失,伴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牵涉痛。软组织损伤的激痛点较多地发生在人体的肌肉、筋膜、韧带的起止点,因为起止点是人体机械应力比较集中的地方,受到的拉力大,不论急性的损伤或是慢性的静力性的应力超常,都可以损伤纤维结构,出现激痛点。

1. 触诊定位方法:平滑式、钳捏式与深部触诊。

(1)平滑式触诊:手指来回推动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寻找其中的条索状物或硬结。主要用于浅表的肌肉,如斜方肌、股直肌、掌长肌等。

(2)钳捏式触诊:拇指与其他手指钳捏住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以前后推动的方式寻找其中的硬结。主要用于身体体表游离缘肌肉中激痛点的定位,如大圆肌、胸大肌外侧缘的激痛点。

(3)深部触诊法:将手指放在注射部位皮肤表面,向深部施加压力,引出局部性的压痛和放射痛。主要用于体内深层肌肉如腰大肌、腰方肌等激痛点的定位。

2. 注射器材:10ml注射器,1%^多卡因每点3~5ml,每周一次。

3. 注意事项:

(1)诊断要准确,否则治疗无效。

(2)无菌操作,防止穿刺部位感染。

(3 )局麻药过敏可致呼吸、心搏骤停,治疗室需配置监护和抢救设备。

(4)对注射部位一定要有立体解剖概念,切勿损伤血管、神经、胸膜、腹膜。

(5)同一部位进针,要向3个方向注药,使肌硬结被充分浸润。

(6)为了减轻注射时的疼痛,注药速度宜缓慢,注药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反应,掌握注药速度、改变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注药后可行局部按摩。

眶上神经阻滞

1. 应用解剖眶上神经由三又神经的眼神经支发出,前行于上睑提肌和眶顶壁之间,经眶上切迹或眶上孔分布于眼睑和前额部,其额支纤维可以延伸至颅顶与枕大神经交通。眶上孔多位于眼眶上缘中、内1/3 交界或中点附近,其形态及位置的个体差异较大,约60%为切迹,21%是单骨孔,余

者2~3 个骨孔或切迹。切迹宽度多为5~6mm。

2. 操作技术

(1)体位:患者平卧位。

(2)体表定位:患侧眶上缘内1/3 处或在眉中间可触及眶上切迹,用手指尖可诱发出激痛点。

(3)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3.5cm 长、7 号短针沿着眶上孔或切迹刺入0.5cm 深度。由于眶上孔变异较大,眶内阻滞操作可以提高成功率。针尖沿眶顶部骨质进针1.5~2cm 后,回抽无血,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0.5~1ml 。注药后按摩局部皮肤,使药液扩散,有利于同时阻滞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必要时出现阻滞效果后15~20 分钟做射频治疗。

3. 适应证适用于眶上神经痛、额部带状疱疹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以及该范围癌性疼痛。

4. 并发症及其防治避免消毒液造成结膜或角膜损伤。穿刺时术者左手示指始终保护

患者眼球穿刺不超过2.0cm,进针1.5cm即可注药。治疗当天不

要洗脸,避免针眼感染。如注射后出现局部肿胀可用冰袋冷敷。药液阻滞动眼神经上支使眼睑下垂, 数日至数周可恢复。眶内阻滞不宜注射神经破坏药物。

眶下神经阻滞

应用解剖眶下神经为三叉神经发出的上颌神经直接延续的主支或最大的

终支,经眶下裂入眶后称为眶下神经,其分支有下脸支、鼻支、上唇支和颊支,为终末支,分布于下眼睑、同侧鼻背、上唇和颊部。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0.8cm处,是眶下壁内面眶下沟、眶下管的延续。眶下动脉、眶下静脉、眶下神经由此通过。

1. 操作技术

(1)体位:患者仰卧位。

(2)体表定位:从直视瞳孔至同侧口外角做一垂直线,再从眼外侧联合(眼外眦)至上唇中点做一连线,两线交叉点即为穿刺点。参照上述方法, 直接用手指于眶下峰下偏内方可触及一凹陷处, 即为眶下孔。

(3)操作方法:常规消毒,用3.5cm 长、7 号针,向外或向内上方进针,感觉针尖出现落空感,即表明针尖进入眶下孔。刺及眶下神经时,可产生由鼻翼向上唇的图5-2 眶下神经阻滞位置放射痛。抽吸无血,注入1%^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0.5~1ml。拔针后轻压穿刺处3~5分钟,用创可贴贴敷。眶下孔方向变异较大,需耐心寻找。

2. 适应证眶下神经痛、该神经区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癌性疼痛的治疗。

3. 并发症及其防治避免消毒液损伤结膜或角膜。注药后轻压3~5 分钟,避免局部血肿。动脉性出血时可放及眼险,不能的眼,不需特殊处理,2-3 日可恢复。

肋间神经阻滞

应用解剖肋间神经由胸神经前支组成,位于壁层胸膜和肋间内膜和肋间内肌之间发出的肌支配肋间内外肌及胸横肌;外侧皮支行至肋骨角附近分出,到达腋中线向外穿过肋间外肌及前锯肌至皮下分出前后两支。前支分布于胸外侧皮肤;后支向后分布于肩胛下部的皮肤;在胸骨旁穿出支配皮肤,称为前皮支,分布于相应肋间隙胸前皮肤。女性第2〜4肋间神经前皮支分支至乳房,称乳房内侧支。T7-12神

经在肋间斜向前下进入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之间,再穿腹直肌鞘至皮下。肌支分布于肋间内外肌、腹横肌、腹内斜肌和腹直肌。外侧皮支穿肋间外肌分为前、后两支。前支支配胸腹部前外侧壁的皮肤,后支支配背阔肌表面的皮肤。

1. 操作技术

(1)体位:患侧向上侧卧位。

(2)体表定位:上臂抬高至头,使肩胛骨高举,暴露腋前线或腋后线。在腋后线和肋角之间,术者用拇指、示指确定穿刺进针点。

(3)操作方法:用3.5cm 长,7 号短针于拇指、示指间,沿肋骨下缘向头侧约20°角刺及肋骨,再将针尖向肋缘下移动,再进针1~2mm刺入肋骨下沟,出现阻力消失。回吸无气、无血,注入局麻药3~5ml。

2. 适应证用于术后、胸壁外伤、肋骨骨折、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注射神经破坏药治疗胸壁癌痛。肋间神经沟留置导管可以连续镇痛。

3. 并发症及其防治常见并发症有气胸,刺及胸膜会出现剧痛感。较大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