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词解释
药物的名词解释
药物的名词解释药物是指能够影响人体生理机能的化学物质或天然植物、动物提取物。
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疾病、缓解疼痛、调节生理功能、改善健康等目的。
第一类药物是化学合成药物,也称合成药物,指的是根据人体生理需要或治疗疾病的需要,通过化学反应从化学原料中合成出来的药物。
化学合成药物具有纯度高、剂量精确、副作用较小、药效稳定等优点。
常见的化学合成药物有阿司匹林、青霉素、奎宁等。
第二类药物是天然药物,也称天然产物药物,指的是以天然植物、动物所含的有效化学成分为基础,通过提取、分离和纯化等方法制备而成的药物。
天然药物具有来源广泛、药效确切、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
常见的天然药物有阿胶、蜂蜜、穿心莲等。
第三类药物是生物制品药物,也称生物药物,指的是以微生物经发酵、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或动物细胞培养等方法生产的药物。
生物制品药物具有高度的目标特异性和生物活性,可以精确调节和干预人体机能。
常见的生物制品药物有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生长激素、干扰素等。
药物有多种不同的作用方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人体产生影响。
首先,药物可以通过干预细胞信号传导途径来影响细胞功能。
比如,某些药物可以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发细胞内的信号传导分子,从而影响细胞内的生理反应。
其次,药物可以通过增强或减弱神经传导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
例如,某些药物可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减轻疼痛;而另一些药物可以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放松肌肉、缓解痉挛。
再次,药物可以与某些特定的分子结合,从而影响分子的活性。
例如,抗生素可以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分子结合,破坏细菌的壁,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
最后,药物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的生理代谢来影响人体的功能。
比如,降血压药物可以通过抑制某些生理反应,降低血管张力,从而降低血压。
总结起来,药物是一类能够影响人体生理机能的化学物质或天然植物、动物提取物。
药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化学合成药物、天然药物和生物制品药物。
药物通过干预细胞信号传导、增强或减弱神经传导、与特定分子结合、调节人体内生理代谢等方式来影响人体。
药理学名词解释(含英文)
1.药物(drug)是指能够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功能和(或)细胞代谢活动,用于疾病的治疗、预防和诊断,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化学物质。
1.Drugs are chemicals that alter the function of living systems by interactions at the molecularlevel and can be used to prevent, diagnose and treat disease.2.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是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3.副作用( side effect)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4.毒性反应(toxic effect)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指在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6.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其临床表现包括免疫反应的各种类型。
致敏原可以是药物本身或药物代谢产物,亦可能是制剂中的杂质或辅剂。
7.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是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应。
8.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是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
9.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reaction)是指少数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性发生了变化。
特异质反应表现为对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或出现与在常人不同性质的反应。
10.依赖性(dependence)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状态,表现出强迫要求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由于停药造成身体不适应。
药物名词解释
药物名词解释1.饲料药物和毒物:饲料药物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在饲料加工、制作、贮藏和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微量,经过仔细处理和预混合均匀的物质,是一类通过饲料和饮水途径使用的兽药。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活的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性化学物称为毒物。
2.剂型(dosage form):原料药一般不能直接用于疾病的治疗或预防,必须进行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便于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粉剂、片剂、注射剂等。
制剂(preparation):具体一个品种的一种剂型,如土霉素片。
3.外源性化合物(Xenobiotics):是在动物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内源性化合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4.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简称药效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简称药动学。
5.药物作用:药物小分子对机体细胞大分子之间的初始反应。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
6.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进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作用。
全身作用:也叫吸收作用(Abo sorptive action),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而产生的作用。
7.原发作用:也叫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药物吸收后直接对某器官组织产生的作用。
继发作用:也叫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在原发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间接作用。
8.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致病因子,称为对因治疗,中医称治本。
对症治疗: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为对症治疗,亦称治标。
9.副反应: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或危害不大的不良作用。
药物的名词解释
药物的名词解释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或缓解疾病、症状或改善健康状态的物质。
药物可以来自自然界,如植物、动物或矿物,也可以是合成的化学物质。
无论其来源如何,药物的目的都是通过改变生物体的生理、生化或免疫过程来实现治疗效果。
在现代医学中,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管理。
一、药物分类药物通常可以按照其化学结构、作用机制、治疗范围等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按照化学结构:药物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类。
例如,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生物制剂等。
2. 按照作用机理:药物可以按照其对生物体特定分子或病理过程的作用机制进行分类。
例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癌药物等。
3. 按照治疗范围:药物也可以根据其用于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的范围进行分类。
例如,心脑血管药物、抗过敏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等。
4. 按照用途:药物还可以按照其使用的目的进行分类,包括诊断用药、预防用药和治疗用药等。
二、药物的应用药物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几乎涉及到所有的疾病和健康管理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物应用场景:1. 治疗疾病: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例如,抗菌药物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抗癌药物用于治疗恶性肿瘤,降压药用于治疗高血压等。
2. 疼痛缓解:药物也可以用于缓解疼痛。
例如,镇痛药可以减轻身体的疼痛感受,让人感到舒适。
3. 健康管理:一些药物可以用于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例如,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增强免疫力。
4. 真空疗法:一些药物可以通过真空技术使用,这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通过加速伤口愈合和提高血液循环来促进伤口愈合。
三、药物的剂型药物的剂型是指药物制剂的形态和制备方法。
常见的药物剂型包括以下几种:1. 片剂:片剂是用粉末状药物经过加工制成固体片状的制剂,便于口服使用。
2. 膏剂:膏剂是一种半固态药物制剂,一般是由药物与基质混合制成,用于外用。
3. 水剂:水剂是一种以水作为主要溶剂的药物制剂,便于口服或注射使用。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3.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又称药效学(PD),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又称药动学(PK),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5.离子障(ion trapping):分子状态(非解离型)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
不易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6.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7.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8.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体内多种药物代谢酶作用下,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9.排泄(excretion):是药物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
10.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也称首过代谢(first pass metabolism)或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指药物经过肠黏膜及肝脏是被部分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11.再分布(redistribution):药物从一种组织向另一种组织转移的过程。
12.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某些药物在肝与葡萄糖等结合,随胆汁排入小肠后被水解,游离的药物可被重吸收,这称为肠肝循环。
13.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指血中药物消除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血药浓度降低按某一恒定比重进行消除,所以又叫恒比消除。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物: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3.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4.称药效学。
5.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药效学1.局部作用: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作用。
2.全身作用:药物被吸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分而产生的作用。
3.对症治疗:为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称治标。
如用解热镇痛药所消除机体发热之症状。
4.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发病的原因,去除疾病的根源。
如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病原体。
5.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6.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7.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8.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映,是因药物系抗原,可使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使用药物时,抗原和抗体结合产生变态反应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
9.后遗反应:后遗反应指在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0.继发反应:是指使用药物治疗后随之而引起的反应。
11.特异质反应:由于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于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某些常人不同的反应。
12.药物依赖性:病人连续使用某些药物所引起的对药物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13.剂量:一般指药物每天的用量。
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
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14.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刚能效引起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5.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即效能16.效价强度: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药学综合名词解释
药物分析1.药物(drug)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
2.药品(medicinal products)由药物经一定的处方和工艺制备而成的制剂产品,是可供临床使用的商品。
3.药物分析(pharmaceutical analysis):利用分析测定手段,发展药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药物的质量规律,对药物进行全面检验与控制的科学。
4.中国药典(Chinese pharmacopoeia,ChP):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制、出版,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药品质量标准。
5.鉴别试验(Identification test):根据药物的某些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特性所进行的试验,以判定药物的真伪。
6.一般鉴别试验(General identification test):根据某一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或理化性质,通过化学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
7.专属鉴别试验(Specific identification test):根据药物分子中的特殊基团或官能团特殊反应或典型的有机官能团反应,在一般鉴别试验的基础上,区别同类药物或具有相同化学结构部分的各个药物单体。
8.杂质(Impurities):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9.杂质限量: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
10.特殊杂质(Related Substances):在特定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引入的杂质,这类杂质随药物的不同而不同。
11.有关物质:药物中可能存在的原料、中间体、降解物、异构体、聚合体、副反应产物和降解产物等。
12.干燥失重(loss on drying):药品在规定的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量,以百分率表示。
13.炽灼残渣(Residue on ignition):有机药物经炭化或挥发性无机药物加热分解后,高温炽灼所产生的非挥发性无机杂质的硫酸盐。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1. 药物(drug):药物是人类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为了调节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的特殊化学品。
2.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研究化学药物的合成、阐明药物的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以及极具朝气的朝阳学科。
3. 国际非专有药名(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INN):是新药开发者在新药研究时向世界卫生组织(WHO)申请,由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的药物的正式名称并推荐使用。
该名称不能取得任何知识产权的保护,任何该产品的生产者都可使用,也是文献、教材及资料中以及在药品说明书中标明的有效成分的名称。
在复方制剂中只能用它作为复方组分的名称。
目前,INN名称已被世界各国采用。
4. 中国药品通用名称(Chinese Approved Drug Names,CADN):依据INN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药政部门组织编写了《中国药品通用名称》(CADN),制定了药品的通用名。
通用名是中国药品命名的依据,是中文的INN。
CADN主要有以下的一些规则:中文名使用的词干与英文INN对应,音译为主,长音节可简缩,且顺口;简单有机化合物可用其化学名称。
5. 巴比妥类药物(barbiturates agents):具有5,5二取代基的环丙酰脲结构的一类镇静催眠药。
20世纪初问市的一类药物,主要由于5,5取代基的不同,有数十个各具药效学和药动学特色的药物供使用。
因毒副反应较大,其应用已逐渐减少。
6. 内酰胺-内酰亚胺醇互变异构(lactam- lactim tautomerism):类似酮-烯醇式互变异构,酰胺存在酰胺-酰亚胺醇互变异构。
即酰胺羰基的双键转位,羰基成为醇羟基,酰胺的碳氮单键成为亚胺双键,两个异构体间互变共存。
常用药学名词解释
程度。标明“忌用”的药,说明其不良反应比较明确,发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很大,但人有个 体 差异,不能一概而论,故用“忌用”一词以示警告。
禁用(Forbid to use) 药品 “禁用”是对用药的最严厉警告。 用后会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带有 TM标识的商标,尚未获得注册,属于未经任何审批的 标 识、文 字、 图案 ,按 照《 药品 包装 标签 和说 明书 管理 规定》(暂 行) 的要 求, 不得 擅自 加入 药品 包装、标签中按注册商标使用。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由于美国的商标通常加注 TM,而在我国只 表示已使用的商标,并未取得商标注册证书;而 R(Register的缩写)才真正表示其为注册商标 。 所以,在购药时,谨防销售人员借 TM之名,大肆夸大疗效,从而受到误导被欺诈。 质量管理规范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1999 年 8 月 1 日起施行。 GSP: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自 2000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 GAP: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试行)》,2002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 GLP: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2003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 GCP: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2003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 GPP: 《优良药房工作规范》,2003 年 2 月 25 起施行。 适应证 系指该种药物适用于某种疾病症状 (或证候)的范围。如充血性心力衰竭为强心苷药物 的 适应证;风热外感为辛凉解表药的适应证。 药物的适应证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记载 于 药品说明书者为法定适应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证是判断药品选用是否正确的根据之一。
药物学名词解释
药物学名词解释药物学是研究药物的起源、性质、制备、使用、药理和毒理等方面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药物学中常用的词汇的解释:1. 药物(drug):指能够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的物质。
药物主要有化学药物、天然药物和生物制品等类型。
2. 化学药物(chemical drug):由化学合成得到的药物。
化学药物通常具有明确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
3. 天然药物(natural drug):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自然界中提取得到的药物。
天然药物通常具有复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
4. 生物制品(biological product):由生物制备的药物,包括蛋白质药物、疫苗、基因治疗药物等。
生物制品通常具有与人体生物分子相似的结构和功能。
5.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药效、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学科。
药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信号转导途径、药物代谢和排泄等。
6.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药物或其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有害作用的学科。
毒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毒物对器官和组织的损伤机制等。
7.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药代动力学可以帮助评估药物的药效持续时间、剂量调整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8. 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指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产生的一种影响药物代谢和药效的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药物的增效或减效,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9.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在生物系统中产生的效应和药物与受体的关系的学科。
药效学可以帮助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剂量-效应关系。
10. 药物剂型(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指药物在制剂中的物理形态和制剂的剂型。
常见的药物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剂、注射剂、外用剂等。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物:指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药效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药代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的学科。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及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一般药理学研究:指对新药主要药效作用以外的广泛药理作用研究。
主要是研究药物对精神、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作用等。
安慰剂:是不含活性药物但又暗示某种效应的制剂(如在外形、颜色、味道等方面与某种活性药物或受试药物相同)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药物效应: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称为..抑制: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反应。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副作用:指用于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慢性毒性:指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四环素类等广谱性抗生素后,由于敏感菌株被抑制,而使肠道内菌群间的相对平衡被破坏,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部分激动剂:与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低的药物。
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没有内在活性,且激动剂相互竞争相同的受体极量:产生疗效的最大治疗量药物的效能:指药物引起的最大效应效价:指产生相同效应时所需要剂量或浓度大小,与药物的作用强度成反比治疗指数:是LD50与ED50的比值,该指数越大表示药物越安全首关效应: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表观分布容积:当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称...消除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个体差异:在相同用药情况下,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有所不同快速耐受性:在短时间内连续用药数次后,立即产生的耐受性交叉耐受性:机体对某些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药的敏感也降低特异质: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出现极敏感或极不敏感的反应,或出现与通常性质不同的反应躯体依赖性:反复用药后造成身体适应状态产生欣快感,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综合症,称为精神依赖性:用药后产生愉快满足的感觉,使用药者在精神上渴望周期性或连续用药,以达到舒适感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或先后序贯应用,而引起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称.. 协同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增加总称...拮抗作用:合并用药效应减弱,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总和胆碱受体:能与ACh结合的受体。
药物学重点名词解释
药物学重点名词解释
1. 药物: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缓解或预测疾病的物质,包括化学药品、天然药物和生物制品等。
2. 药效学: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3. 药理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所产生的生化和生理效应,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药物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等。
4. 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的速率和程度等。
5. 药物相互作用:指两种或更多药物同时使用时,相互影响产生的效应,包括增强、拮抗、毒性加强、副作用增加等。
6. 剂型:指药物制剂的具体形式和制备方法,比如片剂、注射剂、口服液等。
7. 给药途径:指药物进入机体的途径,包括口服、注射、吸入、外用等。
8. 治疗窗口:指使用某种药物时,药物浓度在有效治疗范围内的窗口,以保证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9. 药物耐受性:指在长期用药过程中,机体逐渐对药物产生减
效或失效的状态。
10. 副作用:指使用药物时,药物除治疗目标外产生的其他不
良效应,比如恶心、头痛、皮疹等。
11. 作用靶点:指药物在机体内发挥作用的分子或细胞结构,
例如药物与受体结合来实现治疗效果。
12. 药物开发:指从药物研发起始到获得上市批准的整个过程,包括药物设计、合成、鉴定、临床试验等。
13. 毒理学:研究化学物质或药物对生物体的有害效应及其机
制的科学。
14. 药物滥用:指超过医学需要和指导,非法或不正当使用药物,造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
15. 药物治疗:使用合适的药物来预防、治疗或缓解疾病的过程。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1、药物:以预防、诊断、治疗、缓减人的病痛、恢复健康为目的而使用的,有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人体的各种物品。
2、天然药物:从自然界中获取的某种药物。
例如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
3、有机药物:主要含有有机化合物的药物。
4、无机药物:主要含有无机化合物的药物。
5、生物药物: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等为原料,通过生物技术或生物工艺制备而成的药物。
6、合成药物: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药物。
7、抗生素: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具有抗病原性或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8、药物活性:药物对生物体产生作用的性质和能力。
9、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问。
10、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规律的科学。
11、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学问。
12、稳定性:药物保持其质量不变的能力。
13、安全性:指按具体品种的药物安全性资料和临床药物毒性资料,对具体药品使用时可能出现的危险性做出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注意事项。
14、有效性:指在临床上判断一种药物是否有效,主要观察其是否降低了病人的发病率和/或死亡率,使病人的症状减轻,恢复健康。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药物化学:是一门以化学为基础,研究药物性质、作用机制、结构与活性关系以及药物制备和剂型设计的学科。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包括药物的作用靶点、作用方式、作用强度及作用时程。
3、药动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与药物效应的关系。
4、药物分析:研究药物的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等分析方法,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5、药物设计: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设计新的药物分子,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
6、临床药理学: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等,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7、药剂学:研究药物的制备、加工、形态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drug):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3、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药物作用的机体反应的表现,即药物作用的结果。
4、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如庆大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等。
5、副反应(side raction):也称副作用,指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如阿托品用于治疗胃肠痉挛引起的口干、心悸、便秘等作用。
6、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作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如致癌、致畸胎和致突变等反应。
7、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出现乏力、困倦等现象。
8、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明显回升。
9、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药理性拮抗剂救治可能有效,对骨骼肌松弛药琥珀胆碱发生的特异质反应是由于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所致。
10、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11、量效曲线(dose-effect curve):用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则得。
12、量反应(graded response):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
8.非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atypical antipsychotic agents):近年来问世的一些抗精神病药物。和传统的吩噻嗪类和氟哌啶醇药物不同,其拮抗多巴胺受体的作用较弱,可能是产生多巴胺和5-羟色胺受体的双相调节作用,其锥体外系的副反应较少,具有明显治疗精神病阳性和阴性症状的作用。代表药物如氯氮平。
1、
7.锥体外系反应(effects of extrapyramidal system,EPS):锥体外系指在中枢锥体系以外的连接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丘脑、小脑网状结构及神经元的神经束和传导系统。是一套复杂的神经环路。锥体外系的反应指震颤麻痹,静坐不能、急性张力障碍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锥体外系的症状,常是抗精神病药物的副反应。
15.抗胆碱药(anticholinergic drugs):即胆碱受体拮抗剂(cholinoceptor antagonists),主要是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受体的相互作用的药物。
16.非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剂(nondepolarizing 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s):又称非去极化型肌松药,属于N2胆碱受体拮抗剂。此类药物和ACh竞争,与运动终板膜上的N2胆碱受体结合,因无内在活性,不能激活受体,但是又阻断了ACh与N2受体结合及去极化作用,使骨骼肌松弛,因此又称为竞争性肌松药。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1. 药物(drug):药物就是人类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为了调节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得特殊化学品。
2.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药物化学就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研究化学药物得合成、阐明药物得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得综合性学科,就是药学领域中重要得带头学科以及极具朝气得朝阳学科。
3. 国际非专有药名(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lsubstance,INN):就是新药开发者在新药研究时向世界卫生组织(WHO)申请,由世界卫生组织批准得药物得正式名称并推荐使用。
该名称不能取得任何知识产权得保护,任何该产品得生产者都可使用,也就是文献、教材及资料中以及在药品说明书中标明得有效成分得名称。
在复方制剂中只能用它作为复方组分得名称。
目前,INN 名称已被世界各国采用。
4. 中国药品通用名称(Chinese Approved Drug Names,CADN):依据INN 得原则,中华人民共与国得药政部门组织编写了《中国药品通用名称》(CADN),制定了药品得通用名。
通用名就是中国药品命名得依据,就是中文得INN 。
CADN 主要有以下得一些规则:中文名使用得词干与英文INN 对应,音译为主,长音节可简缩,且顺口;简单有机化合物可用其化学名称。
5. 巴比妥类药物(barbiturates agents):具有5,5二取代基得环丙酰脲结构得一类镇静催眠药。
20世纪初问市得一类药物,主要由于5,5取代基得不同,有数十个各具药效学与药动学特色得药物供使用。
因毒副反应较大,其应用已逐渐减少。
6. 内酰胺-内酰亚胺醇互变异构(lactam- lactim tautomerism):类似酮-烯醇式互变异构,酰胺存在酰胺-酰亚胺醇互变异构。
即酰胺羰基得双键转位,羰基成为醇羟基,酰胺得碳氮单键成为亚胺双键,两个异构体间互变共存。
名词解释药物
名词解释药物
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缓解、诊断疾病或改善健康状况的化学物质或植物提取物等。
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注射、贴片、喷雾、滴眼等多种途径给予患者。
药物具有治疗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但同时也具有潜在的副作用和风险。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按照剂量和使用方式使用药物。
药物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例如,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化学药物、生物制品和中药等;根据来源可分为天然药物和合成药物等;根据用途可分为处方药、非处方药和中草药等。
药物的分类对于临床医生合理使用药物、保障患者用药安
全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虽然可以帮助患者治疗疾病,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和药品说明书
的使用说明,不可自行增减药量、频次和使用时间,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此外,如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者过敏等情况,应该及时告知医生并停止使用药物。
药物名词解释
药物名词解释药物是指一类具有治疗、预防、诊断或缓解病症的物质。
药物可以分为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制剂和中草药。
化学合成药物是利用化学方法从天然或合成的原料中合成出来的药物。
这类药物的优点是剂量准确、疗效可靠,但副作用也较为明显。
常见的化学合成药物有抗生素、抗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等。
生物制剂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从动植物或微生物中提取或合成的药物。
生物制剂的特点是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选择性,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但生产过程较为复杂。
常见的生物制剂有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和重组蛋白药物等。
中草药是以植物的药材为原料制成的药物。
中草药具有源于自然、疗效温和、副作用较小的特点。
中草药通常是通过浸泡、煎煮等传统方法制备而成,包括中药饮片、中药颗粒和中药注射剂等。
中草药在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和改善机体整体状况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与人体内的分子结合来发挥作用。
药物可以在体内结合特定的受体,通过影响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途径来调节相关的生理过程,实现疗效。
药物还可以通过抑制病原体的生长、杀死病原体或改变病原体的遗传物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药物的使用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来合理选用和使用。
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途径和频率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药物的不良反应也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及时调整剂量或停药。
在购买药物时,要到正规药店或医院购买,并遵循药师或医生的建议,避免盲目使用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药物只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使用药物的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结构和适度的运动,能够更好地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之,药物是一类具有治疗、预防、诊断或缓解病症的物质。
药物可以分为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制剂和中草药。
药物的作用机制通过与人体内的分子结合来发挥作用。
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剂量、途径和频率的要求,并遵循药师或医生的建议。
此外,药物只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健康的生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名词解释
1.饲料药物和毒物:饲料药物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在饲料加工、制作、贮藏和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微量,经过仔细处理和预混合均匀的物质,是一类通过饲料和饮水途径使用的兽药。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活的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性化学物称为毒物。
2.剂型(dosage form):原料药一般不能直接用于疾病的治疗或预防,必须进行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便于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粉剂、片剂、注射剂等。
制剂(preparation):具体一个品种的一种剂型,如土霉素片。
3.外源性化合物(Xenobiotics):是在动物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内源性化合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4.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简称药效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简称药动学。
5.药物作用:药物小分子对机体细胞大分子之间的初始反应。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
6.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进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作用。
全身作用:也叫吸收作用(Abosorptive action),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而产生的作用。
7.原发作用:也叫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药物吸收后直接对某器官组织产生的作用。
继发作用:也叫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在原发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间接作用。
8.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致病因子,称为对因治疗,中医称治本。
对症治疗: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为对症治疗,亦称治标。
9.副反应: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或危害不大的不良作用。
毒性反应:用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而发生的不良反应。
严重,可预知,可避免。
继发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重, 也称反跳。
变态反应(Allergy),过敏反应:仅见于少数特异质病人,很小量即可引起。
特异质反应: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异常增高
10.构效关系:指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的药理效应或毒性之间的关系。
量效关系: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比,靶部位的浓度取决于药物的剂量,定量分析与阐明药物的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
11.剂量相关概念:无效量:剂量过小,不产生任何效应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se,threshold dose):能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剂量,也叫阈剂量。
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 dose, ED50 ):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剂量,称为半数有效量。
极量(Maximal dose ):出现最大效应的剂量。
若增加剂量,效应不加强,反而出现毒性反应,药物效应产生质变最小中毒量(Minimal toxic dose ):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致死量(Lethal dose ):引起动物死亡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对多数动物投药后半数动物发生死亡的剂量,是反映急性毒性的重要指标。
12.效价强度:药物达到一定药理效应所需的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常用半数有效量(ED50)表示。
效能:药物达最大药理效应的能力(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治疗指数=LD50/ED50
13.受体(Receptor):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
配体(Ligand):对受体具有选择性结合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
14.亲和力:表示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服从质量作用定律。
内在活性: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干涉组织代谢的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学过程的特性或能力。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诱导效应的能力取决于内在活性,又称效能。
15.激动药(agonist):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相应的效应,与受体有亲和力和内在活性。
拮抗药(antagonist):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
16.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内服药物由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又称首过消除(first-pass elimination)。
17.酶的诱导 (Enzyme induction):有些药物能兴奋肝微粒体酶系,促进其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称为酶的诱导。
酶的抑制 (Inhibition):使药酶的合成减少或活性降低,称为酶的抑制。
18.体清除率 (body Clearance)简称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机体通过各种消除过程消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反映肝肾功能。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指药物以某种剂型的制剂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
是决定药物量效关系的首要因素。
19.相加作用:药物合用的效应等于各药单用效应的代数和。
增强作用:药物合用的效应大于各药单用效应的代数和,也称协同作用(Synergism)。
拮抗作用::药物合用的效应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总和。
20.母药(原型药):Parent drug,用药后,在体内没有发生代谢(生物转化)的药物。
每种药物的原型药通常是组成标志残留物的成分。
标志残留物 (Mark residue):表示某种药物残留的物质,有的是以原型药作为一种药物的标志残留物,有的是以原型药加其某种代谢物作为一种药物的标志残留物。
21.窄谱抗菌药:仅对革兰氏阳性或阴性菌产生作用。
青霉素:革兰氏阳性菌;链霉素:革兰氏阴性菌。
广谱抗菌药:凡除能抑制细菌外,也能抑制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抗菌作用广泛的药物。
22.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99%或99.5%以上)的最低浓度。
23.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是指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磺胺、四环素等。
杀菌药(Bacteriocidal drugs):是指既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又能杀灭细菌的药物,如青霉素、氨基苷类、氟喹诺酮类
24.天然耐药性:也称固有耐药性,是细菌的遗传特征,不可改变的。
获得耐药性:是细菌在多次接触抗菌药后,产生了结构或功能的变异,而形成具有抗药性的变异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
交叉耐药性::某种病原菌对一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往往对同一类抗菌药具有耐药性。
25.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机体不同器官、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表现明显的差异,对某一器官、组织作用特别强,而对其他组织的作用弱,甚至对相邻的细胞也不产生影响,这种现象为药物的选择作用。
26: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指药物一方面改变机体的生理生化或病理过程,达到防治疾病或改善生产性能的效果,称为治疗作用或有益作用。
另一方面,也可能引起机体生理生化过
程紊乱或结构损伤等反应,称为不良反应或有害作用。
27:给药后,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最后通过各种途径离开机体,这一过程,称为体内过程,或体内处置
28.药酶::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通常是在各种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参与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
29.配置 Disposition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消除的状态特征称为药物体内的“配置状态”,简称为药物的配置或处置。
30.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指药物以某种剂型的制剂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
是决定药物量效关系的首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