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案新部编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庖丁解牛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2. 理解文本深厚的文化意蕴:解牛之技——解牛之道、养生之道——庄子之道——解道之道
3. 形式上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研讨,体会文本体裁特征
2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3教学重点
庖丁解牛之道庄子之道解道之道
4教学难点
理解“庄子之道”。
使用教材设想:设计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和庄子相遇,他慨然放歌“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满腹才华却在仕途上一贬再贬的苏轼和庄子相遇,他洒脱吟啸“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今天我们以《庄子养生主》中一篇《庖丁解牛》和庄子相遇,看我们又能从庄子那里得到什么呢?
活动2【活动】初读——解牛之技评论
1.请大家齐读一二自然段。
2.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文惠君看完解牛过程,立即做出了什么评价?
幻灯片展示: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技”着重变色)
3.技何至此乎?“此”这个代词在原文指代什么内容?
师带生齐读: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师问:这句话的表意非常明显,这里的手、肩、足、膝的动作具有什么美?
生:舞蹈美。
师问:动作之声、奏刀之声具有什么美?
生:音乐美。
师问:音乐美、舞蹈美,我们除了可以从《桑林》、《经首》这些乐曲、舞曲的名字上来感受,这句话在文字排列上有没有暗示呢?让我们把这句话按照正确的主谓宾来排列应该是什么?
幻灯片展示: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合于《桑林》之舞。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乃中《经首》之会。
对比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师:这种写法叫并提,我们在《师说》中学过“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并提是为了使句子紧凑整齐,文辞简练,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这两组文字在文字排列上,读起来有何区别呢?
句式表达上的对称和整齐,使得解牛的动作更具有音乐美和舞蹈美的体现
4.“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解牛本是血腥残忍的,“见其生,不忍闻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 可庖丁解牛的过程不仅不残忍,而且简直是如听音乐、如观舞蹈,带给我们艺术般的享受。
5.面对文惠君的惊叹,庖丁释刀而对,“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庖丁所答非文惠君所叹啊!可庖丁陈言结束之后,文惠君再赞——
幻灯片展示:
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这次赞叹和初次赞叹有何区别?
学生对比阅读。读出“嘻”惊叹、赞美、“技何”的重音;“善哉”发自内心的敬佩,“养生”重读。再赞:得养生之道
6.过渡——文惠君初赞是赞技,再赞是得养生之道,“臣之所好者,道也”,那到底庖丁说了什么样的解牛之道,就让文惠君有了由解牛之技到养生之道认识的飞跃呢?来,我们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三自然段。
活动3【活动】再读——养生之道评论
1.指定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提问:文惠君从庖丁陈述解牛的一席话中得到了养生之道,请同学们思考庖丁的话,说说你觉得文惠君得到了什么样的养生之道?
幻灯片展示:
小组讨论:你觉得文惠君得到了什么样的养生之道?(《庖丁解牛》中的养生则是以牛比喻复杂的社会,为了保持精神上的自由,人该如何和复杂的社会相处?) 养生定义:狭义养生指的是让身体更加健康,让生命得以延长。广义的养生指的则是精神上的自由。
养生主篇,主旨在说护养生之主——精神。——陈鼓应《庄子古今译注》3.小组展示:小组推荐发言人代表上台陈述小组讨论观点,指定一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记录学生发言内容。
4.教师总结点拨:
幻灯片展示:
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社会的复杂如同牛的胫骨盘结,处理世事应“因其固然”、“依乎天理”顺其自然, 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并怀着“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且以藏敛“善刀而藏”为自处之道。
——陈鼓应《庄子古今译注》活动4【活动】三读——庄子之道评论
可是,如果仅仅从养生之道的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我们还没有得到《庄子·庖丁解牛》这篇文章的精髓,《庄子》一书以“蛇首动而蛇尾动”来解释其全书主旨,其书的思想是融会贯通的,《庄子》任何一章节都彰显了庄子哲学的思想核心。那想不想就借《庖丁解牛》来一窥庄子的核心思想呢?也就是想不想仅凭一篇《庖丁解牛》就去读懂庄子呢?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一)物我两忘
若以“牛”喻社会,那么“刀”则喻人(过渡语)
幻灯片展示:
1、这段文字中庖丁眼中的“牛”有何变化呢?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学生解答、教师点拨:
这三个过程是我们掌握万事万物规律必经的一个过程。“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就是表象之牛,一个整体的庞然大物,看不清楚其中内在结构,人如刀刃在牛里胡割乱砍或摸索前行,或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一句话能概括其态“心为形役”,此期为迷茫执着期;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即“目无全牛”,但是对比第三层阶段的神遇,意味着此阶段作为感官的“目”虽有所用,“牛”犹有表相,“刀”仍有痕迹,可是已经在领悟的路途中渐入佳境,此期为掌握规律期;
“官止神行”意味着更高的境界,就庖丁而言,是目不用,全靠意念,尽去人工,自我已经完全融入了自然规律之中,真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两忘、物我交融之境。这既是解牛由技到道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追求的生命审美哲学的核心思想——“齐死生,忘物我”。
幻灯片飞出:以“牛”喻“忘物”
2、这段文字中对“刀”称呼有何变化?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刀刃——无厚
教师讲解: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相对立的状态是主客对立。主客对立和交融合一恰恰是庖丁解牛之道中阐明人和社会的两种精神状态。主客对立,恰如庖丁解牛之始,亦如良庖、族庖解牛之态,只知道胡砍乱割,这就是个人没有掌握自然社会规律时,犹如初生牛犊胡乱闯入丛林的状态,既是热爱这个世界,却又因为不甚了解而和世界不知不觉地相对立。只有当人达到目无全牛、刀刃者无厚的时候,才真正消解主客之对立,达成了物我两忘、物我相融、物我合一。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其中“刀刃者无厚”,注释对其的解释是“刀刃薄而锋利”,可是为什么庄子不直接表达为“刀刃者锋利”呢?若将“刀刃无厚”和“目无全牛”对比起来就可以明白,以“刀刃”喻人,只有人放下自我,越是无我之境越是能够洞悉全牛“规律”。
幻灯片展示:
当牛于目中越无全,则刀之刃者越无厚。
“刀刃者无厚”强调人要去其心之厚度、目之浅见,去其执迷,方可达到忘我之境,才能洞悉掌握规律,方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也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逍遥精神。
幻灯片飞出:以“无厚”喻“忘我”
(二)刀刃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