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思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持续 发展理论的提出,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科学技 术、社会文明发展的现阶段的必然结果。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我们共 、 同的未来》是这样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既 “
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 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1、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可持 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再生能力,非再生性 资源不致过度消耗并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 使环境的自净能力能得以维持:能以最低的 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历史和现状均已表明,要实现资源可持续利 用的关键是必须加强对人类自身经济行为的 约束,必须在生产部门提高生产效率,在消 费部门改变消费模式,以达到最高限度地利 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产生废物。
业活动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是技术水平差、 效率低的表现。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1、经济持续发展是根本 、 2、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良 、 好是基础 3、谋求社会全面进步是目标 、 4、多样性是标志 、
(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既涉及经济建设又涉及环 境保护,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的 综合概念,包含了资源可持续利用 环境保 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 资源可持续利用 护、清洁生产 可持续消费、公众参与 科 清洁生产、可持续消费 公众参与、科 清洁生产 可持续消费 公众参与 学技术进步、法制建设 国际合作等诸多领 法制建设、国际合作 学技术进步 法制建设 国际合作 域。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 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了 《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其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 “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 的情况下, 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 进而提出了可持续生存的9条基本原则。
4、可持续消费 、
《21世纪议程》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 是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 。目前,工业化国家 消费了世界石油产量的一半以上,由此产生了全球温室气体 的70%。如果全球都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来消耗能源和资源, 那得需要3个地球。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1994年发表的报告《可持续消费的政策 因素》中指出:可持续消费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 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 及后代的需求"。该报告还指出,可持续消费并不是介于因 贫困引起的消费不足和因富裕引起的过度消费之间的折衷, 而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它适合于全球各国各种收入水平的 人们。可持续消费要求人们像改变技术和产品一样改变自身 的价值观和消费态度。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依靠社会的力 量,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调整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心理需 求,树立起新的物质观和消费观。
以上论述,包括了两个重要概念,一是人类 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不能 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2、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 (1)着重于自然属性的定义 ) 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1991年对可持续性的 定义是“可持续地使用,是指在其可再生能 可持续地使用,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人类对 传统的价值观和发展观的一次深刻反思,是 对原有的漠视自然,以牺牲生态环境、滥用自 然资源的社会经济行为的否定。可持续发展
战略是人类正在探索的、 战略是人类正在探索的、既能保证经济持 续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 续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又能达到生态环 境持续良好、 境持续良好、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全新的 发展道路。显然,人类的这次反思是深刻的,
(3)着重于经济属性的定义 )
在《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作者巴比尔 (Edward B.Barbier)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 在保 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 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 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普朗克(Pronk) 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和哈克(Hag)在1992年为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是: “为全世界而不是为少数人的特权所提供公平机会的 为全世界而不是为少数人的特权所提供公平机会的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不进一步消耗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和涵容能 力”。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Pearce)和沃福德 (Warford)在1993年合著的《世界末日》一书中,提 出了以经济学语言表达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当发展 当发展 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 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 利减少”。 利减少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 2、持续性原则 、 3、共同性原则 、
公平性原则
所谓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公平性包括代内 公平与代际公平、区内公平与区际公平 公平与代际公平 区内公平与区际公平。可持 续发展的公平性是不同时空尺度的体现,当代与后 代、区际与区内之间都应具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当 代人不能为满足自己的发展而损害后代人发展所需 要的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国家或区域有进行在其 管辖区内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权力,但不能损害其他 国家或区域的资源条件与环境条件。 在人与自然方面,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 稳定,平等地对待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物种,应当彻 底地摒弃"人类中心观",而代之以"生态文明观"。
三、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全球议程
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上,世界各国一致同意,实施可持续发展以 保证人类的永续发展,会议制订了世界可持 续发展的《21世纪议程》,以此作为世界各 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指导。 《21世纪议程》是一份关于政府、政府间组 织和非政府组织所应采取行动的广泛计划, 旨在实现朝着可持续发展的转变。《21世纪 议程》为采取措施保障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供 了一个全球性框架。
《21世纪议程》分四部分,共40章 世纪议程》分四部分, 章 世纪议程
6、科学技术进步 、
降低污染强度的目标在相当大程度上要依赖科技进 步来实现。在全球迈向世纪之交的时刻,各个国家 都在纷纷考虑21世纪自己在国际领域的地位,并为 此制定对策和战略,在各种各样的对策、战略中科 在各种各样的对策、 在各种各样的对策 学技术的发展均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科学技 学技术的发展均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术、环境保护、经济竞争力和国家安全这几个重大 战略课题愈来愈密切地被联系在一起,而被给予一 体化的考虑。这至少表明科学技术发展已经被十分 密切地结合到有关环境的政策与战略考虑中去了。 我国政府制定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以" 科教兴国"促进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 型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这与可持续发展观是一致 的。
5、公众参与 、
可持续发展意义下的公众参与,是指公众接受并宣传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和参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人们参 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有教育、培训、参与、宣传等四 个方面。 《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要实现可持续发
展,基本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公众Fra Baidu bibliotek广泛参与”。
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的有关行动或有关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改 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世界观,进而用符合 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去改变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可持续 发展的公众参与不但要求珍惜环境资源,还要在产品的生 产与消费和废物的循环利用与处置等过程中合理操作,追 求效率和公平。
(4)着重于科技属性的定义 )
倾向这一定义的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
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 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 能接近‘零排放’ 密闭式’ 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 方法, 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 的消耗” 。还有的学者提出:“可持续发 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 艺或技术系统”。他们认为污染并不是工
整体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 环境的综合概念。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 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 性发展等三个方面。可持续性发展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 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可持续发展不仅 是经济问题,也不仅是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而是三者互相 影响的综合体。人类的最终目标是在供求平衡条件下的可持 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 保持资源、经济、社会同环境的协调,整体同步发展。不仅 仅是要求区域的各部门、各系统和各行业,而且是要求全球 各区域都应当在人类共同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互相协调,处理 好局部与全局、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 系,共同发展与进步。
2、环境保护 、
生态环境持续良好是可持续发展追求的主要 目标之一。人们已经认识到,在传统的国民 生产总值(GNP)的核算中,并未符由于经 济增长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造成的损害情 况考虑在内。环境影响通常没有相应的市场 表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经济价 值。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应该将所发生 的任何环境损失都进行价值评估并从GNP中 扣除。 有的学者提出了环境影响方程和环境 损害方程,用以计算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和损害。
绿色GDP核算的观点 核算的观点 绿色
3、清洁生产 、
人们逐渐认识到依靠未端治理 未端治理对环境的改善是有限 未端治理 的,关心产品和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依靠改进 生产工艺和加强管理 加强管理来消除污染才更为有效。于是 生产工艺 加强管理 清洁生产应运而生。 清洁生产也叫"无废少废工艺"、"无公害工艺"、"再 循环工艺"、"生态工艺"等,它们的基本内涵是一致 的。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合理利 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减到最小,又 能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 种生产模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89年指出"清洁生 清洁生 产是指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 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显然, 清洁生产是一种全新的工业生产模式,是环境保护 战略由被动向主动行动的一种转变,90年代以来, 清洁生产开始遍及全球,并取得明显成效。
持续性原则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资 资 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良好, 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良好,是可 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在进行任何经济 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活动的过程中,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资源的承 载能力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要适时调整自己 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资源的永续利 用和生态系统的持续良好。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主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全球议程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一)《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 寂静的春天》 对传统行为和观 念的早期反思 增长的极限》 (二)《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 引起世界反响的 严肃忧虑” “严肃忧虑”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 (三)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人类对环境 问题的正式挑战 我们共同的未来》 (四)《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 环境与发展 思想的重要飞跃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 (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环境与发 展的里程碑
速度) 力(速度)的范围内使用一种有机生态系统 或其他可再生资源”。同年,国际生态学联合会
(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进 一步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属性。他们将可持续 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更新 能力”。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 的发展。
(2)着重于社会属性的定义 )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我们共 、 同的未来》是这样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既 “
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 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1、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可持 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再生能力,非再生性 资源不致过度消耗并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 使环境的自净能力能得以维持:能以最低的 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历史和现状均已表明,要实现资源可持续利 用的关键是必须加强对人类自身经济行为的 约束,必须在生产部门提高生产效率,在消 费部门改变消费模式,以达到最高限度地利 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产生废物。
业活动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是技术水平差、 效率低的表现。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1、经济持续发展是根本 、 2、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良 、 好是基础 3、谋求社会全面进步是目标 、 4、多样性是标志 、
(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既涉及经济建设又涉及环 境保护,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的 综合概念,包含了资源可持续利用 环境保 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 资源可持续利用 护、清洁生产 可持续消费、公众参与 科 清洁生产、可持续消费 公众参与、科 清洁生产 可持续消费 公众参与 学技术进步、法制建设 国际合作等诸多领 法制建设、国际合作 学技术进步 法制建设 国际合作 域。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 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了 《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其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 “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 的情况下, 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 进而提出了可持续生存的9条基本原则。
4、可持续消费 、
《21世纪议程》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 是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 。目前,工业化国家 消费了世界石油产量的一半以上,由此产生了全球温室气体 的70%。如果全球都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来消耗能源和资源, 那得需要3个地球。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1994年发表的报告《可持续消费的政策 因素》中指出:可持续消费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 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 及后代的需求"。该报告还指出,可持续消费并不是介于因 贫困引起的消费不足和因富裕引起的过度消费之间的折衷, 而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它适合于全球各国各种收入水平的 人们。可持续消费要求人们像改变技术和产品一样改变自身 的价值观和消费态度。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依靠社会的力 量,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调整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心理需 求,树立起新的物质观和消费观。
以上论述,包括了两个重要概念,一是人类 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不能 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2、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 (1)着重于自然属性的定义 ) 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1991年对可持续性的 定义是“可持续地使用,是指在其可再生能 可持续地使用,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人类对 传统的价值观和发展观的一次深刻反思,是 对原有的漠视自然,以牺牲生态环境、滥用自 然资源的社会经济行为的否定。可持续发展
战略是人类正在探索的、 战略是人类正在探索的、既能保证经济持 续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 续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又能达到生态环 境持续良好、 境持续良好、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全新的 发展道路。显然,人类的这次反思是深刻的,
(3)着重于经济属性的定义 )
在《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作者巴比尔 (Edward B.Barbier)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 在保 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 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 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普朗克(Pronk) 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和哈克(Hag)在1992年为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是: “为全世界而不是为少数人的特权所提供公平机会的 为全世界而不是为少数人的特权所提供公平机会的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不进一步消耗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和涵容能 力”。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Pearce)和沃福德 (Warford)在1993年合著的《世界末日》一书中,提 出了以经济学语言表达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当发展 当发展 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 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 利减少”。 利减少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 2、持续性原则 、 3、共同性原则 、
公平性原则
所谓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公平性包括代内 公平与代际公平、区内公平与区际公平 公平与代际公平 区内公平与区际公平。可持 续发展的公平性是不同时空尺度的体现,当代与后 代、区际与区内之间都应具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当 代人不能为满足自己的发展而损害后代人发展所需 要的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国家或区域有进行在其 管辖区内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权力,但不能损害其他 国家或区域的资源条件与环境条件。 在人与自然方面,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 稳定,平等地对待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物种,应当彻 底地摒弃"人类中心观",而代之以"生态文明观"。
三、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全球议程
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上,世界各国一致同意,实施可持续发展以 保证人类的永续发展,会议制订了世界可持 续发展的《21世纪议程》,以此作为世界各 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指导。 《21世纪议程》是一份关于政府、政府间组 织和非政府组织所应采取行动的广泛计划, 旨在实现朝着可持续发展的转变。《21世纪 议程》为采取措施保障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供 了一个全球性框架。
《21世纪议程》分四部分,共40章 世纪议程》分四部分, 章 世纪议程
6、科学技术进步 、
降低污染强度的目标在相当大程度上要依赖科技进 步来实现。在全球迈向世纪之交的时刻,各个国家 都在纷纷考虑21世纪自己在国际领域的地位,并为 此制定对策和战略,在各种各样的对策、战略中科 在各种各样的对策、 在各种各样的对策 学技术的发展均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科学技 学技术的发展均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术、环境保护、经济竞争力和国家安全这几个重大 战略课题愈来愈密切地被联系在一起,而被给予一 体化的考虑。这至少表明科学技术发展已经被十分 密切地结合到有关环境的政策与战略考虑中去了。 我国政府制定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以" 科教兴国"促进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 型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这与可持续发展观是一致 的。
5、公众参与 、
可持续发展意义下的公众参与,是指公众接受并宣传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和参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人们参 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有教育、培训、参与、宣传等四 个方面。 《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要实现可持续发
展,基本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公众Fra Baidu bibliotek广泛参与”。
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的有关行动或有关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改 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世界观,进而用符合 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去改变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可持续 发展的公众参与不但要求珍惜环境资源,还要在产品的生 产与消费和废物的循环利用与处置等过程中合理操作,追 求效率和公平。
(4)着重于科技属性的定义 )
倾向这一定义的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
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 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 能接近‘零排放’ 密闭式’ 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 方法, 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 的消耗” 。还有的学者提出:“可持续发 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 艺或技术系统”。他们认为污染并不是工
整体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 环境的综合概念。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 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 性发展等三个方面。可持续性发展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 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可持续发展不仅 是经济问题,也不仅是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而是三者互相 影响的综合体。人类的最终目标是在供求平衡条件下的可持 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 保持资源、经济、社会同环境的协调,整体同步发展。不仅 仅是要求区域的各部门、各系统和各行业,而且是要求全球 各区域都应当在人类共同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互相协调,处理 好局部与全局、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 系,共同发展与进步。
2、环境保护 、
生态环境持续良好是可持续发展追求的主要 目标之一。人们已经认识到,在传统的国民 生产总值(GNP)的核算中,并未符由于经 济增长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造成的损害情 况考虑在内。环境影响通常没有相应的市场 表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经济价 值。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应该将所发生 的任何环境损失都进行价值评估并从GNP中 扣除。 有的学者提出了环境影响方程和环境 损害方程,用以计算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和损害。
绿色GDP核算的观点 核算的观点 绿色
3、清洁生产 、
人们逐渐认识到依靠未端治理 未端治理对环境的改善是有限 未端治理 的,关心产品和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依靠改进 生产工艺和加强管理 加强管理来消除污染才更为有效。于是 生产工艺 加强管理 清洁生产应运而生。 清洁生产也叫"无废少废工艺"、"无公害工艺"、"再 循环工艺"、"生态工艺"等,它们的基本内涵是一致 的。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合理利 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减到最小,又 能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 种生产模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89年指出"清洁生 清洁生 产是指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 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显然, 清洁生产是一种全新的工业生产模式,是环境保护 战略由被动向主动行动的一种转变,90年代以来, 清洁生产开始遍及全球,并取得明显成效。
持续性原则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资 资 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良好, 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良好,是可 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在进行任何经济 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活动的过程中,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资源的承 载能力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要适时调整自己 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资源的永续利 用和生态系统的持续良好。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主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全球议程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一)《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 寂静的春天》 对传统行为和观 念的早期反思 增长的极限》 (二)《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 引起世界反响的 严肃忧虑” “严肃忧虑”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 (三)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人类对环境 问题的正式挑战 我们共同的未来》 (四)《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 环境与发展 思想的重要飞跃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 (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环境与发 展的里程碑
速度) 力(速度)的范围内使用一种有机生态系统 或其他可再生资源”。同年,国际生态学联合会
(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进 一步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属性。他们将可持续 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更新 能力”。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 的发展。
(2)着重于社会属性的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