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简评
第五 , 将港 、 澳 、 台地 区 的经 济史纳 人 了 中华人 民 共和 国经 济史体 系 。 在 已 经 出版 的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经 济 史》专著 中 , 由于 种 种 原 因 , 一 般都 没 有包 括 香 港 .、 澳 门 、 台 湾地 区 的经济发展 和制度变 迁 的 历史 , 因此 显 得 不 够完整 , 该 书则弥 补 了这 个缺憾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分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分期我们在研究经济史和编撰经济史论着时,需要考虑分期问题。
这是因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过程本来就呈现阶段性,正确区分互相衔接而又各有特点的不同阶段,辨别各个阶段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因素,寻找依次发展的各种形态,是认清经济演变规律所必需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正确的分期才能准确地体现和区分各个时期的社会性质。
在同一种性质的社会经济形态时期,根本矛盾相同,“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
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
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①对经济发展过程不划分阶段,即不分期就不能说明经济的变化、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及其规律,不能完成经济史学科的基本任务。
正在兴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在建设过程中迫切地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现将鄙见陈述于下。
一、标准要正确地分期,需要有正确的分期理论与方法。
首先要有正确的分期标准。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奉,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289页。
国民经济史(简称经济史)分期的标准,与通史和其他专史(政治史、政党史、文化史、军事史……)不同,与各经济专史(工业史、农业史、金融史、资本主义经济史、封建土地制度史……)也不同。
原因在于它们的研究对象不同。
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统一的过程。
经济史的对象决定了它的分期标准。
经济史的分期标准应是国民经济整体变化的重要表现,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表现。
我们现在的分期对象是1949年以后的中国经济发展。
它的一些重要特征.是我们在处理分期问题时必须予以注意的、、诸如:第一,建国以后,中国历史进入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期。
《中国经济史》教学PPT11(2024)
2024/1/26
02
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
展。
03
辛亥革命后短暂春天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一
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
短暂的春天。
15
近代工业与交通通讯事业兴起
近代工业兴起
《中国经济史》教学PPT11
2024/1/26
1
目录
• 引言 • 古代中国经济概述 • 近代中国经济变革 • 现代中国经济腾飞 • 当代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讨 • 总结与展望
2024/1/26
2
2024/1/26
01
引言
3
课程目的与意义
01
02
03
04
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史的发展历 程和演变规律。
掌握中国经济史的基本概念和 主要理论。
2024/1/26
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激发市场 活力。
19
对外开放与全球化进程参与
对外开放政策
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的对外开放战略,推动贸易和投资自 由化便利化。
参与全球化进程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积极 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2024/1/26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培育壮大新动能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 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03
2024/1/26
02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 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 保护,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中国的经济史
中国自远古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距今约170万年前,已有原始人类在中国土地上劳动、生息。
约1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6000年余处。
据已发掘资料,在8000-7000年前和7000-6000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若干地区的原始农业(见中国原始农业)已分别进入熟荒耕作。
在云南、西藏、两广和台湾,也发现4000年前左右的发展了的原始农业遗址。
蒙新高原和东北地区,曾有以农业为主的原始经济遗址,后来发展为以游牧为主的经济。
在发达的原始农业中,黍、粟、豆、稻、麦和大麻、桑已是主要种植物,马、牛、羊、猪、狗、鸡已是主要家畜。
中国青铜器的使用较早(见中国的青铜生产工具),距今4000年左右,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区已进入青铜时代。
同时这些地区的氏族公社逐渐趋于解体,产生阶级分化。
大约自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开始就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约在公元前13-前11世纪,已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
中国史籍丰富:自甲骨、金文的有关记载,经历代《食货》等志,已形成一经济史体系。
地方志尚存8000余种,为别国罕见。
历代文集、笔记、碑刻、档案、文契等,浩若烟海。
治经济史者大都以1840年雅片战争以前为古代史,这以后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史。
又以中国封建社会甚长,经济演变错综复杂,多是按断代史传统进行研究,以求专精。
先秦经济(公元前3世纪以前)公元前16-前11世纪的商代,已是发达的奴隶社会。
商直接统治地区大体属黄河冲积平原,土质较松,气温雨量适中,农业发达;考古发掘有专建粮窖,又颇有余粮酿酒。
手工业中,青铜工艺已臻纯熟,并出现釉陶。
商作大邑,殷都(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范围达24平方公里。
至西周,农业有了新的发展,许多地区由熟荒耕作转向休闲耕作。
农具仍以木石为主,但已大量使用青铜。
春秋以降,随铁器和畜力的推广,逐渐进入铁犁牛耕的传统农业(见中国传统农业)。
中国经济史课件
海外贸易的拓展
古代中国积极开展海外贸易,与东南亚、 南亚、中东等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
财政与金融制度的演变
财政制度的变革
古代中国财政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如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唐宋时 期的两税法等,这些变革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金融制度的萌芽
古代中国金融制度处于萌芽状态,但已经出现了类似银行的金融机构 和信用工具,如钱庄、票号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融入全球 化进程。
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实施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战略,如“863计划”、“973计 划”等。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水利设施的兴建
古代中国重视水利建设,修建了许多 大型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 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手工业种类繁多,如纺织、 陶瓷、冶金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与手工业的结合
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形成 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
商业与贸易的兴起
货币与金融的发展
古代中国货币制度不断完善,出现了铜钱、 银两等货币形式,金融活动也逐渐活跃起
来。
商业城市的出现
古代中国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如 长安、洛阳、开封等,这些城市商 业繁荣,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手工业
者聚集。
A
B
C
D
商帮与商会的形成
古代中国商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扩大商 业网络,形成了各种商帮和商会组织。
全球经济治理 中国在经济史中积累的治理经验,如稳定货币政 策、财政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等,对全球经济治 理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史
中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史中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史: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这段时期主要是恢复长期战乱对经济的破坏。
这段时间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同时进行土地改革,实际上承认农民土地私有等等。
这段时期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打下最初的基础。
二、1953年~1958年,这段时期主要是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分为两大部分,其一,在生产力角度上,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就增强了基础工业的实力;其二,在生产关系角度上,实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
比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之类的。
三、严重失误时期(1958~1976),这段时期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大跃进,大办工业、农业,在生产力上急于求成,人民公社化运动,大搞平均主义,在生产关系上急于过度,结果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
第三部分是文革时期,第二部分是介于一三两部分之间的一部分,这段时期中央采取了一些政策,调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政策之不合理之处,取得了一些成就。
四、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
其一,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这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实行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基层(如农民、企业)的积极性,第二阶段,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二,进行对外开放。
比如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区、开放浦东之类的,这有利于引进外资+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扩展资料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新中国的成立承担着双重的历史任务:一、尽快地使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中摆脱出来,结束旧中国四分五裂、连年战乱的局面,使我国变为独立统一和强盛的国家;二、改变所面临的整个国家一穷二白、国力衰退、积贫积弱的面貌,迅速发展生产,建立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成为强大和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上述任务有的在前三十年已经完成,有的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取得巨大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一卷〖JY〗
我们今 天地 区 经 济 发 展 探 源 提 供 了 引 导 作 用 。 金 融方 面 , 以往 大 都只知 建 国前 夕 关闭 上 海 证 券 大 楼 , 而 忽 视 了 建 国后 建 立 长 期 资 金 市场 的尝 试 , 该 书 则 叙 述 和 分 析 了 这 一 过 程。 这个时期是 市场作用 发挥得最 好的时 期 , 该 书在 内外 贸易 部分 强调 了这 几 年 政 府 以市场 流通 为 先 导 , 利 用 价格 机 制 调 节 生 产 和流通 的积 极 作 用 , 对 现 实经 济 中 的改 革 具 有启示 意 义。 劳 动就 业 、 收人 分 配 与 居 民消 费 , 这 在 以往 的书 中都是很 少提 到 的 , 书 中在 这一部 分谈 到 了劳 动力 的招 收 和 分 配 、 社 会 保 障 、 城乡居 民 的收人 分配 和消 费 , 这 些都 是 具 有 强 烈现 实 感 的 问题 , 读 来令 人感 触 良 多 。
在 结 构 安 排 上 该 , 书 突 出 了 四 个 主 要 部 分 , 即建 国时 的社会经 济状 况 、 新 民主 主义 的 经 济体制 、 经 济运 行 分 析 以 及 总 量 与结 构 分 析 。 大家认 为 , 这 种结 构安 排具有 独到性 , 特 别是 在开头 以三 章 的篇 幅 从 资 源环 境 、 旧 中 国 的经 济遗 产 、 解 放 区 的 经 济 几 个 方 面 对 建 国时 的社会 经 济状 况 的分 析 , 是 同类 著作 中 最 为充分详细 的 。 苏 星 同志 讲话 指 出 , 这 一 背景 是 中国特有 的 , 应该 讲充 分 , 许 多措施 是 我们先搞 的 , 解 放 区 的经 济 为 以 后 培 养 了大 批人才 和建设上制度上 的经 验 , 所 以解 放 以 后 的建设 工 作 才能 顺 利展 开 , 没 出 大 问 题 , 苏 联就不 是这样 , 没 有这样 的过程 , 有些 重点 问 题 还可 以再加 深一些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发展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研究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的专家学者,以及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中共党史的专家学者,走入了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领域,促进了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的繁荣。
在中国经济史学科中,中国现代经济史学是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与变迁。
具体而言,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此外还包括港、奥、台经济史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国前的根据地经济史。
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是促成中国现代经济学科形成的春风。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学术界出现了反思思潮,学者们尝试着对30多年来经济建设进行系统总结,突破了不少以往的研究禁区,为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拓展出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国外的各种经济学理论陆续引入我国,为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工具。
不少高等院校纷纷开设新中国经济史课程,编写新中国经济史教材。
在这种学术氛围中,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应运而生,正式形成了。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特点和阶段划分中国现代经济史或者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真正起步和繁荣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30多年来,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段。
(一)20世纪80年代为第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抢救历史资料和总结经验并重,以国家成立的有关机构和各部门成立的专职机构为主体。
这个时期的科研工作和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牵头搜集整理出版的系列有关经济史的历史文献;二是由财政部等单位牵头搜集整理出版的大量有关革命根据地的财经历史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一批研究专著。
(二)20世纪90年代为第二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以研究为主的相对沉寂的阶段。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确定为改革和发展目标,这与80年代改革是围绕着如何完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而展开已经不同了,因此许多人认为时过境迁,历史经验已经没有多少借鉴和指导作用了;二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实的迫切需求,使得党、国家和有关研究机构,甚至个人关注重点从历史研究转移到现实问题研究,甚至直接改行从事实际经济工作。
中国经济史完整版电子课件
中国经济史完整版电子课件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经济史的学习之旅。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中国经济史的基本概念、重要事件和发展脉络。
希望这个电子课件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激发大家对经济学的兴趣。
一、中国经济史概述中国经济史是指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它包括了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工业经济等多个阶段。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经历了繁荣与衰落、变革与发展的曲折道路。
二、古代中国经济1. 农业经济时期古代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
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兴起,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
2. 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古代中国,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商人们通过贸易活动,将各地的商品运往各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
同时,政府也开始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制定了各种经济政策,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三、近现代中国经济1.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革19世纪末,中国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开始进行经济变革,尝试发展近代工业和商业。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努力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
2.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计划来指导经济发展。
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引入市场经济体制。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四、中国经济史的意义1. 了解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经济问题。
2. 中国经济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国经济史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 通过学习中国经济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第一章《中国经济史》马工程ppt课件(2024)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通过总结中国经济史上的经验教训 ,可以避免重蹈覆辙,为当今经济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借 鉴。
30
对现实问题的启示与指导
应对当前经济挑战
研究中国经济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 战,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
制定科学经济政策
通过对历史经济政策的梳理和评价,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 策提供历史依据和参考。
国家的目标。
28
06
CATALOGUE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2024/1/28
29
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借鉴
2024/1/28
揭示经济发展规律
通过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经 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理解当今经济发展提供历史 参照。
传承优秀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和智慧,如儒家经济 伦理、商帮经营之道等,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经济发展仍具 有借鉴意义。
2024/1/28
17
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
2024/1/28
农业生产的变革
01
租佃制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手工业的发展
02
民营手工业的崛起,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03
商业活动的繁荣,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海外贸易的
兴盛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18
04
CATALOGUE
近代金融业的兴起与发 展
洋务运动的经济影响与 意义
21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中的经济改革
维新派的经济主张与改革措施
清末新政中的经济改革措施
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困境
近代财政与税收制度的变革
2024中国经济史完整版电子课件
件•引言•古代中国经济•近代中国经济•现代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中国经济史的影响和启示引言01目的和背景目的介绍中国经济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框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提高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了解中国经济史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史概述古代中国经济01包括夏商周时期的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秦汉时期的经济繁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衰退和恢复、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等。
近代中国经济02包括晚清时期的经济转型、民国时期的经济困境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等。
当代中国经济03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等。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文献研究法、考古发掘法、经济计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
资料来源包括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经济统计数据、政府文件、企业档案等。
同时,也可以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术著作。
古代中国经济0203经济发展状况随着青铜器的使用和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奴隶社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
0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使用石器、木器等简单工具,以采集、狩猎为主,生产力水平极低。
02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经济封建社会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受到地主的剥削。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主要经济形式。
这种经济形式下,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自主权,但生产规模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经济发展状况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和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封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特别是在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地区成为封建经济的重心。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在规则制定者、仲裁者和参与者都是 同一政府代理人的游戏规则下,这种自 发的私有化产生大规模的腐败。
双轨制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双轨制产生了与无效率相结合的非常不平 等的收入分配。由户籍制制度化的对农村 居民的歧视造成了城乡之间反效率的不平 等收入分配。
杨小凯通过言 明分析框架的 假设,使读者 可以自行判断 这些假设与史 实之间的关系。 作者也通过该 方法表现其对 “中国向何处 去” 的思考。
苏式计划经济的短期成功:在缺乏资本主义基础制度 时,通过模仿由资本主义制度创造的工业模式来大推 进工业化这种可能性,是1930年代和1950年代苏联式 社会主义国家能相 对成功地工 业化的理论基础, 由於忽 苏联式工业化短期内能取 略了这种可能性, 哈耶 得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绩 克和冯米塞斯不能 预见 效,却在长期无以为继, 到20世纪中期苏联式 经 最终先后被采用过它的各 济体制的幸存、传播和令 人瞩 国所彻底抛弃。 目的增长绩效。
阻碍原始资本主 义向工业资本主 义发展的关键因 素是清朝末年的 落後的政治经济 制度。
为什么法国的坏资本主义很快就被大革命推 翻,而清朝的坏资本主义却可以苛延残喘很长时间呢
欧洲的政治不统一创造了一种格局, 规模相近的主权国之间有激烈的制 度竞争,加上自由移民传统,统一 的基督教文化背景,使得有竞争力 的制度有机会胜出,而且会很快被创 造性地模仿。
在1958至1961年的大跃进和1966至1970年的文化大革 命期间,以及文化大革命以後,一个有效的中央计划体 制在中国已不复存在。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实际上仅是 一纸空文。毛试图创造他自己的共产主义制度,诸如人 民公社和大食堂。
主要经济政策
农村恢复1962年的包产到户试验 废止公社制度 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化水 平发展加速,城乡之间移居基 本上自由。城市化的长足发展 是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产党重复了国民党的机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新政治协商会议排除了最大的反对党国民党。
中国内战的结束也是宪政的结束,因为宪政最重要的条件是政治竞争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1950年在中国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不但违反了抗战中共产党作出的不再侵犯地主财产的宪政承诺,而且犯下了许多刑事罪,很多地主的财产不但被侵吞,而且在侵吞过程中,杀害了很多地主及其家属。
这种国家恐怖主义行为就不但是一种对经济学的无知,而且也是国家机会主义的极端,国家政权犯下反人类罪,谋杀罪。
1951 年底开始的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及1952年底开始的五反运动(反偷税,漏税,反行贿,欺诈,反盗窃国家财产危害人民利益,反暴利和腐蚀官员),开了用政治运动侵犯财产,迫害私人企业家人权的先例,很多私人企业家不经任何法律程式,被斗争羞辱自杀。
45 万私人企业中的3/4 被指控为有五害,不少企业家被政府的工作组关押以及被任意重罚1950 年实行外贸国家垄断,并开始对重要工农业物资和外贸进行国家垄断。
如部分有色金属矿砂,大豆和43% 的土产。
政府垄断粮、棉贸易的机构也开始发展1953 年6 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放弃内战时对其他在野党作出的不搞一党独裁,不搞社会主义,实现真正民主的承诺,正式放弃新民主主义,而将社会主义改造,农村合作化,工业国有化,共产党一党独裁作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4 年宪法又正式确定了国营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特权地位,要求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以发展生产合作社作为改造个体手工业的主要道路1954 年5 月6 日废止了清末民初发展起来的专利制度,而采用被历史学家认为没有竞争力的拿破仑和苏联式的’生产的发明,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议的奖励暂行条例1958 年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在钢铁生产能力只有599万吨的条件下,要求生产1199 万吨钢。
现代中国经济史
过程 1978年,安徽、四川试点——
作用 实质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式 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 的高速发展 和社会面貌;推动农业生产向专 业化、商品化发展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 些环节,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未改变我国所有制性质
教训
(1)必须遵 循经济发展的 客观规律,生 产关系的变革 必须与生产力 水平相适应; (2)国民经 济建必须有计 划、按比例、 协调发展,搞 好综合平衡; (3)在思想 上必须坚持实 事求是的原则
“社会主义总 “鼓足干劲, 路线”的提 力争上游, 出(1958) 多快好省地 建设社会主 义”
“大跃进” 运动 (1958)
以大炼钢 铁为中心
人民公社化 运动(1958) 一大二公
“文革”时期(1966——1976)
国民经济的劫难
阶段
国民经济 大混乱
原因
“文革”动乱由 思想文化和政 治领域扩展到 经济领域 周恩来主持中 央工作,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结果
国民经济 损失巨大
经过近两年的 调整,到1973 年国民经济有 了起色 1975年国民经 济开始恢复和 发展 国民经济又 陷入混乱
“四人帮” 的阻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1、对内改革 两大主题:改革开放与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领域
内容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初全国推广——1984年全 面深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 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城市
国有企业改革
1984年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 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 1992年进一步深化(目标是建立现 代企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试析1957——1976年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的教训1956 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1957 年到1976 年, 是我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20 年,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曲折发展的20 年。
在这20 年中, 我们既有胜利的喜悦, 也有失误的苦痛。
冷静下来沉思这个时期的历史, 认真地总结其经验和教训, 无疑是有着极大的益处的。
一、二十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体评价1957 年至1966 年, 是我国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期, 也是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第一次探索; 在探索中发生严重失误, 不得不进行大调整。
以1956 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界标, 我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并由此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以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为界标, 我党以苏联模式为鉴戒, 走自己的路, 进行改革尝试,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反右倾”运动的开展、“左”倾错误泛滥、理论准备与实践经验不足, 使试验失败; 以党的八届九中全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为界标, 我党贯彻实施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克服困难, 总结教训, 摸索经验, 并着手试行按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管理经济的体制改革。
这十年, 我们在探索中虽遭到严重挫折, 但由于不断地纠正已经察觉到的错误, 特别是贯彻实施“八字方针”,因而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 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
这十年, 我党在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 一个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一个是错误的发展趋向。
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 是指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 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错误的发展趋向, 是指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复习大纲一,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1,1949-76年的毛泽东时代,实现了四个经济目标:彻底变革财产所有权;大幅度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完全取消市场经济;国家垄断对外贸易。
2,1978-2008,中国GDP每年6.6%增长,得益于效率提高。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3,产业结构变化来自于两个推动力——对物品需求的弹性和部门生产技术的变化。
4,农业制度的六次变化:50年收地分给农民;55年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农忙时一起劳作);57年高级合作社(有自留地);58年人民公社(全部公有);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对于农业TFP增加,文贯中的增长核算方法与林毅夫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的结论一致,归因于农业政策自由化。
6,中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7,中国以后发展速度肯定不比 6.6%,原因:制度作用是一次性的;技术进步导致差距缩小。
8,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财政支出教育和医疗;关闭亏损的国企;改善不良资产的银行。
二,农业中的集权与分权(1949-1962)1,50年开始改革(土改,统一财经,稳定物价,建立国企)——53年过渡计划(三大改造56年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2,国家最初在农业上的问题是,政府怎样在集权性管理和分权性管理中作选择,在市场和其他各种各样的行政性指令中作选择。
3,农业价格政策:农产品的市场比例下降(土改使富农生产购买力下降,贫农自由后消费得多了)。
中国农民非常经济理性,政府通过价格手段很容易就控制了各个作物的产量。
4,合作化的重要原因: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比例以满足城市需要,中央或者从工业资金中抽出补贴农业,或者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这样会降低积累率),这样都违背工业政策。
于是只能用政治手段强行收购以及合作化来提高生产率。
5,53年开始强制收购,收购增加,产量下降。
6,政府眼中合作化的优点:增加剩余用于投资;农闲时集中搞设施;技术易推广(实际上很多技术没有因地制宜),土地易分工;机械化应用;农民更忠诚。
7,初期的合作化导致生产率下降,国家于57年增加了自留地的大小。
面对困难,中共的解决方法不是“退”,而是“进”——人民公社。
8,合作化的后果:集权的好处一定伴随着其他的损害;个人激励没有什么好的替代物;集权对资金和技术集中的优势不明显。
9,人民公社综述:农民个人利益的严重侵犯;统计数据的弄虚作假;工作和报酬结合度不够紧密;由于分权,使得中央的指令很难纠正地方上的错误。
10,人民公社的改正:59年,重新开放部分的农村自由市场;60年自留地增加;61年,价格机制进一步放松;62年,恢复资料所有制的小队单位。
11,为解决工农业冲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强制性上交定额和农业集权,但是都没有解决农民的激励问题。
中央考虑到意识形态上面的巨大利益所以也没有更正。
三,农业合作化与农业危机1,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平稳的发展路线(1953年政协会议提出过渡路线),扩大地方权力的同时增强中央集权。
57年,反右斗争。
58年大跃进开始。
59年庐山会议反右,同时开始共产风。
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62年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教训(指标高,过渡急,权力散,市民多)。
2,同时,58年开始放权地方,包括计划权,国企管辖权,物资分配权,财政税收权等。
3,人民公社:分为公社、大队和小队三级。
一大二公。
人民公社特点: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自给自足。
4,59-61年大饥荒的解释:FAD(粮食减产,自然因素,替代监督的退社权的丧失);食物获取权的丧失(放卫星导致征购率太高,市民享有更多消费权);制度因素(公共食堂放开吃,地方政府救灾差)5,农业合作化发展的两个核心——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方式集中导致产量高。
6,61年危机之后公社只有协调功能,生产分配还是小队为主,同时提出“农业优先”战略,强调机械化和化肥等,所以之后农业产量有所提高。
7,农业危机的解释:自然灾害;政策管理失误;激励缺失。
但是如果是前两个原因,则62年改正之后农业生产率应该马上恢复,实际上没有,所以最有可能还是由于62年后仍然保持了公社制度,使得一次性博弈发生导致激励下降。
四,文革经济1,文革时期,经济两起三落。
两起是因为周恩来和邓小平的两次主政,三落则是文革三次高潮部分。
2,文革期间经济的增长来自于能源工业的高速发展,但这透支了今后的能源储备。
3,文革期间对经济的损害:产业严重失调(轻工业下滑,重工业上升);积累远高于消费(积累率31%);经济效益低,财政赤字(为什么说效益低了呢?从财政赤字看得出来,赤字表示投入多产出少)。
五,1978-87年的农村改革与农业增长1,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79年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八字方针。
增加对农业的支援,加大轻工业的规模,降低积累率,84年,基本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方面,58年曾经把国企下放地方,后来收回,如今又下放。
80年企业承包制,利润包干;83年利改税,拨改贷。
3,财政方面,80年开始各省分灶吃饭。
外贸方面,外贸管理权下放,汇率调整;金融方面,人民银行和四大商业银行恢复。
4,中国农村改革的过程:价格改革(农产品的订购价和超购价都大大提高,政府同时给城市居民以消费补贴);制度改革(HRS);市场与计划改革(以往中央统收粮食使得各地牺牲经济作物并且使复种指数增加到降低生产率水平,改革使计划征购量减少,开放自由市场,但是如此使得粮食产量停滞,加上制度的一次性效应,85年又加强了粮食征购)。
5,衡量农业的增长,经济学家以产出为因变量,分别以投入(土地、劳动、资本、化肥),转向HRS的百分比,超购价和计划价与投入价的相对价格,非谷物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复种指数为自变量来考察。
6,经过上面数学分析得出,78年至84年农业产量的增加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46%来自于要素投入增加,尤其是化肥;47%来自于HRS;2%来自于其他改革;5%无法解释。
注意,国营牌价对农业产量的增加主要反映在对要素投入的激励上。
事实上,84年后国营牌价的下降也导致了生产率下降。
复种指数和非谷物面积的增加有利于产量增加。
还要注意的是,84年HRS 改革一完成,当年的生产率马上下降接近一半。
六,改革时期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1,78年后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典型的波动形势,85、88、94年三次高峰(膨胀和紧缩的缘故,中国政府承认帮助国有企业的就业发展,但是银行更愿意将资金贷给非国有企业,于是国家只能多印发货币来支持国企,如此经济增长伴随通货膨胀;国家觉得不行,于是收回银行的贷款权,贷给国企,结果经济增长变慢。
周而复始。
)。
2,中国经济改革的几个重要制度环境是:(1)经济分权化:金融权从财政部到了银行手里,地方对税收更多支配权力。
(2)政府对国企的承诺:改革初期,国企对GNP贡献为正,后期为负(即国家倒贴钱给国企),国家对国企的投入一直稳步增加,对非国有的投入时正时负。
(3)信贷计划和控制:信贷计划是国家控制银行贷款的工具,但是由于其不具备强制,加上地方银行的串谋和对中央的瞒骗,导致大量资金流入非国有企业。
中央很可能从指导性信贷计划转为管理性信贷计划,或者改组银行领导来解决这个问题。
3,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解释:国企拥有的承诺、软约束和低生产率;信贷分配和周期。
(还不是重复上面那一套!就这么一点东西折腾半天!!什么效率!!!)4,对以上周期性解释的证据:证明三个关系,信贷在两者分配中联系,分配关系和GNP增长(铸币税和国企投资额的负相关,即国企投资额下降,国家发行更多货币,铸币税上升),货币发行和通货膨胀。
七,中国双轨制改革1,经济的帕累托改革:让改革的受益方补助受损方,大家都变好了,还有效率。
当然这很困难。
不过双轨制做到了。
2,两种市场自由化:有限的市场自由化;完全的市场自由化(国企把政府投入的原料拿到市场上卖掉后买来产品付给国家)。
3,双轨制的效率性和帕累托改进:市场轨使得非国有进入并获得效应;计划轨使得国企隐秘地保证了以前的收益。
4,帕累托改进的条件:计划轨的强制实施(容易在于稍微改革以前的制度即可,困难在于计划消费品的分配,价格高还质量低,谁来买?还有困难在于,人们对国家强制实行计划轨的置信度。
)5,效率的实现:边际上的效用和利润最大化的假设确保了企业和家庭都有正确的激励。
6,为什么双轨制适用于中国?我国的计划体制实施多年,人们对计划轨的强制实施有信心;计划外的市场经营使得农村和城市企业都有利润最大化激励;市场接近于完全自由市场。
计划轨逐年下降,从100%降到45%(90年)。
7,劳动力市场的改善,劳动力市场的有限自由化在90年代中期得到改善。
老雇员享受计划轨工资福利,新雇员面临市场轨挑战。
90年代中期大面积下岗和再就业。
八,改革对国企的影响1,国企改革主要方面:把国企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捆绑送给了地方;治理结构改变,领导责任制;边际市场自由化,竞争加剧。
2,经过计量分析得出:(1)加价比例:国家对计划产品的价格加价很高,当然后来由于市场竞争加剧逐渐降低了加价。
(2)劳动力和原材料的分配有明显的改善。
(3)竞争加剧(产出价格和投入价格的差距不断缩小)导致TFP提高。
总而言之,要素分配改善,解释了28%的产出增长,竞争加剧和激励增加解释了49%的产出增长。
九,中国的财政分权1,92年后各个方面的进一步改革:(1)国企:公司企业化,股份制改革,成立国资委(负责国企布局)。
(2)粮食市场:93年取消粮票,一些省份的粮食价格和经营全面放开。
(3)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化的同时加大了劳动的保障力度(4)土地市场:土地征用开始有偿化,土地可以招标拍卖。
(5)货币和资本市场:股票基金市场的完善,鼓励再贴现(中央银行进一步加大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
2,我国分权的历史:58年分权导致大量饥荒;62年重新集权,经济好转;66年,毛泽东再次要求分权地方;76年重新集权;后来改革又放权。
3,我国财政分权的历史:50年要求地方收入全部上缴中央,由中央分配;58年下放权力,规定“以收定支”;61年集中财权;文革下放财权,实行“大包干”,节余留用;78年规定,按照地方收入的多少决定留给地方多少。
80年分灶吃饭(包干),明确规定什么收入归中央,什么收入归地方,什么支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从过去的中央平衡,变成各个地方的收支平衡。
即把过去的“条块结合, 以条条为主”的财政体制改变成了“条块结合, 以块块为主”的体制。
4,80-85年分灶吃饭的4类代表(1)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收大于支的部分上缴中央,各地自求财政平衡。
(2)补贴:几个自治区,财政盈余不用上缴,中央每年还增加补贴。
(3)划分收支,定额上缴。
广东福建两省。
(4)江苏的固定比例包干,后来归为第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