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 含答案
14《答谢中书书》(解析版)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真题汇编
![14《答谢中书书》(解析版)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真题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1335b118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3b.png)
14《答谢中书书》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对比阅读(2020·江苏吴江·八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颁,沉鳞竟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邀,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婴婴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叫无绝。
鸢飞庆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①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日“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②,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③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故即其事之所以然气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去。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选自曾巩《醒心亭④记》)[注]①作州:任知州。
②滋:生。
③洒然:不拘束的样子。
④醒心亭:古亭名,在滁州西南丰乐亭东山上,欧阳修所建。
1.下面哪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A.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猿则百叫无绝.(《三峡》)B.负势竞上.(《与朱元思书》) 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C.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D.山川之.美(《答谢中书书》) 使巩记之.(《醒心亭记》)2.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甲]文“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游庐山日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题)
![《答谢中书书》《游庐山日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f326f87f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3.png)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
汉阳、五老,俱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
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
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
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
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视野甚宽。
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
峰峰各奇不稍让,真雄旷之极观也!(节选自徐霞客《游庐山日记》)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山川之美俱庐南面之山天之骄子不毛之地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览不能兼收嫉贤妒能难能可贵C.实是欲界之仙都始知是山之阴实事求是物是人非D.自康乐以来则五峰排列自掩泰然自若妄自菲薄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杂乱的鸣叫声。
理解:此句描写动景,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突出了猿、鸟鸣叫声的不和谐。
【乙】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
翻译:从汉阳开始计算路程,将近三十里。
理解:写出了到达五老峰路途遥远,无近路可抄,为下文描写五老峰做铺垫。
3.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
甲文中陶弘景通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等语句突出了山①特点;而乙文中徐霞客则通过“凭空下坠者万仞”“两旁无底”等语句突出了山②特点。
甲乙两文分别用“③”和“④”表达了作者对所写景物的赞美之情。
(4分)答案:1.A2.【乙】3.①美②险③实是欲界之仙都④真雄旷之极观也”附【乙】文翻译下山走了二里路,沿着旧路,向五老峰前进。
汉阳峰、五老峰,都是庐山南面的山,有如两支角相对,而犁头尖则介于两者中间,退到后面,所以两座山峰相望很近。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及答案2020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及答案2020](https://img.taocdn.com/s3/m/774caa0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19.png)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2020中考试题汇编(一)背诵默写1《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语句是:。
(2020泰安中考模拟)2《答谢中书书》中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2020盘锦中考)3 《答谢中书书》中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2020玉门中考)4 《答谢中书书》中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2020鞍山中考)(二)解释词语、翻译句子与简答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2020泰安中考模拟)(1)山川之.美 (2)五色交辉. (3)四时俱.备 (4)夕日欲.颓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2020赤峰中考)(1)答谢中书书.(2)晓雾将歇.(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2020玉门中考模拟)(1)四时.俱备(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翻译句子(6分)(2020泰安中考模拟)(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实是欲界之仙都5文中“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2020玉门中考模拟)6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中加点的字(4分)(2020鞍山中考)(三)阅读选择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时俱.备(俱:都)B.晓雾将歇.(歇:停止)C.沉鳞.竞跃(鳞:鱼)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领悟)2.下列句中加点字或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晓.雾将歇(晓:早晨)B沉鳞竞跃..(竞跃:竞相跳跃)C.夕日欲颓.(颓:坠落)D.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实际)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才美不外见.( 《马说》)B.晓.雾将歇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C.实是.欲界之仙都是.亦不可以己乎( 《鱼我所欲也》)D.自.康乐以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爱莲说》)4下面句中加点字的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B.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C.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5下列各项是对字词的理解,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与“实是欲界之仙都”中的“之”字用法完全一样。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6篇《答谢中书书》作业(含答案)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6篇《答谢中书书》作业(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b2fe4b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3.png)
第6篇答谢中书书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①物态:景物,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四时..俱备四时:(2)沉鳞..竞跃沉鳞:(3)实.是欲界之仙都实:(4)纵使..晴明无雨色纵使: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答谢中书书》中,描绘山高水清的句子是: 。
《山行留客》中,对春山美景进行整体描绘的句子是: 。
(2分)4.面对山川美景,陶弘景发出“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叹,张旭则是极力“留”客于春山之中,试比较两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6分)二、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5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二十三日,始过江山①之青湖。
山渐合,东支多危峰峭嶂,西伏不起。
悬望东支尽处,其南一峰特耸,摩云插天,势欲飞动。
问之,即江郎山也。
望而趋,二十里,过石门街。
渐趋渐近,忽裂而为二,转而为三;迫②之,则又上锐下敛,若断而复连者,移步换形,与云同幻矣!(节选自徐霞客《游九鲤湖日记》) 【注】①江山:地名,江山县。
②迫:靠近。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五色交辉..交辉:(2)四时俱.备俱:(3)晓雾将歇.歇:(4)势欲.飞动欲:(5)若断而复.连者复: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谢中书书》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答谢中书书》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87d1d11f5ef7ba0d4b733b37.png)
《答谢中书书》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2015 ?德州中考 ) 阅读下边二篇文言文,达成后边的题目。
[ 甲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顶峰入云,清亮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斜阳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酬谢中书书》[ 乙 ] 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联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12. 下边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C)A. 上使外将兵B.其一犬坐于前C. 腰白玉之环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3.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D)A.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与月上下。
C. ①复与疏钟相间。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①倘能从我游乎?②请从吏夜归。
1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斜阳欲颓,沉鳞竞跃。
斜阳要落山了,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假如你不是这样本性清爽文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15.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绘,其作用有何不同?示例:“猿鸟乱鸣”使风景灵巧,充满活力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烘托了冬夜的空阔沉寂。
16.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梦想?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1 / 1。
专题18《答谢中书书》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2023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专题18《答谢中书书》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2023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https://img.taocdn.com/s3/m/8b07fb8a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b3.png)
《答谢中书书》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解析版)【2022·山西吕梁·一模】山川草木皆含情,沧海桑田尽动人。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1.学习古汉语时,读准字音,有助于理解文意。
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白头搔.更短(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国破.山河在 乘风破.浪B .浑欲不胜.簪 引人入胜.C .五色交辉. 灯火辉.煌D .清流.见底 流.光溢彩3.正确翻译下面的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翻译:______,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______,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______。
4.古人常常借自然景物抒写不同的人生感慨、情感操守。
请结合选文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答案】1.(1)sāo (2)yù2.C3.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4.爱国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少娱情山水的愉悦【解析】1.本题考查加点字注音。
(1)白头搔更短:读音为,bái tóu sāo gèng duǎn;句意为,白发越搔越短。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读音为,wèi fù yǒu nénɡyù qí qí zhě;句意为,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山水妙处的人了。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
A.陷落/冲开;B.经受/胜景、佳境;C.闪耀的光/闪耀的光;D.流水/像水那样流动不定;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重点词语:(1)晓雾,清晨的薄雾;歇,消散;(2)欲,想要;颓,坠落;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①《春望》中首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ea621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2f.png)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①谢病,还觅薜萝②。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③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亦。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选自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去月:上个月。
①还觅薜萝:寻找一种山中生长的藤本植物,这里是指准备隐居。
①葺宇:修建房子。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沉鳞.竞跃(líng)B.与.其奇者(yù)C.葺.宇其上(róng)D.偏饶.竹实(rào)2.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①晓雾将歇.( )①孤峰限.日( )A.休息B.遮挡C.消散D.限制(2)①夕日欲颓.( )①岂徒.语哉( )A.坠落B.颓废,自甘堕落C.徒弟,学徒D.白白,空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4.【甲】【乙】两文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
汉阳、五老,俱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俱庐南面之.山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览不能.兼收C.实是.欲界之仙都始知是.山之阴D.自.康乐以来则五峰排列自.掩7.文中划曲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B.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C.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D.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与施从事书》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与施从事书》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2a9417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de.png)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与施从事书》文言文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乙】故鄣①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②,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
秋露为霜,春罗③被径。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④。
(《与施从事书》吴均)【注释】①故鄣:古县名,在今浙江安吉县西北。
②干天:直插云霄。
③罗:一种地衣类植物。
④散赏:散心,欣赏。
32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古来共谈..( )(2)沉鳞..竞跃( )(3)春罗被.径( )(4)风雨如晦.( )323.翻译文中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归飞之鸟,千翼竞来324.甲文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细细品读,你觉得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吗?325.陶弘景和吴均都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这两封书信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
请从艺术手法方面,选一个共同点,简要分析。
【答案】322.共同谈赏的指水中潜游的鱼覆盖(同“披”)昏暗、不明323.(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
(2)还巢的鸟儿,千翼相连,竞相飞来324.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写出其中一点即可)325.示例一:艺术手法方面,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夸张手法,如《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与施从事书》中“绝壁干天”,都写出了山之高峻。
示例二:两文都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
甲文描写自然美景,表现了自己欣赏美景的愉悦与自得之情。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答谢中书书》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答谢中书书》](https://img.taocdn.com/s3/m/6c50cb4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a.png)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答谢中书书》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一、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
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
五印度①之境,周九万余里。
三垂大海,北背雪山。
北广南狭,形如半月。
画野区分,七十余国。
时特暑热,地多泉湿。
北乃山阜隐轸②,丘陵舄卤③;东则川野沃润畴④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
西方土地硗确⑤……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选自《大唐西域记》,有删节)【注释】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
②山阜(fù)隐轸(zhěn):很多高山。
③丘陵舄(xì)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
舄卤,盐碱地。
④畴:已耕作的田地。
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印度之.人马之.千里者B.随地称国国..恒亡C.北乃.山阜臆轸乃.不知有汉D.西方土地.硗确今齐地.方千里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北广南狭,形如半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4.《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答谢中书书中考
![答谢中书书中考](https://img.taocdn.com/s3/m/b30eef1c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31.png)
答谢中书书中考篇一: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集锦1.台州市(09 浙江省)(二)(11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4分)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二、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⑴五色交辉()⑵晓雾将歇()...⑶夕日欲颓()⑷沉鳞竞跃()...⒉翻译句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什么感情?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5.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6.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7.最能体现思想感情的语句是8、“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与元微之书》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与元微之书》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57202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9.png)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与元微之书》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①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
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青萝为墙援②,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大抵若是,不能殚记。
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
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不唯忘归,可以终老。
此三泰④也。
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
封题之时,不觉欲曙。
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
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⑤尘念,此际暂生。
(白居易《与元微之书》)(写作背景)元和十年(815年)八月,宪宗听信谗言,将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
这封书信体散文写于元和十二年(817 年),白居易47岁,在江州司马任上已经度过了三个年头,也是他进士及第后从政的第十八年。
(注释)①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
②墙援:篱笆墙。
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
④泰:安适。
⑤瞥然:形容时间短暂。
220.用“/”给下列句子标注朗读停顿。
(限一处)飞泉落于檐间2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____(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3)随意乱书.__________________(4)去.我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B.沿溯阻绝./哀转久绝.C.或.坐或.睡/或.王命急宣D.夕日欲.颓/不觉欲.曙2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a1e2d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e.png)
328.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1)“颓(坠落)”“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30.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答案】
326.D 327.A 328.①夕阳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②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 329.示例:“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330.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2)“斯(这,这些)”“游(游玩)”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29.此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要从表现手法和写作目的等方面思考。
两者都是描写声音的,“猿鸟乱鸣”的意思是“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通过对动物活动的描写,为画面增添灵动感,表现了生命的活力与蓬勃的生机,渲染了欢快的气氛;“吠声如豹”的意思是“深巷里的寒犬,叫声像豹子一样”,这里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突出了冬夜寂静的特点。
【解析】
326.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判断动词,是/代词,这;
B.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和、同;
C.看见/了解;
D.跟从/跟从;
故选D。
32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57687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cd.png)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试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2)晓雾将歇.()(3)实是欲界. 之仙都()(4)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1)书信(2)消散(3)指人间(4)参与,这里指欣赏。
2.(1)两岸的石壁色彩更深,交相辉映。
(2)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C (“乱”在文中应该是“此起彼伏”,不是“繁多杂乱”)4.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表,与古今知音影后得意之感。
试题2: 《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选出划线字意思不同的一项()A.高峰. 入云重岩. 叠嶂B.晓.雾将歇朝.发白帝C.青.林翠竹清.流见底D.夕日.欲颓不见曦.月2.选出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A.与: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选贤与. 能B.将:晓雾将. 歇出郭相扶将.C.是: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D.自:自. 康乐以来自. 李唐来3.选出划线词解释有误的项()A.古来共谈.(称赞)B.五色交辉.(交相辉映)C.夕日欲颓.(落下)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怪)4.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https://img.taocdn.com/s3/m/312057478e9951e79b892781.png)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相关题目。
(15分)【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每空1分)(1)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3)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10.翻译句子。
(4分,每题2分)(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分)1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二)(15分))文言文阅读9.(每题1分,共4分)(1)坠落(2)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共同,一起(4)只是10.(每题2分,共4分)(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中考语文复习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中考语文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556a52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cc.png)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阅读分层练第一部分:课内基础一、《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①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②。
青林翠竹,四时③俱备。
晓雾将歇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⑤,沉鳞⑥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⑦。
自康乐⑧以来,未复有能与⑨其奇者。
【注】①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③[四时]四季。
④[歇]消散。
⑤[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⑥[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⑦[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⑧[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⑨[与(yù)]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参考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二、《记承天诗夜游》记承天寺夜游①苏轼元丰六年②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③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④。
怀民亦未寝,相与⑤步于中庭⑥。
庭下如积水空明⑦,水中藻、荇⑧交横,盖⑨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⑩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⑪。
【注】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满分精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满分精练(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9cd406fe4733687e21aac9.png)
2答谢中书书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个画面?请找出来并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调动你的知识积累,写出两句借自然之景抒发内心情怀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含答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df5a9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1f.png)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二)轼①顿首再拜。
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
木有瘿②,石有晕③,犀④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
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
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苏轼《答李端叔书》)【注】①轼:苏轼。
①瘿(yǐng):树木上生长的瘤状物。
①晕(yùn):环形花纹或波纹。
①犀:犀角。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夕日欲颓.(坠落)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C.闻.足下名久矣(听说)D.谪.居无事(被贬官)2.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①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
3.下列对语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语段(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B.语段(一)“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使人烦闷。
C.语段(二)“轼顿首再拜”中的“顿首”是本是指磕头,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也可用于书信的末尾或开头,用在这里表示作者对关心自己的同辈李端叔的敬重。
D.语段(二)“闻足下名久矣”中的“足下”是谦辞,这里是对晚辈李端叔的爱称。
4.语段(一)(二)题材相同,其中也都有“值得与言”之人。
但两个语段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别,试比较两个语段句式和用词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答谢中书书》全文南朝齐梁·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专项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27da1c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de.png)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专项训练(含答案)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专项训练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古来共谈天山共色(《与朱元思书》)B.实是欲界之仙都解衣欲睡(《记承天寺夜游》)C.四时俱备风烟俱净(《与朱元思书》)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选文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4.选文和课文《三峡》中都提到了“猿鸣”,请你分别说明“猿鸣”在这两篇文章中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问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四时俱备万籁俱寂声色俱厉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与步于中庭荣辱与共C.五色交辉天山共色察言观色D.晓雾将歇市南门外泥中歇停工歇业6.把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选文具有写景精妙、景物极富生命力的特点,请你举两个例子简要分析。
8.选文与【链接材料】中作者在写景后都流露出得意之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二者“得意”的原因。
【链接材料】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①,响若操琴。
揭跣②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③腐木,可罗胡床④十八九居之。
交络⑤之流,触激⑥之音,皆在床下;翠羽⑦之木,龙鳞之石⑧,均荫⑨其上。
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⑩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集锦
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⑵晓雾将歇.()⑶夕日欲颓.
()⑷沉鳞
..竞跃()
⒉翻译句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5.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6.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8、“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
..步于中庭(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二、参考答案:
1.信给谢中书的信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三、1.⑴交相辉映⑵消散⑶坠落⑷潜游在水中的鱼
2.⑴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⑵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参考答案:
(一)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2.月色,月光? 竹柏影? 比喻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
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
②闲仙 (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