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什么是几何证明 教案(表格式)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5.3什么是几何证明》(青岛版)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5.3什么是几何证明》(青岛版)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5.3什么是几何证明》◆ 教材剖析本节课是第五章的要点,正式学习演绎推理,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证明格式,领会运用演绎推理证明数学结论的过程。

这为此后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剖析和解决问题供给了基础。

◆ 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基本领实、证明、定理的含义,掌握本节课提出的基本领实。

2.初步认识几何证明的三个步骤,经过例题认识几何证明的书写格式,感觉证明的过程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照。

【过程与方法目标】灵巧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提高演绎推理的能力.【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领会查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培育谨慎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将文字命题转变为数学识题并进行证明,证明过程中规范化语言的使用【教课难点】如何正确写出“已知” 、“求证”,研究证明的思路◆ 课前准备◆课件、多媒体、练习本、三角板◆ 教课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想想等式的基天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的两边仍旧相等。

2、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可以为零),等式的两边仍旧相等。

不等式的基天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第二环节合作研究活动内容:1.从课本 P161-165 中找出基本领实(公义),证明和定理的定义,对位互读一遍。

2.公义和定理的根本差别是公义不需要__________得出,而是经过 ________________ 得出。

初中数学青岛版八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5.3什么是几何证明》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青岛版八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5.3什么是几何证明》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青岛版八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5.3什么是几何证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基本事实、证明、定理的含义,知道本书中基本事实;2.知道并会用几何的三个证明步骤。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证明的格式教学难点:会用几何的三个证明步骤【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以前以前我们曾学过平均数的求法,今天我们将接触一个全新的概念---加权平均数,请看学习目标.(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展示教学目标,让一名学生读学习目标.二、环节一(一)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独立阅读161---16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内容:知识点一:基本事实: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基本事实.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证明.知识点二: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定理.(二)自学检测反馈完成以下题目.1.有关基本事实、定理的说法:(1)基本事实是命题;(2)定理是由基本事实、定义、已知条件或已经证明的真命题推出的;(3)真命题是基本事实;(4)命题是被证明的正确的基本事实;(5)定理不一定是由基本事实推出的。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2B.3C.4D.52.如图1,点B是△ADC的边AD的延长线上的一点,DE∥AC,若∠C=50°, ∠BDE=60°则∠CDB=()A.70°B.100°C.110°D.120°3.如图2,直线PQ∥MN,C是MN上的一点,CE交PQ于A,CF交PQ于B,且∠ECF=90°,如果∠FBQ=50°,则∠ECM的度数为( )A.60°B.50°C.40°D.30°(三)后教探究:求证:同角的余角相等。

几何证明教学案

几何证明教学案

几何证明教学案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几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掌握几何证明中的基本原理和性质;3. 能够运用已知事实和已知条件进行几何证明;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几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运用已知事实和已知条件进行几何证明;3. 学生在几何证明中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科书、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2. 黑板、粉笔、几何工具等教学辅助工具;3. 练习题和参考答案。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入几何证明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几何证明的兴趣;2. 提出一个有趣的几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法。

第二步:讲解(10分钟)1. 几何证明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几何证明?有哪些常见的几何证明方法?2. 几何证明中的基本原理和性质:重点解释几何公理和定理的概念和作用。

第三步:示范与演练(15分钟)1. 选择一个简单的几何证明问题,向学生展示一种解题方法;2. 通过示范,引导学生按照已知事实和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和证明;3. 学生跟随示范,完成几何证明练习题。

第四步: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给予学生一些中等难度的几何证明问题,让他们自己进行证明;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供辅助工具和提示;3. 引导学生交流和分享他们的解题思路。

第五步:总结与归纳(10分钟)1. 回顾几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从学生的解题思路中总结出一些有效的证明技巧;3. 指导学生如何将几何证明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几个相关的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2.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多角度思考几何证明问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几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能运用已知事实和已知条件进行几何证明。

在讲解和示范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引导,鼓励他们思考和探索解题思路。

同时,在巩固和拓展环节也加入了一些中等难度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什么是几何证明教学设计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什么是几何证明教学设计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5.3 什么是几何证明【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事实、定理的意义,掌握本节中提出的基本事实,了解除了基本事实外,命题的真实性必须经过证明;2.初步了解几何证明的三个步骤,通过例题了解几何证明的书写格式,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感受证明过程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教学重点】基本事实、定理的意义以及本节中提出的基本事实.【教学难点】几何证明的三个步骤、书写格式,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教学过程】一、温故探新1.什么是基本事实?从已经了解的数学命题中,挑选出一部分人们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被大家所公认的命题作为基本事实,用基本事实作为证实所有其他几何命题的起始依据.2.我们学过哪些基本事实?常用的基本事实:(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垂直;(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5)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6)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7)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8)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9)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后学习).(10)等量代换:如果a=b,b=c,那么a=c;如果a>b,b=c,那么a>c.二、新知探究1.怎样用推理的方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呢?证明.我们把经过推理得到证实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定理与定义和基本事实一样,具有普遍的意义. 注意:(1)基本事实也称为“公理”,可直接作为说明其他命题是真命题的依据,其本身的真实性不需要证明.(2)定理一定是真命题,但是真命题不一定是定理.不是所有的真命题都可以作为定理,只有教材中规定的真命题才可以作为定理(一般用黑体字标出),否则其真实性在证明的过程中需要证出才能使用.(3)定理可以作为今后证明其他命题的依据.【例1】求证:同角的余角相等.已知:如图,∠1与∠α互余,∠2与∠α互余.求证:∠1=∠2.证明:∵∠1与∠α互余(已知),∴∠1+∠α=90°(余角的定义).∴∠1=90°-∠α(等式的基本性质).又∵∠2与∠α互余. (已知)∴∠2+∠α=90°. (余角的定义)∴∠2=90°-∠α. (等式的基本性质)∴∠1=∠2(等量代换).【例2】“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这是对顶角的性质,你能证明它的正确性吗?你能找出条件和结论吗?并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已知:如图,∠AOC与∠BOD是对顶角,求证:∠AOC=∠BOD证明:∵∠AOC与∠BOD是对顶角(已知).∴∠AOC+∠AOD=180°,∠AOD+∠BOD=180°(平角的定义).∴∠AOC+∠AOD=∠AOD+∠BOD(等量代换).∴∠AOC=∠BOD(等式的基本性质).第1步: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第2步:结合图形,根据条件、结论,写出已知、求证.其中,“已知”是命题的条件,“求证”是命题的结论.书写时,应把图形所表达的数学涵义(即图形语言)根据命题中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第3步: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三、课堂练习1.下列命题中,不是基本事实的是( )A.如果a=b,b=c,那么a=cB.等量加等量,和相等C.等量减等量,差相等答案:D2.如下图,已知AB∥CD,∠1=∠2.求证:∠E=∠F.证明:方法1:如下图,连接BC.因为AB∥CD(已知),所以∠ABC=∠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即∠1+∠EBC=∠2+∠FCB.又因为∠1=∠2(已知),所以∠EBC=∠FCB(等式的基本性质).所以EB∥C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E=∠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方法2:如下图,延长BE交DC的延长线于点G.因为AB∥CD(已知),所以∠1=∠G(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1=∠2(已知),所以∠G=∠2(等量代换),所以BG∥C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BEF=∠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四、课堂小结1.基本事实的概念及意义;2.基本事实的内容;3.证明的概念及步骤.。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3《什么是几何证明》教案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3《什么是几何证明》教案

《什么是几何证明》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证明的含义.
2.体验、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3.了解证明的表达格式,会按规定格式证明简单命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证明的含义和表述格式.
难点: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按规定格式表述证明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演示课内节前图:比较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
通过简单的观察,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加以验证,体会验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新课教学
合作学习.
一组直线a、b、c、d、是否不平行(互相相交),请通过观察、先猜想结论,并动手验证.
三、例题教学
完成课本例1.
注意:证明过程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依据作为推理的理由,可以写在每一步后的括号内.
阅读课本观察与思考.
想一想:证明几何命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四、练习巩固
P165课内练习.
五、小结
(1)证明的含义.
(2)真命题证明的步骤和格式.
(3)思考、探索:假命题的判断如何说理、证明?。

2022年初中数学精品教案《什么是几何证明》教学案》公开课专用

2022年初中数学精品教案《什么是几何证明》教学案》公开课专用

《什么是几何证明》教学案课前准备:三角板直尺学习目标:1.理解公理和定理的含义.2.通过学习“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命题证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证明命题的方法和步骤.3.理解并掌握“平行线性质及平行线判定”的公理和定理.一、自主预习: 课本p161----163内容独立完成课后练习1,习题1、2、3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二、回顾课本,思考下列问题:1、本书中的公理有哪些?2、公理和定理的根本区别是公理不需------------得出,而是------------得出。

3、定义、命题、公理和定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4、几何证明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2)根据题设、结论结合图形写出-----------、---------------。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并注明依据。

5、证明过程的推理依据可以是---------------------------------。

三、巩固练习:1、下列命题不是公理的是()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下面写出了“如图:如果AD//BC,∠A=∠C,那么AB//CD”的证明,请你填写其中的空格: 已知:------------------------------求证:------------------------------证明: 因为AD//BC ( )所以∠A+∠B=180 ( )因为∠A=∠C ( )所以∠C+∠B=--- ( )所以 AB//CD ( )3.如图:已知:∠1=∠2 ∠3=800,则∠4=---------- (第2题图)(第3题图)4.对于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a.b.c给出下列5个论断,①b//c ②b//c ③a⊥b ④a//c ⑤a⊥c以其中两个论断为条件,一个论断作为结论,组成一个你认为正确的命题,并能写出证明。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什么是几何证明》参考教案(青岛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什么是几何证明》参考教案(青岛版)

5.3 什么是几何证明一、教与学目标:1.了解基本事实、定理的意义,掌握本节中提出的基本事实,了解除了基本事实外,命题的真实性必须经过证明;2.初步了解几何证明的三个步骤,通过例题了解几何证明的书写格式,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感受证明过程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二、教与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几何证明的书写格式,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感受证明过程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难点: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

三、教与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与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这是真的吗?需要证明吗?(基本事实)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这是真的吗?需要证明吗?(定理)设置这一情景,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紧密相连,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二是适当的渗透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1.问题导读:知识点一:基本事实(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基本事实。

(2)在此章节之前已经学过的基本事实: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证明。

知识点二: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定理。

2.合作交流:(1)以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如何解决本节情境导入提出的问题.(2)欣赏课本162-163页两个定理的证明过程,体会几何证明的过程个性化设计:我们还可以利用数轴探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应分哪些步骤?在书写格式上应注意哪些问题?与同伴交流3.精讲点拨:几何证明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1)根据题意,,(2)结合图形,写出、,其中“”是命题的条件,““是命题的结论。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3 什么是几何证明 教案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3 什么是几何证明 教案

什么是几何证明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知道定理、演绎推理的含义.(2)能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2.过程与方法(1)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引出演绎推理的概念.(2)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从中概括出演绎推理的推理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演绎推理的逻辑推理美,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进而激发自身的求知欲.了解演绎推理在数学证明中的重要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思维习惯.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演绎推理的含义能利用演绎推理进行简单的推理.难点:利用演绎推理证明一些数学问题.教学流程探究一、定理有些命题,如:“对顶角相等”,“同角的补角相等”等,是从基本事实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推理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并被选作判断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探究二、演绎推理看下面的问题:一切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22012+1)是奇数,所以(22012+1)不能被2整除.1.这个问题中的第一句都说的是什么?【提示】说的是一般原理.2.第二句又说的是什么?【提示】都说的是特殊示例.3.第三句呢?【提示】由一般原理对示例作出判断.演绎推理含义: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定义、基本事实、已证定理,并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结论,这一方法称为演绎推理(或演绎法),演绎推理的过程,就是演绎证明,简称证明.探究三、演绎推理的数学应用例1 求证:同角的余角相等.已知:如图5-3,∠1与∠ɑ互余,∠2与∠ɑ互余.求证:∠1=∠2.证明∵∠1与∠ɑ互余(已知)∴∠1+∠ɑ=90°(余角的定义)∴∠1=90°-∠ɑ(等式的基本性质)又∵∠2与∠ɑ互余(已知)∴∠2+∠ɑ=90°(余角的定义)∴∠2=90°-∠ɑ(等式的基本性质)∴∠1=∠2(等量代换)巩固练习已知以下基本事实:①对顶角相等;②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③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同位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1)在利用以上基本事实作为依据来证明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时,必须要用的基本事实有(填入序号即可);(2)根据在(1)中的选择,结合所给图形,请你证明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已知:如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求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答案:(1)①②(2)已知:a∥b,直线A.b被直线c所截.求证:∠1=∠2.证明:因为a∥b,所以∠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因为∠3=∠2,(对顶角相等)所以∠1=∠2.(等量代换)课堂作业:教材练习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几何证明》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几何证明》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方法: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关注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书写规范。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本节课学习的几何证明方法及其适用场景。
-几何证明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技巧。
-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2.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几何证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总结习惯。
5.能够通过几何证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几何证明的意义和价值。
2.采用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设计多样化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会运用不同的证明方法。
-培养学生面对复杂几何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不同证明方法,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解题思路。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几何证明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结合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攻克难关。
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倾听、表达、沟通与合作。
5.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和相关定理,但在逻辑推理和几何证明方面仍需加强。在此阶段,学生思维活跃,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心,但同时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几何证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对证明过程的书写不规范;团队合作意识不强,沟通表达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严谨的几何证明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几何证明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章节内容。

青岛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3什么是几何证明》

青岛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3什么是几何证明》

青岛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3什么是几何证明》一. 教材分析《5-3什么是几何证明》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几何证明的定义和基本步骤,通过学习几何证明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证明的基础,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几何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几何知识,对于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几何证明的概念和方法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几何证明的定义和基本步骤。

2.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几何证明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几何证明的定义和基本步骤。

2.如何运用几何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几何证明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几何图形和证明案例。

2.设计好引导问题和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几何证明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几何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几何证明的定义和基本步骤,让学生了解几何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几何证明案例,根据定义和基本步骤进行证明。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选取几个典型的几何证明案例,让学生独立完成证明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几何证明的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几何证明的概念和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几何证明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设计好板书,突出几何证明的定义和基本步骤。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5.3什么是几何证明

5.3什么是几何证明

选项D中,∠1与∠2是AC与BD被CD所截而得的同旁内
角,错误.
2.如图所示,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 A.∵AB∥CD, ∴∠ABC+∠C=180° B.∵∠1=∠2,∴AD∥BC C.∵AD∥BC,∴∠3=∠4 D.∵∠A+∠ADC=180°,∴AB∥CD
c
)
【解析】选C.A选项的根据是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
1.在题中的括号内填写理由. 已知:点B在直线AC上, ∠ABE=22°, ∠DBC=68° 求证: EB⊥DB 证明:∵∠ABE+∠EBD+∠DBC=180° ( ) 平角的定义 ∠ABE=22°, ∠DBC=68° ( 已知 ) ∴∠EBD=180°-∠ABE-∠DBC =180°-22°-68°=90°( 等式性质 )
本套教材选用如下命题作为基本事实: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垂直;
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5.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6.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

∴∠AOC+∠AOD=∠AOD+∠BOD( 等量代换 )
∴∠AOC=∠BOD( 等式的基本性质 )
例2.求证:同角的余角相等。
证明:∵∠1与∠α互余,( 已知 ) ∴∠1+∠α=900. ( 余角的定义 )
∴∠1=900-∠α . ( 等式的基本性质 )
2 α
1
又∵ ∠2与∠α互余 ,( 已知
补;B选项的根据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选项的
根据是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C选项中,AD∥BC,

初中数学青岛版八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5.3 什么是几何证明教案

初中数学青岛版八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5.3 什么是几何证明教案

初中数学青岛版八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5.3 什么是几何证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事实、定理的意义,指导除基本事实外,命题的真实性必须经过证明.
2.掌握几何证明的三个步骤和书写格式.
3.掌握本节提出的基本事实,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体会证明过程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教学重难点】
重点:几何证明的三个步骤和书写格式.
难点:正确的写出推理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价任务】
1.学生阅读课本161页-162页内容,能掌握本节提出的基本事实.
2.学生看课本例题,能总结出几何证明的三个步骤.
3.在练习中,能正确的书写证明过程.
附:板书设计
5.3什么是几何证明
1.基本事实
2.等量代换
3.探究题展示【教学反思】。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3《什么是几何证明》参考教案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3《什么是几何证明》参考教案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3,《,5.3,什么,是,5.3 什么是几何证明一、教与学目标:1.了解基本事实、定理的意义,掌握本节中提出的基本事实,了解除了基本事实外,命题的真实性必须经过证明;2.初步了解几何证明的三个步骤,通过例题了解几何证明的书写格式,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感受证明过程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二、教与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几何证明的书写格式,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感受证明过程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难点: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

三、教与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与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这是真的吗?需要证明吗?(基本事实)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这是真的吗?需要证明吗?(定理)设置这一情景,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紧密相连,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二是适当的渗透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1.问题导读:知识点一:基本事实(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基本事实。

(2)在此章节之前已经学过的基本事实: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3什么是几何证明优秀教学案例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3什么是几何证明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梳理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定理和性质。
3.教师通过提问、举例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几何证明知识的掌握程度。
4.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几何证明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建筑设计、工程技术等领域,都需要运用到几何证明的知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更要让学生体会几何证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几何证明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几何证明能力。同时,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4.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要加强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几何证明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几何证明学习中的表现。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3什么是几何证明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3《什么是几何证明》。几何证明是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环节。通过几何证明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推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3什么是几何证明

5.3什么是几何证明

5.3什么是几何证明东平四中邓海燕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定理、证明的概念;2、掌握几何证明的步骤和书写格式.3.掌握证明的格式,体会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

教学重点:几何证明过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这是对顶角的性质,你能证明它的正确性吗?(由此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课本第161—16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内容:(预习检测)1、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被大家所公认的()叫做基本事实。

2、经过推理得到证实的真命题叫做()3、由已知条件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证实结论正确的全部过程叫做()。

三、探索归纳1、思考:命题有真命题与假命题之分,怎样运用推理的方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2、基本事实的概念:3、初中的十大基本事实:(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4)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5)A SA;(6) SAS;(7) SSS.(8)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9)等式的基本性质.(10)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四、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困惑)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如何解决本节情境引入提出的问题。

2、学生代表根据讨论结果完成本节情境引入提出的问题,并板演做题过程.证明“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并讨论,抽学生回答,师归纳。

已知:如图,∠AOC与∠BOD是对顶角,求证:∠AOC=∠BOD证明:∵∠AOC与∠BOD是对顶角(已知)∴∠AOC+∠AOD=180°,∠AOD+∠BOD=180°(平角的定义)∴∠AOC+∠AOD=∠AOD+∠BOD(等量代换)∴∠AOC=∠BOD(等式的基本性质)点评: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认识如何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在充分的交流中,引导学生从开始学习证明就意识到,证明不仅要步步有据,而且证明的依据必须是基本事实,有关概念的定义,已经证明的定理及已知条件,从中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青岛初中数学八上 《什么是几何证明》教案 (公开课获奖)

青岛初中数学八上  《什么是几何证明》教案 (公开课获奖)

拓展探究达标测试巩固提高课堂小结分层作业3.求证: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的角平分线垂直。

(画图,写出已知、求证,然后进行证明。

)2.总结得出证明过程的一般步骤:(1)(2)(3)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必做题:165页习题1、2选做题:166页4教学反思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教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会求有理数的倒数。

2、通过实例,探究出有理数除法法则。

会把有理数除法转化为有理数乘法,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重点:有理数除法法则的运用及倒数的概念难点:怎样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取适当的方法求商,0不能作除数以及0没有倒数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几个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有一个因数是0,积就为0.2、有理数乘法运算律:a×b = b×a (a×b)×c = a×(b×c). a×(b+c)=a×b + a×c3、计算(分组练习,然后交流)(见ppt)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1)6个同样大小的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孩,每个小孩分到几个苹果?(2)怎样计算下列各式?(-6)÷3 6÷(-3)(-6)÷(-3)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将结果与同桌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学知识,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完成上例,要求6÷3即要求3×?=6,由3×2=6可知6÷3=2。

同理(-6)÷3=-2,6÷(-3)=-2,(-6)÷(-3)=2。

根据以上运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对于两个有理数a,b,其中b≠0,如果有一个有理数c使得c×b=a,那么我们规定a÷b=c,称c叫做a除以b的商。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2《 命题、定理、证明》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2《 命题、定理、证明》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2《命题、定理、证明》一. 教材分析《命题、定理、证明》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习命题、定理和证明,使学生了解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具体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几何命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及逻辑推理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命题、定理、证明之间的关系,运用逻辑推理证明几何命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例子引入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课件。

2.相关例题及练习题。

3.几何画图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几何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几何规律。

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并通过PPT课件展示相关例题。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命题、定理、证明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些简单的几何命题,尝试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证明。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证明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有关命题、定理、证明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及时批改、讲解,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让学生通过举例、分析,掌握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

初中几何证明教案

初中几何证明教案

初中几何证明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和原理;2. 能够运用几何证明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定义法、公理法、推论法、综合法等;2. 几何证明的基本原理:平行线公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相似三角形定理等;3. 几何证明的实际应用:解决几何题目、证明几何定理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几何知识,如点、线、面的基本概念,以及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性质;2. 提问:什么是几何证明?为什么需要进行几何证明?二、基本方法介绍(15分钟)1. 定义法:通过给出几何图形的定义来证明结论;2. 公理法:利用已知的公理来推导结论;3. 推论法:利用已知的推论来推导结论;4. 综合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证明结论。

三、基本原理介绍(15分钟)1. 平行线公理:通过平行线的性质来证明结论;2.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来证明结论;3. 相似三角形定理:通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结论。

四、实际应用举例(15分钟)1. 解决几何题目:利用几何证明的方法来解决具体的几何题目;2. 证明几何定理:利用几何证明的方法来证明已知的几何定理。

五、练习与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进行几何证明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 总结几何证明的方法和原理,以及解题的技巧。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和原理;2. 学生能够运用几何证明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几何证明的过程和结论。

教学资源:1. 几何证明的教材或教辅;2. 几何证明的实际题目和定理。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和原理;2. 通过举例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几何证明的解题技巧;3.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几何证明》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几何证明》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几何证明》教案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的推理能力逐渐由合情推理向演绎推理过度,本节课是第五章的重点,正式学习演绎推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证明格式,体会运用演绎推理证明数学结论的过程。

这为以后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其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认知目标:1.理解基本事实、证明、定理的含义,掌握本节课提出的基本事实。

2.初步了解几何证明的三个步骤,通过例题了解几何证明的书写格式,感受证明的过程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

能力目标:灵活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提高演绎推理的能力情感目标:体会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重点:将文字命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证明,证明过程中规范化语言的使用。

难点:如何正确写出“已知”、“求证”,探索证明的思路。

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练习、拓展提升、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第一环节合作探究活动内容:1、1. 从课本P161-165中找出基本事实(公理),证明和定理的定义,对位互读一遍。

2. 公理和定理的根本区别是公理不需要__________得出,而是通过 ________________ 得出。

3.下列命题不是公理的是()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几何证明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图形写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并注明依据。

5.证明过程的推理依据包括命题给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 ,已经学过的 _________ ,已经证明过的 ________________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证明命题“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并写出证明过程。
2、归纳得出定理:
三):几何证明的过程一般包括步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书中确定下列命题作为基本事实: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外,还可以作为基本事实的有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证明。
二):定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定理。
教学重点:几何证明过程的步骤
教学难点:几何证明过程的步骤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回顾引入:
怎样运用推理的方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
二、展示交流
1.分小组在小组内交流学案完成情况,解决能解决的问题,提出疑惑。
2.由学生代表展示预习成果,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精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基本事实,用作为证实所有其他几何命题的起始依据。
达标测试
课题
第五章第三节5.3什么是几何证明
课型
第()周
第()课时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事实的作用,掌握本节中提出的8条基本事实以及等式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知道证明的意义,初步了解几何证明过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通过例题了解什么是推理,以及“∵……,∴……”的推理形式,体会推理要步步有据,合乎逻辑。
四.探究拓展
1、求证: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
(先画图,写出已知,求证,然后进行证明)
2.归纳总结:几何证明的步骤有哪些?
五、系统总结: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1、知识方面:
2、方法总结:
本章的学习从生活中的图形入手,学习图形的对称及其基本性质,欣赏、体验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利用对称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培养理解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看透其中所包含的几何问题,用我们所掌握的轴对称和线段垂直平分线等的知识转化为数学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