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复习资料
数据库复习资料考试必备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复习资料考试必备知识点总结引言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存储、检索和管理数据。
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操作语言和管理系统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为数据库课程的复习和考试提供一份全面的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基础1. 数据库定义数据库(DB):一个长期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有组织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用于创建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
2. 数据库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最常用的模型,基于二维表格结构。
3. 数据库语言数据定义语言(DDL):定义数据库结构的语言,如CREATE, ALTER。
数据操纵语言(DML):用于数据查询和修改的语言,如SELECT, INSERT, UPDATE, DELETE。
数据控制语言(DCL):用于定义数据库的安全策略和访问权限,如GRANT, REVOKE。
关系数据库1. 关系数据库基础关系:一个二维表,行表示元组,列表示属性。
主键:唯一标识表中每行的字段或字段集合。
外键:用于在两个表之间建立链接的字段。
2. 规范化理论第一范式(1NF):确保每个字段都是不可分割的基本数据项。
第二范式(2NF):在1NF的基础上消除部分函数依赖。
第三范式(3NF):在2NF的基础上消除传递函数依赖。
3. SQLSELECT语句:用于查询数据。
JOIN操作:用于连接多个表。
子查询:在查询中嵌套另一个查询。
数据库设计1. 设计过程需求分析:确定数据库需要存储的信息。
概念设计:创建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
逻辑设计:将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
物理设计:确定数据库在物理存储上的实现。
2. 数据库正向工程与逆向工程正向工程:从概念模型到物理数据库的创建。
逆向工程:从现有数据库生成概念模型或逻辑模型。
数据库高级主题1. 事务管理事务:一个或多个操作的集合,具有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ACID属性)。
2. 并发控制锁机制:确保事务在并发执行时数据的一致性。
数据库系统原理复习资料

1.1.1 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Data):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数据库(DataBase,DB)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定义功能:数据定义语言(Data Definition Language,DDL)2.数据操纵功能: 数据操纵语言(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DML)3.数据库的运行管理: 统一管理、统—控制,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多用户对数据的并发使用及发生故障后的系统恢复。
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数据库初始数据的输入、转换功能,重组织、性能监视、分析功能等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S)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DBA)1.1.2 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数据库技术是应数据管理任务的需要而产生的。
数据的处理是指对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和传播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数据管理则是指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它是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
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
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特点: (1)数据不保存(2)应用程序管理数据,数据需要由应用程序自己管理,没有相应的软件系统负责数据的管理工作。
应用程序中不仅要规定数据的逻辑结构,而且要设计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方式等。
数据库原理复习资料

数据库原理习题一、知识点1、数据库系统和文件系统的比较。
2、DB、DBMS、DBS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简述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4、简述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中的两级映像,并说明其优点。
5、文件系统的特点。
6、文件系统的缺陷。
7、简述数据模型的三要素。
8、数据独立性的概念及分类。
9、简述数据独立性的特点。
10、DBMS如何实现数据的独立性。
11、简述数据库系统的组成部分。
12、DBMS的功能。
13、简述DBA的主要职责。
14、简述关系模型的特点。
15、简述关系模型的组成部分。
16、简述关系的性质。
17、简述关系的完整性及完整性规则。
18、参照完整性规则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9、参照完整性违约处理方法;20、DBMS在哪些操作时间差实体完整性规则,检查的内容及违约处理方法。
21、简述自然连接和等值连接的区别。
22、简述视图和关系的区别。
23、简述内连接和外连接的区别。
24、简述在SQL语言中实现子查询的方法和各自的特点。
25、简述嵌入式SQL语言需要解决的问题。
26、简述使用游标的四个步骤。
27、简述在SQL中建表时如何实现对关系完整性。
28、简述游标的特点。
29、简述关系数据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0、函数依赖的概念;31、简述1NF,2NF,3NF,BCNF解决的模式设计中的问题。
32、简述E-R模型之间的冲突类型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33、简述E-R模型向关系模型转换的基本规则。
34、数据安全性的概念,实现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35、简述事务的概念及特点。
36、简述事务的并发操作带来的数据不一致性的类型。
37、封锁的概念、封锁的类型及含义。
38、封锁粒度的概念。
39、简述封锁协议类型及含义。
40、简述恢的策略。
41、简述两阶段琐的含义及解决的问题。
42、简述常用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
43、简述关系完整性及规则。
44、给定关系模式判断达到第几范式,并说明原因,至少要求BCNF。
数据库原理复习资料

数据库原理复习资料《数据库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理解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数据: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库(DB):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数据库系统(DBS):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
DBS包括DB、DBMS2.理解型与值、模式与实例的关系,阐述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的内涵。
型:对某一类数据的结构和属性的说明。
值:是对型的一个具体赋值。
模式: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相对稳定的,反映的是数据的结构及其关系。
实例:模式的一个具体值。
相对变动的,反映的是数据库某一时刻的状态。
三级模式:外模式、模式、内模式外模式:指某个或某几个用户所看到的数据库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对应于用户级。
模式:由数据库设计者综合所有用户的数据,按照统一的观点构造的全局逻辑结构,是对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总体描述。
对应于概念级。
内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内部表示或底层描述,是数据库最低一级的逻辑描述,它描述了数据在存储介质上的存储方式和物理结构,对应着实际存储在外存储介质上的数据库。
对应于物理级。
两层映象:外模式/模式映象、模式/内模式映象。
3.理解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DBA)、用户构成。
第二章数据模型与概念模型1.理解数据模型的概念和分类,掌握数据模型三要素。
数据模型:用来抽象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和信息,即现实世界的模拟。
分类: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
数据模型三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完整性约束。
数据结构:所研究的对象类型的集合,用于描述系统的静态特性。
数据操作:对数据库中各种对象(型)和实例(值)允许执行的操作的集合,用于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
完整性约束:数据及其联系应该满足的条件限制。
数据库原理概率期末复习

实体-关系模型与ER图
01
02
03
04
实体
现实世界中可以区分的对象或 事物。
属性
描述实体特征的列或字段。
关系
实体之间的联系,如一对一、 一对多或多对多。
ER图
实体-关系图的简称,用于表 示实体、属性和关系。
数据库规范化理论
第一范式(1NF)
确保每列保持原子性,表中的 每一列都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单
元。
数据库管理系统将与云计算技术更加紧密 地结合,提供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数据存储 和处理服务。
AI与机器学习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数据库管理系 统中的应用将逐渐普及,提高数据分析和 处理的智能化水平。
随着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需求的增加,数 据库管理系统将更加注重数据加密、权限 控制等安全措施的完善。
02
关系型数据库
关系型数据库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关系型数据库是一种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数据库,它使用关系模型 来描述数据。
详细描述
关系型数据库采用二维表格的形式来存储数据,每个表格由行和列组成,每一列表示一 个属性,每一行表示一个记录。数据之间的关系通过表格之间的关联来定义。关系型数
05
期末复习题与答案
选择题
选择题1
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什么?
选择题2
关系数据库中,关系的第一范式要求什么?
答案
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数据模型,它定义了数 据的组织、表示和操作方式。
答案
关系数据库中,关系的第一范式要求每个属 性都是原子的,即没有重复的元组。
填空题
答案:数据抽象 答案:字段
填空题1: 在数据库设计中,__________ 是将现 实世界的事物抽象为数据的过程。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提纲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提纲1 绪论1.1 数据库系统概述1.1.1 基本概念数据库(DataBase, DB)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DBMS)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 DBS)1.1.2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人工管理阶段-> 文件系统阶段-> 数据库系统阶段1.1.3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①数据结构化;②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且易扩充;③数据独立性高:物理独立性(数据物理储存)、逻辑独立性(数据库逻辑结构);④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数据安全性保护、数据完整性检查、并发控制、数据库恢复。
1.2 数据模型1.2.1 数据模型的三要素①数据结构;②数据操作;③数据的完整性约束。
1.2.2 概念模型基本概念:实体、属性、码、实体型、实体集、联系。
表示方法:实体-联系方法(Entity-Relationship approach)使用E-R图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
E-R方法又称E-R模型。
m n实体1实体2联系属性a属性c属性b1.2.3 逻辑模型逻辑模型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等。
它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主要用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
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关系、元组、属性、码、域、分量。
关系模式:关系名(属性1,属性2,… ,属性n )。
1.3 数据库系统的结构1.3.1 三级模式结构三级模式结构:外模式、模式、内模式。
模式:也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数据库用户的局部数据视图。
内模式:也称储存模式,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储存方式的描述。
1.3.2 二级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内模式/模式映像保证了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2 关系数据库2.1 关系数据结构及形式化定义2.1.1 关系域: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
《数据库系统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数据库系统原理》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复习要点:数据库的4个基本概念(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模型及数据模型的三要素;关系模型;数据库系统结构:三级模式和两级映像(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关系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数据库、数据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关系)。
数据库的4个基本概念:1. 数据(Data):是描述事物属性或特征的符号记录,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等形式。
2. 数据库(Database):是一种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用于存储、管理和操作数据。
3.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是用于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提供了对数据库的访问、操作和维护等功能。
4.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是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相关应用程序组成的系统,用于管理和处理大量数据。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1. 数据共享:多个用户可以同时访问和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
2. 数据独立性:数据库中的数据与数据的存储方式相互独立,改变存储方式不影响数据的使用。
3. 数据一致性:数据库系统能够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避免了数据的冗余4. 数据安全性:数据库系统可以对数据进行各种权限控制和安全防护,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5. 数据并发性: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对数据库进行读写操作,数据库系统能够处理并发操作的问题。
数据模型及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数据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数据库结构和数据之间关系的概念工具。
数据模型的三个要素包括:1. 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描述数据之间的关系和组织方式,如层次结构、网状结构和关系结构等。
2. 数据操作(Data Operation):描述在数据库中进行的各种操作,如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等。
3. 数据约束(Data Constraint):定义了对数据库中数据的限制和规范,如键、域和实体完整性等。
数据库原理复习资料

数据库原理习题题型一选择题(15个)二填空题(10个)三简答题(6个)四设计题(1个)五应用题(1个)六综合题(1个)一、知识点1、数据库系统和文件系统的比较。
2、简述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3、简述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中的两级映像,并说明其优点。
4、简述数据库系统的组成部分。
5、简述DBA的主要职责。
6、简述关系模型的特点。
7、简述关系模型能够的组成部分。
8、简述关系的性质。
9、简述关系的完整性。
10、什么是主码?什么是侯选码?什么是外码?11、简述自然连接和等值连接的区别。
12、简述视图和关系的区别。
13、简述内连接和外连接的区别。
14、简述在SQL语言中实现子查询的方法和各自的特点。
15、简述嵌入式SQL语言需要解决的问题。
16、简述游标的特点。
17、数据库的完整性概念与数据库的安全性概念的区别与联系?18、简述关系数据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9、简述1NF,2NF,3NF,BCNF解决的模式设计中的问题。
20、简述E-R模型之间的冲突类型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21、简述E-R模型向关系模型转换的基本规则。
22、试判断该表是否可以直接作为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并说明原因。
23、简述数据库保护中安全性控制的一般方法。
24、简述事务的概念及特点。
25、简述事务的并发操作带来的数据不一致性的类型。
26、简述封锁的类型及含义。
27、简述封锁协议类型及含义。
28、简述恢的策略。
29、“串行调度”和“可串行化调度”有何区别?30、简述两阶段琐的含义及解决的问题。
31、简述数据模型的三要素。
32、简述数据库系统数据独立性的特点。
33、简述常用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
34、简述在SQL中建表时如何实现对关系完整性。
35、简述关系完整性及规则。
35、给定关系模式R(sno,sdept,mname,cname,grade),其中各属性的含义是: sno :学号,sdept :系代码,mname :系主任,cname :课程名,grade成绩,请判定该关系模式属于第几范式,并说明原因。
(完整word版)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教程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知识1.数据库管理是数据处理的基础工作, 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技术和手段。
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整体性和共享性。
2.数据库(DB)是一个按数据结构来存储和管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软件。
3、数据管理系统(DBMS)能够为数据的库提供数据的定义、建立、维护、查询和统计等操作功能, 并完成对数据完整性、安全性进行控制的功能。
4.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控制主要指对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的控制。
数据安全性控制是为保证数据库的安全可靠, 防止不合法的使用造成数据泄漏和破坏, 即避免数据被人偷看、篡改或破坏;数据完整性控制是为了保证数据中的数据正确、有效和相容, 以防止不合语义的错误数据被输入或输出。
5.数据库管理技术经历了手工管理、文件管理和数据库技术三个发展阶段。
6、数据库分类:单用户(access、fox base、FoxPro), 多用户(SQL sever、oracle、Informix、Sybase、Delphos)7、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的特点①数据库系统以数据模型为基础②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冗余度小, 数据共享度高③数据系统的数据和程序之间具有较高的独立性④数据库系统通过DBMS进行数据安全性呵完整性的控制⑤数据库中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数据项8、数据系统的数据和程序之间的独立性数据和程序之间的依赖程度低、独立程度大的特性称为数据独立性高。
数据独立性可分为两级a.数据的物理独立性b.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对数据存储结构的依赖度。
数据物理独立性高是指当数据的物理结构发生变化时, 应用程序不需要修改也可以正常工作。
c.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对数据全局逻辑结构的依赖程度。
数据逻辑独立性高是指当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全局逻辑结构改变时, 它们对应用程序不需要改变仍可以正常运行。
9、数据库系统是指带有数据并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管理的计算机系统。
一个数据库系统应包括计算机硬件、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系统及数据库管理员。
数据库原理复习.doc

1.码: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
2.主码:若一个关系有多个候选码,则选定其中一个为主码。
3.主属性:候选码的诸属性称为主属性。
4.候选码:若关系中的某一属性组的值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元组,则称该属性组为候选码。
5.非主属性:不包含在任何候选码中的属性称为非主属性(非码属性)。
6.全码: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候选码只包含一个属性。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关系模式的所有属性是这个关系模式的候选码。
7.外码:设F是基本关系R的一个或一组属性,但不是关系R的码,Ks是基本关系S的主码。
如果F与Ks相对应,则称F是R的外码。
8.三类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9.实体完整性的规则:若属性(只一个或一组属性)A是基本关系R的主属性,则A不能取空值。
10.参照完整性规则:若属性(或属性组)F是基本关系R的外码,它与基本关系S的主码Ks相对应(基本关系R和S不一定是不同的关系),则对于R中每个元组在F上的值必须为1或者取空值(F的每个属性值均为空值);2或者等于S中某个元组的主码值。
11.三级模式:内模式、外模式、模式三级组成。
二级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
12.投影:关系R上的投影是从R中选择出若干属性列组成新的关系。
13.关系的三种类型:基本关系,查询表和视图表。
问题解答:1.事物:用户定义的一个数据库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
四个特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续性。
原子性:事务是数据库的逻辑工作单位,事务中包括的诸操作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
一致性:事务执行的结果必须是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成另一个一致性状态。
隔离性:一个事务的执行不能被其他事务干扰。
持续性:指一个事务一旦提交,它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就应该是永久性的。
2.恢夏基本原理:冗余恢复的实现技术:数据存储和日志文件恢复的策略:事务故障的恢复、系统故障的恢复、介质故障的恢复3.查询处理的步骤:查询分析,查询检查,查询优化和查询执行。
数据库原理复习资料(带答案)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复习资料【考试形式】笔试,闭卷,120分钟【题型】选择、填空与应用【复习内容】一、基本概念的掌握。
1.信息是现实世界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抽象反映。
2.数据是描述客观事物的可储存并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序列。
3.数据与信息有什么关系?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是数据的内涵。
4.数据模型就是对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的数据特征的抽象。
5.数据模型是数据库技术的核心与基础。
6.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7.DDL意为数据定义语言,主要用于各级数据结构模式的定义和描述;DML意为数据操纵语言,主要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查询、插入、修改和删除等操作;DCL意为数据控制语言,主要用来对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等进行定义与检查,以及数据的并发控制和故障恢复等功能的实现。
8.计算机的数据管理主要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3个阶段。
9.数据库系统实现了整体数据的结构化是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本质区别。
10.数据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与数据库数据结构之间相互独立。
11.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
12.实体的特征称为属性。
13.能唯一标识每个实体的属性或者属性组,称为实体的键。
14.实体、属性和联系称为E-R模型的3要素。
15.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是指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完整性约束。
16.数据库的逻辑模型主要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三种。
17.层次模型采用树型结构表示数据之间的联系;网状模型采用图(网络)结构表示数据之间的联系;关系模型采用表结构来表示数据之间的联系。
18.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是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组成。
19.外模式/模式映像的设立保证了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模式/内模式的设立保证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20.DBA是指数据库管理员。
21.DBMS是指数据库管理系统。
22.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有:数据库的定义功能、数据库的操作功能、数据库的保护功能、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和数据库的组织、存储和管理功能等。
数据库原理复习资料与答案

精选2021最新课件
病理-肌瘤变性
红色变 (red)
原因不清 特殊类型坏死 多见于妊娠期产褥期 急性腹痛,发热 肌瘤体积迅速增大,血管
破裂,出血弥散于组织中, 剖面暗红色,腥臭,质软,似 半熟的牛肉
7
病理-肌瘤变性
精选2021最新课件
肌瘤恶性变 -肉瘤变(sarcomatous change)
卵巢肿物
浆膜下肌瘤,阔韧带肌瘤
妊娠子宫
肌瘤变性;注意排除
子宫畸形
残角子宫,双子宫等
子宫肉瘤
生长快,腹痛,阴道不规则流血
14
治疗-随访观察
精选2021最新课件
无症状 肌瘤小 尤其近绝经期妇女 酌情3-6月复查
注意肌瘤生长速度,症状等
15
治疗-手术治疗
精选2021最新课件
指征
22
治疗-药物治疗
精选2021最新课件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
抑制FSH和LH的分泌,降低雌激素至绝经后 水平
治疗停止后肌瘤会恢复原来大小 更年期相关症状,骨质丢失 用于即将绝经的患者以及手术前缩小瘤体,
建议持续使用不超过6个月
孕激素受体拮抗剂-米非司酮(RU486)
23
17
治疗-手术方式精选202来自最新课件开腹手术最常用,最为成熟的手术方式 优点
视野暴露清楚,较容易进行粘连松解 处理附件病变,以及怀疑恶性病变后的处理
缺点
腹壁创伤大 对腹腔干扰多
18
治疗-手术方式
精选2021最新课件
阴式手术
优点
对腹腔干扰少 腹壁无伤口 术后恢复快
缺点
手术操作空间小,子宫体积较大时从阴道取出 困难
25
数据库原理复习资料

数据库原理复习资料
简答题
P5 ——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功能:
1.数据定义功能
2.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
3.数据操纵功能
4.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
5.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6.其他功能
P8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数据结构化
2.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
3.数据独立性高
4.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P13 ——数据库模型概念: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数据模型三要素:
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P79 ——SQL的特点
1.综合统一
2.高度非过程化
3.面现集合的操作方式
4.以同一种语法结构提供多种使用方式
5.语言简洁,易学易用
P125 ——视图的作用
1.视图能够简化用户的操作
2.视图使用户能以多种角度看待同一数据
3.视图对重构数据库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逻辑独立性
4.视图能够对机密数据提供安全保护
5.适当的利用视图可以更清晰的表达查询
P152 ——数据库完整性不同之处
数据的完整性是为了防止数据库中存在不符合语义的数据,也就是防止数据库中存在不正确的数据。
数据的安全性是保护数据库防止恶意的破坏和非法的存取。
P55 选择(selection)
【例1】查询信息系(IS系)全体学生δsdept=’is’(student)
【例2】查询年龄小于20岁的学生δsage<20(student)
【例3】查询学生的姓名和所在系πsname,sdept(student)
【例4】查询学生关系student中都有哪些。
计算机数据库原理复习

计算机数据库原理复习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存储数据的集合。
它是为了满足大规模数据管理和高效数据访问需求而设计的。
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实际存储数据的数据库组成。
2. 数据库的特点2.1 数据的共享性:多个用户可以同时访问数据库,并且能够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
2.2 数据的冗余度低:通过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可以减少数据的冗余度,提高数据存储的效率。
2.3 数据的一致性:数据库中的数据经过严格的约束,保证数据一致性。
2.4 数据的持久性:数据库中的数据能够长期保存,不会因为计算机系统的故障或断电而丢失。
3. 数据库的组成3.1 数据库模式:指数据库中所有表和关系的结构描述,包括表的字段、字段类型、键等信息。
3.2 数据库实例:指数据库模式在某个特定时刻的具体内容,包括表中的数据和索引等。
3.3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负责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包括数据的存储、检索和维护等操作。
4. 数据库的基本操作4.1 数据定义语言(DDL):用于定义数据库模式和数据库对象,包括创建、修改和删除表等操作。
4.2 数据操作语言(DML):用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增、删、改和查询等操作。
4.3 数据控制语言(DCL):用于定义和管理数据库的权限和安全性,包括授权和回收权限等操作。
5. 数据库的基本原理5.1 数据模型:用于描述数据库中数据的结构和联系,常见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络模型和关系模型等。
5.2 数据库的设计:指根据应用需求和数据模型的要求,设计数据库的结构,包括确定表的字段、键和关系等。
5.3 数据库查询优化:指通过优化查询的执行计划,提高查询效率,包括索引的设计和使用等。
5.4 事务管理:指对数据库操作进行逻辑上的分组,并保证事务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包括ACID特性的实现。
6. 数据库的应用6.1 关系数据库:是最常见的数据库类型,使用关系模型来组织数据,通过SQL语言进行数据操作。
数据库原理总复习

数据库原理总复习《数据库原理》课程总复习⼀、复习提纲第⼀章:绪论1.数据管理⽅式的发展;⽂件管理⽅式的局限性;数据库系统的特点;2.区分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概念及组成3.数据库系统三层结构;逻辑独⽴性、物理独⽴性4.数据模型概念;类型;组成要素;5.概念模型表⽰E-R图(实体、属性、联系)6.关系模型结构及相关术语(关系、元组、属性、主码、域、分量、关系模式)第⼆章:关系数据库1.域、笛卡尔积的概念2.关系的数学定义及关系的性质3.关系的键(超键、候选键、主键)4.关系的完整性类型5.关系代数:并、交、差、连接(⾃然连接)、除、投影、选择,⽤关系代数描述查询,求查询结果。
6.关系演算:ALPHA语⾔第三章:SQL语⾔第四章: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1.理解什么是规范化,不合理的关系模式存在的问题。
2.函数依赖(⾮平凡的依赖):完全函数依赖与部分函数依赖;传递函数依赖3.理解函数依赖与属性联系类型关系4.函数依赖的性质:投影性、扩张性、合并性、分解性5.范式概念及判定6.阿姆斯特朗公理系统:⾃反律、增⼴律、传递律及推理规则+概念,求属性集闭包7.函数闭包F+与属性集闭包XF8.理解覆盖(或函数依赖集等价)的涵义,G+=F+9.求最⼩依赖集Fm,最⼩依赖集满⾜条件10.模式分解规则:函数依赖保持性和分解⽆损性,能运⽤其原理进⾏判定。
11.函数依赖集F在Z(属性集)上的投影:∏Z(F)={X->Y|(X->Y)∈F+,且XY∈Z} 12.保持⽆损连接性和函数依赖保持性,将R分解为3NF13.候选码求解第五章:数据库安全保护1.安全性控制的⼀般⽅法2. 安全性与完整性的区别3.事务的概念及特性4.并发操作带来的不⼀致问题:丢失更新、污读、不可重复读5.封锁协议解决问题6.并发事务的可串⾏性7.活锁与死锁9.数据库恢复原理及技术8.数据库故障类型及相应的恢复⽅法第六章:数据库设计1.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2.需求分析完成任务及描述3.概念设计,E-R图及视图集成4.逻辑设计: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的原则5.数据库物理设计⽬的、常⽤⽅法6.数据库实施与运⾏第七章:SQLServer20001.常⽤存储过程的功能Sp_help、sp_rename…2.规则与默认值创建与绑定3.索引类型4.备份与恢复策略:灵活运⽤5.程序设计、存储过程概念、触发器机理5.存储过程与触发器的创建⼆、复习⽰例(⼀)选择题1.数据库应⽤系统主要包括()A.数据库B.数据库管理系统C.数据库应⽤D.以上三项都是2.下⾯没有反映数据库系统优点的是()A.数据安全性⾼B.数据独⽴性强C.数据共享性⾼D.数据⾯向应⽤程序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数据冗余可能导致数据异常和数据不⼀致B.⽂件系统很难实现数据共享,因此数据冗余是⽂件系统的固有缺陷C.如果冗余是系统可控制,则系统可确保更新时的⼀致性D.数据库避免了⼀切数据重复4.⽹络模型的重要特点是()A.⽹络模型不能描述多对多联系B.有且仅有⼀个节点⽆双亲并且其他节点有且仅有⼀个双亲C.允许节点⽆双亲,或有⼀个以上的双亲D.有且仅有⼀个节点⽆双亲,其他节点可以有⼀个以上的双亲5.⽤户或应⽤程序所看到的和使⽤的那部分局部逻辑结构的是⽤()来描述的。
(完整版)数据库原理复习资料

数据库系统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一选择题:1.在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在这几个阶段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是阶段。
A.数据库系统 B.文件系统 C.人工管理 D.数据项管理答案:A 2.数据库的概念模型独立于。
A.具体的机器和DBMS B.E-R图 C.信息世界 D.现实世界答案:A 4. 是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结构的数据的集合。
A.数据库系统B.数据库 C.数据库管理系统 D.数据结构答案:B 5.数据库中存储的是。
A.数据 B.数据模型C.数据以及数据之间的联系 D.信息答案:C 6. 数据库中,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是指。
A.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互独立 B.用户程序与DBMS的相互独立C.用户的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数据库中的数据是相互独立的D.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中数据的逻辑结构相互独立答案:C 7. 数据库的特点之一是数据的共享,严格地讲,这里的数据共享是指。
A.同一个应用中的多个程序共享一个数据集合B.多个用户、同一种语言共享数据C.多个用户共享一个数据文件D.多种应用、多种语言、多个用户相互覆盖地使用数据集合答案:D8. 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
A.数据库 B.数据库管理系统C.数据模型 D.软件工具答案:B9. 下述关于数据库系统的正确叙述是。
A.数据库系统减少了数据冗余B.数据库系统避免了一切冗余C.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是指数据类型一致D.数据库系统比文件系统能管理更多的数据答案:A11. 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DBS包括DB和DBMS B.DDMS包括DB和DBSC.DB包括DBS和DBMS D.DBS就是DB,也就是DBMS 答案:A12. 在数据库中,产生数据不一致的根本原因是。
A.数据存储量太大 B.没有严格保护数据C.未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控制D.数据冗余答案:D13.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
数据库原理考试题库

一、填空题1.数据库系统一般由(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2.数据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的约束条件)三部分组成。
3.实体之间的联系可抽象为三类,它们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4.在数据库设计中,(数据字典)是系统中各类数据描述的集合,是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所获得的主要成果。
5.(事务)是用户定义的一个数据库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
6.数据库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故障。
故障主要有(事务故障)、系统故障、(介质故障)和计算机病毒四类。
7.并发控制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封锁)机制,其类型有(共享锁)和(排它锁)两种。
8.数据库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
9.在SQL语言中,为了数据库的安全性,设置了对数据的存取进行控制的语句,对用户授权使用(GRANT)语句,收回所授的权限使用(REVOKE)语句。
10.(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11.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是指数据库系统是由(模式)、(外模式)、(内模式)三级构成的。
12.在一个关系R中,若每个数据项都是不可再分割的,那么R一定属于(第一(1NF))范式。
E-R图一般在数据库设计的(概念结构设计)阶段使用。
13.(事务)是用户定义的一个数据库操作序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它具有(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续性)四个特性。
14.数据库系统中,系统故障通常称为(软故障),介质故障称为(硬故障)。
15.关系操作的特点是(集合)操作。
16.若事务T对数据对象A加了S锁,则其他事务只能对数据A再加( S )锁,不能加(X )锁,直到事务T释放A上的锁。
17.信息处理的方式而言,在文件系统阶段,(程序设计)处于主导地位,(数据)只起着服从程序设计需要的作用;而在数据库方式下,(数据)占据了中心位置。
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复习资料(全)

数据库系统原理复习资料(全)1.第一章1.1.数据库基本概念1.1.1.数据(Data)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用物理符号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信息。
数字、字母、文字、特殊字符组成的文本数据,也可以是图像、图形、动画等。
1.1.2.数据库(DataBase, DB)俗称存储数据的仓库,按一定的格式进行存储。
1.1.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专门用于建立和管理数据库的一套软件,介于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之间。
是一类系统软件1.1.4.数据库系统(DBS)是指在计算机中引入数据库技术之后的系统。
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实用工具、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
1.2.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1.2.1.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没有磁盘,没有操作系统特点:(1)数据不保存(2)应用程序管理数据(3)数据面向应用1.2.2.文件系统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特点:(1)具有数据可长期保存和管理的特点(2)提供了物理数据独立性,使应用程序与数据的具体物理存储结构分离,使数据共享成为可能。
(3)不能实现数据的普通共享,只能实现文件级的共享,而不能在记录或数据项级实现数据的共享(4)文件的逻辑结构是根据它的应用而设计的,数据的逻辑结构与应用程序之间相互依赖;(5)存在大量的数据冗余;1.2.3.数据库系统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特点:(1)数据集成(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2)数据共享性高(含并发控共享)(3)数据冗余小(4)数据一致性(5)数据独立性高(6)实施统一管理与控制(数据的安全性;数据的完整性;并发控制、故障恢复)(7)减少应用程序开发与维护的工作量1.3.数据库系统的结构1.3.1.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1)模式也称为概念模式或逻辑模式,它是全体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相对稳定。
由DBMS提供DDL来定义。
数据库原理总复习提纲

数据库复习提纲考试题目类型1、单选题(30%)2、判断题(10%)3、简答题(20%)4、查询分析题(24%)5、综合题(16%)第1章数据库概述1.1四个基本概念的掌握:数据——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数据库——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DBMS——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数据库系统——数据库、DBMS、应用程序等有关软件、硬件及各类人员(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
例如:学生个人信息管理系统。
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数据库管理系统。
1.2数据管理的三个阶段1.2.1人工管理阶段:数据不保存;应用程序自己控制管理数据,程序员负担重;不独立,完全依赖于程序;无共享、冗余度极大1.2.2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可长期保存;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共享性差、冗余度大;数据的独立性:独立性差,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必须修改应用程序;数据控制能力:应用程序自己控制1.2.3数据库系统阶段:数据结构化,采用数据模型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共享性高、冗余度小、易扩充;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1.3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整体结构化;数据冗余度低,共享性高,易扩充;数据的物理独立性与逻辑独立性强(物理、逻辑独立性的概念,体现在那些地方P4);由DBMS统一管理控制1.4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1.数据定义功能(DDL)2.数据操纵功能(DML)3.数据库的运行管理(并发性、安全性、完整性)4.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功能5.数据的组织、存储和管理6.数据通信功能1.5模式,外模式,内模式的定义。
1.5.1模式(也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综合了所有用户的需求。
1.5.2外模式(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1.5.3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1.6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及特点?如何实现数据独立性的(两级映像功能)?P8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8001 98001 98005
数据库 数据结构 微积分
62 73 80
学生
学生.学号 姓名 年龄
选课
所在系 课名 成绩
98001 98001 98005
张三 张三 李四
20 20 21
计算机系 计算机系 数学系
数据库 数据结构 微积分
62 73 80
【例4-5】给出选课、选修课和必修课3个关系,它们的关系模式 为: 选课(学号,课号,成绩);选修课(课号,课名);必修课(课 号,课名). 结果集 像集 结果集
数据库(DB):按数据结构来存储和管理数据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1)数据的物理独立性(Physical Data Independence)
应用程序对数据存储结构(也称物理结构)的依赖程度。数
据物理独立性高是指当数据的物理结构发生变化时,应用程序 不需要修改也可以正常工作。 (2) 数据的逻辑独立性(Logical Data Independence)
19
20 19 20 19 20 19 20 19 20
目相加 基相乘 改属性
李丽 李丽 李丽 张晓刚 张晓刚 张晓刚 张晓刚
4. 数据库中基本关系的性质 1) 同一属性的数据具有同质性。 2) 同一关系的属性名具有不能重复性。 a. 不同的关系可以有相同的属性名; b.类似属性间可以不同质。 3) 关系中的列位置具有顺序无关性。 4)关系中的元组位置具有顺序无关性。 5)关系具有元组无冗余性。 6) 关系中每一个分量都必须是不可分的数据项。 关系操作的基本内容 关系操作包括数据查询、数据维护和数据控制三大功能。 关系操作的数据查询和数据维护功能使用关系代数中的选择、投 影、连接、除、并、交、差、广义笛卡儿积8种操作。 前四种操作:专门的关系运算 后四中操作:传统的集合运算 关系代数的五种基本运算:并、差、选择、投影和乘积
S1
S4 S5
B
A B
选课÷必修课 学号 S3 成绩 B
2.2.2 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
概念模型是对信息世界的管理对象、属性及联系等信息的描述 形式。概念模型不依赖计算机及DBMS,它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全 面反映。 1) 用长方形表示实体集,长方形内写明实体集名。 2) 用椭圆形表示实体集的属性,并用线段将其与相应的实体集连 接起来。 3) 用菱形表示实体集间的联系,菱形内写上联系名,用线段分别 与有关实体集连接起来,在线段旁标出联系的类型。如果联系 具有属性,则该属性仍用椭圆框表示,仍需要用线段将属性与 其联系连接起来。
RS A
a1
B
b1 b1 b1
C
c1 c1 c1
A
a1 a1 a2
B
b2 b3 b2
C
c2 c2 c1
RS A a1 a2 R-S A a1
B
b2 b2
C
c2 c1
a1 a1
a1
a1 a1
b2
b2 b2 b2 b2 b2
c2
c2 c2 c1 c1 c1
a1
a1 a2 a1 a1 a2
b2
b3 b2 b2 b3 b2
产品号
产品名
(2) 1:n联系的转换方法
(1)将联系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 其属性由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集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组成 关系的码为n端实体集的码; 2)在n端实体集中增加新属性 新属性由联系对应的1端实体集的码和联系自身的属性构成 新增属性后原关系的码不变。
方案1:联系形成的关系独立存在。 仓库(仓库号,地点,面积); 产品(产品号,产品名,价格); 仓储(仓库号,产品号,数量). 方案2:联系形成的关系与n端对象合并。 仓库(仓库号,地点,面积); 产品(产品号,产品名,价格,仓库 号,数量).
15
给出三个域: D1 = 姓名 = {王平,李丽,张晓刚};
D2 = 性别 = {男,女}; D3 = 年龄 = {19,20}.
则D1,D2,D3的笛卡儿积为D1×D2×D3 ,其基数为三个域基数之积,其目为属性之和 姓名 王平 王平 性别 男 男 年龄 19 20
王平
王平 李丽
女
女 男 男 女 女 男 男 女 女
间接超类:C1是C3的间接超类
一个类可以继承它的所有超类的属性和方法。
3.1.3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方法
新奥尔良法:规范设计法中的一种,它将数据库设计分为4个阶 段: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改进方法:分6个阶段进行: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 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和数据库运行与维护。 为了简化E-R图,在对E-R图的调整中应当遵循的一条原则:现实
应用程序对数据全局逻辑结构的依赖程度。数据逻辑独立性
高是指当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全局逻辑结构改变时,它们对应的 应用程序不需要改变仍可以正常运行。
1.2.4 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特点
数据的安全性控制指保护数据库,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造成的数 据泄漏、破坏和更改。 数据的完整性控制指为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 防止不符合语义的数据输入或输出所采用的控制机制。 数据的并发控制指排除由于数据共享,即用户并行使用数据库中 的数据时,所造成的数据不完整和系统运行错误问题。
5. 数据库中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数据项
数据模型用数据描述语言给出的精确描述称为数据模式。 数据库 的模式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三级模式组成。
1. 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
(1) 逻辑模式及概念数据库
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一个数据库系统只能有一个逻辑模式。
(2) 外模式及用户数据库
学号 S1 S1 S1 S2 S2 S3 S3 S4 S4 课号 C1 C2 C3 C1 C3 C1 C3 C1 C2 成绩 A B B A B B B A A 课号 C1 C3 课号 C2 课名 计算机图 形学
必修课
科名 数据结构 操作系统
选课÷选修课 学号 成绩
S5
S5 S5
C2
C3 C1
B
B A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
复习
宋怀波
2013.6
2. 数据、数据和信息的关系及数据的特征
数据是用于承载信息的物理符号,是信息的最佳表现形式。 正确的数据可表达信息,错误的、虚假的数据不是信息。
1. 数据处理及分类
(1) 数据管理 其他数据处理的核心和基础。 (2) 数据加工 (3) 数据传播 一个数据库系统应由计算机 硬件、数据库、数据库管理 系统、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管 理员等5部分构成。
13
(3) m:n联系的转换方法
一个m:n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
(1)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集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 为关系的属性;
(2)新关系的码为两个相连实体码的组合(该码为多属性构成 的组合码)。
转换的关系模型为:
学生(学号,姓名,年龄,性别); 课程(课程号,课程名,学时数); 选修(学号,课程号,成绩).
【例3-1】将图中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
职工号 姓名 年龄 方案1:联系形成的关系独立存在 职工(职工号,姓名,年龄); 职工 1 负责 产品 1 产品(产品号,产品名,价格); 负责(职工号,产品号).
方案2:‚负责‛与‚职工‛两关系合并:
职工(职工号,姓名,年龄,产品号); 产品(产品号,产品名,价格); 方案3:‚负责‛与‚产品‛两关系合并: 价格 职工(职工号,姓名,年龄); 产品(产品号,产品名,价格,职工号).
4.1.3 关系的完整性
三类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完整性
1. 关系模型的实体完整性(Entity Integrity) 若属性A是基本关系R的主属性,则属性A的值不能为空值。
2. 关系模型的参照完整性 1) 外码和参照关系 设F是基本关系R的一个或一组属性,但不是关系R的主码(或候 选码)。如果F与基本关系S的主码相对应,则称F是R的外码, 并称R为参照关系,S为被参照关系或目标关系。
2) 参照完整性规则
若F是关系R的外码,它与关系S的主码相对应,则R中每个元组 在F上的值必须取空值或者等于S中某个元组的主码值。
RS A
a1
a1 a2
R
S
B C
B
b1
b2 b2
C
c1
c2 c1
A
A
B
C
a1
a1 a2
b1
b2 b2
c1
c2 c1
a1
a1 a2
b2
b3 b2
c2
c2 c1
a1
b3
c2
选课
课程名 数据库 数据结构 微积分 成绩 62 73 80
学生×选课
学生.学号 姓名 年龄 所在系 选课.学号 课名 成绩
98001 98001 98001 98005 98005 98005
张三 张三 张三 李四 李四 李四
20 20 20 21 21 21
计算机系 计算机系 计算机系 数学系 数学系 数学系
对各个用户或程序所涉及到的数据的逻辑结构和数据特征的描述。 一个数据库系统可以有多个外模式。
(3) 内模式及物理数据库
数据的内部表示或底层描述。 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1) 外模式/模式的映象:定义并保证了外模式与数据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数 据的逻辑独立性 2) 模式/内模式的映象及作用:定义并保证了数据的逻辑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 对应关系。 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例4-2】用关系代数表示在学生课程数据库中查询年龄小 于20岁的学生的操作。
σ年龄<20(学生)
【例4-3】在学生课程数据库中,查询学生的姓名和所在系。 表示为: π姓名,所在系(学生)
【例4-4】设学生和选课关系中的数据如下,学生与选课之间的笛 卡儿积、等值连接和自然连接的结果如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