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古诗欣赏小学五年级

合集下载

苏轼的诗小学10首

苏轼的诗小学10首

苏轼的诗小学10首范文一: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诗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中他的小学十首尤为著名。

苏轼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他的个人思想感情,也体现了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因此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有历史、社会价值。

苏轼的小学十首是他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其中有些诗歌有着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比如《赤壁》、《江城子》等。

这些诗歌描绘了历史事件和自然景观,表达了苏轼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另外,从苏轼的用词上来看,他的诗歌非常优美,运用了不少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夸张等,这些手法让诗歌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

他还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历史故事,给诗歌增加了一种深沉的文化内涵。

比如《前赤壁赋》中就充满了典故和历史故事。

总之,苏轼的小学十首是一部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既体现了苏轼个人的文学成就,也折射了那个时代的文学与思想。

读到苏轼的小学十首不仅可以赏识他高超的诗歌艺术,也能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

所以,我非常欣赏苏轼的小学十首,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点分析:写作重点包括苏轼及其小学十首的介绍、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文章通过分析苏轼的用词和修辞手法,并指出小学十首在历史和文化方面的价值。

用词表达清晰,语言简练,句子层次分明。

范文二:苏轼是唐宋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的小学十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十首诗歌语言优美,表达深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也被人们广为传颂。

苏轼在小学十首中展示了他的多方面才能。

如他在《江城子》中所表现的感伤和悲痛,从句子篇幅短小可见一斑,可谓是琼瑶之音。

而《赤壁》则表现出了他的雄浑和豪放,运用了极为复杂的比喻和幅员辽阔自由,令人不禁为之激动。

此外,《前赤壁赋》也是其代表作之一,它是苏轼的散文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具备了极高的价值。

在小学十首中,苏轼不仅表现了他自己对事物的感悟,更突出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推崇。

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他深厚的思想底蕴和独立的人格魅力,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

苏轼小学的诗句有哪些(范文6篇)

苏轼小学的诗句有哪些(范文6篇)

苏轼小学的诗句有哪些(范文6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苏轼小学的诗句有哪些的资料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苏轼小学的诗句有哪些(一)苏轼的诗有哪些1、《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1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2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4、《满庭芳》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

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

歌舞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5、《临江仙》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6、《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

我欲醉眠芳草。

3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解鞍敧枕绿杨桥。

杜宇一声春晓。

7、《蝶恋花》帘外东风交雨霰。

帘里佳人,笑语如莺燕。

深惜今年正月暖。

灯光酒色摇金盏。

掺鼓渔阳挝未遍。

舞褪琼钗,汗湿香罗软。

今夜何人吟古怨。

清诗未就冰生砚。

8、《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小学生学过苏轼的诗词

小学生学过苏轼的诗词

小学生学过苏轼的诗词小学生学过苏轼的诗词一个人太过出名,关于他的议论便自然会多起来,从个人喜恶,到家庭隐私,乃至对大格局的影响,都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

现代人如此,古代人亦如此,这就像是一个古今规律一样,无理可循,无法可破。

下面是小学生学过苏轼的诗词,欢迎参考阅读!小学生学过苏轼的诗词篇11、碧纱窗下水沈烟。

——苏轼《阮郎归·初夏》2、谁家水调唱歌头。

——苏轼《南歌子·游赏》3、蓝桥何处觅云英。

——苏轼《南歌子·寓意》4、枝上柳绵吹又少。

——苏轼《蝶恋花·春景》5、绿槐高柳咽新蝉。

——苏轼《阮郎归·初夏》6、又恐被、秋风惊绿。

——苏轼《贺新郎·夏景》7、黄鸡白酒渔樵社。

——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8、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9、真游洞穴沧波下。

——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10、水殿风来暗香满。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11、解佩投簪,求田问舍。

——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12、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苏轼《念奴娇·中秋》13、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苏轼《卜算子·感旧》14、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15、山秀芙蓉,溪明罨画。

——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16、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

——苏轼《南乡子·送述古》17、使君元是此中人。

——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18、苦被多情相折挫。

——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19、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苏轼《临江仙·送王缄》20、雪晴江上麦千车。

——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21、杖藜徐步转斜阳。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2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23、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

苏轼《行香子》古诗原文及赏析

苏轼《行香子》古诗原文及赏析

苏轼《行香子》古诗原文及赏析苏轼《行香子》古诗原文及赏析《行香子》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政治生活中的苦闷情绪,因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行香子》古诗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行香子》古诗原文及赏析篇1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1]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释:[1]:东汉初年的严子陵,帮助刘秀打下天下之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

后人多言其“钓名”。

赏析:本词将水上行舟的“静美”,和时空变化的“动美”结合的十分完美。

语言清丽浅显,意境广渺深邃。

全诗有一种“淡淡的哀伤”,具有东坡一贯的“人生如梦”思想。

苏轼《行香子》古诗原文及赏析篇2行香子·述怀宋代:苏轼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译文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

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

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

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

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

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注释⑴行香子:词牌名,又名“爇心香”。

“行香”即佛教徒行道烧香,调名本此。

平韵双调小令。

《词谱》以晁补之词为正格,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

另有六十四字、六十八字、六十九字诸体。

⑵尘:尘滓,细小的尘灰渣滓。

⑶十分:古代盛酒器。

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

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

⑷虚苦:徒劳,无意义的劳苦。

⑸叹隙中驹:感叹人生短促,如快马驰过隙缝。

五年级上册古诗《望月》

五年级上册古诗《望月》

五年级上册古诗《望月》《望月》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它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夜晚仰望皓月的美好心情。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深的感受,这首古诗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与人情的融洽,同时也展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介绍、诗歌的主题和意境以及对诗歌的赏析等方面,对《望月》进行深入解读。

《望月》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诗。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以才情出众、文笔优美而著名,被誉为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之一。

苏轼在他的创作中倾注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他的诗作常常展现出豪放洒脱的气质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望月》是苏轼在一次夜晚仰望皓月时所作,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天空世界的热爱之情。

他用优美的词句描绘了月亮的圆满和光辉,将其与自己的心境相融合,表现出他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忱。

诗歌开篇,苏轼即描绘了挂在天空的明月,他写道:“望月把船影,皑皑明霞里。

”这句诗用简练而优美的语言将月亮的光辉与水面上的船影相结合,形象地描绘出月亮的美丽。

紧接着,苏轼用“皑皑”形容明亮的月光,这个词语给人以极为洁白明亮的视觉感受,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月光的温柔和照耀。

接下来的几句,苏轼将自己的心情与月亮相连,写道:“渔樵占晓筤,朔风吹夜衲。

”这句诗以押韵形式出现,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

他通过描述渔民和樵夫清晨出海和回家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同时,他将“朔风吹夜衲”与月亮相呼应,进一步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在最后两句诗中,苏轼表达了对月亮的崇敬之情:“五洲腾皎月,三百度弘阔。

”这里,他用“五洲腾皎月”形容月亮的辉煌和伟大;用“三百度弘阔”来形容月亮的广阔和宽广。

这些词语的运用,使得诗歌在描述月亮的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世界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望月》这首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意境,深受读者喜爱。

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对自然景物的借用,苏轼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苏轼的古诗加赏析

苏轼的古诗加赏析

苏轼的古诗加赏析苏轼的古诗加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的古诗加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海棠宋代: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注释⑴东风:春风。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一作“渺渺”。

泛:摇动。

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⑵空蒙:一作“霏霏”。

⑶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⑷故:于是。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赏析此诗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

首句“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然后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从中还可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然后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

后两句,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

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

然后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不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

一个“恐”写出了作者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作者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苏轼小学古代诗歌大全

苏轼小学古代诗歌大全

苏轼小学古代诗歌大全是我国著名的古代诗人之一,我们在小学就曾学习过他的所写的诗歌。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小学古诗歌,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苏轼小学古诗歌(一)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苏轼的诗词赏析 苏轼的词作名篇20首

苏轼的诗词赏析 苏轼的词作名篇20首

苏轼的诗词赏析苏轼的词作名篇20首今天给各位分享苏轼的诗词赏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苏轼的词作名篇20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苏轼的诗词名句和分析苏轼的诗词名句和分析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接下来我搜集了苏轼的诗词名句和分析,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苏轼的诗词名句和分析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处】《饮湖上初晴后雨》【解析】这首七言绝句,作于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苏轼在杭州做地方官时。

诗句描述了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

无论晴雨,西湖都美不胜收,就像绝代佳人西施一样,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美丽绝伦。

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做我国古代美女西施,极写西湖之美,比喻奇特、新颖,虚实结合,令人遐想,刻画出西湖的天生丽质和动人神韵,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处】《赠刘景文》【解析】“最是橙黄橘绿时”是指秋天。

这两句诗的语译是:你可要记住,一年当中最美好可爱的景色,正是那橙子已黄、橘子尚绿的时候。

“一年好景君须记”常用来嘱咐他人要特别记住某一段意义不寻常的日子,或是景色最美好的时光。

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出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解析】胸中保有一股浩然之气,迎着千里的雄风,心怀是多么的豪放、快意。

后人常引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来形容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很有一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伟气势。

登高望远,迎风屹立,最容易引发人的豪情壮志,此时此刻大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确实可以把人心的豪情,畅快地表达出来。

4、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出处】《和子由渑池怀旧》【解析】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会记得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恰似,或作应似。

1到6年级苏轼的诗歌10篇他

1到6年级苏轼的诗歌10篇他

1到6年级苏轼的诗歌10篇与苏轼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1到6年级苏轼的诗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行香子·过七里濑词牌名:行香子|朝代:宋朝|作者:苏轼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水龙吟·雁词牌名:水龙吟|朝代:宋朝|作者:苏轼露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嘹唳。

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

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

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

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

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

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

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词牌名:江城子|朝代:宋朝|作者:苏轼墨云拖雨过西楼。

水东流,晚烟收。

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

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

月华羞,捧金瓯。

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词牌名:浣溪沙|朝代:宋朝|作者:苏轼醉梦昏昏晓未苏,门前轣辘使君车,扶头一盏怎生无?废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滴真珠,清香细细嚼梅须。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词牌名:贺新郎|朝代:宋朝|作者:苏轼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西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词牌名:浣溪沙|朝代:宋朝|作者: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苏轼古诗大全300首小学

苏轼古诗大全300首小学

苏轼最经典的25首诗词欣赏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苏轼的文学中,以词和散文最为突出。

词从唐朝到北宋初期,一直都是“艳科”,地位不高。

到了苏轼之后,将诗的一些创作理论运用到了词中,使得词的文学性大大增强,提高了词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地位。

苏轼在诗方面也非常具有造诣,是江西诗派的鼻祖之一。

本文选择苏轼最经典的25首诗词和大家共赏。

1,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是1076年苏轼在密州时所作,当时苏轼正和弟弟分离,在中秋节当天写下此词,表达自己的离思。

该词望月怀人,勾勒出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孤独境界,可谓遗世独立。

通过对月亮阴晴圆缺的追问,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味,达到了社会和自然的高度契合。

胡寅评价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而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2,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该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境界宏大,前所未有,因此被称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是对传统词的一大突破,因而成为了豪放词的定鼎之作。

苏轼的古诗及赏析

苏轼的古诗及赏析

苏轼的古诗及赏析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横看”即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

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岭”即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样子长而平。

“侧”即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峰”即山顶端,样子尖而高。

这两句意思是说,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等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从写作方法来说,我们可以从“远近、高、低”这些方位词看出诗人采纳了移步换景的方法,好像在诗句中浓缩了一路走来所看到的景象,仅仅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把千姿万态的庐山特点概括出来,虽说是“务虚”的笔法,但给人以审美想象的空间。

2、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开放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颜色鲜亮,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盼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玩耍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看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季节,引人更宽阔地遐想。

全诗洋溢着一股深厚而清爽的生活气息。

3、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赏析: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详细、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

后两句是比方: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

苏轼写的10首经典古诗

苏轼写的10首经典古诗

苏轼写的10首经典古诗1、《题西林壁》宋代:苏轼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侧面看庐山岭连绵起伏,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代:苏轼原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

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

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妻子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了吧。

小学苏轼的诗词全集

小学苏轼的诗词全集

小学苏轼的诗词全集小学苏轼的诗词全集1、《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3、《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4、《减字木兰花·春月》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5、《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7、《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8、《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麦少]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9、《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10、《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

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

月明千里照平沙。

11、《浣溪沙·寓意》炙手无人傍屋头,萧萧晚雨脱梧楸。

谁怜季子敝貂裘。

顾我已无当世望,似君须向古人求。

岁寒松柏肯惊秋。

12、《浣溪沙·即事》画隼横江喜再游,老鱼跳槛识青讴。

流年未肯付东流。

黄菊篱边无怅望,白云乡里有温柔。

挽回霜鬓莫教休。

13、《西江月·重九》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14、《南乡子·自述》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

根据小学古诗《苏轼》注释及译文

根据小学古诗《苏轼》注释及译文

根据小学古诗《苏轼》注释及译文---
诗词背景
《苏轼》是一首古老的诗歌作品,作者为中国古代文学家苏轼。

这首诗作于宋代,描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以下是《苏轼》
的注释及译文。

诗歌内容
未曾生我,我已死矣。

身未动,心已远。

触目成诗,如指危冰,如囊萤火。

白羽已回邢千里,洛阳归。

诗词注释
- 未曾生我,我已死矣: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存在的思考,暗示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 身未动,心已远:指诗人的思绪超越了身体的局限,思考更为深远的问题。

- 触目成诗,如指危冰,如囊萤火:形容诗人的灵感如指点冰山一般冰冷脆弱,像袋中的萤火虫一样微弱明亮。

- 白羽已回邢千里,洛阳归:诗人表达了对离家漂泊的惆怅和对回归家乡的期盼。

诗词译文
尚未出生,我已如死。

身体未动,心灵早已远去。

当我的目光触及到了景物,灵感如指点一片危险的冰块,如装满萤火虫的袋子。

白色羽毛已经飞回了千里之外的邢州,我将要返回洛阳了。

---
以上是根据小学古诗《苏轼》的注释及译文。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归属的反思,展现了他对家园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渴望。

苏轼古诗欣赏小学五年级..

苏轼古诗欣赏小学五年级..

豪放词
•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 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据南宋俞文豹《吹 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 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 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 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 种不同词风的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 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潋 滟:
苏堤春晓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073年,当时苏轼36岁。熙 宁四年时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离京,这 时候正在杭州担任通判。 这一天他和朋友们 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春天杭州西湖上,作者以绝世的天才,宦游 物华天宝的杭州,为名山胜水所陶醉,挥笔 写下了许多描绘湖山美景的佳作。此诗是他 杭州风景诗中传诵最广的绝唱之一。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 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同。之所以不能 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 峦叠嶂的深山中。
写作背景:
苏轼47岁时所作。1084年,四月,苏轼 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次江西游庐山, 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这首诗是苏轼的精心力构,也是他勘透世情 的杰作,悟彻人生的妙谛。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回暖。河滩上已经长 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 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写作背景:

苏东坡十首名诗欣赏

苏东坡十首名诗欣赏

《海棠》:这首诗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通过对海棠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中运用了平实的语言和自然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庐山游玩时所作,通过对庐山风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是苏轼为怀念故友而作,通过对过去经历的回忆,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感恩。

诗中运用了平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使读者深感其中的感动与思考。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望湖楼游玩时所作,通过对夏日雨后景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平实的语言,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东栏梨花》:这首诗是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时所作,通过对梨花飘落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短暂和生命的无常的感慨。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使读者深感其中的哀愁与思考。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是苏轼早期作品,通过对密州狩猎的描绘,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英勇气概。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所作,通过对中秋月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抒发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词中还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和珍惜时光的警醒。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通过对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缅怀和追思。

同时,词中还表现出诗人对功名和人生的看透和豁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是苏轼在黄州时期所作,通过对雨中漫步的描绘,表现了诗人的豁达和坚韧。

词中运用了平实的语言和自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这首诗描写了杭州西湖的美景,通过对湖光山色和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苏轼古诗的赏析

苏轼古诗的赏析

苏轼古诗的赏析苏轼古诗的赏析数字往往给人单调平淡、枯燥乏味之感,但经诗人巧妙地用在诗句中,却使文辞生辉,情趣盎然。

小学语文教材精选几十首古诗中包含大量数字,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苏轼古诗赏析,欢迎借鉴!浣溪沙①苏轼游蕲(qí)水②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③暮雨子规⑦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shào)④?门前流水尚能西!休⑤将白发唱黄鸡⑥。

『译文』去游览蕲水县清泉寺,寺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干净得没有一丁点儿泥土.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叫。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感慨时光流逝。

『注释』①选自邹同庆、王宗棠《苏轼词编年校注》(上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

浣溪沙,词牌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②[蕲水]古县名,即湖北浠水县。

③[萧萧]拟声词,这里形容雨声。

④[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⑤[休]副词,表示劝阻。

⑥[唱黄鸡]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局,感叹世事匆促、人生易老。

这里是反用其意。

⑦[子规]布谷鸟。

『赏析』溪水尚可倒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这首词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性格。

上阕写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写眼前景色,自然,清新,幽静,环境优美。

萧萧暮雨子规啼:以声衬静。

下阕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揭示主题。

本词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轼的诗词及赏析

苏轼的诗词及赏析

苏轼的诗词及赏析苏轼的诗词及赏析导语:苏轼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现存诗3900余首,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苏轼的诗词及赏析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苏轼的诗词及赏析篇11、《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英雄豪气干云,让我大滴口水。

陆游云:“试取东坡诸乐府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信然!“自东坡以浩瀚之气引之,遂开豪放一派”,苏轼因此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对此词也颇为得意,特令全体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大呼过瘾。

2、《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水殿风来暗香满”,孟昶与花蕊夫人纳凉的摩河池,简直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境!刘熙载说:“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自是天仙化人之笔”,黄庭坚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

此词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唱,让我们再喊一次:“坡仙,谢谢您了!”值得注意的是,花蕊夫人本是孟昶的宠妃,后蜀灭亡之后,花蕊入宋,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的诗句令赵匡胤大为绝倒。

不久,孟昶暴亡,花蕊成了太祖的贵妃,据说跟太宗赵光义也有瓜葛。

对这样一个与三个皇帝有绯闻的`“亡国之妃”,苏轼坦然地把她刻画得几近仙女,且毫不避讳地写她与孟昶的爱情。

此词在宋朝广为传唱,还没有一个道学家跳出来说三道四。

3、《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小学学的苏轼的诗词

小学学的苏轼的诗词

小学学的苏轼的诗词苏轼的诗词我们也学习了不少,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小学学的苏轼的诗词吧,希望能帮到大家!1、《有美堂暴雨》宋代:苏轼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译文一声响亮的雷声宛如从游人的脚底下震起,有美堂上,浓厚的云雾缭绕,挥散不开。

远远的天边,疾风挟带着乌云,把海水吹得如山般直立;一阵暴雨,从浙东渡过钱塘江,向杭州城袭来。

西湖犹如金樽,盛满了雨水,几乎要满溢而出;雨点敲打湖面山林,如羯鼓般激切,令人开怀。

我真想唤起沉醉的李白,用这满山的飞泉洗脸,让他看看,这眼前的奇景,如倾倒了鲛人的宫室,把珠玉洒遍人寰。

2、《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代: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3、《题西林壁》作者: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经典 快乐诵读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 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 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 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蝉娟。
苏 轼
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 (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 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 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 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 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 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 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诗文有《东 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 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同。之所以不能 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 峦叠嶂的深山中。
写作背景: 苏轼47岁时所作。1084年,四月,苏轼 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次江西游庐山, 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这首诗是苏轼的精心力构,也是他勘透世情 的杰作,悟彻人生的妙谛。
写作背景: 苏轼到杭州做官,在从黄州被召回朝廷 后,本来可以安安静静地做翰林学士,但因 为不满意旧党废新法,不得不离开朝廷,宋 神宗熙宁五年,他在西湖之畔的望湖楼,微 醉中写下了这首绝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 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 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苏轼石雕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天空中的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一样散开来,还没 有把整座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像珠子一样,杂乱地 跳入船内。从地面刮起的一阵大风,忽然间把乌云 和雨点吹散了,望湖楼下的湖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 净。
潋 滟:
苏堤春晓பைடு நூலகம்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073年,当时苏轼36岁。熙 宁四年时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离京,这 时候正在杭州担任通判。 这一天他和朋友们 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春天杭州西湖上,作者以绝世的天才,宦游 物华天宝的杭州,为名山胜水所陶醉,挥笔 写下了许多描绘湖山美景的佳作。此诗是他 杭州风景诗中传诵最广的绝唱之一。
豪放词
•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 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据南宋俞文豹《吹 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 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 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 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 种不同词风的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 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 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 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 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写作背景: 宋时著名画家惠崇画了一幅《春江晓景》 的风景画。苏轼看后,很欣赏,于是挥笔在 画上题了这首诗。作者以画面为主,四句诗 写了七样景物。首句写到挺拨的翠竹和鲜艳 的桃花,红绿掩映。二句由江水写到鸭子, 三句写萎蒿和芦芽,四句写河豚。尽管这几 样景物彼此之间关系并不甚大,没有给人以 零乱的感觉,赶回感到是一幅十分紧凑幽美 的图画。看去好似纯粹写景,没有议论发挥, 却又寓意深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