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人物 感悟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人物感悟内涵

——《将相和》教学案例

利民学校孙先平

[设计理念]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矛盾为背景,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实,歌颂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热爱祖国、顾全大局的思想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认为应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将相之间“不和”到“和”的过程以及原因,长文短讲,透过三个小故事进一步探究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帮助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

[案例描述]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将相之间开始为什么“不和”?在课文中找到根据。

(学生阅读课文、做标记,老师巡视。)

生1:我找到了:“廉颇很不服气……下不了台!”主要是廉颇妒忌蔺相如,所以会“不和”。

生2:我还看出蔺相如处处让廉颇,避免激化矛盾。

师:廉颇认为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你认为廉颇的话有道理吗?请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来说说蔺相如当时的表现,并且讨论一下:蔺相如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是怎样的?

(学生读书,讨论。)

师:谁能说说蔺相如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上有什么表现给你的印象很深刻?说明蔺相如有什么特点?

生3: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后,他巧妙地要回璧,并理直气壮地说要用头撞璧,让秦王既恼怒又害怕,说明他聪明、勇敢。

生4:秦王按蔺相如的要求举行典礼时,蔺相如早叫手下把璧送回赵国了。他这样做,完全可能激怒秦王惹上杀身之祸,可他却大大方方对秦王说明(生读蔺相如的话),说明他不仅勇敢机智,还热爱祖国。

师:“渑池会”是双方首脑会晤的高层对话会议,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领导人拥抱握手等,即使彼此之间有很深的矛盾,表面上是客气礼貌的,你认为蔺相如在这次会议上的表现“出格”吗?

生5:秦王先失礼叫赵王“鼓瑟”,并叫史官做记载,侮辱赵王,导致蔺相如要怒发冲冠,要求秦王“击缶”,以死相拼的目的是维护“国威”。

生6:说明蔺相如有胆识,让秦王再吃“败仗”。

……

师: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会”两故事中光彩照人,可是在后来的故事“负荆请罪”发生之前,见了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为什么?

生7:他不想“将相不和”,他是为了祖国(生读蔺相如的话)。

生8:说明蔺相如热爱祖国,顾全大局。

师:廉颇将军呢?他又是个什么人呢?

生9:他知错就改,也很热爱祖国。

师:廉颇知错就改了就可以了,他干嘛要背着荆条去请罪?难道他不怕丢人吗?再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么说?

(学生讨论,体会“将相和”的重要意义。)

师:“将相和”有什么重要意义?

生10:有利于团结,团结才有力量。

生11:将相团结,就会让赵国日益强大。

[教后反思]

在小学教材中,《将相和》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对这类课文,老师一般采取“长文短讲”的办法。那么既然是“短讲”,就要求老师懂得必须“取舍”。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主要采取“淡化故事、强化人物”的办法,让学生通过“看故事”,探究主要人物蔺相如的思想、个性等,从中走进人物的心灵;对人物廉颇的理解,也通过他在“负荆请罪”故事发生前后的言行,剖析他的思想、性格等,分析两人的“不和”到“和”的过程以及原因,体会主要人物蔺相如的思想境界,进而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抓主干、去枝节”,这是我教学“长文”的一贯做法。如果在教学时“胡子眉毛一把抓”,学生的思维容易紊乱,对课文的学习失去兴趣。在设计教学流程中,我始终注意对教学细节进行细致推敲,围绕“不和”到“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读议结合,探究人物的思想个性等,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就可以让学生把握住这篇课文的主旨。

“理清思路,弄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我教学此课时的一个设想。当然,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做适当调整,我在学生理解问题不清楚时会放慢教学进度,但决不会“越俎代庖”。因此,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比预想的课时多花了一课时的时间。我想:只有学生真正弄懂了故事的这种内在联系后,思想才会豁然开朗,对探究文本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多花点课时来学习,时间也花得不“冤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