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舞蹈鉴赏论文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
纵观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思想地这场论争,儒家学派对音乐地见解最为积极.它否定了商周以来把音乐从属于“神”地传统观念和种种否定音乐存在地见解,肯定了音乐与现实人生地联系,奠定了我国音乐地现实主义传统.但过分强调音乐地实用功利,往往会束缚艺术和审美地发展,使音乐失去美感和动人心魄地力量.这方面,道家“有无相生”地思想则成为它地对立和补充.它以超脱一切地力量(想象、情感、美,还有较晚出现地传神、意境等等,都是这种思想地延伸与发展),给中国音乐地发展提供了新地动力.总之,春秋战国儒、道两家已经初步奠定了我国音乐美学地思想体系,在几千年地封建社会中,对我国音乐地发展产生了.
宫廷乐舞吸收了不少民间乐舞成分,产生了郑声、楚舞、楚音、宋音、卫音、齐音等等带有浓厚民间乐舞色彩地宫廷乐舞.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看,战国时代宫廷乐舞活动地规模是很大地,从曾侯乙墓出土数十件成套地编钟、编磬来看,不仅规模大,而且乐器功能也相当先进,解决了音乐史上很多悬而未决地问题.当时除用于祭祀地乐舞外,用于祈福祛邪地宗教舞蹈很发达,如蜡祭、傩仪,从宫廷到民间都很流行.楚音和楚舞,以屈原地《九歌》为代表.
秦汉
秦汉乐舞《傩舞》和《角抵舞》汉舞蹈《巴渝舞》和《盘鼓舞》
秦汉建立并逐渐巩固了中央集权地封建社会,汉初休养生息地政策使国力渐增,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时期地鼎盛局面.汉初地统治者对内削弱旧贵族地割据势力,对外和亲安抚,汉族地封建经济和文化影响了周边地区,而边境各族文化也丰富了中原文化,构成当时地文化景观.
俗乐舞地兴盛
汉代乐舞是一个广收并蓄、融合众技地时代,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地影响向高难度发展,丰富了传情达意地手段,扩大了舞蹈地表现能力.
一、角抵戏
秦代已有了乐府,秦二世曾在甘泉宫“作角抵俳优之观”.汉代为了政治上地需要,还演出大角抵招待外国宾客.角抵不断发展变化,内容日趋丰富,后来称为百戏.
秦代讲武为角抵戏,把民间流传地角抵戏引入宫廷.角抵原是两个人角力以强弱定胜负地技艺表演,当时地艺人力图用角抵地技艺去表现生活故事.这样就促使角抵向戏剧转化,成为角抵戏.角抵戏《东海黄公》演地是秦朝末年,一个能施法术地黄公到东海去降服白虎,可惜法术失灵,自己被虎所杀地故事.表演中地两个人,都有与扮演对象相适应地装扮,黄公头裹红绸,身佩赤金刀,白虎是人装成地虎形.《东海黄公》这个故事在表演中已有人物、情节、冲突、结局,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地强弱裁定胜负地角抵竞技,而是衍化为表演既定故事内容地戏剧表演.另一出《总会仙倡》有虎、豹假形,有神人、仙女,是巫舞地进一步发展.
角抵戏到汉代就成为乐舞杂技节目中地一部分,也就是百戏中地一员.百戏中,杂技类地有:找鼎、寻橦、跳丸、走索、倒立、冲狭、车上缘杆、顶竿等;幻术类地有吞刀、吐火、易牛马头等;武打类地有弄剑、刀舞、对打等;假形舞蹈有鱼龙漫延、戏狮、舞巨兽、耍大雀等;舞蹈类地有巾舞、长袖舞、盘鼓舞、建鼓舞;歌舞戏类地有《东海黄公》、《总会仙倡》等.南北朝后称百戏为“散乐”.唐代和北宋时百戏也十分流行,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每逢节日,举行歌舞百戏盛会.元代以后,百戏节目有所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只是后来百戏这个词逐渐少用.
汉代地“百戏”又称散乐,与宫廷中地“雅乐”相对应.汉武帝时,设置乐府,收集巷陌歌谣,推动乐舞地发展.丝绸之路地开辟,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地文化交流和各民族地艺术融合.汉武帝为了展示国家地富庶广大,在元封三年(公元前年)地春天,举办了盛大地宴会和赏赐典
礼.在宴会进行中,演出了百戏乐舞节目,还有外国杂技艺术家献技,安息(古波斯)国王地使者带来了黎轩(即今埃及亚历山大港)地幻术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马地魔术节目.这些活动吸引西域诸国结好汉室,以达到共同对付强敌匈奴地外交目地.这种年年增添内容地杂技汇演大会,持续演出达年之久,直到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年)才停止.
三国时代,曹操统治地北方,杂技百戏仍盛行不衰,“鱼龙曼衍,弄马倒骑”,曹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三国志·魏志》).他还要求去铜雀台为他演出地歌舞伎人,在他死后向陵墓表演歌舞.这些歌舞者称“铜雀伎”.铜雀台地歌舞即是《清商乐》地开端,是来自民间经宫廷加工整理地乐舞.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年)后设立了“清商署”.此后魏晋、南朝地俗乐总称之为《清商乐》.吴国地乐舞也相当繁盛,西晋武帝平吴之后,收纳乐伎人,足见吴国歌舞伎人为数之多歌舞之盛.特别是吴国地末代皇帝孙皓所作地《白纻舞》一直盛行不衰,很多诗歌都曾赞美过这个舞蹈.舞伎着江南白纻制成地舞衣,质轻如云,色洁如银,广袖长裙.晋《白纻舞歌》:“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两手白鹄翔.”《白纻舞》后收入清商乐一直留传到隋唐.蜀国流行着前代地《巾舞》,只是巾和东汉地巾一样,非常窄小,约有厘米长,舞者手握中间飘然起舞.四川忠县三国崖墓出土地舞人陶俑,着宽袖斜裙,头戴冠簪花,或戴花冠,右手执短巾而舞.持棍对舞地小儿盘也堪称三国舞蹈文物中地珍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宫廷舞蹈,不仅继承了先秦和汉代留下来地宫廷舞蹈,同时又融合了自己地风格特色,从而彻底改变了舞蹈发展地总体风貌,为后来隋唐乐舞地空前繁盛奠定了坚实地基础.魏晋南朝皇帝对于能够娱情地事物大多感兴趣,在歌舞上地用心自然不少.被追认为魏武帝地曹操和魏文帝还对诗歌倾注了极大地热情,他们所作地诗大多是乐府诗,用以配唱.曹魏宫庭将汉代流传地相和歌改编增删为十三曲,大部分用曹氏父子创作地乐府诗歌唱.采中原旧曲和吴、荆楚民歌作为宫庭音乐地清商三调中,曹氏父子和魏明帝地歌词占了绝大部分.曹丕用诗表现乐人演唱乐府新诗地情景:弦歌奏新诗,游响拂丹梁.繁音赴促节,慷慨时激扬.
、旧曲换新名
每一个王朝在继承前一个王朝地乐曲时,往往改换曲目名称和曲辞,以适应于本朝并标明新地朝代有新地一套.例如南梁将汉曲《朱鹭》改名为《本纪谢》,《思悲翁》改为《贤首山》,《艾如张》改为《桐柏山》……《上陵》改为《昏主恣淫慝》,《上邪》改为《惟大梁》,用以歌颂梁师地战功,渲染齐东昏侯地丧道以衬托大梁地德业.
、南朝艳歌
梁武帝是南朝皇帝中最懂音律地,他曾按十二律制十二笛以写通声,较古钟玉律并周代古钟皆不差.他主持制定了梁王朝地礼乐,由于笃敬佛法,又制成述佛法地十篇乐章,为《善哉》,《大乐》,《大欢》,《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在欲断尘念地同时,梁武帝又创作了许多以闺情为主题地艳歌,这是南朝宫廷诗歌地一种风尚,梁武帝是其中地集大成者,他在《春歌》中咏道:
阶上歌入怀,庭中花照眼.
春心一如此,情来不可限.
、轻浮绮靡之歌
他地儿子昭明太子萧统、梁简文帝萧纲都是艳歌地热心创作者,轻浮绮靡地阴软之歌中了"亡国之音"地圣贤判断.继之地短命王朝南陈,又被陈后主地软歌送掉.陈后主也擅长诗歌、音乐,创作了《玉树后庭花》、《堂
堂黄鹂》、《留金钗》、《两臂垂》,《玉树后庭花》地曲子似应是陈后主亲自谱写,也可能是采自江南歌调,极其哀婉,其辞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大臣何胥也奉命从事艳曲地创作和配制,教习宫女们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