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乡土建筑风格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楠溪江乡土建筑风格初探
“只有对乡土的本质进行深刻的探讨,重新出发,并通过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掌握了现代技术与方法的建筑师们‘嚼与过滤,当代乡土才能重生’。在各种各样的关于全球化和地方化现象的当代论题中,如果建筑要负担其作用的话,这种作用即是全球性的又是地区性的·····”————日本建筑师长岛孝一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位于温州市永嘉县境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具有突出的景观和文化多样性特征,是以古村落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和以火山岩地貌为代表的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是耕读社会传统生活和山水景观的生态复合体。风景区以“水美、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最具特色。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通过诗文、歌赋、书法、绘画、雕刻、建筑等表达的,这些文化的载体大多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含蓄、内敛、和谐、中庸的民族气质。在文化的表现手法上建筑和诗文、歌赋、书法、绘画、雕刻也是和谐统一的,这些文化的综合体至今任然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石。楠溪江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兴于唐盛于宋,后经元、明、清三朝荣衰兴替发展至今。楠溪江民居建筑紧随楠溪江文化的潮流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不同阶段的民居特点。
楠溪江的经济长期以来,都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工商业受到轻视。这就是大地文化。大地文化又包含农业文化和土木文化。前者的最主要体现是农历和一些中华民族传统的习俗;后者的主要体现自然就是中国传统乡土建筑的结构形式。按照阴阳五行的观点,只有以土为中心方能四平八稳,安定天下。楠溪江同样也受到儒家伦理的影响,“注重现实、朴实无华”也影响着传统乡土建筑的发展方向。“中心”观念和“血亲相连”则表现在居住的形式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居住空间都是横向发展的,多在平面的院落组合上求发展。“庭院”文化正是这种发展的一种创新。庭院是一种文化心理,是人希望与自然交流的愿望的表达。这种文化也影响到了“风水”,在传统的居住观念上有“居不在大,有庭则灵”的表达。
1.传统民居
1.1宋代建筑形式
宋代时中国封建文化最辉煌的时期,楠溪江最灿烂的文化高峰就在南宋。造成这个文化高潮的原因是大致是:士族地主完全消失,庶族地主兴起,科举重要性大大增加,平民子弟攀升的机会也加大了。同时印刷术的发展,书籍的普及,也促进了普通人读书取功名的可能性。永嘉在宋朝就有很多子弟考取了功名,如豫章村胡氏的一门三代五进士、溪口村戴氏的一门四代六进士、花坛村朱氏和塘湾村郑氏的兄弟进士等等。他们不仅是永嘉人的骄傲,也将外面的文化带入了楠溪江。楠溪江建筑文化也就随之而改变了。《宋代营造法式》有曰:“宋代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各以其材之广,分为十五份,以十份为其厚。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份,以为制度焉。栔广六份厚四份。材上加栔者,谓之足材。”根据《宋代营造法式》上宋代用材八等,属官式建筑所用,最小第八等用材,要广四寸五分厚三寸,楠溪江建筑用材则偏小些,但用材比例相符。
楠溪江古民居的平面开间皆以奇数定,当中间为明间,其次为次间、稍间、尽间等,开间数多则十一间,少则三间。楠溪江古民居开间尺寸多以一丈一为准,明间则比较大一些,进深多为三丈一。房间平面采用“前堂后室”的布局形式,明间前设堂屋,如有二层后设楼梯。卧室则在次间,其他生活用房依次分布。
楠溪江古民居所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简单,粗矿的印象,这大多是当地居民朴实的生活习惯所影响的。虽然简单化的表现了当时宋代的建筑风格,但依然体现出了宋代建筑的艺术形象和加工上的周密性。楠溪江宋代古民居建筑高度可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屋身与屋顶整体为木构架,其中屋身的各个构件又极其复杂,又一定的规律和比例。造柱在宋代有檐柱、金柱、角柱等。在楠溪江可见的造柱柱径大多是二材、一材一栔等。高由平柱向角柱逐渐生起,三间生起两寸,五间生起四寸,若平柱高取3米,则角柱生起四寸后,高为3.12米。各柱需卷杀,以3米平柱为例,柱高分三段按法式卷杀,上一段还需再分三段按法式卷杀。四铺作是宋代建筑大木作构件中最基本的结构单元之一,根据单元内各构件的位置不同分为万栱和泥道栱。万栱和泥道栱之间又通过栌斗、散斗、齐心斗与外部构件进行搭接。栌斗高二十份,上八份为耳,中四份为平,下八份为欹,开口广十份深八份,底四面各杀四份,欹幽一份。齐心斗、散斗皆高十份,上四份为耳,中二份为平,下四份为欹,开口皆广十份深四份,底四面各杀二份,欹幽半份。万栱和泥道栱之广厚并如材,栱头上留六份,下杀九份,其九份匀分为四(或五)大份,又从栱头顺身量为四(或五)瓣,各以逐瓣之首,自上而至下,与逐瓣之末,自内而至外,以直尺对斜画定,然后斫造,栱两头及中心,各留坐斗处,馀并为栱眼,深三份,如造足材栱,则更加一栔,隐出心斗及栱眼。民居梁位置的不同有五种称谓:檐栿、乳栿、搭牵、平梁、厅堂梁栿。凡梁之大小,各随其广(四十二份至六十份),分为三份,以二份为厚。梁首(谓出跳者)不以大小从,下高二十一份,其上馀材,自斗里平之上,随其高匀分作六份,其上以六瓣卷杀,每瓣长十份。其梁下当中幽六份;自斗心下量三十八份为斜项(如下两跳者,长六十八份),斜项外,其下起幽,以六瓣卷杀,每瓣长十份。第六瓣尽处,下幽五份,去三份,留二份作琴面。自第六瓣尽处渐起至心又加高一份,令幽势园和。梁尾(谓入柱者)上背下幽,皆以五瓣卷杀,馀并同梁首之制。梁底面厚二十五份,其项(入斗口处)厚十份。斗口外两肩,各以四瓣卷杀,每瓣长十份。平梁,四椽六椽上用者,其广三十五份。如八椽至十椽上用者,其广四十二份。不以大小从,下高一十五份,背上下幽皆以四瓣卷杀(两头并同)。其下第四瓣尽处幽四份,去二份,留二份作琴面。自第四瓣尽处,渐起至心又加高一份。馀并同月梁之制。搭牵,其广三十五份,不以大小从,下高一十五份(上至斗底)。牵首上以六瓣卷杀,每瓣长八份(下同)。牵尾上以五瓣。其下幽,前后各以三瓣。斜项同月梁法,幽内去留同平梁法。
宋制举折是先由举屋之法定高度,然后向下折,由整体而局部。以举高尺丈每尺折一寸,每架自上递减半为法。如举高二丈,即先从脊槫(檩)背上取平,下至撩檐枋背,其上第一缝折二尺。又从上第一缝槫(檩)背取平,下至撩檐枋背,於第二缝折一尺。若椽数多,即逐缝取平,皆下至撩檐枋背,每缝减上缝之半。(如第一缝二尺,第二缝一尺,第三缝五寸,第四缝二寸五分之类。)如取平,皆从槫(檩)心抨绳令紧为则。如梁道不匀,即约度逐近随宜加减,以脊槫(檩)及撩檐枋为平。还有蜀柱、叉手、槫(檩)、替木、椽、檐等主要构件,虽然跟《宋代营造法式》上有一些出处,当整体的规格和比例上是相符的,这也是楠溪江古民居独有的特点。
1.2明清建筑形式
由于南宋以后行政中心北移及楠溪江对外交通不便,楠溪江流域变得很闭塞,所以建筑延续了宋代的一些特点,在官式建筑变化的时候没有跟着变化。明代是楠溪江村落建设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