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孟子的道德伦理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11孟子的道德伦理观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国学经典导论第二章孟子与《孟子》的第十一节孟子的道德伦理观。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四种,并作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呢,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除了“亲亲”以外,孟子突出了对百姓仁爱和爱护自然万物。这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也是对中国道德哲学的一大贡献。“亲亲”、“仁民”、“爱物”,是三种不同层次的仁爱。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首先是“亲亲”,即亲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孟子说:“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同时,由爱自己的父母亲人,推及到爱别人的父母亲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次是“仁民”和“爱物”,对人民要仁爱,进而推及到爱护自然万物。对天下百姓充满爱,对宇宙万物充满爱,让整个世界沐浴在爱的阳光里,体现了孟子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境界。

同时,孟子又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种道德观念是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孟子认为:“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按照这种伦理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阶级矛盾就会得到缓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保证。在仁、义、礼、智四德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基本的道德规范。但是,在不同的时间、环境、条件下,对于人伦关系,也要权衡轻重,不可拘泥执一。孟子关于男女授受不亲的权变解释就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

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意思是说,男女不能亲手传递,递接东西,这是礼制;嫂子掉到水里去了,小叔子伸手去拉她,这是特殊条件下的变通。如果拘泥于礼制而见死不救,那是豺狼!由此可见,孟子又是一个非常灵活、通脱、以人为本的智者。

另外,孟子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的这个命题,长期为人非议,认为这是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行为进行辩护。对此,我们应该予以实事求是的分析、理解与评价。“劳心”与“劳力”的分工,实际上就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孟子的社会分工论,是孟子在社会和经济理论上的一大贡献。孟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民主意识的思想家,在他的仁政学说中,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与同情,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一方面孟子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不同的社会分工和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从统治者。

孟子的这些观点,放在孟子所处的社会时代来考察,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但“劳心劳力”之说,被反动统治者用来作为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理论根据和借口,虽然这个责任不应该由孟子来承担,但在客观上确实又起到了消极的作用,这是我们不用回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