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浅析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浅析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作者:赵学民来源:《新课程·中旬》2019年第03期摘要:洋务运动在我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开创了我国近代经济、科技、文化和军事的先河,是中国迈向近代的第一步。
但是洋务运动又具有较强的封建性和官僚新特征,其在我国近代历史上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基于此,主要对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工业;历史地位洋务运动是由洋务派领导下,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为主要目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运动。
对于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评价到目前为止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其主要为以下两个观点:第一,洋务运动在对待外敌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态度和作用的问题,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人民民主,争取民族独立;第二,洋务运动在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中的地位问题。
这些评价都是在对洋务运动不同认识中所产生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洋务运动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一、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机器生产;(2)购买洋枪洋炮,轮船和战舰;(3)操练新式陆军,建立新式海军;(4)创办中国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5)创办洋务学堂,派遣学生去国外留学,培养洋务人才等[1]。
但是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洋务派政治、外交和军事等基本方针的影响和制约。
洋务派的政治方针为承认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此来维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洋务派的外交方针为“善全和局”“曲全邻好”;洋务派的军事方针为屈服外国侵略者的武力,在对外战争中主张“求和”。
所以,我们在对洋务运动的内涵进行理解的过程中,还需要从洋务运动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等基本方针去辩证看待洋务运动,并将其总体概括为洋务运动的概念,不能够只将洋务运动单纯看作一项经济活动。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具有双重性,其既维护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讲 洋务运动
第四讲洋务运动基础网络知识点梳理一、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具备了几个基本条件:一是北京政变后,清政府中一些具有新思想的人物掌了权;二是中国和英法两国从战争状态重新转入“和平时期”,用清政政府的话叫“中外和好”;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形成的“师夷”思想。
2、两个阶段: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工企业。
19世纪70~90年代——以“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
3、洋务派的五位代表人物:中央以奕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丁日昌为代表。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①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②洋务运动后期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③洋务派策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④为适应洋务运动需要。
洋务派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选送留沉重出国深造。
5、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评价:①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②洋务运动期间,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③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⑤创建了三支海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防能力。
⑥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封建教育的冲击。
⑦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维新派。
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
三、洋务运动失败的历史必然性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评价洋务运动
评价洋务运动一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止于90年代中叶,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影响下,在清廷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由统治集团中一部分洋务派官僚发动的“求强”、“求富”的运动。
19世纪40年代初,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先进技术也随之涌入中国。
60年代前后,列强又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从中国掠夺大量政治经济利益和特权。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元气大伤。
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清廷内部部分开明官僚一方面感受到当时的中国已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再也不能照老样子统治下去了,必须改弦更张;另一方面,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他们也感到了洋枪洋炮的厉害,深感引进西方先进机器、自行设厂制造新式枪炮船舰的紧迫性。
因此从60年代起陆续开办了一批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又建立了新式海军,从而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此期间洋务派进行了一系列的洋务活动,包括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海军,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洋务运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从60年代到70年代为第一阶段,创办军事工业阶段;70年代到90年代为第二阶段,虽然还继续创办军事工业,但重心转为创办民用工业。
军事工业:由于当时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洋务派急于用新式武器来剿灭之。
因而在“自强”的旗号下,洋务派创办了一些军事工业。
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仿造西式武器的军事工业;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得罪大的船舶修造厂。
至1890年,洋务派所办近代军事工业共有24个。
这些企业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
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时遇到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最突出的是经费来源,还有原料、燃料以及运输等问题,因此他们提出“要先富而后强”的口号,从70年代开始,在创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开始创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工业。
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洋务运动是指中国清朝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发起的一系列变革运动。
洋务运动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既带有现代化的意味,又暴露出中国社会的脆弱和内部矛盾。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失败体现了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阻力和困难。
洋务运动的性质在19世纪后期,清朝政府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现实,出现了一批知识分子和官员尝试通过引入洋务来促进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希望能够通过洋务运动加强自己的国力,保证自身的主权和利益。
在具体的操作中,洋务运动涉及多个领域,如军事、工业、交通、航海、海关等,旨在引进西方的技术和理论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
1.文化背景:清朝时期的中国文化相对封闭和保守,这种文化背景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和科技创新进程受到限制。
清朝官员和普通民众对于外来技术和知识的接受度不高,这也使得洋务运动的推广受到了阻碍。
2.管理体制不善:洋务运动的管理体制不善,导致了资源浪费和低效率。
清朝政府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构来推广洋务,这使得许多洋务项目难以实施或者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
此外,清朝受封建思想影响,尊重官僚主义,“建设官府贵族”,给洋务运动带来了很多阻碍。
3.内部矛盾和战争:洋务运动发起的同时,中国国内存在许多内部矛盾和战争。
这些冲突和不和让清朝政府无法集中精力对洋务运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推广。
在对外交涉时,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持有侵略和掠夺的态度,这也给洋务运动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4.与时代的脱节:洋务运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靠借鉴仿效西方模式的方式来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但是这种模式没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由于缺乏深层次的改革和实践,中国的制度和体制难以适应新的场合和环境。
综合来看,洋务运动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过程。
它既意味着中国向现代化拓展自己的领域和能力,同时也暴露出了中国社会的脆弱和内部矛盾。
这次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了推进现代化不是单纯靠仿效西方模式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有适合中国实际的改革和创新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洋务运动
(4)上海机器织布局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近代化棉纺织厂。 1882年,由李鸿章奏准创办,是一个“官 督商办”企业。 在开办之初,李鸿章曾为织布局奏请了 减税和十年专利权,“酌定十年以内,只 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在这 种一家垄断的情况下,生产发展较快。
(2)金陵制造局
1865年,李鸿章将1863年设立于苏州的洋炮
局搬到南京,成立金陵制造局,生产枪、
炮、子弹、火药,供应淮军及本省各防营。
该局的工程师和负责人为英人马格里。
1875后,该局由中国人监办。
金陵制造局制造的大炮
(3)福州船政局
1866年由左宗棠设立。厂址在福州马尾, 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分任正副监督。 1884年中法战争时,船政局遭到严重破 坏
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 代表。字季高,湖南湘阴人。1860年为曾国藩推荐,统领 部分湘军,曾自募约五千人,组成“楚军”,左系湘军形 成。1862年初,经曾国藩举荐,升任浙江巡抚,与法国组 织“常捷军”,陷宁波、绍兴等地。1866年以闽浙总督身 份创办福州船政局。次年调任陕甘总督,“身虽西去,心 犹东注”。督陕甘期间,曾办兰州制造局,因西北盛产羊 毛,又办兰州织呢局。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次年率军入疆,进攻阿古柏反动政权。1878年收复除伊犁 以外新疆全境,建议设立新疆行省,开发新疆。1881年升 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1884年中法战争中是主战派,督 福建军务。次年因病退职死。他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在70 年代以后裁撤洋员,与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的“非洋人 洋匠不可” 的情形有所不同,反映了他具有一定的自力 更生办洋务的思想特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4课洋务运动课件(共31张PPT)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03: 36:4103:36:4103:368/ 5/2021 3:36:41 AM
•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1.8.503:36:4103:36Aug-215-Aug -21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03:36: 4103:36:4103: 36Thursday, August 05, 2021
④实践:左宗棠收复新疆
a.原因: b.时间: c.策略: d.结果:
洋务运动的内容
(2)海军 ①开始时间: ②成果:
北洋海军
南洋海军
③机构: 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
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
福建海军
三支海军舰队的规模和布防情况
舰队 名称
北洋 舰队
南洋 舰队
福建 水师
总吨位 41200 19000 9700
甲午中日战争中, 北洋舰队全军覆 没,标志着洋务 运动的破产。
七、洋务运动破产原因:
洋务派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改变封建制度。这是 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
八、教训: 改革要改根本。
内忧外患两考验,统治阶级忙自救。 师夷长技三十年,自强求富办洋务。 奕曾李与左张, 工业海军和学堂。 甲午一战三军败,国未能富兵未强。 开辟中国近代化,探索之路艰又长。
类别 外语
军事 科技
洋务运动的内容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开平 开平煤矿
(1)开始时间:
(2)口号:
(3)目的:
湖北织布局
武
(4)代表:
汉阳铁厂 汉 昌 阳
上海
轮船招商局
洋务运动后期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
[总结范文]洋务运动的性质
[总结范文]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的性质阅读精选(1):洋务运动的性质、历史作用和失败的原因1。
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第一,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透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第二,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第三,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3。
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到达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靠性。
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期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靠外国,企图以此来到达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必须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阅读精选(2):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与教训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
--------------------------------------------------------------------------------
关键词:洋务运动;性质;失败原因;教训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存在激烈争论,随着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深入,对其性质的认识逐渐达成一致,多数人认为,洋务运动既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又是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一次改革运动。
这也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综合理解,即腐朽的清朝统治阻碍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力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外壳中发展起来的,是同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阻碍分不开的。
洋务运动打着“求强”和“求富”的旗帜,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等海军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灭。洋务运动的失败使有识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严重缺陷,认识到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必需将改革从物质技术层面进一步转向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正是在这种认识之上,甲午战争之后,维新变法和革命运动迅速兴起。所以洋务运动的真正历史作用不在于它的正面作用,而在于它所提供的历史教训。即中国要现代化就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进行生产关系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首先,在“内忧外患”局势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崛起的部分地主官僚,借助洋枪洋炮,镇压了农民起义;同时又试图通过练兵、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来“求强”、“求富”,以挽救清王朝。因此,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活动。
其次,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些变革,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改革传统模式,这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一致的,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是一次改革运动。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是什么洋务运动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那么你了解洋务运动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洋务运动历史地位,主要是从它对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来看的,其中也包括它的出现所导致的社会环境的改变等。
19世纪60年代由洋务派引导来开展的洋务运动,就实际意义上来说是一场为了保住清政府统治的救亡运动。
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打破了以往的教育模式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而由洋务派引导社会大众开办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同时还修建了铁路,建立水师等。
在创办军工民用企业的过程中,成功的解放了一部分生产力,产生了雇佣关系,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并且有了一定的发展。
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学堂则使得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而不是依旧沉迷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但是这并不足以撼动封建主义在中国的根基。
大部分的中国人也就是守旧派依旧不愿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文化和思想,他们反对一切新的东西,认为这才是导致中国不断战败,签订不平等条款的原因。
这些是在评价洋务运动历史地位所不得不考虑的方面,洋务运动作为一场面对民族危机而展开的自救运动,目的在于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成功的改变了中国的国防、军事和工业的落后状况,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使得中国不再闭关锁国,盲目自大,而是愿意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尽管这样的学习局限在器物方面,但是也是很大的一个进步,中国开始尝试着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对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所以说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洋务运动历史地位还是很高的,他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功绩洋务运动提倡的就是学习西方然后用作自己国家的发展之上,同时也是希望用新的力量改变国家的现有状态,而在一定程度上洋务运动也确实起到了作用,因为这些西方的东西带过来之后确实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冲击,但是可惜的是这样的改革不可能动摇封建制度的根本。
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
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引言: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性质及其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运动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洋务运动的性质。
一、历史背景洋务运动始于清朝中期,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力衰退的影响,清政府触动了改革的念头。
洋务运动的兴起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无关系。
当时,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中国的传统制度和观念已经无法适应时局,急需进行改革以恢复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1.引进西方技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引进西方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机械制造、航海、军事等方面。
清政府开始兴办洋务工厂,引进洋务人才,并在一些重点城市建立了模范工厂。
这种引进的意图是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技术来振兴中国的实力。
2.改革教育体系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自古以来一直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
然而,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意识到这种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对现代化人才的需求。
因此,在一些地方设立了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
3.军队现代化洋务运动还涉及军队的现代化改革。
清政府在军队中引进了新式武器和战术,希望能够增强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此外,还组建了洋务船队,试图发展中国的海军实力,以保护国家的独立和利益。
三、洋务运动的性质1.极力维护封建统治洋务运动可以说是清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推行的一项改革。
清政府在引进西方技术和教育体系的同时,依然坚守封建思想,继续实行封建统治,限制人民的自由和权力。
洋务运动的目的并不在于彻底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而是为了巩固统治地位。
2.积极应对列强压力洋务运动也是中国对抗西方列强侵略的一种手段。
面对外来侵略,清政府试图通过引进西方技术来提升自身实力,以便在与列强的斗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然而,由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和清政府的腐败,最终并未达到整顿国家、抵御外敌的目标。
3.启示和反思洋务运动的失败揭示出中国封建统治的深层次问题,清政府在改革中的积极主动和被动服从并存。
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正确评价
⒈性质:它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⒉历史影响:
⑴积极方面:
①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有利于中国生产技术的进步。
②创办近代企业,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刺激作用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
派遣留学生和设立新式学校,有利于培养一批近代实用人才,有利于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购买或生产的一批武器装备了清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
③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④开启了中国军事、经济、教育近代化。
⑵消极方面: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为两半社会的命运。
①由清朝官府举办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派创办的企业管理腐朽,生产效率低下
②军事工业主要是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
④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利用控制;
⑤经营管理腐败。
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导言洋务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尝试,旨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以增强国家的实力。
然而,尽管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文将从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两个方面,探讨认识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它是在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背景下,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一系列努力。
该运动始于甲午战争后,有着复兴国家的强烈愿望。
1. 引进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洋务运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来增强国家的实力。
在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崛起,科学技术和工业手段对国家实力的提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因此,中国政府决定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来加速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2. 加强军事实力与国防能力洋务运动致力于加强中国的军事实力和国防能力,以此来对抗列强侵略。
中国在甲午战争后遭受了严重的打击,这使得国家意识到必须重视军事和国防建设。
洋务运动为此提供了一个机会,通过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训练方法,来加强国家的防御能力。
3. 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洋务运动不仅仅关注科学技术和军事实力的引进,它还注重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运动期间,中国尝试引进西方的法律制度、铁路、邮政、矿产开发等,以加速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尽管洋务运动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以下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1. 传统观念的束缚中国在洋务运动期间依然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
尽管一些进步的思想和理念被引进,但中国大部分人民仍然秉持传统观念和习俗。
这使得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无法被充分理解和利用,导致了实施时的困难和阻力。
2. 外部压力和干涉洋务运动发生在列强侵略的背景下,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十分脆弱。
列强在各个方面对中国施加压力和干涉,使得洋务运动面临巨大的阻力和挑战。
列强的干涉不仅使得洋务运动的推动受到限制,也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分裂,削弱了运动的推进力度。
近代史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点 : 相同点:
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主张上:都认为中学是“体” 阶级属性: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不同点:是否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 不同)
PS:顽固派以倭仁、徐桐、刘鸿锡等为代表。
代表人物: 奕、曾国藩、 李鸿章、左军旗舰“定远”遭日本鱼雷艇偷袭重创后,毅然自爆。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创办学堂主要有三种: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和军事学 堂。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洋务运动的性质:地主阶级的一场 自救改革运动。 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甲午战争中 清政府的惨败。
洋务派出现的条件: (1)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内忧外患, 清政府内部政见分歧,洋务派出现。 (2)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汉族官僚集团 形成,成为洋务派的中坚力量。 (3)总理衙门的建立,成为推动洋务运动 的中央机构。 (4)慈禧太后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 略。
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总理衙门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农民群众运动 洋务运动 维新运动
时代背景 洋务派出现的条件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异同点 主要人物 持续时间及主要主张 主要措施 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失败原因 观看视频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统治 者痛定思痛,意欲图强。魏源的《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冯桂芬的《校 邠庐抗议》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 日(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䜣,会同 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 六条》,宣告洋务运动的开始。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内容提要:万事开头难,洋务运动引领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引路人。
由于洋务创办者的封建腐朽性,使得运动本身以失败而终。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是从运动中生成了资产阶级新生力量,领导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没有洋务运动就没有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中国近代化不知道推迟多少年,从社会发展来说,洋务运动是成功的,功不可抹。
关键词: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引路人”主客观作用评价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要看这一事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的大小。
洋务运动历时三十余年,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洋务运动可谓中国近代化的第一炮,可这一炮并没有放响,因而引起了对洋务运动不同评价的争论。
关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历来学术界众说纷纭,且不同时代受社会环境影响侧重点也不相同。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学者们给予它充分肯定,认为洋务运动是向西方学习变法图强,使中国由封建走向近化化;建国后的几十年则否定多于肯定,认为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军事改革;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的学者,则可能较多地用经济砝码来衡量它的历史作用。
下面就我个人认识来发表一些看法。
一、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它是一个“引路人”,引领中国进入了近代化的门坎儿。
(一)传统外交转向近代化外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清王朝同列强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已无法避免,1860年恭亲王奕訢等奏请设置“总理衙门”,清廷批准,从此清政府的对外事务多由奕訢出面主持,文祥从中策划,形成了中央的洋务派势力。
“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专门办理中外一切交涉的机关,还兼管通商、海关、海防、订购军火、借款,主办同文馆和派遣留学生等事务,设有英、法、俄、美、海防五股。
1873年各国派遣公使同清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自1877年起,清政府也相继在英、法等世界各地设立了数十处领事馆。
公使馆和领事馆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外交体制逐步完备起来,走进国际社会,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
2019年微考点:洋务运动的性质、地位和评价
微考点:洋务运动的性质、地位和评价考点,洋务运动的性质、地位和评价1.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2.洋务运动的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易错微析要注意区分近代史与近代化:近代史是指一段历史时期,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而近代化讲的是发生转型的历程,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
例题1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A.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B.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了第一批近代企业C.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D.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答案:B解析: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开始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所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选B。
例题2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当时最大的军工厂。
此外,各省先后办过20个机器局,都是兵工厂。
其间不仅搬入了外国的枪炮、弹丸、雷管,而且外国的机器也由此而传入中国。
这些企业由国库支付开销,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兴办这些企业体现了洋务派“求富”的要求B.兴办这些企业使李鸿章等官僚大发横财C.洋务派兴办了近代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这些企业的经营方式导致经济效益低下答案:D自强”的要求,A项说解析: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期间兴办的军事工业,体现了“法错误。
BC两项本身说法错误。
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是由国库支付开销,没有利润积累,生产效益低下,故此题选D。
洋务运动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洋务运动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洋务运动高中历史知识一、洋务运动的兴起1、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
这些官员称为“洋务派”2、洋务运动的目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
3、洋务运动代表※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4、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90年代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1、创建近代军事※19世纪60年代起口号:自强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1861)、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1865)、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1866)。
2、创建民用企业※19世纪70年代起口号:求富民用企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1872)和开平煤矿(1876);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1893)和湖北织布局(1893)。
3、新式学校※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862)。
三、建立新式海陆军1、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组建新式洋枪队。
2、19世界70年代起,洋务派筹建新式海军,80年代,建成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四、洋务运动的影响1、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评价洋务运动※进步性: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加上统治阶级的内部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首先,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试图"稍分洋商之利',,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其次,洋务运动中,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洋务运动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历史。
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不过最终以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为终点。
不过,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在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有很多的成就。
那么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有哪些呢?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涉及了军事、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
下面就分类介绍一下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
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首先体现在军事上,洋务派创办了大量的军事工业,并且为了支撑军事工业,洋务派还创办了一些民用企业,当然,在军事上,洋务派还积极的训练拥有新式武器的海陆军队。
在经济上,洋务派开创的军事工业,包括民用工业,都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中国打破封建经济形式奠定了基础。
在教育上,则主要是创办学校,并且派遣留学生,主要目的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和语言,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始培养新型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在政治上,洋务运动虽然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但是他们的做法却在某些方面解放了思想,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瓦解,加快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所以说,虽然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还是非常的多,在晚晴时期,掀起了一股潮流,打破了中国的封建思想,为以后的思想革命也奠定了基础,所以说洋务运动的意义非常重大。
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洋务运动是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出现的一场运动。
而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则和它的发起方离不开。
那么洋务运动的发起方是谁,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又是什么呢?洋务运动的发起者是晚晴官僚集团内的先进份子,被称为洋务派,他们在受到威胁之后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来维护岌岌可危的晚清统治。
为此他们派遣留学生,开办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军事企业以及民用企业,甚至于成立水上舰队,用以抵抗列强的侵略。
这使得封建主义统治下的中华大地上,首次出现了大型的、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近代新式企业和新型的社会生产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学术界一直争论较大。
有的同志认为,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进行垂死挣扎的自救运动,也是他们勾结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变中国为半殖民地的卖国运动(刘晓光《洋务运动不该肯定》,《辽宁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6期)。
有的同志则持不同意见,认为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是一个具有进步性的运动”,“在客观上导致了资本主义幼芽的出土”(李时岳、胡滨《论洋务运动》,《人民日报》1981年3月12日;徐泰来《也评洋务运动》,《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
孔令仁指出:就洋务运动的本质倾向来说,它是反封建、反侵略的,是进步的;洋务运动功大于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革新运动(《中国近代史上存在着两种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文史哲》1983年第3期)。
戚其章以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为衡量标准,认为洋务运动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近代企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因而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运动(《评价洋务运动必须以社会实践为标准》,《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
孙占元则提出一种折衷看法,认为洋务运动既是地主阶级开明派掀起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也是一次“求强”“求富”的变革运动;它对内镇压以自救,是反动的,而对外御侮以自强,又是进步的(《论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新政》,《东岳论丛》1988年第6期)。
基于以上不同认识,学术界对于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看法也存在很大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巩固了旧的封建统治,是一条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反动路线,不代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不可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同日而语(黄逸峰、姜铎《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红旗》1984年第7期)。
另一种观点与此截然不同,认为洋务运动应该纳入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同志倾向于对洋务运动作基本肯定的评价。
近年,有不少文章开始从“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作进一步探讨,并取得了可喜进展,尽管看法仍然有别,但总的来看,肯定多于否定(李平生等《全国第五届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综述》,《历史研究》1990年第2期)。
二关于洋务思潮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有关洋务思想的研究,本属空白,以往即使提到,也多是简单骂倒了事。
近10年来,这一领域日益引起学术界重视。
特别是一些学者在对洋务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比较研究中,提出了“洋务思潮”的新概念。
洋务思想开始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取得一席之地。
1989年以后出版的几部思想史专著,如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刘兴华等《中国近代思想史略》、宝成关等《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都列有“洋务思潮”或“洋务思想”专章。
什么是洋务思潮?刘学照认为,洋务思潮是当权的洋务派官僚和不当权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共同参加、朝野呼应的学习西方、谋求富国强兵的社会思潮(《论洋务思潮》,《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李时岳、胡滨认为,洋务思潮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借法自强”,它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执行者和支持者们所反映出来的共同思想倾向(《从闭关到开放》第七章,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在概念的界定上,学术界没有太大分歧。
争议较大的主要是对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理解和对“中体西用”论的评价。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传统观点多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视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近年出现一些不同看法。
季云飞认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就是40年代魏源提出的以洋枪洋炮为内容的“师夷长技”思想(《清末“中体西用”思想新议》,《求索》1991年第3期)。
徐泰来把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八个字(《试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湘潭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孙占元则认为,洋务运动属于一次“求强”“求富”运动,洋务论者的“求强”“求富”观实际上成为洋务活动的指导思想,而“中体西用”则是服务于求强、求富主旨的一种理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应是“求强”“求富”》,《人文杂志》1991年第1期)。
关于“中体西用”的历史评价,史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它是一个中西杂交不伦不类的反动口号(黄逸峰、姜锋《重评洋务运动》,《历史研究》1979年第2期)。
第二种意见认为,这个口号虽有局限性,但主流是好的,应基本肯定。
季云飞指出:“中体西用”思想“是发展变化着的革新进取思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从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角度考察,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的半个多世纪中,没有比…中体西用‟更进步的思想来代替它的历史地位”(《清末“中体西用”思想新议》)。
陈旭麓也指出:在当时,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论中体西用》,《历史研究》1982年第5期)。
第三种意见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认为这一理论有一个从具有一定积极意义走向消极、反动的发展过程。
李时岳、胡滨指出:“中体西用”论在向西方学习的初始阶段有其积极意义,只是到了后来才具有抵制维新的反动性(《论洋务运动》)。
吴剑杰也认为,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体西用”有其进步性,八九十年代后则成为一种反动理论(《关于洋务思想体系及其评价问题》,《武汉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三洋务运动与近代文化从近代文化史、社会史角度探讨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探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这是近年来洋务运动史研究中的一个新动向,有关文章虽然不多,但值得注意。
叶晓青1983年初发表的《西学输入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文(载《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是这方面较早的拓荒之作。
该文重点论述了洋务时期的科技引进对中国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对“重义理轻艺事”、“贵义贱利”等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
李侃在《洋务运动与近代文化》一文(《求索》1988年第2期)中认为,洋务时期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规模上开始了中国文化从传统的旧文化向近代新文化的历史转换时期。
同时指出:“洋务运动时期产生的近代文化,只能是一种畸形的文化。
它既不可能对封建文化作有力的批判,也不可能对西方文化作出自觉的选择”;“近代文化转换于洋务,又受制于洋务。
”此外,陈绛的《洋务运动与儒学传统》一文(《复旦学报》1986年第4期),分析了经世传统、变易观念对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以及封建思想对洋务运动的极大束缚,指出:儒学传统曾经成为洋务运动开展的助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又日益表现为这一运动的阻力。
黄清根的《论洋务时期的文化变迁》一文(《江汉论坛》1990年第5期),则从社会史视角阐述了洋务时期随着西学的大量输入,中国的社会生活,诸如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信仰、家庭与婚姻等方面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变化”。
这些文章未必都很成熟,但都带有开拓性,都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洋务派与近代外交外交是洋务运动研究中的难题。
过去往往把洋务派的外交路线视为“妥协投降”,把洋务派的外交活动视为“丧权辱国”。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对洋务派的外交思想、外交活动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章鸣九、刘天路等认为,洋务派随着对西方资产阶级外交知识、法律知识的了解,已初步具有国家主权平等的思想,产生了近代的国际意识,其外交思想正在向近代化迈进;在外交实践中,他们还以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为武器,揭露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提出了修改条约、收回利权的主张;其“外须和戎”的外交主张固然是妥协软弱的表现,但这是洋务派无法摆脱的时代矛盾(章鸣九《洋务思想家外交思想的近代化》,《北方论丛》1989年第4期;刘天路《洋务派外交思想简论》,《山东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章鸣九在《试论洋务思想家对和战之争的态度》一文(载《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中,又分析了洋务派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主和”思想以及这种思想的根据,认为他们对中外通商局面和敌我形势的认识,以及“按约理论”、“据理力争”,争取和平环境以求“自强”的设想,“是富有理性的”。
章文还以中法战争为例,具体分析了当时洋务派官僚基本主和、基本主战、备战求和三种不同态度,认为不同态度是基于个人对形势存在不同看法,以及对讲和的时机、条件存在不同意见,并非爱国与卖国的根本分歧。
五洋务派与清末教案教案是洋务时期涉及内政、外交的大事,以往的洋务运动研究对此注意不够,一些教材和学术著作在谈到教案问题时,又往往一味强调洋务派如何“抑民奉外”,如何充当对外屈服退让的卖国贼和对内残酷镇压的刽子手。
近年,有同志对此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
赵春晨在《晚清洋务派与教案》一文(载《历史研究》1988年第4期)中认为,洋务派作为封建营垒中开始向资本主义方向迈开脚步的一个政治派别,他们与同时期的顽固派以及自发反教的士绅们具有很大不同,能够对基督教会,传教士及与之偕来的一些西方文化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
但同时,他们对教会充当外国侵略扩张工具的作用也有一定的认识和警惕,他们尽管不赞成群众的自发反教行动,但对开展反洋教斗争的绅民又表示一定的同情。
赵文进一步指出:洋务派并非不反对教会侵略,他们在揭露、谴责教会侵略活动的同时,还力图通过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以及修约等方式,限制教会势力的扩张,抵制外国侵略。
至于他们反对自发的仇教反教行为,反对以暴力方式对待教会、教士和教民,主张“非攻教”,这既有畏惧同外国决裂、担心民众的行动会危及封建统治这些因素存在,也有他们与自发反教者在思想认识上的歧异,即对自发反教落后性和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的否定。
因此,对洋务派的“非攻教”不应笼统地斥为“抑民媚外”、“镇压人民斗争”。
赵文还分析了洋务派在处理教案时所采取的“悉遵条约”、“力保和局”、“分清曲直”、“持平核办”的方针,认为这些方针固然带有“弱国外交”的色彩,但比起顽固派不顾客观形势、不分是非曲直、盲目鼓噪废教毁约、驱逐洋人的主张来,显然理智得多、可取得多:这些方针的执行,对于在局部范围内防止教案事态扩大、安定社会秩序、保证洋务运动的进行,以及抵制教会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韩昱的文章评述了洋务派对洋教的矛盾态度:一方面他们鉴于中外实力悬殊,在教案问题上表现出极大的妥协性;另一方面,为了笼络人心(在感情上也不愿让洋教横行中国,扰乱“圣道”),在实际事务中也表示了对洋教的仇视态度,在处理教案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护地方官和地主士绅,对列强作了一定程度的抵制,客观上保护了民族利益,维护了民族尊严(《论洋务派对洋教的矛盾态度》,《山东师大学报》1990年第1期)。
六关于洋务派人物的评价洋务派人物的研究是洋务运动研究中的一个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