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中医护理方案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如何帮助改善慢性肾脏疾病

中医护理如何帮助改善慢性肾脏疾病

中医护理如何帮助改善慢性肾脏疾病关键信息项:1、中医护理方法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饮食护理情志护理2、慢性肾脏疾病症状改善评估指标蛋白尿减少程度血肌酐水平变化水肿消退情况血压控制情况患者自我感觉3、护理周期与频率每周护理次数每个疗程时长4、护理效果预期短期效果长期效果5、注意事项与禁忌患者特殊情况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11 引言慢性肾脏疾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的疾病。

中医护理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护理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效果。

本协议旨在探讨中医护理如何帮助改善慢性肾脏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护理方案。

111 中医护理方法1111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

中药可以调节患者的脏腑功能,改善气血阴阳平衡,减轻肾脏的负担。

1112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促进肾脏的功能恢复。

常用的穴位包括肾俞、脾俞、足三里等。

1113 推拿按摩运用手法按摩患者的腰部、腹部和下肢等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增强肾脏的代谢功能。

1114 饮食护理制定适合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饮食方案,强调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

同时,根据中医的理论,建议患者食用一些具有补肾作用的食物,如黑豆、核桃等。

1115 情志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疏导、冥想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112 慢性肾脏疾病症状改善评估指标1121 蛋白尿减少程度定期检测患者的尿蛋白定量,观察蛋白尿的变化情况,作为评估肾脏功能改善的重要指标之一。

1122 血肌酐水平变化监测血肌酐值的波动,了解肾脏的滤过功能是否得到改善。

1123 水肿消退情况观察患者身体水肿的部位和程度,判断水肿的消退情况,反映肾脏排水功能的恢复。

1124 血压控制情况高血压是慢性肾脏疾病常见的并发症,控制血压对于保护肾脏功能至关重要。

定期测量血压,评估护理对血压的控制效果。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护理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护理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护理引言慢性肾衰竭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病程长、发展缓慢,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在慢性肾衰竭的护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介绍慢性肾衰竭的中医护理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改善自身健康状况。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护理方法中医辨证施治中医重视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来辨别其证候,并针对不同证候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慢性肾衰竭的中医护理中,辨证施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肾衰竭可以出现肾阳虚、肾阴虚、肾气虚等不同证候。

对于肾阳虚的患者,中医治疗主要通过补阳气,温补肾阳的方法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而对于肾阴虚的患者,则主要采取滋阴降火的方法来治疗。

对于肾气虚的患者,中医则通过益气固本的方法来调理患者的病情。

因此,在护理慢性肾衰竭患者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和体质来进行辨证施治,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草药治疗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慢性肾衰竭的中医护理中,具有丰富的选择和疗效。

根据中医的理论,肾是主要脏器,具有存精、主水等重要功能。

因此,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时,很多中草药都具有补肾壮阳、滋阴补虚等作用。

常用的中草药有菟丝子、枸杞子、淮山药等,这些草药可以补肾益精、滋阴补虚,对慢性肾衰竭的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同时,还可以通过中草药的外用来达到温经活络、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改善肾脏功能。

饮食调理中医非常注重饮食调理,在慢性肾衰竭的中医护理中也不例外。

根据中医的理论,慢性肾衰竭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合理选择食物,达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首先,患者应限制高盐、高脂、高蛋白的食物摄入。

高盐食物会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加重肾脏负担;高脂食物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影响肾脏血液循环;高蛋白食物则会增加肾脏对蛋白质的排泄量,加重肾脏的负担。

因此,在饮食上应适量减少这些食物的摄入。

其次,患者应增加对一些具有滋阴补肾作用的食物的摄入,如石斛、山药、黑芝麻等。

这些食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滋养肾阴,改善肾脏功能。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正虚诸证1.脾肾气虚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脘腹胀满,大便溏,口淡不渴。

舌淡有齿痕。

2.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溏,夜尿清长。

舌淡有齿痕。

3.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

舌淡有齿痕。

4.肝肾阴虚证: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

舌淡红少苔。

5.阴阳两虚: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大便干结。

舌淡有齿痕。

(二)邪实诸证1.湿浊证:恶心呕吐,肢体困重,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厚腻。

2.湿热证:恶心呕吐,身重困倦,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黄腻。

3.水气证:全身浮肿,尿量少,心悸、气促,甚则不能平卧。

4.血瘀证:面色晦暗,腰痛,肌肤甲错,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5.浊毒证:恶心呕吐,口有氨味,纳呆,皮肤瘙痒,尿量少,身重困倦,嗜睡,气促不能平卧。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倦怠乏力1.加强患者安全宣教,采取相关的安全措施。

2.遵医嘱艾灸,取关元、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二)腰酸膝软1.指导患者起卧势缓。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3.遵医嘱艾灸,取肾俞、气海、关元等穴位行温和灸。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肾、神门等穴。

5.遵医嘱低频脉冲治疗,取中极、三阴交、阴陵泉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每日治疗2次(或遵医嘱加减),每次治疗时间40~60分钟。

(三)恶心呕吐1.观察及记录呕吐物的色、质、量,及时报告医师。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等穴。

(四)皮肤瘙痒1.协助患者剪指甲,指导患者避免用力搔抓皮肤。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等穴。

水肿明显者不宜采用。

3.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肾功能衰竭中西医结合护理常规

肾功能衰竭中西医结合护理常规

肾功能衰竭中西医结合护理常规(中医名:肾衰)因暴病及肾,损伤肾气或肾病久日所致。

以急起少尿甚或无尿,继而多尿,或以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中尿味等为主要临床变现。

病位在肾,涉及膀胱、三焦。

急、慢性肾功能减退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1、血压、水肿、尿量、恶心、呕吐等情况。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湿浊证、湿热证、水气证、血瘀症、风动症【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减少探视,以防交叉感染。

(3)脾肾阳虚者,病室向阳,避免潮湿阴冷。

(4)重者卧床休息,轻者适当运动。

(5)勤洗澡、勤漱口,预防口腔感染和压疮发生。

(6)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定时测量体重、血压、有腹水者定时测量腹围。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严密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血压、口中气味、水肿、二便、舌脉,及皮肤瘙痒等变化。

(2)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恶心呕吐、腹泻,甚至吐血、便血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表情淡漠、头痛嗜睡、烦躁不安、精神恍惚,或神昏言语、呼吸急促或深而慢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

(2)应用大黄煎剂灌肠治疗时,观察药后效果及反应。

并注意保护肛周皮肤。

4、饮食护理饮食宜低盐、低脂及富含优质蛋白之品。

5、情志护理加强情志护理,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悲观绝望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配合治疗。

6、临床护理证(症)施护(1)脾肾阳虚,呕吐频繁时,遵医嘱给予针剂,或在舌面上滴姜汁数滴。

(2)燥结便秘时,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3)口中尿味时、烦躁不安或抽搐,实施保护性约束。

(4)神志不清、躁动不安或抽搐,实施保护性约束。

【中西医结合辩证施护】1、脾肾气虚型(1)主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膝酸软,脘腹胀满,大便不实,口淡不渴,舌淡有齿印,脉沉细。

中医护理慢性肾衰更有疗效

中医护理慢性肾衰更有疗效

中医护理慢性肾衰更有疗效慢性肾衰的概述慢性肾衰是指肾脏长期受到各种原因的损害,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出现肾功能衰竭的一种疾病。

慢性肾衰的病程较长,症状逐渐加重,可以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西医学对慢性肾衰的治疗主要是以血液透析和肾移植为主,而中医在慢性肾衰的护理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医护理慢性肾衰的原理中医理论认为,慢性肾衰主要是由于肾脏气血不足所致,致使肾脏功能逐渐衰竭。

中医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手段,通过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保护肾脏、修复肾功能的目的。

中医护理的核心思想是“扶正祛邪”,即通过调整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减少病理反应,达到治疗肾衰的目的。

中医护理慢性肾衰的方法1.中药调理:中医使用具有温肾补虚、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的中药来调节患者的肾脏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等。

患者根据自身病情和中医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2.食疗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通过饮食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康复。

慢性肾衰患者可以适量摄入一些温补性食物,如山药、枸杞子、黑豆等;避免过于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烟酒等。

3.针灸推拿:中医的经络理论认为,通过针灸推拿可以在人体经络上调整气血的运行,改善肾脏功能。

慢性肾衰患者可以通过针灸、拔罐等手段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肾脏负担,提高肾脏的自愈能力。

4.养生保健:中医注重平衡养生,强调个体差异。

慢性肾衰患者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护理慢性肾衰的疗效中医护理慢性肾衰在一些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一方面,由于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可以促进患者的体质得到改善,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另一方面,中医药物和针灸等疗法可以直接作用于肾脏,促进肾脏的康复和修复。

中医护理的疗效需要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积累,并且因人而异。

中医护理肾衰患者的办法都有哪些

中医护理肾衰患者的办法都有哪些

中医护理肾衰患者的办法都有哪些肾衰竭是指因肾脏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多系统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水肿、高血压等,严重可发展成尿毒症,危害身体健康。

可分为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部分急性肾衰竭可治愈,而慢性肾衰竭需要终身治疗。

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能够延缓肾功能恶化,控制并发症,降低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初期表现为食欲降低、恶心、呕吐,后期症状较为严重,表现出呕血、呼吸困难、脑出血等。

中医护理通过情志护理、饮食护理、中药灌肠、中药熏洗、艾灸、耳穴埋豆等方式,调整患者身心状态,缓解不良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体内容如下:1.情志护理。

中医认为人的情绪会直接影响腑脏的生理功能,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很重要。

人患病后会产生很多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部分是由于对疾病的未知,在心里扩大了疾病带来的危害;还有部分患者是担心长期服用药物增加了经济负担,降低了家人的生活水平;或者恐惧治疗产生的副作用及后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需要为患者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到配合治疗的重要性,明白经过有效治疗能降低对生活的不良影响。

鼓励患者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转移注意力。

2.饮食护理。

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调整饮食结构,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汤、粥。

蛋白质长期流失会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损害肾功能,可导致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因此需要摄入适量优质蛋白,如瘦肉、蛋清、牛奶等。

蛋白质摄入量不能过多,过多会引发蛋白尿,造成血压升高、水肿等,加重病情。

肾功能受损不能排除盐分,应限制每日食盐量。

患者可能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所以需限制食物中脂肪及含糖量较高的食物。

3.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可以让药物在结肠内发挥作用,排除肾衰患者体内的毒素。

可取生大黄30g、龙骨20g、牡蛎20g,湿热者再加黄柏10g,阳虚者可加制附片10g,加水煎煮。

取200ml,放凉至39-40℃,再进行灌肠操作。

灌肠前患者应先排便,并在晚上进行操作,减少活动,灌肠筒应清洁消毒,肛管可使用一次性的,使用后按规定处理。

考试大特编中医护理学:慢性肾衰的中医护理及健康教育

考试大特编中医护理学:慢性肾衰的中医护理及健康教育

考试大特编中医护理学:慢性肾衰的中医护理及健康教育考试大特编中医护理学:慢性肾衰的中医护理及健康教育考试大特编中医护理学:慢性肾衰的中医护理及健康教育慢性肾衰是指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基础上,缓慢出现的肾功能减退。

目前,慢性肾衰病人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同时配合透析疗法。

我院多年来一直采用该疗法,取得满意效果,其护理体会如下:1.情志护理中医认为七情致病,可直接影响其相应的脏腑,使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疾病发生或病情加重。

慢性肾衰病人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致使病人易产生抑郁悲观情绪。

此时应积极开导病人,教育病人正确对待自身的疾病,鼓励病人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这样,积极愉快的心理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起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作用。

2.饮食护理根据“咸伤肾”、“淡渗湿”的原则,慢性肾衰病人应低盐饮食,对严重高血压、水肿的病人应严格控制盐的摄入,无盐饮食。

慢性肾衰病人主食可以以米、面为主,限制蛋白质入量,以减轻肾脏负担,可选用优质蛋白质,以动物性蛋白质为主,如牛奶、鸡蛋、瘦肉等,禁食黄豆、花生及其豆制品等含植物性蛋白类食物。

对行透析治疗的病人可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由于慢性肾衰病人的血尿素氮水平影响维生素代谢,饮食中应注意补充维生素a、b、c.在少尿或无尿时,则限制榨菜、蘑菇、香蕉、土豆等含钾高的食物,以免引起高钾血症。

3.服药指导中药由天然植物做成,其副作用较少。

而慢性肾衰的病人在选用西药时,应避免有肾毒性的药物,如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等。

同时注意服药禁忌,慢性肾衰病人在服用人参等补气药时应忌食萝卜、绿豆等凉性食物,以免降低药物的温补作用。

同时指导病人治疗期间不可擅自换药、减量、过早停药或停药后不追踪观察,以免加重病情。

4.起居指导慢性肾衰后期,病人都会出现肾性贫血,患者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故此时应卧床休息,病房要定时通风,保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

卧床休息并不是无限期的,若病人水肿减退,高血压下降,贫血改善,病人可以适当活动。

肾衰中医护理常规

肾衰中医护理常规

肾衰(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护理评价1.血压、水肿、尿量、恶心、呕吐等情况。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脾肾阳虚者、肾阴虚证、肾虚寒湿证、浊泛三焦证。

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护理常规进行。

2.减少探视,以防交叉感染。

3.重者卧床休息,轻者适当活动。

4.勤洗澡、勤漱口、预防口腔感染和压疮发生。

5.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时测量体重、血压。

二、病情变化,做好护理工作1.严密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血压、口中气体、水肿、二便、舌苔,以及皮肤瘙痒等变化。

2.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恶心呕吐、腹泻、甚至吐血、便血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表情淡漠、头痛嗜睡、烦躁不安、精神恍惚、或神昏谵语、呼吸急促或深而慢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浓、少量频服2.应用大黄煎剂灌肠治疗时,观察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四、饮食护理饮食宜低盐、低脂及富含优质蛋白质之品五、情志护理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悲观绝望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配合治疗。

六、临证护理1.脾肾阳虚,呕吐频繁时,遵医师给予针刺或在舌面上滴姜汁数滴。

2.燥结便秘时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3.神志不清、躁动不安、或抽搐时,实施保护性约束。

健康指导1.指导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强抵抗力,减少感染的发生,避免使用损伤肾脏的食物和药物。

2.指导患者根据肾功能检查结果采用合理饮食。

3.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食物的选择范围、食量等。

4.注意保暖、避免风寒侵袭,预防继发感染。

5.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之欧阳索引创编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之欧阳索引创编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欧阳家百(2021.03.07)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正虚诸证1.脾肾气虚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脘腹胀满,大便溏,口淡不渴。

舌淡有齿痕。

2.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溏,夜尿清长。

舌淡有齿痕。

3.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

舌淡有齿痕。

4.肝肾阴虚证: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

舌淡红少苔。

5.阴阳两虚: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大便干结。

舌淡有齿痕。

(二)邪实诸证1.湿浊证:恶心呕吐,肢体困重,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厚腻。

2.湿热证:恶心呕吐,身重困倦,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黄腻。

3.水气证:全身浮肿,尿量少,心悸、气促,甚则不能平卧。

4.血瘀证:面色晦暗,腰痛,肌肤甲错,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5.浊毒证:恶心呕吐,口有氨味,纳呆,皮肤瘙痒,尿量少,身重困倦,嗜睡,气促不能平卧。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倦怠乏力1.加强患者安全宣教,采取相关的安全措施。

2.遵医嘱艾灸,取关元、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二)腰酸膝软1.指导患者起卧势缓。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3.遵医嘱艾灸,取肾俞、气海、关元等穴位行温和灸。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肾、神门等穴。

5.遵医嘱低频脉冲治疗,取中极、三阴交、阴陵泉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每日治疗2次(或遵医嘱加减),每次治疗时间40~60分钟。

(三)恶心呕吐1.观察及记录呕吐物的色、质、量,及时报告医师。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等穴。

(四)皮肤瘙痒1.协助患者剪指甲,指导患者避免用力搔抓皮肤。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等穴。

水肿明显者不宜采用。

慢性肾衰中医护理方案

慢性肾衰中医护理方案

1
邪实 2 诸证
3
仪表行为符合礼仪规范
2.湿热证:恶心呕吐,身重困倦,食少纳呆,口干口 苦,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黄腻
态度热情、无护理投诉
3.水气证:全身浮肿,尿量少,心悸、气促,甚则不
无扎堆聊天、不打私能人平电卧话
4 4各.血级瘀各证类:各面岗色位晦暗职,责腰明痛确,知肌晓肤甲错,肢体麻木,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四、健康指导
生活起居
饮食指导
情志调理
生活
1.指导患者晨起做深呼吸屏气运动,在家属 或医护人员陪同下散步、练习八段锦等
起居 2.协助患者进行自我保健方法,如按摩足三 里、肾俞等穴,早晚各1次,每次15分钟
3.遵循运动的个体化原则,协助患者制定运 动计划,鼓励患者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的
原则
4.做好皮肤护理,涂抹润肤品,减少皮肤瘙 痒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护理方案
张树娟
L/O/G/O
Click to 一ed、it常tit见le症s候ty要le点
正虚诸证
邪实诸证
1.脾肾气虚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 酸膝软,脘腹胀满,大便溏,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
正虚 诸证
2.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 少纳呆,腰酸膝软,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溏,
施行持续性饮食营养管理,记录出入量,增加优质蛋白摄入
1.正虚诸证
(1)脾肾气虚证:宜食健脾补肾益气的食品,如炖服红枣、肉桂等。食疗方:红枣煲鸡 粥。服食期间不宜食萝卜
饮食 指导
(2)脾肾阳虚证:宜食温阳的食品,如肉桂、羊肉等。食疗方:羊骨粥等
(3)气阴两虚证:宜食滋阴补气的食品,如玉竹、桑葚等
(4)肝肾阴虚证:宜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的食品,如红枣、枸杞子、山药、扁豆、薏 苡仁等。食疗方:红枣山药粥

中医护理:慢性肾衰的中医饮食护理

中医护理:慢性肾衰的中医饮食护理

根据“咸伤肾”、“淡渗湿”的原则,慢性肾衰病人应低盐饮食,对严重高血压、水肿的病人应严格控制盐的摄入,无盐饮食。

慢性肾衰病人主食可以以米、面为主,限制蛋白质入量,以减轻肾脏负担,可选用优质蛋白质,以动物性蛋白质为主,如牛奶、鸡蛋、瘦肉等,禁食黄豆、花生及其豆制品等含植物性蛋白类食物。

对行透析治疗的病人可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由于慢性肾衰病人的血尿素氮水平影响维生素代谢,饮食中应注意补充维生素A、B、C.在少尿或无尿时,则限制榨菜、蘑菇、香蕉、土豆等含钾高的食物,以免引起高钾血症。

慢性肾衰的中医辨证施护

慢性肾衰的中医辨证施护
慢 性 肾衰 由于病 程迁 延 , 花费较高 , 给家 庭 和 社 会 带 来 沉 重 的负 担 , 患者 及 家 属 常有 焦虑 、 恐惧 、 烦躁 、 抑 郁 等 心 理失 调 表现 , 不 利 于疾 病 的治 疗 和转 归 。《 素 问 ・汤 液 醪醴 论 》 指出: “ 精神 不进 , 志 意不 治 , 故病 不可 愈 。 ” 因 此, 指 导 家属参 与 患 者 的 护 理 , 给 患 者 以情 感 支持 。采 用 不 同 的方 法 告 知其 原 因及 诱 发 因 素 、 转 归 及 预 后 情 况, 说 明通 过 中西 医结 合 手 段 积 极 治 疗 , 可 以延 缓 疾 病
床表 现 。本 组病 例 中男性 6 o例 , 女性 3 0例 ; 年龄 1 8 ~
8 O岁 , 平均 5 5岁 ; 平均 住 院 日为 3 1 d 。
护 理
1 .一般 护 理 : ① 生活起 居: 病 室宜 安静 , 通风向
阳, 并避 免 噪声刺 激 。作 息起 居应 根据 不 同季 节适 当调
蓝 床调 护 中 罔民阉疗珐
慢 性 肾衰 的 中 医 辨 证 施 护
党 遵 侯 艳 华
( 河 南 省 驻 马 店 市 中 医院 , 4 6 3 0 0 0 )
慢 性 肾衰是 常 见 的 临床 综 合 征 。为 了 提 高慢 性 肾 衰患 者 的生 活质 量 , 减轻 各种 药物 或 治疗带 来 的不 良反 应, 在西 医治疗 的基 础上 , 我 院基 于 中医传 统理 论 , 在一
或用 生姜 汁滴 于舌 面 。饮 食 宜 用 温 阳 之 品 , 如 肉桂 、 羊 肉、 狗 肉等, 也 可用黄芪 粥 ( 生 黄芪、 粳米、 陈皮 末、 附
子) , 可常食 山 药 、 大 枣 之 品 。② 气 阴两 虚 型 : 症 见倦 怠 乏力 , 腰膝 酸软 , 口干咽燥 , 五心烦 热或 头晕 、 头痛 , 清便 干结 , 舌淡 红有 齿 痕 , 脉 沉 细 或 弦 细 。护 理 : 可用 山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正虚诸证
1. 脾肾气虚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脘腹胀满,大便溏,口淡不渴。

舌淡有齿痕。

2. 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溏,夜尿清长。

舌淡有齿痕。

3. 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

舌淡有齿痕。

4. 肝肾阴虚证: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 尿少色黄。

舌淡红少苔。

5. 阴阳两虚: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大便干结。

舌淡有齿痕。

(二)邪实诸证
1. 湿浊证:恶心呕吐,肢体困重,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厚腻。

2. 湿热证:恶心呕吐,身重困倦,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黄腻。

3. 水气证:全身浮肿,尿量少,心悸、气促,甚则不能平卧。

4. 血瘀证:面色晦暗,腰痛,肌肤甲错,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5. 浊毒证:恶心呕吐,口有氨味,纳呆,皮肤瘙痒,尿量少,身重困倦,嗜睡,气促不能平卧
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
(一)倦怠乏力
1. 加强患者安全宣教,采取相关的安全措施。

2. 遵医嘱艾灸,取关元、足三里等穴。

3.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二)腰酸膝软
1. 指导患者起卧势缓。

2.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3. 遵医嘱艾灸,取肾俞、气海、关元等穴位行温和灸。

4.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肾、神门等穴。

5. 遵医嘱低频脉冲治疗,取中极、三阴交、阴陵泉等穴。

6. 遵医嘱药熨法,每日治疗2 次(或遵医嘱加减),每次治疗时间40 分钟。

60
(三)恶心呕吐
1. 观察及记录呕吐物的色、质、量,及时报告医师。

2.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等穴。

(四)皮肤瘙痒
1. 协助患者剪指甲,指导患者避免用力搔抓皮肤。

2.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等穴。

水肿明显者不宜采用。

3. 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4. 遵医嘱中药药浴。

(五)水肿
1. 监测体重、腹围、出入量等指标。

2. 重度水肿者宜卧床休息,头面眼睑水肿者应头高位,下肢水肿明显可抬高足部,阴囊水肿可用阴囊托托起。

3. 遵医嘱药熨法。

4. 遵医嘱中药泡洗,重度水肿者禁用。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 内服中药
(1)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将1〜2ml生姜汁与中药混匀后同服。

(2)服用通腑降浊类中成药,服药期间有便溏加重者,立即通知医师。

(3 )其他详见附录1 。

2. 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 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 中药泡洗
(1)足部:浸泡温度为38〜41 C,时间30〜45分钟,每天1次,泡洗同时可按摩涌泉穴。

(2)动静脉内瘘的患者遵医嘱实施,先将术肢放置于70〜80C药液之上进行熏蒸15 分钟,再将术肢浸泡于药液中15 分钟。

(3)其他详见附录2。

2. 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3. 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4. 艾灸(详见附录2)。

5. 药熨法(详见附件)。

6.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 中药药浴(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 指导患者晨起做深呼吸屏气运动,在家属或医护人员陪同下散步、练习八段锦等。

2. 协助患者进行自我保健方法,如按摩足三里、肾俞等穴,早晚各 1 次,每次15 分钟。

3. 遵循运动的个体化原则,协助患者制定运动计划,鼓励患者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的原则。

4. 做好皮肤护理,涂抹润肤品,减少皮肤瘙痒。

(二)饮食指导施行持续性饮食营养管理,记录出入量,增加优质蛋白摄入。

1. 正虚诸证
(1)脾肾气虚证:宜食健脾补肾益气的食品,如炖服红枣、肉桂等。

食疗方:红枣煲鸡粥。

服食期间不宜食萝卜。

(2)脾肾阳虚证:宜食温阳的食品,如肉桂、羊肉等。

食疗方:羊骨粥等。

(3)气阴两虚证:宜食滋阴补气的食品,如玉竹、桑葚等。

(4)肝肾阴虚证:宜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的食品,如红枣、枸杞子、山药、扁豆、薏苡仁等。

食疗方:红枣山药粥。

(5)阴阳两虚证:宜食阴阳双补的食品,如牛肉、羊肉、韭菜、山药等。

2. 邪实诸证
(1)湿浊证:宜食健脾化浊的食品,如薏苡仁、白扁豆、山药等。

食疗方:苡仁煲瘦肉。

(2)湿热证:宜食清热化湿的食品,如赤小豆、薏苡仁、冬瓜等。

食疗方:
苡仁煲鲫鱼。

(3)水气证:宜食化气利水的食品,如冬瓜、丝瓜等。

食疗方:萝卜煲瘦肉。

(4)血瘀证:宜食活血化瘀的食品,如葡萄、慈菇、桃子等。

食疗方:桃仁粉冲服。

(5)浊毒证:宜食解毒化浊的食品,如绿豆、赤小豆、薏苡仁等。

食疗方:绿豆苡
仁粥。

(三)情志调理
1. 语言疏导法:运用语言与患者沟通,引导患者化郁为畅,疏泄情志。

2. 移情易志法: 鼓励患者采用一些自我放松的方法,如听音乐、放松操等。

3. 鼓励病友间相互交流体会。

4. 加强肾脏替代治疗的宣教,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