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渔业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及其保护

曹文宣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 430072)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m)西南侧,全长6300余km,比黄河长800余km,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为世界第三大河。长江流域面积180×104km2,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5。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9616×108m3,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为黄河的20倍,在世界上仅次于赤道雨林地带的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居第三位。长江自西向东穿越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变化很大,气候差异显著,支流及附属水体众多,形成了多样的生境,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资源。

长江鱼类物种多样性具有种类丰富、资源波动大、特有性高、经济物种多和分布区域差异大等特点,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经济鱼类的原种基地、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

长江水系现有鱼类400余种(亚种),其中纯淡水鱼类350种左右,淡水鱼类之多居全国各水系之首。例如,珠江水系纯淡水性鱼类239种,黄河水系仅150种。长江水系有11种河海洄游性鱼类,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鲥鱼(Macrura reevesi)等9种为溯河洄游性鱼类,鳗鲡(Anguilla japonica)与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则为降河洄游性。此外,长江水系中还生活着40余种咸淡水鱼类,它们对盐度的适应性较强,主要生活在沿海及河口区域。

长江鱼类分别隶属16目39科161属,以骨鳔类(Ostariophysans)为主,计310种(亚种),占77.3%;其中,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269种,鲇形目(Siluriformes)鱼类41种。鲤形目的4个科在长江中都有代表性种类,亚口鱼科(Catostomidae)有1种、鳅科(Cobitidae)56种、鲤科(Cyprinidae)196种,平鳍鳅科(Homalopteridae)16种。鲤科鱼类涵盖鲤科所有12个亚科,占全流域鱼类总数的48.9%,鲤科鱼类种类多是长江及东亚淡水鱼类区系的特点之一,长江流域是东亚鲤科鱼类起源和演化的中心。在长江流域的不同江段内,鱼类区系的组成是不同的。根据其生境特点和鱼类种类组成,大体上可分为四个区:青藏川西高原鱼区,金沙江川江水系鱼区,中下游水系鱼区及河口鱼区。长江鱼类的分布规律,由上到下,种类由少到多,分类结构由简单愈趋复杂。大体上青藏川西鱼类为高寒冷水性鱼类,川江区多山地流水性种类,中下游常见平原静水性种类,河口区则多为咸淡水鱼类。长江鱼类丰富的物种和区系复杂是自然环境的多样化和物种进化分异的结果。

长江鱼类区系的另一特点是特有鱼类数量多。据统计,长江有147种特有鱼类,占长江鱼类种类数的42%。其中局限分布于上游的特有鱼类117种,分布于中下游的21种,9种是全江都有分布的。长江水系有6个特有属,它们分别是:鲤科 亚科(Danioninae)

鮈鲫属(Gobiocypris)、鮈亚科(Gobiobotinae)的异鳔鳅鮀属(Xenophysogobio)、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的高原鱼属(Herzensteinina)、鳅科条鳅亚科(Noemachilinae)的球鳔鳅属(Sphaerophysa)、平鳍鳅科平鳍鳅亚科(Homalopterinae)的金沙鳅属(Jinshaia)和后平鳅属(Metahomaloptera)。这些特有属和特有种是我国宝贵的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价值。

长江盛产青鱼、草鱼、鲢、鳙、铜鱼、圆口铜鱼、长吻鮠、鲶、黄颡鱼、鲤、鲫、鲥、刀鲚、凤鲚和鳗鲡等多种经济鱼类。在我国主要的35种淡水养殖对象(土著种)中,长江自然分布的有26种,其中许多种类的品质被认为是我国所有水系中最优的。长江的许多珍贵鱼类,如鳜、长吻鮠、南方鲇、胭脂鱼等是近20年来开发的养殖种类,而黄颡鱼、中华倒刺鲃等是近10年开发的养殖种类,因此长江也被形象地誉为我国淡水渔业种质资源库。

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淡水鱼类或主要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有13种,其中8种分布于长江水系,它们是一级保护动物——达氏鲟、中华鲟、白鲟,二级保护动物——花鳗鲡、贝氏哲罗鲑、胭脂鱼、金线鲃、松江鲈鱼。

2鱼类资源所面临主要威胁

2.1过度捕捞

不合理的渔具、渔法以及高强度的捕捞,是导致鱼类资源量下降的重要原因。据统计,1997年以来在捕捞强度有增无减的情况下,三峡库区、长江中游、洞庭湖、鄱阳湖等地区的天然捕捞产量均明显下降(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数据)。20世纪60年代以来,四大家鱼早期资源持续下降,近年来监利断面的鱼苗径流量已不足1亿!过度捕捞还导致鱼类种类结构小型化和种群结构小型化,表现为渔获物中小型鱼类比例上升、种群年龄结构低龄化和个体小型化。如1957年洪湖渔获物中青鱼、鲤、草鱼、鳊、鳜占50%,鲫和乌鳢占25%,其它占25%。1977年,鲫、红鳍原鲌、黄颡鱼分别占30.5%、23%和25%。1982年,鲫占36.8%,黄颡鱼占26.3%,红鳍原鲌占22.5%,乌鳢占8.7%,鲤仅占0.4%,其它鱼类仅占1.5%。

此外,我国捕食幼鱼现象在其它地方也很普遍。如洞庭湖60年代初所捕捞的草鱼、青鱼和鳡,大多在15kg以上,鲢、鳙和鲤也在10kg左右,但近年的渔获物中,2.5kg以上的个体仅占2.2%;99.58%的青鱼、96.25%的草鱼和57.31%的鲤鱼,都是出生后仅生长半年左右的当年幼鱼,幼鱼资源的衰竭是导致鱼类资源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长江中下游捕捞洄游性鱼类的幼鱼的现象相当严重,据统计,大部分被捕捞的幼鲥1斤有380尾之多!大量幼鱼被捕捞后,鲥鱼资源很难得到恢复。

2.2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在遗传、种群、生态系统层次上均可导致鱼类资源衰退。在遗传层次上,污染导致敏感性个体死亡,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在种群水平上,污染不仅直接导致种群数量下降,而且当种群以复合种群的形式存在时,由于某处的污染会导致该亚种群消失,对种群结构造成影响;在生态系统层次上,污染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功能的改变,从而间接影响鱼类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