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 姆 雷 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2、了解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和艺术成就。

3、理解作品《哈姆雷特》的思想性、艺术性。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作品的深层含义,掌握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理解作品的主题。

2.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学习和欣赏莎士比亚丰富多彩、诗一般的富于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作者简介】

一、生平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后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斯特拉福德镇在英国中部的艾汶河畔。莎士比亚出生在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幼年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文学和修辞学,后来帮助父亲经商。1587年独自一人来到伦敦,从事过马夫或仆役一类当时被看作“最下等的职业”。他在剧团里扮演过像《哈姆莱特》中的鬼魂之类的配角,也担任过导演,但主要是编写剧本,开始时是给旧剧本加工,逐渐开始自己创作。1613年回到家乡,1616年4月23日逝世。

二、莎士比亚的创作概况

莎士比亚在约1590~1612的20余年内共写了三十七部戏剧还写有二首长诗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

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

《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

三、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

1、莎士比亚的戏剧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的现实。特别是他的历史剧,提供了一幅“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即“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的广阔背景,从而成为广泛、深刻地反映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鲜明图画。

2、莎士比亚善于刻画丰富而鲜明的人物性格。他塑造的人物各具个性,互不雷同,人物的性格鲜明突出。如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夏洛克和福斯塔夫等,都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艺术典型。

3、莎士比亚戏剧情节丰富生动。常在一出戏里组织几条平行交错的情节线索,打破悲剧和喜剧的传统分界,将抒情性和戏剧性的场面相互穿插,构成波澜起伏的剧情,引人入胜。

4、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善于吸收古代和当代文学语言的精华,广泛采用民间谚语和俚语,有时还独创新词。因此,他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脍炙人口。

【课文分析】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知名的作品,被许多莎评家视为莎士比亚全部创作乃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该剧取材于12世纪的《丹麦史》。在莎士比亚之前,这个故事多次被人改编成流行的复仇剧上演。

一、《哈姆雷特》的成书年代

《哈姆雷特》写于17世纪初,该剧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

二、剧情简介

丹麦国王驾崩。国王的弟弟克劳迪斯服丧未满二个月,即继承王位并霸占王后。丹麦国王亡魂不散,将被害真情告于王子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王子装疯卖傻,导演短剧请叔父和母亲观赏,证实了父亲的亡魂所言属实。他立志要与杀父、篡位、娶母的叔父决一死战。丞相波罗尼斯依附奸贼,为王子误杀。王子倾慕的恋人奥菲利娅难忍情人发疯及失父之痛,投河自尽,引起兄长雷欧提斯对哈姆雷特刻骨仇恨。雷欧提斯与国王克劳迪斯密谋陷害王子。比赛剑术时,克劳迪斯在剑锋放毒,并在赏酒时下剧毒致使皇后误饮毒酒身亡。雷欧提斯以毒剑攻击王子,自己亦为毒剑所伤致死。王子最终杀死叔父克劳迪斯为父报仇,死前托咐友人霍拉旭将真相告白于天下。

三、作品结构

(一)三条线索:

1、哈姆雷特为父被谋杀篡权复仇

2、雷欧提斯为被哈姆雷特无意杀死的父亲波洛纽斯复仇

3、福丁布拉斯为其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

三条线索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其他两条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

(二)三组感情关系:

老王和王后的婚姻关系

奸王和王后的婚姻关系

哈姆雷特和奥菲莉娅的恋爱关系

这三组关系都以悲剧收场。

(三)四组误杀

1、英国国王误杀丹麦国王派来的信使

2、哈姆雷特误杀波洛纽斯

3、哈姆雷特误杀雷欧提斯

4、克劳狄斯误杀王后

重重误杀表现了人物与环境之间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导致的阴差阳错的悲惨结局,这是古希腊悲剧中的基本主题:人无法抗拒命运。

四、主题思想

《哈姆莱特》通过鬼魂申冤、主人公复仇、行动中的延宕、戏中戏和流血凶杀的结局等复仇悲剧的传统手法,在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的开掘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哈姆莱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在一个"脱了节"的时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哈姆莱特的精神苦闷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莎士比亚说自己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哈姆雷特》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哈姆雷特》反映了16世纪末英国现实: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国家;恶人当道、阴谋成风的朝庭;奸诈残暴、荒淫奢侈的统治者。

这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反映了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对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热情的赞扬和深厚的同情,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作者笔下,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是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的、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同时也揭示出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的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他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五、艺术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