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重要地名来历及含义
苏州为何又称“姑苏”

苏州,又名姑苏,是一座拥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最早在苏州建立都城的是西周的吴王诸樊,他在当地建立“吴子城”。
继任的吴王阖闾又命伍子胥扩建这座城,因近姑苏山及姑苏台而称“姑苏城”。
伍子胥建城远在商、周时期,苏州是吴国领土。
当时中国西北周族太王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弟弟季历继承王位,而离家南迁到今江苏无锡梅里一带,建立吴国,以今日的苏州为其辖地。
春秋时期,楚人屡次侵扰吴国。
吴王诸樊于是向东南迁徙,选取今日的苏州作为国都,命名为“吴子城”。
公元前六世纪中期,吴王阖闾即位,命伍子胥扩建姑苏城。
伍子胥是春秋时楚国大夫伍奢之子,因遭陷害逃亡至吴国,被吴王阖闾重用为大将。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开始建造姑苏城。
吴国的都城原来方圆只有3里,经伍子胥扩建后,面积大了16倍,周长47里。
这座新城经多次水土测量和观天才建成,设陆门水门各8个,以象征天之八风、地之八卦。
城内宽广的街道和密集的水道纵横交错,城内有城,城外有廓,奠定了今天苏州城的城址及基本格局。
奠定苏州城格局的《平江图》北宋末年,苏州称平江府,是江南重镇之一。
南宋年间,金兵南下,将吴中地区夷为平地。
宋高宗赵构为避战火,拟迁都平江,于是下令按都城格局重建平江府。
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新建的平江府已历百年发展,著名的《平江图》碑也在同年刻成。
图碑完整地记载了南宋苏州城的基本面貌,其布局至今仍无大变动,许多地名也一直沿用。
平江府略呈长方形,设计重点是利用水利条件,达到排污泄洪、军事防御的作用。
城内布局严整,分内外两重城垣,设水门陆门各5座。
6条南北纵向的水道,与14条东西横向的水道相互连结,并与城外水系相通;坊巷和民居则邻河而建。
如是者水陆两道依傍而平行,格局有如两棋盘重迭在一起。
《平江图》奠定了今日苏州的具体格局。
但城市发展,人口日增,长方的古城不免变得拥挤,于是苏州人开始走出古城。
现今苏州城的布局称为“一体两翼”,一体是古城区,两翼分别指古城东面的苏州工业园和西面的高新科技区。
不负姑苏三千年,苏州地名典故知多少?

不负姑苏三千年,苏州地名典故知多少?不负姑苏三千年,苏州地名典故知多少?苏州是全国唯一一座在原址上不曾变迁过的城市,时间是2500年。
苏州的齐门、平门、相门,太监弄、乐桥、五卅路……苏州最完整版地名第二季故事来了!苏州地名城门篇1、齐门相传当年吴国强盛一时,年迈的齐景公慑于吴国的强大,不得不将女儿送往千里之外的吴国出嫁。
从此,齐国这位公主远离家乡,时常思念故土,日日以泪洗面。
吴王为了减轻公主的相思之苦,特意命人在面朝齐国的方向建造了高大的城楼,好让她能够登高远望齐国故土。
只可惜,现在这座城门也早已和公主一道香消玉殒了。
原来古人也很浪漫……2、平门齐门的边上是就是平门,传说是当年伍子胥率大军平定齐国,班师回朝而走的城门。
这点类似北京的德胜门。
3、相门相门位于干将路和莫邪路口,又叫匠门,古时因附近多数居住工匠而得名。
吴王阖闾曾经命名士干将在此门设炉铸剑,因此相门又叫干将门。
上一季地名故事中,有干将和莫邪的故事哦!苏州地名:商圈篇1、观前街观前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它就是道观前面的一条街。
这个观名为玄妙观,在宋代名天庆观。
因观内遍栽桃树,开花时灿若云锦,所以又名碎锦街。
到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
如今,观前街已经成为苏州最为著名的商业街之一。
而在观前街东侧就是临顿路,苏州人读'伦敦路’。
据史料记载,吴王亲征东夷时,曾在此临时停顿憩息,宴赏军士。
后在此置馆建桥均以临顿命名。
2、山塘街公元825年(唐代)白居易奉命到苏州任刺史。
上任不久,他坐了轿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来有关官吏商量,决定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并着手开凿一条山塘河。
它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7里,故俗称“七里山塘到虎丘”。
这条河在阊门与运河相接。
在河塘旁筑堤,即山塘街。
北京颐和园苏州街就是仿照山塘街建造的。
另外有传说,七里山塘的“七里”并不是指距离,而是“七狸”的讹音,指的是七蹲狸猫的石像。
平江路景点介绍

平江路景点介绍(三篇)第一篇平江路景点介绍一、地理位置平江路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全长1606米。
它不仅是苏州古城的一条重要街道,也是苏州保存得最完好的古街之一。
二、地名典故平江路因苏州在宋元时候又名平江而得名。
据志载,宋政和三年(1113)正月,敕升苏州为平江府,平江之名便由此开始。
在250多年里,苏州城作为平江府、路所管辖若干县的统治中心,又有平江城之称。
此外,平江路在宋元之前还有个名字,叫作“十泉里”,这记载较早出现在清朝顾震涛所著的《吴门表隐》中。
三、街巷现状平江路作为苏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距今有2500多年历史。
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保留了大量的传统苏式建筑,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充满了古朴典雅的气息。
街道两旁的小桥和流水,是平江路的一大特色。
古朴的石桥横跨在清澈的河流之上,河水缓缓流动,两岸绿树成荫,行走其间,不仅可以欣赏到水乡的美丽风光,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江南水乡文化。
四、历史名人平江路周边涌现出许多历史名人。
如清代状元洪钧,他的故居就位于悬桥巷27号。
洪钧曾任出使俄、奥、德、荷四国大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外交家。
此外,名医钱伯煊、历史学家顾颉刚等也曾在平江路附近的窄巷深宅中寓居。
五、地方特色1.水巷:平江路最主要的河道平江河上横跨着20座石桥,这些石桥与两岸的民居相映成趣,形成了独特的水巷景观。
游客们可以乘坐小船,穿梭在平江河上,感受江南水乡的温柔气息。
2.美食:平江路上有许多传统的苏州小吃和地方特色餐馆,如苏州汤包、桂花糖藕、松鼠桂鱼等。
这些美食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制作工艺独特,让游客在品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苏州的美食文化。
3.民宅:平江路两旁的街坊建筑也保持了古色古香的特色,名人故居、旧时宅地、祠堂比比皆是。
这些民宅大多依河而建,青瓦灰墙,高低错落,与水面倒影下的民居相映成趣。
六、支巷简介平江路主街西侧有9条东西向贯通性街巷,从南至北分别为建新巷、钮家巷、肖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南石子街、悬桥巷、菉葭巷、曹胡徐巷、东花桥巷。
苏州重要地名来历及含义

苏州重要地名来历及含义苏州重要地名来历及含义人民路:宋代称大街。
后因形如卧龙,遂名卧龙街。
后改护龙街。
抗战胜利后,一度改为中正路,解放后更名为人民路。
十全街:原名十泉街,因旧有十口古井得名。
后改为十全街。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友谊路,1980年恢复称十全街。
十梓街:由原十梓街、严衙前、天赐庄合并而成,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旗东路。
严衙前为明代学士严呐故里。
1980年统一称为十梓街。
道前街:由原道前街、府前街、卫前街合并而成,明清两朝为衙署集中地,卫前即苏州卫治前,府前即苏州府署前。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旗西路,1980年统一称为道前街。
干将路:由原干将坊向东延伸,合原松鹤板场、濂溪坊、新学前、狮子口统称为干将路。
干将坊为宋前古坊,因其正东有干将门及干将墓而得名。
白塔东路:由原东白塔子巷、中由吉巷、二门口合并而成。
原东白塔子巷有白塔,由塔得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井岗山东路,1980年称为白塔东路。
白塔西路:由原西白塔子巷和古市巷合并而成。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井岗山东路,1980年称为白塔西路。
观前街:玄妙观在宋代名天庆观,故街名天庆观前。
因观内遍栽桃树,花时灿若云锦,所以又名碎锦街。
到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
临顿路:据<<吴地记>>载,吴王亲征东夷时,曾在此临时停顿休息,宴赏军士。
后在此置馆建桥均以临顿命名。
路亦以此得名。
桃花坞大街:唐、宋时期,苏州城西北隅阊、齐门之间遍栽桃树,称为桃花坞,旁有桃花河,是当时春游赏花的胜地。
宋朝太师章粢父子在此筑别业,亦称桃花坞。
后人就以此作为街名。
山塘街: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发起开凿山塘,此街濒于山塘水,故名为山塘街。
平江路:平江取自苏州地名。
宋代称苏州为平江府,元代改为平江路。
石路:为清末洋务派盛宣怀所辟,以石子铺路而名。
景德路:近代由原郡庙前、朱明寺前、景德寺前、申衙前、黄鹂坊合并拓建,改名景德路。
因古景德寺而得名。
说说苏州市的来历

说说苏州市的来历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
季历有子昌,古公亶父认为昌有兴王业的才能,想把君位传给季历再传于昌。
泰伯、仲雍了解了这一意图后,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逃避到当时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
并随乡入俗,自行“断发文身”。
表示他们已是荆蛮之人,而不能再回去继位了。
他们的这一义行,以及他们带来的周族先进的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拥护,在梅里(今无锡县梅村)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勾吴的“勾”是荆蛮语的发声词,无实际意义,勾吴即吴。
勾吴也被误写为匀吴)。
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自此,苏州的地理位置沿革致今。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始皇在吴都城设会稽郡、吴县,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县,或有时称为吴州。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改吴州为苏州(以苏州城西姑苏山得名,苏州的名称始此。
另姑苏山由吴王阖闾建姑苏台得名)。
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有“东方水都”之称。
苏州古城遗存的古迹密度仅次于北京和西安,苏州古城14.2平方公里。
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庄是三张国际级、重量级的品牌。
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
苏州现有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常熟)、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昆山周庄、吴江同里、吴江震泽、吴江黎里、吴中甪直、吴中木渎、太仓沙溪、昆山千灯、昆山锦溪、常熟沙家浜、吴中东山、张家港凤凰),保存较好的古镇(如吴江的黎里、盛泽、平望,太仓浏河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吴中东山村、明月湾),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二的平江路、山塘街。
江苏省13个市的名称

江苏省13个市的名称每一座城市名称的变迁都是一段沧海桑田翻阅时间见证我们的美丽故乡江苏13城,有13个美丽的古名这些古名的出处大家都知道吗?苏州市姑苏“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apple苏州原为匀吴,是商末周君之子建立的国名,也简称为吴。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建立了姑苏城。
后又被称作吴县、吴州、吴郡。
唐乾元元年(758),改吴郡为苏州。
与“苏州”相比,“姑苏”更多几分婉约。
南京市金陵“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十朝古都的南京,是著名的历史名城。
金陵,是南京的第一个称谓。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石头山置“金陵邑”。
而后又被称作秣陵、丹杨、建业、建康、江宁。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建都称作南京,是南京建称之始。
扬州市广陵“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春秋时期,扬州原名汉国。
公元前319年改名为广陵。
南北朝时,北周改称吴州。
隋朝改吴州为扬州。
唐初扬州改名为汉州,南京称为扬州。
唐太宗年间,汉州又改扬州;唐玄宗年间,扬州改名广陵;唐肃宗时期,广陵改名为扬州。
南通市静海“如花美眷临风落,似水流年静海深”南通,简称“通”,别称静海、崇川、紫琅、北上海,古称通州,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辛亥革命后为与河北通州相区别始称南通。
东抵黄海,南望长江,叫“静海”颇为贴切,并很有意境。
淮安市清江浦“雪消烟涨清江浦,碧草春无数”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明永乐年间,淮安漕运又兴,清江浦的叫法开始兴起。
至1971年今市境始全属淮阴专区。
1983年,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市。
1987年,辖县淮安改为县级市。
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
连云港市海陵“沧海天连水,青山暮与朝”连云港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属鲁后楚,叫“郯子国”;自秦开始称为,东海郡,直到北齐改为海州;海州的名字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名为新海连市,1961年定名连云港。
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吴王阖闾命令伍子胥扩建都城,这就是苏州市的前身。
苏州的名字在隋朝开始使用,源于城西南的姑苏山。
苏州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还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苏州的历史长河中,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例如,《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孙策在苏州的吴郡(即苏州)开创基业的故事,以及苏州人陆逊、陆绩、朱桓、陆抗等人对吴国的贡献。
此外,苏州的泰伯庙是江南地区最早奉祀吴地始祖泰伯的寺庙之一,也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苏州的传说中,最为人所知的是关于泰伯和仲雍的传说。
商朝末年,周太王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位于三弟季历,从而把王位传给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主动避让到江南地区,并在此建立了“勾吴之国”。
泰伯和仲雍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吴地人民的高尚品德和牺牲精神,也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苏州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如“专诸刺王僚”的故事、伍子胥的复仇计划等。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丰富了苏州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总之,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记录了苏州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也传承了古代吴地人民的高尚品德和牺牲精神。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是苏州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好听的中国地名

古代好听的中国地名
1. 姑苏:这是江苏省苏州市的古称,因姑苏台得名。
姑苏是一个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的名字,让人联想到小桥流水、吴侬软语的美景。
2. 广陵: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的古称,“广陵”二字让人感受到古代扬州的繁华和文化底蕴。
3. 临安:杭州的古称,寓意着临时安定的地方。
临安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个非常好听的地名。
4. 浔阳:九江的古称,因古时流经此处的浔水而得名。
浔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5. 邺城:古代著名都城,邺北城是曹操在冀州的治所,邺南城则为东魏、北齐的都城。
邺城的名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6. 楼兰:西域古国名,是中国古代西部的一个小国,现在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楼兰这个名字充满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7. 长安:西安的古称,取“长治久安”之意,是我国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都城。
长安这个地名让人联想到繁荣的汉唐时期。
这些地名都充满了历史文化的底蕴,不仅好听,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
苏州简介

苏州简介苏州简介苏州是中国江苏省的一个城市,位于江苏省中部,东临上海,西接无锡,南濒太湖,北界长江。
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江南水乡的代表。
下面我将从苏州的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几个方面来介绍这个美丽的城市。
苏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14年。
根据史书记载,苏州最早是吴国的都城,后来成为吴越国和吴王的重要行宫所在地。
元朝时期,苏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商贸中心之一。
明清时期,苏州又成为全国著名的园林艺术和手工业的中心。
苏州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如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等。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
苏州的地形以平原为主,水网密布。
苏州的主要水系有长江、太湖和苏州河,形成了苏州独特的水乡风貌。
苏州被誉为“东方威尼斯”,有着美丽的水乡景色,许多旅游景点都与水相关,如平江路、狮子林等。
苏州的经济发展迅速,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苏州的经济以制造业为主,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光电子技术产业具有重要的地位。
苏州还拥有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总部或分支机构,如苏宁易购、索尼、英特尔等。
苏州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成为了吸引外资的热门城市。
苏州人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注重品质和舒适感。
苏州以其独特的艺术和文化而闻名,素有“人间天堂”之称。
苏州的园林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之冠,独具江南园林的特色。
此外,苏州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如苏州评弹、苏州刺绣等。
苏州人民热爱运动和健身,常常在公园湖泊边散步、打太极拳,享受生活的乐趣。
总的来说,苏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达和生活优越的城市。
它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投资者。
无论是欣赏美丽的园林景观,还是感受江南水乡的浪漫气息,苏州都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希望大家有机会能亲自来苏州走一走,感受它的魅力。
东方之门苏州简介

东方之门苏州简介
苏州,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吴文化的
发祥地。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北枕长江,南接太湖,东临上海,西临南京。
全市总面积约1.17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
口为730.8万人。
苏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长江三角洲中部、江
苏省南部、太湖流域下游南岸,东邻上海、南接浙江、西连无锡、北靠徐州,与南京隔运湖相望。
苏州古称姑苏、平江府,是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之一、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
苏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北依长江,南濒太湖,东接上海,西临南京和无锡;地理坐标为北纬31°10′~32°55′、东经120°10′~121°02′;属亚热
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全市总面积为8615平方公里(含太湖
水域)。
截至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730.8万人。
苏州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现代化制造业中心,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 1 —1 —。
研究性学习资料:苏州地名研究

研究性学习资料:苏州地名研究一、苏州地名的人文内涵是故事,文脉,也是遗产有这样的感受:在一条改造后连接了几十条老街巷的巨长马路上找目的地,相比从前每一小段路就会出现一个相应的名称来指代,要难找得多,因此,为了指代清楚,老苏州们往往会这样补充说:“从前干将坊那一段”,或“从前松鹤板场那里”……就像一个新地名不会很快就被人们熟记一样,苏州的老地名,因为曾经很多老故事的载体,是苏州古城文化的记忆库,也不会随着老街巷的一旦消解,就很快淡出记忆但,这种隽永的人文现象,毕竟在随着老地名的越来越少,而渐渐模糊;毕竟因为从前的老街巷已淡出人们的生活,而渐行渐远如果我们珍惜,请尽量让这些老地名,成为我们的新住宅区名好吗;如果我们喜爱,请尽量让这些老地名,成为我们周围的绿地名称好吗因为,苏州的老地名,连接着一座千年古城的文脉,是另一种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编辑人们越来越多地在关注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扇文化、服饰文化、烟具文化,似乎什么都可以挂上“文化”两字,其实苏州很多的老地名、历史地名,倒是最应归入“地名文化”之列的,因为它有内涵、有底蕴,与苏州的地方历史文化直接相关,蕴涵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与苏州历史人物掌故有关的地名,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
阊门内至德庙桥,系因筑于泰伯庙前而得名,泰伯乃奔吴始祖。
孔子曾说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三以天下让……”苏州人当然也要纪念这位先贤,纪念性建筑尚有阊胥路南泰让桥、乐桥东让王庙。
锦帆路乃吴宫子城围城河“锦帆泾”遗址,因吴王曾在此泛锦以游而得名;干将坊则因其正东有干将墓、干将门(即相门)而得名;胥门内伍子胥弄则因伍员居宅而名;阊门内专诸巷则系巷内原有刺杀王僚的勇士专诸墓之故而命名;城西木渎则因吴王建造姑苏台时运木,木塞于渎而得名;灵岩山下直达胥口的河流,俗称箭泾,亦称采香泾,乃因吴王种香于香山,令美女往来采香而得名;横塘境内的越来溪,分明在告知后人,经过卧薪尝胆、十年生聚的越王勾践,是从这里进攻吴国,最后复仇灭吴。
苏州老地名背后的传说

苏州老地名背后的传说地名是地方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街道、桥梁、景观、建筑等等因何得名,得于何时,有无变化,变化经过等等,把其中脉络梳理清晰,就如沙里淘金,得到一点点叫作“文化”的东西了。
硕果仅存的铁铃关前文《三关六码头带来百业兴旺》中重点说了说六码头。
今天再来说说“三关”,但只能是三关中硕果仅存的一座铁铃关。
明朝年间,由于倭寇经常在沿海登陆后入侵内陆,官府在苏州城外筑有不少关口,以防倭寇入侵。
所谓“苏州三关”应该是指分列在从阊门经上塘街接枫桥路至枫桥铁铃关沿古运河(枫桥塘)一线的金阊关、白虎关和铁铃关。
“三关”即三道由西向东的防线,铁铃关为一,白虎关为二,金阊关为三。
金阊关在普安桥,普安桥位于上塘街。
白虎关在今枫桥路下津桥东之白莲桥堍。
铁铃关在枫桥镇之枫桥东堍。
金阊关、白虎关、铁铃关,都建于明嘉靖年间,约在嘉靖三十年至三十六年(1551—1557)之间。
金阊关和白虎关,是任环为抗倭而建。
铁铃关,《苏州市志》称:“又名枫桥敌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巡按御史尚维持为抗御倭寇窜扰苏州城,创建敌楼三处,一在木渎镇,一在葑门外,一在枫桥即铁铃关。
现仅存铁铃关一处。
”可见,此三关建造年代相近,设关目的相同。
至于今天的浒墅关,在明景泰元年(1450年),由户部尚书金濂建议,在浒墅添设钞关。
“浒墅钞关”比阊门之西的三关要早了100多年,而且设钞关主要是为了抽税。
在明代,倭患和抗倭是东南沿海地区的重大事件,也是苏州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为抗倭专设的“苏州三关”就是一个例证。
由于战火与岁月的劫难,当年的“三关”已仅剩铁铃关了。
与铁铃关唇齿相依的是更加著名的枫桥。
枫桥古名封桥,跨古运河支流,是经运河进出苏州的水陆交通要道,官方因此设卡护粮,每当漕粮北运经此,就封锁河道,禁止别的船只通行,遂名“封桥”。
自唐张继作《枫桥夜泊》后,此桥遂以更加诗化的“枫桥”之名而远播四方。
古桥始建年代不详,现桥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建,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战火,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
苏州历史高考知识点

苏州历史高考知识点苏州是中国的历史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历史高考中,苏州的历史知识点是重要的考查内容。
本文将围绕苏州历史高考知识点展开讨论。
一、苏州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苏州位于中国的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东邻上海,南接浙江。
自古以来,苏州就是交通要道和繁华之地。
在历史上,苏州曾是吴越国的都城、吴地的经济中心,也是宋元明清时期的重要文化城市。
苏州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变迁。
二、苏州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苏州古城区以其独特的城市规划和精美的园林建筑而闻名于世。
苏州的建筑风格以庭院式建筑和精致的园林为主要特征。
著名的园林有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它们以精巧的布局、精美的园林景观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受到广泛赞誉。
同时,苏州还保留了传统的街巷布局和古代水系,如平江路、苏州河等,这些都是苏州历史文化的瑰宝。
三、苏州的经济和商业文化苏州历来是中国的经济重镇和商业中心之一。
在古代,苏州的经济以农耕、渔业和手工业为主,以丝绸和盐业为支柱,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
而现代的苏州则以工业和科技为主导,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得苏州成为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
苏州的经济实力和商业氛围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了不断的巩固和发展。
四、苏州的历史文化名人苏州不仅有着灿烂的历史和瑰丽的建筑,还孕育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
在文学上,苏州出了诗人陆游、苏轼等,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流传,而且在后世影响深远。
在绘画和书法方面,苏州的文人雅士也有很高的造诣,如唐代的文徵明、清代的石涛等。
这些名人的艺术成就和文化贡献都成为苏州历史的亮点。
五、苏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名胜苏州的历史上也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北宋时期苏州起义、文徵明领导的“明初三大案”等。
这些事件不仅给苏州带来深远的影响,而且也体现了苏州人民勇敢和智慧的一面。
同时,苏州还有许多历史名胜,如虎丘、寒山寺、木渎古镇等,这些景点都承载着苏州的历史记忆和人文风貌。
谢桥是什么意思

谢桥是什么意思谢桥是一个地名,是指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境内的一座桥梁。
谢桥与苏州的关系密不可分,它是苏州市区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
但是,谢桥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桥梁,它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们对于故乡的深情厚意。
谢桥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相传在宋代,苏州相城区境内有一位名叫谢良甫的状元,他在中秋之夜与另一位状元王叔和一起醉酒在桥上唱歌跳舞,畅怀快乐。
从此,人们便将这座桥称为“谢桥”,并将其视为联结情感的象征之一。
谢桥所在的相城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即是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吸引了许多商贾和文人墨客。
众多文化名人在谢桥畔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明代文学家吴笑孙的《桃花扇》、清代文学家赵翼的《红楼周全评点》等,这些著作都反映了谢桥及其周边地区的繁华与灿烂。
除了文化意义,谢桥也与工商业发展紧密相关。
在近现代,谢桥成为众多工厂和企业的聚集地,曾被誉为“小纽约”。
这里的纺织、机械、化工等行业极为发达,为苏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谢桥的繁荣也与周边交通的发达密不可分,谢桥地区交通便利,连接苏州市区和周边城市,是苏州湖东地区的交通枢纽。
然而,时光荏苒,如今的谢桥已然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谢桥逐渐演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商业区域。
现如今,谢桥已成为一个集购物、娱乐、居住为一体的地区,各类商场、餐厅、影院等生活配套设施林立。
以触手可及的距离,居民们可以享受到各种便利的生活服务,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然而,尽管经历了城市化的改变,谢桥仍然保留着它的历史韵味,许多历史古迹和文化景观仍然存在。
游客们可以在谢桥一带欣赏到苏州传统建筑和园林的风采,亲身感受到苏州的古典韵味。
此外,苏州工艺也在谢桥地区得到了传承与发展,著名的苏绣、木雕等工艺品在谢桥的街头巷尾处处可见。
这些都使得谢桥成为了一个既有现代气息又有历史底蕴的独特地区。
总结起来,谢桥作为苏州市相城区的一个地标性存在,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苏州

军事家 孙武
铸剑师 干将莫邪
明末清初思想家 顾炎武
四大才子 唐寅 宋代文学家政治家 范仲淹
汉宫皇后 赵飞燕
诺贝尔奖得主 李政道
著名教育学家 叶圣陶
演员 韩雪
影后 刘嘉玲
贝聿铭
卢浮宫 大金(国际荣誉) 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首批试点) 中国十大魅力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中国十大宜居城市
苏州城历史
苏州建城于公元前514年,吴王夫差 的父亲阖闾命楚国伍子胥建阖闾城, 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春秋 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至今还保 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苏州, 沿用至今。 苏州城建城早,规模大,变迁小,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古城区至今仍坐落 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 苏州园林甲天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两席(拙政园、留园)。“吴中第一名胜” 虎丘,2500多年的历史形成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游客来苏州旅游的必游 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使古今游客都要来枫桥,闻寒 山寺的钟声。 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 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 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 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张 继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 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就是苏州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168.9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 上年增长13.0%,中国大陆排 名第5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则 达到了11.72万元,已经成为全 国人均产出最高的城市之一。 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9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 2010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 力排行榜中,苏州排名第十一 位,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2008年7月,由中国国家 统计局、商务部、中国商业联 合会发布的《2008中国商品交 易市场统计年鉴》表明,全国 商品交易市场排名榜全国前 100强中苏州市有6家市场上榜; 在江苏省前30强市场中苏州市 有9家市场上榜。
suzhou

苏州园林已经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这仅仅是苏州文化的一个侧面,即使从这一个侧面来看,就能看出造园艺术的登峰造极需要多少文化精品的汇合,诸如建筑、绘画、雕刻、堆山叠石、花木盆景、诗词楹联、家具陈设……每一项都是苏州文化的一个门类,都能写几部书。
发展前景:
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苏州人民正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我们的目标是,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科教先进、文化繁荣、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的地区,成为二十一世纪新的"人间天堂"。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文化的繁荣,渊源于悠久的历史,植根于今天的实践。全面、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苏州文化资源开发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一项任务,就是要认真总结、研究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苏州文化的丰富宝藏,博采八方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地理范围:
苏州(汉语拼音:Sūzhōu,方言:苏州话),中国城市,位于江苏省东南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大臣伍子胥在此筑城建都,迄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苏州古称吴,现简称苏,拥有姑苏、平江、吴都、东吴、句吴、吴中、吴下、吴门、吴州、吴郡、长洲、茂苑等多个古称和别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大城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江苏省省辖市,行政级别为地级市,实际享受副省级城市待遇,是江苏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顾辟疆所建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苏州因此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苏州是有效资料显示现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城市,苏州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政治中心;西汉武帝时为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司马迁称之为“江东一都会”(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陆游称“苏常(州)熟,天下足”(陆游《奔牛水闸记》),宋人进而美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苏州则“风物雄丽为东南冠”;明清时期又成为“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称苏州“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江苏各地地名来历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江苏各地地名来历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江苏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苏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
溯流求源,江苏是《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
西周时分属鲁、宋、楚、吴等国。
春秋战国时分属吴、宋、楚、越、齐等国。
秦代属九江、会稽、彰、泗水及东海等郡的一部分。
汉代分属扬州、徐州刺史部。
隋开皇年间设苏州、扬州、徐州。
大业年间改为吴、毗陵、丹阳、江都、下邱、彭城、东海诸郡。
唐初分属江南、淮南、河南三道。
北宋时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和京东西路。
南宋时,淮北属金。
元代分属江浙、河南二行中书省。
明代江苏与安徽同属应天府,直隶南京。
清初属于江南省。
康熙6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
太平天国先后设江南省、天浦省、苏福省。
民国17年(1928年),南京为特别市。
解放后,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区,南京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
1953年合并,成立江苏省,省会南京。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
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各地地名由来(至县级止)●徐州古称彭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丰县远在春秋战国时,丰县就已出名。
旧通志上说:“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
”沛县远古时代,沛县称沛泽,秦王政二十四年设置沛县。
苏州37个地名入选江苏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

苏州37个地名入选江苏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苏州37个地名入选江苏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12月8日,江苏省民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6部门联合公布2022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共200个。
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以古城、古镇、古村落三类地名为评定范围,苏州共有37个地名入围,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这些地名都是怎么来的吧。
一、古城地名共5个,分别是苏州、吴江、姑苏、常熟、昆山。
苏州隋开皇三年(583)十一月,废郡以州治,地方行政建置改为州、县二级。
九年二月,隋将宇文述攻破吴州,吴地平。
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取州西姑苏山为名,苏州得名自此始。
吴江后梁开平三年(909),吴越王钱镠奏割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
“吴江”本为江名,即吴淞江,一名松江,因晋唐时属吴县亦称吴江,建县时即取其名。
姑苏唐《吴地记》称吴中木渎尧峰山西北有一座山,称姑苏山。
北宋《吴郡图经续记》称为姑苏山、姑胥、姑余,又名胥台山。
据说“胥”是大禹治水的功臣,被封在当时的吴地,所封的地方称为“故胥”,后来人转音成了“姑苏”。
常熟元代至正间《重修琴川志》载:“土壤膏沃,岁无水旱”。
明万历间《皇明文献志》认为,县内陆势“原隰异壤,虽大水大旱,不能概为之灾,则岁得常稔”,故得名常熟。
昆山古名娄邑。
吴王曾在这里豢鹿狩猎,故又名鹿城。
秦置娄县。
南朝梁大同初年(535~536年)始名昆山县。
旧志称“以县有昆山,故名”。
一说清《百城烟水》载:“马鞍山,在城内西北隅……其形似马鞍故名。
又以产良石,其质如玉,秀巧灵珑,故县名昆山。
”二说山在华亭县内(今属松江县)。
昆山旧志俱称以华亭县内昆山而名。
唐《吴地记》载“山,今在华亭县西北二十三里,盖割昆山之境以县华亭,而县名仍曰昆。
”二、古镇地名共23个,分别是枫桥、浒墅关、木渎、甪直、光福、东山、香山、胥口、虎丘、平江、盛泽、平望、黎里、同里、震泽、古里、凤凰、周庄、巴城、锦溪、千灯、浏河、沙溪。
苏州老地名:跨越历史的城市元素

苏州老地名:跨越历史的城市元素苏州每条街巷路名,都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或是一位名人,或是一个事件,或是一个故事,或是一个标识,或是一则民俗……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地名仿佛城市肌体上的基础细胞。
拥有2500余年历史的苏州,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和人文内涵的老地名比比皆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和不易保存的纸质文献资料、易受破坏的古代建筑等历史遗存比起来,老地名因为与历代百姓生活紧密相关,因为依靠口耳相传可以越千年保留至今。
城市改造改掉了一批老地名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苏州不断在“长大”,随着新城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的步伐加快,城市格局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特别是当时古城区道路拓宽、街坊改造等工程的不断开展,一些富含苏州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老街巷地名也随之消亡。
干将路上曾有一条铁瓶巷,据传唐朝时曾有仙人挟铁瓶仰卧于此地,后仙人远去却留下了铁瓶。
清末民初,铁瓶巷内有名震江南收藏界的顾家“过云楼”和顾氏花园“怡园”,与顾家一巷而隔的,则是另一大型建筑群“任宅”。
如今的铁瓶巷,已经是干将路上一段车水马龙之地了。
新市路拓宽时,居其西的梅家桥弄被“兼并”,新市路从人民路口直抵护城河边。
而梅家桥弄得名是因为宋朝大诗人梅尧臣晚年曾居于此弄中,诗人因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后有研究者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今天知道这条梅家桥弄的,只有当年的老住户了。
纵观苏州的历史,泰伯让王奔吴留下了胥门外的泰让桥,阊门边的专诸巷、胥门边的伍子胥弄,汉代名人朱买臣住过的碧凤坊内窑基弄,纪念三国东吴司空乔玄的乔司空巷,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兴修的山塘街俗称白公堤,宋代范仲淹的范庄前,文天祥的文丞相弄,苏东坡的苏公弄,元末张士诚的皇废基,天下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的唐寅坟,清代葑门彭家祖孙两代状元的尚书里和彭义里,直至辛亥革命之后,万寿宫前有了表达追求“民主自治”的民治路。
──2500多岁的苏州,竟然完整地保存着同样2500多岁的地名谱,这已能算得上是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个突出典型,而且,不少老地名直到今天还在继续使用着。
阊门:苏州古城的地标与象征

梦想的吴王阖闾与伍子胥探讨“ 兴霸成王” 的战略 与对策。《 吴越春秋》 卷四生动地记载了君臣二人 关于“ 强国霸王” 的对话: 阖闾 谓 子 胥 曰: “ 吾 国 僻 远, 顾在东南之 地, 险阻润湿, 又有江海之害; 君无守御, 民无所 依; 仓库不设, 田畴不垦。为之奈何? ” 子胥良久对曰: “ 臣闻治国之道, 安君理民 是其上者。 ”
·1 0 2 ·
阖闾曰: “ 安君治民, 其术奈何? ” 子胥曰: “ 凡欲安君治民, 兴霸成王, 从近 制远者, 必先立城郭, 设守备, 实仓 , 治兵库, 斯则其术也。 ” 阖闾曰: “ 善。夫筑城郭, 立仓库, 因地制 宜, 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 子胥曰: “ 有。 ”
[ 3 ] 3 0 - 3 1 阖闾曰: “ 寡人委计于子。 ”
广微《 吴地记》 曰: “ 阊门, 亦号破楚门, 吴伐楚, 大军
[ 4 ] 1 7 宋范成大 《 吴 郡 志》 记 载: “ 阊 门, 从此门 出。 ”
《 文选注》 : ‘ 吴王阖闾立阊门, 象天阊阖门。 ’ 《 吴越 春秋》 曰: ‘ 城立昌( 阊) 门 者, 象 天 通 阊 阖 风 也。 ’ 《 南史》 及传记中或书作昌门, 盖字之讹。《 吴越春 秋》 又曰: ‘ 昌( 阊) 门亦名破楚门, 吴伐楚, 自此门
㊀㊀苏州古城历史悠久, 前身为春秋时期吴国都城。 公元前 5 1 4年, 即周敬王六年, 吴国阖闾元年, 吴王 阖闾委派伍子胥担任吴国都城总设计师, 象天法地, 分别是阊、 胥、 建筑阖闾大城, 开设水陆城门各 8座, 盘、 蛇、 娄、 匠、 平、 齐。其中阊门巍峨雄伟, 居八门之 首。阊门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部, 京杭大运河入城要 道, 北通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当代国学大师、 散文家 张中行在《 姑苏半月》 开头写道: “ 如果竟至到心有 余而力不足的时候还是未能出入阊门, 即使赵州和 尚 的 禅 悟 不 无 道 理, 回 顾 生 平, 也总是太遗憾 了。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路:宋代称大街。后因形如卧龙,遂名卧龙街。后改护龙街。抗战胜利后,一度改为中正路,解放后更名为人民路。
十全街:原名十泉街,因旧有十口古井得名。后改为十全街。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友谊路,1980年恢复称十全街。
十梓街:由原十梓街、严衙前、天赐庄合并而成,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旗东路。严衙前为明代学士严呐故里。1980年统一称为十梓街。
枣市街:约在宋朝,这里以枣子市场为主,故名。
留园马路:清末盛宣怀所筑。原称五福路,俗名留园马路,是苏州最早的一条马路。
南浩街:因阊门以南护城河称为南濠而得名南濠街,后称南浩街
。
百家巷:据《平江城防考》载:东汉顾训五世同堂,家有百口,衣食均等,长幼有序,因以所居名百口桥,巷亦因此得名。
百狮子桥:以桥命巷。百狮子桥为一宋桥,以桥栏雕百狮闻名,现已拆除,仅留弄名。
草鞋湾:以三多桥得名。三多为旧时祝词,即多福多寿多子。
梅家桥弄:宋代诗人梅晓臣(圣俞)居此,故名。
铁局弄:元至正年有铁匠局在内,故名。
书院弄:再旧学前原平江书院旁而名。
蒋庙前:因蒋侯庙得名。
五卅路:1925年上海爆发五卅运动,苏州各界发起募捐声援。后用上海退回的捐款修筑了此路,取名五卅,以作纪念。
宫巷:玄妙观在唐代曾名紫极宫、开元宫,巷正对宫门口,故名。
太监弄:明代有金玉、如意两太监在此居住,遂名太监弄。西段曾名青年路,因基督教青年会的名。
仓街:清代为长洲、元和两县官仓所在地,有豫顺,青邱等仓,故名。
范庄前:宋代范仲淹所创义庄所在地,故名。
憩桥巷:相传吴王率军出征时曾在此憩息,旧有憩桥,巷因桥得名。
羊王庙:因古有羊王庙而得名。南朝刘宋时,羊玄保任吴郡太守,为官清廉寡欲,离任后百姓思之,故为其立祠庙,原称羊太庙,演变为羊王庙。
皇废基:元末张士诚占领苏州称吴王,将春秋时的子城作为王府。1367年,张士诚兵败纵火将王府烧成一片废墟,故有皇废基质称。
神道街:宋名雍熙寺巷,因直对雍熙寺的名。明初,在雍熙寺故址改建府城隍庙,遂改巷名神道街。
三茅观巷:有一道观曰三茅观而得名。
吴殿直巷:宋代天圣年间殿中丞吴感所居,故名。
慕家花园:清康熙年间,由慕氏所建遂园,俗称慕家花园,因以命巷。
颜家巷:以宋代工部侍郎颜度居此而得名。
承天寺前:因承天寺得名。承天寺为一古佛寺,宋代名能仁寺。
雍熙寺弄:因雍熙寺弄得名。“雍熙”取自宋代年号。
祥符寺巷:因祥符寺得名,北宋有“大中祥符”年号。
狮林寺:因狮林寺得名。狮林寺建于元代,寺后之花园即狮子林。
天官坊:此乃明代为大学士王鏊宅第所立得坊。
文衙弄:因明代大学士文震孟居此,故名。
司前街:古名织里桥南街。后在此设司狱司署,遂改名司前街。
皮市街:因古代皮市所在得名。
书院巷:以宋代鹤山书院的名。
长洲路:以旧长洲县署所在地而得名。
元和路:以旧元和县署所在地而得名。
学士街:古名药士街,因药士得名。或因明代大学士王鏊住宅在此而该称学士街。
闾邱坊巷:北宋时为朝议大夫闾邱寿终宅第立坊,因名得坊。
孔付司巷:原名孔夫子巷,因古有孔夫子庙。明代付司孔镛居此,遂更名为孔付司巷。
胡厢使巷:原名胡厢使桥巷,俗名胡厢使巷。厢使为古代官名。
大儒巷:古为大木巷,转为大树巷。后因明代大儒王敬臣居此而转为大儒巷。
燕家巷:因原有燕国夫人庙,故名。
锦帆路:原为河,即子城城濠,相传吴王与宫女乘锦帆之舟游乐于此,故名锦帆泾,又名锦泛泾,以两岸桃李春日花开倒影水中如泛锦而得名。近代填河筑路,仍名锦帆。
专诸巷:专诸为春秋时勇士,为阖闾刺死吴王僚,被杀后,相传葬于此地,故名专诸巷。
朱家园:北宋末,朱勔为徽宗经办“花石纲”致富,自营园林于此,名“同乐圃”。朱家园即其遗址。
旧学前:长洲县学原设于此,明嘉庆二十年县学东迁,此处即称为旧学前。
吴趋坊:吴趋是宋以前的得古坊。吴趋即吴地歌曲。
古吴路:以旧吴县县衙所在而得名。
北局:明代在此设立专门供奉皇室丝织品的织造局,清初又在城南另建织造府,遂称此处为北局。
察院场:明代曾设都察院与此,故名。
白塔东路:由原东白塔子巷、中由吉巷、二门口合并而成。原东白塔子巷有白塔,由塔得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井岗山东路,1980年称为白塔东路。
白塔西路:由原西白塔子巷和古市巷合并而成。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井岗山东路,1980年称为白塔西路。
观前街:玄妙观在宋代名天庆观,故街名天庆观前。因观内遍栽桃树,花时灿若云锦,所以又名碎锦街。到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
道前街:由原道前街、府前街、卫前街合并而成,明清两朝为衙署集中地,卫前即苏州卫治前,府前即苏州府署前。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旗西路,1980年统一称为道前街。
干将路:由原干将坊向东延伸,合原松鹤板场、濂溪坊、新学前、狮子口统称为干将路。干将坊为宋前古坊,因其正东有干将门及干将墓而得名。
恤孤局:亦称恤孤局前。恤古局是过去抚育孤儿得机构。
占鱼墩:本作鲇鱼墩,以形名。
佑圣观弄:因佑圣观得名。佑圣观为一道观。
宝莲寺前:因宝莲寺得名,宝莲寺为一古佛寺。
北浩弄:因阊门以北一段护城河称北濠而得名。今讹为北浩弄。
席场弄:旧时居名多在此织席,故名.
山塘街: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发起开凿山塘,此街濒于山塘水,故名为山塘街。
平江路:平江取自苏州地名。宋代称苏州为平江府,元代改为平江路。
石路:为清末洋务派盛宣怀所辟,以石子铺路而名。
景德路:近代由原郡庙前、朱明寺前、景德寺前、申衙前、黄鹂坊合并拓建,改名景德路。因古景德寺而得名。
船坊巷:据《平江城防考》,舫是“坊”之讹称,船舫巷原为船坊巷。此处是古代船坊所在地,故名。
石匠弄:古有石作居此,故名。
唐家巷:古名官太尉桥巷。明代有千户唐岳住此,因改唐家巷。
醋库坊:为官立储醋场所时武状元周虎将军居此,庆元2年立坊名庆元坊。
社坛巷:旧长洲县社稷坛所在,故名。
东麒麟巷:古名骑龙巷。相传附近河中有龙潭,曾有万鲤来潮之异,故名骑龙巷,今讹作东麒麟巷。
邾长巷:本作朱张巷,元代时有逸民朱清、张瑄居此,故名。今讹为邾长巷。
丁家巷:宋代淳化年间丞相丁谓故里,故名。
潘儒巷:宋代章倞居此,名章桥巷。明代潘时用居此,改称为潘时用巷,今转作潘儒巷。
宜多宾巷:原名糜都兵巷。糜都兵系宋代武将糜登,都兵为其职衔。糜凳曾练兵以抵御北兵入侵。里人追念,将其故里名为糜都兵巷,后讹为宜多宾巷。
富郎中巷:宋代刑部郎中、秘书监富严所居,故名。
侍其巷:宋代“善士”侍其沔所居,故名。
铁瓶巷:相传有仙人枕铁瓶卧此,故名。
尚书里:古名修竹巷。明代尚书吴宽居此,遂于宏治17年改名为尚书巷,后改巷为里。
五龙堂:五龙堂建于唐贞元年,宋淳熙年间香火大盛,又名灵济庙,旧有龙潭。弄名以此名。
镇扶司前:明代镇扶司衙门设此,故名。
文丞相弄: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而名。文天祥号文山,南宋末年任右丞相。
小仓口:清吴县和丰仓所在,故名。
皇宫后:因在万寿宫后而得名,万寿宫俗称旧皇宫。
桐芳巷:元末张士诚曾作桐芳阁于此,故名。
窑基弄:相传古窑所在,曾于蔡汇河头东掘得古陶器如韩瓶状者无数。
接官厅:此乃是清代迎接官吏的埠头,原有屋三间。
皇亭街:原有康熙御碑亭一座名万寿亭,俗名皇亭,街因此得名。
朱进士巷:明代进士朱纨所居,故名。
彭义里:清代彭氏义庄所在,故名。
临顿路:据<<吴地记>>载,吴王亲征东夷时,曾在此临时停顿休息,宴赏军士。后在此置馆建桥均以临顿命名。路亦以此得名。
桃花坞大街:唐、宋时期,苏州城西北隅阊、齐门之间遍栽桃树,称为桃花坞,旁有桃花河,是当时春游赏花的胜地。宋朝太师章粢父子在此筑别业,亦称桃花坞。后人就以此作为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