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法典的历史价值
民法典宣讲课件
统一法律适用
通过民法典的编纂,对现行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 学整理,消除法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确保法律 的统一适用。
强化法律权威
民法典作为国家基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对于维护法律权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 要意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强化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
民法典明确规定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和措施,为个人信 息的安全和隐私权的维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拓展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
民法典扩大了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使得在更多情况下,受害 人可以获得精神损害赔偿,从而更好地维护个人权益。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家庭美德
民法典强调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 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
法律解释
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需要对民法典相关条款进行解释时,应当 遵循法律解释的原则和方法,确保解释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法律适用
在处理具体案件时,法官应当根据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正确适用法 律,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05
民法典的意义与价值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 2 3
填补法律空白
遗产处理原则
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遗产分割的时间、办法和份额,由继 承人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03
民法典的亮点与特色
强调保护个人权益
人格权独立成编
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突出保护个人的人格尊严和人格权益 ,维护人格权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民法典的作用
民法典为民事活动提供了基本的行为准则,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保障了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和 谐稳定。
《民法典》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法典》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纂法典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件盛事,在系统总结制度建设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法典,不仅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促进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也能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法典》共7编84章1260条,创下新中国立法史的新纪录。
《民法典》的创新和亮点很多,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典》中的彰显,感受《民法典》的伦理情怀。
第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法典》的立法目的之一。
在《民法典》第一条明确了立法目的:“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民法典》立法目的之一,这也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立法史上的一个创举。
在“法典”名义的立法中,这是第一次,体现了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鲜明中国特色。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坚持德法兼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全面体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体现到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公共政策制定修订、社会治理改进完善中,为弘扬主流价值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
第二,《民法典》直接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六个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概括为12个关键词,其中,《民法典》条文中直接规定了6个,包括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诚信。
以下具体分析。
关于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的不断积累,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希望对权利的保护更加充分、更加有效。
民法典介绍ppt课件
维护社会稳定
民法典明确了公民的权利 和义务,减少了社会矛盾 和纠纷。
推动法治建设
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中国 法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推动了法治文明的进步。
对公民权益的保障意义
保护公民财产权
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公民的财产权 利,保障了公民的财产安全。
维护公民人身权
民法典对公民的人身权利进行了 全面、具体的规定,保障了公民
合同法
合同法的定义
合同法是调整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 总称,它规定了合同的种类、内容和 保护方法。
01
02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平等自愿、公平诚信、遵守法律和尊 重社会公德。
03
合同的种类
包括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借款合同 等。
保护方法
包括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和纠 纷解决等。
05
04
合同的内容
包括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住所、标 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 期限和地点等。
婚姻家庭法案例主要涉及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详细描述
婚姻家庭法规定了结婚、离婚、子女抚养、赡养和继承等方 面的权利和义务,为家庭成员提供法律保障。例如,在离婚 案件中,法院可以依据婚姻家庭法进行判决,保障未成年子 女的抚养权和财产分割的合法权益。
感谢观看
THANKS
继承法
继承法的定义
继承法是调整继承关 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规定了继承人的 权利和义务。
继承法的基本原则
保护公民的财产继承 权、继承权平等、尊 重遗嘱和法定继承顺 序。
继承方式
包括遗嘱继承和法定 继承。
继承人的顺序
包括第一顺序继承人 和第二顺序继承人。
保护方法
包括对恶意侵占他人 财产的打击和预防定义
民法典意义和价值
民法典意义和价值建立民法典是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现实价值,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民法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法治社会的根本支柱。
民法典规定的原则和制度,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是个人的首要法律权利义务,也是国家职能机关和社会团体正当行为的范围,是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稳定性之本,也是社会和谐平安之根本。
民法典中包含的个人自由权和社会责任,构成了国家实施法治的重要基础,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是社会公平司法的不可缺少的依据。
在中国,民法典作为一种社会建设政策,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促进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等。
它不仅保护公民个人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法治和社会管理的有力保障。
第二,民法典是维护权利、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的基础。
民法典中规定的原则和制度,是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法理依据,是确定个人自由权和社会责任的基础。
它不仅是公民的社会责任,而且也是政府的行政责任。
如果超越了国家规定的范围,公民的合法权利和义务可能会受到侵犯。
第三,民法典是维护公民的正当利益的法律保障。
民法典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不仅体现了国家统一的司法标准,而且也体现了公民自由、平等和平反权利的原则,保护和维护公民自由,避免侵犯公民合法权益。
最后,民法典是支撑联邦法律体系的基础。
民法典中所规定的个人自由权和社会责任,确保全国法律体系的建立,促进国家的统一,推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相互尊重,以及构建相容和谐的共同社会。
总之,民法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贯彻民法典,就是要实施法治原则,构建法治社会,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发心得体会以及感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发心得体会以及感悟民法典心得体会【篇一】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就谈不上保障人民权益,要保障人民权益,建立法治国家、依法治国,首先就要做到有法可依。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民法典将保护人民合法权益向纵深推进。
民法典具有中国特色,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民法典的诞生不仅整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长期实践以来形成的民法规范,还吸收了中国民族优秀的法治传统文化内涵,并且具有强烈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法律基本属性,是充分结合了中国国情和社会民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集大成者。
民法典通过固根本、稳预期促进发展。
人心定才能事竟成,要定人心就要提供好的法治环境,要充分保障人民权益,要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首先要固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以法律形式再次强调市场对经济的决定地位,强调我国坚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心;其次稳预期,用法典的形式保障权益,用更深入的法制化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消了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坚强的法律支持。
实施好民法典,要广泛开展民法典宣传教育工作,将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
抓住机会加强普法教育宣传,提升公民法律素养,要宣传好法典条文、阐释好法律精神、运用好法律实践,明确社会主体权、责、利的边界,坚决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能力,让民法典深入人心、融入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真正做到普法惠民。
民法典心得体会【篇二】民法典正式颁布已经进入倒计时状态。
这在我国的民事司法体系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那么,民法典的颁布会给婚姻家事领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本部民法典颁布生效以后,诉讼离婚的难度将会进一步增加,法官判离会更加审慎,诉讼周期会变得更长。
其中冷静期的设置,意在让双方强化经营的意识,更加冷静理智的对待婚姻当中的矛盾。
《民法典》价值理念及规则适用
《民法典》价值理念及规则适用
《民法典》是中国第一个以法典形式制定的民法总则,其价值理念和规则适用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要求。
其主要价值理念包括:
1. 保护人的尊严和权利。
《民法典》通过明确规定人的物权、人格权、知识产权等权利,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强化了个人的尊严和权利保护。
2. 促进经济发展。
《民法典》规定了财产权的保护,加强了对经济秩序的保护和规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3. 强化社会公正和法治意识。
《民法典》明确了法律的效力和规范作用,强化了法治意识,促进了社会公正和法治的实现。
4.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民法典》提高了对婚姻家庭、民事责任等问题的规制力度,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稳定。
《民法典》的规则适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首先,规则适用是根据情形的不同而制定的。
《民法典》规定了不同的适用情形,包括人格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等领域。
2. 其次,规则适用是根据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而确定
的。
《民法典》明确了法院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则适用的原则,努力保障当事人的公正。
3. 最后,规则适用应注意法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民法典》在规则适用中要注意推进法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保证新旧法规的衔接和补充。
民法典意义和价值
民法典意义和价值民法典是中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都有的一部重要法典,它的出现为人权便利的保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简要介绍了民法典的意义和价值,揭示了其对国民的社会安全、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和平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第一,民法典为人民提供了广泛的权利及其象征性权利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每个公民有权均等受法律保护,每个国家有义务保障本民族及各族人民的基本权利,以及平等参与国家事务。
其他权利包括:神职人员有权行使宗教任务;籍贯的人民有权满足本地社会发展的需要;维护公民的安全和自由;保护公民的财产;建立政治公正的法律诉讼制度;维护民主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等。
这些都是民法典为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二,民法典支持社会和谐、安全稳定的发展。
民法典的出现使人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均有一个共同的纲领和共同的道路,不仅保障了每个公民参与建设社会和谐,而且为国家强大和全国繁荣创造了条件。
民法典赋予每个公民和他们的家庭更多的保证,使每个家庭可以有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安全和自由,并且可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三,民法典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民法典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法律框架,为企业经营及国家的监管提供了保障。
它确立了国家和国民之间的正式关系,确定了全国财产所有权的分配,以保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秩序性。
综上所述,民法典的出现给国家和民众带来了非常巨大的意义和价值,它赋予人们更多的权利及其象征性权利保障,支持社会和谐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保障了国民的社会安全、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的和平发展。
因此,进一步完善民法典的立法及执行,加强对其的预防性审查,以实现民法典更好的价值及其实施的宗旨,会给中国带来更大的社会福利。
民法典意义和价值
民法典意义和价值
在中国大陆,民法典是一部规范人与人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法规,它颁布于80年代初,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建立的第一部法律
法规。
民法典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民法典的颁布规范了法律关系,它定义了公民的权利义务,形成了社会的权力立法机制,明确了国家的行政能力,并且构建了国家的司法能力和合法性。
这有利于遏制国家行政组织的超越和滥用权力的行为,构建和维护正义和公正的社会风气。
其次,民法典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制基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提供了全面合理的法律尊重,它使企业在商务活动中受到法律的依法管控,保证了企业的和谐发展。
再次,民法典的颁布,使社会的保护权力得到明确的规范,以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尤其是个人信息权利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例如:(此处略去1000字)
最后,民法典规范了个人及其他组织的正当行为,模式化了一般行为,消除了垄断行为,确立了解决纠纷的程序,并保证了司法机关的独立和客观性。
总而言之,民法典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而且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发展,为我们的社会建立了一种法律制度,加强了社会的秩序及公平正义。
- 1 -。
民法典介绍ppt课件
民法典的实施,为个人的全面发展 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法律保证和服务 ,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人格权保护的案例
总结词
人格权保护案例展示了民法典对个人威严和自由的保护。
详细描写
某明星诉某网站侵害肖像权案,原告系知名演员,被告系一家网站。被告未经原告同意, 在其网站上发布原告的照片,并配以低俗文字,给原告造成了严重精神侵害。法院判决被 告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缺失。
案例意义
人格权是人的基本权益,民法典对人格权的保护更加完善,有助于保护个人威严和自由。
案例二:合同例展示了民法典对合同履行和违约责任的规范。
02 03
详细描写
甲乙双方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了房屋交付时间和价格。后因 房价上涨,甲方拒绝履行合同。乙方将甲方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缺失。 法院判决甲方承担违约责任,赔偿乙方缺失。
物权编
物权编概述
物权编是关于财产权益的规定,旨在明确财产的归属和利用。它保护个人和企业 的财产安全,确保正常的经济秩序。
具体内容
物权编明确了物权的种类和内容,规定了物权的设立、变动、保护和消灭等程序 ,以及解决物权纠纷的方式。
合同编
合同编概述
合同编是关于合同关系的法律规定, 旨在规范合同行为,保护合同当事人 的合法权益。
推动法治建设
民法典的实施,有助于提 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 律信仰,推动法治建设的 进程。
民法典对个人的影响
保护个人合法权益
民法典通过规定公民的基本权益 和义务,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保护个人的威严和价值。
提高个人法律意识
民法典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个人的 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增强个人的 法治观念和遵法意识。
深刻认识民法典的重要价值
深刻认识民法典的重要价值作者:龚艳来源:《求知》 2020年第7期龚艳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四十五号主席令予以公布。
民法典的正式公布,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人民意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成果的诞生,在中国立法史和法治发展道路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民法典是一部关于社会生活和个人权利的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必将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公民生产生活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从立法价值来看,民法典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是人类调整社会关系基本的两种调控方式和行为规则,共同调整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道德规范以高尚与卑劣、正义与非正义、真诚与虚伪、公平与偏私等价值观念来确认、规范、评价和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并通过教育将其内化为人们内心的信念,通过社会舆论监督将其外化为人们外在社会评价的督促甚至威慑,而发挥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
“法”的称谓源自正义,根据查士丁尼在《法学总论——法学阶梯》中的观点,法学“是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科学”,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
法律本身的正义性是法律获得认可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立法追求的首要核心价值,只有获得正义这一道德理性支持的法律才会发挥引人向上、促人奋进的效力,才能更好守护公平正义,传承优秀文化,弘扬美德善行。
美国著名法哲学思想家富勒指出,法律内在地包含了人类的道德目标和价值追求,法律内在的道德性指导和规范着法律运行的全部过程,法律才具有值得人民尊重的正当性,“道德使法律成为可能”。
古今中外的优秀法律制度和法治文明,其之所以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植根于特定国家和民族的道德共识与核心价值,法治与德治实现了有机融合,发挥着维护社会稳定和助推社会发展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
最新学习《民法典》讲稿3篇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凝聚14亿人民共同意志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也是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我就抓好民法典的学习贯彻,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清民法典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民法典的编纂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要求,紧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民法制度的解决方案,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
(一)民法典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座里程碑。
编纂民法典是对几十年来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一次系统梳理和融合升级,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伟大成就,也是依法治国各方面工作长期积淀的智慧结晶。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民法典的颁布,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提供了基本遵循,标志着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翻开了新篇章、拉开了新帷幕、迈开了新步伐。
(二)民法典是加强民事权利保护的时代宣言书。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权利宪章”,我国编纂的民法典,将民事权利集中规定并全面保护,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人民特色,特别是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改变以往“重物轻人”现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
(三)民法典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民宣讲台。
民法典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融入民事法律规范,随着民法典的颁布、施行和宣传,民法典所蕴含的契约精神、规则意识、自愿原则和平等观念等私法理念,必将深深扎根于民众内心,逐渐成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和文明建设的内生力量。
二、准确把握民法典的实质内涵民法典顺应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契合发展需要,是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充分回应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引领21世纪潮流的民法典,是民事法律规范的集大成者。
(一)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
民法典的价值和意义
民法典的价值和意义民法典是一部国家重要的法律法规,它对于国家和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和意义。
民法典以法律规范的形式明确了公民个人权益和基本权利,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首先,民法典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确立了私法的基本原则。
民法典是一个私法的总纲,具有统摄和协调民事关系的作用。
它明确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权利,规定了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
通过确立私法基本原则,民法典为民事活动提供了基本的规范和制度保障,实现了公民的平等自由。
其次,民法典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民法典规定了合同、侵权、不当得利等法律制度,保护了市场经济中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经济秩序和社会公正。
民法典根据公平原则,保障市场经济活动的公平竞争,防止垄断现象的发生,维护消费者权益,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此外,民法典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完善了法律制度,提升了法治水平。
民法典以一部总则和六部分的形式,对民事法律制度进行系统规划和整合。
它完善了工商、合同、侵权、继承等各类法律制度,解决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适应了法治建设的需要。
与此同时,民法典还在一些领域进行了创新性的立法,比如在环境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填补了法律空白,推动了社会进步。
此外,民法典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保障公共利益。
民法典规定了公民在民事活动中不能违反的行为,明确了公民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保护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民法典还对与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密切相关的法律关系作了规范,为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安定和人民利益提供了法律支持。
最后,民法典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交往。
民法典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型的意义,它是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民法典的顺利立法和实施,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成果和制度优势,增强了国家的法治形象。
此外,民法典的规定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有助于我国融入国际法律体系,提升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民法典: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民法典: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作者:来源:《求知》2020年第07期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法律保障我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我国民事立法的集大成,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民法典的编纂、审议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颁布实施必将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重要法律保障。
第一,顺应更好维护人民权益的要求。
民法典主要以民事权利为主线而展开,在系统确认民事主体所广泛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上,明确权利的行使规则,并为权利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我国民法典构建了完整的民事权利体系,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提供制度保障。
可以说,民法典在价值导向上始终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目标追求,顺应了人民群众更好维护自身权益的要求。
第二,在制度设计上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编纂民法典,既“编”又“纂”。
“编”就是将原有的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民事法律和制度进行综合,进行科学化、体系化的整理。
“纂”就是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来确立新制度,从而把对人的权利的保护提升到新高度。
民法典的制度和规则设计致力于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广泛多样的利益需求,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三,构建更加完备、更加有效的民事权利体系。
编纂民法典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民事权利法定化、具体化。
这就要求构建更加完备、更加有效的民事权利体系。
在民法典中,关于财产权、人身权、人格权等的各项规定以及对民事权利遭受侵害时的救济方案,充分彰显了对权利的尊重、对个体尊严的维护。
民法典物权编进一步完善物权保护制度。
民法典合同编加强对合同债权的保护。
民法典人格权编全面加强各项人格权保护。
(来源:2020年6月9日《人民日报》)切实贯彻实施民法典谱写法治中国新篇章第一,充分认识民法典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民法典颁布实施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重大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要点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要点解读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重要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典》的出台对于构建法治社会、保障人民权益、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民法典》的要点进行解读,帮助读者了解该法律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民法典》的总体框架《民法典》共分为七编,分别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
这一总体框架涵盖了现代民法学的重要领域,对于规范人民的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民法典》的主要内容1. 总则编总则编是《民法典》的开篇章,包括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定。
这一编规定了民事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明确了民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界定了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和效力,为后续的编分奠定了基础。
2. 物权编物权编是《民法典》的核心编之一,规定了人们对物的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设立、变更和消灭的一般规则。
这一编对土地使用权、房产权等具体物权进行了规范,保护了人民的财产权益。
3. 合同编合同编是《民法典》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定了民事主体通过自愿协议设立民事合同的一般规则。
这一编适用于各类合同,包括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借款合同等。
合同编的出台有助于规范经济活动,促进市场交易的公平和有序。
4. 人格权编人格权编是《民法典》对个人权益保护的一个重要体现,明确了人身权利、人格尊严的保护范围和方式。
这一编规定了个人的姓名权、肖像权等,保护了公民在人身领域的自由和尊严。
5. 婚姻家庭编婚姻家庭编规定了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成立、维持、解除的一般规定。
这一编对婚姻关系、夫妻权益、亲子关系进行了规范,保障了婚姻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6. 继承编继承编规定了财产继承的一般规则和继承人的继承权和保护。
这一编主要涉及遗嘱继承、法定继承和遗赠的规定,保护了个人的财产权益和家庭的传承。
7. 侵权责任编侵权责任编规定了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和赔偿责任。
民法典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民法典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民法典指的是一部结构完整,由法律从业人员和法律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制定和修改的
全面的民法法规,历史上比较成熟的开放式民事法典有荷兰民法典、德国民法典和日本民
法典等。
民法典的优势在于它既可以解决民事关系所出现的社会问题,又可以维护和促进
公民的法律权利和民主制度的发展。
民法典的时代意义在于它为政府机构确立新的结构,从而更好地实施和管理民事关系,为广大公民实施法律权利,促进公民的参与,实现社会正义和公平,发展更加和谐的民主
制度。
真正的民主权利是民众和全体公民共享的,它可以帮助社会形成一种普遍的文化;
当民众在政治、社会、经济等各个层面都有平等的机会、同等的待遇和文化保护,只有这
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
民法典的现实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丰富了公民法律权利,使社会关系
公平、公正,促进了社会公正和公平。
其次,它确立了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更好地反映了
社会发展的水平,为政府实施经济改革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基础。
最后,它对政府本身的责
任规范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法典同样是国家治理和民主法治的重要依托,它为今后国
家法律制度改革和国家立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综上所述,民法典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主任制不
能解决社会矛盾,也有可能直接导致法律秩序的混乱和违法乱纪的发生,而且也有可能限
制公民的权利。
所以,由此可见,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思维依据清晰的原则,全面、统一、系统地完善民法典,使之更加完善,使之更能维护和促进公民的法律权利和民
主制度的发展,实现更加和谐的公民社会。
民法典百度百科
民法典百度百科民法典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是规范公民、法人、组织等在日常生活中行为规范的法律通则。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民法典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目的与意义、内容与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一、基本概念民法典,简称民法,是现代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是民法体系中的总法律,对个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合法的财产民事关系制定一些基本的规则,从而保障社会秩序,对保障公平、公正、公开的司法制度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历史背景民法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欧洲各个国家开始探索出一套民法体系。
这主要是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活动的密集化使得人们需要一些统一的、明确的法律规则来确保交易、合同、财产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1896年,瑞士通过了《瑞士民法典》,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民法典。
此后,各国相继通过了自己的民法典。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150多个国家颁布了民法典。
中国的民法典,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11年,中华帝国发生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王朝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1912年2月,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民法通则》,成为我国的第一部民法典。
此后,根据新社会的需要,我国先后制定了多部民法法规。
而到2020年1月1日,我国新的民法典正式实施。
三、目的与意义民法典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它的颁布实施主要有以下目的与意义:1. 健全现代的民法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繁荣,市场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人民的意识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改变。
制定全新的民法典来适应这种变化有利于构建一个更加完备、更加现代的民事法律体系。
2. 维护社会秩序:民法典作为一部集中体现民间关系规范的法律,可以为人们的经济交往提供一种稳定、安全的法律框架,使得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不会陷入纷争和矛盾。
3. 确定社会活动的范围和主体:民法典通过明晰个人、法人、组织等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活动范式,使不同的社会主体可以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法律环境中展开活动,维持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民法典意义和价值
民法典意义和价值民法典是一部重要的法律文件,它包含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规定人们应该坚持的道德准则,保护居民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秩序,以及解决民间纠纷的法律规定。
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是中华民族民法建设的重要成果。
一、民法典的历史意义民法典是中国古代民法制度的理想实现,积极实施民事管理制度,并防止不良行为。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贵族和太守就规定了一些民间习俗,以作为民法的硬性规定,他们认为,这些规定能有效保护百姓的权益,避免内部矛盾的发生。
到汉代,司法机关继续完善民法制度,以便以人民为中心,安抚民众,使社会更加安定。
随着法制文化的发展,汉代后期民法制度得到了极大发展,有别于其他时期,汉代民法制度的实施被视为中华民族最为完善的民事法制,历来受到广泛的尊敬,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民法典的价值民法典的主要价值包括:首先,民法典明确了民事利义务,有助于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其次,民法典规范了民事行为,维护公共秩序,增强社会稳定;再次,民法典规定了公民权利、道德准则和各种民事行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最后,民法典规范了企业的运营活动,有助于企业良性发展。
三、民法典的修订民法典的修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法律和法规必须适应社会发展,才能有效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其次,民法典的修订有助于更新民法概念,强调民事责任,规范社会行为;再次,民法典的修订有助于改革民法制度,完善法制,使法律更具公正性和说服力;最后,民法典的修订也有助于强化法律对公民的约束性,有效控制公民的不当行为,维护国家的社会公平正义。
综上所述,中国民法典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它的修订也能有效地维护公民的法律权利,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只有贯彻执行民法典,尊重法律,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秩序,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民法典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制度,同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
有的新问题。我国民法典设置了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具体规则,确保基本经济制度的落实与巩固,并促
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发展。例如,我国民法典物权编第206条开宗明义地对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描
关系。从我国民法典的规定来看,其许多规则都注重协调与改革之间的关系,尤其体现在,为适应产权制
度改革的需要,民法典确立了财产权平等保护的规则(第113条),这就确立了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规则;
为适应土地制度改革,民法典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经营权等方面也确立了一些反映
改革需要的规则,尤其是民法典物权编在总结农村土地经营权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新增土地经营权制度
有效配置。
民法典有效协调了改革与立法的关系,巩固了改革的成果。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后,利益格局面临深刻调整,要确保各项
改革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各项全面深化改革措施顺利展开,改革必须依法进行才能在法治轨道上稳步推
进。改革越是不断深化就越需要法律确认改革成果,引领改革发展,在法律与改革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18ZDA143)的阶段性成果。
《慎子·佚第4期
色和时代特色贯穿民法典的始终,成为民法典的重大亮点,从总体上看,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探寻民法典
上述三个特色的具体体现。
二、 民法典适应了维护基本经济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我国民法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法典,首先必须要以宪法为依据,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学习民法典的好处
学习民法典的好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中国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它在中国的法律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价值丰富。
民法典覆盖了中国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有重要案件,其中大多数都是相互交叉的法律法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学习民法典,对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学习民法典有助于增强我们对法律的了解。
民法典是中国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它提供了很多有关法律的条款和条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了解我们的国家法律。
学习民法典,我们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我们的法律,从而更好地履行我们的义务,尊重和保护我们的权利。
其次,学习民法典也可以促进遵守法律。
民法典归纳了中国关于各类案件的详细规定,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法律,做出正确的选择,促进恪守法律,避免犯罪行为。
此外,学习民法典也可以保护我们正当的权利。
民法典收录了关于个人权利的法律内容,其中包括涉及婚姻、离婚、继承等内容,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的纠纷,依据法律保护权利,有助于保障个人的利益。
最后,学习民法典有助于增强我国的社会稳定。
通过学习民法典,人们能更加熟悉法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公平正义,致力于社会公正,营造一个安全、正义而又有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学习民法典对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
助我们加深对法律的理解,促进遵守法律,保护和维护个人的权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未来我们要仔细学习民法典,把它深深地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建立起我们对法律的尊重和认同,从而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五篇心得体会范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五篇心得体会范文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我们要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
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实施好民法典,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
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好民法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实施好民法典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第二,加强民事立法相关工作。
民法典颁布实施,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解决了民事法治建设的所有问题,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探索,还需要不断配套、补充、细化。
要发挥法律解释的作用,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保持民法典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统一。
第三,加强民法典执法司法活动。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维护民法典权威的有效手段。
各级政府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不得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第四,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
民法典共7编1260条、10万多字,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
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法典的历史价值很多年前,我属于不赞成编纂民法典的一员,因为担心中国民法典成为德国民法典的中国版或者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的大陆版。
德国民法在中国虽有百年影响,但其是近代民法、概念民法,与现代社会有着明显的隔阂,很难有机融入中国社会。
我国民法学者大多是改革开放后学习大陆法系民法尤其是我国台湾地区民法成长起来的,在固有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模式下,自主创新极不容易。
而且,现代社会信息交流快速、便捷,似乎也没有必要为了便于查阅而编纂民法典。
2007年的中国物权法减少了我的担忧。
中国物权法尽管也留有不少德国民法典的伤痕,但已是当之无愧的现代物权法。
为此,我发表了《中国物权法的历史价值》一文,将中国物权法誉之为中国民主立法的典范。
[1]如果民法典编纂也像中国物权法那样广开言路,倾听各方意见,立足现代、立足宪法、立足国情,中国社会也是可以有一个现代化、中国化的民法典的。
但是,我总还是有些担心,中国物权法会不会在民法典编纂中又折回德国民法典?[2]中国民法典编纂启动后,我以往的担忧烟消云散。
立法机关不仅确立了编纂民法典的基本方向和原则,而且确立了物权编小修小补的原则。
同时,以王利明教授为代表的多数民法学者呼吁人格权编。
物权编和人格权编是民法典最核心的部分,只要这两编是现代的、中国的,中国民法典就值得充分肯定。
民法典通过后,众多学者包括我[3]从不同角度论述中国民法典的历史价值,但是,有些历史价值还需要更为清晰的认识。
一、中国民法典的独立自主价值德国民法在中国有着不可拒绝的影响力。
始于《大清民律草案》的起草,历经中华民国民法典的施行、新中国对苏俄民法典的认同、改革开放后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理论的回流,德国民法的逻辑、体系、概念、原理基本上就是中国民法的法律常识。
在立法者、司法者、学者自觉不自觉以德国民法知识进行思维和行为的时空中,拒绝德国民法几乎是天方夜谭,可行的只在于如何接受德国民法。
中国民法从来没有拒绝德国民法,但存在着如何接受德国民法的分歧。
自《民法通则》以来,中国民法一直有两种不同的倾向:追求纯正的德国民法风格,学理上以德国民法理论为据,立法上以德国民法典为模板;力图将德国民法融入中国社会,合则用之,不合则弃之或改之。
中国民法的重大争论几乎都源于上述不同的倾向,如所有权是否区分不同所有制、人格权是否独立成编。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事立法,一开始就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民法通则》在接受德国民法的提取公因式逻辑和众多概念与规则的同时,似乎有意识地保持了与德国民法的距离。
《民法通则》没有物权、用益物权,其财产所有权和其他权利的表述使其有了一抹法国民法的色彩;《民法通则》将人格权确认为民事权利,区分人格与人格权,挑战了德国民法人格与人格权混同的模式;《民法通则》的体例不同于德国民法的总则和分则,与德国民法典的五编体系完全不合,被一些学者称之为小民法典。
对于中国民事立法在《民法通则》上表现的自主立场,后来有了各种分析和评价,[4]但无论如何,《民法通则》开启了中国民事立法自主发展的模式,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选择。
由此,中国《合同法》大量吸收了英美合同规则,中国《物权法》根本改造了近代物权法,中国《侵权责任法》分解了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纯私法的人格权编,最终形成了从内容到体系都有别于域外民法典的中国民法典。
相比《民法通则》,中国民法典有了更多更清晰的德国民法元素。
总则凸显了提取公因式的编纂逻辑,在谁是民事主体、民事主体享有什么民事权利、民事主体怎样行使民事权利、民事主体承担何种民事责任四个基本问题上确立了通用规则。
分则各编容纳了更多的德国民法原理和规则,物债两分的逻辑路径、物权变动规则、意思表示的各种形态、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等等。
这些德国民法元素大多有助于中国民法典制度和规则的整体联系、涵义清晰、功能明确,对中国民法典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必须指出,德国民法元素对中国民法典的影响主要是技术层面的,无论是总则和分则的关系,或是五编制和七编制的区别,还是动产质押和权利质押的区别,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而且,在技术层面上,德国民法元素也不是唯一的影响因子,中国民法典的物近乎于法国民法典的财产,[5]动产价款抵押权源于英美法的超级优先权。
[6]技术层面的影响当然不能轻视,孙宪忠教授论述了潘德克顿编纂体系与中国民法典的关系,[7]提示体系性逻辑对于中国民法典的理解和适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但是,潘德克顿编纂体系本身不是中国民法典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立法技术固然有其特定的价值和意义,但决定一部法典成败优劣的因素一定是价值层面的。
对于立法者而言,首要的是如何选择和确立民事权利、义务、责任,而后才有以什么技术实现立法者的预期目的。
自担风险规则是否进入中国民法典,以什么样的条件进入中国民法典,完全基于立法者的价值目标与利益考量,潘德克顿编纂体系只能在怎么进入中国民法典上有所作为。
立法价值取向始终是一部法典的核心要素,立法技术仅仅是表现立法价值取向的方式。
相同或类似的立法价值取向可以不同的立法技术加以表现,相同或类似的立法技术也可以表现不同的立法价值取向,前者如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后者如苏俄民法典对国有财产的特殊保护。
如果将立法技术置于首位,民法制度和规则的缺陷不可避免。
中国《物权法》盲目遵循德国民法典物权编的体例,肢解担保法,将物的担保作为担保物权,我当时就予以严厉的批评。
[8]十多年后,人们看到了物的担保和其他担保方式的分离压抑了新的担保方式的成长,不利于市场经济,但木已成舟,中国民法典为此在第388条增加“其他具有担保功能合同”以作补救。
可是,抵押合同产生的抵押权,质押合同产生的质权是担保物权,其他担保功能合同产生的优先权是担保物权吗?立法者未作回答,只是留出一个其他担保方式和权利与担保物权对接的接口,恢复担保物权与其他担保方式的联系。
“其他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这个接口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物的担保方式,客观上贬低甚至否定担保物权的物权效力,体例上很难自洽。
但从立法价值取向优先于立法技术的角度,这是中国民法典物权编小修小补背景下的次优选择。
中国民法典出台前后,孙宪忠教授一直呼吁民法典的科学化和体系化。
[9]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编纂民法典的目的和难度在于如何实现民法典的科学化和体系化,民法典的解释和适用更需要科学化和体系化以免民法典变形或异化。
科学化和体系化是一种天然正确的表达,正如民主、自由、人权永远占据人类道德的制高点,问题只在于如何判别和评价科学化和体系化。
科学和体系都是一定的标准测量的结果,不同的标准下有不同意义的科学和体系。
德国民法肯定觉得法国民法与科学化和体系化相距甚远,法国民法也未必觉得德国民法的概念先行是科学化和体系化的,英美法更不会自认自己的私法杂乱无章。
对于中国民法典的科学化和体系化,孙宪忠教授似乎还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
但我们应当知道,德国民法不是判别和评价中国民法典科学化和体系化的标准。
近代社会的法典化造就了明星般的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给后来的民法典提供了现成的样本。
日本民法典移植德国民法典的成功,给后来的民法典照抄照搬提供了足够的理由。
对于后来的民法典而言,选择其中一个样本修改一些枝节,冠之于与国际先进经验接轨,往往是最轻松最便捷但也最容易与社会生活脱节的立法路径。
中国民事立法没有追随移植或模仿的脚步,而是立足本土、博采众长,致力于民法典的现代化与中国化,在民法典编撰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中国民法典证明:即便本土没有民法的历史土壤,即便民法种子来自异国他乡,只要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行动,完全可以培育出本土化的民法。
作为中国民事立法自主发展的经验总结,中国民法典的独立自主价值弥足珍贵。
二、中国民法典的实践至上价值立法路径往往是立法者的主观选择,但中国民事立法的自主发展是一种例外。
中国民事立法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而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制度性变革,立法只能追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面对现实生活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回应。
1981年的《经济合同法》既坚持国家计划又确立合同义务,准确地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刚刚冒芽的社会现实。
1984年确立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刺激了涉外经济活动和科学技术活动,就有了1985年的《涉外经济合同法》和1987年的《技术合同法》。
1993年的《合同法》取代了上述三个合同法,是因为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物权法》1995年启动,2007年功成,这十二年正是中国经济活力喷发,社会财富剧增的时期。
中国民法典的独立自主是客观的必然、时代的必然、中国的必然。
肩负着服务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制度变革,反映和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自然而然成为中国民事立法的导向。
对于中国民事立法而言,理论的精深和规则的体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法律能够有效的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
只要法律与现实生活需要吻合,可以切实有效、公平合理地调整民事关系,理论再怎么不足,规则再怎么粗糙,也不足以成为立法停滞或否定的理由。
依据实践的需要确认和建构法律,而后再寻求匹配的理论和打磨粗糙的规则,成为中国民事立法的基本模式。
因而,与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同步,中国民事立法始终是实践至上,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中国实践是检验和完善民事法律的唯一标准。
由此,中国民法典作为《民法通则》以来中国民事立法成果的总成,集中体现了中国民事立法实践至上的价值。
中国民法典的实践至上价值,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造就了当下的中国,而且指引中国人民追求更为美好的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最为宏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民法典第一条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作为核心要点,凸显了中国民法典的实践本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前处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阶段,因此,中国民法典规定了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并且在总则和物权编规定了平等保护国有财产、集体财产、私人财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因此,中国民法典确认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等市场经济主体,采纳了民商合一和民法典统辖商事特别法的体系,规定了众多的典型合同以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状况决定中国民法典的制度和规则,中国民法典的制度和规则维护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接纳有利于维护私权的公法因子。
私法与公法的关系一直纠缠不清,民法典作为私法可否规定公法事项常有争论,当年孙宪忠教授反对《物权法》区分不同主体的所有权,理由之一就是国家所有权属于公法范畴。
[10]然而,只要置入中国社会的实践,这样的争论几无意义。
中国是一个源于亚细亚生产方式[11]的东方文明大国,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现实生活,中国社会的维持和运转都依赖广泛的公权力,这是一个不争的也是一个可预见将来难以改变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