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后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2.生态因子作用作用特征包括(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3.下列哪一生态因子可归入生物因子(A)。

A:人为因子B:海拔因子C:地形因子D:气候因子

4.最小因子法则是由哪一位科学家提出的( B )。

A:Tansley B:Liebig C:Haeckel D:Shelford

5.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大,大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小。(× )

6.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是固定不变的,即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是一定的。(× )

7、限制因子:众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8、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第二章

1.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将其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

2.根据动物热能的主要来源,将动物分为(外温动物)和(内温动物) ,内温动物通过自身内体(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

3. 非颤抖性产热是小型哺乳动物冷适应的主要热源,主要发生在(褐色脂肪组织(BA T))

4.昆虫的休眠和滞育主要与下列哪一生态因子有关( D )。

A:温度B:食物C:湿度D:光

5.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这个规律称为(B )。A:Allen规律B:Bergman规律C:Logistic增长D:Tilman模型

6.动物在低温环境中降低身体终端的温度,这种适应是(A)。

A:生理适应B:行为适应C:形态适应D:对高温的适应

7.发育起点温度又称为( B )。

A:最低温度B:最低有效温度C:温度下限D:温度上限

8.有效积温法则T=C+KV中,V的含义是( C )。

A:总积温B:有效积温C:发育速率D:发育起点温度

9.高温可使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加强。(×)

10、光饱和点是指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作用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11.Allen规律是指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12. 光照强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温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

二、名词解释:

1、外(内)温动物:内温动物是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例如鸟兽。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来调节体温,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三、简答:

1、生物对极端的高温和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

答: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1)植物形态适应:芽和叶片受到油脂类物质保护、表面有蜡粉和密毛、植株矮小,常呈垫状或莲花状。

(2)植物生理适应:减少细胞中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冰点、增加抗寒能力;冬季产生休眠,种子休眠现象和后熟作用

(3)内温动物的形态适应: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比低纬度同类个体大。例如东北虎的颅骨长331-345 mm,而华南虎的仅283-318 mm 长。

阿伦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身体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在冬季增加了羽、毛的密度、提高了羽、毛的质量,增加了皮下脂肪的厚度。(4)内温动物的生理适应:

A增加产热:颤抖性产热与非颤抖性产热

B 逆流热交换机制:肢体中动静脉血管的几何排列,增加了逆流热交换。

C 局部异温性:肢体末端温度比核心温度低,减少了体表热散失。

D 热中性区:热中性区宽,下临界点温度低、下临界点温度以下直线斜率低(增加产热)。

E 适应性低体温,冬眠

(5) 动物的行为适应:迁徙、集群、穴居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1)植物的形态适应:生有密绒毛和鳞片;体色呈白色、银白色,叶片发光;有些植物叶片垂直主轴排列,使叶缘向光,;在高温条件下叶片对折;有的植物树干和根茎生有厚的木栓层,具绝热和保护作用。(2)植物的生理适应: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这有利于减慢代谢率,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能力;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

(3)动物的形态适应:皮毛在高温下起隔热作用;夏季毛色变浅,具光泽;多数哺乳动物的精巢持久的或季节性的下降到腹腔外,比体核温低几度。有蹄动物的颈动脉在脑下部形成复杂的小动脉网,包围在从较冷的鼻区过来的静脉血管外,通过逆流热交换而降温,使脑血液温度比总动脉血低3℃

(4)动物的生理适应: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幅度的波动。

(5)行为适应:穴居;昼伏夜出;夏眠或夏季滞育。

第三章

1.陆生植物可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2.陆生动物,其获得水分的主要方式为(食物)、(饮水)和(代谢水)。

3.陆生动物失水的主要途径有(皮肤蒸发)、(呼吸失水)和(排泄失水)。

4.哺乳动物排出含氮废物的主要形式是(尿素)。

5.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在(C)。

A:90%以上B:50~70% C:60~80% D:80以上

6.动物对低氧环境的适应,体现在(解决氧的摄入和运输能力和提高组织和细胞对氧的充分利用能力)。

7.体液浓度随环境渗透浓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是(A)。

A:变渗动物B:高渗动物C:低渗动物D:恒渗动物

8.(C)是水生生物最重要的限制因素。

A:水温B:光照C:溶氧D:盐度

9.陆生动物排出含氮废物有不同的方式,以减少水分的丧失,鸟类排出的含氮废物是(B)。

A:尿素B:尿酸C:尿素和尿酸D:氨

10.不同植物生产1g干物质所需的水量(即需水量)是一样的。(× )

11.淡水动物面临的主要渗透压调节问题是排出过量的溶质、获取大量的水分。( ×)

12.低氧分压是限制内温动物分布与生存的重要因子。(√)

13.人从平原进入高海拔后,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及血球比积将升高。(√)

二、简答:

1、水生植物如何适应水环境?

答:(1)对盐度的适应:可调节渗透压;细胞质中有高浓度的脯氨酸、山梨醇、甘氨酸-甜菜苷,提高了渗透压;盐腺将盐分泌到叶子的外表面;根能排除盐;降低叶子的水蒸腾作用。

(2)对氧气的适应:水生植物对缺氧环境的适应,使根茎叶内形成一套互相连接的通气系统:开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