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例外论”的形成原因及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美国外交

1、“美国例外论”坚信美国是特俗国家,美国代表着进步和未来世界最美好的社会模式,美国由于他国,应给成为他国得楷模,美国人民是具有特殊使命的特俗人民,具有拯救其他受苦受难的人民的神圣使命。
美国例外论强调美国与众不同,是一个上帝特别恩赐的地方;美国例外论不仅认为美国是独特的,而且认为美国是其他国家的楷模,是一座照亮世界的山巅之城,他为人类树立了一个始终由正义与仁慈所指引的民族的高尚而且新颖的榜样。
从建国之后至今,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与使命感紧密相连,始终以民主、自由、人权作为其政策依据。
2、单边主义:所谓单边主义即独自处理外交政策与事物的倾向。
他具体表现在美国在所有事务上都要以美国利益为重,而不能让美国受到其他国家、国际组织、或者一些条约和联盟的制约。
单边主义产生于美国特殊的历史环境及文化背景中,实际上是美国至上在具体对外行为中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在国际社会中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
3、孤立主义:所谓孤立主义是美国针对欧洲所采取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其主旨是避开欧洲的战争,不受欧洲国家控制。
他是美国早期外交的政策基础。
美国从其国内资产经济阶级的利益出发,为维护和发展商业资本为目标,以保证资本原始积累、争取海上自由、发展中立贸易,但又不能陷入欧洲政治漩涡及欧洲战争和不能断绝与英国的经济联系,从而形成了孤立主义外交方针。
(1793年4月华盛顿发表《中立宣言》)4、门罗主义:门罗主义是孤立主义与扩张主义的体现。
1853年门罗原则被冠以门罗主义㈠提出背景:拉美的独立运动、欧洲强国的打算(英、法、俄)、美国的野心。
㈡内容:门罗采取亚当斯:美国应该单独果断地行动以反对欧洲列强干涉西半球的事务的建议,于1823年12月2日向国会提出咨文,宣布三项原则,即“不准殖民原则”、“互不干涉原则”、“美洲体系原则”,强调:①今后欧洲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作为将来的殖民的对象;②欧洲的政治制度与美洲的政治制度本质上不同,欧洲列强把他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西半球的任何企图都将危及美国的和平与安全,美国现在不干涉任何欧洲列强的现存殖民地和保护国,将来也不干涉;③对于那些已经独立的,并且已经得到美国承认的美洲国家,任何欧洲列强进行的任何干涉,美国只能认为是对合众国不友好的表现。
“美国例外论”的形成原因及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摘要:“美国例外论”是美国文化的一个核心理念,它认为美国是个与众不同的国家。
这种思想受到宗教因素、政治制度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发展成为美国文化传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国例外论”对美国的理想主义、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美国例外论;形成原因;外交政策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301-01 “美国例外论”是关于美国人如何看待自身,如何看待美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作用以及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思想见解和主张。
美国人认为,美国与其他国家是不同的,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美国各项制度优越,是其他国家的典范,美国负有拯救世界的义务,它必须向世界推广它先进的政治制度、民主自由观念。
一、“美国例外论”的形成原因(一)宗教因素。
在欧洲受到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带着清教精神来到北美。
这些人把北美看做是他们的耶路撒冷,来到这里是受到了上帝的指引,他们是上帝的选民。
1630年,率领清教徒移居马萨诸塞的清教牧师约翰•温思洛普曾说道:“上帝的以色列就在我们中间……我们将是山巅之城,所有人的眼睛都在注视我们。
”[1]由于当时在北美没有国家,也就没有共同的国家意识,这时,对上帝的信仰和忠诚成了唯一的心灵纽带。
这种“山巅之城”意识从美国建国之前就深植人们心中,成为美国世代相传的思想遗产。
建国后,美国社会中依然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20世纪初共和党参议员艾伯特•j•贝弗里奇曾说“上帝已经标明美利坚人民是他的选民来领导整个世界走向复兴。
”基督教文化是美国文化传统的主要内涵,美国人相信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按照上帝旨意建立的国家。
(二)政治因素。
在殖民地时期,由于远离欧洲的控制,殖民地人习惯于自己管理事务,比当时欧洲人民享有的自由权大得多。
因此,殖民地时代的美国人就曾称自己是“自由的民族”。
建国后,美国抛弃了欧洲的贵族制、君主制和等级制,避免了欧洲的腐败、专制、阶级冲突,以人民主权为原则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共和国。
美国外交复习完整版

---------------------------------------------------------------最新资料推荐------------------------------------------------------美国外交复习完整版名词解释 1. 美国例外论在美国政治家和民众中间广泛存在的美国例外的思想是美国人共享的历史文化传统。
美国例外论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美国人相信自己是纯洁的,没有沾染旧大陆的阴谋、自私和狡诈,因此美国在国际上的目标总是高尚的,并非谋取私利,而是有着利他主义的高尚动机。
第二,美国人相信美国可以避免欧洲的权力政治,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可以带来利他主义的结果并使整个人类获益,美国是惟一在国际舞台上在追求国家利益同时又怀有崇高理想的国家。
第三,美国人具有一种国际行为中的道德优越感,只有美国是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者、主宰者和国际行为的裁判者,美国目的总是能为手段提供合法性。
第四,美国人有拯救世界的意识和责任。
第五,美国的制度和发展模式是优越的,应该成为整个世界效仿的榜样。
美国例外论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意识形态(informal ideology),深刻地塑造了美国人的自我认知、对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角色的看法,从而影响美国的对外行为与对外政策。
美国例外的思想使美国人在处理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时有一种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赋予美国外交浓厚的理想主义的色彩;同时例1 / 3外论隐含的自以为是、傲慢自大和伪善也刺激了美国外交中的干涉主义,在导致其外交屡屡失败的同时,也给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带来了灾难。
2. 美国的使命观在很多美国人看来,美利坚民族是上帝的选民,美国应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一份特殊的责任。
美国的学者指出,美国在民主政府和资本主义方面的试验为人类提供尽可能最好的生活,随着美国作为一个强国在世界政治中获得更高的地位,美国人开始相信,这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行动应受美国的政治和道义原则的指引。
_美国例外论_初探_问题和方法

“美国例外论”初探:问题和方法邓 超摘 要 “美国例外论”研究已经存在了一个多世纪,出现了许多分支。
学者们几乎已经穷尽所有可能的解释,新的突破有望通过研究方法的调整而取得。
而且,美国例外论提出了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问题。
本文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释途径。
关键词 美国例外论 美国社会主义 历史规律 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作者邓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07级博士生 (北京 100871)。
“美国例外论”是一个引起不同学术领域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
由此派生出来的“美国没有社会主义”问题,更为世界瞩目。
它涉及到对美国社会的认识和美国对外政策的把握,涉及到社会主义本质、未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等重大的问题。
本文拟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初步梳理,试图讨论新的研究途径。
一、“美国例外论”的三种主要取向“美国例外论”正式提出于法国学者亚力克谢・德・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
在书中,托克维尔将美国与欧洲大陆国家进行了比较,认为“美国人的际遇完全是一个例外”。
①认为美国的发展不同于世界的普遍发展,美国的建立和发展具有独特的道路,需要以特殊的方式来理解美国。
这种观念广泛地存在于美国人的思想深处,形成了一种非正式的意识形态,支配着美国人的行为方式。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美国例外论大致出现了三种主要发展维度:确信自己具有某种“特殊”的神秘天命。
从殖民地时期开始,很多美国人心中就有一种“天定命运观”。
1620年,第一批以英国清教徒为主的移民乘坐“五月花号”帆船抵达北美大陆,他们把自己视为“上帝的选民”,负有拯救全世界的特殊“使命”。
这种观念影响了美国人对其它国家的态度和看法。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非学术态度的美国例外论。
美国例外论的第二种取向关注美国社会独有的特点集合以及美国组织社会生活主要领域的独特方式。
目的是寻求迥异于其它国家的“美国模式”。
②“所有不符合美国国情的传统理论和世界潮流都受到了质疑与挑战,并由此更新与创造了大量的新理论,旨在适应和解释美国的奇迹”③。
美国例外论是美国霸权主义对外政策的思想基础

美国例外论是美国霸权主义对外政策的思想基础钱文荣[内容提要]今年9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撰文批评美国对外政策的“美国例外论”,引发美国官方及媒体专栏作家的反弹。
长期以来,推行霸权主义一直是美国的基本对外政策,其思想基础就是“美国例外论”。
“美国例外论”思想早在美国建国时就产生并指导美国对外扩张的“天命论”思想,为美国对外推行帝国-霸权主义政策辩护。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超独大,更加无视一切国际法,接连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或滥用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扩大动武范围,或抛开联合国安理会采取单边主义行动,或打着民主旗号干涉别国内政,奥巴马更是肆无忌惮地利用现代技术监控各国政治、外交、经济和军事情况,在反恐中不顾主权国家的反对杀害无辜平民,把美国自己制造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转嫁其他国家,等等。
美国对—“例外论”,理应受到国际社会的批评。
外政策的思想基础——[关键词]美国对外政策“例外论”思想基础[作者简介]钱文荣,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 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241(2013)06-0031-06今年9月1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美国《纽约时报》发表题为《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另一种方式》的文章,批评美国的“例外论”,立即遭到美——31国官方和一些高官、媒体专栏作家的反驳,为“美国例外论”(又译“美国例外主义”)进行辩解。
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博纳甚至说他“受到了侮辱”。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美国白宫发言人和一些反驳文章的主要辩解是,强调美国的“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就是“例外的,独一无二的”,回避了普京文章批评的要害。
普京的文章是针对奥巴马总统9月10日就叙利亚问题向全国发表的讲话而撰写的,因为奥巴马在这篇讲话中首先使用了“美国例外论”的思想。
他说:为了美国的理想、原则和国家安全,“我们必须(对叙利亚)采取行动”;“这就是使美国与众不同之处,就是我们例外之处”。
针对奥巴马的这种“美国例外论”思想,普京在文章中批评了美国在对外政策中使“军事干预别国内部冲突已成为美国的家常便饭”,动辄使用“残暴的武力”。
“美国例外论”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根源

“美国例外论”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根源,其核心思想是,上帝选择了美国,把它安置在北美这片新大陆上,并赋予其特殊的使命:在这里建立一个自由和民主的样板。
美国因此是“自由之乡”、“山巅之城”,是世界各国光艳夺目的榜样,美国因此肩负着上帝所委托的把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和民主制度推广到世界各个角落的使命。
从“美国例外论”所导出的美国人的全球使命,被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做了确切的描述。
他说,我们被指示“成为文明的传教士……我们必须播种我们的理想,种植我们的秩序,把我们的上帝强加于人”。
“美国例外论”在19世纪中叶引导了美国在美洲大陆的扩张,19世纪末在美国变得强大起来之后又引导美国外交政策走向帝国主义的政策,以及在二战后谋取世界霸权。
由于信奉根深蒂固的“美国例外论”,美国人总是强调,美国在世界上的所作所为,不过是要“担当世界的领导”,而不是谋求世界霸权。
而对于世界上的其他民族来说,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古典自由主义是美国的另一个基本价值观念。
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信条是,信奉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价值,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民主制。
“美国例外论”和古典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的关联是,“美国例外论”要求把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推广到全世界,而美国人所要推广的就是自由主义所信奉的自由、权利等价值观念和民主制。
了解了这层关联,人们就不会感到困惑:为什么美国的国内政治和外交之间时常呈现出矛盾——在国内讲民主,在国际上争霸权。
尽管美国国内的不同党派在具体的外交政策上存在着分歧,尽管在美国的外交理念上一直存在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争,但是在美国注定领导世界这一点上,美国政治家们始终存在着广泛的共识,即使连表示将更多地尊重其他国家发展道路的奥巴马总统也不例外。
他反复强调说,在同其他国家一起努力来应对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时,美国要担当世界领导。
他想要做的,是通过更多地运用美国的软实力,来恢复被以单边主义、先发制人、政权变更等为特征的布什主义所破坏了的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国际法领域的美国例外主义

国际法领域的美国例外主义美国例外主义的外交传统在其国际法实践中也有多种表现,在国际人权、环境、贸易、反恐、军控等领域突出地表现为以单边主义为主要特征的行为。
国际组织作为国际社会和谐关系的主要协调者,应从自身的立法、决策、实施、争端解决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应对美国的例外主义行为,同时还应积极主动地与非政府组织、全球市民社会合作建立全球治理的模式,以更好地以多边途径解决国际问题。
美国例外主义由来已久,在国际法领域也有多种表现。
伴随着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拒绝签署《国际刑事法院规约》,尤其是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并在其后又出现阿布格莱布和关塔纳摩监狱的“虐俘”丑闻后,对“美国例外主义”的重新审视尤其重要。
一、国际法领域美国例外主义的体现(一)理论上对国际法的重新定位美国例外主义观点认为:由于美国出于崇高的促进自由价值的意图,又有完善的政权,因而有权用自己的道德判断去评判别国国内制度的善恶并奖善惩恶;不承认美国法律之外的任何法律权威,不容忍任何外界将适用于他者的标准应用在美国身上;反对通过国际多边合作来保障美国的安全和争取世界和平,坚持认为美国作为有着领导世界使命的民主大国,应该利用自己的实力在国际体系中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美国的安全和世界的和平。
美国国际法学界有观点认为,一个国家是否参与和遵守国际法最终要由这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决定,国际法在调整国家的行为,至少在限制和调整美国的行为时是存在限度的,这个限度就在于它是否符合一国的国家利益。
这一观点实际是为美国实行单边主义进行辩护。
把国际法的规则和原则全部归结于国家利益,那么国家就可以不遵守国际法。
这和国际法上有关强行法的一般认识是严重背离的。
美国学者把国际法看成是美国国际政策的一个部分,他们更多地把对国际法的认识政治化,更多的是从政治学、经济学这些角度来讨论法律问题,甚至认为国际法院不是一个司法机关,而是一个政治机构,法官的投票完全是一个政治行为,完全可以从政治的角度进行解释。
[美国,基因,外交]美国外交战略的文化基因
![[美国,基因,外交]美国外交战略的文化基因](https://img.taocdn.com/s3/m/805fe7b19b6648d7c0c74661.png)
美国外交战略的文化基因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美国最近批评中国限制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对中国制定《国家安全法》也颇有微词。
这些明显的认知错误有美国对中国固有的偏见,也有美国个人主义至上的文化与中国不同的因素。
中美两国远隔重洋,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和价值理念。
正是这种文化基因,影响着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
最近,中美关系处于敏感时期,出现不少矛盾和问题。
深入了解美国文化的特点,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分析和掌握其外交政策的形成和演变。
美国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主义谈起美国文化,人们会想到基督教信仰、崇尚自由、机会均等、个人至上、公平竞争、开拓进取、有限政府、分权制衡等理念,但其核心是个人主义。
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贝拉所说,个人主义是美国人最深刻的民族特性。
美国文化中其他内涵,都是围绕个人主义而展开、与个人主义有紧密的联系。
这与中华文化更多崇尚集体主义,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和社会的利益相结合大相径庭。
中国文化中国家一词就很典型。
有国才有家,家寓于国之中。
这里并非说美国人就没有爱国情怀,只是从价值取向上看,美国人强调的个人追求,个人价值至上。
从个人主义理念出发,美国政治和经济体制之设计,都赋予个体自我发展的自由。
这种刻意塑造自我,追求个性化的个人主义渗透美国内外战略思想的方方面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自由主义。
它与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孪生兄弟,两者密不可分。
美国标榜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和追求财富自由。
美国的《独立宣言》《美国宪法》《人权法案》都充分体现了这种自由主义理念。
可以说,自由主义是美国政治文化的基础,也是美国立国的根本思想。
美国学者福山认为,20世纪世界历史的根本变化就是经济和政治自由主义的胜利。
其次是追求功利。
个人主义孕育了功利主义。
美国社会中,讲究实用、追求功利是普遍认可的伦理观念。
美国学者潘恩和洛克认为,在美国,政治和经济进步是个人行为的产物,指导个人行为的准则是功利和自身的利益。
这种功利主义表现的,一面是理想主义,另一面是现实主义。
美国例外论思想对其外交政策影响的再解读_曾蕊蕊

收稿日期:2013-03-25作者简介:曾蕊蕊(1985-),女,湖南永顺人,2011级博士研究生,从事美国研究。
美国例外论思想对其外交政策影响的再解读曾蕊蕊(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北京100089)在美国政治文化中,例外论思想塑造了美国的国家认同,以及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与角色的定位,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
早期,学者认为美国例外论思想分为:榜样论和使命论。
榜样论认为:美利坚民族是上帝选定的特殊民族。
因此,美国应致力于构建世界自由民主,做好世界的榜样,而不愿过多干涉国际事务。
榜样论具体表现就是早期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使命论则认为:美国担负着上帝赋予的传播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将民主制度推广到世界各个角落,并主动参与到世界事务中的神圣使命。
然而,许多美国学者在最新的研究中认为不应将例外论思想二元化,“天定命运”的概念更能清楚地解释美国例外论思想;而单边国际主义比孤立主义或国际主义更能准确诠释美国外交政策。
本文基于对美国学者相关研究的梳理,对美国例外论思想及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进行再解读。
美国例外论思想的起源,可追溯到美国建国时期的两种思想:美国作为宗教榜样的宗教改革思想以及美国作为世界政治先驱的启蒙思想[1]。
新教力量与18世纪中叶、18世纪末的启蒙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国国家认同,产生了例外论思想。
这一思想一直激励着美国以自己的形象改造世界。
通过追溯榜样论和使命论的宗教和政治来源,这两种思想实际上互相影响、相辅相成。
在《圣经》里,美洲并非希望之城,是清教徒定居者自己将美洲看作希望之城。
如清教徒领袖温斯洛普在著名的《基督博爱的典范》中告诫他的追随者:“我们将成为一座山巅之城,全世界的眼睛都将看着我们。
如果我们在完成这一事业的过程中欺骗了上帝,致使上帝不再像今天那样帮助我们,那我们终将成为世人的谈资和笑柄”[2]。
因此,北美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追求欧洲新开始的适合的场所。
清教徒们在荒原里创造了一个被改造过的基督教国家的运作模式。
美国例外论:美国版本的国家主义

美国例外论:美国版本的国家主义摘要美国例外主义,是对美国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独一无二角色的坚定信仰,它促使某些特殊人群向全世界传播自由、民主。
这类话语过去常为共和党人所用,并被添加进共和党2012年的施政纲领。
里根曾以“山巅上的光辉城市”(shining city on a hill)来形容美国,借此表达“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独树一帜”的信念。
如今,民主党人也在模仿里根采用此类修辞,试图重构美国例外主义。
除了希拉里宣称以此为志业,奥巴马也说过,他对美国例外主义深信不疑。
但是,奥巴马和希拉里所吹捧的美国例外主义,将其他国家视为以全球福祉为共同目标的重要合作伙伴,是一种带有多元性的扭曲的例外主义。
但在最初传播美国例外主义信念者的话语中,美国例外主义并没有多元性这层修饰。
共和党的美国例外论:上帝通过美国拯救世界19世纪的新教传教士乔塞亚·斯特朗(Josiah Strong)通过《我们的祖国:可能的未来及当前的危机》(Our Country: Its Possible Future and Its Present Crisis)一书清楚地道出了那个时代的美国信念:盎格鲁-撒克逊种族是自由民主和纯洁、超然的基督教精神的代表,这两大人类精神需求在美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繁荣生长,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所接受,亦将随之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斯特朗改造世界的愿望,反映出在美国例外主义这段传奇中,思想和政治是如何交织的。
当时的建国者编造这段传奇时选定了天赋自由的叙事,将一段关于自治的故事从清教徒世界传播到了未来将获美国恩典因而得到拯救的世界。
“美国拯救世界”的理念认为,上帝实现它的目的主要通过国家而不是教堂,尤其让人费解的是,只通过美国这个国家。
该理念在那个时代影响了很多人,而那是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影响力最疯狂、最迅速的年代。
不可否认,这段关于美国例外主义传奇的叙事,为美国实现拯救的宗教目的提供了强大的力量。
冷战时期,里根喜欢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首任总督约翰·温斯罗普作为叙事的开头:在到达美洲前不久,温斯罗普对随行的清教徒说,我们应该依山建城。
美国例外论与中国例外论

美国例外论与中国例外论一、两种例外论的历史背景美国例外论产生于19世纪后期,当时欧洲处于传统的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各种矛盾极为尖锐,面临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冲击。
而当时的美国,没有像欧洲那样爆发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思潮,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第二国际到了美国就难以生存。
这就是美国例外论的历史背景。
在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一贯是批判美国例外论的。
封恩格斯在发自美国的信信中说,美国的一切都比欧洲更有生命力,欧洲理论不能在美国生根的原因就在于此。
这说明恩格斯也是承认美国例外论的。
换言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欧洲革命的条件在美国不具备,美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和社会发展模式。
我们中国例外论的背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再到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等一波接一波。
中国却没有发生这类“革命”。
100年前欧洲的革命浪潮,在美国没有发生。
100年后许多转型国家发生的“民主浪潮”,在中国也没有发生。
这出乎许多人的想象。
这就证明了中国例外论也有其存在的理由。
二、两种例外论的条件美国地理空间的释放: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不发生革命的最大历史条件就是它有一个广袤的西部边疆,可以不断地释放东部积累的矛盾,爆发革命的社会临界点就无法达到。
中国制度空间的释放:中国例外论的条件就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释放制度空间。
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从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到越来越多人参与的政治民主化,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的改革实践就是不断有序地释放制度空间,不断释放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
那些发生“民主浪潮”的国家往往都是拒不改革,制度空间被封闭了。
三、两种例外论的影响很多美国人认为,作为上帝选择的一个特殊国度,美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命运承担着一种特殊的责任,负有把世界从“苦海”中拯救出来的“使命”。
形成了美国社会上把美国视为“独特”且与美国“使命”神话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观念或意识。
从基辛格的《大外交》看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因素

从基辛格的《大外交》看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因素基辛格是美国前国务卿,《大外交》是作者基于多年外交事務亲身体验的经验,加上本人的丰富历史知识储备,并且运用智慧和幽默的文笔写作的最新与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鉴于书中描述了自黎塞留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几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其独到的见解分析了美国外交风格前后的差异。
因此本文以《大外交》为基础,通过对美国外交政策发展的概述,引出美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几大影响因素,继而总结出美国外交政策思想的实质。
标签:美国外交政策;影响因素;实质长期以来,关于如何定义影响美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一系列因素,学者们各抒己见。
为了更好地分析制定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因素,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的外交政策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以便更好地为国家利益服务。
一、美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每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有一个发展历程,其中美国的外交政策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从1775至1897年间的大陆扩张时期、从1898至1945年间的海外扩张时期和从1946年至今的全球称霸时期。
从划分三大时期的标准的角度看,存在着三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政策口号分别与美国的三个外交时期相对应,一是孤立主义;二是门户开放政策;三是遏制政策。
三种不同口号的提出都是为美国的扩张主义服务的。
具体说来,孤立主义基本上是大陆扩张时期的指导思想;门户开放政策是海外扩张时期为适应海外扩张的需要而提出的;遏制政策是全球称霸时期为了全球称霸战略制定的,同时也是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对抗的情况下出现的[1]。
在美国的外交史上,政策口号的提出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并兼具实用主义性质,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在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决策人往往会给某一口号或政策以不同的解释,以便更好地推行该口号或政策。
诸如欧洲均势,对于均势的概念,欧洲各国根据自己本国的实际国情以及发展趋势赋之以自己的解释,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执行相应的均势外交政策。
美国例外论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作为西方国家的一员,美国的外交政策比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富有理想主义和使命感,究其原因,主要源自美国政治文化中的"美国例外论",即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生活在"山巅之城",其自由价值和民主制度应当推广到全世界。
美国例外论深入美国人的灵魂,以它为中心,形成了被广泛接受的关于美国世界作用的看法:美国不同于其他国家,它更加有道德、独立、宽宏大量、民主。
美国是光艳夺目的正直榜样,它将领导世界各地的人民向往美国模式,并最终采取美国的价值观念和体制。
这一理想同美国人眼中的欧洲国家及其权力政治所代表的旧世界的腐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就是美国人传统上形成的不同于欧洲人的自我定位,也就是为什么美国作为西方社会中的一员,其外交政策比西方其他国家更富于理想主义和使命感。
美国例外论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典型的有两个,一个是19世纪美国外交中的“天定命运论”和20世纪冷战中与苏联在意识形态的争夺,战后向全球推行民主和自由等价值观。
美国例外论是激励美国人们的动力,并不断得到美国历史学家的包装和推崇,最终确立在美国历史中的特殊地位,但这种自我陶醉的情节一旦延伸到外交领域,其负面效应就陷落出来,有其随着美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其负面效应愈加明显。
当二战确立美国全球领导地位后,美国例外论为其鼓吹者提供了难得的历史佐证,同时也使美国例外论成为美国向外传播意识形态和衍生干涉主义的主要合法根源。
例外论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根源,自然也就是美国外交政策中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根源。
美国例外论有两个层面:理念层面上是美国的理想是全世界的未来,美国要按着这个理想来塑造世界,这个就是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总认为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是最好的,自己要按着这个价值观来改造世界;现实层面上是美国在整个国际社会中代表了先进的制度和生产力,美国理应促进自己在全世界上的这种优越地位,进而更好的领导这个世界。
就美国而言,历史学家们认为,美国第一位总统所采取的立场显示了现实主义的态度,并为美国的外交政策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
论美国战略思维矛盾的宗教根源

论美国战略思维矛盾的宗教根源美国外交政策中所体现的战略思维一直存在着显著的矛盾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外关系上的孤立主义与扩张主义之争,指导思想上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并行,手段方式上的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并存。
从主导美国信仰的新教入手,发现由新教所主导的美国信念是导致美国战略思维中以上三对矛盾出现的根源所在。
并且,“拯救世界”的天赋使命观并不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工具存在,而是美国信念一直诚心追求的终极理想目标,这也决定了美国将在通向理想的现实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
标签:美国;战略思维;矛盾;新教;天赋使命纵观美国战略发展历史,其战略和外交政策一直以来都有诸多矛盾之处,这也是美国外交政策备受批评的最主要原因。
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控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过于孤立主义,过于国际主义;道德至上,过于不讲道德;时而单边,时而多边。
一直以来,学者将此解读为美国出于自身利益需要的不同变化。
殊不知,这其中有着非常深刻的宗教根源。
由于新教在美国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美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思维也深刻地打上了新教的烙印。
一、美国的基督清教文化清教徒移民北美以来,新教文化一直伴随着美国的发展进程。
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之后的国教保留了大量的天主教残余,这使得一部分人宣布脱离国教,要求改革残留的天主教旧制,提倡勤俭生活,由这批人所组成的教派即为清教。
清教徒在许多方面与英国王室发生冲突,遭到英国王室的迫害。
为此,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为寻求能够实现其宗教理想的圣地而远赴重洋,带着对信仰的执着和自由的渴望来到北美新大陆。
他们自诩是上帝的选民,承担着对人类发展和命运的特殊责任,这反映在后来的美国文化中即为美国人的“天赋使命观”,由此便奠定了美国文化的清教基调,在美国的历史中不断延续,深深地影响了美国人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看法和態度。
时至今日,美国仍是一个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家,新教精神主导了美国文化。
据统计,当今美国基督教徒占总人口的84%,其中新教徒占56%,天主教徒占28%[1]。
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主体因素及其利益博弈

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象今天的美国一样强大。
历史上的古罗马帝国,元帝国虽然也统治了几乎整个的欧亚大陆,但其统治不但时间短暂,而且多是建立在军事基础上的武力征服。
大英帝国虽然号称“日不落”帝国,但无论当时英国的经济总量、军事势力还是对国际局势的掌控能力都无法和今天的美国相提并论。
我这样说绝不是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崇洋迷外。
美国没有殖民地,但却在世界多个国家驻有军队;美国没有逼迫其他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但通过美元和全球化这两大利器却剥削着那么多的国家和人民;美国倡导和平与发展,但却动辄打着人权的旗号,手执联合国的“圣旨”对冒犯自己的主权国家发动军事攻击。
美国强大的原因非常多,可以说在历史、地理,制度、人才、资源等方面的占尽了全部优势。
然而,即使象美国这样势力强大的国家,既要维系本土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又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甄别敌友,并时时提放甚至随时打击可能会挑战自身霸权地位的新兴力量。
要做到这一切,需要的不仅仅是势力,更离不开可统筹全局的对外政策。
可见,美国的对外政策虽然是美国的内政,但却影响甚至决定着其他国家的命运。
那么,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如何出台的?在这个过程中,总统、国会、国务院、国家安全委员会、利益集团、舆论媒体、美国民众又是如何的博弈?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国家,是一个倡导自由平等和创新开放的移民国家,又是一个由军火商、农场主、金融家、犹太族裔等强势集团左右政局的资本主义国家。
因此,无论是立法机关对总统与行政机关的监督制约,还是各个州、各个利益集团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对外交政策的不同态度,都注定了每项外交政策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利益博弈。
但是,美国的对外政策有着明显的层级序列的。
美国的安全利益始终置于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之上,在这一点上,所有外交政策的参与主体是高度一致的。
这既是所有主权国家的共性,更是美国清教徒的宗教文化植入美国国民风格后的结果。
美国有党派之争,有利益之争,有制度的监督制约,但美国所有的国民都有一种“美国例外论”和“道德优越感”的情结和传统。
“我们不一样!”:美国例外论是如何产生的?文化纵横

“我们不一样!”:美国例外论是如何产生的?文化纵横✪多萝西·罗斯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文化纵横》微信:whzh_21bcr[导读]20世纪的世界目睹了美国这一超级大国的诞生。
形塑“美国神话”的,不仅仅是高度发达的军事、金融、科技等力量,还有“美国例外论”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它在美国政治社会实践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中,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美国例外论是如何被一步步构造出来的。
按照例外论的观点,美国因其共和体制和经济机遇而在世界历史中占据特殊地位,可以避免欧洲所面临的历史变迁、大规模贫困与阶级冲突等问题。
然而,内战经历、迅速的工业化和宗教承诺的衰落却带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民族危机,这刺激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勃兴,而这种勃兴恰恰体现出:那些保留例外论理想的利益,对于上述历史变化的逃避和驯化。
文章原载“三联学术通讯”,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美国例外论的民族意识形态美国没有跟随欧洲走向历史主义,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美国人不像法国人那样,他们认为自己的革命是成功的。
美国人将革命的胜利和依据宪法建立共和国理解为基督教和共和时代中的事件。
信仰新教的美国人已经拥有了一个基督教的范式,以此可以解释这个新国家的建立。
宗教改革的预言使得他们相信这个千年是一个进步的历史时代,新教的世界将在这个时代来临,清教徒对新英格兰的使命是将这种希望的图景带到新大陆。
当民族独立获得胜利时,热情的新教徒将美利坚共和国的建立与千年王国联系起来,认为这将带来人类最终的拯救和历史的终结。
美国的进步是一颗千年王国种子的生发,而不是一种历史变迁的过程。
以共和派的历史视角来看,共和国政府的成功建立其实是一件含义模糊的事。
在18 世纪的英国,当现代文明似乎对公民性造成侵蚀时,共和主义的思想家开始分裂。
宫廷党[“Court” party]为迎合进步而在共和价值上做了让步,认为历史可以被操纵。
而乡村派共和主义者[“Country” republicans]坚决捍卫美德共和国的理想,并通过号召回到最初的原则而使时间停滞或退回。
从桑巴特到李普塞特的美国社会主义例外论_国外名家论社会主义_四_

从桑巴特到李普塞特的美国社会主义例外论国外名家论社会主义(四)许 宝 友摘要 桑巴特认为,由于美国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对美国的政府制度和非同一般的公民融合持赞同态度,在美国成功运转的两党制度下新的政党包括社会主义政党很难发展壮大,美国工人阶级的激进主义潜力被美国资本主义所提供的物质报酬所吞没,美国工人阶级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开放的边疆地区的存在削减了工人的战斗性等原因,美国没有社会主义;李普塞特则认为,美国两党制使第三党难成气候,美国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会长期不合,种族、语言和宗教造成美国工人阶级的异质性或多样性,美国文化中的反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传统,是美国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
研究美国例外论和美国社会主义,对于加深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把握美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脉搏,十分必要。
关键词 桑巴特 李普塞特 美国例外论 美国社会主义作者许宝友,中央编译局世界所副研究员 (北京 100032)。
美国例外论!一直是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自从1906年德国社会学者、思想家维尔纳∀桑巴特的著作#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发表以来,美国例外论就与美国社会主义问题结下了不解之缘。
近百年来,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以及政治家们对美国例外论与美国社会主义问题的兴趣始终不减,关于这一话题的著作和文章可谓汗牛充栋。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当属美国知名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他的大部分学术生涯都是在探讨美国例外论与美国社会主义问题,有多种相关著作问世。
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这个问题的介绍和研究寥若晨星,大家已经习惯于视美国例外论为奇谈怪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基本上是沿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传统,对之予以痛斥和批判。
只是近年来,一些国内学者才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有了从不同角度对美国例外论问题进行探讨的尝试,打破了美国例外论研究的沉寂局面。
实际上,美国例外论已经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美国例外论”是美国文化的一个核心理念,它认为美国是个与众不同的国家。
这种思想受到宗教因素、政治制度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发展成为美国文化传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国例外论”对美国的理想主义、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美国例外论;形成原因;外交政策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301-01 “美国例外论”是关于美国人如何看待自身,如何看待美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作用以及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思想见解和主张。
美国人认为,美国与其他国家是不同的,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美国各项制度优越,是其他国家的典范,美国负有拯救世界的义务,它必须向世界推广它先进的政治制度、民主自由观念。
一、“美国例外论”的形成原因
(一)宗教因素。
在欧洲受到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带着清教精神来到北美。
这些人把北美看做是他们的耶路撒冷,来到这里是受到了上帝的指引,他们是上帝的选民。
1630年,率领清教徒移居马萨诸塞的清教牧师约翰•温思洛普曾说道:“上帝的以色列就在我们中间……我们将是山巅之城,所有人的眼睛都在注视我们。
”[1]由于当时在北美没有国家,也就没有共同的国家意识,这时,对上帝的信仰和忠诚成了唯一的心灵纽带。
这种“山巅之城”意识从美国建国之前就深植人们心中,成为美国世代相传的思想遗产。
建国后,美国社会中依然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20世纪初共和党参议员艾伯特•j•贝弗里奇曾说“上帝已经标明美利坚人民是他的选民来领导整个世界走向复兴。
”基督教文化是美国文化传统的主要内涵,美国人相信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按照上帝旨意建立的国家。
(二)政治因素。
在殖民地时期,由于远离欧洲的控制,殖民地人习惯于自己管理事务,比当时欧洲人民享有的自由权大得多。
因此,殖民地时代的美国人就曾称自己是“自由的民族”。
建国后,美国抛弃了欧洲的贵族制、君主制和等级制,避免了欧洲的腐败、专制、阶级冲突,以人民主权为原则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共和国。
美国人认为这是世界上最高尚、最纯洁的政体,能最大程度维护个人利益,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
“旧世界的一切政府如此根深蒂固……以致无从在亚洲、非洲或欧洲改革人类政治的条件……美国人不仅为自己而且也为全世界赢得了立足点。
”[2]殖民地人们在北美按照共和原则建立了一个新的政体,这成了“美国例外论”思想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三)自然环境因素。
北美大陆地域辽阔,土地肥沃,大西洋和太平洋把它与欧洲、亚洲隔离开来,那里又没有其他强大的国家。
这种地理环境对美国人例外心理的影响很大。
早期的清教徒认为北美是上帝特意留给他们,让他们进行神圣实验的地方。
北美是他们的避难所,使他们能逃离欧洲的苦难和罪恶。
乔治•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提到,美国处于与欧洲“分离和遥远的位置”,这使得美国可以“采取一条不同的路线”,美国不应“摒弃特殊的地理位置带来的有利条件”。
[3]他所指的“不同的路线”,就是为确保安全,美国不卷入欧洲事务,孤立于欧洲纷争之外,集中力量发展自身实力。
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让美国人感到一种安全感,他们认为,生活在这里是受上帝指引,美国是高高在上的“灯塔”,是可以为其他国家树立榜样的“楷模”,是世间的例外。
二、例外论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美国例外论”是美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有很大影响。
(一)理想主义。
例外论给美国的外交政策添上了高度理想化的色彩。
与欧洲传统外交政策不同,美国人自认为是一个高尚的民族,有着崇高的利他主义动机,他们认为自己有帮助那些未开化民族和国家摆脱愚昧落后的使命。
对于19世纪时美国的领土扩张行为,他们认为这并不是侵略,而是以“善良的方式照顾这些不幸者”,他们的目的是无私的。
例外论使得美国人认为美国在国际行为中是清白无暇和乐善好施的。
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人声称参与战争是要“打一场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美国人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为了使
世界摆脱法西斯主义的奴役,在“四大自由”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美国人坚信他们在世界各国中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动机是好的,行为是道德的,目的是纯洁的。
这在美国的理想主义外交原则中很明显的体现了出来。
(二)单边主义。
单边主义是“美国例外论”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另一个重要体现。
美国人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是一个例外的国家,不能用衡量其他国家的标准来衡量美国,其他国家不可以做的事情,美国可以做。
它以新国际秩序的建立者和国际行为的裁判者自居,认为自己有理由超越现有国际体系和国际法。
它需要不断超越当前国际秩序、建立新秩序来推动国际社会的进步。
1998年,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这样解释向伊拉克发射巡航导弹的行动:“如果我们不得不使用武力,那是因为我们是美国。
我们是不可缺少的国家。
我们站的高,看的远。
”[4]这很明显体现了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
单边主义在美国外交史上还有很多表现。
比如,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绕开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等。
“美国例外论”深植美国人的思想中,并对美国的外交行为有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通过了解它的历史渊源和在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体现,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美国外交政策的特点,知己知彼,从而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