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基本常识知识
华师《国学典籍》期末复习资料之佛教(最全资料)
佛教:一、常识:1、佛法的基本内容:苦(人生本质)、集(苦的原因)、灭(灭苦的方法)、道(涅槃)。
2、缘起论:诸法因缘而起,缘一般指关系和条件。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法“缘起性空”。
色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指物质。
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功用,但其中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的“诸法实相”。
4、三宝:佛宝(佛陀),法宝(佛法),僧宝(僧伽),即“佛法僧”。
5、三藏:经律论。
6、佛教分类: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二、佛教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其中国化可分为三个阶段:1、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
此阶段佛学主要依附于传统思想,并在与其交融中逐步发展。
具体说,汉代佛学主要依附于神仙方术,魏晋则依附于玄学。
2、隋唐阶段,佛教鼎盛时期。
此阶段佛学走上了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呈现出鼎盛兴旺的局面。
中国化佛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佛学中国化的基本完成。
3、宋元明清阶段,佛教由盛转衰。
三、《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
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
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
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
佛教基础知识大全
佛教基础知识大全一、关于“佛”1. “佛”是梵文音译。
意为“智慧”“觉悟”。
2. 佛法“智慧”指三种:第一、代表一切智。
就是正确认识世界,了解宇宙本体的知识、智慧。
第二、道种智。
指的是世间万物、各种各样的现象,以及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这些现象如何产生的?如何消失的?过程如何?结果如何?正确的理解宇宙万象的智慧,就是“道种智”。
第三、一切种智。
这种智慧就是,对于宇宙万物,生老病死等等真相,都已经圆满的看透明了了。
这种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3. “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
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佛是人,不是神,觉行圆满(三义具足)者就是佛,愚痴迷惑(执迷不悟)者就是凡夫。
4. 小乘讲的“佛”,一般指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
大乘除指释迦牟尼佛之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二、关于佛法“法”,指宇宙时空中的一切事物,大到星辰虚无,小到微尘细沙,其本质真相,生灭运行规律等。
“佛法”,就是用无边的智慧、觉悟,了解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
所谓“佛法无边”,是因为我们所觉悟的对象无边无际,所以能觉悟的智慧无边无际。
三、关于“菩萨”、“菩提心”“菩萨”,即“菩提萨埵”,义为觉有情,即觉悟的众生。
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圣人。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这种心愿,就叫菩提心。
四,关于西方三圣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以及他的两位胁侍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五、关于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佛祖。
释迦牟尼佛是婆娑世界的佛祖。
是为了度化解救我们这个婆娑世界里的无明众生脱离苦海的佛祖。
据传,裟婆世界修行好的人,可以脱离苦海去往极乐世界,这可能是二者之间联系的一个方式。
而佛家的本愿便是可以帮助遭受苦难的人们脱离苦海,继而去极乐世界享受生活。
六、关于三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合称三皈依。
为了避免后人误会是皈依具体的某人,六祖惠能在《坛经》中说三皈依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样就比较简单明了了。
初学念佛知识点总结
初学念佛知识点总结佛教念佛是修行的一种方法,通过不断持念佛号来净化心灵、消除烦恼、结缘佛祖、增长福报,最终达到解脱和成佛的最终目的。
在佛教中,念佛是最简单、最深入人心的修行方式之一,被称为“念佛法门”。
念佛的方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念佛号。
念佛号时,可以闭目专心,或者放轻音乐,一遍又一遍地念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等佛号。
通过专心持念,念佛者可以渐渐进入定境,心境会变得宁静并且充满正能量。
念佛的对象有很多,可以选择任何菩萨或佛祖的名号来持念。
常见的念佛对象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等,念佛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信仰和需要来选择对象。
在念佛过程中,除了持续念佛,还可以进行默念、配合呼吸或者配合念佛心咒等方法来提高修行效果。
通过多种方式的修持,可以加速自己心灵的净化,从而得到更多的益处。
念佛修行的好处有很多,首先,念佛可以净化心灵,消除内心的烦恼。
通过专心持念佛号,念佛者可以摆脱杂念的困扰,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这种平静和和谐的心境可以让人们在生活中更加从容、快乐。
其次,念佛可以增长福报。
佛教认为,念佛是一种积聚福德的行为,念佛者可以通过不断持续的念佛来积累福报,从而得到更多的福报和加持。
最后,念佛可以结缘佛祖。
在念佛的过程中,念佛者会与佛祖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这种联系能够引导和保佑念佛者,让他们在修行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加持。
在日常生活中,念佛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修行,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心灵修养。
通过持续的念佛修行,人们可以逐渐培养出一种宁静和善良的心态,让自己更加快乐和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总而言之,念佛是一种非常有益的修行方法。
通过持续的念佛修行,人们可以净化心灵、增长福报、结缘佛祖,最终得到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希望每个初学念佛的人都能在修行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加持,最终实现心灵的净化与成佛的目标。
在念佛修行中,一定要保持诚心专注,不要被外在的干扰所影响;要坚持持续的修持,不要半途而废;要时刻保持善良的心态,用慈悲的心对待自己和他人。
佛教基础知识
1、三宝:佛、法、僧(与自性三宝:觉、正、净相应);0、三业:从行为施发者分为:身口意,从行为性质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2、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3、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4、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4、四大皆空: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四缘: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七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5、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受持以下八法: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脂粉香水,不穿华丽的衣服,不观玩歌舞妓乐,七不睡卧高大床褥,八不非时食(日中一食,过午不食);6、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是智慧。
7、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8、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就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
欲神足是希慕欲乐,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四神足增长定慧均等,让你精进不间断。
9、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10、五力: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烽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这诸惑;11、七觉支:又名七菩提分或七觉分。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1)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2)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3)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4)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安、快乐;5)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6)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乱;7)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八正道分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12、三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
佛教基本知识
学佛必须知道的基本佛教常识1、佛陀耶:简称佛陀或佛,义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故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
2、菩提萨埵:简称菩萨。
义为觉有情,即大觉的众生。
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圣人。
3、缘觉:是听了十二因缘而觉悟人生真理的。
4、声闻:是听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
5、阿罗汉:是梵语,华译为无生、破恶、应供三义。
6、菩提:义为觉为道,即觉道所证的智慧。
7、菩提心:即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叫做菩提心。
8、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9、一切智智:佛的智慧称为一切智智。
因佛能遍知世间和出世间超智慧。
10、一切有情:一切有情众生。
(有情是有生命的动物。
)11、一阐提:无善根、不信佛法的人。
12、二执:我执(又名人我执),法执(又名法我执)。
13、二空:我空(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悟诸法缘生性空的真理)。
14、二障:烦恼障(障碍涅槃),所知障(障碍真知之智)。
15、二乘:声闻乘,缘觉乘。
16、三乘:菩萨乘与声闻乘、缘觉乘,合称为三乘。
17、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合称为五乘。
18、三毒:贪、嗔、痴,能毒害身命与慧命,叫做三毒。
19、三学:戒学,定学,慧学。
(又叫做三无漏学。
)20、三身: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应化身。
21、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22、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
23、三慧:闻慧,思慧,修慧。
24、三藏:经藏(修多罗);律藏(毗奈耶);论藏(阿毗达磨)。
25、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
26、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佛、法、僧,名三宝。
27、大乘:是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
佛法讲座知识点总结大全
佛法讲座知识点总结大全佛法是东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涵盖宇宙万物和人类生活的广泛哲学体系。
佛法的核心理念是解脱生死轮回,摆脱痛苦,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界。
在佛法讲座中,人们可以学习到许多有关佛法的知识,这些知识点涉及到佛法的基本理念、修行方法、生活指导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常见的佛法讲座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佛法的基本理念1. 生死轮回:生死轮回是佛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众生在生与死的循环中无休止地轮回。
佛教认为生死轮回是由于众生的贪、瞋、痴所造成的,要摆脱生死轮回,就需要通过修行来超越这些烦恼,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
2. 四圣谛:四圣谛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教义之一,包括苦、集、灭、道四个部分。
苦指的是生命中的痛苦和不满足感;集指的是痛苦的根源,即贪欲、瞋恨和愚痴;灭指的是摆脱痛苦的方法,即断除烦恼,以及达到解脱;道指的是通向解脱的修行之道。
3. 缘起空性:缘起空性是佛法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所生,而且都是空性的,并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
缘起空性的理论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无常的,并且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
4. 六度:在佛法中,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六个方面的修行方法。
通过六度修行,众生可以培养慈悲心和智慧,最终实现解脱和觉悟。
二、佛法的修行方法1. 禅定:禅定是佛法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它通过冥想和专注来平静心灵,消除杂念,达到心性净化和解脱的境界。
禅定可以帮助修行者培养内心的平静和专注,提升自我修行的效果。
2. 念佛:念佛是佛法中的一种修行方法,通过念佛,修行者可以净化心灵,摆脱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念佛可以让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佛法的警觉和敬畏。
3. 行持戒:持戒是佛法中的修行方法之一,它指的是修行者遵守佛教的戒律,远离恶行,培养慈悲心和道德品行。
持戒可以帮助修行者净化内心,避免造恶业,积累善德,从而达到解脱和觉悟。
4. 忍辱:忍辱是佛法中的一种修行方法,它指的是修行者在遭受苦难和不幸时,能够忍耐和宽容,不抱怨和抵抗。
佛教基础知识PPT课件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对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 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味 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心 畜 生
菩 萨
声 闻
缘 觉
阿
修
天
罗
人
.
11
佛教的业果论:三业行为 (1)十界圣凡谁主沉浮?业就是行为活动的意思
1、从行为的施发者来说有三种:身业、口业、意业。 2、从行为的性质来划分也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 (2)佛教的业果流程——根尘识。 1、身口意三业是如何造恶业的?
.
12
是依着感官接触外境生起错误认知做出种种善恶夹杂的行为。佛教中叫做根尘相 对生妄分别而起惑造业 根指六根、尘指六尘、妄分别是指六识
此三界都是众生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以跳出这三界为目的。
.
22
佛教的宇宙起源观——缘起
事物之待缘而起,一切有为法,皆自诸多条件合和而起,小到个体生命,大 到宇宙都是由依因待缘而起,也就是因缘条件合和而现起这个纷繁复杂的世 界
佛教中有四因缘之说
因缘:主因、内因。
增上缘:助缘、外缘。
所缘缘:外缘是指外境,外境使人产生认识之缘,叫所缘缘。
.
4
佛教的生命观:十法界 佛教把生命层次分为十个等级:十法界 其中四种圣人和六种凡夫
.
5
六道凡夫简称“六凡” 通常所说的六道轮回,也指的是这六道
六凡
天 道
阿
人
修
道
罗
佛学知识体系
佛学知识体系
佛学知识体系是指包含佛教核心理念、教义以及相关概念、观念、方法和修行体系的综合性体系。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知识要点:
1. 佛教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指出人类存在着苦难,苦难的原因是贪欲、痛苦可以消除,以及通过修行可以达到超脱苦难的境界。
2.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意指人的身体和心灵都是由五个方面的蕴所构成。
3.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佛教修行的六项主要实践。
4. 四谛观:观察和认识苦、集、灭、道谛的实证性的方式。
5. 轮回与涅槃:指生死轮回的循环,以及通过修行实现涅槃(解脱)的境界。
6. 中道:佛陀所提倡的超越极端的修行方法,旨在避免贪欲和自我克制之间的极端。
7. 无我:佛教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无常、无我、空性的,人无真实、独立的自我实体。
8. 因果业力: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善行带来善果,恶
行带来恶果。
9. 禅定与般若:修行中的两个重要要素,通过禅定(静心)和般若(智慧)来获得觉悟。
10. 六道轮回:指六个不同生命境界,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
11. 三宝:佛、法、僧,也称为佛教的三个重要对象,分别代表佛陀、佛法和修行者。
以上只是佛教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佛学还包括众多经典著作、注释和佛教哲学的发展流派等内容。
现代佛法知识点总结归纳
现代佛法知识点总结归纳佛法作为一种古老的智慧,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之一。
但是,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改变,因此,我们有必要来总结一下现代佛法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佛法在当今社会中。
1.禅修禅修是佛法的核心实践之一。
它通过冥想和专注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思维的清晰。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禅修成为了很多人追求内心平静的方法之一。
通过禅修,人们可以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和挑战,以及如何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2.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佛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强调的是洞察真相和超越表面现象。
在现代社会中,般若智慧的意义更为显著,因为人们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通过般若智慧的修炼,人们可以更好地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从而减少误解和矛盾,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
3.慈悲心慈悲心是佛法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艰难,而慈悲心可以使人们更加关爱他人,减少冲突和纷争。
通过培养慈悲心,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他人,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4.因缘观因缘观是佛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教导人们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所生,没有绝对的原因和结果。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陷入固有的观念中,导致情绪波动和思维僵化。
因缘观可以使人们更加宽容和理解事物的复杂性,从而减少过度的执着和固执。
5.无我见无我见是佛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个体的超越和心灵的解放。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社会的竞争和功利所困扰,导致焦虑和困惑。
无我见可以使人们更加超然和从容,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6.修行与实践佛法强调的是实践和修行,而不仅仅是空谈和理论。
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略了自我修养和内心的平衡,而过度追求外在的物质和名利。
通过修行和实践,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佛法,从而使自己更加内心强大和坚定。
7.因果报应因果报应是佛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教导人们一切行为都有因果报应,善恶有报。
佛教一些基本常识问答
佛教一些基本常识问答(一)什么是佛一提到佛很多人就会将神佛混在一起,在佛教上佛不是神。
他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iddhārtha,他的姓是乔达摩Gautama。
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是佛陀(Buddha)一辞的略称,古时也写成浮屠或浮图。
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的意思是“觉者(觉悟的人)”或“智者(大智大慧的人)”。
“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①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②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③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所以佛也叫无上正等正觉。
“佛”这一个字,有体、有用。
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来讲是“觉悟”。
就体上讲,智有三种:第一、“一切智”: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讲,就是正确的了解宇宙的本体;这样的智慧,在佛法里称为“一切智”。
第二、“道种智”:种是指种种繁多的现象,宇宙之间的现象,种类无量无边,这许许多多的现象,怎么产生的?从哪里来的?现象、过程如何?后来结果如何?能够正确明了宇宙万象的智慧,叫做“道种智”。
第三、“一切种智”: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明了,没有一丝毫的迷惑,也没有一丝毫的差误,这样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释迦牟尼佛,具足这三种智。
由这个智慧起作用,当然,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确的了解。
智慧起用就是大觉。
佛在经上给我们说“觉”也有三类:第一、是自己觉悟了这是自觉。
第二、是能够帮助别人觉悟,这叫做觉他。
第三、是圆满的觉悟。
因此,“佛”之一字,包含整个宇宙人生的本体、现象、作用,凡是能觉察、证悟这种真理的人,就是佛陀。
(二)什么是佛教?答: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
关于佛教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佛教的知识点总结一、佛教的教义佛教源自印度,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释迦牟尼所创,佛教的教义以四大名著为主要依据。
其中《大乘经》系列和《《小乘经》系列是佛教的重要教典,包括《华严经》、《般若经》、《法华经》、《金刚经》等。
《大乘经》系列强调菩萨道,主张“般若理论”和“慈悲大愿”,提倡“度一切众生”而为最高的境界。
《小乘经》系列强调解脱苦难,主张根本性的涅槃。
佛教的核心信仰是解脱生死,实现涅槃。
佛教教义强调以“四圣谛”为核心,包括苦、集、灭、道四个基本教理。
其中,苦指人生的痛苦和无常,集指痛苦的根源,灭指根除痛苦的方法,道则是消除痛苦的途径。
佛教的涅槃观念也是其核心教义之一,佛教认为,只有放下贪欲、瞋恨和愚痴,才能得到解脱,实现涅槃。
佛教的戒律也是其重要教义之一,佛教律宗高度重视戒律的执行,并提倡出家僧侣。
佛教的律宗主张五戒八戒十戒,强调清净心性、修行道德。
佛陀更向众生引进了戒、定、慧等修行的方法,从而使佛教成为一种真正的修行宗教。
二、佛教文明的特点佛教文明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重视道德修行佛教文明主张修身养性,尤其重视慈悲、善良和舍己为人等道德。
佛教律宗对于戒律的重视更是彰显了佛教文明对于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
2.积极融合佛教文明对于各地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也非常积极,佛教文明早期的传播就充分融合了当地文化,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佛教文明。
佛教的传播还促进了佛教文明的丰富多样性,使佛教文明形成了印度、中国、日本等国家不同的佛教文化特色。
3.强调平等与普度佛教文明强调平等与普度,佛教主张“度一切众生”,呼吁人们要广植善德,助人利物,慈悲为怀。
4.注重艺术创作佛教文明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视也是其特点之一,佛教的壁画、佛像、砖雕、石雕等艺术形式丰富多样,为佛教文明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5.关注社会福祉佛教文明关注社会福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注重为当地社会带来正能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佛教也主张与社会和谐共处,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佛法基本知识
佛法基本知识佛法,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又佛法为佛教导众生之教法,亦即出世间之法。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佛法基本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佛法的戒律戒律是佛法之根本三无漏学虚云禅师开示:受戒的要义约略说来,佛法之要在于三无漏学。
三学之中,以戒为本。
良以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若能持戒清净,则定慧自可圆成。
佛所制戒,以要言之,大分三种:一、在家戒,谓五戒八戒。
二、出家戒,谓沙弥、沙弥尼十戒,比丘、比丘尼具足戒。
三、道俗通行戒,谓菩萨三聚戒。
首重行愿今诸位欲求受戒,首重行愿。
行者,行持,即依戒而行。
愿者,发愿,即四弘誓愿。
行愿相资,方成妙用。
佛制戒律,无非使众生断除习气毛病,令止恶生善,背尘合觉。
故《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
”由是戒故,佛法得以住世,僧伽赖以蕃衍。
好好学佛如果你想离若得乐,获得自在解脱,就应该好好学佛,而不是一味求佛。
学习佛的大慈大悲、大觉大悟,要让每个起心动念都是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菩提心。
佛陀通过佛法,告诉你的是改变命运的方法。
有佛法就有办法,你要理解并践行佛法,才能解脱。
因为除了你自己,谁也改变不了你的业力和命运。
佛法的缘起性空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
成实论卷一举出六种‘佛法’之同义语,称为佛法六名,即:(一)善说,如实而说。
(二)现报,使人于现世得果报。
(三)无时,不待星宿吉凶而随时得修道。
(四)能将,以正行教化众生至菩提。
(五)来尝,应当自身证悟。
(六)智者自知,智慧者自能信解。
又佛法为佛教导众生之教法,亦即出世间之法;对此,世间国王统治人民所定之国法,则称为‘王法’。
印度及中日佛教史中,有关佛法与王法之关系,因时因地而异,有以王法而护持佛法、推动佛法者,如阿育王、迦腻色迦王、梁武帝等;有以王法而抗衡佛法,乃至摧毁佛法者,如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之祸。
此外,佛所得之法,即缘起之道理及法界之真理等;又佛所知之法,即一切法;以及佛所具足之种种功德(十八不共法),均称佛法。
佛学知识
1、佛没有掌握着众生的吉凶祸福。
佛不是创造万物的神,佛只是一切真理的发现者,而不是创造者。
佛虽然有神通,但是佛知道万事万物因缘和合,都有各自的因缘果报在,决不能违背因果来做事。
世人无知,不明因果。
所以佛菩萨慈悲,在人间示现,教化众生。
所以佛教徒称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为“本师”,称自己为“佛弟子”,其关系是“师生”关系。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教育世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修行正道,如何脱离痛苦,如何究竟涅槃!就像学校里的老师,虽然想让所有学生都成为人才,但是不能代替学生写作业,也不能代替学生考试。
佛也是一样,通过种种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留下“经、律、论”各种典籍让世人学习,传下各种法门让世人修行。
从而世人才会真正弃恶扬善,不再冤冤相报!2、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此即所谓「学佛」;亦即以佛陀为导师,学习佛陀的慈悲、智能、威力,及其殊胜功德,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完成人格,成就佛道。
因此,学佛首先应该了解「佛」的意义。
「佛」是「佛陀」的简称,来自梵语Buddha 的音译。
又称浮图、浮陀等,意译为觉者或智者。
亦即佛陀是具足自觉、觉他、觉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圣者。
自觉、觉他、觉满,是「觉」的三个层次。
「自觉」,是本身对诸法实相有了正确的认识与觉悟,有别于凡夫的不觉与外道的错觉,因此又称「正觉」,这是声闻、缘觉二乘圣者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觉他」,是菩萨们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转而觉悟他人,有别于二乘人的自觉,故又称「等觉」(遍觉)。
「觉满」专指佛陀自觉、觉他的智能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又称「无上觉」,有别于二乘及菩萨虽能自觉、觉他,但未能破尽见思、尘沙二惑。
佛陀以无漏清净的智能破除根本无明(无明惑),断尽见、思二惑,圆满菩提,成就佛道,始能成为「三觉圆,万德满」的圣者,所以也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者。
佛陀不仅是觉悟宇宙真理的觉者,也是彻知宇宙真相的智者。
15个佛学常识问答,值得收藏!
15个佛学常识问答,值得收藏!一、什么是佛?答:“佛”字是佛的简称。
佛是梵文音译,意为“智者”或“觉者”。
佛陀,广义上是指自觉证悟到究竟圆满的人,狭义上指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
2、什么是佛教?答:是佛得无上正觉后,根据自己对世间一切法的了悟而为大众所宣说的教法,称为佛法。
3、什么是佛教?答:佛教是指佛陀的教育,广义上包括经书、仪轨、僧伽等,都与佛教有关;狭义上指佛陀的一切教法。
4.什么是三皈依?答:皈依同归,就是回头;依是依靠的意思。
皈依意味着将一个人的身心转向他并依赖他。
三皈依专指皈依佛、法、僧。
皈依三宝者,皆为佛弟子。
5.西方三圣是什么?答:西方三圣指的是佛经中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和他的两个助手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6.什么是三学?答:三学就是戒、定、慧三学,也叫无缺三学,这是佛法的基本三学,八万四千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学。
7、什么是“三毒”?答:是指“贪、嗔、痴”三种习气,因为这些习气会阻碍自性、毒人的法身、智慧和生命的现现,所以称为三毒。
8、什么是三印?答:印就是印佛教的三法印,就像皇帝印证文书真伪一样,是区分真假佛教的标准,包括一切无常,一切无我。
dharmas,以及涅槃的宁静。
凡不持三法印者,非法。
9、“四大”哪个都是空的?答:在佛教中,四大是指构成宇宙万物的四种最基本的元素,包括地、水、火、风。
10.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有什么区别?答:大乘佛教重利他主义;小乘佛教专注于实现自己的解脱。
11.什么是五戒?答:这是佛陀为四类弟子制定的最基本的五戒,包括杀、盗、淫、妄、饮。
12、佛经是释迦牟尼本人写的吗?答:没有。
释迦牟尼在世时,只言传身教,没有文字记载。
他圆寂后,为记录佛陀的言教,弟子们组织了多次集会,通过弟子们的背诵,将佛陀一生的言教汇集在一起,就是现在的佛经。
13、和尚为什么要剃发?答:比丘摇头,这是获得比丘功德所必需的。
14、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是什么?答:文殊菩萨道场——山西五台山;观音道场——浙江普陀山;地藏道场——安徽九华山;普贤道场——四川峨眉山。
佛教基本常识
佛教基本常识佛教基本常识一、寺、院、庵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机构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为官署。
汉代设有鸿胪寺,用以招待四方宾客。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从西域来的僧人渐多,遂在洛阳建白马寺,专供外来僧侣居住。
这就是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处所,都可总称为寺的由来。
院,本是寺内的一部分,寺内的别舍。
后来佛教僧人也单独用院作为居住处所的名称,但院的规模一般比寺略小。
庵是专指佛教出家的女众居住的处所。
佛教的寺、院、庭不能与宫、观、庙混为一谈。
宫、观、庙不用在佛教上称沙弥,受俱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子受10戒的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记载了十六位罗汉的姓名,这本书由我国玄奘法师译出。
后代画家画像时不知为什么却画成了十八罗汉,据推测可能是把庆友与玄奘也画了进去,但在标姓名时,虽把庆友标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却重复地把第一位罗汉的名字标在第十八位罗汉上。
宋代即有人指出这一错误,然而十八罗汉却已经在我国广泛流传开了。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缍的简译音。
菩提意思为觉悟,萨缍意译为有情意的生物或众生。
大乘佛教认为,以阿罗汉果为修行的目标还不够,应修持佛果,即达到成佛的境地。
但在成佛前,应先作菩萨,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众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
佛经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国汉族地区影响较大的菩萨,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和弥勒菩萨。
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的意译。
意思为觉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觉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据称,阿罗汉辟支佛缺后二项,菩萨缺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
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大乘佛教认为,三界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之沙。
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阿閦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
从佛身上说,还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四、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俗称四大金刚。
佛教传说东南西北各有一神守护,故此得名。
我国汉族地区寺院,常常在山门两侧塑上他们的像。
《佛法常识讲座》课件
文化融合:佛教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佛 教文化,如中国的禅宗、日本的禅宗、韩国的禅宗等
社会影响:佛教对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等
佛教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
强调自我修行,提升个人道 德品质
提倡环保、素食,保护自然 环境
倡导和平、慈悲、智慧,促 进社会和谐
十二因缘:无明、 行、识、名色、六 入、触、受、爱、 取、有、生、老死
因果关系:十二因 缘是因果关系的循 环,无明是因,老 死是果
解脱之道:通过修 行,断除无明,可 以摆脱生死轮回
修行方法:戒、定、 慧三学,是修行佛 法的核心方法
三法印教义
诸行无常: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 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诸法无我:一切事物都是无我的, 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我
佛法的文化价值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哲学思想:佛教的哲学思想对中国 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禅宗、唯 识宗等
建筑艺术:佛教的建筑艺术对中国 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寺庙、 塔、石窟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学艺术:佛教的文学艺术对中国 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唐诗、 宋词、元曲等
民俗文化:佛教的民俗文化对中国 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春节、 清明节、端午节等
佛教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佛教文化: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具有深厚 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
哲学思想:佛教的哲学思想对世界哲学产生 了深远影响,如因果论、轮回论、空性论等
传播范围:佛教起源于印度,后传播到中国、日 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以及欧洲、美洲等地区
艺术贡献:佛教艺术对世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佛教雕塑、壁画、建筑等
佛学常识和名词大全
佛学常识和名词大全佛学是一种源自于古印度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
它包括了佛教、道教、密宗等多个流派,也渗透到了许多东亚国家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中。
佛学常识和名词众多,以下按类别进行介绍。
一、佛教基础知识1. 佛:又称为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开创者和教主。
2. 佛教:一种通过修行来达到超越人生苦难、解脱轮回的宗教信仰。
3. 法:佛学指导人们实现解脱的指导原则和教义。
4. 僧:指修行佛法、供养法师和传承佛法的人。
5. 奉行五戒、常住恶行和积攒善行是基于佛教信仰和原则下的履行。
6.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
7. 四圣谛:痛苦存在、痛苦原因、痛苦停止、痛苦停止方法。
8. 十二因缘:指人一世到下世、生、受、想、爱、取、有、生、老、病、死的循环再生。
二、修行方法及流派1. 禅修:通过打坐等方法,消除烦恼,达到心灵的平静。
2. 念佛:一种对佛、对法、对僧的虔诚信仰和慈悲心。
3. 淨土:以信、愿、行来念佛求往生极乐世界。
4. 观修:通过思考及练习感官及心灵的观察与反省,达到解脱境界。
5.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瓦解贪嗔痴等烦恼。
6. 台密法:追求超越自我、化身佛性的方法,以神秘的仪式实现。
7. 禅宗:流传于中国的一种佛教流派,注重提高修行者的宁静、专注、觉知之能力。
8. 淨土宗:强调以一心念佛、朝西禅定为修行方法,以建立实相世界为目标。
三、佛教名词1. 因果报应: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观念,指善恶行为必定有相应的结果。
2. 菩提:意为“觉悟”,指悟道成佛之意,同时也指实现无上解脱的目的。
3. 佛性:指人身上的潜在潜质,是心性无尽、本具智慧、真实自在的特性。
4. 境界:指修行者达到的各个阶段,如修行思想、行为、修持等。
5. 缘起:佛教哲学的中心思想,指万事万物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
6. 觉悟:指人们在人生过程中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世界的真实认知和理解。
7.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佛教重要的对五种感觉与心理现象的分类。
佛学基本知识
佛学基本知识佛学呀,就像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能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呢!你看啊,佛学里常说的因果报应,那不就跟咱平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道理嘛!你做了好事,就会有好的结果等着你;你要是干了坏事呀,那可别想逃过惩罚哟!这多直白呀,就像我们每天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还有那个慈悲心,不就是让我们对别人好一点,多关心关心别人嘛。
想想看,要是每个人都有一颗慈悲心,那这世界得变得多温暖呀!大家互相帮助,不再有争吵和打架,多和谐呀!这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大家都和和睦睦的,多让人开心呐。
再来说说修行,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搞定的事儿。
就像我们学习知识,得一点点积累,一天天地努力。
修行也是一样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改掉那些不好的习惯和脾气。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呢,但只要坚持下去,肯定会有收获的呀。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烦心事,有时候觉得自己都快被压垮了。
这时候佛学就派上用场啦!它告诉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
这不就是让我们在狂风暴雨中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嘛。
就像在大海上漂泊的船只,找到了避风的港湾。
而且呀,佛学还教我们要学会放下。
放下那些过去的烦恼和痛苦,别老是揪着不放。
这多像我们整理房间呀,把那些没用的东西都扔掉,给自己腾出空间来。
只有放下了,我们才能轻装上阵,更好地面对未来呀!你们说,佛学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呢。
我们不需要去钻研那些深奥的佛经,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怀有一颗善良的心,对人对事多一些包容和理解,那就是在践行佛学啦!佛学就像一个智慧的老人,它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我们最深刻的道理。
我们不需要把它想得太复杂,只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就能发现它的魅力所在。
它能让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安心。
所以呀,大家可别小看了佛学哟!它能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可不止一点点呢!让我们都带着一颗敬畏的心,去探索佛学的奥秘吧!。
佛教基础知识问答
1、中国佛教有哪八大宗派?性宗、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宗、律宗、密宗八大宗派。
2、四大皆空的“四大”是什么意思?指地、水、火、风为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
3、什么是五蕴?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
4、什么是佛教中的四谛?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5、什么是佛教的三界?三界通常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
6、和尚剃光头的三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和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
7、内心起嗔恨要以什么观对治?慈悲观。
8、何为三藏?经、律、论。
9、东方三圣是哪三位?药师琉璃光如来、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
10、佛教讲的三毒是指什么?贪、嗔、痴。
11、四恩是指什么?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
12、三法印是辨别佛法与外道的方法,三法印是指什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13什么是无相布施?没有布施的我,没有受布施的人,没有布施的物。
14什么是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15、什么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16、什么是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17、五明是哪些?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
18、十法界是指哪些?佛、菩萨、缘觉、声闻、天道、人道、阿修罗、畜生道、饿鬼、地狱。
19、什么是十善呢?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恶口,5、不两舌,6、不妄语,7、不绮语,8、不贪,9、不嗔,10、不痴等。
20、人都有哪八苦呢?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爱别离苦,6、怨憎会苦,7、求不得苦,8、五阴盛苦等八苦。
21、十二因缘是什么?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22、什么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23、离五盖的五盖是指什么?欲贪盖、嗔恚盖、睡眠盖、掉举盖、和疑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法基本常识知识】
一、与各派的根本对立处
1、正统学派,此即印度教(古婆罗门教)(包括6派):(1)弥曼差(2)吠檀多(3)数论(4)瑜伽(5)胜论(6)正理
2、非正统学派(包括3派):(1)耆那教,(2)顺世论,(3)佛教
3、后来思想
(1)伊斯兰教,(2)锡克教
4、各派的区别
(1)正统学派与非正统学派及后来思想的根本对立点
世界有没有终极的根本与本质?
(梵,真名,神,道,存在,本体,本质等是同义词)
·正统学派一致承认有
·非正统学派一致否定有
(2)耆那教与佛教的根本对立点
·耆那教[承认有我][承认轮回][承认解脱]
·顺世论[否定有我][承认轮回][否定解脱]
·佛教[否定有我][承认轮回][承认解脱]
二、几个基本常识
1.佛教与外道唯一的不共法是[缘起]
2.判断佛法理论依[三法印]
3.判断佛教修行方式依[八正道]
4.佛法宗义分类只有[三乘]与[四宗]
5.佛法使用[非此即彼]的[二分法]
6.佛法不使用[有中间状态]的[三分法]
三、佛法中各宗的区别
[有部]承认外境三时实有,承许心是有
[经部]承认外境当下实有,承许心是有
[唯识]外境不存在(为心幻显),心是相似相续 [中观]外境不存在(为心幻显),心不存在注:外境,客观世界或客观事物
——烈火【佛法基本常识知识】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