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流派
格式塔
、具体化、组织性和恒常性。 整体性 整体性的论据可见于“狗图片”的知觉,图片表现一条达尔 马提亚狗在树荫下的地面上嗅。对于狗的认识丌是首先确定它的 各部分,并从这些组成部分来推断这是一条狗,而是立刻就将狗 作为一个整体来认知的。 具体化 具体化是知觉的“建设性”的或“生成性的”方面,这种知 觉经验,比起其所基于的感觉刺激,包括了更多外在的空间信息。 例如,图形A可以被知觉为三角形,尽管在事实上并未画三角形。 组织性 组织性是趋势模糊知觉经验,丌稳定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丌 同解释之间往返。 恒常性 恒常性知觉认可的简单几何组件,形成独立的转移,平移, 大小以及其他一些变化(如弹性变化,丌同的灯光和丌同的组件 功能)。
格式塔
心理学派
大纲
格式塔学派——概括
格式塔学派——关键特征
格式塔学派——贡献与局限
简介: 格式塔学派是心理学重要流派之 一,兴于20世纪初的德国,由魏 特海默(M.wetheimei,18801943)、柯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卡夫(K.Koffka,18861941)三位德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似 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格式塔是 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即“模式、 形式、形状”,Configuration"等, 意思是指“能动的整体”又称为" 完型心理学"
贡献: 1: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并丌等于部分的总和, 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2:格式塔心理专家坚决反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 素分析,这对于揭发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 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 3:目前在一般心理学教科书内所讲述的一些有关 知觉的觃律知识,例如似动现象的发生、知觉过程中 图形和背景的关系的意义,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格式塔 学派的研究成果。 局限: 把直接经验世界,看作是唯一确实而又可知的世 界。把全部心理学问题,完全简化为数理得问题。这 其实已经违背了系统观。
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是20世纪初期在德国兴起的心理学派,也称完形心理学派。
其创始人魏特曼、考夫卡和柯勒自1910年起密切合作,成为格式塔学派的核心。
他们于1921年创立了该学派的刊物《心理学研究》。
在20年代和30年代,他们先后移居美国并吸引了许多支持者。
1912年,魏特曼发表了一篇题为《似动的实验研究》的论文,标志着格式塔心理学的开始。
在格式塔学派创始以前,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主张对意识经验进行分析,将经验分解为单元或元素。
经验元素的相加构成复杂的经验。
格式塔学派则主张,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其组成部分来说明。
似动现象是一个整体经验,单个刺激的相加并不能说明似动现象的发生。
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德语中Gestalt(格式塔)的意思是整体或完整的图形。
格式塔学派认为知觉经验服从于某些图形组织的规律。
这些规律也叫做格式塔原则,主要有图形和背景原则、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完美图形原则等。
客观刺激容易按以上的规律被知觉成有意义的图。
在格式塔学派建立后的数十年里,其理论被应用到学习、问题解决、思维等其它领域。
格式塔学派认为,条件化的重复性学习是最低级的学习方法,学习是对关系的掌握。
在柯勒看来,关系的掌握即是理解过程。
一旦学习者知觉到特定情境中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产生出新的经验,就会出现创造性的结果。
这种突然贯通的解决问题过程称为顿悟(insight)。
50年代前后,格式塔理论被推广到人格、社会及临床心理学领域里。
60年代,新兴的认知心理学吸取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某些观点,特别是格式塔心理学对思维研究的成果。
目前,格式塔学派在个别领域中仍相当有影响。
例如,在知觉研究中,格式塔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但是在当代心理学中,格式塔心理学已经不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进行活动了。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铁钦纳把冯特心理学带到美国以后,根据冯特心理学的某些原理创建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或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心理学家的任务在于分析意识的内容,查明意识的组成元素和构造原理。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学派又译为完形主义,诞生于1912年的德国。
它以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铁钦纳的构造主义起家,后来主要反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历史条件下,德国当时强调主动能动,统一国民意志,加强对整体的研究。
在这种背景和潮流之下,心理学也受到了影响,是此种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产物。
在哲学思想渊源上,主要是受康德的先验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
先验论认为人们想要认识现象,必须通过先验的范畴,空间、时间等是以一种先验的形式天赋在心理之中的,通过直觉的方式认识。
而且经验是一种整体的现象,不能分析为各种元素。
格式塔的心理学家普遍接受康德的思想,我认为,先验论影响的核心思想,是格式塔学派反对元素主义的根本所在,因为他们认为经验不能分析为各种元素。
而胡塞尔的现象学主要为格式塔学派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胡塞尔主张用自然观察去研究纯粹的意识,现象学的方法就是观察者如何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凭直觉来发现本质的一种方法,包括三个方面:观察的主体;观察的对象——呈现于自己意识中的一切东西;观察的方式——直觉。
而格式塔心理学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造,他们主张用直观的方法研究直接经验,这种经验是不带有任何前提,不分析为元素也不进行认为的抽象,是无约束的中立经验。
同时认为心理学的首要任务便是对这些经验进行如实的朴素而又丰富的描述。
心理学内部对其的影响:“马赫应为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位当之无愧的前辈,因为他相信空间感觉和时间感觉的存在。
”从历史渊源上看,厄棱费尔的形质学说是其直接前驱,但格式塔心理学家不愿承认形质学说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直接经验和行为。
它虽然与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有诸多分歧和争论,但在研究对象方面不谋而合,既不反对构造主义把直接经验作为研究对象,也不反对行为主义把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声称心理学是“意识的科学、心的科学、行为的科学”。
格式塔心理学书籍
格式塔心理学书籍
格格式塔心理学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创立的一种心理学流派,该流派强调个人与集体潜意识的关系,并探讨了人类精神的本质。
以下是一些格式塔心理学的书籍推荐:
1. 《心灵的起源与本质》- 卡尔·荣格
这本书是荣格的代表作,其中论述了他的心理学理论,包括集体无意识、原型和自我等概念。
荣格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思维都来源于无意识,而人类的本质则是包含着原型的集体无意识。
2. 《人与其符号》- 卡尔·荣格
这本书探讨了符号在个体和集体意识中的作用,以及符号如何影响人类思维和行为。
荣格认为,符号是人类意识的基础,是理解世界和自我的重要工具。
3. 《心理类型》- 卡尔·荣格
这本书介绍了荣格创建的心理学分类系统,包括内向型和外向型、感性型和理性型等概念。
荣格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类型,这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4. 《全面性心理学》- 卡尔·荣格
这本书探讨了荣格的全面性心理学理论,即将个体与集体无意识结合起来分析人类心理。
荣格认为,只有整合个体和集体无意识,才能真正理解人类心理。
5. 《父亲情结》- 卡尔·荣格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荣格的父亲情结理论,即人类在童年时期与父
亲的关系对其后的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荣格认为,父亲情结是所有人类心理问题的根源,只有真正理解并解决这一问题,才能达到心理健康。
以上这些书籍是格格式塔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如果您对此类心理学感兴趣,可以考虑阅读一下。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产生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德国自1871年实现全国统一后,资本主义工业经过二、三十年的迅速 发展,到20世纪初迎头赶上并超过了老牌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一跃成为欧洲最强硬的政治帝国。德国以最 新呢起的力量,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积极参与瓜分世界的罪恶活动。后来更是妄图称霸世界、征服全球,使 全世界归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整个版图中。在意识形态中,强调主动能动、统一国民意志、加强对整体的研究。德 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都被迫适应这一背景和潮流,心理学自然也不可能例外,格式塔心 理学不过是这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产物。
基本观点
1.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
格式塔心理学家对学习的解释,往往倾向于使用知觉方面的术语。学习意味着要觉察特定情境中的关键性要 素,了解这些要素是如何联系的,识别其中内在的结构。所以,学习与知觉、认知几乎是同义词。
象其他学派的心理学家一样,格式塔心理学家也认为,通过学习,会在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记忆痕迹是因 经验而留在神经系统中的。但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这些痕迹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即完形。 因此,学习主要不是加进新痕迹或减去旧痕迹的问题,而是要使一种完形改变成另一种完形。这种完形的改变可 以因新的经验而发生,也可以通过思维而产生。格式塔学习理论所**的,正是发生这种知觉重组的方式。所以,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一个人学到些什么,直接取决于他是如何知觉问题情境的。如果一个人看不出呈现在他 面前的问题,看不出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么他对事物的知觉就还处在无组织的、末分化的状态,因而也就无 所谓学习了。一个人学习的方式,通常是从一种混沌的模糊状态,转变成一种有意义的、有结构的状态,这就是 知觉重组的过程。
2.格式塔学派引发了知觉心理学的革新
西方心理学史《格式塔心理学》课件
上述解释的错误在于: ⑴以感觉元素的组合来解释 似动这个整体的心理现象; ⑵以物理现象解释心理 现象。
经典的例子是“磁力”。例如,当铁屑随着一张 纸下面的磁石移动的方向移动时,铁屑排成了一 种独特的模式。铁屑并不接触磁石,但是它们显 然是受到磁石周围的力场影响的。光和电的活动 方式也被认为是同样的。这些力场被认为是新的 结构实体,而不是个别元素或粒子效应的总和。
因此,这种在科学心理 学建立时期如此具有影 响力的元素主义在物理 学中已经受到了质疑。 物理学家描述场和有机 整体,给格式塔心理学 家提供了启示。格式塔 心理学反映了新物理学 的观点,因此,我们再 次看到心理学家努力模 仿成熟的自然科学。
惠特海默的回答与他的实验一样巧妙: 似动现象不 需要解释,它就象你知觉到它那样存在着,不能 被还原为任何更简单的东西。
似动现象是一个整体,不是以孤立的二线可以解 释的。换句话说,它是一个格式塔。格式塔所具 有的性质不存在于它的部分之中,而存在于整体 中。
格式塔心理学家指出:
“从元素开始,意味着从错误开始; 因为这些元素 是反省和抽象的产物,是从直接经验辗转推衍出 来的。它们还需要加以解释。格式塔心理学尝试 返回朴素的经验,返回到直接经验……它坚持认 为,它发现的不是元素的集合,而是统一的整体; 不是感觉的群集,而是树木、天空、云彩。对于 这种主张,任何人只要张开眼睛,以日常生活的 方式看看这个世界就可以得到验证。”
3.苛勒(W. Kohler, 1887—1967)
苛勒1909年在柏林大 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大学毕业以后他到了 法兰克福大学工作, 与惠特海默、考夫卡 共同从事研究工作, 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创 始人之一。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gestalt psychology 别名完形心理学诞生时间1912年创立人韦特海默起源地德国代表人物考夫卡、苛勒社会背景20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学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美国转移,但是格式塔心理学却出现于德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当时德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相对比较晚,但是自1871年德国统一后,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赶上并超过英、法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跃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强国;德国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也都是强调统一,强调主观能动性。
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也都受到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倾向于整体研究,心理学自然也不能例外。
哲学背景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除了受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影响外,还有其哲学背景.首先就是康德的哲学思想。
康德认为客观世界可以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个世界,人类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而对现象的认识则必须借助于人的先验范畴。
格式塔心理学接受了这种先验论思想的观点,只不过它把先验范畴改造成了“经验的原始组织”,这种经验的原始组织决定着我们怎样知觉外部世界。
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元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并以组织的方式来进行的。
康德的这一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源泉以及理论构建和发展的主要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哲学思想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方法就是观察者必须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对观察到的内容作如实的描述,从而使观察对象的本质得以展现。
格式塔 视觉心理学
格式塔视觉心理学
格式塔视觉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是一种心理学思想流派,强调关注个体的认知过程,特别是意义生成的过程,在研究环境感知和表象的基础上探讨对生物、人类和机器的影响。
其思想根据是关注整体,而不是关注单个元素,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家对物体在视觉系统中的组织方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认为知觉是由知觉基元组织而成的,这些基元是在我们的大脑中组合成有意义的整体的。
由此,格式塔心理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研究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和处理信息的新方式。
同时,格式塔心理学也为设计和艺术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它可以帮助设计师和艺术家更好地理解人们对视觉元素的感知和意义生成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流派—苛勒
格式塔心理学流派—苛勒格式塔心理学是由魏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于1910年至1912年间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创建的,其产生的正式标志是魏特海默于1912年发表的论文《关于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也被称作“完形心理学”或“完形主义”。
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主张心理学要研究整体的经验与行为,它最初是以反对元素主义或构造主义心理学起家的。
后来,它也反对行为主义对行为研究的还原分析论。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它的代表人物有魏特海默、苛勒、考夫卡以及勒温等。
苛勒的顿悟学习是反对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
他认为桑代克设计的实验环境太复杂,动物难以观察到环境的全貌,只得依靠一次次地尝试错误才偶然获得成功。
他自己设计的实验不是这样,而是尽可能地让动物能看到实验环境的全貌,使被试动物能通过观察全貌而得到领悟。
一般而言,顿悟具有四个特点:第一,顿悟依赖于情境条件,只有当学习者能够理解问题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会出现;第二,顿悟往往在一个阶段的尝试错误之后产生;第三,顿悟是一种质变;第四,顿悟具有可迁移性。
顿悟学习不必依靠简单的试误或重复练习,关键是个体要理解整个情境中各种刺激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情境。
如此,顿悟就会自然发生。
苛勒于1918年做的小鸡啄米的实验否定了行为主义的机械式学习迁移理论。
苛勒的实验是这样的:在浅灰色和中灰色两张纸上分别放上小米,将小鸡置于这个情境中。
若小鸡啄食浅灰色纸上的小米,就把它赶走;若啄食中灰色纸上的小米,就让它继续。
如此,让小鸡学到中灰色(刺激)和啄食(反应)之间的关系。
多次练习后,小鸡确实能学会只啄食中灰色纸上的小米。
此时,实验者改变实验情境,把两张纸的颜色换为中灰色和深灰色。
按照行为主义的S—R公式,小鸡应该像从前那样啄食中灰色纸上的小米。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小鸡改为啄食深灰色纸上的小米。
苛勒认为,小鸡后来之所以啄食深灰色纸上的小米,不是对固定的单一刺激特征做出反应,而是对整个刺激情境中颜色的相对关系做出反应。
格式塔心理学流派课件
详细描述
在教育领域,格式塔心理学提倡的整体论对 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可 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完整的场景或问 题,帮助他们理解事物的整体结构和功能, 从而更好地解决各种问题。
心理咨询领域的应用
总结词
促进咨询师对整体和部分的把握
详细描述
在心理咨询领域,格式塔心理学对整体和部 分的把握具有重要意义。咨询师需要关注来 访者的整体情况,同时也要注意分析来访者 所描述的问题及其细节。通过整体和部分的 结合,咨询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来访者的问题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Wertheimer, Max. (1925). "Experimentelle Untersuchungen über das Sehen von Bewegung.". In: _Zeitschrift für Psychologie_. Vol. 91, pp. 161-262.
理论概述
考夫卡的主要理论包括“完型-组织律”和“学习律”。他强调知觉不是感觉相加,而是感觉之间的关系,并提 出了完型-组织律的三个原则,即接近律、相似律和共同命运律。此外,他还研究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出 了学习律,包括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马克斯·韦特海默
要点一
人物介绍
马克斯·韦特海默是德国心理学家,也是格式塔心理学流派 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研究领域包括知觉、思维和创造力等 。
格式塔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与研究方向
未来发展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格式塔心理学将继续发挥重要 作用。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索格式塔心理学在解释人类 复杂行为和社会互动方面的作用,并寻求与其他心理学 理论的融合和创新。
研究方向
格式塔心理学
《心理旳发展》(1921);
《知觉:格式塔学派引论》(1922,英文);
《完形心理学原理》(1935)
历史背景
❖ 社会背景 ❖ 哲学背景 ❖ 自然科学背景 ❖ 心理学背景
社会背景
❖20世纪初,统一旳德意志帝国力量 崛起,妄图征服欧洲,称霸世界, 使各国都臣服于德意志帝国统治旳 整体。与此相适应,社会意识形态 都倾向于整体旳研究。
❖ 1934年因纳粹迫害移居美国,到哈佛大学任 教,第二年任宾夕法尼亚斯瓦特莫学院心理 学教授。
❖ 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1959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 主要著作: 《人猿旳智慧》(1917); 《完形心理学》(1929); 《价值在事实世界中旳地位》(1938); 《心理学中旳动力学》(1940)
❖ 小鸡视觉辨别试验:
苛勒,1918
以往对运动知觉旳解释
❖ 冯特旳眼球运动说 ❖ 马尔比旳后象混合说 ❖ 厄棱费尔旳感觉综合说
b1
a1
a2
b2
❖韦特海默旳观点:似动本身是一
种现象,是一种整体或完形,而不 是若干不动旳感觉元素旳集合。
❖进一步旳推论:心理现象旳整体是 不可分析为元素旳。因为整体并不 等于部分之和,整体是先于部分而 又决定各个部分旳。
韦特海默
Max Wertheimer ;1880-1943
❖ 完形心理学创始人,带领助手兼被试考 夫卡、苛勒从事似动现象试验,将完形 心理学旳原理应用于人类发明性思维旳 研究,并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发 明性思维旳主要性。
韦特海默
Max Wertheimer
韦特海默简介
❖ 生于布拉格,先就读于格拉茨大学法律系, 1923年转柏林大学学哲学和心理学,从师于 斯顿夫,1923年又转符茨堡大学,在屈尔佩 旳指导下获博士学位。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
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原子心理学相对立。
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
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
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称为柏林学派。
主要领导人是韦特海默、克勒和科夫卡。
格式塔学派是以似动现象的实验起家的。
主持这个实验的是韦特海默,观察者是克勒和科夫卡。
实验借助于速示器,将a、b两条发亮的直线先后投射在黑色的背景上。
如果放映两条线的时间相隔过长,例如2000或200毫秒时,观察者可先见a线,后见b线,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缩短,例如30毫秒,便可见两线同时呈现,也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介于两者之间,例如60毫秒,便可见 a线向 b线移动,或只看见运动,没有看见线,这便称作似动现象。
这与看电影时所见的相同,电影的相片是静止的,但放映时观众却看见人物形象的活动。
前人早已发现这种似动现象,但韦特海默对于它的解释则是新颖的。
以前的心理学家在解释运动知觉时,或采取眼球运动说,或采取后象混合说,或采取联想说,以为先有某些感觉元素,然后这些元素综合起来,构成了运动知觉。
但是韦特海默对这些解释一一加以排除。
实验证明,眼球运动至少需要130毫秒以上,60毫秒时间是不可能产生眼动的;其次,后象混合说也难以成立,因为在产生似动现象时,眼球没有移动,如何能有后象的混合呢?另外,联想说也得不到支持,因为据似动现象观察者的报告,他们所看见的现象是一条线在移动着,或仅见运动而不见线。
因此,运动知觉是一个格式塔,不能解释为感觉元素的联合。
韦特海默以前的心理学也有少数人认为一个整体不等于各部分之和。
马赫认为一个圆周的颜色和大小可以改变,但其圆周性不因之而变;一支曲调的连续的音符可以改变,但听来还是同样的曲调。
格式塔心理学三个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三个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埃尔·梅鲁巴特创立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感知和认知过程不是被所观察对象的特征直接决定的,而是由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学习经历塑造的。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有三个原则,分别是:
1. 同化与顺应原则:人的感知和认知过程是通过将外界的信息与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同化和顺应完成的。
当外界的信息与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符合时,个体会将新的信息整合到已有的认知框架之中,并将其视为可理解的一部分。
如果外界的信息与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冲突,个体会尝试调整自己的认知框架,以适应新的信息。
2. 异化与分离原则:与同化与顺应原则相反,个体在面对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冲突的信息时,也可能选择将其与已有的认知框架进行区分和分离。
个体将新的信息视为与已有认知框架不同的一部分,不将其整合进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保持已有的认知结构的稳定性。
3. 平衡原则: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个体在感知和认知过程中追求一种平衡状态。
当个体的认知结构与外界的信息相符合时,个体将感到满足和舒适。
而当个体的认知结构与外界的信息发生冲突时,个体会感到不满和不舒适,并会尝试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来恢复平衡。
这三个原则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个体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法则
格式塔心理学法则摘要:本文旨在介绍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法则,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行为和情感。
通过了解这些法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过程,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它强调心理过程的完整性和整体性,认为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都是基于对环境的整体感知和解释。
格式塔心理学法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释心理现象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二、格式塔心理学法则1. 接近法则(Proximity):在空间或时间上相近的元素在心理上具有更紧密的联系。
例如,将相关的概念或信息放在一起,可以增强它们的关联性,从而提高理解程度。
2. 相似法则(Similarity):在形态、颜色、质地等方面相似的元素在心理上具有更紧密的联系。
例如,使用相似的颜色或形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地识别和记忆事物。
3. 对比法则(Contrast):在形态、颜色、质地等方面形成鲜明对比的元素在心理上具有更紧密的联系。
例如,使用对比色可以帮助我们突出关键信息,吸引注意力。
4. 重复法则(Repetition):在一段时间内重复出现的元素在心理上具有更紧密的联系。
例如,通过重复练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新技能或知识。
5. 空隙法则(Spacing):在空间上均匀分布的元素在心理上具有更紧密的联系。
例如,使用适当的间隔和排列,可以提高文本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
6. 近似法则(Closure):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填充缺失的信息,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或概念。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部分形状时,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补全缺失的部分,使其看起来像一个完整的形状。
7. 恒常性法则(Constancy):我们的大脑会尽量保持对事物的稳定认知,即使在环境中发生变化时。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从远处走近时,我们的大脑会认为它的尺寸和形状是恒定的。
三、结论格式塔心理学法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释心理现象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什么是格式塔心理学
什么是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学这一流派不像机能主义或行为主义那样明确地表示出它的性质。
综合上述两种涵义,它似乎意指物体及其形式和特征,但是,它不能译为“ structure ” (结构或构造)。
考夫卡曾指出:“这个名词不得译为英文structure ,因为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争论的结果,structure 在英美心理学界已得到了很明确而很不同的含义了。
”因此,考夫卡采用了E .B .铁钦纳(E .B .Titchener )对structure 的译文“ configuration ”,中文译为“完形”。
所以,在我国,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
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
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
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
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
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称为柏林学派。
主要领导人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采纳并坚持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心物场(psycho-physical field )和同型论( isomorphism )。
格式塔心理学流派课件
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比较
精神分析心理学关注个体潜意识冲突 对行为的影响,而格式塔心理学则更 侧重于整体知觉和意识的组织结构。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源于过 去的创伤和冲突,而格式塔心理学则 认为问题源自于对当前情境的误解和 组织不良。
精神分析心理学强调对个体过去的探 索和解析,而格式塔心理学则更注重 个体在当前情境中的感知和体验。
经典实验二:变化盲视实验
总结词
通过遮蔽部分视野,探究人类对视野中变化物体的察 觉能力。
详细描述
变化盲视实验是格式塔心理学中另一个经典的实验, 主要探究人类对视野中变化物体的察觉能力。实验中 ,被试者会观察一个屏幕上的图案,图案中的某些部 分会被遮蔽。随后,研究者会改变图案中的某些元素 ,如颜色、形状或大小。通过观察被试者是否能察觉 到这些变化,研究者发现,人类在某些情况下对视野 中的变化物体存在盲视现象,即无法察觉到这些变化 。
经典实验三:鸡尾酒会效应实验
总结词
通过模拟嘈杂环境下的交流情境,探究人类在复杂环 境中的注意力分配和信息筛选能力。
详细描述
鸡尾酒会效应实验是格式塔心理学中又一经典的实验, 主要探究人类在复杂环境中的注意力分配和信息筛选能 力。实验中,被试者会处于一个模拟的嘈杂环境中,如 酒吧或聚会场所,并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通过观察被 试者在嘈杂环境中对不同声音的注意力和筛选能力,研 究者发现,人类在复杂环境中能够有效地分配注意力并 筛选出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
组织性
组织性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在认知 过程中会对信息进行组织整理, 形成有意义的整体。这种组织整 理的过程是自动的、无意识的。
组织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一些组织原则 ,如接近律、相似律等,这些原则 描述了人们在组织信息时所遵循的 规律。
格式塔心理学派技法
格式塔心理学派技法引言格式塔心理学派是心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流派,它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技法和观点,对心理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技法,包括其定义、原理、应用和案例分析等方面,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心理学派的重要成果。
1.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定义格式塔心理学派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冈·高尔茨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它的核心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感知是通过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来实现的。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技法则是基于这一理论而发展起来的。
2.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原理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信息加工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类的思维和感知是通过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来实现的。
信息加工是指将外界的刺激转化为心理过程的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多个层面。
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和组织,人们能够理解和解释世界,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情感。
2.2. 结构化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对信息进行结构化的重要性。
结构化是指将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模式进行组织和分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通过结构化,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提高思维的效率和准确性。
2.3. 呈现方式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信息的呈现方式对人们的思维和感知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呈现方式会引起人们不同的反应和体验。
因此,在设计信息呈现方式时,需要考虑受众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来传达信息。
3.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技法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技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信息结构化技法信息结构化技法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核心技法之一。
它通过对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使之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常见的信息结构化技法包括脑图、思维导图、概念图等。
这些技法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呈现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组织知识。
3.2. 呈现方式技法呈现方式技法是指通过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来传达信息。
例如,对于复杂的概念,可以使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形式来呈现,以增强受众的理解和记忆。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强调人类感知和思维的组织方式,其主要观点包括:
1.整体性原则:人类感知和思维是以整体为基础的,而不是由简单的部分组成的。
这意味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单个元素,而是它们在整体中的关系。
2.相似性原则:人类感知和思维更容易将相似的元素组织在一起,而不是将不同的元素组合在一起。
这种相似性可以是物理上的相似性,也可以是在感知和认知上的相似性。
3.对称性原则:人类感知和思维更容易将对称的元素视为相等的。
这种对称性可以是物体的对称性,也可以是感知和认知上的对称性。
4.接近性原则:人类感知和思维更容易将距离较近的元素组织在一起,而不是将距离较远的元素组织在一起。
这种接近性可以是物理上的距离,也可以是感知和认知上的距离。
5.闭合性原则:人类感知和思维更容易将不完整的形状视为完整的形状。
这种闭合性可以是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是感知和认知上的形状。
这些原则被认为是人类感知和思维的基本方式,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第一节 格式塔心理学简述
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可以说是 “形”的心理学。中文一般将格式塔译为完
形,称格式塔心理学为完形心理学,这比较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的本意。因为格 式塔学说认为人在视知觉过程中,总是会自然而然地有一种追求事物的结构整 体性或完形性的特点。当客观外界的某一事物呈现在我们感官面前时,内心会 有一个格式塔与之对应,当内心的格式塔与客观事物不相符时,格式塔就出现 “缺陷”,此时人的内心就表现出弥补自身缺陷的活动倾向,活动的结果使格 式塔本身达到完善化或形成良好的“完形”。英文常将格式塔译成。 “form”(形式)或“shape”(形状),这两种译法似乎都不够准确,因为它们强 调的都是客体的特征,而没有知觉主体的参与,与格式塔的真正含义有一定距 离。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目录
第一节 格式塔心理学简述 第二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第三章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 第四章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 第五章 影响及评价 第六章 格式塔疗法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
一、研究对象 直接经验 苛勒认为直接经验就是主体在对现象的认识过程中所感受到或体验到的一切 经验,它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所谓主体把握到的经验是一个有意义的 整体,它和外界的直接客观刺激并不完全一致。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外界的 客观刺激只具有几何属性或物理属性,这些属性只有以整体的方式被人感受 到以后才成为直接经验,具有超几何、超物理的性质,既包括客观世界,也 包括主体的主观世界。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第三章 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原理
行为 将行为分为显明行为(整体行为)和细微行为(分子行为),认为心
理学应研究有意义的显明行为,显明行为是在一种环境中的活动,细微行 为是在有机体内部的活动。
显明行为赖以产生的环境分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地理环境是现实的 实际存在的环境,行为环境即一个人心目中或臆想中的环境。人的行为主 要受行为环境制约和调节。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第一节 格式塔心理学简述
案例
G.A.米勒(G.A.Miller)曾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用以说明当时格式塔心理学的声势和构造主义 的困境:当你走进心理学实验室,一个构造主义心理学家问你,你在桌子上看见了什么。
“一本书” “不错,当然是一本书。”“可是,你‘真正’看见了什么?” “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我‘真正’看见什么?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了,我看见一本书,一本包着红 色封套的书。” “对了,你要对我尽可能明确地描述它。” “按你的意思,它不是一本书?那是什么?” “是的,它是一本书,我只要你把能看到的东西严格地向我描述出来。” “这本书的封面看来好像是一个暗红色的平行四边形。” “对了,对了,你在平行四边形上看到了暗红色。还有别的吗?” “在它下面有一条灰白色的边,再下面是一条暗红色的细线,细线下面是桌子,周围是一些 闪 烁着淡 褐色的杂色条纹。” “谢谢你,你帮助我再一次证明了我的知觉原理。你看见的是颜色而不是物体,你之所以认为它 是一本书,是因为它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仅仅是感觉元素的复合物。” 那么,你究竟真正看到了什么?格式塔心理学家出来说话了:“任何一个蠢人都知道,‘书’是 最初立即直接得到的不容置疑的知觉事实!至于那种把知觉还原为感觉,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只是一 种智力游戏。任何人在应该看见书的地方,却看到一些暗红色的斑点,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病人。”
根据属性行为又分三类:真正的行为即物理的运行;外显的行为即我 在别人行为环境中的行为或别人在我的行为环境中的行为;现象的行为即 我自己在我的行为环境中的行为或别人本身在他自己的行为环境中的行为。 第三种行为是格式塔心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第二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二、哲学理论背景 康德的“先验论”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源思想。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 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各种元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在赋予材料 一定形式的基础上并以有组织的方式来进行
胡塞尔的现象学。现象学方法就是观察者必须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在此基础上 对观察到的东西做如实描述,从而使观察对象的本质展现出来。现象学的这一认 识过程必须借助于人的直觉,才能掌握对象的本质。
△△□□ △△□□ △△□□ △△□□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
(4)封闭的原则——封闭的原则,也称闭合的原则。主体在感知物体时有一 种能自行填补缺口使其闭合将其知觉为一个整体的倾向。
(5)完形趋向(好图形)原则——把不完全、无意义的图形看作是一个有意 义、完整的图形。好图形的标准是匀称、简单而稳定。 应用:如我们常把天上的火烧云、一些风景名胜地的奇山怪石想象成生活中 的事物或各种神话、历史中的人物或情景等。
二、研究方法
总的说来,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其思想渊源一致,提倡现象 学的整体描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把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自然的观察,坚持对 经验进行朴素而如实的描述,不做任何推测和解释。
对经验进行质的分析,反对盲目地照搬先进的自然科学的量和间接 的方法,因为经验很难用数量来计算。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主则也称共同命运原则,是指如果一个对象 中的一部分朝某方向运动,那么这些共同移动的部分就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
(7)简单原则——人们对一个复杂对象进行知觉时,如没有特殊要求,常 常倾向于把对象看作是有组织的简单的规则图形。
(8)连续性原则——我们倾向于把一个图形中连接在一起的平滑部分看作 一个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
4.学习理论
(1)顿悟说 顿悟说是由苛勒通过对黑猩猩的实验而提出的一种和桑代克的“试误说”
完全相对立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是人类最主要学习方式之一。
〇〇 〇〇 〇〇 〇〇 〇〇 〇〇 〇〇 〇〇 〇〇 〇〇 〇〇 〇〇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
(3)相似原则—— 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强度等物理属性方面比较相 似时,这些刺激物就容易被组织起来而构成一个整体。
□△□△ □△□△ □△□△ □△□△
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元素分析和刺激——反应公式,并 将整体性原则应用到实际的心理学研究之中。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
三、主要理论
1.突现论
似动现象是指先后呈现的原本静止的两条线段在一定条件下(时差60 毫秒)被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惠特海默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认为,似动现 象不可能是眼球运动所致,实验已经证明,眼球的运动需要130毫秒的时 间,实验的60毫秒时间之内是不可能产生眼球的运动。同样这也不是主 体推理的结果。因此,惠特海默认为似动现象是一个依附在一定心理物 理场中的崭新现象,也就是说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突现的现象。这种 现象依附于一定的情景,是一个整体现象,它不可以分析为元素。实际 上格式塔在这里突出地说明了一条最基本的完形原理:在现象场中,整 体不同于其各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整体决定着各部分的性 质。这一看似简单的发现其实是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最有力的反叛。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第二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四、心理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主要受马赫的理论和形质学派理论的启发。马赫认为,感 觉是一切客观存在的基础,也是所有的科学研究的基础。这样他就把感觉扩大 到了一切事物,把空间、时间以及事物的性质等都认为是由感觉组成的。
顿悟的四个特点: ① 对整体情景具有依赖性(理解各部分关系) ② 具有突发性(尝试近似于对假定的尝试,突然顿悟) ③ 质变的产生无需量的积累 ④ 可以迁移 (尤其在告诉类似的课题中)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
(2)迁移理论
迁移理论也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格式塔心 理学家们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顿悟了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 提出关系转换说 。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第二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三、科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接受和利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已被科学界普遍接受的物 理学中“场论”的思想,科学家们把场定义为一种全新的结构,而不是把它看 作是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简单相加。这一思想为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所接受和利 用,他们希望借助于场论对心理现象及其机制作出全新的阐释,从而开创了心 理学的新天地。
图形与背景在特殊情况下(如双关图中)由于注意的起伏现象会出现逆转。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
(2) 接近或邻近原则——两个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比较接近或邻近时,则这两 个对象就倾向于被一起感知为一个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观点
3.知觉的组织原则
有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则、完形趋向原 则、共向原则、简单原则、连续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