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阳系和地球系统元素的丰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
球系统的元素丰度
元素丰度是每一个地球化学体系的基本
数据,可在同一或不同体系中用元素的含量
值来进行比较,通过纵向(时间)、横向
(空间)上的比较,了解元素动态情况,从
而建立起元素集中、分散、迁移活动等一系
列地球化学概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
是在探索和了解丰度这一课题的过程中,逐
渐建立起近代地球化学。
研究元素丰度是研究地球化学
基础理论问题的重要素材之一。
宇宙天
体是怎样起源的?地球又是如何形成的?地
壳中主要元素为什么与地幔中的不一样?生
命是怎么产生和演化的?这些研究都离不开
基础概念太阳系的组成及元素丰度地球的结构和化学成分
地球化学体系中元素丰度分布特征和规律。
1.1基本概念
地壳元素的丰度区域中元素分布的研究
1. 地球化学体系
按照地球化学的观点,我们把所要研究
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
每个地球
化学体系都有一定的空间,都处于特定的物
理化学状态(C T、P等),并且有一定的
时间连续。
这个体系可大可小。
某个矿物包裹体,
某矿物、某岩石可看作一个地球化学体系,
某个地层、岩体、矿床(某个流域、某个城
市)也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从更大范围来
讲,某一个区域、地壳、地球直至太阳系、
整个宇宙都可看作为一个地球化学体系。
地球化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研究元素在地球化学体系中的分布(丰度)、
分配问题,也就是地球化学体系中元素“量”的研究。
2. 分布与丰度
所谓元素在体系中的分布,一般认为是元素在这个体系中的相对含量(以元素的平均含量表示),即元素的“丰度”。
其实“分布”比“丰度”具有更广泛的涵义:体系中元素的丰度值实际上只是对这个体系里元素真实含量的一种估计,它只反映了元素分布特征的一个方面,即元素在一个体系中分布的一种集中(平均)倾向。
但是,元素在一个体系中,特别是在较大体系中的分布决不是均一的,还包含着元素在体系中的离散(不均一)特征,因此,元素的分布包括:①元素的
相对含量(平均含量=元素的“丰度”);② 元素含量的不均一性(分布离散特征数、分布所服从的统计模型)。
需要指出的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球化学对元素特征所积累的资料(包括太阳系、地球、地壳)都仅限于丰度的资料,关于元素分布的离散程度及元素分布统计特征研究,仅限于在少量范围不大的地球化学体系内做了一些工作。
3. 分布与分配
元素的分布指的是元素在一个化学体系中(太阳、陨石、地球、地壳、某地区等)的整体总含量;
元素的分配指的是元素在各地球化学体系内各个区域或区段中的含量;
分布是整体,分配是局部,两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例如,地球作为整体,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也就是元素在地球中分配的表现,把某岩石作为一个整体,元素在某组成矿物中的分布,也就是元素在岩石中分配的表现。
4. 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
各地球体系中常用的含量单位有两类,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
1.2太阳系的组成和元素丰度
如直接测定地壳岩石、各类陨石和月岩、火星岩石的样品。
上个世纪七十年
代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采集了月岩、月壤样品,1997年美国“探路者”号,2004年美国的“勇气”、“机遇”号火星探测器测定了火星岩石的成分
宇航员月亮车火星车
3.利用宇宙飞行器分析测定星云和星际物质及研究宇宙射线。
除了太阳成分外,陨石的成分是人类研究太阳系成分的重要地外物质。
、陨石的化学组成
获得太阳系丰度资料的主要途径陨石的化学组成太阳系元素丰度规律
大家都知道,我们地球所在的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行星物体(宇
宙尘、彗星、小行星)组成的,其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
99.8% ,其他成员的总和仅为0.2% ,所以太阳的成分是研究太阳系
成分的关键。
那么,太阳系的成分是如何获得的呢?
一、获得太阳系丰度资料的主要途径
1. 光谱分析
对太阳和其它星体的辐射光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获得元素组成资料。
但这些资料有两个局限性:一是有些元素产生的波长小于2900?,这部分谱线在通
过地球大气圈时被吸收而观察不到;二是这些光谱只产生于表面,它只能反映表面成分,如太阳光谱是太阳气产生的,只能说明太阳气的组成。
2.直接分析
陨石是从星际空间降落到地球表面上来的行星物体的碎片
陨石撞击过程FIaShI
陨石是空间化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①它是认识宇宙天体、行星的成分、性质及其演化最易获取、数量最大的
地外物质;
②它是认识地球的组成、内部构造和起源的主要资料来源;
③陨石中的60多种有机化合物是非生物合成的“前生物物质”,对探索生命前期的化学演化开拓了新的途径;
④可作为某些元素和同位素的标准样品(如稀土元素,铅、硫同位素等)。
1. 陨石类型
陨石主要是由镍-铁合金、结晶硅酸盐或两者的混合物所组成,按成分分类:
1)铁陨石(Siderite ):主要由金属Ni、Fe(占98%和少量其他元素组成(Co S P CU Cr、C等)。
2)石陨石(aerolite ):主要由硅酸盐矿物(橄榄石、辉石)组成。
这类陨石可以分为两类,按它们是否含有球粒硅酸盐结构,分为球粒陨石和
无球粒陨石。
这些陨石大都是石质的,但也有少部分是碳质的。
碳质球粒陨石是球粒陨石中的一个特殊类型,由碳的有机化合分子和主体含水硅酸盐组成。
它对探讨生命
起源和太阳系元素丰度等各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
由于阿伦德(Allende )碳质
球粒陨石(1969年陨落于墨西哥)的元素丰度几乎与太阳气中观察到的非挥发性元素丰度完全一致,因此碳质球粒陨石的化学成分已被用来估计太阳系中非挥发性元素的丰度。
3)铁石陨石(Sidrolite ):由数量上大体相等的Fe—Ni和硅酸盐矿物组成,是上述两类陨石的过渡类型。
铁陨石石陨石
2. 陨石的平均化学成分
要计算陨石的平均化学成分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各种陨石的化
学成分;其次要统计各类陨石所占的比例。
不同学者采用的方法不一致,如
V.M.Goldschmidt采用硅酸盐:镍-铁:陨硫铁=10: 2 : 1,其陨石的平均化学成分计算结果如下:
元糸Q Fe Si Mg S Ni Al
%32.30「28.80:16.30 :12.30P 2.12「 1.57Γ 1.38「Ca Na Cr Mn K Ti Co P
1.330.600.340.210.150.130.120.11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O Fe、Si、Mg S、Ni、Al、Ca是陨石的主要化学成分。
根据对世界上众多各类陨石的研究,虽然对陨石成分的看法还不甚一致,但以下一些基本认识是趋于公认的:
①它们都来自某种曾经分异成一个富金属核和硅酸盐包裹层的行星体,这种天体的破裂导致各类陨石的形成;
②石陨石与地球上的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相似,铁陨石与地核的化学成分相似。
因此,陨石的母体在组成上和结构上与地球极为相似;
③各种陨石分别形成于不同的行星母体,这是因为各类陨石具有不同的年龄、成分差异和氧同位素比值;
④陨石的年龄与地球的年龄相近(利用陨石铅同位素测得的年龄是
45.5 ± 0.7 亿年);
⑤陨石等地外物体撞击地球,会突然改变地表的生态环境并可能诱发大量的
生物灭绝,构成了地球演化史中频繁而影响深远的突变事件。
为此研究陨石对探
讨生态环境变化、古生物演化和地层划分均具有重要意义。
三、太阳系元素丰度规律
对太阳系元素的丰度估算各类学者选取太阳系的物体是不同的。
有的是根据太阳和其它行星光谱资料及陨石化学成分,有的根据I型球粒陨石。
再加上估算方法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下表列出了GER M 1998)的太阳系元素丰
度(单位:原子数/106Si原子)
、太阳系元素丰度规律
相对于IO6SiSf ⅛的丰度
IO ll r
* ⅛1)W子阳贮
我们把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各种数值先取对数,随后对应其原子序数作曲线图(如上图),就会发现太阳系元素丰度具有以下规律:
1. H和He是丰度最高的两种元素,这两种元素几乎占了太阳中全部原子数目的98%;
2. 原子序数较低的元素区间,元素丰度随原子序数增大呈指数递减,而在原 子序数较
大的区间(Z >45)各元素丰度值很相近;
3. 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丰度大大高于相邻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
具有 偶数质子
数(P )或偶数中子数(N )的核素丰度总是高于具有奇数 P 或N 的核素, 这一规律称为
Oddo- HarkinS (奥多--哈根斯)法则,亦即奇偶规律;
4. 质量数为4的倍数(即α粒子质量的倍数)的元素或同位素具有较高丰 度。
此外还
有人指出,原子序数(Z )或中子数(N )为“幻数” (2、8 20、50、 82和126等)的核素或同位素丰度最大。
例如, 4He ( Z=2, N= 2)、160( Z=8, N=8、40Ca (Z=20, N=20 和 140Ce (Z=58, N=82 等都具有较高的丰度;
5. Li 、Be 和B 具有很低的丰度,属于 强亏损的元素,而O 和Fe 呈现明显的 峰,为
过剩元素。
通过对上述规律的分析,人们认识到太阳系元素丰度与元素原子结构及元素 形成的整个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1. 与元素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间既有核力又有库 仑斥力,
但中子数和核子数比例适当时, 核最稳定,而具有最稳定原子核的元素 一般分布最广。
在原子序数(Z )小于20的轻核中,中子(N ) /质子(P ) = 1 时,核最稳定,为此可以说明 4He (Z=2, N= 2 )、16O (Z=8, N=8、40Ca (Z=20, N=20等元素丰度较大的原因。
又如偶数元素与偶数同位素的原子核内,核子倾 向成对,它们的自旋力矩相等,而方向相反,量子力学证明,这种核的稳定性较
大,因而偶数元素和偶数同位素在自然界的分布更广;
2. 与元素形成的整个过程有关。
H 、He 的丰度占主导地位和Li 、Be 、B 等元
素的亏损可从元素的起源和形成的整个过程等方面来分析。
根据恒星合成元素的
假说,在恒星高温条件下(n × 106K ),可以发生有原子(H 原子核)参加的热 核反应,最初时刻H 的“燃烧”产生He,另外在热核反应过程中Li 、Be B 迅 速转变为He 的同位素
42He,因此太阳系中Li 、Be B 等元素丰度偏低可能是 恒星热核反应过程中被消耗掉了的缘
故。
1.3地球的结构和地球的化学成分
Flash2
在浩瀚的宇宙中,在数以亿计的星系中,有一个普通的旋涡星系,我们称之 为银河系。
银河系中大约有3000亿颗恒星,其中有一颗不起眼的,有行星环绕 的恒星,我们称之为太阳。
地球,是太阳的第三颗行星。
地球的结构和各圈层的组成 地球元素丰度研究方法
宇宙中的地球,极其渺小,只能用“沧海一粟”来描绘。
但她孕育了生命,孕育了人类,这在我们已知的宇宙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
一、地球的结构和各圈层的组成
地球由于早期的熔融和分异,形成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分层结构。
根据地震压缩波(P波)和剪切波(S波)随地球深度的变化特征,将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FlaSh3
地壳地幔地核
1. 地壳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按照地球物理的概念,地壳是指从地表(包括陆地表面和海洋底面)开始,深达莫霍面(M界面)的层壳,它不包括水圈和大气圈,也不等于岩石圈,仅仅相当于岩石圈的上部。
研究表明,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5km,而大洋地壳厚度仅为7km左右,两者相差很大,主要原因是其岩石类型及其组成不同。
大陆地壳可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厚8—12km由偏酸性的火成岩和沉积岩组成,下地壳主要由麻粒岩、玄武岩等中酸性或中基性岩石组成,它在组成上比上地壳均一。
相比之下,大洋地壳的岩石就要简单得多,整个洋壳全是玄武岩组成,其中大洋型拉斑玄武岩占99%仅有1%为大洋玄武岩分异的产物一一碱性玄武岩。
Flash4
2. 地幔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在地球层圈模型中,地幔界于两个一级界面——M界面(莫霍面)和G界面(古登堡界面)之间,其体积占整个地球的83%其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67.8%。
根据次级地震波界面,地幔又可分为三个亚层(B、C和D),其中B为上地幔,C为转变区,D为下地幔。
从莫霍面往下400km深处为上地幔0对来自该圈层的超基性岩包体的研究表明,上地幔主要由橄榄石、辉石、石榴子石及少量尖晶石、角闪石和金云母组成。
400-1000km深处称为转变区,由于压力大,该区内Fe、Mg硅酸盐矿物晶体结构均从橄榄石型转变为尖晶石型。
1000-2900km深处为下地幔,该圈层的组成非常均匀且富含Fe矿物(He nderso n,1982)。
Flash5
3. 地核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地核是从2900km深直到地心的整个部分,地核占地球体积的16.2%,占地
球总质量的31.5%,地核的平均密度为10.7g∕cm3
地核是由以Ni、Fe为主要成分的Fe-Ni合金组成,相当于铁陨石的化学组成。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根据密度和地震波速推测,地核中可能会有一定数量的S或者Si元素。
FIaSh6
铁核铁陨石
、地球元素丰度研究方法
1. 陨石类比法
直接利用陨石的化学成分,经算术平均求出地球的元素丰度。
计算时假设:
1)陨石在太阳系中形成;
2)陨石与行星带的物质成分相同;
3)陨石是已破碎了的星体碎片;
4)产生陨石的星体(母体),其内部结构和成分与地球相似。
华盛顿等(1911)采用此法来研究地球元素的丰度。
2. 地球模型和陨石类比法
马逊(1966)根据现代地球模型,认为地球的总体成分应取决于占地球总质量99.3 %的地核和地幔,因此他用球粒陨石中的硅酸盐相(SiIiCate PhaSe )
代表地幔,用金属相(metal PhaSe)和陨硫化物(torilite PhaSe)代表地核,再用质量加权法计算出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故又称“SMT法。
3. 地球物理类比法
黎彤(1976)首先采用了这种层壳模型的地球物理类比法。
该方法是先求出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和地核4个圈层的平均成分,取各个壳层的质量分数加权平均得到整个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
三、地球元素丰度及其规律
尽管地球元素丰度计算中存在假定性和不确定性,目前所获得的计算值还有
待检验和修正,但从已有的数据可以获得以下规律:
地球中最丰富的元素是Fe、O Si和Mg如果加上Ni、S、Ca和Al ,这8 种元素的质量占了地球总质量的98%
地球中元素的分布规律和太阳系元素丰度特征是很不相同的,从元素分布的
角度说明了地球和其他类地行星一样是太阳系中比较特殊的成员。
元素华盛顿(1925)费尔斯曼(1933)史密斯(1963)马逊(1966)黎彤(1976)O27.7128.5629.2629.5329
Na0.390.520.560.570.49
Mg8.6911.0311.2812.716
Al 1.79 1.22 1.24 1.090.91
Si14.5314.4714.6715.213
P0.110.120.150.10.1
S0.64 1.44 3.29 1.93 3.8
K0.110.150.140.070.08
Ca 2.52 1.38 1.4 1.130.92
Ti0.020.070.050.08
Cr0.20.260.260.260.15
Mn0.070.180.220.220.12
Fe39.7637.0434.8234.6332
Co0.230.060.170.130.03
Ni 3.16 2.96 2.43 2.39 1.6
C0.130.03
四、地球的形成和早期分异
目前,关于地球成因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星子连续吸积"模型(MUrry et al. 1981)。
该模型认为:原始的太阳星云是由气体和尘粒组成,星际尘粒在绕“原太阳”旋转过程中相互碰撞、黏合,进而形成直径为10〜106m的星子。
在星云盘
中,靠近“原太阳”的星子主要由难熔的金属Fe、Ni及其氧化物所组成,随着与“原太阳”距离的增加,星子的化学组成逐渐被Mg和Fe的硅酸盐以及水、甲烷、氨以及其它挥发性的冰所组成。
在地球形成之初,由金属Fe和Ni的氧化物星子加积而成地核,然后Mg和Fe硅酸盐星子覆盖在之上。
随着地球的“长大”,在星子捕获产生的热和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产生的热的作用下,地球发生熔化并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分层。
地球增生的最后阶段是挥发性星子的加积作用,这些星子由水、甲烷、氨的冰组成,形成于星云盘的外圈。
这类冰状星子增生到地球表面以后,很快蒸发成以水和其它挥发分组成的稠密大气圈。
随着地球的冷却,从4× 109
年前开始,大气圈中的水汽逐渐凝结为海洋----正是这些海水在地球上引发各种 地质作用,并产生了生命。
1.4地壳元素的丰度
地壳(大陆)的化学组成是认识地球总体成分 分异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基本地球化学前提, 再加之大陆地壳是人类生活和获取资源的场所,为 此大陆地壳化学组成的研究自地球化学学科诞生以 来一直是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
早期克拉克计算法
在陆地壳剖面法
1. 早期克拉克计算法
是从由美国F.W.CIarke 和H.S.WashingtOn 于1924年发表的地球化学资料 中计算出来的。
Flash7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他们的思路是在地壳上部16公里范围内(最高的山脉和最深海洋深度接近
16公里)分布着的岩浆岩 占95%沉积岩占5%(4%勺页岩,0.75%的砂岩,0.25% 的灰
岩),而这5%沉积岩也是岩浆岩派生的,因此认为岩浆岩的平均化学成分 实际上可以代表地壳的平均化学成分。
其作法如下:
① 在世界各大洲和大洋岛屿采集了 5159个不同岩浆岩样品和676件沉积岩 样品; ② 其样品的数量相当于这些样品在地球表面分布面积的比例; ③ 对53种元素进行了定量的化学分析; ④ 计算时用算术平均法求出整个地壳的平均值。
他们的工作代表了地壳陆地区域岩石圈成分,
具有重大的意义,是一项开创
性的工作,为地球化学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数据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2. 简化研究法(取巧研究法)
1)戈尔德施密斯(Goldschmidt )采集了挪威南部冰川成因粘土 ( 77个样),
用其成分代表岩石圈平均化学成分, 其结果与克拉克的结果相似,但对微量元素
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 地壳元素丰度的特征 地壳元素丰度研究的物理化学意义
地壳元素颁布的不均一性
简化研究方法
的丰度做了大量补充和修订,Na2O和Cao含量偏低,这与表生条件下Na和Ca 容易淋滤流失有关。
2)维诺格拉多夫(1962)岩石比例法是以两份酸性岩加一份基性岩来计算地壳平均化学成分。
3)泰勒和麦克伦南(TayIOr和MCLennan,1985)提出细粒碎屑沉积岩,特别是泥质岩,可作为源岩出露区上地壳岩石的天然混合样品,用太古宙以后页岩平均值降低20%来计算上部地壳元素丰度。
3. 大陆地壳剖面法
造山作用可使下地壳甚至上地幔的岩石大规模暴露到地表,为此出露地表的
大陆地壳剖面是研究大陆地壳元素丰度的良好样品。
这样的剖面仅分布在少量地
区,为了研究地壳深部(下地壳)的成分还可以采用火山岩中深部地壳包体(探针岩)和地球物理法(地震波)。
Flash8出露地表的大陆地壳剖面的一般模式(据PerCiVaI等,1992)
纵观上述各种研究方法,结合目前对地壳的认识,显然具有以下的不足之处:首先采用的地壳的概念不统一,均未按照现代地壳结构模型来考虑;其次没有考虑岩石组成随深度和构造单元的变化。
尽管各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但所得的地壳主要元素丰度的估计值相互接近,这充分说明其估计值是比较精确的。
地壳(大陆)的化学组成是认识地球总体成分分异演化和地球的力学过程的基本地球化学前提,再加之大陆地壳是人类生活和获取资源的场所,为此大陆地
壳化学组成的研究自地球化学学科诞生以来一直是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下面是几种研究地壳丰度的方法。
二.地壳元素丰度特征
1. 地壳中元素的相对平均含量是极不均一的。
丰度最大的元素是O为47%与丰度最小的元
素Rn (6x10-16)相差达1017倍,相差十分
悬殊。
地壳中丰度最大的九种元素O Si、
Al、Fe、Ca Na K Mg Ti,占地壳总质量的
98.13%;前十五种元素占99.61%,其余元素仅
占0.39%。
这表明,地壳中只有少数元素在数量上起决定
作用,而大部分元素处于从属地位。
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
2. 地壳中元素丰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不断变化的开放体系
(1) 地球表层H, He 等气体 元素逐渐脱离地球重力场;
(2) 每天降落到地球表层的 地外物质102-105吨;
(3) 地壳与地幔的物质交 换;
(4) 放射性元素衰变; (5) 人为活动的干扰。
3. 对比地壳、整个地球和太阳系 元素
丰度数据发现,它们在元素 丰度的排序上有很大的不同。
太 阳 系:
H>He>O>Ne>N>C>Si>Mg>Fe>S
地
球
:
Fe>O>Mg>Si>Ni>S>Ca>AI>Co>Na
地
壳
:
O>Si>AI>Fe>Ca>Na>K>Mg>Ti>H
与太阳系或宇宙相比,地 壳和地球都
明显地贫H 、He Ne
N 等气体元素;而地壳与整个地
球相比,则明显贫Fe 和Mg 同时富集Al 、K 和Na,这种差异说明什么呢?
4. 地壳元素丰度的可能原因
在宇宙化学体系形成地球的演化(核化学)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气态元素的逃 逸,而地球原始的化学演化(电子化学)具体表现为较轻易熔的碱金属铝硅酸盐 在地球表层富集,而较重的难熔镁、铁硅酸盐和金属铁则向深部集中。
由此可见地壳元素的丰度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元素原子核的结构和稳 定性;宇宙物质形成地球的整个演化过程中物质的分异。
总之,现今地壳中元素丰度特征是由元素起源直到太阳系、地球(地壳)的 形成和存在至今这一段漫长时期内元素演化历史的最终结果。
三、地壳元素丰度研究的地球化学意义
1. 控制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1)元素的克拉克值(即元素在地壳中的 重量百分含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 元素参
衣阳系 地球 地壳
太阳系、地球、地壳的元素丰度对比
加许多化学过程的浓度,从而支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例如,地壳元素丰度高的K和Na,在天然水中高浓度,在某些特殊环境中,发生过饱和作用而形成各种独立矿物(盐类矿床);而与之性质相似的Rb和Cs, 地壳丰度低,在天然水中浓度极低,远达不到饱和浓度,为此不能形成各种独立矿物而呈分散状态。
2)限定了元素在自然界的矿物种类及种属
实验室条件下,可以化合成数十万种化合物,但自然界中却只有3000多种矿物,矿物种属也有限:硅酸盐25.5%,氧化物、氢氧化物12.7%,其他氧酸23.4%, 硫化物、硫酸盐24.7%,卤化物5.8%,自然元素4.3%,其它3.3%。
为什么酸性岩浆岩的主要造岩矿物总是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
因为地壳中O Si、Al、Fe、K Na Ca等元素丰度最高,在地质作用体系
中浓度大,容易达到形成独立矿物的条件
自然界中的长石、云母(白云母)和石英
自然界浓度低的元素很难形成独立矿物,如硒酸锂(Li z SeQ)和硒酸铷(RbSeQ);但也有例外,Be元素地壳丰度很低(1.7 ×10-6),但是它可以形成独立的矿物Be3A∣2Si6Q8 (绿柱石),其原因我们将在下一章里面讲述。
3)限制了自然体系的状态
实验室条件下可以对体系赋予不同物理化学状态,而自然界体系的状态受到
限制,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元素丰度的影响。
例如,酸碱度(PH值)在自然界的变化范围比在实验室要窄很多,氧化还原电位也是如此。
4)对元素亲氧性和亲硫性的限定
在实验室条件下,化合物组成的剂量可以任意调配;在自然条件下,情况就不同了:在地壳中Q元素丰度高、S元素丰度低的环境下,Ca元素显然是亲氧的;而在地幔、陨石的缺Q富S环境中,能形成CaS (褐硫钙石)。
2. 可作为判断微量元素集中、分散的标尺
1)为阐明地球化学省(场)特征提供标准。
例如在东秦岭地区进行区域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东秦岭是一个富MO贫CU 的地球化学省,MO元素区域丰度比克拉克值高2.3倍,而CU则低于克拉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