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过去的几年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到专业教育中,希望能够培养更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学生。
在实践中发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挑战。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专业教育,可以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研究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2 研究意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一个个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可以促进高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知识创新。
通过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入专业教育,可以促进跨学科、跨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推动教育现代化和创新化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对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高校资源整合和共享、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将会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融入专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通过对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其在专业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研究

53
教育文化论坛 2018 年 第 5 期
������高等教育������
所谓目的ꎬ就 是 人 们 在 特 定 的 情 境 下 有 所 行 动ꎬ 能 够预见不同行动所产生的不同结果ꎬ并利用预料的 事情指导行动ꎮ[ 5] 122 预见有三个作用:一是仔细地观 察特定的情 况ꎬ 注 意 达 到 终 点 的 手 段ꎬ 并 发 现 挡 路 的障碍ꎻ二是 提 出 运 用 手 段 的 恰 当 顺 序ꎬ 便 于 合 乎 经济的选择和安排ꎻ三是使人们能够选择可供选择 的办法ꎮ[5]112-113 预见行为表现出很强的主体性和控 制性ꎬ不同情境中的实践者对教育目的会产生不同 的解释和选择ꎬ这些差异也会体现在实践过程中ꎮ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考察和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 观察ꎬ其目的至少有以下三种表征形态ꎮ
自 2010 年国家正式提出创新创业教育ꎬ并将其 提升为国家行动以来ꎬ创新创业教育便成为高等教 育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ꎮ 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多方 面的探讨ꎬ主 要 涉 及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基 础 理 论、 发 展 现状、教育模 式、 经 验 与 启 示、 效 果 评 价、 创 新 教 育 与创业教育关系等ꎬ[1] 但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的 讨论并不多见ꎮ 就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实际 情况来看ꎬ仍存在诸多问题ꎮ 这些问题的存在ꎬ在 某种程度上与当前对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的认识有 待进一步澄清有关ꎮ
二、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在实践中的样貌
创新创业教育既不是源自我国文化传统ꎬ也不 是源自我国大学教育传统ꎮ 它是现代化过程中经 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共同结果ꎮ 作为我 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ꎬ创新 创业教育目的的定义和诠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ꎮ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和管理制度,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资源共享
与企业共享设备、技术、人才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
与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活 动。
推动创新创业项目
鼓励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创业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 能力和实践经验。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拓宽学生的视野和 知识面。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建立创新创业奖励机制
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创新成果奖等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 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提供创新创业资金支持
通过设立创业基金、提供贷款担保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资金支持 ,解决创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202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研究
目 录
• 引言 •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问题 • 对策一:优化课程体系 • 对策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对策三:完善实践平台建设 • 对策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创业成为推 动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创新能力 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3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策略,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 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同时,可以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以衡量学 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潜力,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进提供参考。
THANKS
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和评 估。
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创业教育日益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他们面对困难与挑战的能力,以及探索自身潜能的勇气。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定义和形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高校为学生提供创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
它可以包括创业课程的开设、创业实践的组织和创业讲座的举办等形式。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能力和技能,以提高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成功率。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指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能力。
它包括市场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风险判断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多个方面。
其中,市场分析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准确分析市场情况,判断市场需求。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团队合作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与他人协同工作,共同实现目标。
风险判断能力是指学生能够预测和评估创业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资源整合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为创业提供支持。
三、实证研究结果1. 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市场分析能力的影响市场分析能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能力。
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后,其市场分析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了解了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市场情况,为创业提供有益的建议。
2. 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影响创新思维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能力之一。
研究显示,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团队合作能力的影响创业往往需要团队合作来实现共同目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研究背景部分将探讨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比如传统专业教育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足,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等现象。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传统的专业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实践和实战能力的培养,两者融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业中不仅学到理论知识,还可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人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可以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和人才的共享,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及模式,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研究,深入剖析这种融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效果。
同时,通过总结已有成果,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建议和对策,旨在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促进高校教育体系的创新和完善,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战能力的优秀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挑战。
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研究课题开题论证报告

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研究课题开题论证报告1.1问题的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迫切要求,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
如何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是提出本课题的动机。
1.2课题界定我国的教育改革任重道远,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上我们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本课题在比较研究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对我国高校在实施鼓励创业的过程中给予科学客观的建议和启示。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仅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而是要面向全社会,针对哪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创业教育是目前国内外教育理论究研究和教育实践探索的一个崭新领域。
创业教育的概念最早提出于20世纪90 年代末。
从研究视角来看,基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视角的研究较为多见。
跨学科多维度的研究不多,但前沿新颖。
王年军(2012)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他用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SCP)、系统动力学理论框架对大学生创业团队结构、创业行为和创业绩效以及相互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探讨,富有开拓性。
创业主体层面的研究关注的是创业个体或团队的特征及其认知行为、智力资本,不同类型的创业者以及创业者与非创业者之间的比较等问题。
随着创业概念的延伸和扩展,创业主体层面的研究视角从个体或团队创业,到关注公司创业、非营利组织和公共机构创业以至社会创业。
对创业个体或团队,早期研究集中在谁是创业者以及创业者的基本职能、个性特征、行为特征等问题。
因为创业家与企业家之间的渊源关系,这种研究可以追溯到传统经济学里的企业家理论。
创新创业教育国内外研究综述

创新创业教育国内外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创新创业教育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分别对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探讨了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因素。
在总结了研究内容,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国内外研究、综述、教育研究现状、比较研究、案例分析、影响因素、总结回顾、展望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创新和创业的重要性。
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备受广泛关注。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各国也纷纷推出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在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不少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对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结合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有助于发现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究当前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其现状、特点和趋势,深入挖掘创新创业教育在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比较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差异,探讨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还将重点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探讨,深入剖析其成功经验和挑战,为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和分析,旨在为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国家竞争力做出贡献。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教育模式的研究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教育模式的研究
随着创新创业的兴起,高校教育模式也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逐渐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
为了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高校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创新思维、创意设计、创业管理、创新创业案例分析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通过实践环节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训、创业竞赛、创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创新和创业的技能。
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师制度。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实践相结合,高校可以设立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导师可以是高校教师、企业家、投资人等,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传授创新和创业经验。
第四,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评估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评价可以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成果、创业团队的发展等来进行,以此来衡量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种新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导师制度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方式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通过这些举措,高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探讨

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就业或创业中更加成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
因此,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的探讨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生需要更加实践的教育方式,而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的提出,则为这一需求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引入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如创业实训、创业实践基地等,高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对于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和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问题探讨、案例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的质量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改进。
研究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有助于发现问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
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探讨这种模式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指导高校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创新。
研究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未来发展前景,对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2. 正文2.1 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现状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高校开始意识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的与培养模式研究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的与培养模式研究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具体到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创新思维:艺术设计类大学生需要具备超前的、前瞻性的思维方式,能够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创新和创造。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
2. 培养实践能力:艺术设计类大学生需要拥有扎实的实践能力,能够将自己的创意付诸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创业生涯中能够实际操作,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现实。
3.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创新创业往往需要一个团队的努力,而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需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且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完成创新创业项目。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培养模式,包括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创业项目实践等多个方面。
1. 理论学习: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需要系统学习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相关政策法规、市场趋势等方面的知识。
理论学习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只有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游刃有余。
2. 实践能力培养: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艺术设计类大学生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能力培养。
这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公共艺术等多种方式的实践训练,以及与相关行业进行实习,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创业项目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包括创业项目实践。
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创业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掌握创业的实际操作技能。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研究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研究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二、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5)2.1 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 (5)2.2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6)2.3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7)三、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理论 (8)3.1 教学理念 (9)3.2 教学内容与方法 (9)3.3 教学评价与反馈 (10)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 (12)4.1 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13)4.2 创新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14)4.3 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进策略 (16)五、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17)5.1 师资队伍现状与挑战 (19)5.2 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19)5.3 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20)六、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 (21)6.1 实践教学的意义与现状 (23)6.2 实践教学的模式与途径探索 (24)6.3 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实例分析 (25)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环境研究与分析 (26)7.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环境概述与现状分析 (28)7.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环境的问题与挑战分析评估与未来展望分析30一、内容描述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本部分将阐述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目的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分析当前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后续教学研究提供背景信息。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通过对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等,为后续教学研究提供针对性的方向。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构建:探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方面。
通过分析现有理论成果,提出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实践基地等。
现代教育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现代教育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第一章绪论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创新创业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要素和重要保障。
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教育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和目标2.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高校为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所开设的教育课程、环境和活动。
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社会创新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人才,使其具备以下能力:(1)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主动思考问题,开阔思路,寻求创新解决方案;(2)创业意识和胆识:学生具备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信念和勇气,愿意承担风险;(3)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具备独立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第三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3.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情况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的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截至2020年,全国有超过1400所高校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同时也设立了大量的创业实践基地和科技孵化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创业机会。
3.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尽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初步进入良性轨道,但其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部分学校重视名义胜过实质,缺少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视和支持;其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并不高涨,不能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去实践;再次是对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认识和培养还存在偏差,有些学校创新创业脱离现实、缺乏实战,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顺利地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第四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4.1 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过分强调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的相关课程和活动。
这是基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他们具备在社会中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能力和素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方式,并提出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创新教育理论和创业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素养和创新精神。
创业教育理论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他们具备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创业的心理素质和创业的实践经验。
其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方式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设置创业实践项目,组织创业讲座和创业比赛等方式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同时,高校还可以与社会各界合作,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提供学生实践创新创业的机会和资源,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研究也应注重对教育效果的评估和调研。
通过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的测量,可以了解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依据。
同时,还需要对不同高校、不同学科以及不同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育模式和方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还需要关注社会环境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
当前社会经济变革迅速,互联网与科技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创新创业的浪潮。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使之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最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培训机会,鼓励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浅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及路径

浅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及路径当前高校注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舞高校生开展创新创业。
据此目的,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人才培育模式都发生了较大革新,将人才培育,创新研发,社会服务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重视将学问传授,理论学习向实际运用上转变,将研发成果快速转产,或者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用创业促进就业。
高校需要通过不断研讨与实践,摸索出符合当前高校状况与社会环境的教育路径,关心高校生创新创业,实现高校教育目的。
一、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当前社会愈发需要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企业。
高校担当着为社会培育合格人才的重要责任。
高校生就业问题严峻,社会需要创新型企业,两个缘由推动了高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舞高校生创业,并且向创新领域进展,运用高校生强大的学问技能,理论基础为创业活动注入新奇活力。
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将人才培育,科研工作,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注意学问转产,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创新创业为社会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
二、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一)要考虑教育部关于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部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其特别性:首先,教育的基础建立在同学自身自由的创业需求上,教育要关注同学的创业方向和自身专业背景;其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要注意实际应用,具备务实精神,要将胜利与失败的阅历教授给同学;再次,创新创业相关教材应当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最终,老师要为同学创新创业供应指导,服务于同学,教学过程要注意同学创业实践,将自身阅历教授给同学。
创新创业教育过程通过老师指导,同学自我教育,为同学积累创业的思想理念,学问技能和创业阅历,提升同学自身创业技能,为创业企业走向社会,立足于社会供应阅历指导[1]。
(二)考虑同学创业需求现状依据大量的讨论和调研得出结论,当前高校生群体中,盼望接受创业培?的占三成以上,具备剧烈的创业意愿的同学达10%,创业潜质较好,创业爱好深厚,具备肯定的创业条件的同学占5%,对于毕业一年至三年的创业同学进行调查,创业胜利率约为1%,要依据高校生群体的不同需求,开展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各高校纷纷探索和实践不同的教育模式。
本文将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实践效果。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
这种教育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市场竞争意识,为将来的创业和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比较1. 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美国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他们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开设创业课程、组建创业团队和提供创业资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2. 加拿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加拿大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他们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比赛、组织创业讲座和提供创业培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些高校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和推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三、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成效1.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一些高校在校园内建设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提供办公场所、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为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资源。
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创业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2. 创新创业竞赛的开展高校举办创新创业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创新成果的平台。
这种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热情,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与投资机构和创业者交流的机会,促进资源的对接。
3. 创新创业导师制度的建立一些高校引入创新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支持。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创新创业教育。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旨在为高校提供一些可行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一、背景介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通过课程设置、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导师指导等一系列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教育既能提供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竞争力。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是为了找到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和路径。
可以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不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和效果,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高校提供参考。
2.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是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育中的过程。
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同时,还可以邀请企业家、投资人等专业人士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创业资源,增加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
三、研究成果及实践效果1. 培养创新创业意识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能够了解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形成创新创业的意识。
他们能够主动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2.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实践项目和实践基地的创新创业实践,大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他们能够学会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融入社会创新创业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效果不仅仅体现在个人能力的提高,更体现在为社会的创新创业发展做出贡献。
一批批经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大学生能够成为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目前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实践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和方法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变革的加速,创新和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摇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并为高校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1.1 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提高就业竞争力在现代社会,求职市场竞争激烈,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更受企业的青睐。
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可以在大学阶段就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
同时,创业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决策能力,这些都是求职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素养。
1.3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创新人才能够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过创新创业,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为社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创新创业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他们在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变化,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2.1 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高校可以通过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来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创新创业课程可以涵盖创业理论、市场营销、商业计划书撰写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和实践探索。
2.2 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高校可以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
创业实践基地可以提供创业辅导、资源支持和创业指导等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2.3 创新创业大赛的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是一种有效的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
导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定量与 定性相结合
方法
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案例分析、 参与式评估等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课程的数量、质量、实践性、 与专业的融合程度等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活动的 数量和质量、学生参与度等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特点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前瞻性
注重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引领,培养学生具备前瞻性 思维。
实践性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创新创业 能力。
综合性
涉及多学科知识融合,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综 合素质。
个性化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指导和服务。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研究:(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模式是什 么?(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哪些问题与挑战?(3) 如何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 育的改革与发展?
CHAPTER
0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 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它强调通过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使学生具备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中应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鼓励校内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同时聘 请校外专家和企业高管担任兼职教师。
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
产学研合作
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 育教学能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 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加强高校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产 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
而高校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成为了当今教育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是着眼于探究如何在本科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能力和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形态的需要。
一、为何要重视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创新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源,而创业则是创新成果向市场和社会转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高校在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既是其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涵盖到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战略目标。
同时,社会也呼唤更多创新创业人才。
高校本科生是未来社会和经济的重要力量,对于这些人才的塑造和培养,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问题。
而由于高校本科教育拥有更长的学习周期,因此在本科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能力和素质,是更有必要和更有效的,也是更加关键的。
二、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现状和问题目前,众多高校都开展了创新创业的教育课程或活动,但是这些教育模式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模式单一、缺少创新性: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和活动采用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听讲、排练,然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在于过于机械和单一,缺乏创新性。
2.实践缺失、面向知识传递: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实践性和体验性。
很多活动是以知识传递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促进学生创意思维和实践创新的培养。
3.评价不准确、激励不足:评价和激励是教育中的两个方面,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也同样适用。
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表现,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合理;同时,激励手段也显得不足,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积极性。
三、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针对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教学方式如果不同于传统,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会更有帮助。
例如一些创业加速器、创新实验室,能够提供更具创新性和贴近应用场景的教育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研究作者:胡细根谢妮来源:《教育文化论坛》2018年第05期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已实践近二十年,仍存在诸多问题,不能满足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通过对隐藏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分析,发现创新创业教育目存在三种取向:国家取向、社会取向(含高等院校)和个体取向。
这三种取向因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存在内在冲突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难以达到互嵌和整合的效果。
创新创业教育的产出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个体,一切创新的根基是思想建构和个体具有改变框架的潜能。
基于思想建构取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调解实践中的冲突及整合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秩序,引导高等院校自我革新。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思想建构中图分类号:G78;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5-0053-04DOI:10.15958/ki.jywhlt.2018.05.010自2010年国家正式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其提升为国家行动以来,创新创业教育便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主要涉及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发展现状、教育模式、经验与启示、效果评价、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关系等,[1]但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的讨论并不多见。
就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与当前对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澄清有关。
一、问题提出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但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刘伟等(2014)在对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基础上,认为存在创新创业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得到与专业教育的同等地位,师资缺乏;课程体系不健全;政策不到位等问题。
[2]孙惠敏等(2016)同样指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缺乏、学生创业支撑体系不完善等。
[3]97-99张秀峰等(2017)的最新调查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创业教育课程未能很好地融入教学体系、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节同质化严重、创业环境不够完善、创新创业的兴趣还需进一步激发等问题。
[4]在进行原因和对策分析时,多数文献就事论事,未能超越原有框架下的具体情境,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的現实困境。
至此,有必要对创新创业教育到底为何,即创新创业教育目的进行审视和厘析。
二、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在实践中的样貌创新创业教育既不是源自我国文化传统,也不是源自我国大学教育传统。
它是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共同结果。
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的定义和诠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目的,就是人们在特定的情境下有所行动,能够预见不同行动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利用预料的事情指导行动。
[5]122预见有三个作用:一是仔细地观察特定的情况,注意达到终点的手段,并发现挡路的障碍;二是提出运用手段的恰当顺序,便于合乎经济的选择和安排;三是使人们能够选择可供选择的办法。
[5]112-113预见行为表现出很强的主体性和控制性,不同情境中的实践者对教育目的会产生不同的解释和选择,这些差异也会体现在实践过程中。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考察和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观察,其目的至少有以下三种表征形态。
(一)国家取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将“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视为“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及“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这几乎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的合法性源泉和正当性表述。
不可否认,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出台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就业压力有着内在的联系,张显的是工具理性,功利性明显(孙惠敏等,2016)。
[3]96创新创业教育因应国家解决就业压力的外在紧张,从而成为倒逼高校变革、试图转化为高校内在紧在的一种介质,但高校对这种介质明显缺乏前提性准备。
(二)社会取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大批能适应时代特征与发展需要的开创型人才;[6]也有学者认为应从低到高分层培养具有良好创业素质的社会公民、自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以及新型企业的创办者。
[7]另有学者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等能力素养的培养角度,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形成强烈的创业动机和意愿。
[8]这些观点的共同点是社会取向,其理论假设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一种服务于特殊目的的特殊教育,而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分。
这种特殊教育目的观更是遭到高校的抵制,因为在高校看来,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和操作模式,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容易让自己等同于职业培训,尤其是坚持学术取向的高校更是如此。
(三)个体取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就个体而言,国家取向和社会取向均是外在目的,将个体视为工具,忽视个体自身的适切性和自恰性。
为此,有学者指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面向每一个人,必须正视教育培养中的“个体维度”。
[9]当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目的进入学校教育系统中时,学校虽然面向群体,但个体常在其中被忽略不计。
忽视个体维度的创新创业教育可能造成两种结果,一是有意无意地排挤具有创造潜能的个体,二是驯服个体的独特思维与创造冲动,反而与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宗旨相背离。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成为一种普适型的教育,而非特定人群的独享,这样才能真正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保持一致。
经过上面的分析,已基本明了创新创业教育历经二十年仍困难重重的症结所在。
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的三种表征形态表达的是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国家强调的是解决就业问题;高校要求的是沿袭传统学术惯习,不被“降格”为职业培训,却又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化发展需求。
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的这种内在冲突性致使其在运行上存在三大断层,即“目标设定与教育实施断层”、“教育实施与效果评价断层”及“效果评价与调整改进断层”。
[10]创新创业教育在现实中所遭遇的一切实践困境,均可以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的审视而获得理解。
国家取向和社会取向的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有其生长的土壤和合法性,但是无法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论问题;个体取向的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易在群体社会中遭遇伦理性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
这些不可调和的矛盾表明必须超越创新创业教育现有的目的解释框架,才可能获得新的洞见。
三、思想建构取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早期以创办新企业、获得利润为目标,在演变过程中,内涵已有了极大的拓展。
除保留原有的创办新企业,冒险精神和创设新岗位外,创业已成为现代公民的核心能力,这种能力确保将想法付诸行动,使个体更有创造力和自信心,[11]创新创业教育亦因此而发生根本性变化。
纽曼(2016)认为个体的核心能力是心智训练的结果,是“一种分析的、整理的、起协调作用的过程”,[12]119思想建构便是其目的。
[12]133思想建构恰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灵魂,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指向个体的思想建构,这既是由人的有限理性及个体所处的风险社会情境决定的,也与我国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宗旨吻合,更为重要的是,其能从根本上跳脱不同主体利益冲突的巢窠。
(一)有限理性就创新创业这一社会事实而言,创新是前提,创业是结果。
市场经济社会中,创新为创业提供智力推动,创业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过程和手段。
市场经济形成的前置性条件是,每个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社会进步是由异质性的个体之间的知识竞争而推动的。
我国之所以要求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同质化的高等教育向市场输出了太多的同质化人才,一方面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一方面加剧就业困境,让社会风险日益累积,危及社会稳定和良性发展。
高等教育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保护个体的思维活力,创造异质性思维品质生存与发展的思维环境,使个体通过高等教育获得创新思维能力和掌握创新思维的工具及方法。
(二)风险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提供极大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对自然和社会生态的破坏。
来自自然界的风险日益增多,人类在应对自然风险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更加不可测的社会风险,有学者将此种形态的社会称之为风险社会。
[13]风险社会中,人类原有的共同体如家庭、单位、阶级等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式微,个体原有的庇护机制不再发挥有效作用,风险已分配到个体身上,这一点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
大学毕业生出路由计划安排走向市场调节即是如此,国家在放宽个体自由的同时,从个体生活领域中退场,由个体承担与自己生存相关的一切事务。
个体应对风险社会的能力和品质便成为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教育就是“为生活所进行的准备”,必须培养人们日常生活的能力、应对风险社会中不确定性的能力及反思性能力,使个体具有“改变框架”的潜能。
[14](三)核心素养的本质是思想建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国家的“双创”战略输送创新型人才。
崔允漷(2016)认为核心素养的实质是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角度界定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形象,[15]学习结果则是个体思维的产物。
柳夕浪(2014)认为个人成功地应对情境中的挑战,需要知识、能力、态度之整合与情境间的因应互动体系;核心素养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
[16]李艺(2015)等认为核心素养的实质上是获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7]钟启泉(2016)认为“核心素养”的核心在于重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问题所必须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
[18]辛涛(2016)等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19]不难看出这些论述的共同点均是指向个体独特思维品质的培养和个体思想的建构。
四、以思想建构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保持国家创新活力的动能国际经验充分显示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的思想建构取向。
潘燕萍(2016)通过对日本东京大学与九州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发现,教育的宗旨在于长期育人,重视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0]美国更是构建了创新国家战略体系,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和研究生的所有正规教育,形成了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注重创新创业的精神培育和价值引领,[21]以之为应对经济危机的良方。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趋势,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自下而上,首先由商学院发起,逐渐扩展到全校范围的各个学院,上升到高校战略层面,再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二是由功利化教育观向非功利化教育观转变;三是由精英化教育向全校性教育转变,为所有学生提供创业教育机会;四是内创性、社会创业教育日益受重视,不再以创办企业为唯一目标,而是强调培养个体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