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地震作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荷载和地震作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荷载和地震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e9276c3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4.png)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是研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包括位移、速度、加速 度和内力等反应。通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可以确定结构的动力特性、地震 作用效应以及结构薄弱环节。
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是根据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和建筑物的使用要求,采取相应的抗震措 施,包括场地选择、地基处理、结构体系选择、构造措施等,以满足建筑物 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
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对结构进行离散化分析, 得到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位移等 响应,并进行组合计算。
03
地震作用分析
地震作用特点及影响因素
地震作用随震源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地震作用随场地土质的承载能力增加而减小;
地震作用随震中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地震作用随建筑物高度增加而增加。
地震烈度指标和地震动参数
04
高层建筑结构荷载和地震作用精细化设计
基于性能的设计理念和原则
基于性能的设计理念
强调结构设计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以结构性能为核心,综合考虑结构安 全性、使用性能和耐久性等多方面因素。
基于性能的设计原则
采用合理、有效的设计方法和措施,提高结构性能指标,降低结构安全风险和经 济成本,实现结构设计的高效、经济和安全。
可变荷载
包括楼面活荷载、风荷载、雪荷 载等,其数值随时间变化且与结 构使用性能有关。
偶然荷载
包括地震作用、爆炸力、撞击力等 ,其数值巨大、作用时间短暂,具 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
结构荷载效应组合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结构或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状态,需要进行承载 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荷载和地震作 用》
高层建筑地震作用时程分析法计算要点
![高层建筑地震作用时程分析法计算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927771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6.png)
建筑技术开发Build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第48卷第5期2021年3月(1 )髙度不超过40 m 且以剪切变形为主并且质点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的结构(2)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1 >不满足底部剪力法适用条件(2)高层建筑(3)质M 和刚度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超过 100 m 的髙层应采用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方法(CQC )(4) _度大于24m 的楼盖、跨度大于12 m 的转换与连抹结构、悬挑长度大于5 m 的悬挑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 (丨)特别不规则的结构(2)甲类建筑(3 ) 7-9度时,髙规所列高度的乙丙类建筑 | (4)不满足高规所列高度的竖向不规则结构)(8 )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跨度大于120m 或长度大于300m 或悬臂大于40m ),7度III 和IV 类场地和8、9度时,用此法计算i f f B 级高度高层、混合结构和复杂高层建筑竖向)[静力法1—取结构或构件重力的一定百分数作为竖向地震作用地震作用计算方法J 1反应谱法按阵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竖向地震作用f 百分数法规定结构或构件所受到的竖向地震作用为水平地震作用的某一百分数图1地震作用计算方法2.4 反应谱不同振型分解法采用的是考虑了震动强度与平均频谱特性的 设计谱,时程分析法全面反映了地震动强度、谱特征与持续时间三要素。
|(5) B 级高度的高层、混合结构和复杂高层建筑||(6)结构顶层取消部分墙.柱形成的空旷房间时1(7 >跨度大于24m 的楼盖,跨度大于12tn 的转换与连体结构.悬桃长度大于5m 的悬挑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高层建筑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包括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 反应谱法(以下简称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以下简称时程 法)、弹塑性静力或动力分析法、静力法及百分数法。
其中底部剪力法和反应谱法是基本方法,时程分析法则是高层建筑 地震作用计算中有效的补充计算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三章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三章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ae215770029bd64793e2c00.png)
2
max
1
Tg
2021/3/7
结构抗震设计
16
设计特征周期
规范规定,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将地震动反应
谱特征周期Tg,取名为“设计特征周期”。
设计特征周期的值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环境 确定。(所谓地震环境,是指建筑物所在地区及周围 可能发生地震的震源机制、震级大小、震中距远近以 及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场地条件等。)
式中 k11——使质点1产生单位位移而质点2保持不动时,
在质点1处所需施加的水平力; k12——使质点2产生单位位移而质点1保持不动时,
在质点1处引起的弹性反力; c11——质点1产生单位速度而质点2保持不动时,
在质点1处产生的阻尼力; c12——质点2产生单位速度而质点1保持不动时,
在质点1处产生的阻尼力;
在进行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时, 除了少数质量比较集中的结构 可以简化为单质点体系外,大 量的多层和高层工业与民用建 筑、多跨不等高单层工业厂房 等,质量比较分散,则应简化 为多质点体系来分析,这样才 能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果。
一般,对多质点体系,若 只考虑其作单向振动时,则体 系的自由度与质点个数相同。
1、两自由度运动方程的建立 2、两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运动微分方程组 3、两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自由振动 三、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自由振动 1、n自由度体系运动微分方程组 2、n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自由振动 四、振型分解法 1、两自由度体系振型分解法 2、n自由度体系振型分解法
2021/3/7
结构抗震设计
21
一、多质点和多自由度体系
15
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地震作用
![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地震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80b6980284254b35effd3489.png)
4、风振系数 z
1)风速特点: 风速的变化可分为两部分:一种是长周期的成分,其值一般在10min以上;另一种 是短周期成分,一般只有几秒左右。因此,为便于分析,通常把实际风分解为平均风 (稳定风)和脉动风两部分。稳定风周期长,对结构影响小;脉动风周期短,对结构 影响大。
2)风的动力效应:对于高度较大、刚度较小的高层建筑,脉动风压会产生不可
2)定义:风荷载体型系数是指风作用在建筑物表面所引起的压力(吸力)与原 始风速算得的理论风压的比值。
3)特点:风荷载体型系数一般都是通过实测或风洞模拟试验的方法确定,它 表示建筑物表面在稳定风压作用下的静态压力分布规律,主要与建筑物的体型与尺 度有关。
3.2 风荷载
+0.8 -(0.48+0.03H/L)
0.8+1.2/n1/2
3)计算:在计算风荷载对建筑物的整体作用时,只需按各个表面的平 均风压计算,即采用各个表面的平均风荷载体型系数计算。
4)风荷载体型系数的确定:根据设计经验和风洞试验 (1)单体风压体型系数
例:
-0.6
当表面粗糙时取μs = 0.8
-0.6
3.2 风荷载
(2)群体风压体型系数 对建筑群,尤其是高层建筑群,当房屋相互间距较近时,由于漩涡
第3章 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地震作用
高层建筑结构主要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
1)竖向荷载
恒荷载 活荷载
2)水平荷载
风荷载 地震作用
与多层建筑结构有所不同,高层建筑结构—— 1)竖向荷载效应远大于多层建筑结构; 2)水平荷载的影响显著增加,成为其设计的主要因素; 3)对高层建筑结构尚应考虑竖向地震的作用。
3.1 竖向荷载
3.1 恒荷载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c67288c1ddccda38376baff6.png)
第四节水平地震作用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本设计建筑高度为23.95m,以剪切表形为主,且质量和高度均匀分布,故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首先需要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
屋面处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和构件自重标准值楼面处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和构件自重标准值+0.5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其中结构和构件自重取楼面上、下各半层高度范围内(屋面处取顶层1/2)的结构和构件自重。
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件自重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设计时顶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包括:屋面恒载,纵、横梁自重,半层柱自重,女儿墙自重,半层墙体自重。
其他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包括:楼面恒载,50%楼面均布活荷载,纵、横梁自重,楼面上、下各半层的柱及纵、横墙体自重。
一、楼层总量取6轴框架左侧3000mm宽度和右侧3000mm宽度的楼层的重量进行近似计算第9标准层:1.梁重量⑴截面尺寸:b×h=300mm×600mm线荷载:25×0.3×(0.6-0.12)+0.04×(0.6-0.12)×17=3.93KN/m=3.93×(4+3)=27.51 KNG1⑵截面尺寸:b×h=250mm×500mm线荷载:25×0.25×(0.5-0.12)+0.04×(0.5-0.12)×17=2.63KN/m=2.63×3×4 =31.56 KNG2(3)截面尺寸:b×h=200mm×450mm线荷载:25×0.2 ×(0.45-0.12)+0.04×(0.45-0.12)×17=1.87KN/m =1.87×6 =11.22 KNG3(4)截面尺寸:b×h=300mm×650mm线荷载:25×0.3 ×(0.65-0.12)+0.04×(0.65-0.12)×17=4.34KN/m =4.34×8 =34.72 KNG42.柱重量= (6.01×3)×(1.8/2-0.12)=27.18KNG53.板重量G=5.0×14×3 =210KN64.墙重量=6.3×(2×3+6)+3×2+5.1×1.15/2×8+5.1×0.6×4+5.1×G71.3/2×3=120.95KN5.活载: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3要求屋面板的活载组合值系数为0,故:=0G8则第9层楼面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27.51+31.56+11.22+34.72+27.18+210+120.95=508.14 KN 7第8标准层:1.梁重量⑴截面尺寸:b×h=300mm×600mm线荷载:25×0.3×(0.6-0.12)+0.04×(0.6-0.12)×17=3.93KN/m=3.93×8=31.44 KNG1⑵截面尺寸:b×h=250mm×500mm线荷载:25×0.25×(0.5-0.12)+0.04×(0.5-0.12)×17=2.63KN/m=2.63×(3×5+6+4)=65.75 KNG2(3)截面尺寸:b×h=200mm×450mm线荷载:25×0.2 ×(0.45-0.12)+0.04×(0.45-0.12)×17=1.87KN/m G=1.87×(3×5) =28.05 KN32.柱重量G= (6.01×3)×(2.0/2+1.8/2-0.12)+6.01×(1-0.12)=69.38KN43.板重量=5.0×3×(6+1.5+14)=322.5KNG54.墙重量G= (3+12)×5.1/2+(3+14)×6.1/2+3×10.5/2+3×1.1/2=107.5KN65. 活载: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3要求屋面板的活载组合值系数为0 ,故:= 0G7则第8层楼面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31.44+65.75+28.05+151.2+322.5+107.5 =624.62KN8第7标准层:1.梁重量⑴截面尺寸:b×h=300mm×600mmG=4.2×8=33.6KN1⑵截面尺寸:b×h=250mm×500mmG=2.86×(3×4+6+4)=62.92KN2(3)截面尺寸:b×h=200mm×450mm=2.06×(3×2+6) =24.72KNG32.柱重量G= 6.01×1×4+(8.35×2+13.25×2)×(3.6/2-0.1)=116.64KN43.板重量=3.4×(3×14)+3.6×(3×4)=220KNG54.墙重量=(3+18)×6.1/2+3×3/2+3×10.5/2+3×1.1×0.5+3×G6(4.5+9.7+10.5+10.5+6.1) ×0.5+10×12.2/2+6.5×10.3×0.5+5×12.4×0.5+6×9.7×0.5+2.5×10.4×0.5=315.48KN5. 活载: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3要求楼面板的活载组合值系数为0.5,故:G=〔2.0×(3.0×14)+ 2.5×(3×4)〕×0.5=32KN7则第7层楼面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33.6+62.92+24.72+116.64+220+315.48+32=805.36 KN7第6标准层:1.梁重量⑴截面尺寸:b×h=300mm×600mm=4.2×8=33.6KNG1⑵截面尺寸:b×h=250mm×500mmG=2.86×(3×7+6+4)=88.66KN2(3)截面尺寸:b×h=200mm×450mm=2.06×(3×6+6+2.5×3) =64.89KNG3(4)截面尺寸:b×h=200mm×300mm=1.21×1 =1.21KNG42.柱重量= (8.35×2+13.25×2)×(3.6/2+3.6/2-0.1)=151.2KNG53.板重量G=3.6×(3×14+3×8+0.5×6)+3×(3×4)+3.4×2.5×3.5=314.15KN64.墙重量=3×(10.5+10.5+6.1)+12.2×10+9.7×6+12.4×2.5×2+9.7×3G7×0.5+10.4×2.5×0.5+3×(2+6.3) ×0.5+10.3×6.5×0.5+8.1×1+11.8×6×0.5+3×4.5×0.5+3×8.5×0.5+5.5×6×0.5+10.5×6×0.5+10.8×3×0.5=524.18KN5. 活载: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3要求楼面板的活载组合值系数为0.5,故:=〔2.0×(3×4+2.5×3.5+3×14)+2.5×(3×11.5+0.5×6)〕×0.5=109.63KN G8则第6层楼面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33.6+88.66+64.89+1.21+151.2+314.15+524.18+109.63=1287.5KN 6第5标准层:1.梁重量⑴截面尺寸:b×h=300mm×600mm=4.2×8=33.6KNG1⑵截面尺寸:b×h=250mm×500mmG=2.86×(3×7+6+4)=88.66KN2(3)截面尺寸:b×h=200mm×450mm=2.06×(3×6+6+2.5×2) =59.74KNG3(4)截面尺寸:b×h=200mm×300mmG=1.21×1 =1.21KN42.柱重量G= (8.35×2+13.25×2)×(3.6/2+3.6/2-0.1)=151.2KN53.板重量G=3.6×(3×8+ 0.5×6)+ 3.4×(3×19.5+2.5×3.5)=325.85K64.墙重量G=5.5×6+10.5×12+10.8×3+4.6×3+6.1×3+12.4×2.5×2+8.17×1+12.2×10+11.8×6+9.7×6=544.6KN5. 活载: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3要求楼面板的活载组合值系数为0.5,故:G=〔2.0×(3×19.5+2.5×3.5 )+2.5×(3×8+0.5×6)〕×0.5=101KN10则第5层楼面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33.6+88.66+59.74+1.21+151.2+325.85+544.6+101=1305.86KN 5第4标准层:1.梁重量⑴截面尺寸:b×h=300mm×600mm=4.2×8=33.6KNG1⑵截面尺寸:b×h=250mm×500mm=2.86×(3×7+6+4)=88.66KNG2(3)截面尺寸:b×h=200mm×450mmG=2.06×(3×6+6+2.5×2) =59.74KN3(4)截面尺寸:b×h=200mm×300mm=1.21×1 =1.21KNG42.柱重量= (8.35×2+13.25×2)×(3.6/2+3.6/2-0.1)=151.2KNG53.板重量G=3.6×(3×8+ 0.5×6)+ 3.4×(3×19.5+2.5×3.5)=325.85K64.墙重量=(5.5×6+10.5×12+10.8×3+4.6×3+6.1×3+12.4×2.5×2+8.1×1+12.2 G7×10+11.8×6+9.7×6) ×0.5+(5.5×6+10.5×12+4.6×3+6.1×3+12.4×2.5×2+8.1×1+12.2×4+11.8×6+9.7×6+12.4×6) ×0.5=491.8KN5. 活载: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3要求楼面板的活载组合值系数为0.5,故:G=〔2.0×(3×19.5+2.5×3.5 )+2.5×(3×8+0.5×6)〕×0.5=101KN 10则第4层楼面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33.6+88.66+59.74+1.21+151.2+325.85+491.8+101=1253.06KN 4第3标准层:1.梁重量⑴截面尺寸:b×h=300mm×600mm=4.2×8=33.6KNG1⑵截面尺寸:b×h=250mm×500mm=2.86×(3×6+6+4)=80.08KNG2(3)截面尺寸:b×h=200mm×450mm=2.06×(3×6+6+2.5×2) =59.74KNG3(4)截面尺寸:b×h=200mm×300mmG=1.21×1 =1.21KN4(5)截面尺寸:b×h=250mm×550mm=3.44×3 =10.32KNG52.柱重量G= (8.35×2+13.25×2)×(3.6/2+3.6/2-0.1)=151.2KN63.板重量=3.6×(3×8+ 0.5×6)+ 3.4×(3×19.5+2.5×3.5)=325.85KNG74.墙重量=(5.5×6+10.5×12+10.8×3+4.6×3+6.1×3+12.4×2.5×2+8.1×1+12.2 G8×10+11.8×6+9.7×6) ×0.5+(5.5×6+10.5×12+4.6×3+6.1×3+12.4×2.5×2+8.1×1+12.2×4+11.8×6+9.7×6+12.4×6) ×0.5=491.8KN5. 活载: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3要求楼面板的活载组合值系数为0.5,故:=〔2.0×(3×19.5+2.5×3.5 )+2.5×(3×8+0.5×6)〕×0.5=101KN G9则第1层楼面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33.6+80.08+59.74+1.21+10.32+151.2+325.85+491.8+101=1254.8KN 3第2标准层:1.梁重量⑴截面尺寸:b×h=300mm×600mmG=4.2×8=33.6KN1⑵截面尺寸:b×h=250mm×500mm=2.86×(3×7+6+4)=88.66KNG2(3)截面尺寸:b×h=200mm×450mm=2.06×(3×6+6+2.5×2) =59.74KNG3(4)截面尺寸:b×h=200mm×300mmG=1.21×1 =1.21KN42.柱重量= (8.35×2+13.25×2)×(3.6/2+3.6/2-0.1)=151.2KNG53.板重量G=3.6×(3×8+ 0.5×6)+ 3.4×(3×19.5+2.5×3.5)=325.85K64.墙重量=5.5×6+10.5×12+10.8×3+4.6×3+6.1×3+12.4×2.5×2+8.1G7×1+12.2×10+11.8×6+9.7×6=544.6KN5. 活载: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3要求楼面板的活载组合值系数为0.5,故:=〔2.0×(3×19.5+2.5×3.5 )+2.5×(3×8+0.5×6)〕×0.5=101KNG8则第2层楼面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33.6+88.66+59.74+1.21+151.2+325.85+544.6+101=1305.86KN 2第1标准层:1.梁重量⑴截面尺寸:b×h=300mm×600mm=4.2×8=33.6KNG1⑵截面尺寸:b×h=250mm×500mm=2.86×(3×7+6+4)=88.66KNG2(3)截面尺寸:b×h=200mm×450mm=2.06×(3×6+6+2.5×2) =59.74KNG3(4)截面尺寸:b×h=200mm×300mm=1.21×1 =1.21KNG42.柱重量G= (8.35×2+13.25×2)×(3.6/2+5.2 -0.1)=298.08KN53.板重量=3.6×(3×8+ 0.5×6)+ 3.4×(3×19.5+2.5×3.5)=325.85KG64.墙重量=(5.5×6+10.5×12+10.8×3+4.6×3+6.1×3+12.4×2.5×2+8.1G7×1+12.2×13+11.8×6+9.7×6)×0.5+(7.9×6+14.5×10+12.9×6+6.8×3+14.7×2.5×2+12.8×2.5+8.6×3+12.1×6+14.1×6+10×1)×0.5=584.95KN5. 活载: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3要求楼面板的活载组合值系数为0.5,故:=〔2.0×(3×19.5+2.5×3.5 )+2.5×(3×8+0.5×6)〕×0.5=101KNG8则第1层楼面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33.6+88.66+59.74+1.21+185.76+325.85+584.95+101=1493.09KN 1二、荷载分层总汇顶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包括:屋面恒载,纵、横梁自重,半层柱自重,半层墙体自重。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现状及措施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现状及措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64d156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3.png)
05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优化 建议与发展方向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优化建议
优化结构体系
加强构件设计
采用合理的结构体系,如框架-核心筒结构 、筒中筒结构等,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 抗震性能。
对关键构件进行详细设计,如梁、柱、墙 等,确保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延性,以 防止构件在地震中发生破坏。
考虑地震动特性
高层建筑结构的消能减震措施
阻尼器
通过在建筑物结构中设置阻尼器,吸 收和消耗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地震 反应。
调谐质量阻尼器
通过在建筑物顶部设置调谐质量阻尼 器,利用地震时产生的惯性力来抵消 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
高层建筑结构的加固措施
抗震加固
通过加强结构构件的连接和支撑 ,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
02
高层建筑在地震中容易产生过大 的加速度和位移,导致结构破坏 和倒塌。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采取合理的建筑结构 形式和体系,增强结 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
考虑地震动特性,采 取有效的抗震措施, 如隔震、减震等。
提高结构构件的强度 和刚度,确保构件之 间连接的可靠性和稳 定性。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细化,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绿色环保
注重绿色环保理念,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 技术,降低高层建筑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 的能耗和环境影响。
多元化结构体系
探索和发展多种结构体系,以满足高层建 筑多样化的功能和造型需求,同时提高结
构的抗震性能。
跨学科合作
加强与地震工程、岩土工程等相关学科的 合作,共同研究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 关键技术和方法,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国内外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和标准不断完善,强调结构的 性能设计和细部构造。
高层建筑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和偶然偏心适用条件
![高层建筑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和偶然偏心适用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3aee0d227916888486d7fd.png)
高层建筑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和偶然偏心适用条件一、规范条文抗规5.1.1条规定: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抗规5.2.3条规定: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时,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榀,其地震作用效应应乘以增大系数。
一般情况下,短边可按1.15采用,长边可按1.05采用;当扭转刚度较小时,宜按不小于1.3采用。
5.2.3条文说明中提到:对于平面规则的建筑结构,国外的多数抗震设计规范也考虑由于施工、使用等原因所产生的偶然偏心引起的地震扭转效应及地震地面运动扭转分量的影响。
本次修订要求,规则结构不考虑扭转耦联计算时,应采用增大边榀结构地震内力的简化处理方法。
高规JGJ3-2002第3.3.2条(强制性条文)规定,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高规JGJ3-2002第3.3.3条规定,计算单向地震作用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高规JGJ3-2002第 4.6.3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 之注:楼层层间最大位移△u以楼层最大的水平位移差计算,不扣除整体弯曲变形。
抗震设计时,本条规定的楼层位移计算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高规JGJ3-2002第4.3.5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
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荷载和地震作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荷载和地震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8096d50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6f.png)
为了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可以采取多重抗震措施, 如设置抗震隔离层、采用隔震支座、安装消能器等。
抗震加固
对于已经建成的老旧高层建筑,如果其抗震性能不足,需 要进行抗震加固。常用的抗震加固方法包括增大截面法、 粘贴钢板法、碳纤维加固法等。
04
结构设计实例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
建筑高度
上海中心大厦高度达 632米,是中国第一高
结构反应
02
结构反应是指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内力分布情况。
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03
通过对结构反应的分析,评估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确定是否
需要进行抗震加固或采取其他措施。
抗震设计方法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一种以结构性能目标为导向的抗震 设计方法,通过对不同性能目标下的结构反应进行分析和 评估,选择最优的抗震设计方案。
高层建筑未来发展方向
超高层建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高层建筑的高度将不断增加,超高层建筑将成为一种新的发展 趋势。
绿色化建筑
未来高层建筑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采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材料,降低能耗和环境 影响。
智能化建筑
未来高层建筑将更加注重智能化设计和管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提高 建筑的智能化水平和运营效率。
结构设计的优化建议
精细化设计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需要更加精细化,考虑更多的因素,如风荷载 、地震作用、材料性能等,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智能化设计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和优化 ,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创新性设计
鼓励采用新的结构形式和材料,以及新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提高高层 建筑的结构性能和经济效益。
新抗震规范——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新抗震规范——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https://img.taocdn.com/s3/m/6eddf91052d380eb62946dbf.png)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5.1 一般规定5.1.1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2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它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4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5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应视结构形式和支承条件,分别按单点一致、多点、多向或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注:8、9度时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应按有关规定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说明】本次修订,拟明确大跨空间结构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
1、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指,跨度大于120m、或长度大于300m、或悬臂大于40m的结构。
2、关于结构形式和支承条件(1)周边支承空间结构,如:网架、单、双层网壳、索穹顶、弦支穹顶屋盖和下部圈梁-框架结构,当下部支承结构为一个整体、且与上部空间结构侧向刚度比大于等于2时,应允许采用三向(水平两向加竖向)单点一致输入计算地震作用;当下部支承结构由结构缝分开、且每个独立的支承结构单元与上部空间结构侧向刚度比小于2时,应采用三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2)两线边支承空间结构,如:拱,拱桁架;门式刚架,门式桁架;圆柱面网壳等结构,当支承于独立基础时,应采用三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3)长悬臂空间结构,应视其支承结构特点,采用多向单点一致输入、或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3、关于单点一致输入仅对基础底部输入一致的加速度反应谱或加速度时程进行结构计算。
4、关于多向输入沿空间结构基础底部,三向同时输入,其地震动参数(加速度峰值或反应谱峰值)比例取:水平主向:水平次向:竖向= 1.00:0.85:0.65。
从地震灾害看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从地震灾害看高层建筑结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d6131f33169a4517623a313.png)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从地震灾害看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从震害教训看多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周森(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摘要:统计了1920s以来历次对建筑影响较大的地震的震害情况,对其震害原因进行了分类归纳。
汇总了较为宏观的与总体建筑方案、结构布置以及与结构控制有关的概念设计的重要内容,并针对性地将震害原因与相关概念设计联系起来。
本文工作为多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进一步提高对概念设计清晰的认识,并减少引起震害的因素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震害情况;原因分类;概念设计;联系中图分类号:TU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作者简介:周森(1986~),河南南阳人,从事于岩土工程地下结构设计方法与风险评估的研究。
E-mail:beihai_1986@Conceptual design in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ismic damageZhou Sen(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 Transport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Abstract:The earthquakes which had happened since the 1920s imposing major damage on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were collect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ismic damage were classified.The conceptual design concerning with building program,arrangement of structures and components was presented in details in correspondance with the factors of seismic damage.The contents of study may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ose who are engaged in structual design.Key words:seismic damage;classified reasons;conceptualdesign;correspondance0 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世界上的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等三大地震带。
地震作用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地震作用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bcd2fdc647d27284a735139.png)
要求。一般情况6~8度时,提高1度进行抗震设防, 9度时应比9度设防更高的要求。
3.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
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4.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具体规定除外),地震
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抗震措施可 适当降低,但6度抗震时不降低。 5.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特殊要求外,一般情况 下对乙类、丙类和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 平面规则的建筑结构,中国《抗震规范》规定当规则结构 不考虑扭转藕联计算时,应采用增大边榀结构地震内力的 简化方法考虑由于施工、使用等原因所产生的偶然偏心引 起的地震扭转效应及地震地面运动转动分量的影响。
▪ 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榀,其地震作用效应可乘以 增大系数。一般情况下,短边可按1.15采用,长边可按 1.05采用;当扭转刚度较小时,宜按不小于1.3采用。
2. 突出屋面小房间的地震作用
1)反应特点
▪ 质量和刚度突然变小,地震时产生鞭端效应而使 其地震反应急剧增大;震害也表明,突出屋面的 小房间在地震中破坏较为严重。
▪ 严格地说,对带有突出屋面小房间的房屋结构, 底部剪力法已不再适用,应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 法计算其水平地震作用。
2)实际情况简化处理
3) 时程分析法适用情况: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 建筑和P97表5.2所列的高层建筑。
4. 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计算应注意以下问题:
▪ 满足地震动三要素: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时 间均要符合规定,频谱特性可根据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所处的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确定。
▪ 输入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持续时间,不论实际的地震 记录还是人工模拟的波形,一般为结构周期的5~10倍。
结构地震作用及响应
![结构地震作用及响应](https://img.taocdn.com/s3/m/c623b40d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2b.png)
结构地震作用及响应3.1 概述使结构产生内力或变形的原因称为“作用”,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
各种荷载(如自重、风载等)属于直接作用,而各种非荷载作用(如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基础沉降等)为间接作用。
结构地震反应由地震动导致的结构惯性力引起,因此地震作用属于间接作用。
地震作用与一般荷载的区别在于:地震作用不仅与地震动本身有关,而且与结构的动力特性(如自振周期、阻尼等)也有关。
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形及结构运动加速度与速度等统称为结构地震反应。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主要包括地震作用的确定和结构抗震计算方法等。
地震反应分析和结构抗震理论是近一百年来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由于结构地震反应决定于地震动和结构动力特性,因此,地震反应分析也随着人们对两方面的认识而发展。
根据计算理论的不同,地震反应分析理论可划分为静力理论、反应谱理论和动力理论三个阶段。
1)静力理论阶段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形成抗震理论并用于抗震设计的国家。
由于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其国土均属于强震区,地震活动频繁,导致日本的抗震研究和理论发展也较早。
早在19世纪末期,日本就已开始震害预防研究。
20 世纪20 年代,在吸取了日本关东地震和其他地震经验的基础上,大森房吉、佐野利器等即提出静力计算法来近似分析地震反应。
静力理论的基本假设为:①将结构视为刚体;②假设各质点的振动加速度均等于地面运动加速度。
结构所受到的地震作用为其质量与地面运动加速度的积,即将结构的自重乘以水平烈度系数来确定水平方向地震作用的最大值,按静力均匀施加于结构的各个部位,进行静力分析。
由于该方法考虑质点振动加速度仅与地面运动加速度即烈度相关,所以又称为烈度法。
静力法忽略了地震作用与结构动力特性的相关性、结构为非刚性等关键特性,所求出的结构地震作用有较大的误差,仅适用于固有周期极短(T<0.2 s)的结构。
但静力法的产生在工程结构抗震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解决了结构抗震理论从无到有的问题。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荷载和地震作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荷载和地震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c61b17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e6.png)
要点三
温度变化的取值标准
根据现行国家规范和标准,结合结构 设计实际情况确定温度变化值。
土壤-结构相互作用
土壤-结构相互作用的概念
土壤-结构相互作用是指高层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侧向力和垂直向下的 重力。
土壤-结构相互作用对高层建筑结构的影响
土壤-结构相互作用对高层建筑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结构的稳定性、沉降和侧移等方面 ,可能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和耐久性。
土壤-结构相互作用的取值标准
根据高层建筑结构的类型、地质条件等因素,按照现行国家规范和标准确定土壤-结构相 互作用的数值。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地基处理和加固措施,以保障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 性。
05
设计案例分析
某高层办公楼结构设计方案
01
结构形式
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侧向刚度Leabharlann 结构设计中的荷载组合和分布
荷载组合
根据结构设计需要,将不同荷载进行组合,以考虑其对结构 的影响。
荷载分布
分析不同荷载在结构中的分布情况,以确定结构设计的重点 和难点。
荷载对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的影响
结构安全性
荷载对结构安全性影响较大,过大的荷载可能导致结构失稳或破坏。
使用寿命
荷载对结构使用寿命有很大影响,过大的荷载可能缩短结构使用寿命。
目前对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荷载和地震作用的研究数据仍不充足 ,需要加强实测数据的积累和整理。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现有的研究方法主要基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对于真实情况下 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荷载和地震作用仍存在一定的误差。
未来研究的需求
需要加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荷载和地震作用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包 括结构工程、地震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等领域。
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地震作用
![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地震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a12ec9ed4d8d15abe234e2b.png)
第3章 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地震作用[例题] 某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上部结构为38层,底部1-3层层高为4m,其他各层层高为3m ,室外地面至檐口的高度为120m ,平面尺寸为m m 4030⨯,地下室采用筏形基础,埋置深度为12m ,如图3.2.4(a)、(b)所示。
已知基本风压为2045.0m kN w =,建筑场地位于大城市郊区。
已计算求得作用于突出屋面小塔楼上的风荷载标准值的总值为800kN 。
为简化计算,将建筑物沿高度划分为六个区段,每个区段为20m ,近似取其中点位置的风荷载作为该区段的平均值,计算在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底部(一层)的剪力和筏形基础底面的弯矩。
解:(1)基本自振周期:根据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经验公式,可得结构的基本周期为: s n T 90.13805.005.01=⨯==222210m s kN 62.19.145.0T w ⋅=⨯=(2)风荷载体型系数:对于矩形平面,由附录1可求得80.01=s μ57040120030480L H 0304802s .....-=⎪⎭⎫ ⎝⎛⨯+-=⎪⎭⎫ ⎝⎛+-=μ (3)风振系数:由条件可知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 类,由表3.2.2可查得脉动增大系数502.1=ξ。
脉动影响系数ν根据H/B 和建筑总高度H 由表3.2.3确定,其中B 为迎风面的房屋宽度,由H/B=3.0可从表3.2.3经插值求得=ν0.478;由于结构属于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弯剪型结构,可近似采用振型计算点距室外地面高度z 与房屋高度H 的比值,即H H i /z =ϕ,i H 为第i 层标高;H 为建筑总高度。
则由式(3.2.8)可求得风振系数为:HH 478050211H H 11iz i z ⋅⨯+=⋅+=+=μμξνμϕνξβ.. z z z(4)风荷载计算:风荷载作用下,按式(3.2.1)可得沿房屋高度分布的风荷载标准值为:()z z z z ....)z (q βμβμ6624=40×570+80×450=按上述公式可求得各区段中点处的风荷载标准值及各区段的合力见表3.2.4,如图3.2.4(c)所示。
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https://img.taocdn.com/s3/m/c6fae9b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93.png)
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是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平地震作用力。
它是建筑物结构设计的重要参数,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一般来说,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是根据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建筑物结构类型和使用功能等因素来确定的。
在地震设计中,工程师需要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来计算建筑物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不发生倒塌或严重损坏。
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确定需要考虑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破坏性大小的一个参数,一般用地震烈度标度来表示。
地震烈度越大,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就越严重,因此建筑物在地震设计中所能承受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也会相应增大。
在确定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时,工程师需要根据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来进行计算,并合理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参数。
另外,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和使用功能也是确定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重要因素。
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在地震中所受到的地震作用力是不同的,因此它们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也会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对于重要的公共建筑物和高层建筑,其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会相对较大,以确保它们在地震中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
而对于一般的住宅建筑和轻型结构建筑,其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相对较小,但也需要满足相关的抗震要求,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确定是建筑物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工程师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根据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结构类型和使用功能等因素来合理确定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不发生倒塌或严重损坏。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并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才能够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总之,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是建筑物在地震中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平地震作用力,它是建筑物抗震设计的重要参数。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259852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9.png)
地震是一种瞬态的地壳运动,它会对建筑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在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会以强烈的震动作用于建筑物,产生横向和纵向的动力效应,给建筑结构带来巨大的振动和应变。
这些振动和应变会导致建筑结构产生破坏甚至倒塌。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1. 动力响应地震波的传播会引起建筑结构的动力响应。
地震波是一种具有多频率和多方向特性的动力负荷,它会使建筑结构发生振动。
这种振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取决于地震波的频率、振幅和持续时间,以及建筑结构的自振频率和阻尼特性。
建筑结构的振动会导致地震惯性力和剪切力的作用,进而产生结构的变形和应力。
2. 结构破坏地震波的动力作用会导致建筑结构产生破坏。
地震波的横向和纵向振动会使建筑结构发生弯曲、错位和扭转,导致构件的破坏。
特别是当地震波的频率接近或与建筑结构的自振频率相近时,共振现象可能会导致结构的加剧破坏。
此外,地震波还会引起结构的滑移、断裂和塌落,对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威胁。
3. 层间位移地震波的作用会导致建筑结构的层间位移。
地震波产生的惯性力会使建筑结构的不同层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这可能导致结构的破坏和倒塌。
特别是在多层和高层建筑中,地震波的作用会导致结构的层间变形和相互影响,进而产生结构的非线性行为。
4. 结构的破坏模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还表现在结构的破坏模式上。
根据地震波的特性和建筑结构的特点,建筑结构可能出现的破坏模式包括抗震墙的破坏、柱子的剪切破坏、梁的剪切破坏、地基的沉降和土壤液化等。
这些破坏模式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抗震措施:1. 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的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地震的作用,并采取相应的抗震设计措施。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增加结构的耐震能力,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2. 结构加固和改造对于已经存在的建筑结构,可以通过结构加固和改造来提高其抗震能力。
高层结构设计第3章 高层建筑的荷载和地震作用
![高层结构设计第3章 高层建筑的荷载和地震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862c30ea6c30c2259019e89.png)
3、抗震设防目标
具体通过“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和 “两阶段”的抗震设计方法实现。
三水准地震作用的标定
三水准:“小震”“中震”“大震” 地震影响 众值烈度(多遇地震)小震 基本烈度(设防烈度地震)中震 罕遇烈度(罕遇地震)大震 50年超越概率 63.2% 10% 2-3% 地震重现期 50年 475年 1642-2475年
:空气密度
2014-11-16
15
(2)风荷载体型系数 s 风对建筑表面的作用力并不等于基本风压值,而是随建筑物的 体型、尺度、表面位臵等而改变,其大小由实测或风洞试验确定 s =垂直于建筑表面的平均风作用力/基本风压值
2014-11-16
16
(2)风荷载体型系数 s 风对建筑表面的作用力并不等于基本风压值,而是随建筑物的 体型、尺度、表面位臵等而改变,其大小由实测或风洞试验确定 s =垂直于建筑表面的平均风作用力/基本风压值
吸力
2014-11-16
27
4、总风荷载
各个表面承受风力的合力,沿高度变化的分布荷载
Z Z 0 (1 B1 cos1 Zn Bn cos n )
α2 =900 α1=0 μs= +0.8 B1 wind B4
μs=-0.6
2014-11-16 28
μs=-0.6
4、地震作用计算原则
一般情况下,计算两个主轴方向的地震作用;有斜交抗 侧力构件(角度大于 15 度)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 方向的地震作用 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计算双 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地 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8 度和 9 度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 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9度抗震设计时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四章___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位移内力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四章___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位移内力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b3d529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74.png)
第四章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位移内力分析对于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以采用底部剪力法的简化方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底部剪力法适用于本工程。
此法是将结构简化为作用于各楼层位置的多质点葫芦串,结构底部总剪力与地震影响系数及各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有关。
为计算各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先分别计算各楼面层梁板柱的重量,各楼层墙体的重量,然后按以楼层为中心上下各半个楼层的重量集中于该楼层的原则计算各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还涉及结构的自振周期,本工程采用假想顶点位移法确定。
水平作用下内力及位移分析均采用D值法计算。
一.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1.各层梁、板、柱自重标准值见下表:梁重力荷载代表值2.墙自重标准值:3.各层(各质点)自重标准值计算一层(墙+梁+板+柱):(1813.69+2160.86)/2+996.01+2350.823+(824.26+829.44)/2 =6160.958 kN二层(墙+梁+板+柱):2160.86+996.01+2350.823+829.44=6337.13kN三层(墙+梁+板+柱):2160.86+996.01+2350.823+829.44=6337.13kN四层(墙+梁+板+柱):2160.86+996.01+2350.823+829.44=6337.13kN五层(墙+梁+板+柱):2160.86/2+258.32+996.01+2434.97+829.44/2=5184.45kN4.重力荷载代表值重力荷载代表值G取结构和构件自重标准值和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取为①雪荷载:0.5;②屋面活载:0.0;③按等效均布荷载计算的楼面活载:0.5;即,G=恒载+0.5×(楼板面积+楼梯面积)×活载标准值。
一层:G1=6160.958 +0.5×(549.495*2.0+44.4*2.5)=6765.953KN二层:G2=6337.13+0.5×(549.495*2.0+44.4*2.5)=6942.125KN三层:G3=6337.13+0.5×(549.495*2.0+44.4*2.5)=6942.125KN四层:G4=6337.13+0.5×(549.495*2.0+44.4*2.5)=6942.125KN五层:G5=5184.45+0.5×593.895*0.2=5303.229KN=5303.23KN6942.13KN6942.13KN6942.13KN=6765.95KN重力荷载代表值二.侧移刚度的计算地震作用是根据各受力构件的抗侧移刚度来分配的,同时,若用顶点位移法求结构的自振周期时也要用到结构的抗侧刚度,为此先计算各楼层柱的侧移刚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平荷载与结构计算简化原则
第二节 地震作用
一、特点
地震时,地震波产生地面运动,通过房屋基础使上部结构产生振动, 这就是地震作用。地震作用使结构产生的运动称为地震反应,包括位移、 速度、与加速度,加速度将使结构产生惯性力,过大的惯性力将会影响 结构的正常使用,甚至造成结构的破坏。 地震波使建筑房屋产生竖向振动和水平振动,一般对房屋的破坏主要 由水平振动造成。设计中主要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只有震中附近的高烈 度区域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地震动三要素: 1、强度:反应地震波的幅值,烈度大,强度大。 2、频谱:反应地震波的波形,1962年墨西哥地震时,墨西哥市a=0.05g, 但由于地震卓越周期与结构接近,从而破坏严重。 3、持时:反应地震波的持续时间,短则对结构影响不大。
动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的破坏具有更大影响,但振型反应谱法或底部剪力尚无 法对此作出估计。出于结构安全的考虑,《高层规程》规定了结构各楼层水平地 震剪力最小值的要求,给出了不同烈度下的楼层地震剪力系数(即剪重比),结 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应据此进行相应的调整。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符合下式要 求:
1、计算范围: 水平地震作用:
• 6度区 (除甲类建筑和IV类场地上的较高房屋
外)可不算 • 7-9度区 (除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房 屋外)均算
竖向地震作用:
•8、9度大跨度结构和长悬臂结构 •9度的高层建筑
2、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原则: – 一般正交布置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可沿纵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 – 斜交布置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宜按平行于抗侧力构件方向计算 – 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的 扭转影响
5、动力时程分析法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是将地震动记录或人工地震波作用在结构上,直接 对结构运动方程进行积分,求得结构任意时刻地震反应的分析方法,根 据是否考虑结构的非线性行为,该法又可分为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和非线 性动力时程分析两种。
随着计算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对结构地震反应认识的不断深入,该方法 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对体系复杂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动力时程 分析方法还是理论上唯一可行的分析方法,目前很多国家都将此方法列 为规范采用的分析方法之一。虽然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是一种十分有效 的方法,且到目前为止也是工程人员所能使用的十分精确的方法,但由 于方法的复杂性等原因,其在实际工程抗震设计中的应用还受到许多的 限制,同时,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地震动的输入,在进行动 力弹塑性分析时构件恢复力模型的确定等。
地震动影响因素:
1、震源 2、深度 3、震中距 4、场地性质: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高频部分易被吸收,软土中更是 如此,故震中附近或在岩石等坚硬土中,卓越周期在0.1~0.3s左右。离震 中较远或冲积土层很厚等软土中,卓越周期在1.5~2.0s左右,对高层建筑 不利。 5、建筑物本身:包括自振周期、振型与阻尼,与刚度质量有关,刚度 质量大,则周期短,作用力大,刚度、质量小,则周期常,位移大,当 地震波卓越周期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接近时,引起类共振,反应剧烈。
二、平面结构假定
任何结构都为一个空间结构,但对于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 结构,大多数都可以简化为平面结构,使得计算大为简化。 简化时作如下两个假定: 1、一片框架或剪力墙可以抵抗本身平面内的侧向力,而在平面外刚 度很小,可以忽略。故整个结构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平面结构,共同抵抗 与平面结构平行的荷载,垂直方向的结构不参与受力。 2、连接各个抗侧力结构间的楼板在自身平面内刚度很大,平面外很 小(无限刚性)。
5、罕遇地震作用下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采用前述计算方法,不同的是 max 取值不同,而且只计算 位移,不计算内力。
第三节 水平荷载作用方向及结构计算的一般简化假定
实际结构往往为复杂空间体系,实际荷载也很复杂,故对高层建筑 结构作精确计算十分困难,设计时必须进行必要的简化。
一、荷载作用方向
实际风荷载以及地震作用方向是随时间随意变化的,结构计算常常 假定水平作用在结构的主轴方向,对相互正交的主轴进行内力分析。
二、抗震设计目标及方法
抗震设计三水准:
抗震设计:以等效地震荷载来表示地震作用。 1、小震不坏:50年超越概率63.2%;结构维持在弹性状态,保证正常 使用; 2、中震可修:50年超越概率10%,局部构件可进入塑性,但可修; 3、大震不倒:50年超越概率2~3%,结构有较大的非弹性变形,但控 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不能倒塌。
的主体结构构件的设计。需要注意,对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房屋并有
小塔楼的情况,按上式计算的顶层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作用于主 体结构的顶层,而不应置于小塔楼的层顶处。
3、反应谱振型组合
不符合底部剪力法适用条件的其他高层建筑,采用振型组合法确定等 效地震荷载及内力。 多自由度体系,可以按振型分解方法得到多个振型。通常n层结构可 以看成n个振型和n个周期
主体结构顶层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高层建筑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时,突出屋面房屋 (楼梯间、电梯间、水箱间等)宜作为一个质点参加计算,计算求得的 n 可按下表 水平地震作用应考虑“鞭端效应”乘以增大系数,增大系数 采用。 此增大部分不应往下传递,仅用于突出屋面房屋自身以及与其直接连接
3、 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地震作 用 结构 方法 使用范围 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质量和 刚度分布较均匀 不满足底部剪力法应用条件的结构
底部剪力法
振型分解反 应谱法
弹性 水平
甲类建筑、特别不规则的建筑 H>100m,7、8度I、II类场地建筑 时程分析法 (补充计算) H>80m,8度III、IV类场地和9度H>60m建 筑 (略)
(略) 需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结构
弹塑 简化方法 性 时程分析法
竖向 弹性 底部轴力法
四、反应谱方法计算等效地震荷载
根据大量的强震记录,求出不同自振周期的单自由度体系地震最大反 应,取这些反应的包线,称为反应谱。以反应谱为依据进行抗震设计, 则结构在这些地震记录为基础的地震作用下是安全的,这种方法称为反 应谱法。反应谱法是一种拟静力方法。 1、设计反应谱曲线 地震影响系数α是单质点弹性体系的绝对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 比值,它除与结构自振周期有关外,还与结构的阻尼比等有关。根据地震烈 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的不同,水平 地震影响系数α如下图所示:
2、反应谱底部剪力法 适用条件:结构高度小于40m,沿高度方向质量及刚度分布均匀,振 型以剪切变形为主的高层建筑,可以只用基本自振周期确定总底部剪 力。 水平地震力计算: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 标准值即底部剪力FEk按下式计算:
F n Fn F F
i n
当建筑为n层时,各楼层处地震力为Fi 。当结构有高振型影响时,顶 部位移及惯性力加大。在底部剪力法中,用顶部附加 Fn 近似考虑高振 型的影响。顶部等效地震力为 Fn Fn 。 Fi 及 Fn 计算公式如下:
抗震设计两阶段设计方法:
设计阶段:采用相应于设防烈度的小震作用计算弹性位移及内力,用极 限状态方法设计配筋,并按延性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6度设防区Ⅰ、Ⅱ、 Ⅲ类场地上高层建筑可不计算,但应取抗震措施; 验算阶段:用罕遇地震作用计算所设计结构的弹塑性侧移变形,如层间 位移超过允许值,应重新设计,直至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为止。
建筑类别与设防标准:
建筑类别
建筑的重要性
抗震措施
地抗震城市生命 线工程的建筑 甲、乙、丁类以外的一 般建筑
特殊考虑 提高一度(9度 适当提高) 原设防烈度
特殊考虑 原设防烈度 原设防烈度
丁类
次要的建筑
降低一度(6度 不降)
原设防烈度
三、地震作用的计算原则和方法:
要解决的问题:
(1) 如何确定抗侧力结构刚度,水平荷载分配与各片抗侧力结构 刚度有关,刚度越大,结构单元所分配的荷载越大。 (2)如何确定每片抗侧力结构所分配的水平荷载下的内力及位 移,后面再阐述, 筒体结构应按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计算第j个振型,第i层水平等效地震力的公式:
由各振型的水平地震作用Fji可以分别计算各振型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内 力和位移)。总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可采用平方和开平方法求得:
4、楼层水平剪力最小值
由于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段下降较快,对于基本周期大于3s的结构,由此计
算所得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偏小。而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地面运
4、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高层规程》规定,竖向地震作用一般只在9度设防区的建筑物中考 虑;但对高层建筑中的长悬臂及大跨度构件,竖向地震的作用不容忽
视,在8度及9度设防时都应计算。
(1)9度设防高层建筑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结构质点i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楼层各构件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可按各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比例分配,并宜乘以增大系数1.5。 (2)8度及9度抗震设防时,水平长悬臂构件、大跨度结构以及结构上部 楼层外挑部分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竖向地震作用的标准值可分别取该 结构或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0%和20%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