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评价问题

合集下载

戊戌变法知识点高三网

戊戌变法知识点高三网

戊戌变法知识点高三网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戊戌年间,清朝政府在慈禧太后的领导下,进行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这个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清朝政府的衰败局面,并推动现代化改革。

下面将详细介绍戊戌变法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变法的背景清朝晚期,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内外问题。

内部问题包括政府腐败、农民起义等;而外部问题则有列强入侵、不平等条约等。

在这种情况下,戊戌变法成为了挽救国家危机的迫切需求。

二、变法的内容戊戌变法的内容十分复杂,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等多个方面的改革。

其中,废除科举制度、设立西学堂、改革军队、改造官制等都是重要的变法措施。

三、变法的推动者戊戌变法是慈禧太后在位时的一次重要举措,但推动者并不仅止于她。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知识分子、政治家和军事将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变法的成果与失败戊戌变法的成果虽然在部分方面表现得不错,如强化了教育体系、改革了官员选拔机制等。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变法最终宣告失败,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挫折。

五、戊戌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续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经验教训。

六、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对于戊戌变法,学界的评价并不一致。

有人认为变法具有积极的意义,有人则认为变法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通过对戊戌变法的了解,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这段历史对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

了解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下,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评价戊戌变法

评价戊戌变法

政治 经济 积极 文化 思想 评价 教育 政治 消极 经济 思想 军事 群众 教训
评价的角度
积极:
政治上,君主立宪是一次对社会制度改良 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文化上,改革了社会恶俗陋习。(缠足, 吸鸦片等)
思想上,思想启蒙运动传播先进思想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自然科 学),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一定 程度上打破了封建文化独占的局面。 教育上,对中国的近代教育发展起了 推动作用。(主张利用西方近代教育 制度,办新式学堂)
评价戊 戌变法
18始变法,并在此 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 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 称“戊戌变法”,又称“百 日维新”。
变法内容——评价的来源
政治方面: 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 受国家供养的特权。 经济方面: 保护、奖励农工商业的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 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 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 路;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法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 预决算。 军事方面: 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编洋操,习 洋枪等。 文化教育方面: 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 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 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许可自 由组织学会。
群众上:改革脱离群众。(仅小范围的资 产阶级改革,无法成功。) 教训上: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奠定基础。 戊戌失败表明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 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这促使一部分人 放弃改革主张。

戊戌维新运动的评价

戊戌维新运动的评价

戊戌维新运动也称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之间,因为时间只持续了短短的103天,所以历史上又称之为“百日维新”。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

在这次运动中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充当了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运动领导人的角色。

历史上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是比较高的。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评价一: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希望依靠封建王朝的皇帝光绪帝,通过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而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改革使得中国走上富强民主的道路,所以说这次运动具有进步的意义。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本身所具有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使得这场改革进行的非常的不彻底,没有能够完成反帝发封建的历史任务。

戊戌变法的评价二:戊戌变法是一次非常明显的爱国图存的运动。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中国面临着列强的瓜分,中国的资产阶级希望学习西方国家通过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能够走上富国强民的道路,所以这场运动具有非常明显的爱国主义思想倾向。

但是由于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想要使得中国强大起来,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这一任务无疑是中国软弱的资产阶级无法完成的。

戊戌变法的评价三: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解放潮流。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者通过创办报纸、杂志、兴办新式学校等积极的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猛烈的抨击了当时的封建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非常好的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的意义戊戌变法虽然遭到慈禧太后的扼杀而失败了,但是戊戌变法的意义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意味着戊戌变法的意义具有进步性。

虽然戊戌变法遭到了守旧派的打压,但是戊戌变法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戊戌变法纵观戊戌变法的意义,它具备多个方面。

首先,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推动了国人思想的转变。

在戊戌变法的影响之下,知识分子积极地倒向朝着维新革命派。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题(含答案)cj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题(含答案)cj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戊戌变法运动的突出历史功绩在于(C)。

A.挽救民族危亡B.推行了资本主义的政治改革C.促进思想启蒙D.极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2.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D)。

A.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思想解放运动B.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C.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D.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3.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B)。

A.康有为第一次上书B.公车上书C.“南学会”创立D.《孔子改制考》发表4.下列关于洋务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B)。

A.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产生洋务派B.师夷长技,洋务派选择资本主义强国C.自强求富,办军工兴民用采用机器生产D.只师长技,破产结局不可避免5.洋务派认为清王朝的“心腹之害”是(D)。

A.英国B.俄国C.日本D.太平天国和捻军6.武昌起义的主力是(C)A.同盟会会员B.留学生C.新军D.人民大众7.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A)。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封建宗法等级制度C.君主立宪制度D.宗族家长制8.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的“技”主要指(A)。

A.军事技术B.政治制度C.科学技术D.经济、文化制度9.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是(B)。

A.安庆失陷B.天京变乱C.洪秀全病逝D.天京陷落10.《资政新篇》较之《天朝田亩制度》更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主要是指它( C )。

A.更加鲜明地提出不许外邦人干涉中国内政A.明确提出要以法治国,由公众选举官吏C.主张学习西方,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D.促使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发生11.外国教会为列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办得较早的外文期刊是(C)。

A.《万国公报》B.《民报》C.《字林西报》D.《新民丛报》12.清政府被迫在台湾开放通商口岸,是在(B)。

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C.甲午中日战争中D.中法战争后13.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C)。

戊戌变法的评价四字成语简介

戊戌变法的评价四字成语简介

戊戌变法的评价四字成语简介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对于戊戌变法的评价,可以用以下四字成语来概括:破旧立新、锐意改革、壮志未酬、功败垂成。

一、破旧立新戊戌变法是一场破旧立新的运动。

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问题,传统的封建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

维新派人士认为,要挽救民族危亡,必须打破旧的制度和观念,引进新的文化和思想。

因此,他们提出了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等一系列主张,旨在培养新型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锐意改革戊戌变法是一场锐意改革的运动。

维新派人士以强烈的改革意识为动力,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主张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

同时,他们还积极推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以期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三、壮志未酬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维新派人士的壮志却未能实现。

他们怀揣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希望通过改革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然而,由于当时社会的保守势力和顽固派的阻挠,以及维新派自身力量的不足,这场改革最终未能取得成功。

尽管如此,维新派人士的壮志和勇气仍然值得我们敬佩和尊重。

四、功败垂成戊戌变法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使得维新派人士的努力付诸东流。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场改革虽然功败垂成,但却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打下了基础。

维新派人士所倡导的民主、科学等观念在当时虽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但却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深入人心。

因此,可以说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历史意义却是深远的。

综上所述,戊戌变法是一场具有破旧立新、锐意改革精神的运动,虽然最终壮志未酬、功败垂成,但却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正确评价戊戌变法

正确评价戊戌变法

正确评价戊戌变法我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摘要: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发生在甲午战争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兴起之初轰轰烈烈,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它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爱国运动和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是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近现代觉醒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

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

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

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

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后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后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

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

戊戌变法是继洋务自强破产后中国选择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比较系统的尝试。

变法者意欲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通过新旧势力的妥协,逐步而稳健地达成体制地转换,促使中国步入现代化富强之路。

无奈它只维持了短短百余日便被顽固势力扼杀于摇篮之中,中国也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良好机会。

这场变法的失败,不能不令当时以及以后的很多有识之士为之扼腕叹息。

一、变法的主要内容: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主张,下诏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1、文教改革。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将知识分子从“代圣人立言”的老教条中解放出来。

除“京师大学堂”外,又下诏将各地书院改建新式学堂。

2、经济改革。

发展商业,在各省成立商务局,促进商品流通,发展科技,奖励发明创造,保护专利,允许民间办工厂等。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影响评述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影响评述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影响评述戊戌变法,又称戊戌政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变革。

自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至1901年庚子事变结束,这一时期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戊戌变法的影响进行评述。

一、政治影响1. 建立了西式政府机构:戊戌变法将废除旧的官制,建立了西式政府机构,如六部制、设立内阁等,引入了一些西方政治理论和制度,为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 加强了中央集权:戊戌变法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控制力,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率。

3. 推动了宪政思想的传播:戊戌变法提出了一些宪政思想,如君主立宪和平等权利,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于民主权利的意识,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后来的宪政运动。

二、经济影响1. 增加了对外贸易:戊戌变法推动了对外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政策,吸引了外资的流入,促进了中国与国外的经济交流。

2. 推动了现代产业的发展:戊戌变法提倡工商业的发展,鼓励民间经济的繁荣,为中国现代产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3. 加强了交通运输建设:戊戌变法期间,政府加大了对交通运输的投资,修建了一批公路、铁路和港口设施,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发展。

三、社会影响1. 激发了思想启蒙运动:戊戌变法倡导启蒙思想,提倡科学、民主和平等的价值观,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反传统思想,为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打下了基础。

2. 引起了保守势力的反对:戊戌变法引起了旧有保守势力的反对,他们认为变法破坏了传统的封建秩序,对变法进行了激烈的反击,最终导致了戊戌政变的失败。

3. 加剧了社会矛盾:戊戌变法期间,一些社会矛盾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如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问题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综上所述,戊戌变法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层面,都推动了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虽然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不可忽视,为后来的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戊戌变法历史评价的若干问题

戊戌变法历史评价的若干问题

戊戌变法历史评价的若干问题作者:李时岳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1504 更新时间:2007年12月01日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问题,在史学界内部,意见从未完全一致。

解放初,苏联叶菲莫夫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部分认定,戊戌变法是反动的,因为它属于改良主义运动,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改良主义在本质上是反动的。

但这个意见在中国史学界的多数人中并没有得到赞同。

中国史学界一般承认戊戌变法的改良主义性质,但认为在当时中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的作用。

至于为什么本质上反动的改良主义会起进步作用,则缺乏充分的理论说明。

近年来的研究,兵分两路:一路从戊戌变法的客观历史作用出发,主张摘掉改良主义的帽子,重新定性;一路坚持改良主义的定性,着力揭示其反动的本质。

在某些论著中,通过对变法诏谕的分析,论证百日维新中执行的主要是洋务派的政策,载□只不过是洋务派的皇帝,并推论即使维新不被推翻,康有为等维新派也只能成为新洋务派。

这,可以看做后一路的重大“突破”。

它给人以新的启迪,无疑将有力地推动对戊戌变法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一什么是洋务派的政策?什么是维新派的政策?二者的明确界线在哪里?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康有为强调“变法”。

他指责洋务派经营数十年而成效甚微,原因就在于“变事”而不“变法”,“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由此,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观念,把“变事”、“变法”当作区别两派的标志,即洋务派主张“变事”、维新派主张“变法”。

稽核百日维新中的诏谕,绝大部分属于“变事”范围,于是断定执行的主要是洋务派的政策。

在这个三段式的推论中,由于前提似是而非,结论也就难以成立。

问题在于洋务派固然主张“变事”、反对“变法”,但维新派主张“变法”、却不反对“变事”,“变事”是两派相通的联结线而不是区分的界线。

“变事”和“变法”是康有为创造的概念。

他反对“不变”,批评“小变”,主张“全变”。

他把“变”区分为四类,即(一)购船置械的“变器”,(二)设邮政、开矿务的“变事”,(三)改官制、变选举的“变政”,(四)改定国宪的“变法”。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ach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ach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D)。

A.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思想解放运动B.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C.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D.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2.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D)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3.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A)。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4.清政府内部洋务派与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C)。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5.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的主张是(B)。

A.“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B.“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C.“师夷长技以制夷”D.“变者天下之公理也”6.被誉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的(C)写了《革命军》号召人民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

A.黄兴B.宋教仁C.邹容D.陈天华7.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D)A、兴中会B、科学补习所C、华兴会D、中国同盟会8.近代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是在(B)。

A.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C.甲午战争以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9.导致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主要原因是( B )。

A.帝国主义侵略B.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C.封建主义压迫D.经济技术落后E.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10.天京变乱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 )。

A.农民小生产者的局限性B.洪秀全等人此时已腐化C.太平天国开始由盛转衰D.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11.《天朝田亩制度》之所以无法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 )。

A.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B.迫于当时的战争环境C.地主阶级的反对和破坏D.没有充足的物质条件12.武昌起义胜利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的都督是( B )A.黄兴B.黎元洪C.孙中山D.章太炎13.最早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在(D)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八七会议D三湾改编14.1929年4月制定的《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的一个原则性纠正是(B)A.改土地归工农民主政府所有为归农民自己所有B.改没收一切土地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C.改按人口平分土地为按劳动力分配土地D.改“抽多补少”为“抽肥补瘦”15.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 A )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综合评价检测卷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综合评价检测卷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综合评价检测卷一、选择题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基本特征是A.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贷款C.控制中国海关和其他税收D.大量资本输出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3、下列对早期维新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是A.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B.只主X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C.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D.付诸了实践4、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根源是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B.洋务运动的刺激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D.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5、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打扮成主X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A.改变孔子儒学宗师的形象 B.引导人民正确认识孔子C.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根据 D.发扬中国古代文化传统6、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

这种做法的实质是A.托古改制容易让人接受,不担风险B.主X托古改制,反对布衣改制C.认为改革是惊人的大事D.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7、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新学伪经考》的发表 B.强学会的成立C.《中外纪闻》的创办 D.“公车上书”8、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维新派团体是A.强学会 B.保国会 C.时务学堂 D.万木草堂9、下列表述与严复无关的是A.发表《原强》等政论文章B.参与创办时务学堂C.在某某创办《国闻报》D.介绍进化论名著《天演论》10、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所起的作用包括①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③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④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1、光绪帝支持、参与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答谢康有为救架 B.挽救民族危亡C.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权力 D.做一个有为之君12、下列法令中,与戊戌变法无关的是A.京师设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 B.实行铁路国有政策C.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和决算 D.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13、新政提出后,某某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某某的矿务、铁路,还集股某某45万两兴办轻工业。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事件概述1896年(农历戊戌年)六月,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进行了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提倡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戊戌变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同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因此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i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本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新政内容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

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

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政治上,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军事上,淘汰绿营,编练新军;添置船舰;扩充海军。

文化上,废除八股,兴西学;设立中小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允许设立报馆、学会;派遣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失败原因直接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势力太脆弱,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戊戌变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一次较量。

资本主义尽管在中国已经出现,但是基础还是非常薄弱,资产阶级也刚刚形成,很不成熟。

相比之下,封建统治阶级无论是在经济实力上还是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还都具有强大的势力。

寄希望于光绪皇帝,“幻想是弱者的命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顺而难”。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ajn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ajn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D)。

A.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思想解放运动B.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C.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D.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2.谭嗣同在戊戌维新时期撰写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 D )。

A.《新学伪经考》B.《变法通义》C.《日本变政考》D.《仁学》3.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说:“皇上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

多招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

”这段话最能反映出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C )。

A.要光绪皇帝加强对顽固官僚的争夺B.要光绪皇帝在变法中讲究斗争策略C.在封建顽固势力面前主张妥协D.要使更多的维新派人士参与政权4.左宗棠开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C )。

A.湖北织布局B.继昌隆缫丝厂C.福州船政局D.发昌机器厂5.对“民权主义”理解正确的是(B)A.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B.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平均地权、核定地价D.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6.中共在(A)上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A.二大B.三大C.四大D.一大7.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A)。

A.陈独秀创办《新青年》B.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D.鲁迅发表《狂人日记》8.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C )A.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B.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C.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D.土地革命总路线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人运动第一个高潮的起点是( A )A.香港海员罢工B.安源路矿工人罢工C.京汉铁路工人罢工D.省港工人罢工10.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C)。

A.义和团运动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C.太平天国起义D.反教会斗争11.外国教会为列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办得较早的外文期刊是(C)。

八年级历史上册-选择题(精品).doc

八年级历史上册-选择题(精品).doc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选择题1、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有①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③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④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2、关于辛亥革命的阐述不正确的是A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性和封建势力过于强大导致革命失败。

3、2007年“两会”的主题叫“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 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出“民生”主张的是谁A李鸿章B孙中山C毛泽东D邓小平4、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A主张推翻清朝统治B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C以民主与科学为指导思想D反对封建复古思潮5、洋务运动是清朝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员为了维护清朝统治而开展的一场改革运动,它从开始到失败共持续了A五十年B十几年C三十多年D近一个世纪6、维新变法运动只进行了百余天就宣告失败说明A维新派事先没有请求慈禧太后,她对此非常不满B支持变法的光绪帝是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维新派没有清醒的判断C维新派颁布的变法法令损害了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利益D清朝的封建势力还十分强大7、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A资产阶级的救国方略不成熟B资产阶级改良和民主革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C革命的时机不成熟D中国的封建势力太强大8、北伐战争最主要的成果是A完成了全国的统一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C消灭了孙传芳、吴佩孚的主力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9、下列有关五四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统治B直接原因是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利C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了巨大的作用D—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0、五四运动之所以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因为A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D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增强11、从国民大革命惨痛的失败中,中共认识到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A尽快解放农民的土地问题B建立巩固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C将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D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12、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之里程碑的是A鸦片战争,中华民国成立B《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C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办D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13、八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编写《红军长征》剧本,他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A巧渡金沙江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B遵义会议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红一方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D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14、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八七会议D遵义会议15、红军长征路线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强渡乌江②巧渡金沙江③过雪山④四渡赤水⑤夺泸定桥A③①②④⑤B⑤①②③④C①④②⑤③D①②③④⑤16、“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你认为最主要是指A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爆发B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C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D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17、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交次合作。

戊戌变法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的重要影响

戊戌变法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的重要影响

戊戌变法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的重要影响戊戌变法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变革,它是1898年(戊戌年)发生的政治事件,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久远的封建历史中,封建制度长期主导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社会日益陷入停滞和落后状态。

戊戌变法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自立门户改变历史的大势,对中国政治文化有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评价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戊戌变法是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政治危机迫在眉睫的背景下发生的。

在外面,列强侵略中国,切割中国的领土,霸占中国的矿产和产业。

在内部,中国面临统治危机、政治腐败和经济落后,普通百姓日益困苦,国家面临分裂解体的危险。

因此,戊戌变法成为满清政府变革封建社会体制的一次奋起,是应对外来侵略和实现国家振兴的重大措施。

二、戊戌变法的内容戊戌变法的内容主要涉及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军事制度、地方制度等领域。

具体包括:1.重组政府机构:戊戌变法成立了两个高级机构——《新建陆军章程》和《新建海军章程》,同时废除了内阁,设立了内阁最高会议。

2.改革科举制度:变法派废除科举考试,开始采用国外先进教育制度,推行洋务运动,发展实用科技,倡导实力国家,鼓励新学堂和新式教育。

3.调整土地制度:戊戌变法实行土地国有化和调整土地税赋制度,限制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4.实行宪政制度:戊戌变法起草了“憲法草案”,提出国家行政机构应该由三权分立的专制君主国度演变成为由君主立宪改成君主立宪制的共和国。

但由于种种原因,“憲法草案”无法通过并最终结束了戊戌变法。

三、戊戌变法的评价戊戌变法是同时激烈而又失败的历史事件,其存在着优点和缺点,得失相当明显。

戊戌变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打破封建政治的束缚,提出了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治国方案,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2.变法派主张更新政治思想、改革国家机构,从而打破了封建思想的禁锢,成功启世界潮流。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试题及答案va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试题及答案va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D)。

A.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思想解放运动B.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C.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D.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B)。

A.康有为第一次上书B.公车上书C.“南学会”创立D.《孔子改制考》发表3.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的主要著述是(D)A.《日本变政考》B.《仁学》C.《新学伪经考》D.《变法通议》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是(A)。

A.戊戌维新运动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太平天国革命5.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D)A、兴中会B、科学补习所C、华兴会D、中国同盟会6.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B)A.湖北军政府成立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C.清帝退位D.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7.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是(D)A资产阶级工商业者B华侨C会党D留学生为骨干的青年知识分子8.新文化运动中对封建礼教进行揭露控拆的《狂人日记》的作者是(B)A.胡适B.鲁迅C.李大钊D.陈独秀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人运动第一个高潮的起点是( A )A.香港海员罢工B.安源路矿工人罢工C.京汉铁路工人罢工D.省港工人罢工10.鲁迅先生回顾历史时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

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鞭’使清朝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要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

于是开始了(A)。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11.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C)。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B.帝国主义的社会内部矛盾C.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D.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12.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 D )。

A.封建主义性质的国家B.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C.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D.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13.1843年,创立拜上帝教的是( B )。

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关于戊戌变法评价的若干问题

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关于戊戌变法评价的若干问题

作者: 杨立强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4-69页
主题词: 戊戌变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觉醒;中国人民;维新派;康有为;中国近代史;代表人物;根本问题;谭嗣同
摘要: <正>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戊戌变法的评价,存在着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承认它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百年斗争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页;一方面又竭力贬低其历史地位.有的评论甚至断言: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本身就是剥削压迫人民的'统治阶级',这场运动所要改变的'只是旧事物的某些枝节方面',而不是它的质,其目的也只是要'阻挡人民革命运动';结论是:戊戌变法在中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是一条虚伪的'反动道路'.这里,提出了如何看待戊戌变法的一些根本问题,应该通过讨论,给于应有的历史地位.。

【史学纵横】关于戊戌变法的作用问题

【史学纵横】关于戊戌变法的作用问题

关于戊戌变法的作用问题关于戊戌变法的作用,学界一般都持肯定态度,但对于如何评价其作用,存在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肯定戊戌变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没有出路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的《中国近代史稿》写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势力在政治舞台上初露头角,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新鲜事物。

中国的封建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有几千年的历史,盘根错节,要建立资本主义制度,阻力极大,不经过引起社会巨大变动的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是无法实观的。

改良派不敢正视这个真理。

他们把最大希望建立在争取皇帝、劝说封建统治阶级自己来主动进行改革上面。

以为由一个封建皇帝下命令自上而下地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封建主义的种种束缚,就会随之一一解脱。

这当然又只能是一种幻想。

”第二种观点认为,变法客观上虽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维新派主观上却是要为旧制度注入新的“生机”。

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说:“这些维新志士的谴责和控诉客观上正是革命的暴风雨的前奏,但是他们在主观上却是想用改良主义的变法来为这个‘暮色凄惨’的旧制度注入新的‘生机’。

”第三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拆封建主义庙堂的社会变革运动。

李时岳在《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中认为:“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在于它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召唤着一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的真理而献身,召唤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

”第四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的启蒙作用。

戴逸在《戊戌时代的思想解放》中说:“横扫前进道路上的许多旧传统、旧观念,动员并号召人们投入战斗。

……在当时中国满天封建主义的阴云下,维新派的思想和活动是进步的,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一章。

”。

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对戊戌变法的认识摘要: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

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

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戊戌变法维新派内容失败原因意义及作用Keyword: Reform Movement Reformists Content Reasons for failure Meaning and effect戊戌变法的起因: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参加变法的人有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

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的内容:在教育上,举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在经济教育上,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

戊戌变法内容及评价

戊戌变法内容及评价

衙门,裁汰冗员。
经济:
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
路,开采矿产,保护农工商业;设有 资邮利本政于主民义局族的 。
军事:
发展
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
文化教育:
有利于培养新
有利于提高 军队战斗力,
废除八股;开办京师式先人进大才技及术学西文堂方化 ,设立中小学抵侵御堂外来,入
兼习中、西学科;设的传立播译书局;创办专业学堂;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3)、变法开始
时间: 1898年6月11——9月 21日,维持103天, 史称“百日维新 标志:《应诏统筹全局折》与《定国是诏》
应诏统筹全局折——
定国是诏
(4)、内容 有利于具有维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政治:
新思想的人参 与政治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
派人赴日本留学等。
2、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 -------变法失败
发动者: 慈禧太后 发动原因: 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一、革除翁同訸的一切职务, 驱逐回籍——削弱变法势力。
前 二、授任薪职的二品大臣须到 期 皇太后面前谢恩——控制人事 准 任免。 备 三、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
统率北洋三军。
教训(启示):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 的
课堂练习
1.“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材 料反映的是维新变法中哪一措施 A.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B.命各省推荐人才 C.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D.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2.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 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的评价问题作者:刘大年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3535 更新时间:2007年12月03日戊戌变法怎样评价,不断有文章进行讨论。

胡绳同志的近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有关的论述,和故宫康有为一批条陈、论著原本的发现,证明《戊戌奏稿》有重要篡改作伪,给这个讨论带来了新的动力。

故宫新发现的康有为条陈、论著内容,见于《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和不久前《人民日报》上陈凤鸣、孔祥吉同志文章的评介。

它们涉及那场事变的两个主要问题:一、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执行的政策。

二、康有为、改良派执行的政策。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复杂的阶级斗争场面之一。

如果能够就这两个问题深入研究下去,必定可以对事变作出更客观、更准确的评价,在科学上有所前进。

下面说我的看法。

一、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执行的政策百日维新中,光绪帝载□是不是完全执行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策?从主要当事人提供的看法和对事实所作的稽核,都可以断言不是。

主要当事人首推载□,改良派的政策他当然很了解。

康有为历次上书、条陈中,反复申说:变法必须全面变,从政治制度上变,反对像洋务派那样,枝枝节节,变事不变政,变政不变人,变人不变法。

所谓小变则亡,全变可强,康有为不知讲了多少遍,舌敝唇焦。

变法变人,核心问题,是要让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参加政权,分享权力。

其他一些具体问题的政策,和这个核心问题相联系,有的直接,有的间接。

载□对于改良派的全面变法、让资产阶级上层代表参加政权这两个基本要求,接受了没有呢?载□回答得非常明确,他很赞成,但是没有力量来实现。

他的这番话,是在百日维新后期亲手写给杨锐,后来一九○九年由杨锐的儿子杨应昶、学生黄尚毅送交都察院,缴还了清政府的密诏中坦率地讲出来的。

密诏上写着:“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旧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登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

虽经朕屡次降旨整饬,而并且有随时几谏之事,但圣意坚定,终恐无济于事。

即如十九日之□谕(按:指旧历七月十九日,将礼部六堂官一齐革职的上谕),皇太后已以为过重,故不得不徐图之,此近来之实在为难之情形也。

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

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

……”(赵炳麟:《光绪大事汇鉴》卷九。

又《庸言报》一卷九期罗□□《宾退随笔》亦载原文。

二者个别字句略异。

梁启超《戊戌改变记》所载内容简略,有人称为''伪密诏''。

事虽不伪。

但极不全,不可为据。

),通篇文字,实际是两句话:“尽变”“全变”旧法;罢黜老谬昏庸,任用“通达英勇之人”。

而这两条,也就是改良派变法的基本要求。

载□说那拉氏坚决反对这样做,他自己完全没有力量这样做,问康有为等有何良策来这样做。

他向改良派哀求式地解释说:“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则朕位且不保,何况其他?”载□肯定改良派变法的基本主张并未实行,没有根据能够推翻他这个判断。

当事者中,又一位主要人物是康有为。

他同样强烈地认为自己提出的变法建议,基本上是被否决了。

康有为自编《年谱》里一一叙述说:“所云誓群臣定国是一条,以为诏书两下,国是已定,此条无庸议。

所谓请选天下通才二十人置左右议制度一条,乃改为选翰詹科道十二人,轮日召见,备顾问,于是制度局一条了矣。

我所请令臣民咸得上书一条,改为职官递本衙门,士民递都察院。

我所请开法律局,定为每部派司员,改定律例。

夫司员无权无才,无从定之,又非采集万国宪法,与我本意大相反矣。

学校局一条,则以大学堂及各省中小学堂,已经奉旨另办了之。

农工商局则以屡奉谕旨饬办了之,所谓起民兵以练陆军,购铁舰以成海军,则以裁兵并饷等旨了之。

所请民政局,则拟旨令督抚责成州县妙选人才了之。

唯令开一铁路矿务局,请即在总理衙门派人办理。

于是所议我折似无一语驳者,似无一条不行者,上亦无以难之,虽奉旨允行,而此折又皆成为虚文矣。

大官了事,所谓才者如此。

”(《戊戌变法》,第四册,第153-154页。

)意思是很明白的:第一,他的政策、主张大部分并没有被采纳;第二,是守旧大官僚的阴谋诡计;把它的一条条建议化为乌有了,载□是赞成那些建议的,只是对大官僚们“无以难之”。

改良派本来是半地主、半资产阶级的代表。

地主阶级的眼光,使他们不易辨别载□的态度与他们自己之间的分歧。

但结局仍然是一样;载□并没有采纳改良派的大部分建议,使之付诸实行。

稽考事实的结果又如何呢?载□不但没有完全实行改良派的政策,很多倒是采用的洋务派的政策。

胡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的《百日维新中的光绪皇帝》一节,查考事实以后作出了这个论断。

胡绳同志这部著作,一是大气笼罩,近代中国的阶级斗争、各阶级复杂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过程,关键突出,情节昭然,人们可以从中找到历史前进的客观规律性。

二是实事求是严格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通过具体材料,自然地表现出那些斗争和演变进程。

解说鲜明,寓论议于史实叙述之中。

以前若干中国近代史著作,不是前一条不足,就是后一条欠缺,显得科学性差,说服力不强。

胡著把这两条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它的特色,在中国历史学著作里,是一部很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著作。

个别缺点,史料上的失误是有的。

叙述载□和康有为执行了什么政策的部分,采取《戊戌奏稿》旧说,没有来得及利用最新发现的康有为条陈等资料。

但认为载□执行的很多是洋务派的政策,这仍然合乎事实。

载□下诏定国是以后的一百零几天里,上谕如雪片纷飞。

改良派一再上折,但没有被采纳,相反由洋务派提出来,虽与改良派的主张抵触的建议,却大量地见诸于诏书。

其中有变法纲领的问题,也有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方针的问题。

变法纲领方面,一八九八年三月三十一日,由总理衙门递进的康有为《请大誓臣工开制度新政局》的奏折,提出了开制度局是变法维新的三大政策之一。

其具体办法是“用南书房、会典馆之例,特置制度局于内廷,妙选天下通才十数人为修撰,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共同讨论,皇上亲临,折衷一是,将旧制新政,斟酌其宜” (即统筹全局折,原由叫做“为外衅危迫,分割□至,急宜及时发馈,大誓臣工开制度新政局,革旧图新,以存国祚''。

见故宫《杰士上书汇录》,卷一。

)。

大约十天以后,即中俄签订旅大租借条约前几天,康有为上条陈,作了种种论述,最后归结到一条,请载□独奋乾断,“专以开制度局,变新法,修战具为事” (《杰士上书汇录》,卷一。

)。

四月十三日,康有为上《译纂日本变政考,乞采鉴变法,以御侮图存》折,陈述大局危急,极力主张载□以日本为图样变法。

应当采取的一项措施,就是“开制度民政之局” (《杰士上书汇录》,卷一。

)。

六月十六日,载□在颐和园召见康有为,康当面陈述,“臣请皇上变法,须先统筹全局而全变之,又请先开制度局而变法律,乃有益也” (《杰士上书汇录》,卷一。

)。

康有为受载□召见后的第三天,再次上折,《请御门誓众,开制度局以统筹大局,革旧图新,以救时艰》。

他指出制度局的任务,是“审定全规,重立典法。

何事可存,何法宜革,草定章程” (《杰士上书汇录》,卷二。

)。

非常明确,在宫中设立制度局,全面变法,是改良派变法的政治纲领。

他们变法维新的各种主张中,开制度局占据首要的地位。

载□最初也没有忽视康有为这个纲领,几次责成王大臣会议回奏,并严厉指出不许浮词搪塞。

洋务派军机大臣王文韶出主意,最后来一个“变通办法” (《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10页。

),把康有为建议中制度局的人选应该是“天才通才”(有的地方作“草茅才士”),也就是应该包括康有为和他的改良派同志和盟友,一笔勾掉了。

载□表示同意,“奉旨允行”。

这是对康有为建议开制度局、全面变法的否定,使改良派变法的政治纲领一开始就没有能够实行。

变法还是不变法以及怎样变法,在康有为看来,开制度局是一个关键。

载□接受洋务派和其他大臣的意见把它否定了,康有为并不死心。

八月中旬,他在《进呈波兰分灭记序》里面又一次陈述:“今吾贵族大臣未肯开制度局以变法也,夫及今为之,犹或可望”。

再迟数年,俄国在东北的铁路筑成,长驱南下,那时想变法,帝国主义也不允许了(故宫档案,康有为《波兰分灭记》,戊戌进呈原本,第一册。

)。

八月二十九日,他在谢编书赏银《请及时发愤,速筹全局》奏折里,最后一次强调需要开制度局,并阐述它的重要意义说:“制度局不开,措施之散漫乖错延阁如彼,犹泛沧海而无航,经沙漠而无导,冥行乱驶,而当风雨雾雪涛飓之交,而欲涎登彼岸,不致沉溺,岂可得哉!”皇上应当自断之,自审之,不为庸人所乱,不为谣言所惑。

“选通才于左右以备顾问,开制度局于宫中以筹全局,坚如山岳,厉若风霆,则纲举目,张规条具举……若仍左右无谋议之人,全局无统筹之计,因任守旧,零碎凑集,先后倒置,缓急失宜,变事而不变法,变法而不变人,医多药杂,凌乱妄投,脉乱病深”,那样中国就将为“波兰之续,虽欲变而不能矣”。

(《杰士上书汇录》,卷二。

)尽管康有为讲得如此激烈沉痛,载□不作任何表示。

从此以后,开制度局就再没有提起,石沉大海了。

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方面,载□执行的不少是洋务派的政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叙述详尽,事实正确。

载□下达的命令,如修筑铁路、举办邮政、裁军练兵、废除漕运、开办学堂等等,有见于康有为奏折中的。

但这些内容洋务派早就提出过。

例如一八九五年胡□□的《变法自强疏》里,把筹饷、练兵、筑铁路、开民厂制造机器、废止漕运、创办邮政、设立学堂等等,都列举出来了,论述详细。

其中筹饷、练兵、筑铁路等,并且分别在实行。

说载□发布这类命令,是采纳的洋务派的主张,更加合乎事实。

百日维新中,载□是不是完全没有接受康有为所代表资产阶级改良的政策?实际情况也说明不是。

改良派有一些建议,载□是大体上接受,并用谕旨宣布了的。

它们在百日维新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其中首先值得提到的,是下诏定国是。

作为百日维新开端的定国是诏,不但是蔚然兴起的维新运动的产物,也是康有为直接促成的。

康有为在自编《年谱》里说,一八九八年五月下旬,他由于变法活动受到种种攻击,已经决定暂回广东。

一再阻挠变法的奕□适在这时死去,载□决心变法。

康有为立即上书翁同□,“促其亟变法,勿失时”。

翁同□自己也被人弹劾,感到康有为走了以后,没有人从事宣传鼓动,要他留下来办几件事再走,于是康有为起草两篇“请定国是而明赏罚”的疏稿,分别由御史杨深秀、侍读学士徐致靖递上(《戊戌变法》,第四册,第144页。

)。

翁同□把这两个奏折送到载□手里。

几天以后,下了定国是的诏书。

翁同□《日记》上对此简要记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