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第一节 行为主义的学前教育理论
■消极方面: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心理学基础(机能
主义)和哲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的潜在影响, 行为主义课程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机械性, 具体体现在:不太重视行为的内在原因,较少强调 学习者的自主性、人格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对自主 学习活动重视不够,将儿童置于被动发展的地位。
■以美国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立大学的海抗普(
HICOMP)计划中所开发的海抗普课程方案 为例
HICOMP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标和内容结构
■维度:
交往、自我关心、运动技能和问题解决。
■课程目标来源:
社会、儿童、儿童的发展研究、目标分析。
发展目标的四个维度
交往 语言交往游戏
自我关心
运动技能
健康、安全和 良好的运动控制 个人卫生 (有技巧的运动)
■教学行为:
示范:对示范效果的影响因素有示范者必须是儿童 所钦佩的,或者其示范是儿童乐意认同的;伴有示 范或演示的清楚的言语指导;应该从儿童的观点出 发提供示范;给正确的行为提供鼓励和奖赏;使观 察者模仿范型实施强化。
激励:激励可以通过视觉的、触觉的或身体的渠 道进行。教师通常会使用夸大的和积极的激励办 法去激发行为,然后逐步改变或消退这种激励, 使之变得更为自然。
塑造:塑造的主要使命是强化儿童在行为上的每 一点进步。有时,非常小的进步也必须奖赏,并 且,只有进步出现才予奖赏。
连锁技术:大多数的行为都是一个连锁或序列中 的部分,当一个连锁被分析为相关的组成要素后 ,每一个部分可以分别地教和实践,然后综合成 自然有序的行为。
学习策略:儿童学习并不只是学习课程内容,还要 学习有关策略。不能指望所有的任务都通过示范来 学习,也应考虑其他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师使用多 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儿童就会在学习中较为灵活。
行为主义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 (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 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 于刺激反应学习。他认为来 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 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 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 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观察学习分为:
直接强化 自我强化 替代强化
直接强化 :是指通过外部因素对 学习行为予以强化(正强化与负 强化) 正强化:孩子做了好事,被表扬, 以后就会再做好事。 负强化:孩子改正了吃饭看电视 的习惯,于是以后都会好好吃饭。
注意事项
治疗前应排除当事人有 冠心病、高血压、 冠心病、高血压、脑血 管病、 管病、精神分裂症等疾 病的可能, 病的可能,以免发生意 外。
治疗方法三:发泄疗法
原理: 原理:治疗者引导病人再一次体验 其过去在某个情境或时期受到的心 理创伤时所感受到的情绪反应, 理创伤时所感受到的情绪反应,从 而使痛苦的情绪被“发泄”干净。 而使痛苦的情绪被“发泄”干净。 适应症:亲人逝世、 适应症:亲人逝世、意外事故等痛 苦的经历。 苦的经历。 案例讨论: 事件。 案例讨论:9.11事件。 事件
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
保持
动作复现
动机
注意:首先是要注意到他人的某种行 为,而注意具有选择性,在同样的情 境中,不同的人可能注意到不同的信 息,从而获得不同的学习。
Hale Waihona Puke 保持:人能在没有示范线索的情况下 仍然在头脑中保持原先观察到的信息, 表象、言语符号等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动作复现:这些记在心里的表象和言语 符号又能转化为动作,使过去观察或学 习过的动作得以复现。
1.攻击性。班杜拉认为,攻击性的社会化, 攻击性。 攻击性 也是一种操作条件反射。 2.性的作用。 班杜拉认为,男女儿童各自 性的作用。 性的作用 性别品质的发展较多也是通过社会化过 程的学习, 特别是模仿的作用获得。 3.自我强化。自我强化也是社会学习的模 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 式影响的结果。 4.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帮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助、合作、和利他主义等)通过呈现适 当的模式能够施加影响。
浅谈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使用
浅谈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使用作者:王虹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06期【摘要】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现今心理学重要派别之一,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提出来的。
由于其理论可操作性强的优点,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对学前教育。
本文在对行为主义理论简要概述基础之上,进而就其在学前教育中的使用表现进行探讨。
希望能够给幼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行为主义理论学前教育使用幼儿【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236-02一、行为主义理论的简要概述行为主义心理学兴起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经产生就影响颇深,被称为“第一势力”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了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它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不应该是意识,而是行为。
该行为具体是指有机体为了适应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在身体机能上产生的各种反应,主要表现为机体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现象。
二、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使用表现1.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学龄前的幼儿生理与心理处于一个不成熟的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这个时期的幼儿一切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相应地,在这个时期里,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非常低下。
幼儿不能为自己选择恰当的学习材料,有目的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幼儿教师常常需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在幼儿的生活与学习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从另一方面来说,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幼儿发展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不利于幼儿的持续的健康发展。
2.重视环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曾经说过,给他12个健康的婴儿,在他自己设定的环境中养育他们,随便从中挑一个婴儿,就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他所设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无论他的才能、天资等方面及他们父母的职业与种族是什么样子的。
这句话体现了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强调环境对人发展的巨大作用,认为环境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浅谈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使用
4. 采取聘请当地歌谣传承人、民间山歌手、文化工作者进学 校传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歌谣学唱、 传唱活动。同时,还可把当地优秀的民歌舞蹈、地方戏剧、曲艺 以及民族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制作、体育竞技等内容编成教材,大 力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促进黑衣壮特色的校园文化建成。
参考文献: [1] 廖明君 .《大山里的黑衣壮(那坡黑衣壮文化艺术考察)》 [M].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4 年出版 . [2] 梁必政 , 黄峰 《. 那坡壮族民歌》[M].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6 年5月. [3]梁必政,姚茂勤《. 那坡非遗图典》[M].那坡县民族丛书,2016 年 5 月第一版 .
6. 尝试学校与旅游公司合作,一是研究黑衣壮传统技艺,开 发与黑衣壮服饰相关的旅游产品,推广以黑为美的民族工艺品和 更可口的特色食品 , 提高旅游产品附加值;二是把近年来出版的 《那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名录》、《龙合五月五花炮节》、 《婚礼酒歌》、《壮族风俗歌、祝寿歌》作品和《山歌年年唱春 光》、《充满希望的壮乡》、《黑山魂》、《壮乡美》山歌开发, 篇成戏剧搬上舞台,在黑衣壮风情园和黑衣壮景区投入市场,助 推我县旅游业的发展。
了黑衣壮地区,因青年人完成义务教育后升学或外出务工后,出 现当地黑衣壮文化传承人青黄不接的现状,也能解除因生产生活 成本太高许多黑衣壮宝贵物质文化被现代生活和理念代替;同时, 中职学校不断挖掘潜在的黑衣壮文化特色文化内涵,使黑衣壮文 化创新,与都市生活文化得到充分的交流,黑衣壮文化得到了可 持续的发展。
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学前教育理论流派学前教育是指为了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提升其学习能力而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
在学前教育领域,存在着多个理论流派。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包括发展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1. 发展理论发展理论是学前教育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主张儿童的发展具有不同的阶段和特征,且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教育方法和环境。
著名的发展理论家包括皮亚杰、维果茨基和爱伦森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渐建构起认知结构,并经历着无端现象、假象、具体操作和抽象思维等不同发展阶段。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学前教育应提供适宜的学习活动和材料,以促进儿童逐步从感知到操作再到抽象思维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则关注儿童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对他们认知和学习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成年人和同伴的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活动,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2.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在学前教育中对儿童行为的塑造和调节。
该理论主要关注外界刺激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并通过正向或负向的激励来增强或减弱特定的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包括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等。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表明,通过条件反射和刺激响应,可以建立起特定的学习与行为关联。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奖励和惩罚等方法,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则强调了反馈对学习和行为的重要性。
他认为,行为会受到积极反馈的加强和负面反馈的减弱。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激励,引导儿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关注文化环境和社会交往对学习和认知发展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实现的,并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
著名的社会文化理论家主要有维果茨基和布鲁纳等。
布鲁纳提出的教育参与理论认为,儿童在学习中需要与他人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并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引导。
五大教育理论及其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五大教育理论及其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前教育则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阶段之一。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理论的运用对于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五大教育理论,并探讨它们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响应之间的关联来实现的。
在学前教育中,应用行为主义理论可以通过为幼儿提供积极的奖励和反馈,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例如,在学前教育的班级中,教师可以采用奖励机制,如给予幼儿一些小礼物或表扬,以增强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动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幼儿正面的反馈,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来实现的。
在学前教育中,应用认知发展理论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从而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活动。
例如,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设计教学内容,如在游戏中融入数学和语言知识,以帮助幼儿在探索中学习和成长。
三、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社交互动对于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社会发展理论可以通过创造合作和互动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幼儿的社交和认知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和合作游戏,鼓励幼儿相互合作、分享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习是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建构新知识和理解。
在学前教育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情境,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探究角、图书角和艺术角,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和资源供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生态系统理论可以通过创造支持幼儿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并与家长和社区的合作,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杨晓萍行为主义是西方的一个心理学流派,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又创立了新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心理学曾在美国风靡一时,对教育的影响很大,如斯金纳所主张的机器教学,广泛运用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影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学习语言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过程来进行的。
其中伯雷特(CarlBereiter)和英格曼(Engelman)的学前儿童语言训练模式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影响。
1、伯雷特和英格曼(以下简称B一E)学前儿童语言训练的目的B一E认为语言发展差是处境不利儿童学习不佳的重要原因。
在不利条件下长大的儿童最大的语言缺陷是不能正确、清楚、流畅地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通常这些儿童使用的句子或短语是省略式的,语言贫乏。
B一E学前儿童语言训练的目的在于通过该方案的实施,使4一6岁处境不利的儿童语言得到正常发展,从而促进智力的增长。
2、B一E语言训练的原则和方法B一E方案反对传统的自由教育,强调刺激一反应一强化原则在教育中的作用,要求儿童积极学习,教师必须对整个教育过程用预先制定的教育大纲来组织教学。
B一E方案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1)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教师设计的课程应包括对适当的行为进行强化的可能性。
3)教师应仔细选择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活动,并通过强化手段诱导出儿童适当的反应。
4)教师设计课程时应考虑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明确对儿童给予该刺激之后,儿童会产生何种相应的反应,随时观察学前儿童在学习中的进步,掌握学前儿童是如何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使学习得以增进的。
5)教师应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
当儿童有不愿意学习的表现时,教师应该重新构造学习环境,创设有利于儿童学习的新环境,以直接传授方式使处境不利的儿童在语言、阅读和推理能力方面得到训练。
行为主义的学前教育理论
(二)行为主义的教学法
行为主义认为,学前教师应计划并解释儿童发展上的进 展。
仔细的计划使教师能确定接近的任务目标。
教师应该为强化时刻做准备。
跟随一个儿童的引导不是不被接纳的;如果儿童表现出兴趣 的话,强化就会变得更容易。
由行为原理推到出来的教学技术已被证明能有力地和有效地 推进学习。因为行为科学聚焦于儿童与环境互动,重要的是教 师应当了解如何安排环境以促进儿童和环境互动,因而为希望 的行为定型。
强调人或动物的任何行为都是由刺激引起的,心理学的任务 就在于发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 而推知反应,反过来又可通过反应推知刺激,从而达到预测和 控制行为的目的。
了解和控制了引起行为的刺激,就能了解和控制行为。同理, 如果了解和控制了儿童生活、学习和环境等方面的刺激,就可 以培养出所希望的人。
对于一个儿童的行为,学前教师可以试着去提供增强或减弱的 结果。当教师在提供结果时是有系统的,则儿童行为能被迅速改变。 教师可能说出很多作为正面强化的例子,拿到小红花是一个鼓励行 为发展的熟知的例子。
教师可以深思熟虑地设计专门信号来提示专门的行为。如果自 然激励物还不够明显,不足以诱发出所需行为,那么教师可以再加 一项提示,这样可以保证儿童更可能显示一项适宜的行为。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行为主义把学习定义为经历所导致的行为上的相对永久的变化。 显然,儿童遇到的经历会有很大的不同。一个儿童从经历中究 竟能得益多少,与其经历的环境质量有很大的关系。那么什么样的 质量对发展起重要作用呢?如何鼓励行为发展?
学前教育的行为主义方法正是聚集于环境情况的问题,并提供 了描述和改变对行为发展有影响的环境情况的原理和分析。
当你采用了学前教育的行为主义方法,你就承认了学习的环境 的极大重要性,并且应应用基本的行为主义原理去建造有利环境。
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对幼儿发展的深远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主张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等手段来塑造和改变行为。
在学前教育领域,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课堂管理以及儿童行为塑造等方面。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等核心概念。
随后,文章将重点分析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如如何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来促进儿童的良好行为,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增强学习效果。
本文还将探讨行为主义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争议,如过度依赖外部奖励可能削弱儿童的内在动机。
本文将总结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行为主义理论概述行为主义理论,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心理学界,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约翰华生、爱德华李桑代克以及B.F.斯金纳。
这一理论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以观察的行为,而非意识或内在的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在环境刺激所驱动的,而这些刺激又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被学习和强化。
在教育领域,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奖励和惩罚在塑造学生行为中的重要性。
通过正向奖励(如表扬、奖励物品等)来强化期望中的积极行为,同时通过负向惩罚(如批评、剥夺某种特权等)来纠正或消除不良行为。
行为主义者认为,通过这种方式,教育者可以系统地塑造和控制学生的行为,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在学前教育阶段,行为主义理论的应用尤为重要。
由于学前儿童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他们的行为模式更易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塑造。
学前教育工作者经常利用行为主义原则,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设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以及使用奖励和惩罚等手段,来引导和规范学前儿童的行为,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值得注意的是,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批评和质疑。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情感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有助于了解和引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前儿童是通过外界刺激和反应形成和发展行为的。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和习惯形成的。
例如,孩子会学习通过哭泣来获得关怀和注意。
这一理论的重点是观察儿童的行为,通过正反馈和奖励来引导和培养儿童积极的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通过认知能力的逐渐成熟来实现的。
让儿童主动参与探索和思考,培养其问题解决和创造力是这一理论的核心。
例如,通过让儿童玩拼图游戏,可以促进他们的问题解决和空间认知能力。
这一理论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社会情感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儿童通过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互动来学习社交技能和规范。
例如,学前班的角色扮演活动促进了儿童的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这一理论关注儿童的自我认同、情感表达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倡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
这些基本理论在学前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对于行为主义理论来说,教育者应当注重正反馈和奖励,鼓励儿童展示积极的行为,并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
其次,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有趣的学习环境和合适的教育资源,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创造力。
再次,社会情感发展理论强调社会互动的重要性,教育者应该引导儿童学会合作、沟通和适应社会规范。
除了这些基本理论,还有一些重要的发展原则需要引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首先,个体差异原则认为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教育者应当关注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其次,渐进原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逐渐的,教育者应当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当的学习和发展任务。
再次,全面原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综合的,教育者应当关注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一。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派别,虽然,现在它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有广泛影响,在一定的范围里,它仍然就是具有使用价值。
尤其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与行为矫治的领域中,仍被广泛使用。
那么,什么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呢?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与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中反映出来。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二.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体系我们通常把华生的行为主义称为经典行为主义,而把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称为新行为主义。
那么,斯金纳"新"在哪里呢?学习完本部分的各小节之后,我们将会对斯金纳的各种观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行为主义的领袖---斯金纳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华生强调刺激对行为的重要性;斯金纳强调强化对行为的重要性;而班杜拉则认为,儿童获得一个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强化。
事实上,人的许多行为只要经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习得。
于就是,班杜拉很强调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班杜拉四.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心理学史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派别。
"行为主义就是心理学的一个特定的历史形态,它的出现就是西方实验心理学内在矛盾的产物,它的发展构成西方心理学历史逻辑的一个环节。
" (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2页。
)把行为主义放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察,就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价值与它的局限性。
出于这样的基本观点,教材对华生、斯金纳与班杜拉的理论分别作出了评析。
(一) 行为主义的界定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就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与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厕身于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
行为主义主要思想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的主要思想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行为主义产生于美国,它的产生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的反映,符合当时美国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
在西方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于19世纪后半期完成了工业革命并开始了城市化运动。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
他们要想适应城市生活,就必须经过训练,学会相应的生活方式和技能,因此国家应承担起对他们进行训练的责任。
美国社会生活的这一要求促使心理学家从对意识的研究转向对适应性行为的研究。
同时,要想再提高生产效率,只有提高工人身体动作的效率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华生所倡导的行为主义,其中目标之一的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人的工作量和工作效果恰恰是当时美国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
其次,行为主义也是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进步主义运动的产物,通过运用行为技术来达到控制社会的目的成为一种可以为社会革新者提供一种最具生命力的革新思想,它似乎可能为社会革新者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管理社会的科学工具。
它的哲学背景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
同时,谢切诺夫,巴莆诺夫,别赫切列夫的研究则为它的产生奠定神经生理学基础。
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行为是可以外部公开观察的有机体的反应,其本质是人和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刺激—反应是有机体所有行为的共同要素,行为是由这些简单的有机体生理反应所组成的一套复杂的反应系统,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再次,行为完全独立于意识,应该根据行为自身的特征来研究行为;最后,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都应该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华生指出一向认为纯属意识的思维和情绪,其实也都是内隐和轻微的身体变化。
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的变化,后者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
行为主义理论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启示
行为主义理论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启示摘要:本文对兴起于20世纪初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behavioristic psy-chology) 理论进行系统梳理。
行为主义理论在美国自1930年为界线,分为早期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
至今仍对心理学界及教育界有着深远的影响,系统阐述行为主义理论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启示。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前教育;启示兴起于20世纪初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behavioristic psy-chology) ,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它曾在西方心理学界占支配地位长达半个多世纪。
行为主义理论在美国自1930年为界线,分为早期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
个体行为是行为主义者的研究对象,认为个体意识不属于自己的研究范围。
以行为观察取代意识的内省,注重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是区别于其他理论学派的研究特点。
它以其科学的理论体系、严密的实验操作和客观的研究范式,对现代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依旧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丰富的启示。
一、行为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1.1华生创始人华生受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关于动物学习研究的影响,认为“刺激(S)—反应(R)” 是一切行为的学习过程1。
华生认为环境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这一观点与洛克的“白板说”一致。
在华生看来,成人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仔细地控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能够塑造儿童的行为。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力度也在逐渐增强,以此说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华生的行为主义忽视了个体的内部过程,只是片面的过分关注外界刺激对行为的作用,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有其局限性,忽视了内部心理过程就是忽略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发源地2。
华生改变过往的研究对象,将行为作为目标,把个体的意识研究排除在外。
简单化、庸俗化了人类个体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
华生提倡用观察和实验等客观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个体心理,摒弃内省法。
他的理论把条件反射技术引进心理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心理学走上科学化道路的一些基础。
(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及其代表实验。
2.理解并掌握经典型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并能对其进行区分。
3.能将经典型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对应幼儿教学生活进行举例并说明原理。
4.掌握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及其经典实验,熟悉观看学习理论,了解三元交互决定论、强化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及其代表实验。
2.理解并掌握经典型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并能对其进行区分。
3.掌握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及其经典实验。
教学难点:1.理解并掌握经典型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并能对其进行区分。
2.能将经典型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对应幼儿教学生活进行举例并说明原理。
3.能够将对经典型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进行比较区分,并运用于幼儿教育生活之中。
4.了解三元交互决定论、强化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
教学时数:4课时作业:详见本章学生作业中有关行为主义的习题。
教学反思:作为学习理论领域最为经典的版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先后经历了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几个阶段的开展,其对学习本质的探究和研究对学校教育起到了极大的关心。
在本节的学习当中,学生普遍能够专门好的掌握有关识记的全然概念知识,但对两种条件作用的区分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要求其举例时,学生常常混淆两种作用。
知识导入:对行为主义的介绍1.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派的主体思想是对19世纪末美国的另一个土生土长的心理学派--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学派的心理理论观点的进一步开展。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代开展到顶峰,成为从代到50年代整整30年在美国心理学研究中一直处于统治位置的美国心理学史甚至世界心理学史上都绝无仅有的一大学派。
行为主义的要紧观点: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纳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应用
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应用摘要:行为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论,也是对教育界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之一。
虽然随着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相继产生,为行为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它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实际操作方法依然在学前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理论与学前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挖掘行为主义理论对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意义,希望能够为幼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行为主义理论;学前教育;幼儿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自产生以来就在学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被称为“第一势力”心理学。
虽然之后被认知理论所取代,但它的一些核心理念仍然指导着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学这两个领域被广泛运用。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华生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设计的特殊环境里,我就能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强调环境对于一个人行为模式的重要性。
对于幼儿来说,幼儿的行为和发展具有可塑性与不确定性,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所以幼儿园和家庭作为儿童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为幼儿营造怎样的环境和氛围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和发展。
通过进入不同的幼儿园进行观察实践,可以发现当班级是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时,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较高,如果班级处于教师高控的环境下,幼儿表达自己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
由此可见适宜的环境,不仅可以使幼儿避免一些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同时对幼儿知识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个性和品格的发展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重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行为主义理论中提到人的大多数行为都不是天生,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学前期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不管是在动作掌握还是认知能力方面都尚未完善。
所以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之一”,他的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对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都十分重要。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教育心理学被广泛地研究并运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
根据j piaget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3~6岁的幼儿其认知属于前运算阶段,即前逻辑阶段。
这一阶段幼儿认知的主要特点包括:幼儿行为相较于感觉运动阶段更为内化,出现语言并通过示意行为对事物进行表征,但作为主体的幼儿并未形成逻辑思维,无法针对事物表象作出逆运算,其思维可归纳为:表象、原始和混乱,自我中心思想是该阶段的突出特点。
幼儿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导致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幼儿教师身心素质的高低,提升幼儿教师身心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其对自身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而对作为教育理论核心的教育心理学地解读,就成为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文将通过对行为主义学派的讨论和解读,探讨教育心理学在幼儿教育(3~6岁)中的运用,以期在奋斗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洪流中,为幼儿教育事业的促进和发展,贡献微薄力量的目的。
一、行为主义教学方式的反思与探讨通过近年来无数教育工作者的课堂教学与积极探索,我们可以辨认出行为主义教学理念程式化、数据化后的继续执行标准,在非常大程度上遏止了非学对象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陷于了演化论和机械论的深渊。
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过程被程序化、公式化,表述世界的方式方法被单一化,教学方式被反反复复总结和萃取,构成固有模式;另一方面教育对象不可避免地被放在封闭式教育体系中,被动地、盲目地拒绝接受科学知识、心智世界,教科书式的答案沦为评判高下的唯一标准,其发展与蜕变被定量、数据化。
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停滞不前,无法赢得技术创新与优化。
但是彻底否定、摒弃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体系,笔者认为又有些矫枉过正了。
在这里,笔者经过自身教育实践,针对学前儿童,尤其是3~6岁的幼儿,浅谈一些行为主意教学方式的优势。
3~6岁的幼儿,其犯罪行为阶段处在前逻辑阶段,缺少完备的逻辑思维能力,心智世界往往以表象居多,无法将外在表观和内在心智统一在一起。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学前教育心理学主编李小融第一章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名词术语1、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蒙台梭利:玛丽亚·蒙台梭利(187-1952),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以所从事的医学心理学背景研究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并于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3、直接教学方案:1960S,贝雷特和英格曼依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原则,创建了贝-英学前教育学校,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了直接教学模式。
4、观察法:是学前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他进行了解。
5、调查法:调查法与观察法不同,她不是直接观察被试者进行某种心理活动时的表现,而是通过其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6、实验法:学前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假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7、个案法:临床个案法是对教与学的个案做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问答1、谈谈学前教育心理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答: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你是如何理解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的?答:萌芽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40、50年代,该时期学前教育心理学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贝尔、意大利的蒙台梭利。
(二)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各种学前教育方案层出不穷。
(三)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前教育心理学由一个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行为主义
学习理论学习的本质与条件适宜的学前儿童学习内容应用要求与条件实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本质是刺激和反应的联接的形成。
条件:外部的强化,行为主义不考虑学习者内部的结构或者变化。
1.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2.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3.以表扬和惩罚作为主要的评价手段4.细分教学目标,小步子教学5.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1.教师要创造适宜幼儿发展的良好环境,避免来自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培养身心健康的幼儿。
2.教师主导的教育模式要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幼儿认知等方面能力的发展。
3.要特别强调在教学中运用奖励和惩罚的评价手段。
4.把一门课程学习的总目标,分为几个单元,再把单元分成几个小步子。
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教师必须将抽象的教育目标,具体为许多有着内在联系的活动。
5.使用强化物的原则:①如果表演或自我强化能奏效,就不要使用代币;②如果代币能奏效,就不要使用小玩具;③如果小玩具能奏效,就不要使用食品。
1.在学前教育中,教师采用许多行为塑造的方法,对幼儿的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例如,在游戏活动后,许多的幼儿都不会主动的收拾玩具,教师必须自己进行整理。
这样就给教师的工作增加麻烦,但是,如果幼儿教师熟悉并且善于运用行为塑造的方法,先交给幼儿收拾玩具的方法,并告诉他们活动完后,主动收拾玩具,才是能干的孩子;其次,在每次游戏后,都反复要求幼儿,对坚持的好的幼儿给予表扬和奖励,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的这一行为就能成为自觉的行为,从而减轻教师的工作作负担,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2.在学前教育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XX小朋友表现的很好,奖励她一朵小红花”,“XX小朋友坐的最端正了,他可以先吃饼干”,又或者是“你要是再不听话,老师就不喜欢你了”,“说话的小朋友,你们今天不能玩沙土游戏”等诸如此类的话语,这些话语的实质是以呈现奖励和惩罚对幼儿的行为作出评价。
3.行为矫正实例:用代币强化矫正幼儿的行为。
目标:乐乐(三岁,男孩,托班,每次上学都会哭闹)矫正过程:①确定后援强化物、代币:乐乐喜欢电动汽车,是后援强化物。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主张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试图揭示人类行为产生、发展及变化的心理学原理。
该理论的深刻含义在于促使人们认识到行为的原理是生活的事实这一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成功经验,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创设丰富环境,形成适宜学习的条件。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创始人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基于该理论观点,只要仔细观察和分析某行为产生、发展的外部环境,就能够发现相关的环境要素同时创设适宜环境,提供恰当刺激,可以塑造和修正行为。
(2)积极运用强化原理,塑造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基于此原理,良好行为的建立就应该运用强化的原理,激励儿童逐步学习社会所认同的行为方式。
基于该原理的表扬或奖励,被教育者和家长认为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3)利用消退方法,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
所谓消退,指的是撤销促使某行为发生的强化因素,从而减少该行为的发生。
消退法常被运用于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
(4)发挥榜样作用,促进社会学习。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
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行为,是_一种更普遍的学习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杨晓萍
行为主义是西方的一个心理学流派,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又创立了新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心理学曾在美国风靡一时,对教育的影响很大,如斯金纳所主张的机器教学,广泛运用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影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学习语言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过程来进行的。
其中伯雷特(CarlBereiter)和英格曼(Engelman)的学前儿童语言训练模式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影响。
1、伯雷特和英格曼(以下简称B一E)学前儿童语言训练的目的
B一E认为语言发展差是处境不利儿童学习不佳的重要原因。
在不利条件下长大的儿童最大的语言缺陷是不能正确、清楚、流畅地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通常这些儿童使用的句子或短语是省略式的,语言贫乏。
B一E学前儿童语言训练的目的在于通过该方案的实施,使4一6岁处境不利的儿童语言得到正常发展,从而促进智力的增长。
2、B一E语言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B一E方案反对传统的自由教育,强调刺激一反应一强化原则在教育中的作用,要求儿童积极学习,教师必须对整个教育过程用预先制定的教育大纲来组织教学。
B一E方案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教师设计的课程应包括对适当的行为进行强化的可能性。
3)教师应仔细选择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活动,并通过强化手段诱导出儿童适当的反应。
4)教师设计课程时应考虑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明确对儿童给予该刺激之后,儿童会产生何种相应的反应,随时观察学前儿童在学习中的进步,掌握学前儿童是如何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使学习得以增进的。
5)教师应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
当儿童有不愿意学习的表现时,教师应该重新构造学习环境,创设有利于儿童学习的新环境,以直接传授方式使处境不利的儿童在语言、阅读和推理能力方面得到训练。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训练的方法,B一E认为:从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维过程,应通过语言训练来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训练的方法是直接传授法,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骤都让儿童明显的观察到,教师提问,儿童必须作出相应的
反应,大声回答;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儿童的正确回答
给予即时强化(肯定、表扬、鼓励等);当儿童的回答不正确时,教师给予儿童即时评价和反馈(否定、纠正等),儿童可以及时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有错误,为什么会出现错误。
B一E学前儿童语言训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儿童获得必要的技能,教师要处理和评价儿童的活动,在不同时期向儿童提出难度各异的任务。
第一水平阶段(困难最少):只要求儿童掌握概念的例子。
如:“给我看哪个箱子是较小的?”
第二水平阶段:要求儿童回答“是”或“不是”。
如:“这个箱子是不是较小的?”
第三水平阶段:要求儿童重复基本句子。
如,教师:“这个箱子比哪个箱子小些吗?”儿童:“是的,这个箱子比哪个箱子要小些。
”
第四水平阶段(最困难):要求儿童确立评价标准。
如,教师:“告诉我这个箱子怎样?”儿童:“这个箱子比哪个箱子要小些。
”
教师应及时指导儿童,对儿童的回答给予评价,如:“你的回答很好”等,在学前儿童语言训练中,教师要考虑儿童的语言水平和知识经验,制订合理的语言发展计划。
总的来看,B一E学前儿童语言训练模式作为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方案,对处境不利环境中成长的儿童语言发展有较大作用。
但是,该训练计划忽视儿童的兴趣、动机,否定儿童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具体活动中的运用
1、行为塑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行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指出,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所不可缺少的。
斯金纳设计了一整套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新方法,他反复强调指出:操作行为并非一蹴而成,是一步一步学得的,强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做法便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运用。
如: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教师可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早餐、午餐、午睡等环节培养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把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溶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对良好的行为给予及时表扬,进行强化。
又如:游戏活动后,许多幼儿不会主动收拾玩具,玩具满地扔,给教师的工作添麻烦,如果教师善于运用行为塑造的方法,便可很好地解决这个间题。
教师可以先教给儿童收拾玩具的方法,并告诉儿童,玩完之后主动把玩具收拾好,才是能干的孩子。
并在每次游戏之后,都反复要求儿童,对坚持得好的儿童给予表扬,通过一段时期的练习,儿童的这一行为就能成为自觉的行动,从而培养了
儿童的好习惯,达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在行为塑造中,教师应注重模仿对学前儿童行为的影响,儿童的行为一方面受强化原则的支配,另一方面还将通过儿童的观察去模仿。
因此,成人的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学前儿童模仿的榜样。
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随时加强自我修养,起表率作用,否则,儿童便会通过观察模仿教师的不良行为,这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
2、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也称为行为治疗,强调学习原则的作用,认为不正常或适应不良的行为是习得的行为,把矫正的焦点直接放在行为本身上。
奥康诺尔(1969年)对幼儿园儿童极端孤立的行为进行了研究,选择了13名极端孤立的儿童。
实验组六名儿童,安排到示范治疗的情境之中,让儿童观看描写幼儿园环境中儿童相互合作玩耍的影片,当镜头中出现儿童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影片便出现强化结果,及时给予儿童表扬,以积极的态度对他的进步作出反应。
控制组七名儿童,让他们观看海豚之类的电视片。
通过一年的跟踪实验,实验组有五名儿童保持了新学得的社会相互作用的习惯,能以积极的态度与其他儿童玩耍,控制组的儿童仍然是极端孤立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行为矫正中观察、模仿的作用,直接治疗儿童的不适应行为,也可以根据强化与消退的学习原则来矫正不良行为。
斯金纳认为操作行为也是易于消退的,只要不对该行为进行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便可以消退.如:有的儿童喜欢用哭来威胁家长,当儿童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放声大哭。
许多家长一见小孩哭心就软了,总是上前对小孩说:宝宝,别哭了,别哭了……结果小孩的哭非但没有停止,反而越哭越厉害,其中家长的安慰成了一个条件刺激,强化了儿童哭的行为,其实,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最好不要理睬,让他去哭,不对他的哭给予任何语言上或行动上的强化,这样,孩子的哭便由大—小—不哭了。
三、结束语
从理论上讲,行为主义学派强调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并把这一思想应用到学前教育领域,使对儿童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对儿童的主观分析上,而是通过儿童行为的客观观察和实验来论证儿童的发展,对推动学前教育向科学化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从实践上讲,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重视儿童的行为;通过强化、模仿等原则来建立幼儿良好的行为,消除不良行为,这一方法应用到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上,在学前教育实际工作中是行之有效的。
当然,行为主义学说还存在着一些缺陷.首先,行为主义所强调的行为,难以说明儿童的个别性。
每个儿童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以及遗传等因素都是不同的,
存在着个别差异性,但行为主义学派仅仅强调刺激—反应,如果儿童的行为异常,简单地归结为环境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忽视了儿童的个别差异性。
其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儿童的行为、学习、发展都建立了刺激—反应基础上,儿童被看作是环境的简单的被动反应者,缺乏自主性。
(作者单位:西南师大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