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杨晓萍
行为主义是西方的一个心理学流派,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又创立了新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曾在美国风靡一时,对教育的影响很大,如斯金纳所主张的机器教学,广泛运用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影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学习语言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过程来进行的。其中伯雷特(CarlBereiter)和英格曼(Engelman)的学前儿童语言训练模式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影响。
1、伯雷特和英格曼(以下简称B一E)学前儿童语言训练的目的
B一E认为语言发展差是处境不利儿童学习不佳的重要原因。在不利条件下长大的儿童最大的语言缺陷是不能正确、清楚、流畅地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通常这些儿童使用的句子或短语是省略式的,语言贫乏。B一E学前儿童语言训练的目的在于通过该方案的实施,使4一6岁处境不利的儿童语言得到正常发展,从而促进智力的增长。
2、B一E语言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B一E方案反对传统的自由教育,强调刺激一反应一强化原则在教育中的作用,要求儿童积极学习,教师必须对整个教育过程用预先制定的教育大纲来组织教学。B一E方案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教师设计的课程应包括对适当的行为进行强化的可能性。
3)教师应仔细选择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活动,并通过强化手段诱导出儿童适当的反应。
4)教师设计课程时应考虑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明确对儿童给予该刺激之后,儿童会产生何种相应的反应,随时观察学前儿童在学习中的进步,掌握学前儿童是如何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使学习得以增进的。
5)教师应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当儿童有不愿意学习的表现时,教师应该重新构造学习环境,创设有利于儿童学习的新环境,以直接传授方式使处境不利的儿童在语言、阅读和推理能力方面得到训练。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训练的方法,B一E认为:从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维过程,应通过语言训练来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训练的方法是直接传授法,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骤都让儿童明显的观察到,教师提问,儿童必须作出相应的
反应,大声回答;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儿童的正确回答
给予即时强化(肯定、表扬、鼓励等);当儿童的回答不正确时,教师给予儿童即时评价和反馈(否定、纠正等),儿童可以及时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有错误,为什么会出现错误。
B一E学前儿童语言训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儿童获得必要的技能,教师要处理和评价儿童的活动,在不同时期向儿童提出难度各异的任务。
第一水平阶段(困难最少):只要求儿童掌握概念的例子。如:“给我看哪个箱子是较小的?”
第二水平阶段:要求儿童回答“是”或“不是”。
如:“这个箱子是不是较小的?”
第三水平阶段:要求儿童重复基本句子。如,教师:“这个箱子比哪个箱子小些吗?”儿童:“是的,这个箱子比哪个箱子要小些。”
第四水平阶段(最困难):要求儿童确立评价标准。如,教师:“告诉我这个箱子怎样?”儿童:“这个箱子比哪个箱子要小些。”
教师应及时指导儿童,对儿童的回答给予评价,如:“你的回答很好”等,在学前儿童语言训练中,教师要考虑儿童的语言水平和知识经验,制订合理的语言发展计划。
总的来看,B一E学前儿童语言训练模式作为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方案,对处境不利环境中成长的儿童语言发展有较大作用。但是,该训练计划忽视儿童的兴趣、动机,否定儿童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具体活动中的运用
1、行为塑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行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指出,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所不可缺少的。斯金纳设计了一整套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新方法,他反复强调指出:操作行为并非一蹴而成,是一步一步学得的,强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做法便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运用。如: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教师可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早餐、午餐、午睡等环节培养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把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溶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对良好的行为给予及时表扬,进行强化。又如:游戏活动后,许多幼儿不会主动收拾玩具,玩具满地扔,给教师的工作添麻烦,如果教师善于运用行为塑造的方法,便可很好地解决这个间题。教师可以先教给儿童收拾玩具的方法,并告诉儿童,玩完之后主动把玩具收拾好,才是能干的孩子。并在每次游戏之后,都反复要求儿童,对坚持得好的儿童给予表扬,通过一段时期的练习,儿童的这一行为就能成为自觉的行动,从而培养了
儿童的好习惯,达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在行为塑造中,教师应注重模仿对学前儿童行为的影响,儿童的行为一方面受强化原则的支配,另一方面还将通过儿童的观察去模仿。因此,成人的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学前儿童模仿的榜样。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随时加强自我修养,起表率作用,否则,儿童便会通过观察模仿教师的不良行为,这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
2、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也称为行为治疗,强调学习原则的作用,认为不正常或适应不良的行为是习得的行为,把矫正的焦点直接放在行为本身上。奥康诺尔(1969年)对幼儿园儿童极端孤立的行为进行了研究,选择了13名极端孤立的儿童。实验组六名儿童,安排到示范治疗的情境之中,让儿童观看描写幼儿园环境中儿童相互合作玩耍的影片,当镜头中出现儿童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影片便出现强化结果,及时给予儿童表扬,以积极的态度对他的进步作出反应。控制组七名儿童,让他们观看海豚之类的电视片。通过一年的跟踪实验,实验组有五名儿童保持了新学得的社会相互作用的习惯,能以积极的态度与其他儿童玩耍,控制组的儿童仍然是极端孤立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行为矫正中观察、模仿的作用,直接治疗儿童的不适应行为,也可以根据强化与消退的学习原则来矫正不良行为。斯金纳认为操作行为也是易于消退的,只要不对该行为进行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便可以消退.如:有的儿童喜欢用哭来威胁家长,当儿童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放声大哭。许多家长一见小孩哭心就软了,总是上前对小孩说:宝宝,别哭了,别哭了……结果小孩的哭非但没有停止,反而越哭越厉害,其中家长的安慰成了一个条件刺激,强化了儿童哭的行为,其实,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最好不要理睬,让他去哭,不对他的哭给予任何语言上或行动上的强化,这样,孩子的哭便由大—小—不哭了。
三、结束语
从理论上讲,行为主义学派强调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并把这一思想应用到学前教育领域,使对儿童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对儿童的主观分析上,而是通过儿童行为的客观观察和实验来论证儿童的发展,对推动学前教育向科学化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从实践上讲,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重视儿童的行为;通过强化、模仿等原则来建立幼儿良好的行为,消除不良行为,这一方法应用到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上,在学前教育实际工作中是行之有效的。当然,行为主义学说还存在着一些缺陷.首先,行为主义所强调的行为,难以说明儿童的个别性。每个儿童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以及遗传等因素都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