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21-40)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21-40)](https://img.taocdn.com/s3/m/701b1b4a1711cc7931b71645.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21-40)2017-12-2221.李泰伯改字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既成,以示李泰伯。
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
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
"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
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注释]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
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
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
③记:传记。
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
⑤瞿然:惊讶的样子。
⑥握手:拱手。
⑦溥(pǔ):大。
⑧凝:注意力集中。
[文化常识严子陵。
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
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
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
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思考与练习.解释:①守②泱泱③已④易⑤盛⑥扣⑦颔首2.翻译:①既成,以示李泰伯②必将名世③殆欲下拜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4.理解:以风"字换德"字,它好在哪里?请说出一二点。
22.龚遂为渤海太守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①不能禽制。
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
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
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
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②遐远,不沾圣化③,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
遂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
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⑤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eb145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0.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目文选-赵嘏太和上殿对视图上晏坐待太阿宫》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1.文中“太和”与“太阿”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吗?2.太和上殿对视图的主人公是谁?3.文中的“初心”指的是什么?文选-颜延之帝京篇十八首『辅佐天子·不负韶华之美』1.选段一中的“金闺箫鼓未曾闻”和“银烛秋光冷画屏”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描写人物之美?2.选段二中的“游远必自别离中”包含了什么样的情感?3.文中“司马复之”指的是谁?文选-王僧鲁古柏行》篇『生命之花·追求自由挣脱束缚』1.文中古柏的行为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信息?2.文中所提到的“太清节显辨何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3.文中的“清卧景生搜春拾”中的“清卧景生”含有怎样的意象?2. 答案与解析题目一答案与解析1.太和与太阿指的是同一个地方。
太和是指皇帝上殿的地方,而太阿宫则是太和的别称。
2.太和上殿对视图的主人公是上晏。
3.文中的“初心”指的是一个人最初的目标、宗旨,也可以理解为忠诚和为国效力的初衷。
题目二答案与解析1.“金闺箫鼓未曾闻”和“银烛秋光冷画屏”通过修辞手法的排比与对比,表现了人物之美。
2.“游远必自别离中”表达了离别的忧愁和无奈之情。
3.“司马复之”指的是才子杜甫。
题目三答案与解析1.文中古柏的行为向我们传达了追求自由与挣脱束缚的精神。
2.“太清节显辨何佳?”表达了作者对真诚与清廉的思考。
3.“清卧景生搜春拾”中的“清卧景生”借景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悠闲和宁静的意象。
3. 结语以上是《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中的部分题目和答案解析。
希望这些题目和答案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如果有需要的话,你可以继续深入研究文言文,通过更多的阅读和训练来提升自己。
祝你学习进步!。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f8b815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1c.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篇一」费祎字文伟,江夏人也。
少孤,依族父伯仁。
仁将祎游学入蜀。
会先主于定蜀,祎遂留益州。
时许靖丧子,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①。
及至葬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②,而祎晏然自若③。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④,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⑤,率众往御之。
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
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⑥,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
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
祎至,贼遂退,封成乡侯。
琬固让州职,祎复为益州刺史。
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
(选自《三国志费祎传》,有改动)【注释】①共会其葬所:一起到许靖之子的'葬地去。
②泰:泰然,平和。
③晏然自若:泰然自若。
④在祎右:比费袆年长且职位尊贵。
⑤假祎节:后主授予费袆调兵的符节。
⑥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战事正急,军书往来传递,人马披甲戴盔,战车整备完毕。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6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仁将祎游学入蜀②时许靖丧子③群僚于数十里逢迎④魏军次于兴势(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祎复为益州刺史A.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为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C.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D.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2分)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2分)译文:(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分)译文:11.费祎深受诸葛亮器重,定有很多突出之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两点。
(2分)参考答案:8.(6分) (1)(4分) ①带领②当时③几④驻扎停驻 (2) (2分)D9. (2分) 光禄大夫来敏/ 至祎许别10.(4分)(1) 但诸葛亮却特意让费祎与自己同乘一车,从此众人没有谁不对费祎另眼相看(或者改变看法)。
课外文言文小故事阅读60篇练习(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小故事阅读60篇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2092ce28ea81c758f578ba.png)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41-60)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41-60)](https://img.taocdn.com/s3/m/dc90b77f27d3240c8547ef05.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41-60)高中言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41-60)41.苏东坡北归ͳͳ东坡①还至庾岭②上,少憩村店。
有一老翁出,问从者曰:“宜为谁?”曰:“苏尚书③。
”翁曰:“是苏子瞻欤?”曰:“是也。
”乃前揖坡曰:“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
”东坡笑而谢之,因题一诗于壁间云:“鹤骨霜髯心已灰Σ,青松夹道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宋•曾敏行《独醒杂志》)ͳͳ[注释](D东坡:苏东坡,即苏轼。
曾贬官至惠州、儋州(今广东、海南一带)。
②庾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
③苏尚书:苏轼曾官至礼部尚书,故称苏尚书。
Σ鹤骨霜髯(r&aaute;n)心已灰:这是苏轼形容自己的形态与心情。
ͳͳ[化常识]古人“名”与“字”的用法。
古人除了姓名外,还有字、号(别号)等。
在社会交际中,一般称对方的字或号,以表示尊敬。
如上“是苏子瞻欤”,意为这是苏子瞻吗?苏轼,字子瞻。
那翁称苏轼为“苏子瞻”,是表示敬意,也可问“是苏东坡欤”,而绝不能说“是苏轼欤”,因为当时苏轼就在旁边,直呼对方的姓与名,乃是不尊敬,不礼貌。
而他自己称自己,则只能说名,如“吾乃苏轼也”,而绝不能说“吾乃苏子瞻也”。
ͳͳ[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从②揖③题ͳͳ2.翻译:①少憩村店②官为谁③我闻人害公者百端Σ是天佑善人也3.理解:“曾见南迁几个回”的正面意思是什么?ͳͳ42.郑玄对应劭ͳͳ时大将军袁绍①总兵②冀州③,遣使要玄Σ,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75e326fc4ffe473368ab52.png)
3.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何不炳烛②呼?”平公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日:“善哉!”(选自汉·刘向《说苑》)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乌_________②披__________
2.“五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座高山。
3.翻译:①履之而后艰__________________;②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 hǐ):同“猪”。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淖(nào):烂泥。⑥服田:驾牲口耕田。⑦牧:统治、管理。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注释]①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②叔向:晋国大夫。③系援:结交攀附。④董祁: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⑤范献子:范祁的哥哥。⑥纺:吊、悬。
[文言知识]倒置句文言中有好几种倒置旬式。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为不尊重我。这是一个否定句,有否定词“不”表示(其他否定词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宾语是代词“吾”(其他代词如“我”、“尔”、“之”等),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所以构成动宾倒置的句式。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即“未有之”。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e69705581b6bd97f19ea1c.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1.班昭续《汉书》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2.蔡文姬求情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
文姬③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日:“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②当:判决。
③文姬:蔡文姬。
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
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
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
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
初嫁卫仲道。
夫亡后归母家。
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
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
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全)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全)](https://img.taocdn.com/s3/m/24918af3ce2f0066f53322bb.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小语段60篇1.班昭续《汉书》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竟_________②辄________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2.蔡文姬求情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
文姬③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日:“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②当:判决。
③文姬:蔡文姬。
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
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
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
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
初嫁卫仲道。
夫亡后归母家。
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
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
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21-40)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21-40)](https://img.taocdn.com/s3/m/701b1b4a1711cc7931b71645.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21-40)2017-12-2221.李泰伯改字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既成,以示李泰伯。
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
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
"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
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注释]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
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
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
③记:传记。
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
⑤瞿然:惊讶的样子。
⑥握手:拱手。
⑦溥(pǔ):大。
⑧凝:注意力集中。
[文化常识严子陵。
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
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
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
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思考与练习.解释:①守②泱泱③已④易⑤盛⑥扣⑦颔首2.翻译:①既成,以示李泰伯②必将名世③殆欲下拜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4.理解:以风"字换德"字,它好在哪里?请说出一二点。
22.龚遂为渤海太守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①不能禽制。
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
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
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
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②遐远,不沾圣化③,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
遂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
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⑤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21-40)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21-40)](https://img.taocdn.com/s3/m/fc94d2bfa0116c175f0e4885.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21-40)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李泰伯改字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既成,以示李泰伯。
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
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
"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
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注释]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
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
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
③记:传记。
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
⑤瞿然:惊讶的样子。
⑥握手:拱手。
⑦溥:大。
⑧凝:注意力集中。
[文化常识]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
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
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
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守②泱泱③已④易⑤盛⑥扣⑦颔首2.翻译:①既成,以示李泰伯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4.理解:以“风"字换“德"字,它好在哪里?请说出一二点。
22.龚遂为渤海太守二千石①不能禽制。
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
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
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
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②遐远,不沾圣化③,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④?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
”遂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
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⑤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
”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⑥,盗贼亦皆罢。
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
遂见齐⑦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参考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e04346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1.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参考答案(一)敏慧(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巧对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如初升的弯月。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
2.神童庄有恭神童庄有恭1.①官府②正巧③下棋④对“对子”⑤夸张、吹牛2.①差役们因为他年幼而忽视了他;②立刻问他道;③庄有恭用事实回答;④有什么难的呢!②立刻问他道;③庄有恭用事实回答;④有什么难的呢!3.曹植聪慧曹植聪慧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③曹操认为他很略。
与众不同。
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4.略。
4.鲍子难客鲍子难客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②不像你所说的;③仅仅因责难、驳斥。
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
3.责难、驳斥。
5.曹绍夔捉“怪”曹绍夔捉“怪”1.①停②友好③一会儿④发出⑤丰盛的菜肴⑥希望⑦备办⑧完毕2.①和尚一一地把事情告诉他;②可以替你俩除去这怪声音;③和尚一一再追问他这是什么原因。
情告诉他;②可以替你俩除去这怪声音;③和尚一一再追问他这是什么原因。
6.杨亿巧对杨亿巧对1.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2.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3.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通俗形象。
7.解缙敏对解缙敏对1.①回答②同“悦”③正当④立刻⑤回答⑥已经⑦思维敏捷2.皇上本想用假话来刁难解缙。
3.生儿子。
生儿子。
(二)学习(二)学习8.承宫樵薪苦学.承宫樵薪苦学1.①年幼失去父亲②精通③屋,此指书舍④用竹鞭打2.猪的主人对承宫没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寻找。
怪,一路上寻找。
9.桓荣勤学不倦.桓荣勤学不倦1.①早年②穷困③讥笑④回答⑤等到2.①然而桓荣学习不停;②只是自讨苦吃白费力气,什么时候再用得上它呢?气,什么时候再用得上它呢?10.宋太宗学书.宋太宗学书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王羲之。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参考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29ec5e312b3169a551a404.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参考答案1、班昭续《汉书》1.①终②总是2。
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
2、蔡文姬求情1.①拜见②赤足③马棚④勇敢的士卒2.①表露的思想极悲哀,听的人都因此改变了脸色②确实同情你(相,你)③救助将要处死的人3.被动句。
3、炳烛而学1。
①迟、晚②怎么敢③好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②点燃蜡烛照明行走跟在黑暗中摸索而行哪个好呢?3.下面一段话。
4.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总比不学习好。
4、薛奎识范镇1.①使②更加③退让④到、前往⑤超过2.①薛奎在蜀地做郡太守②等到薛奎回京城,便带着他一同走,③必然凭文学出名。
5、芮伯献马贾祸1.①同“率”②抛弃③满足④最终⑤赶走2.①以[之]献于王②使[人]求焉。
3.①你没什么用来对付他们②这会招致灾难的③就在周厉王前诬陷他④你明知周厉王贪财却开了口,这是芮伯的过错。
6、及之而后知1.①哪②翻阅2.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3.①走了之后才知道艰难②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还不如厨师的尝一口。
4.实践第一。
7、管仲破厚葬1.①没有什么用来……②回答③作为、行动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②用什么办法禁止?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②那,4.非名之则利之也。
8、董叔攀附权贵1.①往后的某一天②抓起来2.①范氏是宝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②你为什么不替我(向范献子)求情呢?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9、王绍君出汉宫1.①画②只是③中途2.想要召哪个宫女,就翻看容貌图召唤她。
3.容貌平常;画工4.报出。
10、商於子驾豕1.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⑦大概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11、魏收改武学文1.①等到②停,此指懈怠2.①很能写文章②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③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④凭文章华丽而著名。
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2a9ff8f90f76c660371a0f.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班昭续《汉书》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2.蔡文姬求情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
文姬③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②当:判决。
③文姬:蔡文姬。
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
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
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
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
初嫁卫仲道。
夫亡后归母家。
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
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21-40)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21-40)](https://img.taocdn.com/s3/m/411a5a330066f5335a8121db.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21-40)高中言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21-40)21.李泰伯改字ͳͳ范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Σ曰:“云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高水长。
”既成,以示李泰伯。
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一出,必将名世。
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
”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
答曰:“云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ͳͳ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ͳͳ[注释]①范正公:即范仲淹。
他谥“正”,故世称范正公。
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
③记:传记。
Σ歌词:指记后的赞词。
⑤瞿然:惊讶的样子。
⑥握手:拱手。
⑦溥(pǔ):大。
⑧凝:注意力集中。
ͳͳ [化常识]ͳͳ严子陵。
上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
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
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
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
ͳͳ [思考与练习]ͳͳ1.解释:①守②泱泱③已Σ易⑤盛⑥扣⑦颔首ͳͳ2.翻译:①既成,以示李泰伯ͳͳ②必将名世③殆欲下拜ͳͳ3.上“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ͳͳ4.理解:以“风”字换“德”字,它好在哪里?请说出一二点。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精选(56—60)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精选(56—60)](https://img.taocdn.com/s3/m/ae5b69fb172ded630b1cb6a8.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精选(56—60)56.王恭从会稽还王恭①从会稽②还,王大③看之。
见其坐六尺簟④,因语恭:“卿东⑤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⑥及我?”恭无言。
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
既无余席,便坐荐⑦上。
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⑧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⑨。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王恭:东晋重臣。
②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
③王大:王恭的族叔。
④簟(diàn):竹席子。
⑤东:会稽在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
⑥领:量词,相当于“条”。
⑦荐:草垫。
⑧丈人:古代对长辈或老人的敬称。
⑨长(zhàng)物:多余的东西。
[文化常识] 古人的坐具。
“椅子”是宋朝开始才有的,宋以前都是席地而坐。
人先跪下,然后臀部搁在脚后跟上。
如果上身挺直,这叫“危坐”,成语有“正襟危坐”。
家庭经济一般的坐在草垫上,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坐在锦缎垫子上。
坐垫还有皮制的、竹制的、木制的。
王恭从会稽带回家的是竹制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卿②举③谓④对⑤悉 2.①上文有三个“之”,请依次说明它指代的内容:(A) (B) (C)3.“可以一领及我”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可以一条跟我的相比吗?②可以把一条送给我吗?③可以让我拿一条吗?④可以让我欣赏一下吗? 4.翻译:既无余席5.理解:①上文有“恭无言”,请问王恭为什么没话可说?请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成语“身无长物”的出典即在上文,这个成语的意思57.韩云门娶盲女项城①韩云门,名堳(méi),聘②戚氏女。
未几,两目失明。
戚谓韩郎年少能文,必成远③器,而配以盲女,非偶也。
欲毁婚而终女子于家。
韩之父母将许之,云门毅然不可,如礼迎娶以归。
戚不得已,媵以美婢④。
云门曰:“人情见则欲动,不若无见,以全我居室之好。
”遂遣婢还。
后于壬子举⑤于乡,出为教谕⑥。
携妇偕行,伉俪无间。
豫⑦人称其笃行。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全)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全)](https://img.taocdn.com/s3/m/f34ed088d0d233d4b14e69df.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1.班昭续《汉书》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竞______ ___②辄________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2.蔡文姬求情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
文姬③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日:“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②当:判决。
③文姬:蔡文姬。
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
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
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
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
初嫁卫仲道。
夫亡后归母家。
遇汉末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
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诣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2.翻译: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1.班昭续《汉书》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2.蔡文姬求情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
文姬③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②当:判决。
③文姬:蔡文姬。
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
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
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
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
初嫁卫仲道。
夫亡后归母家。
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
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
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
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
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3.炳烛而学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②呼?”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汉•刘向《说苑》)[注释] 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②炳烛:点燃蜡烛。
[文化常识]“师旷”及其他。
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
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暮②安敢③善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薛奎识范镇范镇①字景仁,成都华阳人。
薛奎守蜀,一见爱之,绾②于府舍,俾与子弟讲学。
镇益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③也。
及还朝,载以俱。
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④,当以文学名世。
”(选自《宋史•范镇传》)[注释] ①范镇:宋朝人。
②绾(wǎn):留。
③帅客:此指太守的宾客。
④伟人:不平常的人。
[文言知识]“阳”与“阴”。
古代山的南面叫“阳”,山的北面叫“阴”。
上文“华阳”,即华阳县,它当在华山之南;又,“华阴”,当在华山之北。
而水的南面称“阴”,水的北面称“阳”,恰与山相反。
江苏省的“江阴”市,当在长江的南面;“淮阳”县当在淮河的北面。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俾_________②益__________③退__________④趋_________⑤逾_________2.翻译:①薛奎守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及还朝,载以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芮伯献马贾祸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①,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不如捐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释] ①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名称。
②晓:争吵。
[文言知识]伯仲叔季。
“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
老大往往取名为“伯”。
上文芮伯,看来是老大。
老二叫“仲”。
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后人亦称之为孔老二。
老三叫“叔”,老四叫“季”。
上文“芮季”看来是芮伯的小弟了。
月份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个月为“孟春”,第二个月为“仲春”,第三个月为“季春”,夏、秋、冬以此类推。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帅_________②捐__________③厌__________④卒_________⑤逐_________2.理解:①“将以献于王”中省略了介词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荣夷公果使求焉”中省略了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①子无以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贾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遂谮诸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及之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③。
(选自《魏源集》)[注释] ①一足:走一步。
②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
③一啜(chuò):尝一口。
[文言知识]说“及”。
“及”是个会意字,本指后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触到”、“达到”、“够得上”的意思。
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为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
成语“望尘莫及”,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比不上别人。
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为及格、录取。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乌_________②披__________2.“五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座高山。
3.翻译:①履之而后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管仲破厚葬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
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
”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注释] ①布帛:泛指织物。
②衣裘:裘,皮衣。
此指死人的衣着。
③戮:侮辱。
[文化常识]“棺椁”及其他。
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
“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
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
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
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无以_________②对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禁之奈何?__________________;③非名之则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董叔攀附权贵董叔将娶于范氏①,叔向②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③焉。
”他日,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曰:“不吾敬也。
”献子执而纺⑥之槐。
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选自《国语•晋语》)[注释] ①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
②叔向:晋国大夫。
③系援:结交攀附。
④董祁: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
⑤范献子:范祁的哥哥。
⑥纺:吊、悬。
[文言知识]倒置句文言中有好几种倒置旬式。
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
“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为不尊重我。
这是一个否定句,有否定词“不”表示(其他否定词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宾语是代词“吾”(其他代词如“我”、“尔”、“之”等),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所以构成动宾倒置的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