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无机肥对麦稻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微生物对土壤水稻产量的影响与提升
![微生物对土壤水稻产量的影响与提升](https://img.taocdn.com/s3/m/4f650e4c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82.png)
微生物对土壤水稻产量的影响与提升众所周知,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全球数亿人的主食来源。
然而,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土壤中的微生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水稻的产量具有直接影响。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对土壤水稻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方法来提升水稻的产量。
1. 微生物的正面影响微生物在土壤中起到了许多正面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
首先,微生物可以帮助植物吸收养分。
例如,一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有机废物,并将其转化为可被植物吸收的营养物质。
这些微生物释放出的酶分解了有机物质,使其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从而增加了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提升了水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其次,微生物还可以帮助植物抵抗病害。
一些益生菌可以与水稻根系共生,形成一种共生关系。
这些益生菌通过产生抗生素或竞争环境资源来抑制土壤病原菌的生长,从而减少水稻受到病害的影响,提高水稻的健康程度和产量。
此外,微生物还参与土壤的固氮过程,为水稻提供了大量的氮源。
一些细菌和蓝藻能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用的氮化合物,从而提供了水稻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元素。
这种固氮作用有助于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提高水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2. 微生物的负面影响微生物不仅有正面的作用,还可能对水稻产量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某些土壤中的真菌和细菌可能导致水稻根系受到侵蚀。
这些微生物会感染水稻的根部,导致根系受伤甚至腐烂,影响水稻的吸收养分和生长,从而降低产量。
此外,一些土壤病原菌也会引起水稻的病害。
这些病原菌可以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传播,并感染水稻的叶片、茎和根系,导致水稻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
这些病害在严重程度上会降低水稻产量,甚至导致全面减产。
3. 提升水稻产量的方法要提升水稻的产量,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利用微生物的作用。
首先,加强土壤微生物的管理和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应该避免使用过量的农药和化肥,以免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
此外,保持土壤湿润度和通气性,提供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
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
![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7f1b90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b.png)
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施肥是作物生长的重要环节,它可通过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来促进其生长发育。
在不同的施肥模式中,施肥剂的种类和使用方式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土壤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性质以及植物生长。
一、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种类的影响施肥剂的种类和使用方式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数量。
一般来说,有机肥料会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而化学肥料则会导致微生物种类的减少。
此外,对于化学肥料,氮肥的使用会抑制土壤中氮固定细菌的生长,而磷肥则会增加磷酸盐溶解细菌(Phosphorus-dissolving bacteria)和磷酸盐还原菌(Phosphorus-reducing bacteria)的数量。
二、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功能的影响施肥不仅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还会影响微生物的功能。
例如,有机肥料中含有半可降解物质和有机物,这些物质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并强化它们的生物活性,促进土壤酶的活性,从而改善土壤生理性质和植物的生长。
而化学肥料中的氮和磷肥则会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力,从而减少微生物的功能。
三、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的施肥模式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化学肥料的持续使用会导致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下降,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态系统。
长期的化学肥料施用还会导致土壤盐渍化和酸化,降低土壤的肥力和酸碱平衡,从而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和多样性的降低,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四、施肥模式的优化为了减少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施肥模式来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态系统。
首先,可以通过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量来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
其次,可以将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相结合,使土壤同时具有生物和化学营养,从而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生物多样性的提高。
另外,还可以采用生态肥料技术,通过将优良微生物和特定菌种注入有机肥料中,使其具有优良的肥效。
不同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不同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456b002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09.png)
不同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同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下面将从传统耕作、有机耕作和转基因耕作三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影响。
传统耕作方式是指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特点是大面积的机械化耕作和化学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这种耕作方式常常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一方面,机械化耕作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中微生物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另一方面,大量的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会对土壤微生物产生毒害作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有机耕作方式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尽量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采用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来保护农作物的一种耕作方式。
相对于传统耕作方式,有机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积极。
有机肥料中富含有机物质,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量,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有机农药的使用相对较少,不会对土壤微生物产生毒害作用,从而保护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因此,有机耕作方式通常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转基因耕作方式是指应用转基因技术来改造农作物的耕作方式。
转基因农作物通常具有抗虫、抗病等特性,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转基因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比较复杂。
一方面,转基因作物的抗虫、抗病特性使得对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从而减少了对土壤微生物的毒害作用,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通常伴随着对除草剂的大量使用,这些除草剂可能对土壤微生物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从而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转基因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总的来说,不同的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传统耕作方式常常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而有机耕作方式通常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氮循环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氮循环功能微生物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b1a8da8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69.png)
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氮循环功能微生物的影响郭俊杰1,朱 晨1,刘文波1,王建中2,凌 宁1,郭世伟1*(1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95;2 溧阳市南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江苏常州 213371)摘要: 【目的】 微生物在土壤氮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农田土壤氮循环过程中不同功能微生物群落基因丰度对施肥模式的响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探讨不同施肥模式调控下氮素转化的微生物学机制,为改善农业生产中氮素的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田间试验始于2011年,试验地点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南渡镇,供试土壤为白土型水稻土,种植制度为稻麦轮作。
试验包括单施化肥 (NPK)、化肥+畜禽有机肥(NPKM)、化肥+秸秆还田 (NPKS) 以及相邻江苏省耕地质量监测点不施肥对照 (CK),共 4个处理。
于2014年水稻成熟期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法分析了土壤硝化 (amoA )、反硝化 (narG 、nirS 、nirK 、norB 、nosZ )、固氮 (nifH )、硝酸盐异化还原 (napA ) 等氮循环过程的相关功能微生物基因丰度的变化。
以氨氧化微生物为模式微生物,测定添加与不添加1-辛炔情况下的土壤硝化潜势,分析氨氧化古菌 (AOA) 与氨氧化细菌(AOB) 功能基因丰度与土壤硝化功能的内在联系。
【结果】 与CK 相比,NPK 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中AOB-amoA 、narG 、nosZ 和nifH 基因的丰度。
与NPK 处理相比,NPKS 处理进一步提高了土壤中AOB-amoA 、narG 、nosZ 、nifH 以及nirK 基因的丰度。
与CK 相比,除AOA-amoA 、nirS 、napA 基因以外,NPKM 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所有氮循环功能基因的丰度。
AOB-amoA 基因丰度的变化对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整体变异影响最大。
长期施用无机肥和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长期施用无机肥和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5a32577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b1.png)
长期施用无机肥和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化学肥料的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
长期的无机肥使用
不仅不能保证农产品的品质,还可能导致土壤生态系统的退化,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多样
性。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它们的生长和代谢过程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不同的施肥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会有所不同。
无机肥料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无机肥料中的钾、氮、磷等元素含量较高,
长期施用会导致土壤酸化、盐碱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此外,长期施用无机肥料还会导致土壤中微生物的物种数量及多样性降低。
一些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无机肥料会压制土壤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造成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减小。
有机肥料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有机肥料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
性质,增强土壤微生物种类的数量和多样性。
有机肥料可以为微生物提供营养条件,改善
土壤的微生物质,从而增加微生物的数量。
同时,有机肥料还能够为微生物提供生长所必
需的氮、磷等元素。
研究表明,有机肥的施用可以促进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综合而言,长期施用无机肥会压制土壤微生物生长,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减少和降低
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有机肥料的施用则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强
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从而保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更
应该倡导有机农业,减少无机肥的使用,从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健康。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eadaec7a1c7aa00b52acbde.png)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史吉平 张夫道 林 葆(中国农科院土肥所 北京 100081)摘 要 概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质与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土壤有机质、腐殖质组成与性质、有机无机复合体、微生物、酶等。
关键词 土壤 长期施肥 有机质 微生物 酶 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能系统地研究土壤肥力演变和肥效变化规律,克服因气候年变化对肥效的影响;能研究各种肥料对作物产量、品质的作用和培肥差异,以及在轮作中肥料的合理施用等。
它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的一项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
英国、美国、前苏联、德国、丹麦、波兰、捷克、荷兰、奥地利、比利时、日本、印度等国建立了长达50年以上的定位试验,其中建于1843年的英国洛桑试验站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我国曾几度布置肥料长期定位试验,都因种种原因而夭折。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国化肥试验网布置了一批肥料长期定位试验。
1987年国家计委和农业部又在全国重点农区和主要土壤类型上建立起9个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长期定位监测基地。
到1994年进行阶段总结时,共有超过10年的试验60多个[1]。
在有长期定位试验的欧美等国,一般一个国家只有一个长期定位试验,而我国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虽然时间尚短,但数量多、分布广,体现了我国地域辽阔、种植制度多样及土地高强度利用等特点。
这些长期定位试验基本上反映了我国长期施肥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规律,为我国不同地区肥料的宏观需求,合理配比和施用,以及因地因作物制宜生产专用肥料提供了依据。
本文扼要地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中关于土壤有机质与生物学特性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
1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111 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分布的影响土壤有机质既是植物矿质营养和有机营养的源泉,又是土壤中异养型微生物的能源物质,同时也是形成土壤结构的重要因素。
因此,土壤有机质直接影响着土壤的保肥性、保水性、缓冲性、耕性和通气状况等。
泗洪县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
![泗洪县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ebd62b7b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2.png)
淮稻5号是通过复交材料7208、武育粳3号杂交选育而成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其优点在于高产和稳产[1],自推广以来一直占据江苏省水稻品种市场的重要份额,目前淮稻5号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75.2万hm 2[2]。
目前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超量投入化肥、有机肥用量不足等问题。
虽然化肥具有易吸收、见效快的特点,但化肥过量投入容易导致有机和无机养分比例失调、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化肥相比,有机肥不仅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升养分利用率,还可以增加水稻结实率,促进水稻稳健生长[3]。
但王国华等研究发现长期施用有机肥会对土壤pH 值和重金属含量等造成影响[4]。
因此,合理施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能够实现化肥的减量增效,本研究通过施加不同比例有机肥的对比方法,探究有机肥合理施用量,以期减少和控制不合理化肥施用量。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于2022年7月开始,试验地点位于泗洪县石集镇柳山村,地理坐标为33.35261°N ,118.23793°E 。
土壤为黏底两合土,该田块平整,地力均匀,排灌方便,交通便利。
土壤基本理化性状:pH 值7.6,有机质含量17.4g·kg -1、全氮含量1.55g·kg -1、有效磷含量19.8g·kg -1、速效钾含量146.6mg·kg -1。
1.2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供试水稻品种为淮稻5号。
供试肥料中有机肥:总养分为N+P 2O 5+K 2O≥9%,有效活菌数≥6亿·g -1,有机质含量≥60%,N :6.0%,P 2O 5:1.9%,K 2O :1.1%;化肥:尿素(含N 46%)、过磷酸钙(含P 2O 512%)、氯化钾(含K 2O 50%)。
本试验共设7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
A :常规施肥;B :测土配方施肥;C :80%化肥氮+20%有机氮;D :70%化肥氮+30%有机氮;E :60%化肥氮+40%有机氮;F :50%化肥氮+50%有机氮;G :40%化肥氮+60%有机氮。
有机物料输入稻田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_陈安强
![有机物料输入稻田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_陈安强](https://img.taocdn.com/s3/m/12d0615069eae009581becf1.png)
第31卷第21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31 No.21160 2015年11月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Nov. 2015 有机物料输入稻田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陈安强,付 斌,鲁 耀,段宗颜,胡万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昆明 650205)摘要: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是土壤碳、氮库中最活跃的组分,是反应土壤被干扰程度的重要灵敏性指标,通过设置相同有机碳施用量下不同有机物料处理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物料添加下土壤微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和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化肥和生物碳、玉米秸秆、鲜牛粪或松针配施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显著大于不施肥处理(no fertilization,CK)和单施化肥处理,分别比不施肥处理和单施化肥平均高23.52%和12.66%(MBC)、42.68%和24.02%(MBN)、14.70%和9.99%(DOC)、22.32%和21.79%(DON)。
化肥和有机物料配施处理中,化肥+鲜牛粪处理的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最高,比CK 高26.20%(MBC)、49.54%(MBN)、19.29%(DOC)和32.81%(DON),其次是化肥+生物碳或化肥+玉米秸秆处理,而化肥+松针处理最低。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308.87 mg/kg)小于微生物量碳(474.71 mg/kg),而可溶性有机氮质量分数(53.07 mg/kg)要大于微生物量氮(34.79 mg/kg)。
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feb432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03.png)
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1. 本文概述随着现代农业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生物有机肥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土壤改良剂,其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通过分析不同施用周期和施用量的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本文旨在为农业生产中生物有机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碳,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双赢具有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肥力是维持作物持续高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对化肥的过度依赖,土壤退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等问题日益凸显,这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生物有机肥作为一种新兴的土壤改良剂,在提升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如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等。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和养分水平,从而增强土壤肥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微生物生物量碳作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指标,其变化可以反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多样性。
一些研究表明,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进而促进土壤肥力的提升。
目前关于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影响的研究仍存在不足。
长期定位试验的缺乏使得我们对生物有机肥长期施用效果的认识不够全面。
不同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作物种类等因素可能对生物有机肥的效果产生影响,但目前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及冬小麦产量效应研究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及冬小麦产量效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3d7f9d2d15abe23482f4d64.png)
施 用生 物有机肥 的处 理在冬 小麦 的各 生长期 平均 值较
c 均 有所 增 加 , 随 着 生 物 有 机 肥 用 量 的 增 加 , 壤 细 菌 有 k 且 土
增加的趋势 , 从各处理 的平均 值来 看 , 处理 Ⅲ比处理 Ⅱ高 出 1.5 , 12 处理 Ⅳ比处理 Ⅲ高 出 3 . 1 , 理 V比处理 Ⅳ高 5 2 处 出 1 . 3 , 理 Ⅵ 比处 理 V 高 出 2 . , 理 Ⅶ 比处 理 Ⅵ 62 处 14 处 高 出 2 . , O 9 但是 处理 Ⅱ在冬小 麦的生育 前期 , 土壤 中细菌
量;
试验 在贵州省 仁怀市茅 台试验基地进行 , 海拔 6 1 前 8 m,
茬 种植 的作物 为高 梁 , 土壤类 型为黄 壤 , 肥力 中等。小麦 品 种为 川农 1 , 物有机 肥选 用贵州 琨恩生 物工程 有 限公 O号 生
司 生 产 的 琨 恩 牌生 物 有 机肥 。
收稿 日期 :0 71—8 2 0 —20
维普资讯
・
1 2・
耕 作 与 栽 培
20 0 8年
第 1 期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及冬小麦产量效应研 究
周 陈 ,李许 滨 ,徐德彬 ,黄盛红 ,吴建伟。 ,魏成 熙
( .贵州大学 ,贵州 贵 阳 】 5 0 2 ;2 50 5 .贵州琨恩生物 工程 有限公司 ;3 .贵阳医学院)
大, 生物量却并不是很高 , 但它们 的个体小 , 代谢强 , 繁殖快 ,
与土壤接触的表 面积大 , 因而是土壤 中最活跃 的因素 [ 。 3 ]
从 图 1可 以 看 出 :
3 0
1 材料 和 方 法
1 1 试点与材料 .
表 1 试 验 处 理
有机-无机复混肥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试验
![有机-无机复混肥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028769c95022aaea998f0f49.png)
51
有机一 无机复混肥在小麦上 的应用效果试验
刘 煦
( 宿松县高岭乡农技站 , 安徽宿松 2 4 6 5 2 2 )
摘
要: 2 0 1 4 年在小麦作物上进行 了施用有机一 无机复混肥 效果试验。结果表 明: 基施有机一 无机复混肥、 补
施磷钾肥, 显著增加 了有效穗数、 实粒数、 千粒重, 实际单产居 第1 位; 基施有机一 无机复混肥、 不补施磷钾肥处 理的单产接近于基施有机一 无机复混肥 、 补施磷钾肥处理 , 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及追施有机一 无机复混肥处
理; 基 施有 机一 无机 复混肥 、 不补 施磷钾 肥 处理 的新 增 纯收入 最 多。
机 复混肥 在小 麦上 的应 用效 果试 验 。
肥业有 限责任公司生产 ; 钾肥为“ 中化” 加拿大氯化钾 , 含 K 2 0为6 0 %, 原产于加拿大 , 由中化化肥有限公司经销 ; 复 合肥为“ 司尔特” 牌复合肥, 含纯N、 P 2 0 、 K 2 O各为 1 6 %, 安 徽省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 司生产 。
产 业 的科学化 、 标准 化进 程 。 参 考 文献
关键词 : 有机一 无机复混肥 ; 小麦 ; 应用效果
中图分 类号 S 5 1 2 . 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7 — 7 7 3 1 ( 2 0 1 5 ) l 4 — 5 卜0 2
安徽绿都生态肥业有 限公 司生产的“ 祥莱德 ” 牌 有
机一 无机 复 混肥 , 是 采 用现 代生 物 发酵 技术 及有 机 化学 应
1 . 3 供 试材 料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性质和小麦生长、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性质和小麦生长、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635af10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38.png)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29]魏廷邦,胡发龙,赵 财,等.氮肥后移对绿洲灌区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的调控效应[J].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5):2916-2927.[30]GrantCA,WuR,SellesF,etal.Cropyieldandnitrogenconcentrationwithcontrolledreleaseureaandsplitapplicationsofnitrogenascomparedtonon-coatedureaappliedatseeding[J].FieldCropsResearch,2012,127:170-180.[31]FanZ,ChenJX,ZhaiS,etal.Optimalblendsofcontrolled-releaseureaandconventionalureaimprovednitrogenuseefficiencyinwheatandmaizewithreducednitrogenapplication[J].JournalofSoilScienceandPlantNutrition,2021,21(2):1103-1111.[32]冯小杰,战秀梅,王雪鑫,等.包膜尿素不同配比减施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及玉米氮素吸收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52(10):1733-1745.田胜营,潘明泉,吕秀敏,等.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性质和小麦生长、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23):102-107.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3.23.016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性质和小麦生长、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田胜营1,潘明泉1,吕秀敏2,崔小平1,张善磊1,刘晓飞1(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江苏宿迁263800;2.泗阳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服务中心,江苏泗阳223700) 摘要: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增产增收等,但受作物类型、肥料用量、肥料类型、土壤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机无机肥料的最佳配施比也不尽相同。
有机与无机肥配施对小麦土壤速效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有机与无机肥配施对小麦土壤速效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3801608b52acfc789ebc955.png)
关键词 : 有机肥 ; 无机肥 ; 土壤 养分 ; 酶活性 ; 微生 物数量 中图分类号 :52;0 . s 1 16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3 0 2 1 )8—19 0 10 4 3 (0 1 0 3 9— 5
Efe t f I r a i — r a c Fe tlz r I c r r to o a l b e f c s o no g n c— o g ni r ii e n o po a i n n Av ia l
a al b e s i n rt n,e z me a tvt n c o r a s qu n iy i h ol o he v i l o l uti o a i n y c iiy a d mi ro g nim a tt n t e s i ft wh a r sud e e t we e t id.
新 疆农 业科 学 2 1 ,8 8 :3 9—10 0 14 ( ) 1 9 43
X ni gA r utrl c n e i a gi l a Si cs jn c u e
有 机 与 无机 肥 配施对 小麦 土 壤 速 效 养 分 、 酶 活 性 及 微 生 物数 量 的 影 响
t a h fe t fc mbii g a lc to fdfe e i d fo g nc a d c mia etlz r n a alb e N — h tt e ef cs o o n n pp iain o i r ntk n so r a i n he c lfriie so v ia l — f P —K,e y c iiy a d mir og nim u n i r ifr n u n n t o r e o r wt e o o h nz me a tvt n c o r a s q a tt we ed fe e td r g i he c u s fg o h p r d frt e y i i
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4de9f2d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8e.png)
作者简介郭标(1976—),男,安徽阜南人,本科,高级农艺师。
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23-03-28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郭标(阜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阜南236300)摘要为明确阜南县冬小麦生产上最佳有机无机替代比例,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的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了单施化肥优化施肥(OPT )、有机肥替代15.00%化肥(M15)、有机肥替代30.00%化肥(M30)和有机肥替代50.00%化肥(M50)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适宜的有机无机配施比例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冬小麦产量随着有机肥替代比例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各处理以M30最高,通过方程拟合得出在等养分条件下,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17.26%的冬小麦产量最高,为8679.00kg/hm 2。
②有机无机配施较优化施肥均能提高冬小麦品质指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淀粉含量、沉降值和硬度指数分别提高0.83%~4.05%、0.36%~2.72%、0.25%~1.50%、3.11%~3.41%和0.42%~3.82%,均以M30处理最高。
③有机无机配施对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没有明显影响,土壤有机质则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较优化施肥增加3.07%~7.01%,各配施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增加呈一定程度的增加,各配施比例间无显著性差异。
综合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结果,本试验条件下,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适宜比例为30.00%。
关键词有机无机配施;冬小麦;产量;品质;土壤养分中图分类号S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11-0082-04Effects of organic manure application combined with chemical fertilizerson the yield ,quality and soil nutrient of winter wheatGUO Biao(Funa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Funan 236300,China )Abstract To determine a suitable proportion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winterwheat in Funan,a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mbined of different rates of organic fertilizer (0%,15.00%,30.00%and 50.00%)on winter wheat yield,quality and soil nutrie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①the appropriate proportion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application wa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yield of winter wheat.The yield of winter wheat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ropor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and the treatment of M30was the highest.According to the equation fitting,the highest yield was 8679.00kg/hm 2by the 17.26%organic fertilizer for chemical fertilizer.②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 c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index of winter wheat,protein content,wet gluten content,starch content,settlement value and hardness index were increased by 0.83%-4.05%,0.36%-2.72%,0.25%-1.50%,3.11%-3.41%and 0.42%-3.82%,respectively.M30was the highest.③Compared with optimizing fertilization,the contents of total nitrogen,total phosphorus and total potassium in soil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and the organic matter was increased by 3.07%-7.01%under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The contents of soil alkali-hydrolyzed nitrogen,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Based on the results of yield,quality of winter wheat and soil nutrient contents.The appropriate ratio of organic fertilizer to chemical fertilizer was 30.00%.Keywords combined application;winter wheat;yield;quality;soil nutrient安徽阜南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平原南端,淮河中上游结合部北岸,面积1801km2,辖28个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不同有机类肥料对小麦和水稻根际土壤线虫的影响
![不同有机类肥料对小麦和水稻根际土壤线虫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7b8103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6.png)
不同有机类肥料对小麦和水稻根际土壤线虫的影响刘婷;叶成龙;李勇;陈小云;冉炜;沈其荣;胡锋;李辉信【摘要】国内外对土壤线虫的研究绝大部分都是基于旱地的非根际土壤,对水田土壤,尤其是水旱轮作下根际土壤线虫对有机肥的响应研究非常地有限。
因此,探讨在稻麦轮作体系中以猪粪堆肥和秸秆为原料的不同有机类肥料,对水稻和小麦根际土壤线虫的影响。
田间试验处理为:CK(不施肥)、F(100%化肥)、PF(猪粪堆肥+50%化肥)、SF(秸秆全量还田+100%化肥)、PSF(猪粪堆肥+秸秆全量还田+50%化肥)、PMF (猪粪商品有机无机复合肥)。
结果表明:小麦根际主要线虫优势属为头叶属(Cephalobus)、拟丽突属(Acrobeloides)和丝尾垫刃属(Filenchus);水稻根际则为杆咽属(Rhabdolaimus)、潜根属(Hirschmanniella)和丝尾垫刃属( Filenchus)。
小麦根际土壤线虫总数显著高于水稻根际;SF和PSF对两季土壤线虫总数的提高显著高于PF和PMF,F对线虫总数没有显著影响。
线虫营养类群表现为小麦根际食真菌线虫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水稻根际,植食性线虫和杂食/捕食性线虫丰度显著低于水稻根际。
有机肥对稻季线虫群落的影响远大于麦季,秸秆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麦季瓦斯乐斯卡指数( WI);施肥均显著提高稻季的多样性指数( H′),降低优势度指数(λ)。
土壤线虫对肥料的响应取决于作物及肥料的质量和养分含量;在稻麦轮作系统下,同时添加秸秆和猪粪对提高土壤线虫数量和食微线虫丰度更有益。
%With rapid global nutrient enrichment, the responses of soil biota to nutrient addition have gained much attention. There are numerous studies addressing the responses of soil nematodes and microorganisms to chemical or organic fertilization. Moreover, existing studies of nematode communities mostly focused on uplands as well as on bulk soil. As yet, the responses of soil nematodes in the rhizosphere to both chemical andorganic fertilization remain unclear. This i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for the widespread rice-wheat rotation agro-ecosystem in China, where chemical fertilization is commonly used and organic fertilization is promoted, e.g. straw return. 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both chemical and organic fertilization on soil nematodes in the rhizosphere of rice-wheat rotation agro-ecosystems in eastern China. We applied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 CK: no fertilizer, F: 100% chemical fertilizer, PF: pig manure compost + 50% chemical fertilizer, SF:straw return + 100% chemical fertilizer, PSF:pig manure + straw return + 50% chemical fertilizer, PMF:commercial fertilizer of pig manure mixed with chemical fertilizer ) in a factorial experimental design to rice- and wheat-cropland in Jintan, Jiangsu Province. We measured soil nematod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as well as soil nutrients and soil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in the rice and wheat rhizospheres. Two-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 ANOVA) was performed after testing variable normality and homogeneity of variance. Duncan tests were used for post-hoc comparisons. Cephalobus, Acrobeloides and Filenchus were the dominant genera in the wheat-growing season; while Rhabdolaimus, Hirschmanniella and Filenchus dominated in the rice-growing season. Total nematode abundan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wheat-growing season than rice-growing season;SF and PSF increased the total abundance of nematodes compared to PF and PMF;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K and F. For nematode trophic groups,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fungivor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wheat-growing season than the rice-growingseason, while plant-parasites and omnivores/predators tended to be more abundant in the rice-growing season. In terms of individual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the effects of organic fertilization on the soil nematode community were more pronounced in the rice-growing season than in the wheat-growing season. For example, the straw addition tended to increase the Wasilewska index ( WI ) , while both 100%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all the combined organic fertilizer treatments increased the Shannon-weaver index ( H′) but deceased the Dominance index (λ) . This suggests that the responses of soil nematodes to fertilization depend not only on crop type, but also on fertilizer quality and nutrient content. For example, combined addition of straw and pig manure was most advantageous for improving both nematode abundance an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microbivores in our study system.【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5(000)019【总页数】10页(P6259-6268)【关键词】根际;有机无机配施;稻麦轮作体系【作者】刘婷;叶成龙;李勇;陈小云;冉炜;沈其荣;胡锋;李辉信【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 江苏省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江苏省金坛市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金坛213200;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 江苏省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95【正文语种】中文大量实践表明,化肥虽能快速提高作物产量,但长期的化肥施用会对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等产生严重影响[1-3]。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在小麦上的应用肥效试验报告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在小麦上的应用肥效试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d34c23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13.png)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在小麦上的应用肥效试验报告【摘要】本次试验旨在研究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在小麦上的应用肥效,通过对比不同处理的小麦生长情况和产量,评价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对小麦的施肥效果。
结果表明,有机-无机复混肥料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的生长状况和产量,同时能够改善土壤的肥力。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在小麦种植中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小麦;施肥效果;土壤肥力【引言】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肥料,指的是将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种肥料。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既具有常规无机肥料速效、强效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有机肥料对土壤改良的作用。
它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本次试验旨在研究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在小麦上的应用肥效。
【材料与方法】本次试验在田间条件下进行,选取了小麦生长期的两个关键时期,分别是拔节期和抽穗期。
选取了4个处理,分别是对照组(不施肥)、常规无机肥料组、常规有机肥料组和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组。
每个处理有3个重复,总共12个试验单位。
对照组和复混肥料组的施用量按照小麦生长期的养分需要量确定,无机肥料组和有机肥料组的施用量按照常规施肥量确定。
【结果】对照组和常规无机肥料组的小麦生长状况和产量明显较差,而常规有机肥料组和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组的小麦生长情况和产量显著优于其他两组。
具体来说,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组的小麦株高、叶面积和茎粗都显著高于其他组,且穗数和籽粒数也显著高于其他组。
而且,复混肥料组的小麦产量明显高于其他组,增产效果明显。
【讨论】有机-无机复混肥料能够提供小麦迅速吸收的无机养分,同时也能够满足小麦对有机肥料的需求,从而提高小麦的养分利用效率。
有机肥料的施用还能改善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保持土壤肥力。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既能够在短期内满足小麦对养分的需求,又能够在长期内改善土壤质量,为小麦的生长提供持续的营养。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545a044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e5.png)
表1 各处理施肥品种及用量(单位:kg/hm 2)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陈星星(榆中县夏官营镇人民政府,兰州 730106)作者简介:陈星星(1985—)女,汉族,甘肃榆中,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作物育种及作物栽培,主要从事农村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相关工作。
摘要:该研究文以新麦26为试验材料,在甘肃榆中县开展了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田间试验,旨在为甘肃地区小麦生产科学施肥提供数据支持。
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无机肥配施有助于提升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含量,25%~50%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氮肥时小麦产量较高,是适合当地的施肥模式。
关键词: 小麦;有机肥;无机肥;配施;产量;土壤肥力;田间试验陈星星.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 农业工程技术,2023,43(31):19+21.化肥施用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农业增产措施,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优质高产高效意义重大[1]。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产量及价格快速上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应用量迅速增加[2]。
目前,小麦生产中存在较严重的化肥施用不当问题,造成肥料资源浪费、农作物品质降低等多种问题[3]。
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化肥减量施用政策,以推动化肥减施,实现绿色高效种植[4]。
有机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及多种养分,但单独施用肥效较慢;而化肥肥效较快,但无法满足作物全生长期的养分需求,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
李皓等[5]研究了华北平原地区氮肥减量配施有机物质对氮素利用、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发现减氮合理配施生物有机肥和生物炭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小麦产量。
刘亦丹等[6]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土壤养分及小麦养分吸收、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发现在东北春小麦种植区域,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化学氮肥投入 25%~50%时,可以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同时增加土壤养分含量。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0d2ad2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09.png)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小麦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粮食供应的稳定性。
提高小麦产量、优化种植结构以及保护土壤健康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
在小麦生产中,肥料的选择和使用对于提高产量和保障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民普遍采用化肥作为主要肥料,但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不仅导致土壤盐碱化、酸化等不良现象,还影响了土壤结构和微生物活性,进而降低了土壤的肥力。
化肥的利用率低,加剧了环境负担。
有机肥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肥料资源,具有养分全面、缓释性好、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
单独使用有机肥也面临着养分不足、肥效慢等问题。
将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提高肥料利用率,已成为科学施肥的重要趋势。
本研究旨在通过田间试验,探讨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评估不同配比施肥方案的优劣,为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研究结果还将为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合理搭配提供科学参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1 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应用现状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的重视,有机肥和无机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有机肥是指来源于动植物残体、粪便等生物体的肥料,具有养分含量低、肥效持久、土壤改良作用明显等特点。
无机肥是指化学合成或矿物加工的肥料,如化肥、复合肥等,具有养分含量高、肥效快、施用方便等特点。
我国农业生产中有机肥和无机肥的使用比例大致为3:7,有机肥主要用于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抗逆性等方面。
而无机肥则主要用于补充作物所需的养分,提高产量和品质。
由于有机肥养分含量较低,施用量较大,长期单一使用有机肥可能导致土壤养分失衡,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
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合理配施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保护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2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的研究意义在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研究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于小麦产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综述
![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5a729c17f1922791688e8d0.png)
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 集约化农业虽然推动了农业生产率和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但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和化学农药, 使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下降, 严重影响了作物品质和产量。
因此,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在国际上日益受到多学科专家的关注, 已成为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
土壤生态系统健康是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旦土壤缺乏有机物质或有益微生物种群遭到破坏或丧失, 势必造成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破坏, 导致土传病害泛滥。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持续的农业高产, 要求建立有效的农业管理措施和手段保护土壤和环境资源。
本文旨在研究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多功能化、长效化及生物化的有机肥料对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提高土壤更新或恢复能力, 防止土传病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有机肥土壤微生物从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的角度对单一有机肥的作用研究较多,而本文试图从多维度对有机肥对于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行研究,分别从单纯有机肥、化肥配施有机肥和有机肥部分代替化肥等角度来阐述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希望为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提高土壤更新或恢复能力, 防止土传病害等方面提供科学的理论知识的支撑,并探讨有机肥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以提高现代化农业生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查阅了《连续3 年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高粱产量的影响》、《生物有机肥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及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土壤生物性状影响综述》等主要著作,主要是在CNKI 期刊、博士、硕士论文全文库(即中国知网)中查询的文章,同时主要以通过输入“篇名”和“主题”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搜索,共搜索到6篇对于本文的研究具有直接参考价值的期刊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麦-稻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刘益仁1,2郁洁1,李想1徐阳春1沈其荣11.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5;2.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南昌330200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放线菌的数量,但对土壤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不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最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土壤酶活性及3大类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及对照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和3大类微生物数量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提高而增加,以配施3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以配施2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
可见,化肥配施有机肥特别是配施中高最有机肥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有机无机肥配施;麦-稻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土壤微生物熵;土壤酶活性S154.36A1672-2043(2012)05-0989-06Effects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on Soil Micro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a Wheat-rice Rotation System LIU Yi-ren YU Jie LI Xiang XU Yang-chun SHEN Qi-rong 2011-10-30国家科技部“973”项目( 2007CB109304):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3004)刘益仁(1972-),男,江西南昌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jxnclyr@163.com 万方数据2012年5月万方数据 991万方数据 2012年5月万方数据@@[1]姚槐应,黄昌勇.土壤微生物生态学及其实验技术[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6:143-144. Yao H Y, Huang C Y, et al. Soil microbial ecology and experiment tech nology[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6:143-144.@@[2] Insam H, Mitchell C C, Dormaar J F. Relationship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activity with fertilization practice and crop yield of three ul tisols[J]. Soil Biology &Biochemistry, 1991, 23( 5 ) : 459-464.@@[3] Dilly O, Munch J C. Ratios between estimates of microbial biomass con tent and microbial activity in soils[J].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1998, 27(4):374-379.@@[4] Christine H S, Leo M C, Maureen O'C. Differences in soil enzyme activ ities,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hort-term nitrogen minerali sation resulting from farm management history and organic matter a mendment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8, 40(6): 1352-1363.@@[5] van Bmggen A H C, Semenov A M. In search of biological indicators for soil health and disease suppression[J]. Applied Soil Ecology, 2000, 15 (1):13-24.@@[6] Harris J A. Measurements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for estimating the success of restor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03, 54 (4):801-808.@@[7]林先贵,陈瑞蕊,胡君利.土壤微生物资源管理、应用技术与学科展 望[J].生态学报,2010,30(24):7029-7037.LIN X G, CHEN R R, HU J L. The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oil microbial resources and the perspectives of soil microbiology[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0, 30(24 ): 7029-7037.@@[8]焦晓光,高崇升,隋跃宇,等.不同有机质含量农田土壤微生物生态 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1, 44(18 ):3759-3767. JIAO X G, GAO C S, SUI Y Y, et al. Research on soil microbial ecology under different soil organic matter levels in farmland [J]. Scientia Agri cultura Sinica, 2011, 44( 18 ): 3759-3767.@@[9] Marschner P, Kandeler E, Marsohner B.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a long-term fertilizer experiment[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3, 35( 3 ) :453-461.@@[10]张逸飞,钟文辉,李忠佩,等.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酶活 性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6, 22(4):39-44. ZHANG Y F, ZHONG, W H, LJ Z P, et al. Effects of long-term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on soil enzyme activity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functional diversity in paddy soil derived from quaternary red clay[J].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 2006, 22(4) : 39-44.@@[11] Mastol R E, Chhonkar P K, Singh D, et al. Changes in soil b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a long-term field trial on a sub tropical inceptisol[J].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6, 38( 7 ) : 1577- 1582.@@[12] LI J, ZHAO B Q, LI X Y, et al. Effects of long-term combined applica tion of organic and mineral fertilizers on microbial bionass, soil enzyme activities and soil ferility[J].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 7 ( 3 ) : 336-343.@@[13]张奇春,王光火,方斌.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养分吸收和稻田土 壤微生物生态特性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5,42(1):116-121.ZHANG Q C, WANG G H, FANG B. Influence of fertilization treatment on nutrients uptake by rice and soil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icroorganism in paddy field[J]. 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05, 42( 1 ):116-121.@@[14]张帆,黄凤球,肖小平,等.冬季作物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和微生物熵的短期影响[J].生态学报,2009,29(2):734-739. ZHANG F, HUANG F Q, XIAO X P, et al. Short-term influences of winter crops on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and Cmic-to-Corg in a paddy soil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 29 (2):734-739.@@[15] Brookes P C, Landman A, Pruden G, et al. Chloroform fumigation and the release of soil nitrogen : A rapid direct extraction method to measure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in soil[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985, 17(6):837-842.万方数据@@[16] Vance E D, Brookes P C, Jenkinson D S. An extraction method for mea suring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987, 19(6):703-707.@@[17]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106-163.Lu R K. Analytical methods for agricultural chemistry[M]. Beijing: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0:106-163.@@[18]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微生物室.土壤微生物研究法[M].北 京:科学出版社,1985. Microbiological Department,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Chinese Acade my of Sciences. Research method of soil microorganism[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5.@@[19] Ohshima T, Tamura T, Sato M. Influence of pulsed electric field on various enzyme activities[J]. Journal of Electrostatics, 2007, 65:156- 161.@@[20] Ladd J N, Brisbane P G, Butler J H A. Studies on soil fumigation. 3. Effects on enzyme-activities, bacterial numbers and extractable ninhy drin reactive compound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976, 8: 255-260.@@[21] Hoffmann G G, Teicher K. A colorimetric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urease activity in soil[J]. Dung Boden, 1961, 95: 55-63.@@[22] Johnson J I, Temple K L. Some variables affecting the measurements of catalase activity in soil[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64, 28:207-216.@@[23] García-Ruiz R, Ochoa V, Hinojosa M B, et al. Suitability of enzyme ac tivities for the monitoring of soil quality improvement in organic agri cultural system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8, 40:2137- 2145.@@[24]刘满强,胡锋,何圆球,等.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微生物 量季节动态及其指示意义[J].土壤学报,2003, 40(6):937-944.LIU M Q, HU F, HE Y Q, et al. Seasonal dynamics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indicate soil quality under different vegetiom restored on degraded red soils[J] 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03,40(6): 937-944.@@[25]陈恩凤.土壤酶与土壤肥力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54- 61. Chen E F. Research on the soil enzyme and soil fertility[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79:54-61.@@[26] Schloter M, Dilly O, Munch J C. Indicators for evaluating soil quality [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3, 98( 1 ) : 255-262.@@[27]刘恩科,赵秉强,李秀英,等.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 性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8,32(1):176-182. LIU E K, ZHAO B Q, LI X Y, et al. Biological properties and enzymatic activity of arable soil affected by long-term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sys tems[J].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08, 32( 1 ): 176-182.@@[28] Mandal A, Patra A K, Singh D, et al. Effect of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manure and fertilizer on b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activities in soil during crop development stages[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7, 98 ( 18 ): 3585-3592.@@[29]徐培智,解开治,陈建生,等.南方酸性旱坡地桔园有机无机肥料配 合施用效应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3):650-655.XU P Z, XIE K Z, CHEN J S, et al. Effects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m on sloping-land citrus orchards with acid soils in Southern China[J].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 2010, 16( 3 ) : 650-655.@@[30]任天志,Stefano Grego.持续农业中的土壤生物指标研究[J].中国农 业科学.2000,33(1):68-75.PEN T Z, Grego S. Soil bioindicators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0, 33( 1 ): 68-75.@@[31]王树起,韩晓增,乔云发,等.长期施肥对东北黑土酶活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3):551-556.WANG S Q, HAN X Z, QIAO Y F, et al. Effects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enzyme activities in black soil of Northeast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8, 19(3):551-556.@@[32]孙瑞莲,赵秉强,朱鲁生,等.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 其调控土壤肥力的作用[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9(4):406- 410.SUN L R, ZHAO B Q, ZHU L S, et al. Effects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soil enzyme activities and its role in adjusting-controlling soil fertility[J].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 2003,9(4) :406-410.@@[33]侯晓杰,汪景宽,李世朋.不同施肥处理与地膜覆盖对土壤微生物 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27(2):655-661.HOU X J, WANG J K, LI S P,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and plastic- mulching on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7, 27(2) :655-661.@@[34]李秀英,赵秉强,李絮花,等.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 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J].中国农业科学,2005, 38(8):1591-1599.LI X Y, ZHAO B Q, LI X H,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systems on soil microbe and its relation to soil fertility [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5, 38(8) : 1591-1599.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