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王微小教133 4号

文学理论中的“人品与文品”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追求人品和文品的统一成为文学理想人格之美的一种集中反映。这种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先秦的初步萌芽阶段:诗歌是一个民族的璀璨文化,《离骚》是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他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融合了神话传说,增添了作品的色彩美,这是“文品”的体现。从题材上来看,《离骚》是卓越的政治抒情长诗,蕴含了浓厚的思想情感,将屈原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与忠贞不渝的爱国热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人品”的体现。可见,人品和文品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教育家。他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认为文学是教化百姓的最好途径。从“诗教”的观点来看,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论语》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是针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指诗歌的生动具体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的兴奋,情感的波动,从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美得体验,美的感悟。“观”,是针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道德风尚状况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群”,是针对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是人们统一思想的,并且具有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另外,孔子所说的“群”,是在“仁者爱人”的基础上的群,而不是少数人以某种利益为基础上的“群”。“怨”,是针对文学作品批评社会现实的作用而言的。“怨”是对现实生活不良现象的批判。孔

子所提出的“怨”也是和他提倡的“仁”相互联系的。他允许百姓对“不仁”的现象通过诗歌来揭发,这正是孔子思想中民主思想的集中体现。

从总体思想看,孔子对文品和人品关系的认识还是处于模糊的层面。而孟子继承孔子儒学思想,深化了对文品与人品的认识。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对后来文学理论中的“文气”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指人的道德修养在达到较高水平时才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人格美、精神美,就能够“知言”:就可以使自己言辞理直气壮,朴实无华,深入人心。由此可见,志、气、言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孟子认为必须要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逐步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的言辞,美的文章,美的创作。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

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阶段:汉魏六朝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和成熟时期。汉朝时期由于受到经学的影响,文学便成为了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大都为礼教而服务的。而到了汉末魏初,文学逐渐转变成以写个人为主,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以及对动乱现实的悲愤感慨。曹丕在《典论》中首先提出了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关系。曹丕指出作家的才能各有不同,且作家的个性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他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理论主张,指出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形成的,作家的个性、气度、情感等所构成的精神状态都在文中有所体现。

顺着前人的步伐,刘勰对文品与人品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在《体性》一文中,提出其核心的观点:体由性定。“体”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文学作品

中不同的体裁形式,如诗、赋等……二是指文学作品中的不同风格。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体裁和风格。“性”是指作家自身的才能和个性。不同的作家才能有高低优劣的差别,个性特点也不同。由此我们可得出,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性,正是作家才能与个性各不相同所导致的结果。刘勰分析了不同人物性格特点所写的文章都具有各自的风格特色,从而进一步阐明了人品与文品之间统一的关系。在《风骨》一文中,刘勰提出了“风清骨峻”的审美理念,这不只是一种艺术美,更是一种人格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它和中国古代文人崇高的精神情操、刚正不阿的骨气是分不开的。曹植是一位具有远大理想抱负的诗人,由于受到曹丕的排挤迫害,郁郁而不得志,其创作充满了怨愤与悲壮的色彩。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为实现理想而跟命运搏斗的奋斗精神和坚毅性格,这就是他“骨气奇高”的所在。

三、唐宋金元时期的深化发展阶段:唐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繁荣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有多种文学形式相互交错并存,促进了文学理论在内容上的进一步深化。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的两个缺点,陈子昂提出了“兴寄论”与“风骨论”的文学创作主张。“兴寄”强调了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的同时也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表现。而“风骨”论在一方面反对描写宫廷艳情诗作,要求文学作品能够表现政治理想抱负,要有济世安民社会内容;而另一方面反对文学作品辞藻华丽,在“小技”上追求完美,要求创造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陈子昂将个人的志向与国家社会联系在一起,推动了文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古文运动的提倡者,韩愈明确地提出了文以明道、注重实用的思想观念。韩愈特别重视人品与文品的统一性,认为作家要写好一篇文章,关键是要有高尚

的道德修养。如果一个作者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那么一定能够写出美的文章。所以韩愈讲求人品与文品的统一,要求作家把提高道德修养作为创作的重要前提,这也进一步深化发展了道德文章并重的传统。此外,韩愈发展了孟子的文气说,这里的气,是指儒家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高水平后在精神上的一种体现。气与言的关系,就体现了道德修养与文章之间的关系。

四、明清时期的繁荣与鼎盛:从明代开始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步没落,新的反封建民主思想出现萌芽,出现了一股强调文艺是未受封建污染的的新思潮,它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提倡真情,反对复古,这与传统的文艺思想形成鲜明对立。王世贞主张“言为心之声”,人品是文品的外在表现,强调创作要善于表达“性情之真”。要把内心的真实面目毫不掩饰的呈现出来,这也说明了文品是人品的外化,一个人只有真实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才能写成上乘文字。

明代从后期开始,文艺上出现了一股反复古的新思潮,这股文艺新思潮的核心是:强调文学源于人的本心,要求文学冲破礼教的束缚,要充分体现人的个性,以真实为审美原则。从这种审美理想出发,袁宏道提出了以“性灵”说,提倡诗文创作要能够抒发作家的性灵,表达内心的真实感情,这与人品体现文品的观念一致,它强调的是人品中的“真”字,心真诚那么文也会跟着一起真诚。只要文学作品是真“性灵”,那么真实情感也自然会流露,就算有点小瑕疵也是佳作。

人品与文品,这二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好的人品有助于文章的提升。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脚印的文人墨客,大都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司马迁忍受着宫刑的疾苦,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陶渊明不为五斗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