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说课62791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ff7e1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3.png)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 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3 课程内容2. 力学基本概念2.1 力的定义2.2 牛顿三定律2.3 势能与动能3. 工程应用实例3.1 桥梁设计中的力学原理3.2 建筑结构分析第二章:力学基本定律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1 定律内容1.2 应用实例2.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2.1 定律内容2.2 应用实例3.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3.1 定律内容3.2 应用实例第三章:平面力分析1. 力的分解与合成1.1 力的分解1.2 力的合成2. 平衡条件2.1 静态平衡2.2 动态平衡3. 力矩与力偶3.1 力矩的定义3.2 力偶的作用第四章:材料力学性质1. 应力与应变1.1 应力的定义1.2 应变的概念2. 弹性模量与杨氏模量2.1 弹性模量的定义2.2 杨氏模量的计算3. 材料的最大强度与破坏3.1 最大强度定律3.2 材料的破坏形式第五章:梁与板的力学分析1. 梁的弯曲1.1 弯曲应力1.2 弯曲变形2. 板的弯曲2.1 薄板弯曲2.2 厚板弯曲3. 工程应用实例3.1 桥梁梁体的力学分析3.2 建筑板结构的计算第六章:剪力与弯矩1. 剪力的概念1.1 剪力的定义1.2 剪力的计算方法2. 弯矩的概念2.1 弯矩的定义2.2 弯矩的计算方法3. 剪力与弯矩的关系3.1 剪力与弯矩的相互影响3.2 剪力与弯矩的计算实例第七章:力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1. 机械零件的受力分析1.1 轴承的受力分析1.2 齿轮的受力分析2. 机械设计的力学原理2.1 设计原则2.2 设计方法3. 工程应用实例3.1 发动机曲轴的力学分析3.2 吊车的设计计算第八章:流体力学基础1. 流体的性质1.1 流体的定义1.2 流体的分类2. 流体力学的基本定律2.1 连续性方程2.2 伯努利方程3. 流体动力学的应用实例3.1 泵与风机的原理与应用3.2 飞机翼型的设计与分析第九章:动力学1. 动力学基本概念1.1 动量的定义1.2 动量守恒定律2. 动力的计算方法2.1 动力定理2.2 动力方程的求解3. 工程应用实例3.1 汽车动力性能的分析3.2 火箭发射的力学原理1. 课程回顾1.1 重点内容的回顾1.2 难点的解答2. 工程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2.1 工程力学的广泛应用领域2.2 工程力学的发展趋势3. 课程考核与评价3.1 考核方式3.2 评价标准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力的分解与合成:力的分解与合成是理解力学问题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将复杂力分解为基本力和如何将基本力合成为复杂力。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0bbc2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5.png)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解释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强调工程力学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1.2 力学的基本原理介绍牛顿三定律和力学的基本原理。
解释力和运动的关系。
1.3 单位制和量纲介绍国际单位制(SI)和常用力学单位。
强调量纲一致性的重要性。
第二章:静力学2.1 概述介绍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解释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2.2 力的分解和合成讲解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原理和方法。
提供实例演示和练习。
2.3 摩擦力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讨论静摩擦和动摩擦的区别和应用。
第三章:运动学3.1 运动学基本概念介绍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运动学概念。
解释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概念。
3.2 直线运动讲解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提供直线运动的实例和问题解决。
3.3 曲线运动介绍曲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解释圆周运动和抛物线运动等曲线运动的形式。
第四章:动力学4.1 牛顿第二定律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解释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4.2 动量定理讲解动量定理的内容和应用。
提供动量定理的实例和问题解决。
4.3 动能和势能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解释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五章:材料力学5.1 概述介绍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解释应力、应变和材料强度等基本概念。
5.2 应力和应变讲解应力和应变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提供应力和应变的实例和问题解决。
5.3 材料强度和失效介绍材料强度和失效模式的概念。
解释弹性极限、塑性极限和断裂极限等材料强度的性质。
第六章:梁的弯曲6.1 弯曲基本概念介绍梁的弯曲现象及其基本参数,如弯矩、剪力、弯曲应力。
解释梁的弯曲理论,包括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
6.2 弯曲强度计算讲解梁在弯曲状态下强度的计算方法。
分析影响梁弯曲强度的因素,如材料属性、截面形状和尺寸、加载方式。
6.3 弯曲变形介绍梁弯曲变形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讨论梁的弯曲变形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工程力学说课稿
![工程力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0a0c317c5da50e2534d7f05.png)
工程力学说课稿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工程力学这门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一门与工程实际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说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数控专业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受力构件平衡条件,能够对工程中常见的受力平衡构件进行力学分析和计算。
能够熟练地对工程中常见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分析和计算;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将力学知识和本专业的其他课程相结合的能力,具备今后在生产第一线上运用力学方法分析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力学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内容根据现用教材和教学大纲,把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静力学部分第一单元:静力学基本概念(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是基础)第二单元:平面力系;(平面力系的简化及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2)材料力学部分第三单元:轴向拉伸与压缩第四单元:剪切与挤压第四单元:圆轴扭转第五单元:平面弯曲内力第六单元:平面弯曲梁的强度与刚度计算第七单元:组合变形时杆件的强度计算2、重点:对物系进行受力分析,应用平衡方程求解平衡问题,是静力学的落脚点;材料力学部分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各变形的基本概念、内力图的画法、强度条件及强度条件应用;3、难点正确地熟练地进行受力分析并运用平衡方程求解平衡问题;内力图的画法及强度条件的应用。
4、重、难点处理课程教学紧紧围绕重点内容进行,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将力学基本原理与工程实际中的问题结合起来。
尽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
课后留有一定量的作业题,使课堂上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四、课堂教学实施本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通常以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提出问题,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为突破口,以概括归纳学科知识内在体系为形式,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进行启发式教学。
工程力学教学教案课件下载ppt
![工程力学教学教案课件下载ppt](https://img.taocdn.com/s3/m/be1e1f8e67ec102de2bd89f8.png)
PPT文档演模板
工程力学教学教案课件下载ppt
§1-1 平面机构的组成
n 3.机构 n 具有固定构件的运动链称为机构。 n 机 架机构中的固定构件;一般机架相对地面固定不动, n 原动件: 按给定已知运动规律独立运动的构件; n 从动件 机构中其余活动构件。其运动规律决定于原
动件的运动规律和机构的结构和构件的尺寸。 n 机构常分为平面机构和空间机构两类,其中平面机
第一章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
§1-1 平面机构的组成
n
n 1.构件 n 从运动角度来看,任何机器(或机构)都是由许多独立运动单
元体组合而成的,这些独立运动单元体称为构件。 n 从加工制造角度来看,任何机器(或机构)都是由许多独立制
造单元体组合而成零件,这些独立制造单元体称为零件。 n 构件可以是一个零件;也可以是由一个以上的零件
由实例可看出,各种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各种机构。 所以可以说,机器乃是一种可用来变换或传递能量、 物料与信息的机构组合体。
(3)机器的结构
传统的机器由如下三个部分组成:
原动件—传动部分—执行部分
现代机器一般由如下四个部分组成
原动件—传动部分—执行部分
PPT文档演模板
工程力学教学教案课件下载ppt
绪论
n 2.研究内容 1) 机构的组成及其自由度的计算 2) 机构的运动分析 3)机构的力分析和机器动力学分析 4)常用机构的分析与设计 5)机构的选型与组合*
n 3.学习的目的 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掌握专业知识大好基础 为毕业设计提供机械设计知识 4.掌握本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基础理 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
PPT文档演模板
工程力学教学教案课件下载ppt
《工程力学》说课
![《工程力学》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8c927f98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64.png)
说课讲稿
主要内容
1
课程定位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程教学设计
2
课程教学实施
3
4
课程教学手段与目的
工程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学科,在各工科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工程力学的定理、定律和结论广泛用于各种行业的工程技术之中。它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工程专业的很多课程,都要以工程力学为基础,所以它是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更重要的是,工程力学的研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校本课程时,学生不仅要学好工程力学的内容,还要通过学习,逐步领会和掌握其研究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打下坚强的基础。
4、空间力系 (1)教学内容:力在空间坐标轴上的投影、力对轴之矩、空间力系的平衡、重心的概念、坐标公式和求法。 (2)教学要求:掌握力在空间坐标轴上的投影、力对轴之矩、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了解物体重心的求法。 第二篇 材料力学 5、拉伸与压缩 (1)教学内容:拉伸与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与应力、拉伸变形与虎克定律、拉伸和压缩是材料的力学性能、许用应力和安全系数、拉伸或压缩的强度计算。 (2)教学要求:掌握杆件轴向拉伸、压缩时受力特点、内力及应力求法。掌握材料在拉伸压缩时力学性能。掌握拉压强度计算。 6、剪切与挤压 (1)教学内容:剪切变形时的内力与应力、挤压的概念和实例、剪应变和剪切虎克定律。 ( 2)教学要求:掌握构件发生剪切(挤压)时的强度计算。
第四部分 课程教学手段与目的
一、教学手段 改进常规的教学方法,力求进行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加大提问和课堂互动环节.授课时考虑学生的反映,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设问、引导,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洞查问题的共性,抓住问题的本质,揭示问题的内在联系,把握工程力学问题变型和演变的规律,则复杂的问题会变得简单,表面上完全不同的问题遵循的也许是同样的力学原理,不同的力学量的运算遵循的也许是同样的数学法则。这样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完整word版)工程力学说课稿
![(完整word版)工程力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a9ce3545901020207409cd3.png)
《轴向拉(压)杆的内力》说课稿建工学院房屋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组一、简析教材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土木工程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主要任务是阐明在外荷载作用下,建筑构件的受力分析方法,解决结构或构件的受力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计算方法,为保证所设计的结构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亦为后续课程如《建筑结构》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研究的重点是结构构件的内力与强度。
而结构构件的内力是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所引起的,因此要研究结构构件的内力,就要从变形出发去进行介绍。
构件在外力作用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形,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基本变形,即拉伸或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
今天所讲的《轴向拉(拉)杆的内力》这部分内容,是对杆件进行力学分析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是从前面课程介绍的结构外力计算到接下来结构构件内力计算的过渡内容,并且是后续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知识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正确而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才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通过本章节内容教学后,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产生一次认识上的飞跃。
2.教学内容的处理本次课是《土木工程力学》教材的第四章第二节内容,继前几章静力学基础内容之后,为材料力学知识学习打基础。
这一章内容主要研究四种基本变形的内力计算,而本次课要讲的轴向拉伸或压缩变形是最主要的变形。
结合教材和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点与理解能力,决定利用2个课时对本课内容进行讲解。
本次课主要讲清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以及截面法求轴力与轴力图画法等内容,为以后讲解其余三种变形和各种结构的内力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轴向拉伸与压缩变形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如何采用截面法来求解轴力与轴力图。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练习,利用所学的知识点,并加以拓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力学》课程说课稿
![《工程力学》课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377f806a32d7375a4178083.png)
《工程力学》课程说课稿说课人李贞系部电力工程系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说课内容一、课程设置1、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类型: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课学时:51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中学物理授课对象:大一文理兼收后续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压2、课程性质与定位《工程力学》是我院面向机电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主干课程,兼有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技术双重性质;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亦具有代表性。
研究对象从刚体到变形体,研究内容从静力学到动力学,研究方法包括了矢量动力学和分析动力学,丰富多彩的教案内容为全面培养学生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它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其它后续课程的教案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课程建设、教案改革和教案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压》的学习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
3、课程的培养目标知识目标——(1)静力学基本概念及基本计算;(2)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3)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4)圆轴扭转的概念;(5)平面弯曲的概念;(6)平面弯曲梁的强度与刚度计算;(7)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8)点的运动描述、刚体的基本运动概念;(9)点的合成运动概念及速度计算;(10)刚体的平面运动概念及速度分析。
能力目标——(1)掌握静力学基础知识力的概念;力矩和力偶的计算及力偶系的平衡条件;(2)掌握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的分析计算方法;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的及其运用;(3)掌握杆件内力图的画法;截面法的思想方法;简捷法和叠加法的运用;(4)杆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应力状态的分析;组合变形强度条件的应用;(5)掌握运动合成与分解方法,简单运动机构中构件之间的速度关系应用。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作为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
工程力学说课(课堂PPT)
![工程力学说课(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fed64a63856a561253d36f79.png)
对专业兴趣缺乏,对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和就业 联系不大。
解决办法:
1.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重要性。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将辅导答疑落实并使用电话、网络等手段交流 2.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贯彻理论够用、和工程实 践相结合的原则。 3.用灵活的教学的方法 ,调动学生积极性。 21
教师向学生推荐网络下载课件地址及一些参 考习题集,供学生自我学习。
13
二.教学资源—教学条件
14
二.教学资源—师资队伍
15
三、教学方法手段
理实结合法
讲授法
讨论教学法
教学 方法
问题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多效例题教学法
16
教学方法举例
多效例题教学法
重心(汽 车重心的 测定)
力矩平衡 的应用 (车轮约 束反力的 求解)
淡化繁琐的数学推导与数字运算,强化定性分析,强化基于基 本概念的直观判断,突出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对例题和习题加以精选,注重有启发性、代表性,能够达到举 一反三的目的。减少理论,加强应用,多结合生产工程实际
加强师生交流
20
四、教学效果—学情及学习方法指导 存在问题:
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基础知识薄弱,文理科 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差 。
课程难点:
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 静定结构内力图的绘制、用相关理论 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
9
04解决办法
1)讲授理论知 识与实验及工 程实践相结合 2)理论与工程 模型有机结合 3)教学与科研 实践的结合
注重专业特点 选择例题或工 程实例等教学 细节,突出教 学重点和难点 ,
发挥学生主观 能动性
五、教学设计
工程力学说课
![工程力学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1841711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8d.png)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评价设计 作业
学时:2
是对杆件进行力学分析的最基础 最重要的内容;是从前面 课程介绍的结构外力计算到接下来结构构件内力计算的 过渡内容;并且是后续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知识将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
1 了解轴向拉伸与压缩变形的概念; 理解如何采用截面法 来求解轴力与轴力图;
01课程定位
专业核 心课
后续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制造基 础 机械加工工程学
工程力学 前期课程
机电数控技术
专业基础课程
高等数学 普通物理 机械制图等 公共基础课程
02教学任务与目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 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 服 务 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 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 才
机电及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岗位为依据
解决办法:
1 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重要性; 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将 辅导答疑落实并使用 网络等手段交流 2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 贯彻理论够用 和工程实践 相结合的原则; 3 用灵活的教学的方法 ;调动学生积极性;
五 教学设计
1模块 化教学 以主线贯穿,整体分成几大模块
2专题项 在学习不同问题的个性特点时;突出共性 目化教学 的归纳
心理准备并专注难点部分;
4 巩固训练 选具代表性的例题;抽取两名学
生到黑板上演练;其余学生在草稿纸上演练;
教学程序
➢5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完成小结; ➢6 板书设计
7 布置作业 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练习
训练;巩固本次课的知识内容并要求预习新 课;为下次上课作好准备;
谢谢
工程力学说课内容
一、课程设置 二、教学资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四、教学效果 五 教学设计 六 教学组织与实施
工程力学课程说课稿
![工程力学课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bfe53c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4d.png)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是机械分院:王亚茹,年龄45岁。
我授课的对象是机械类专业学生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对工程力学这门课程进行概述:一、课程性质和地位二、教学资源三、学情分析四、教学设计五、考核方式六、改革方向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和地位主要从课程性质、课程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来介绍。
第一方面课程性质《工程力学》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
第二方面课程地位前期后续课程的关系前期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工制图》后续课程:《机械制造基础》、《模具技术》、《机械制造技术》以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第三方面教学目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依据、以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项目实施达到知识目标建立准确的力学基本概念,熟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力目标基本的静力平衡计算的能力;杆件的强度、刚度和压杆的稳定性分析计算的能力;材料的力学实验能力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第四方面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工程构件的受力分析,杆件的内力分析、应力与变形分析,解决方法是通过项目完成、作业及习题。
课程难点: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杆件内力图的绘制。
解决方法:利用生活实例,掌握受力和平衡规律,并逐步培养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大方面教学资源:1。
教学团队:主讲教师3人,职称:副教授2人、讲师1人。
2、教材:《工程力学》(2014年第二版) 主编:邱家俊机械工业出版社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教材特点:教材内容适合本专业教学要求;理论体系合理;突出工程应用,淡化过程推导。
第三大方面学情分析存在问题: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文理科学生都有,但是课程难度较大。
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较大。
工程力学教案 (详细讲稿)
![工程力学教案 (详细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05f7602e69dc5022aaea00ae.png)
理论力学教案1本次讲稿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建筑物中承受荷载而起骨架作用的部分称为结构。
结构是由若干构件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
组成结构的各单独部分称为构件。
例如:支承渡槽槽身的排架是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刚架结构,如图1-1a所示;单层厂房结构由屋顶、楼板和吊车梁、柱等构件组成,如图1-1b所示。
结构受荷载作用时,如不考虑建筑材料的变形,其几何形状和位置不会发生改变。
图1-1ab结构按其几何特征分为三种类型:(1)杆系结构:由杆件组成的结构。
杆件的几何特征是其长度远远大于横截面的宽度和高度。
(2)薄壁结构:由薄板或薄壳组成。
薄板或薄壳的几何特征是其厚度远远小于另两个方向的尺寸。
(3)实体结构:由块体构成。
其几何特征是三个方向的尺寸基本为同一数量级。
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杆系结构。
第二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工程力学的任务是研究结构的几何组成规律,以及在荷载的作用下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
研究平面杆系结构的计算原理和方法,为结构设计合理的形式,其目的是保证结构按设计要求正常工作,并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使设计的结构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
进行结构设计时,要求在受力分析基础上,进行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使各构件按一定的规律组成结构,以确保在荷载的作用下结构几何形状不发生发变。
结构正常工作必须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强度是指抵抗破坏的能力。
满足强度要求就是要求结构的构件在正常工作时不发生破坏。
刚度是指抵抗变形的能力。
满足刚度要求就是要求结构的构件在正常工作时产生的变形不超过允许范围。
稳定性是指结构或构件保持原有的平衡状态的能力。
满足稳定性要求就是要求结构的构件在正常工作时不突然改变原有平衡状态,以免因变形过大而破坏。
按教学要求,工程力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1)静力学基础。
这是工程力学的重要基础理论。
包括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简化与平衡等刚体静力学基础理论。
(2)杆件的承载能力计算。
工程力学教案(详细讲稿)讲课稿
![工程力学教案(详细讲稿)讲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cdeb218be23482fb4da4c4d.png)
本次讲稿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建筑物中承受荷载而起骨架作用的部分称为结构。
结构是由若干构件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
组成结构的各单独部分称为构件。
例如:支承渡槽槽身的排架是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刚架结构,如图1-1a所示;单层厂房结构由屋顶、楼板和吊车梁、柱等构件组成,如图1-1b所示。
结构受荷载作用时,如不考虑建筑材料的变形,其几何形状和位置不会发生改变。
图1-1ab结构按其几何特征分为三种类型:(1)杆系结构:由杆件组成的结构。
杆件的几何特征是其长度远远大于横截面的宽度和高度。
(2)薄壁结构:由薄板或薄壳组成。
薄板或薄壳的几何特征是其厚度远远小于另两个方向的尺寸。
(3)实体结构:由块体构成。
其几何特征是三个方向的尺寸基本为同一数量级。
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杆系结构。
第二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工程力学的任务是研究结构的几何组成规律,以及在荷载的作用下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
研究平面杆系结构的计算原理和方法,为结构设计合理的形式,其目的是保证结构按设计要求正常工作,并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使设计的结构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
进行结构设计时,要求在受力分析基础上,进行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使各构件按一定的规律组成结构,以确保在荷载的作用下结构几何形状不发生发变。
结构正常工作必须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强度是指抵抗破坏的能力。
满足强度要求就是要求结构的构件在正常工作时不发生破坏。
刚度是指抵抗变形的能力。
满足刚度要求就是要求结构的构件在正常工作时产生的变形不超过允许范围。
稳定性是指结构或构件保持原有的平衡状态的能力。
满足稳定性要求就是要求结构的构件在正常工作时不突然改变原有平衡状态,以免因变形过大而破坏。
按教学要求,工程力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1)静力学基础。
这是工程力学的重要基础理论。
包括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简化与平衡等刚体静力学基础理论。
(2)杆件的承载能力计算。
(完整word版)工程力学说课
![(完整word版)工程力学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99cb71b584868762caaed5f5.png)
《轴向拉(压)杆的内力》说课稿建工学院房屋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组一、简析教材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土木工程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主要任务是阐明在外荷载作用下,建筑构件的受力分析方法,解决结构或构件的受力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计算方法,为保证所设计的结构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亦为后续课程如《建筑结构》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研究的重点是结构构件的内力与强度。
而结构构件的内力是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所引起的,因此要研究结构构件的内力,就要从变形出发去进行介绍。
构件在外力作用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形,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基本变形,即拉伸或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
今天所讲的《轴向拉(拉)杆的内力》这部分内容,是对杆件进行力学分析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是从前面课程介绍的结构外力计算到接下来结构构件内力计算的过渡内容,并且是后续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知识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正确而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才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通过本章节内容教学后,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产生一次认识上的飞跃。
2.教学内容的处理本次课是《土木工程力学》教材的第四章第二节内容,继前几章静力学基础内容之后,为材料力学知识学习打基础。
这一章内容主要研究四种基本变形的内力计算,而本次课要讲的轴向拉伸或压缩变形是最主要的变形。
结合教材和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点与理解能力,决定利用2个课时对本课内容进行讲解。
本次课主要讲清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以及截面法求轴力与轴力图画法等内容,为以后讲解其余三种变形和各种结构的内力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轴向拉伸与压缩变形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如何采用截面法来求解轴力与轴力图。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练习,利用所学的知识点,并加以拓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6cc11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f.png)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解释工程力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
强调工程力学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1.2 力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力的概念,包括力的定义、表示方法和单位。
解释牛顿三定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1.3 坐标系统与矢量运算介绍笛卡尔坐标系统和球坐标系统。
教授矢量的加法、减法和点积、叉积的运算。
第二章:静力学2.1 力的合成与分解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方法。
利用坐标系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
2.2 平衡条件介绍平衡条件的概念和判断准则。
利用平衡条件解决工程中的静力平衡问题。
2.3 摩擦力解释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
讲解摩擦力的计算和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第三章:材料力学3.1 应力与应变介绍应力和应变的概念及其定义。
讲解应力-应变关系的胡克定律。
3.2 弹性模量与泊松比解释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利用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计算材料的应力和应变。
3.3 塑性变形与极限强度讲解塑性变形和极限强度的概念。
介绍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和相关参数。
第四章:动力学4.1 牛顿第二定律复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
4.2 动能与势能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
讲解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和守恒。
4.3 动力方程介绍动力方程的概念和应用。
利用动力方程解决工程中的动力问题。
第五章:振动学5.1 单自由度系统振动讲解单自由度系统振动的基本概念和方程。
利用振动方程解决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问题。
5.2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介绍多自由度系统振动的基本概念和方程。
利用振动方程解决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问题。
5.3 振动的控制与利用讲解振动控制的方法和应用。
介绍振动利用的原理和案例。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第六章:流体力学基础6.1 流体的性质介绍流体的定义和分类。
讲解流体的密度、粘度和表面张力等基本性质。
6.2 流体静力学解释流体静压力的概念及其计算。
探讨流体静压力对工程结构的影响。
6.3 流体动力学介绍流体动力学的原理和基本方程。
工程力学课程说课稿(蒋)范文
![工程力学课程说课稿(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b161ade6c85ec3a87c2c5fe.png)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工程力学这门课程进行概述:一.课程概述二.课程设计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手段四.课程的教学效果、课程概述第一大方面,课程概述主要从师资队伍、本课程开设的专业、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就业岗位需求以及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五个方面来介绍。
第一方面,师资队伍本课程具有一支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师资团队。
现有教授3名,讲师2名2助讲,研究生5名2本科生,7名主要承担了力学教学同时还承担了机械设计及原理,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金属工艺学等其他课程的教学。
以及与教学有关的各种教科研项目,其中发表论文多篇。
团队成员积极承担力学教学任务并努力参与力学的教学改革。
本课程组的教师大部分具有双师证书,多名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作用,使的教学改革和专业见识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方面,本课程开设的专业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机械设计、数控、焊接等专业。
第三方面,课程的性质与作用工程力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机械设计、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断裂力学以及有限单元法等课程的基础,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是工科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而且是能够直接用于工程设计的技术学科,具有工程背景。
无论对学生的思维素质、创新能力、科学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培养,还是对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理论性很强理工类专业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
第四方面,就业岗位需求通过工程力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机械加工和简单的机械及零件的设计,再经过进一步的学习培训,也能胜任从事数控车床、数控加工、机械制造业的设备的加工、调试、维护等,从事其建筑施工业、从事汽车的修理、保养,以及技术管理、组织等。
多年的就业情况也证明了工程力学的适用性。
工程力学教案48课时
![工程力学教案48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3681bc7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0.png)
工程力学教案48课时
第一课时:引言和概述
- 工程力学的定义和作用
- 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二课时:力的基本概念
- 力的定义和表示
- 力的分类和性质
- 力的合成和分解
第三课时: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矢量运算- 力的作用点的概念
- 力的矢量运算
- 力的矢量运算的应用
第四课时:力的平衡
- 力的平衡条件
- 平衡力的性质
- 平衡力的计算
第五课时:力的矩
- 力矩的概念和性质
- 力矩的计算
- 力矩的平衡条件
第六课时:平面力系的分解- 平面力系的概念
- 平面力系的分解方法
- 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
第七课时:平面力系的合成- 平面力系的合成方法
- 平面力系的合成结果
- 平面力系的合成应用
第八课时:空间力系的分解- 空间力系的概念
- 空间力系的分解方法
- 空间力系的平衡条件
第九课时:空间力系的合成- 空间力系的合成方法
- 空间力系的合成结果
- 空间力系的合成应用
第十课时:弹簧力和摩擦力
- 弹簧力的特点和计算
- 摩擦力的特点和计算
- 弹簧力和摩擦力的应用
......一直到第四十八课时,包括了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力的平衡、力的矩、力系的分解和合成等内容。
《工程力学电子教案》课件
![《工程力学电子教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232560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0.png)
《工程力学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工程力学概述1.1 教案目标了解工程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2 教学内容工程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工程力学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采用PPT课件展示工程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通过实例分析工程力学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加深对工程力学的理解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工程力学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工程力学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第二章:力学基础2.1 教案目标掌握力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学习力学的基本量和单位2.2 教学内容牛顿运动定律力的概念和计量质量的概念和计量加速度的概念和计量2.3 教学方法采用PPT课件讲解力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通过实例演示和问题讨论,加深学生对力学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验证力学原理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力学概念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力学原理的掌握情况第三章:静力学3.1 教案目标学习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静力学中的力的合成和分解3.2 教学内容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静力学方程的建立和应用3.3 教学方法采用PPT课件讲解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加深学生对静力学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验证静力学原理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静力学概念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静力学原理的掌握情况第四章:动力学4.1 教案目标学习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动力学中的运动方程和动力方程4.2 教学内容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运动方程的建立和应用动力方程的建立和应用4.3 教学方法采用PPT课件讲解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加深学生对动力学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验证动力学原理4.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动力学概念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动力学原理的掌握情况第五章:材料力学5.1 教案目标学习材料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材料力学中的应力、应变和强度计算材料力学的基本原理应力的概念和计算应变的概念和计算强度的概念和计算5.3 教学方法采用PPT课件讲解材料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加深学生对材料力学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验证材料力学原理5.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材料力学概念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材料力学原理的掌握情况第六章:弹性力学6.1 教案目标学习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弹性力学中的弹性模量和胡克定律6.2 教学内容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弹性模量的概念和计算胡克定律的表述和应用6.3 教学方法采用PPT课件讲解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加深学生对弹性力学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验证弹性力学原理6.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弹性力学概念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弹性力学原理的掌握情况第七章:流体力学7.1 教案目标学习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流体力学中的流速、流率和伯努利方程7.2 教学内容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流速的概念和计算流率的的概念和计算伯努利方程的表述和应用7.3 教学方法采用PPT课件讲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加深学生对流体力学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验证流体力学原理7.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流体力学概念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流体力学原理的掌握情况第八章:摩擦力学8.1 教案目标学习摩擦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摩擦力学中的摩擦系数和摩擦力计算8.2 教学内容摩擦力学的基本原理摩擦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8.3 教学方法采用PPT课件讲解摩擦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加深学生对摩擦力学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验证摩擦力学原理8.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摩擦力学概念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摩擦力学原理的掌握情况第九章:动力机械9.1 教案目标学习动力机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动力机械中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9.2 教学内容动力机械的基本原理发动机的类型和工作原理传动系统的类型和作用9.3 教学方法采用PPT课件讲解动力机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加深学生对动力机械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验证动力机械原理9.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动力机械概念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动力机械原理的掌握情况第十章:工程力学案例分析10.1 教案目标学习工程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掌握工程力学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10.2 教学内容工程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工程力学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10.3 教学方法采用PPT课件讲解工程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加深学生对工程力学案例分析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验证工程力学原理10.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工程力学案例分析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工程力学原理的掌握情况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案目标是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工程力学》讲说课课件
![《工程力学》讲说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dd5ca2dd3383c4bb4cd2c9.png)
(三)教学方法
问题中心法
任务驱动法
工程案例法
小组讨论法
《工程力学》课程 邓林
(四)能力训练项目
项目:工程施工中起吊重物时钢丝绳的选择以及起吊方式 的分析。
《工程力学》课程 邓林
(五)单元教学实施过程设计
1、课前:分配任务
2、信息收集 3、课中:五个小学习项目 4、课后:进行单元总结, 完成任务
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导 载体:梁、轴、柱
《工程力学》课程 邓林
二、课程内容、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实 践 教 学 内 容 设 计
1、验证性实验的模拟实验软件
2、校办企业试验检测中心建立力学 试验室 3、与企业工程师合作开发能力训练 项目
《工程力学》课程 邓林
二、课程内容、能力项目设计
教 学 组 织 安 排
试验操作能力、安全意识
4
பைடு நூலகம்
团结协作 精神
20
以所在小组完成任务卡的质量等进行评价
合 计
综合得分
《工程力学》课程 邓林
载体:项目任务 原则:教学做合一 教学模式: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现 场见习等。
《工程力学》课程 邓林
(三)第一节课设计
1、引入:展示“工程事故”图片,对其进行简单分析,阐述其 简单力学知识,引起学生对力学的兴趣。以及可以提出一系列 与工程力学息息相关的问题,比如起吊过程中如何保证所用的 钢绳能吊起重物、钢筋混凝土梁结构主筋为何配置在下侧、空 心板为何中间设计成空心的等来引起学生的思考。 2、课程目标和考核方式 3、进入课程第一个模块的学习
2、关键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工作能力、数字逻辑应用能力、信息技术能力、 合作协调能力、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ppt
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培养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建立准确的力 学基本概念, 熟悉静力学和 材料力学基本 原理和基本方 法
基本的静力平衡计 算的能力;杆件的 强度、刚度和压杆 的稳定性分析计算 的能力;材料的力 学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抽 象、推理、 分析和综合 的逻辑思维 能力及专业 兴趣
精选ppt
使用Flash 、PowerPoint 制作的课件 动态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和动手相结合
积极开发试题库,建立教学立体动画模型,可采用 网络交流、网络答疑、网络作业批改与反馈等措施。
精选ppt
18
三、教学方法手段—考核方式
考核形式
考核方面
理论和实践 知识、能力、素质
考核
考核内容 方式 考核分值
综合考核、单元考 核、实训实验考核、 平时表现评价
2专题项 在学习不同问题的个性特点时,突出共 目化教学 性的归纳
3工程案 结合工程案例,加大突出主要内容的 例式教学 应用性和针对性。
精选ppt
22
1、模块化教学
模块一
模块二
模块三
模块四
模块五
静力学基 本概念、 基本理论、 平衡计算。
轴向拉伸 与压缩变
形模块
剪切与挤 压及扭转 变形模块。
弯曲变形 模块
对例题和习题加以精选,注重有启发性、代表性,能够达到举 一反三的目的。减少理论,加强应用,多结合生产工程实际
加强师生交流
精选ppt
20
四、教学效果—学情及学习方法指导 存在问题:
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基础知识薄弱,文理科 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差 。
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较大。
组合变形 压杆稳定 模块
18 学 时
22 学 时
16
1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4
学
学
学
时
时
时
精选ppt
23
典型模块
序号 1
典型工作任务
平面体系的几 何组成分析
知识内容与教学要求
技能内容与教学要求
5.1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 1. 明确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
5.2平面体系自由度和约束. 2.理解并能叙述平面几何不变体
5.3平面几何不变体系的组 系的组成规则。
注重专业特点 选择例题或工 程实例等教学 细节,突出教 学重点和难点 , 发挥学生主观 能动性
精选ppt
10
二.教学资源 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工程力学》
杨兆伟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精选ppt
11
二.教学资源 教材及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工程力学》
顾晓勤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精选ppt
12
教材特点
教材内容适合本专业教学要求。理论体系合理,能 反映课程及实际的最新技术发展水平,较符合学生 的接受能力。
8
03教学重难点
课程重点:
物体的受力分析, 杆件强度、 刚度的计算,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
课程难点:
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 静定结构内力图的绘制、用相关理论 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
精选ppt
9
04解决办法
1)讲授理论知 识与实验及工 程实践相结合 2)理论与工程 模型有机结合 3)教学与科研 实践的结合
对专业兴趣缺乏,对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和就业 联系不大。
解决办法:
1.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重要性。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将辅导答疑落实并使用电话、网络等手段交流 2.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贯彻理论够用、和工程实 践相结合的原则。 3.用灵活精的选教ppt 学的方法 ,调动学生积极性。 21
五、教学设计
1模块 化教学 以主线贯穿,整体分成几大模块
精选ppt
1
《工程力学》说课内容
一、课程设置 二、教学资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四、教学效果 五、教学设计 六、教学组织与实施
精选ppt
2
一、课程设置
01
课程定位
02
课程任务与目标
03
教学重难点
04
解决办法
精选ppt
3
01课程 定位
《工程力学》是高职院校机电及 数控类专业的重要的专业核心课 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 启下的核心地位 。研究物体受 力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和工程构 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等计算 原理的一门学科。不仅是工科专 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而且是能 够直接用于工程实际的技术学科。
机电及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岗位为依据
以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精选ppt
6
课程任务
掌握理论知识和方法,为学习有关的后续 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
运用力学的概念和理论,分析解决工程实 际问题;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 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及计算表达能力等综 合素质。
平时作业成绩占10% 单元考核报告10% 实验考核占10%
精选ppt
综合考核占总成绩的70%
19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改革
善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学生的联想能力、发 散思维能力培养。
淡化繁琐的数学推导与数字运算,强化定性分析,强化基于基 本概念的直观判断,突出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精选ppt
4
01课程定位
专业核 心课
后续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机械 加工工程学》
工程力学
--机电数控技术
专业基础课程
前期课程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
《机械制图》等公共基础课程
精选ppt
5
02教学任务与目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 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 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 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 门人才
精选ppt
多效例题教学法
16
教学方法举例
多效例题教学法
重心(汽 车重心的 测定)
力矩平衡 的应用
(车轮约 束反力的
求解)
四轮汽车
平面一般 力系平衡
联想 发散 思维
空间一般力 系平衡
力偶的性质 (汽车方向 盘力偶传递)
问题 教学
法
讨论 法
精选ppt
17
三、教学方法手段
完善教学资源,讲述与看视频结合
成规则.
3.能够准确地对常见的平面体系
5.4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 进行几何组成分析。
析方法.
4.举例说明多余约束。
6.1杆件的基本变形及内力 1.能够分辨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
的概念
2.准确熟练计算轴向拉压杆的轴
6.2轴向拉压杆的内力分析 力、静定平面桁架的轴力。掌握静
6.3静定平面桁架内力计算. 定平面桁架的轴力分别特点。
整合两本书,突出工程应用,淡化过程推导,既能 体现理论运用又能贴合实际。
教师向学生推荐网络下载课件地址及一些参 考习题集,供学生自我学习。
精选ppt
13
二.教学资源—教学条件
精选ppt
14
二.教学资源—师资队伍
精选ppt
15
三、教学方法手段
理实结合法
讲授法
讨论教学法
教学 方法
问题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