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数学课程既要体现基础性、普及性,使全体学生都达到基本的数学要求;同时,又要体现发展性,注意创造性人才、尖子人才的数学发展需求,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数学上冒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已经逐步发展为普通的、共同的国民教育,这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通过接受基础教育,要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民族传统、道德法律等方面受到教育,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能努力为人民服务的人,并初步形成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性、普及性是更为重要的。因此,数学教育应当根据基础教育的这一特点,把使全体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并能在实践中使用,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作为主要任务。这是时代发展赋予数学教育的使命。但是,这里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意味着“平均主义”,不能以降低标准为代价。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保持标准”之间的关系。实际上,“面向全体学生”是建立在承认人的差异性、强调个人对自己发展的自主性的基础上的,而不能要求所有的人按照一个标准(低标准就更不行了)来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是同义词。为此,数学课程应当具有较好的可选择性,教材应当有弹性。规定一个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标准(这个“标准”需要进行大量研究),同时设置弹性内容,使得不同学生有选择机会。特别应当注意为那些在数学上有特别兴趣、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提供数学发展机会。

1.综合考虑数学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过去考虑较多的是数学的工具性,考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实践服务。而在育人(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注重的是“智育目标”,注意力集中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上。在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中,除了考虑这些以外,还要强调人的发展需要,为人的发展服务,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也即个体的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要通过育人功能来体现,公民素质的提高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才有了真正的基础。从根本上说,“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是内在统一的,具体落实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就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而言,数学课程的功能也应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特别应当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内涵“概念性知识、科学理智、科学伦理、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等六个范畴,因此,“科学”(包括数学)学科的任务,不仅要传授作为事实性知识的“科学知识”,而且要传授“方法论知识”、“规范性(价值性)知识”,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学会做人。需要指出的是,学校教育中,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始终是最重要的,没有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学生的一切发展都将落空。“青少年学生个体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已有成果而实现的,也就是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而且主要是书本知识)而实现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是否能够成功地用数学解决问题,其决定因素是学生是否具备了比较完备的数学知识。另外,数学知识“不仅凝结着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事物的特性、规律等),而且凝结着人类主观精神,包括能力、情感、意志、思想、品德等,发展到当今时代,更富有自然、社会、历史、人文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精心设计,教师领导学生简化地展开、再现、重演科学知识中隐含着的原始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等,这也就是学生认识世界,接受文化熏陶,德、智、体等素质发展的过程”。一般的,知识学得越多、越好,素质越高。因此可以说,不仅有“无知者无能”,而且有“无知者无情”。当然,数学知识学习的目标应当发展。除了通过学习而了解数学概念“是什么”、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本质及其逻辑体系等以外,还要通过理解知识的内涵、本质等而发展对数学的主体的、充满情感色彩的认识,通过对数学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而产生对数学的一种看法,即价值观。

例如,通过数学学习,要产生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进行理性思考的习惯和爱好,养成凡事讲前因后果、正直诚实、实事求是、尊重理性、追求真理、坚定自信、刻苦勤奋、责任心强、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持之以恒、严谨细致、独立思考等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为每个学生的具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另外,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仍然是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因此,数学的育人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来体现。数学能力强的学生不仅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能够在他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运用数学;他们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知道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应用数学去的分析、解决问题是有效的;他们具备选择职业和进一步学习数学所需要的数学基础。显然,这些都是当代劳动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数学能力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能够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在各种情况下辨明数学关系;会逻辑地推理,解决各种常规的和非常规的问题;能够用数学方法阅读文献,能够用口头和书面形式表达数学关系,进行逻辑分析;能够有效地进行数学交流,即会阅读并理解数学课本,会口头和书面把数学研究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向别人表达,等等。

2.深刻理解数学“双基”的内涵。为了实现数学课程功能的转变,首先需要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这里涉及如何理解“双基”内涵的问题。过去人们认为“双基”主要指代数、几何等学科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等,以及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的运算、作图或画图、推理等操作活动。从当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看,这些都属于“陈述性知识”,或“明确的知识”。除陈述性知识外,还有另一类知识,这就是“程序性知识”,或“默会知识”。这类知识是从活动过程、活动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只能在实践中通过观察、模仿和自主活动而获得。因此,在选择和确定“双基”时,应当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既重视“陈述性知识”(“明确知识”),又重视“程序性知识”(“默会知识”)。当前,适当地加强探究性活动是需要的。例如,对于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等,先不直接给出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一定量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推理,尽量使学生去“经历”、“探索”、“体验”它们的形成过程;适当突出或增加一些活动性内容,例如,几何中的“变换”、“投影”,代数中的建模、估计、实践活动,统计中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活动,等等。在数学课程中设置一些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性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3.强调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过去的数学教学中,人们更多关注了学习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关注不够。当前,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必须特别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是实现主动参与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活动式学习、合作学习的条件。这个问题涉及到教学材料的选取和内容的呈现方式,更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科学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只能在学生积极的、自主的数学活动中形成。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亲身感受、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使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自己已有经验(包括数学的和非数学的)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在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认识和掌握“双基”,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从知识的联系与综合中理解知识,等等。重视学习的过程,强调探究性学习,一些方法或策略性的知识、价值性的知识必然会凸显出来。例如,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何解释和转化问题使之变成更易于解决的形式,如何收集、判断、选择和利用信息,如何选择和有效地使用工具(例如信息技术工具),如何与人合作交流,如何面对未知世界的挑战以及学习中的困难,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养成勤奋刻苦、求实创新的精神。这里,对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应当作全面理解。应当说,接受式学习仍然是学校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