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制度变迁的含义,就目前的文献所见此词应该是林毅夫在1989年表的文章“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汉译在国内的发表中提倡的,而后几成流行语,此前我们说到类似语义时说的变化,改变,改革等慢慢的被提及的次数就少了。
英语中的Institutional Change对应制度变迁,Change对应变迁,从语义学的角度而言,汉语中“变迁”一词指事物的变化、变更、发展、进化、演变等,英语Change做动词作用等同于become,应该说,在英文中,“change”一词的本来含义是“变化”和“改变”,并没有多少中文中“迁”即“演变”或“进化”的意思。
但是,在诺思制序分析的理论框架中,他曾明确指出:“制序提供了人们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从这一理解出发,诺思明确地表明,在他自己的论述中,“结构”一词是指“制序框架”,而“‘change’一词是指制序的创立、变更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诺思,1981,)。
制度变迁的定义:是新制度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制度变迁可能在以下意义上发生:第一,扩充型:原有各种制度保存,产生新的制度;第二,改变型:原有制度本身变革成新制度;第三,减少型:原有制度结构中的一些制度因失去存在意义而消亡。
如商品粮制度,介绍信买机票的制度;第四,平移型:在现有的制度结构中,制度的性质种类不变,但相对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制度结构发生了变化。
如在人事任免中的档案制度。
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分析变化了的自然环境、技术水平、人口结构、产权、道德文化、意识形态等等外在的制度环境如何向人们提供新的获利机会,从而提供改变制度、创造新制度的动机,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或节约某些交易成本,人们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当新制度所能提供的边际收益相当于旧制度运行所需付出的边际成本的时候,制度变迁就会暂时停止,制度结构就达到了某种“均衡”;只有当环境改变时,才会又发生对新制度的“需求”与“供给”。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推进制度创新-文档资料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推进制度创新一、农业制度创新的意义和作用从全国来看,发展现代农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与之相适应的有关农业制度建设还比较滞后。
从理论上讲,制度效率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和阶段性,一定的制度只能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内发挥作用。
因此,必须与时俱进,注重制度创新。
现代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一整套完善的现代农业制度来保障。
1、农业制度创新能够弥补“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缺陷在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亚瑟 ?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两个部门组成,即现代、高效的工业部门和传统、人口过剩的农业部门。
刘易斯从劳动力由农业生产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的角度,阐述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
他认为农业是被动地起作用的,农业的发展应该从属于工业的发展,而农业自身的发展过程并不值得分析,更没必要为农业作出制度安排。
这个判断显然没有把农业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去考虑,忽视了一个发达的农业对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的重要作用。
其实,农业和工业一样,有着完整、独立的产业形态和产业特征,刘易斯仅从量(部门产量)上来研究产业间的替代性与被替代性是不够严谨的。
两者间也并不存在简单类似于“此消彼长”的数量关系。
农业和工业发挥着各自的产业功能,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需要。
如果说两者有关系的话,就是互补、共生的关系。
现代工业效率之所以高,先进的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一直被视为传统产业的农业,目前看来,恰恰是因为制度上的落后和缺位,才造成了其发展的迟缓。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奠定了优先发展工业这一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就战略本身来看,理论的现实意义是巨大的。
一个国家要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必须首先实现工业化,但随后而来的“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同样也是必经之路。
传统农业在这一阶段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
学者章新华在其所撰文章《现代农业的工业化之路》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现代农业从生产方式、组织形式以及管理模式上非常接近于现代工业,尤其在制度层面存在比较、效仿的可能性。
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时机选择.doc
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时机选择摘要:由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的特点及适用情况不同,适宜的制度变迁方式能实现较高的变迁效率和较好的变迁效果。
制度变迁进程中须进行方式的转换,因而分析制度变迁的转换时机和条件是问题的关键。
制度变迁方式的转换主要包括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进入和退出两种情况。
关键词:制度变迁方式;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csandapplytionevolut lution,fea ancarryout ferableevo nstitution institutio softimeand nisthekeypnevolution inginstanc ionandcompsibleinstiupperevolulutioneffeevolutionmnevolutionconditionoart.Transfmodeincludesofinductulsoryinsttutionevoltionefficict,transfoodeisnecesprocess, sofinstitutiormationofesentryandracteristiiveinstituitutionevoutionmodecencyandprermationofisaryduringtheanalysionevolutioinstitutioexitofcompAbstract:Owingtodifferentchaulsoryinst itutionevo lution.K eywords:in stitutione volutionmo de:inducti veinstitut ionevoluti on;compuls oryinstitutionevolut ion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其中制度变迁方式是影响和确定转型效果和效率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处于转型期中国的制度变迁进行分析,以探寻出合理的制度变迁方式,充分发挥制度变迁的效果。
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概述.
4
一、社会成本问题
——科斯
五、问题的重新说明 以四个实例论证其观点的本质,并表明其普遍适用性。无论如何,在交易成本为零的 情况下,甲,乙都会通过谈判实现产值、利润最大化,资源配置最优化。 六、对市场交易成本的考察 之前所有观点都存在一个前提:在市场交易中是不存在交易成本的。但这不是现实, 是个假定。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社会安排来解决损害的问题,政府管 制就是有必要的。 七、权利的法律界定以及有关的经济问题 “当市场交易成本是如此之高以至于难以改变法律已确定的权利安排时,情况就完全不 同了。此时,法院直接影响着经济行为”。
6
二、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
——阿尔钦
引言
德姆塞茨
• 《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以一个更全面的视角 去看待企业性质这一问题,在科斯理论的基础上,它 给出了更明晰的一些实际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 深入的分析。 • 科斯理论的精髓是企业是对市场价格机制的取代,科 斯的深入见解更多地指出了市场并非无成本运行的事 实,他依靠利用市场订立合同的成本来解释企业的存 在。本文中,古典企业的概念和存在理由沿着科斯指 出的道路向这一目标前进了一步。对团队生产、团队 组织、测度产出的困难,以及偷懒问题等的分析是这 篇文章理论的关键。
八、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的研究 阐述了庇古的一些分析方法,并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指出,尽管庇古的主张比较含糊, 但是也无法反对这一点。
5
一、社会成本问题
——科斯
九、庇古传统 庇古研究损害问题时的方法影响了很多后来学者的研究思路,以至于很多学者再遇 到此类问题是倾向于从个人产品和社会产品的角度去分析,并认为应该用税收来限制 施害方的行为。 但科斯反对这一方法,因为“损失”是有交互性的,应当根据是否有利于社会总收益 的增加这一原则来判定“损失”是否应该补偿,应该如何补偿,并明确指出单方向的 税收只会降低社会总收益,是无效的政策。 十、研究方法的改变 传统的研究问题方法必须改变,要考虑总的效果:社会成本和社会利润。
政治制度变迁减少性例子
政治制度变迁减少性例子一、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变迁制度变迁大致上可以分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两种方式。
诱致性变迁是“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而强制性变迁则“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注: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新1版,第384页。
)。
一个社会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变迁方式受制于有着特定偏好和利益的制度创新主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
代表国家的政府,是“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因而,“处于界定和行使产权的地位”,(注:[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新1版,第21页。
)维护基本的经济结构,并通过提供其他的一系列规则来减少统活国家的交易费用。
特别是在中国的集权式政治结构中,政府(本文在运用这一概念时,广义的和狭义的混合使用,但更多的时候是指广义的政府——国家)拥有绝对的政治力量对比优势,而且还拥有很大的资源配置权力,能通过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在不同程度上约束其他社会行为主体的行为。
因而,中国的改革方向、速度、形式、广度、深度和时间路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政府的偏好及其效用最大化。
此外,中国在破除计划体制的同时,市场体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计划和市场都不完全。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障资源配置的效率,需要政府以制度创新衔接不完全的计划和不完全的市场。
因此,中国的市场化制度变迁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由政府设置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向和准则。
中国的制度变迁有一个大的前提,那就是无论怎样变迁,都不能背离一个基本路线,这就是由中共十三大所界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试论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试论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作者:车炫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15期【摘要】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相关理论出发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问题进行分析,同时给出突破路径依赖的几条建议。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路径依赖高等教育制度【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003-02一、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交易与创新的过程。
我国学者林毅夫提出了著名的制度变迁的两种基本路径,即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
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
”所谓制度的路径依赖是指制度变迁时对前有制度的一种依赖性,它是一个描述过去对现在和将来产生强大影响的术语,人们过去的选择会影响现在可能的选择。
制度变迁一旦遵循着某一路径,就会出现自我强化的机制。
二、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束缚1.移植别国高等教育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移植苏联高等教育制度。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移植别国的惯性的力量使得高等教育制度移植不断的自我强化,形成路径依赖。
2.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是应急性的制度选择。
这是说,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变迁不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而进行的制度选择。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全面借鉴“苏联模式”在高等教育制度建设上放弃了新中国成立前已有的高等教育制度基础,转而全面移植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制度。
大跃进时期,为了急于摆脱苏联的影响,于是全面摒弃了之前移植的苏联模式,开始了本土化的制度探索,这些都是应急性的制度选择的结果。
3.政府对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主导与控制。
首先,政府和大学是上下级的关系,大学被纳入国家行政序列,大学是国家行政组织的延伸和附属物。
第二,在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关系上,行政机构成为学校主要领导部门,大学资源由行政权力配置,官本位意识严重,学术与行政纠缠不清。
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到诱致性制度变迁
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到诱致性制度变迁----——中国期货市场产生的案例分析及其现实意义所谓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
诺斯(1994)在《制度变迁理论纲要——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演讲》中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行为。
制度变迁过程既可以由政府引入法律、政策和命令强制进行,也可以由个人或自愿团体为响应获利机会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林毅夫1989),即国家在追求租金最大化目标下通过政策法令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人们在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两种类型。
强制性制度变迁是以政府(包括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为主体、自上而下、具有激进性质的制度变迁类型。
由于政府制度安排的力量比较大,因此,制度出台的时间短、制度实施时推动力度大,政府的权威能保证制度安排较好的运行。
但是,这种制度变迁方式不是相关利益主体通过重复博弈形成的,“决策者或影响决策的利益集团会利用制度供给的机会为自身牟利”,信息不对称下的“搭便车”行为不可避免。
另外,政府的制度安排基于经验而有可能不是根据现实的需要,不适应制度环境而出现低效率的现象不可避免。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以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如农民、居民、企业等)为主体、自下而上进行的一种制度变迁类型。
在这种制度变迁过程中,处于基层的行为主体因为发现潜在获利机会而先有制度需求,然后自下而上产生对制度的需求或认可,直至影响决策者安排更好的制度。
所以,诱致性制度变迁具有边际革命和增量调整性质,是一种渐进的、不断分摊改革成本的演进过程。
在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中,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制度均衡和非均衡是非常核心的概念。
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立生产、交换、分配的基本政治、社会和法律规则;制度安排则是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规则,我们通常所说的制度指的是制度安排。
诺斯理解的制度均衡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即各行为主体对既定的制度安排及制度结构的一种适意状态。
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区别
比较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区别——结合中国、俄罗斯原有改革实际制度变迁是个演讲的过程,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成本调整实现的。
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制度变迁的来源是相对价格的变化以及偏好的变化。
而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既继承了西方正统经济理论的某些传统,又超越了正统经济理论的限制。
通过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初级行动团体、次级行动团体以及制度装置等几个关键的要素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家为了更好的分析制度变迁的经济现象,建立了许多制度变迁的模型。
若从制度变迁的主体来考察,制度变迁的模型可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再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
具有改革主体来自于基层、程序为自下而上、带有边际革命和增量调整性质、在改革成本的分摊上向后推移、在改革的顺序上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和从外围向核心突破相结合、改革路径是渐进式等特点。
它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
而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国家在追求租金(利益)最大化和产出最大化目标下,通过政策法令和法令引入并实施的。
具有政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程序是自上而下、带有激进性质及存量革命性质的特点。
为了对两者进行更明晰的比较,将结合中国、俄罗斯的原有改革实际进行分析。
1992年,俄罗斯选择了“私有化”的道路,受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这种私有化没有采取“渐进式”的方法。
相反,当时的领导者接受了哈佛大学教授萨克斯的建议采取了所谓的“休克疗法”,妄图通过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迅速实现所有制形式的变革。
从而变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然而事实却证明,这种激进式的改革方案不但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甚至还激化了原有的一系列社会矛盾,把俄罗斯人民拖入了苦难的深渊。
1998年,俄罗斯爆发金融和经济危机,使以推行“休克疗法”著称的激进改革派及其支持者一度趋于沉寂。
辩论赛题及答案
正方提问一、2008年xx的柑橘现象说明了说明问题?二、xx的经济、政治、文化靠谁来发展的?三、xx公司两搬迁,xxx出现了“yy”现象,谁来挽救市场?四、市场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环境谁来保护?五、非盈利性的公共事业能否由市场来主导?反方提问一、政府主导市场就是按照政府的意愿分配生产要素,向公平和公正挑战,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场比赛如何进行?二、政府和企业在市场中各有其责,共同发展的两翼,现在政府要在市场中越俎代庖,承担企业的功能,请问一个断了翅膀的雄鹰还能正常发展吗?三、政府主导市场就是政府当主角,这与国家政策、WTO规则相违背,如果这样,xx还能跨越发展吗?四、靠什么检验政府决策的理想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基础?五、xx跨越式发展政府应该如何主导?正方辩论选手1辩 2辩 3辩 4辩反方辩论选手1辩 2辩 3辩 4辩正方:xx是跨越式发展中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一.为什么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一)政府的理性或明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达到有效与高质的基本前提是政府必须是理性或明智的政府,否则只能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
地方政府的理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敏锐把握与顺应中央政府改革意图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势。
如珠江三角洲的腾飞就得益于地方政府对国家改革进程的敏锐把握,以及与中央政府的良好互动。
二是能有效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优化金融环境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保障优化金融环境,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
金融环境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法律等多因素,这决定了优化金融环境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领域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
因此,政府必须发挥其领导作用,形成财政、税务、工商、公检法、银行等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改善和维护金融环境的良好局面。
(三)特色产业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从区域经济理论看,改善经济运行环境,最根本的一条是要突出地方经济的比较优势。
制度经济学第四讲
石树仁不久前,广州市有关部门下令拆除居民住宅窗外的防盗网。
此前,由于偷盗不止,治安状况不良,广州市居民曾被要求普遍安装防盗网。
现在治安状况未见好转,但考虑到“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强制要求居民拆除,真可谓“朝令夕改”。
全市数百万居民一装一拆,成本多少?我不想对拆、装防盗网做是否科学、正确的认定,但我想前后两个决策必有一个是不合理的,而且叫全市人民付出了高昂的成本。
由此我想到决策的成本与效率问题:民主化及其程序,在决策中作为一个成本,是不是导致低效率?一个决策这么快就更改,完全相反,恐怕是由于当初叫百姓装防盗网时就未经全市人民广泛讨论,开论证会听取人民意见,了解民情民意,有关部门或少数官员就拍板决策。
现在决定拆除,恐怕也是少数官员或有关部门拍板决策,决非是全体市民认真讨论的结果。
我们不必搞“全民公决”的形式,但广泛听取意见可以有多种形式啊。
可以看出,这种决策成本非常之低的做法,行政效率虽高,后果却很糟糕,叫市民们花了不少冤枉钱。
其实类似拆除防盗网之类朝令夕改、盲目决策的事情太多了,大到企业上马几亿元的大项目,几个领导一拍脑袋就成了,建成之日就是亏损无底洞之时;一个地区上马开发区,政府立刻划出大片土地,闲置多年也引不来资;小到乡镇干部强迫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产出后根本卖不出去等等。
均是行政效率奇高,不讲民主决策,不想付出民主的成本,导致重大失误。
决策必须民主化,是不言而喻的道理,民主化才能科学化。
而实行民主就必须付出成本,甚至必然降低效率,不想付出民主成本的决策可能正确,也可能失误,一旦失误必将造成重大损失。
这是我们付了多少学费才知道的。
不想付出成本的民主根本没有,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我上大学时,政治经济学老师在讲社会主义优越性时说,我们一项重大项目,就在某某会议上一下子就通过了。
言外之意是国外办事效率低,这种事得在议会或百姓中间辩论、通过,不定得多长时间呢!其实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如果这个决策正确还好,如果这个决策不正确呢,会给人民带来多大的危害。
林毅夫学术思想简介
林毅夫教授经济思想述评一、前言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发展成为举国上下压倒一切的任务。
顺应这种新的社会潮流,经济学很快在诸多社会科学中脱颖而出,成为令人景仰的显学。
经济学的繁荣带来了经济学家社会地位的提高,有需求就有供给,经济学家队伍也跟着壮大起来。
在众多经济学家当中,有一个十分光彩夺目的年轻学者,他就是林毅夫教授。
在中国大陆的经济学家队伍中,林毅夫教授在许多方面都是十分独特的,无论治学还是个人经历都是如此。
这不仅因为他来自台湾,更重要的是他占去了中国经济学界太多的第一。
他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是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教授的关门弟子。
他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在国际最权威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是目前在国际经济学界受到瞩目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运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学者之一。
从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看,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经济学家恐无一人能望其项背。
对于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经济学家,一般人都会以为他一定是自幼就对经济学十分感兴趣的有心人,并很早就投入到经济学学习和研究中去了。
然而,林毅夫教授进入经济学殿堂不但是很偶然的机缘,而且为时已经比较晚了,直到1979年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攻读硕士学位才算是开始了系统学习经济学的历程,那时他已经27岁,1982年才出国到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
林毅夫教授当初到北京大学读书,目的并不是为了将来从事经济学研究,而主要是因为初到大陆,需要加深对大陆社会的了解。
198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教授和盖尔∙D∙约翰逊教授应复旦大学的邀请访问复旦大学,回国前顺道到北京大学发表演讲。
关于转型理论的一个述评
关于转型理论的一个述评赵志峰内容提要:转型作为一种大规模制度变迁,为学者们提出了各种难题要求理论解释。
本文对转型的目标、转型的最优顺序及转型的动力机制等文献作了一个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对上述转型理论进行扩展和深化。
关键词:转型转型目标最优顺序动力机制所谓转型是指大规模的制度变迁。
由此观之,历史上的转型不胜枚举,而这些转型的结果往往造成了强烈的路径依赖,所以每经历一次转型并非仅仅是相关于当时的兴衰,它常常是改变了之后的历史进程。
至于中国今天的转型,有其特定的含义,即指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向一个运转良好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变迁过程。
转型过程的理想状态是:“在不产生过多经济混乱的前提下,让所有这些复杂的变化发生”1,但令人遗憾的是实现这一目标是有难度的,因为转型过程面临“目标确定性”与“过程稳定性”的两难选择。
“目标确定性”是指转型目标的明确及实现程度;“过程稳定性”是指转型过程中经济波动及社会动荡的程度。
激进的转型方式目标明确,并且以实现目标为前提,然而却面临严重的社会动荡甚至政权的更迭以至于国家解体;渐进的转型方式过程较为平稳,然而目标模糊,转型可能终止于任何阶段2。
或许转型没有平坦的大道,有的只是权衡取舍,两种转型方式孰优孰劣只能等待将来才能评判。
作为大规模制度变迁,转型为学者们提出了各种难题要求理论解答,概括起来有三个核心问题:第一,转型的目标。
在实践中不论转型目标是否被相关各行为主体具体明确,对转型目标的理论争论总是十分激烈,因为在逻辑层面转型目标的作用无疑是重要的。
道理在于,如果没有目标(包括隐含的或抽象的目标),亦无所谓的1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17页.。
2在这里,有人可能会用哈耶克的自发秩序原理为目标模糊的渐进转型进行辩解。
不过要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发秩序是建立在自由宪政体系下的,而转型恰恰是要实现这一宪政体系,当然这一点可能又会引起广泛的争论,但是无论怎样,在没有自由宪政的前提下,很难说渐进式转型和自发秩序有什么联系,从而也不一定保证社会有序发展。
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
v.w.拉坦我们已给出了一个新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投资模型,并用西方与非西方经济的农业发展经验对这一模型进行了检验。
我们已在理论与实证的基础上论证了技术变迁的方向与速度是对需求的增长率与相应的资源条件的回应,我们还揭示了技术在地区及国家间的转化实质上是对诱致由新知识演化而来的技术变迁的同一自发进程的回应。
技术变迁可以被视为发展进程所内生的,这一观点并不意味着农业或工业技术的进步可以听任一只“看不见的手”来指导技术发展沿着“原始的”资源条件或需求的增长所决定的“有效”路径发展。
导致技术变迁的新知识的产生是制度发展过程的结果,技术变迁反过来又代表了一个对制度变迁需求的有力来源。
不过,我们对新知识被用于改变技术变迁的速度与方向及用于技术变迁的转化方面的了解,比资源被用于制度创新与转化的了解要多得多。
我们已经说明了制度在技术变迁的形成与扩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们是技术努力与生产率增长方向发生偏差的重要原因。
宾斯旺格已讨论了市场结构对研究资源配置的影响,桑德斯和拉坦已讨论了公共政策,尤其论证了利率的补贴是巴西农业的技术变迁方向发生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德杰维已概括了技术变迁与制度组织之间的动态影响模型。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尽阐述一个制度变迁理论的要素。
在这里,对制度变迁需求的转变是由要素与产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化以及与经济增长相关联的技术变迁所引致的;对制度变迁供给的转变是由社会科学知识及法律、商业、社会服务和计划领域的进步所引致的。
然后,我们将考虑市场组织不完善的含义,在这里,经济和政治资源是为了制度创新与制度绩效的增进而交换的。
制度变迁的理论在过去的20年间,我们的分析能力大有提高,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果我们要完全实现对经济发展中技术变迁的作用的理解,我们就必须具备用于分析的知识和能力。
不过,正如找们已注明的,我们现在已开始理解那些能使一个社会在对技术和经济机会或制约作出回应时,形成不断的制度创新力量的进程。
行政管理学经典书籍
行政管理学常用理论一、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人物布坎南;下面书目中可找到相关论述:1.《政府经济学》王耀才、乔林碧,中国广播出版社。
2.《政府经济学》孙荣、许洁,复旦大学出版社3.《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唐兴霖;中山大学出版社4.《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斯蒂格利茨;中国物质出版社5.《公共选择理论》穆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自由、市场和国家》,布坎南,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二、治理理论1.《治理与善治》;俞可平;2.《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俞可平;社会科学出版社3.《增量民主与善治》;俞可平;社会科学出版社4.《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俞可平;社会科学出版社5.《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俞可平,社会科学出版社。
6.《全球化与政治发展》;俞可平;社会科学出版社三、政府——市场(经济)——市民社会1.《国家与市民社会》;邓正来;中国编译出版社2.《第三条道路》;吉登斯;三联出版社3.《第三条道路及其批判》;中共中央出版社4.《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学林出版社5.《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第二卷;哈贝马斯;重庆出版社6.《公民与国家》格罗斯,新华出版社。
四、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奥斯特罗姆;商务出版社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不得不较多地考虑满足社会基本的生活生产需要而实行无偿或低价的物品和服务的分配,另一方面又往往无暇顾及各方面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对于许多行政和经济领导部门更多强调职业道德自我约束而较少重法规的管束,因此,这些部门的人员一旦产生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动机,便会将这部分本来用于保证基本社会福利的“租金”部分或全部转向给予他们回报的“寻租者”,自己作为“供租人”与“寻租者”分享这些物品和服务中产重型的额外好处。
P3。
2.《制度变迁的周期》程虹;人民出版社。
3.《新制度经济学前沿》德勒巴克;经济科学出版社4.《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三联出版社哈丁的公共悲剧:它意味着,任何时候只要许多人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退化。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17.11.2020
精品课件
❖ 制度变迁(从某种现行制度安排转变到另一种不同制度安排 的过程)很难,成因:
①花费昂贵,净收益>变迁成本,才会发生制度变迁。
②制度变迁需要集体行动,故存在“搭便车”固有问题。
③制度安排本身为公共品,故自发过程提供的新制度安排 的供给不足,将 少于最佳供给。
❖ 经济增长将由于制度性服务供求变动而废弃某些现行的制度 安排,新的制度安排将因此而创始以捕捉伴随经济增长而至 的获利机会。所以,制度变迁在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即制度均衡打破,为获得潜在利润而开创新的制度安排)
17.11.2020
精品课件
❖ 制度安排的效率评价问题:
社会中各种制度安排是彼此关联的。不参照社会中其他相 关的制度安排,就无法估价某个特定制度安排的效率。因此, 在一个社会有效的制度安排在另一个社会未必有效。
❖ 政府的特殊性: 在社会所有制度安排中,政府是最重要的 一个。政府可以采取行动来矫正制度供给不足。然而,需要 有一个关于国家的理论来说清楚政府是否有这样做的激励。 只有在政府收益高过费用时,政府才建立新制度。政府在建 立最有效的制度安排方面导致失败的原因很多,例如:意识 形态方面的原因、集团利益冲突以及社会科学知识的限制等
本文的基本论点如下: ❖ 个体面临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 生命周期有限 ❖ 制度功能:对付不确定性和增加个人效用 ❖ 制度可以定义为社会中个人所遵循的行为规则,可以被设计
成人类对付不确定性和增加个人效用的手段。 ❖ 制度提供服务需要支付费用。在技术条件给定的前提下,交
易费用是社会竞争性制度安排选择中的核心,用最少费用提 供给定量服务的制度安排,将是合乎理想的制度安排。
另一方面,从系统角度来看,制度安排“嵌在”制度 结构中,故它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制度安排相互作用, 因此,它的效率还取决于其他制度安排实现它们功能的完善 程度。
产权制度变迁
产权制度变迁一、产权所谓产权,就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
产权在制度结构中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无论如何描述都不会过分。
因为,产权构成了制度安排的基础,所有经济主体的交互行为从其本源上都是围绕产权而展开的。
二、制度制度是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规则及其实施机制的结合。
制度的来源有以下两种说法:(一)合作起源说“囚徒困境”告诉我们,强调个体理性的非合作博弈往往可能是无效率的,相反,重视团体理性的合作博弈则一般可以带来“合作剩余”。
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区别在于人们的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这个协议的达成过程,其实就是制度起源的过程。
纳什均衡说明的是理性人的个体理性行为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为解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不是否认个人理性,而是设计一种机制,在满足个人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
(二)交易费用说按照科斯的理论,如果没有交易费用,那么,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就会指引社会资源发挥最佳效率。
事实上,社会交易是有成本的,如果不对资源的利用设置一定的规则,那么,看不见的手引导的就不会是繁荣,而是混乱。
只要交易费用存在,制度就会存在,制度的设立就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
康芒斯说,组织本身就是一种制度,是制度的产物。
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减少交易费用。
三、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新制度产生、替代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
按照这一理解,制度变迁可以在以下意义上发生。
1、原有的各种制度安排保存,产生新的制度安排。
这样整个社会的制度结构就增加了新的构成要素,而且各种制度安排的相对地位可能发生改变。
如我国正实行的“一国两制”,在这之前,国家只存在也只允许存在社会主义制度,但是,领导人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提出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并存。
这就是典型的原有制度保存,产生新的制度安排。
2、原有的某些制度因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消亡。
这样,整个社会的制度结构也会发生改变。
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变迁研究的三大范式
理论经济学研究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变迁研究的三大范式郭忠华 制度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或建立起来的,用以减少风险和增加信任的行为规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会因发生磨损而出现短缺,因此将打破旧的制度安排而形成新的制度供给。
这种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即是制度变迁的表现①。
制度变迁总是遵循一定路径,沿着特定的轨迹演化的。
但是,由于制度变迁过程中受到不同变量的作用,其路径选择也体现出多样性特征。
本文梳理了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制度变迁的三种路径理论:路径依赖、路径替代和路径偶然,以期对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选择方式进行总体性概括。
一、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理论首先是作为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而被提出来的。
生物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发现,物种进化一方面取决于基因的随机突变和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基因本身存在的等级序列的控制中,在此过程中,物种进化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进化路径,但如果一直未受到突变因素和不同外部环境的影响,它将沿着既有的路径一直演化下去。
生物学家古尔德(G ould)较早研究了生物进化路径的运行机制,并指出路径可能并非最优的性质,从而明确提出了“路径依赖”的概念②。
较早将路径依赖理论用于经济学研究的保尔・大卫认为,某一过程的路径依赖后果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的随机非线性动态系统,“具有这样一种性质,如果它们在结构上未受干扰,就不能摆脱过去事件的影响……它们的运行取决于系统历史上某些占优势的偶发和瞬时状态(aleatory and transient condition)的持续影响。
”③因此,路径依赖的涵义后来就演化为具有正反馈机制的随机非线性动态系统存在的某种“不可逆转的自我强化趋向”④,该系统一旦为某种偶然事件所影响,就会沿着固定的轨迹一直演化下去,即使有更好的替代选择,演化路径也很难使之改变。
路径依赖理论同时成为新制度主义者解释经济史中制度变迁的手段。
路径依赖作为架起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梁,解释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模式以及许多国家为何长期陷入经济无效率而不能自拔的问题。
关于制度及其变迁的观点
关于制度及其变迁的观点要研究制度的变迁,首先得研究制度本身的一些问题。
但是,从这几篇文献都可以看到,制度的分析都是建立在产权的基础上的。
所以笔者先从产权谈起。
产权是解决社会法律、经济问题所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
并且,产权这个概念在法律里的使用历史已经很久了。
但是产权引入经济学才是20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
在引入这个概念之后,制度经济学也应运而生。
在H.登姆塞茨这里将产权定义为“与他人交易的合理预期”,“可以将外部性内部化”。
在笔者看来,H.登姆塞茨的定义只是将产权的效果表达了出来,而没有抓住产权的实质。
实际上产权将外部性内部化只是将产权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制度的结果。
一个社会由各种个人和组织构成,同时在社会活动中围绕各种各样的物品(物品的使用方式是多样的)展开,尤其在引入交易之后,人对物品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
为了描述这纷杂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验的增加和社会知识的积累,产权这样一个包含一组权利束的概念产生了。
所以,产权本身不包含任何东西,它只是对原来的社会行为描述为一组概念。
它的产生可以让很多社会现象明朗化,同时让制度的建立有更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这也是产权让外部性内部化的原因。
产权系统是对社会实际系统的抽象。
所以产权本身并不对社会制度变迁的方向提供任何参考,但是,产权概念的引入就像牛顿运动定律,在它的基础上会让分析变得简单,同时会自然的产生一些结果:在产权的框架下,私有制是最好的制度安排。
下面是笔者顺着这个思路对产权的安排和制度的变迁的一些观点。
产权产生的原因导致了产权最终发展的方向。
产权是为了让纷杂的社会现象清晰化、边界清晰化。
所以产权自己必须保证边界的清晰化和简单化。
而边界的清晰化则要求产权必须有足够的强度,能够有足够的强制性,这也和人们心理的凸状偏好相对应。
而产权的简单化则要求私有制。
还有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因素是对于产权交易的自由的保证。
实际上,这个因素是隐含在产权强度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林毅夫导言本文借鉴西方经济学近年来在信息、产权、交易费用、诱致性创新、家庭生产、公共选择以及国家理论等领域内所取得的进展来分析社会制度的功能,以及制度选择和制度变迁的机制。
这样做的用意在于表明:制度能提供有用的服务,制度选择及制度变迁可以用“需求-供给”这—经典的理论构架来进行分析。
文中对经济制度变迁中国家的作用给予特别的注意。
对制度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点之一。
与此相反,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却把现代西方经济的制度视若当然。
在建立经济模型时,明确界定的产权、完备的信息和无摩擦交易一般均被当作暗含的假设。
再加上对生产和效用函数特征——即所谓“古典环境”所作的假设,福利经济学上两个有名的最优定理在市场经济中似乎就有可能实现了:首先,如果存在完全竞争,资源配置就会是帕累托最优;其次,任何在技术上可行的特定的帕累托最优都可以通过建立自由市场和适当的要素所有制来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被缩减为生产函数的同义词(参考书目71),除市场之外的制度安排没有考虑的必要(因为市场能更有效地执行资源配置功能),而政府的干预也只有在“古典”环境因受侵犯而导致市场失灵时才被允许施行。
然而,即使在最先进的经济中,也存在着与市场并列的不同制度。
大型现代科层制企业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协调生产和配置资源的制度,与市场发生竞争。
已经有人指出,现代科层制企业的发明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发明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扩张垄断权的欲望(参考书目70)。
政府也远不是那种其功能只限于提供法律和秩序以及保护产权的“最小国家”。
制度市场中不同的制度之间会发生竞争。
正如舒尔茨所指出的;“显然,特定的制度确实至关重要,它们动不动就变化,而且事实上也正在变化着,人们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正试图对不同的制度变迁作出社会选择。
”(参考书目60,第1114页)传统经济学将现行的市场制度当作既定不变的假设条件,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它在对付多种经济问题时的可用性。
无摩擦交易、完备的信息和明确界定的产权等假设条件,在处理不发达地区(那里的要素和产品市场不完全)的许多经济问题和理解历史的演进过程时显得尤其不适当。
在过去几年里,一些经济学家试图扩展新古典学派的分析构架以便把制度当作内生变量进行处理。
信息和交易费用在确定市场经济(参考书目4,70,72)、原始社会(参考书目52)和农村经济(参考书目9)中的有效制度时所起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同样的分析构架也被扩展后再用来解释制度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变迁(参考书目10,16,27,28,44,45,58)。
本文也试图在已有的诸多文献的基础上再作出进一步的讨论。
本文的基本论点如下:在任何社会(无论原始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都面临不确定性和灾难发生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他拥有工作能力的生命周期又很有限。
他希望活下去,并希望达到高层次的满足。
制度可以定义为社会中个人所遵循的行为规则。
制度可以被设计成人类对付不确定性和增加个人效用的手段。
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无论它是市场的还是非市场的都可以提供有用的服务。
与任何其他服务一样,制度性服务的获得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在技术条件给定的前提下,交易费用是社会竞争性制度安排选择中的核心,用最少费用提供给定量服务的制度安排,将是合乎理想的制度安排。
从某种现行制度安排转变到另一种不同制度安排的过程,是一种费用昂贵的过程;除非转变到新制度安排的个人净收益超过制度变迁的费用,否则就不会发生自发的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通常需要集体行动。
因此“搭便车(freeriber )”是制度变迁所固有的问题。
而且,制度安排一旦被创始就会成为公共货品。
所以,由自发过程提供的新制度安排的供给将少于最佳供给。
社会中各种制度安排是彼此关联的。
不参照社会中其他相关的制度安排,就无法估价某个特定制度安排的效率。
因此,在一个社会有效的制度安排在另一个社会未必有效。
在社会所有制度安排中,政府是最重要的一个。
政府可以来取行动来矫正制度供给不足。
然而,需要有一个关于国家的理论来说清楚政府是否有这样做的激励。
只有在政府收益高过费用时,政府才建立新制度。
政府在建立最有效的制度安排方面导致失败的原因很多,例如: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集团利益冲突以及社会科学知识的限制等等。
经济增长将由于制度性服务供求变动而废弃某些现行的制度安排,新的制度安排将因此而创始以捕捉伴随经济增长而至的获利机会。
所以,制度变迁在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说明为什么鲁宾逊世界仅仅是一种虚构。
在这一部分中对个人行为及其面临的环境提出了明确的假设,对社会制度安排的决定因素也作了专门的说明。
第三部分用供求理论分析了诱致性制度变迁,说明了制度不均衡的原因,并讨论了诱致性制度变迁动力学。
第四部分提出了一种国家理论,着重强调了为什么政府通常不能成功地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
第三和第四部分,对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作出了区分。
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
虽然自发性制度变迁通常也需要政府行动来加以促进,但为了便于分析起见,本文将这两种变迁类型作了区分。
第五部分是结束语。
制度的功能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制度可以被理解为社会中个人遵循的一套行为规则。
不幸的是,经济学教科书中讲得最多的故事是关于鲁宾逊的故事。
尽管这个故事说明了每个决策者面对的选择和约束,但用它作为探究经济行为的起点却会把人引入歧途。
鲁宾逊世界不需要制度,但人从其历史起源来看却始终生活在一个社会中,并且不得不和其他人发生关联。
传统观点也说人是“社会动物”,或称人们具有一种加入团体的“本能”。
这两种说法都没有增加对制度的认识。
与其说因为人必须在团体中生活才需要制度,不如说是以物换物、易货贸易和用一种东西交换另一种东西的需要才使得制度不可或缺。
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与其他人交换货品,那么一般来说每个人的结果将不仅仅取决于他自己的行动,而且还取决于其他人的行动”(参考书目69,第11页)。
因此,要使交换成为可能,就需要有管束个人合作和竞争方式的行为规则。
本文将在制度功能和制度决定因素范围内进行研究,但首先有必要对导致制度出现的个人行为特征以及环境特征作一专门的说明。
制度需求要解释为什么制度对人是不可或缺的理由,必然要依托人能力的有限性和人生活环境的特征。
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之一:“人是理性的。
”所谓理性,经济学家指的是当个人在交换中面对现实的选择时,他将挑选“较多”而不是“较少”。
按贝克尔的说法,这种分析人的行为的方法把经济学从其他社会科学中区分出来(参考书目7)。
实际上,近几十年来经济学上大多数的进展都可以归因于对这种解释的再解释,以及把那些过去认为是“非理性”和超出经济学探究视野的行为并入理性分析构架的做法。
这种再解释通过引入信息费用和执行费用等而得以完成。
仿效贝克尔的方法,本文假设个人具有稳定的偏好,“它们由生活的基本方面,如健康、声望、官能快乐、仁慈或忌妒来决定”,这些基本方面可表示为商品(参考书目7,第5页)。
个人可以用买来的货品,以及用他自己的时间来生产这种商品以求他自己偏好的最大化。
因此,个人并不只关心物质收益和货币收入。
对健康、声望、快乐以及其他非物质商品的追求,可能诱致个人摒弃他可得到的最大物质收益。
个人并不一定是利己的,然而,只有在他的利他主义的报酬超过他作为利他主义者的费用时他才利他。
理性并不意味着个人不犯错误。
尽管如此,理性人在发现错误,并发现改正错误的费用小于改正错误的收益时,他将不会再犯同样的措误(参考书目19,第9页)。
虽然个人是理性的,但他的理性受到接收、储存、检索以及处理信息的神经物质能力的限制,也受到让其他人理解他的知识和感觉的语言能力的限制(参考书目70)。
由于有界理性的缘故,个人偏好的全局最大化在复杂环境下将得不到保证。
不能达到全局最大化的另一个原因是信息费用昂贵。
需要时间、努力,有时还要花钱才能获得数据资料并充分理解它们的含义。
因此,如果额外信息的预期收益低于获得额外信息的费用,那么不拥有完全信息是理性的。
光有有界理性并不构成制度不可或缺的充分条件。
鲁宾逊在进行他的生产和消费决策时也是理性的。
一方面,个人的生命周期、健康和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自然灾害;另一方面,技术规模、经济效益和外部效果也都是制度存在的必要条件。
由于人的生命周期和他面对的不确定性,也由于人“局限于知识、预见、技巧和时间”(参考书目62,第199页),人需要用制度来促进他与其他人的合作,从而为确保年幼和年老时的安全作好准备,拉平随时间而变化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并获得对风险和灾难的保障。
本文称这些功能为安全功能。
制度存在的另一个理由是来自规模经济和外部效果的收益。
作为生产单位的个人是太小了,以致于他不能把这些经济中的大部分内在化。
为开拓这些收益需要有集体的行动,这些功能本文称为经济功能。
正是出于安全和经济两方面的原因,人们才需要彼此交换货品和服务并使制度成为不可或缺。
制度的经济学研究在作进一步研究之前,有必要把涉及制度的两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讲清楚。
制度安排的定义是管束特定行动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
制度安排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不正式的。
正式的制度如家庭、企业、工会、医院、大学、政府、货币、期货市场等等。
相反,价值、意识形态和习惯就是不正式的制度安排的例子。
经济学家用“制度”这个术语时,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制度安排。
第二个概念是制度结构,它被定义为一个社会中正式的和不正式的制度安排的总和。
本文下一部分将说明制度变迁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仅指某个特定制度安排的变迁(结构中的其他制度安排不变),而不是指整个结构中每个制度安排的变迁。
由于没有搞清楚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在论述制度变迁作内生变量可能性的文献中曾引起过一番争论(参考书目23)。
安全和经济是制度安排,从而也是制度结构存在的两个基本原因。
出于安全目的而存在的制度安排有家庭、合作社、保险和社会安全项目。
实现经济功能的制度安排有公司、灌溉系统、高速公路、学校和农业试验站。
以上所列只是制度安排中的几个例子。
应该指出的是,像家庭和合作社这样的制度安排可以同时实现多种功能。
制度安排是获取集体行动收益的手段。
由于个人理性并不必然暗含着团体理性,个人会为自己的利益去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因此有可能产生利益冲突。
个人常常不得不对其他人的工作质量或贡献作出评价。
在很多情况下,有关质量的信息是昂贵的、不确定的或甚至是不可能得到的。
集体行为因而会产生某些当个人单独工作时所不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欺骗、“磨洋工”、搭便车以及道德危险。
产权经济学家、交易费用经济学家以及公共选择经济学家都强调了这些问题(参考书目2,18,26,4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