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项脊轩志_中容易被忽视的两处细节描写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fe03e933b9d528ea81c779fa.png)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中学语文论文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桑沛霖明代著名散文家,人称“震川先生”的归有光有“明文第一人”的美誉。
归有光散文源出司马迁之《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极为朴实,感情十分真切,被誉为“明文第一”的确是名至实归。
归有光散文,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乃至主仆之间的深情。
这一类散文,言近旨远,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细节生动,画面优美。
《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篇最能体现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其中尤其以《项脊轩志》最为感人至深。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通过写项脊轩这一间破屋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对项脊轩前后的异样感情,以及通过对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三个女人的言行等细节描写,于细微之处,传达出了作者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一间破屋项脊轩在作者笔下,自己少年时光读书用功的书房,即文章的描述对象项脊轩,也就是所谓的旧南阁子,在修葺前后,不仅面貌完全不同,从中更是体现了作者完全不同的感情。
在修葺之前,作者描述项脊轩“室仅方丈”,只“可容一人居”,甚至在下雨天想把书桌换个地方也不可能,突出了书房之小。
“百年老屋”,这是突出了书房之十分陈旧。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说明了书房不仅陈旧,而且还很破漏。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说明书房还很阴暗,是一间连阳光都难照到的破旧小屋。
但就在这样的一间破屋里,归有光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
等到稍为修葺之后,项脊轩这一间破旧小屋,在作者的眼里,就“亦遂增胜”了。
不仅如此,作者还借书满架,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并觉珊珊可爱。
因为在读书人的心目中,有满架的书籍,有幽静的环境,有半墙的明月,有斑驳的桂影,这实在应该算得是一个好地方。
在这里,作者以人“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自由自在、自得其乐,鸟的“时来啄食,人之不去”的宁静幽雅,以及“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优美诗意,表现了自己在修葺项脊轩之后的喜爱之情。
于细微处见深情——浅析《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于细微处见深情——浅析《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6358e0c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30.png)
于细微处见深情——浅析《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孟利芬【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2页(P62-63)【作者】孟利芬【作者单位】陕西靖边中学【正文语种】中文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是指对人物、景物或事物的细枝末节进行准确传神的描写。
叙事抒情类散文常借助细节描写来达到刻画人物形象、抒发作者情感或深化作品主题的效果。
精彩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一篇叙写家事抒发亲情怀念的散文,也是有“明文第一”之称的归有光的代表作品。
文章选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借项脊轩的变迁兴废,表达对亡故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思念。
看似琐屑平常,却以“情”字胜出,从而深深感染和打动了一代代读者。
恰当准确的细节描写就是这篇文章抒发情感的主要手法。
归有光幼年丧母,在少年的成长经历中,与祖母的相处更为亲密,故而文中关于祖母的细节描写非常真切。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孙儿闭门苦读,祖母特意来到书房探望,“久不见”表达了祖母的想念,而“大类女郎也”的诙谐也体现祖孙两代人的亲密。
看到孙儿一切安好,老祖母轻轻掩上门扉,轻声自语“儿之成,则可待乎!”她没有在孙儿面前严肃地说出自己的期许,也许是出于对孙儿的心疼,不想加重他的精神负担。
可是,她紧接着却做了一件很郑重的事:持一象笏至。
这是祖母的祖父当年上朝所用之物。
现在,祖母将它郑重地捧出来,交到归有光手中,两代人在这里传递的不是一个象笏,不是一份关心,而是对一个家族复兴的期待。
此处,祖母的心情应当也是很矛盾的,她已经看到这个家族在走向没落衰败,家族复兴的希望就寄托在这个成长中的孩子身上。
一丝一毫总关情《项脊轩志》细节发微
![一丝一毫总关情《项脊轩志》细节发微](https://img.taocdn.com/s3/m/09ebcd1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fc.png)
一丝一毫总关情——《项脊轩志》细节发微一丝一毫总关情——《项脊轩志》细节发微《项脊轩志》是明朝散文作家归有光的一篇叙事抒怀散文,文笔细腻,感情诚挚,耐人格尝。
正如明人王锡爵所说:“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心于动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语言以外。
”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少年时代念书的书屋,正是这间小小的书屋,记录了作者成长中的一些人和事,也目睹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土崩瓦解的凄凉悲切和作者悲凉出身的深重感叹。
文章之因此动人至深更在奇妙地运用细节描绘演绎亲情,读来令人倍觉真切和蔼。
作家李准说过:“没有细节就不行能有艺术作品。
真切的细节描绘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正如李准所言,《项脊轩志》一文写了三代人与项脊轩相关的生活细节,亲人的一举一动、小轩的一草一木都情深似海。
先是归有光在项脊轩的念书生活。
归有光将本来破旧狭窄昏暗的项脊轩稍为修葺,并“杂植兰桂竹木于庭”,而后“借书满架”,整天“偃仰啸歌”。
屈原以兰桂譬喻美德,后代又以竹子象征志节,栽种兰桂竹木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志趣高远,想想作者自十五岁(“余自束发念书轩中”)时起对人生的满怀希望与向往也就寄寓在这月夜摇摆的班驳桂影中了。
归有光八岁丧母,至束发念书轩中已过七年。
关于一个从小失掉母爱的孩子来说,哪怕是母亲一个因爱而训斥的眼神都是极难得的,但是归有光却没法拥有,他只好在老乳母的追想中睹物思母,聊以填充这片感情的空缺。
老乳母回想说:“娘以指敲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不必赘述,只这一句,一个慈母的形象便呼之欲出,虽不过对姐姐的爱,但足以想见对自己的爱了,但是人已逝,爱已空,归有光对母亲的想念就只好在对这句话的千百遍地回味中寄望了。
祖母对这个过早失掉母爱的孙子仿佛更为喜爱,常特意去轩中探望孙子。
此次来,对闭门苦读的孙子更为怜悯,但是这怜悯喜爱中饱含了希望与期望。
她希望归家能在中道而衰的时候出来一个能够灿烂门楣的人物以复兴归家,而这希望便落在了这“竟日静静在此,大类女郎”的孙子身上。
项脊轩志 情景默写 - 项脊轩日志 情景描写
![项脊轩志 情景默写 - 项脊轩日志 情景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c2fa706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4f.png)
项脊轩志情景默写 - 项脊轩日志情景描写1. 介绍《项脊轩日志》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部散文集,以纪录了他每天在自己的书斋——项脊轩中的所思所想为主。
通过描写书斋的环境和情景,展示了纪昀的思考和文化追求。
2. 项脊轩的环境项脊轩位于一座小山坡上,四周环绕着绿竹和花草。
房内陈设简朴,书籍和文房四宝摆放整齐。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案上,映照出书籍的封皮。
3. 清晨的项脊轩每天清晨,纪昀都会来到项脊轩,为自己点燃一炷檀香。
晨风拂面,宁静的环境让他心旷神怡。
他就坐在窗前,打开书册,专注地阅读。
4. 阅读时的情景纪昀的思绪随着阅读而飘忽不定,他时而低声念着书中的文字,时而驻足沉思。
笔记本上记满了他交叉推敲的字句,反映了他对文学的钻研和领悟。
5. 黄昏的项脊轩黄昏时分,夕阳的余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映照在纸上。
纪昀盯着窗外远处的山水,带着一丝忧思。
他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默默地吟唱歌曲,感受着内心的宁静。
6. 情感流露项脊轩是纪昀的心灵港湾,也是他思考和创作的源泉。
每日在这里记录下的字句,记录了他对生活、人情和时事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情景描写充满了纪昀的情感和个人色彩。
7. 结束《项脊轩日志》以其独特的情景描写和纪昀的思考深入人心。
这些美丽的字句如同细腻的画笔,勾勒出项脊轩的情景和纪昀的心灵世界。
以上是关于《项脊轩日志》情景描写的简要概述,展示了这部作品独特的风格和纪昀的创作思想。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纪昀以及他在项脊轩中的日常生活和文化追求。
《项脊轩志》细节赏读
![《项脊轩志》细节赏读](https://img.taocdn.com/s3/m/c6c29bb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a4.png)
《项脊轩志》细节赏读《项脊轩志》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全文描写了韩愈在贬居开封时所居住的项脊轩的景致和他在这里度过的日子,诠释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真正含义。
下面对文中的一些细节进行赏析。
开篇第一句就道出了项脊轩的地理位置“东篱菊庵西陌头”,只言片语便已勾画出了这里古香古色的景致。
其中的“菊庵”更是让人回想起唐代居士高骈所作的《松风集·菊花》:“菊花开后寒露生,隐隐屏风深几重。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可见在唐代的文人雅士心中,菊花所代表的意义非同寻常。
随后,韩愈开始讲述了项脊轩的建筑特征:“环廊四绕”,“西陌之窗,正南之户”,道出了它的设计理念和方位。
而后更是揭示了韩愈对于读书居士这种生活方式的认同:“一畦之地,可以养精蓄锐”。
韩愈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本领,这种在读书居士中达到的境界,实难能可贵。
文章中有一段关于天气变化的描写:“晴日忌坐西施,风雨恶赴高阳”,以一种现代的感性方式描述了当时的世界观与气象学。
到了夜晚,辞楼名的同时,更是表达了韩愈抒怀忧愤,发泄不满的情感:“回风舞雪乐未央,不似东篱酒一觞,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梦魂不到乡。
”把对人生的思考和人情世故揉合得极好,英雄气概和寓意丰富。
最后,韩愈写道:“斋前枯桧,古人之所遗;池上增荷,今人之所植。
”通过这两句话,作家象征性地表现了他的新时代精神,满怀着一股力量和未来感。
他追求时尚、创新的态度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典范,他在这个曹营的汉中,仍然保持了认真读书的态度。
总而言之,整篇文章融汇了自然景观、人文风景、思想感悟等多元元素,透过项脊轩的方方面面,表现了韩愈的高尚情操和深沉文化底蕴。
因此,我们每一位读者,在品读《项脊轩志》时,都应该从中领悟到关于人生的真谛,把它当做一种人生哲学的指导精神。
寻常事最感人细微处见真情——品读《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寻常事最感人细微处见真情——品读《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98e6d67d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77.png)
寻常事最感人细微处见真情——品读《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张天伟【摘要】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讲述了三代人的若干生活琐事,没有细致地描摹与刻画,寥寥几笔,却能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种独到而精准的细节描写值得细细品读.文章从《项脊行志》中的\"以指叩门\"\"以手阖门\"\"凭几学书\"等细节描写和简洁却富有深情的人物语言入手进行分析,试图再现当时的情景,以感受寻常之事的动人心弦和细微之处所流露出的真情.【期刊名称】《中学教学参考》【年(卷),期】2019(000)021【总页数】2页(P6-7)【关键词】《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真情【作者】张天伟【作者单位】福建三明市沙县金沙高级中学 365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3一线穿珠汇聚南阁子,三代真情尽在项脊轩。
归有光的散文长于叙事抒情,以简洁的语言叙述家常生活琐事,寄托真挚的感情,被称为“明文第一”。
在那个复古成风的时期,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标举“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而归有光却推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为当时缺少生气的文风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就连独掌文坛二十年的王世贞也不得不折服,赞其文“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
这一“风味”在《项脊轩志》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项脊轩志》这篇散文所写的均为寻常生活场景,寥寥数笔,人物的音容笑貌、悲情愁苦便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此文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不仅在于其情真意切的表达,更在于其成功的细节描写。
然而,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疏通文义,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可喜”与“可悲”之事,感慨一番,而对于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则是三言两语带过,点到为止。
笔者认为,可将《项脊轩志》当作细节描写的典范之作,专门用一课时,领着学生细细品读文中的细节描写。
这样定能使学生有所收获。
清朝的梅曾亮评价《项脊轩志》时说,此文“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
“一阁”即归有光的书斋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三代”则是祖母、母亲、妻子这三个在归有光生命中特别重要的女性人物。
解读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解读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62c47190af45b307e9719758.png)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 溢于言语之外。(明 王锡爵)
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之事(现 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
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 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 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 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 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 “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 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众人看严监生 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 气。 。《儒林外史》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小鸟啄食,人至不去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衰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
先妣: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 欲食乎?”
大母:以手阖门,自语曰:“……”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
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
------解读《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 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 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 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 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 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这都很好,可是千万不要惹出什么事端!”
———《装在套子里的人》
(凤姐)说着便扬手一掌打在脸上,打的那
小丫头一栽;这边脸上又一下,登时小丫头子两
腮紫胀起来。
——《红楼梦》
外婆慈祥的笑了,她轻轻地 抚去了我领子上的一个线头,又 把一缕垂下来的头发挽到我的耳 朵后面,说道:“这么喜欢吃啊! 那我以后就经常烧喽!”“嗯” 我用舌头舔了舔嘴边残余的酱汁, 意犹未尽地盼望着晚餐的到来。
细节中的细节——谈《项脊轩志》中几个极容易被忽略的字
![细节中的细节——谈《项脊轩志》中几个极容易被忽略的字](https://img.taocdn.com/s3/m/1298333b5a8102d277a22f03.png)
“余 泣 ,妪 亦泣”的神 态描 写 。这 些 : 已杳,但“以指叩门”的动作却在
细节的摹写,从正面写出了一个 :泪光朦胧中永远定格。
母 亲的心 细和情 急 ,再 加 上一 老 : 二 、看 似寻 常最奇 崛的 “且 ”
一 少低 声饮 泣的侧 面烘托 ,使 得 : 归有 光 成年娶 妻 以后 , 曾有
之处在于不空发议论,全用事实说 : 础 ,又符 合母 亲的 身份 。在 这 里母
话 ,全用 细节说话。
:亲不是 用掌拍,也不是用手敲 ,更
“娘 以指 叩 门扉 日 :‘儿 寒乎 ? :不是用拳擂 ,而是“以指叩”,我们
欲食乎?’……语未毕,余泣,妪 亦 : 可 以 想 象母 亲微 微 屈 起食 指 。轻
13.至 于 “落木 ”呢 。则 比 “木 叶”还更 显得 空 阔 ,它连“叶 ”这 一 字所 保 留下的一 点 绵密之 意也 洗 净 了 :“日暮 风吹 ,叶落依枝 。”(吴 均《青溪小姑歌》)恰足 以说明这 “叶”的缠 绵的一 面 。
冒号提示 下 文 ,前 后语 意应 一 致 ,冒号 前 的语 意 为 “落 木 ”更 空 阔、毫无 绵密 之 意 ,而 冒号后 的 内容却是强调“叶”之 “缠绵”,此
作 者 婚 后 与 妻 子 两 情相 悦 , 恩爱甜 蜜,但在文章中并没有浓 墨 重 彩 的 描 写 ,这 次 借 小 姐 妹 的 探 问委婉道 出,不事雕饰 而 自有 风 味 。这一 句文 字 浅显 ,一 个 “且 ” 字的欲说还休 ,顿使表意丰富而 有 层 次 ,它至 少有 以 下三层 意 思 : 第一,妻子回娘 家,她的小姐妹肯 定 会 关心 询 问她 在 夫 家 的 生 活 , 妻 子 自然会 不 无得 意地 向她 们描 述婚后种种幸福生活情形 ,诸如 在 项脊 轩 里偃 仰啸歌 、读 读 书、学 学字 、谈谈 “明朝 的 那些 事 儿”(从 余 问 古事 ),那 就 是 整 个 一 韩 剧— 《浪漫满屋》。第二 ,小姐妹
《项脊轩志》虚词用法与细节描写
![《项脊轩志》虚词用法与细节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c405e53419e8b8f67d1cb966.png)
《项脊轩志》虚词用法与细节描写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项脊轩志》虚词用法与细节描写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点击查看: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大全虚词而余扃牖而居 (助词,表修饰,无义)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但,表转折,连词)墙往往而是 (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连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通“尔”,你,你的,代词)呱呱而泣表修饰客逾庖而宴顺接虚词以以当南日 (用来,介词,表目的)能以足音辨人 (凭借、根据,介词)执此以朝 (用如“而”,介词)虚词之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结构助词,的)他日汝当用之 (代象笏,代词,它)儿之成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顷之音节助词无义先妣抚之甚厚代词,他虚词已日过午已昏 (已经,副词)已为墙 (然后,副词)虚词然室始洞然(……的样子,词尾)然余居于此 (然而,但是,连词)《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抒情散文,借对项脊轩变迁兴毁的描绘,写出了对轩的深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三代亲人的深沉怀念。
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似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形散而神聚。
或喜或悲,作者极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传写人物神情、仪态,抒发至真至诚至朴的情感。
作者起笔就抓住项脊轩的独特细节来勾绘其特点。
“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体现其"小”;“百年老屋”表现其“旧”;“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的地步。
突出其“破”;“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写出其“暗”。
这“渗漉““下注”“顾视无可置者”等细节极形象地写出轩的惨境,你一定会问:既然项脊轩如此可怜、可悲、可叹,为什么作者对它有着如此深挚的眷恋之情,并且专门为它写一篇志来歌咏它,纪念它呢?这就是作者设下的一个悬念,也是为下文写轩的幽静美景作铺垫,用的是欲扬先抑手法。
《项脊轩志》细节赏读
![《项脊轩志》细节赏读](https://img.taocdn.com/s3/m/9928b463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78.png)
《项脊轩志》细节赏读《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梁启超创作的一篇小品散文,描写了主人公项脊轩的生活细节。
本文重在描写与写意,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以下是对《项脊轩志》中的细节进行赏析。
文章从主人公的住所“项脊轩”的门开始,描写了这扇别具特色的门。
门板破旧、开关不便,门口还长满了野草,使得别有一番野趣。
这个细节展现了主人公项脊轩的随性与自由,他不追求过于奢华的居住条件,反而喜欢这种简陋的门,体现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
接着,文章描述了屋中陈设的细节。
书架上散乱地堆放着许多书籍,一副破旧的钓竿斜靠在书架上,用作晾晒书籍。
墙上挂着各种字画,有的斑驳、有的破损,却仍然透露出一股艺术氛围。
这些细节展现了主人公项脊轩对于知识与艺术的追求。
他喜欢阅读,热衷于收藏书籍。
他也把书籍当作艺术品来欣赏,展现了他对于艺术品的独特眼光。
文章还描写了主人公的饮食细节。
项脊轩自种了一亩小菜园,每天早上亲自采摘新鲜的菜叶,加入米粉中煮成清粥。
他喜欢吃素,不认为肉食是必需品。
菜园里还有一棵开着小小白花的花椒树,主人公会用花椒叶来给菜粥增添特殊的香味。
饮食细节表现了主人公对于自然与简单生活的向往。
他不喜欢过于麻烦的饮食,而是享受清淡的素食,尝试用自然的调料为食物提供更多的味道。
文章还描写了项脊轩对于寻常生活细节的关注。
他喜欢观察身边的小动物,比如蜜蜂、蚂蚁等。
他还会观察窗外的风景变化,感受大自然的变迁。
这些细节表现了主人公的细腻与用心。
他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从而使得他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项脊轩志》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项脊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态度。
他追求简朴而自由的居住环境,喜欢阅读与艺术,热衷于观察自然与生活细节。
通过赏析这些细节,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感受到他对于自由与人文的追求。
这也是《项脊轩志》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的原因之一。
《项脊轩志》的几个细节分析
![《项脊轩志》的几个细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2e72e5195f312b3169a563.png)
《项脊轩志》的几个细节分析《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
多年来,一直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
那么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情”呢?《教师教学用书》分析得很明确,即“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人物在三世变迁后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既然是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那么有关家庭琐事的细节描写,都应重在怀念。
但《教师用书》对“祖母赠笏”这一细节的分析却值得商榷。
《教师用书》说:“回忆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
”对这一分析,笔者持相反的看法。
下面试作陈述,也请方家指教。
我们知道,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是知人论世。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写于两个时期。
前面正文写于青年时期,那时作者18岁,补记写于35岁左右,那时作者刚中举人。
虽然作者中举人后,曾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迁居至嘉定讲学,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确属“郁郁不得志”。
但这“郁郁不得志”,应指作者的后半生。
18岁的作者,正值青春年少,还未进入社会,未曾经历大的风浪,应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怎么会发“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呢?那么,18岁的归有光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从他的另一篇文章《先妣事略》中得出结论。
在《先妣事略》中,作者写道,母亲周孺人,因一共生了七个子女,劳累过度,疾病缠身,不幸在作者八岁那年辞世。
文中作者印象最深的是“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可见,母亲教子之严,对儿子寄予的期望之深。
文中又说:“(孺人死)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
”学官,即学校。
补学官弟子,即指考取秀才生员。
从文中得知,作者八岁丧母,母丧十二年考取秀才,那么作者中秀才的年龄应为二十岁。
明代科举制度很完备,考中秀才是进行以后各级考试的第一步。
只有中了秀才,才能参加乡试,中举人后才能参加会试。
我们不清楚作者何年中的贡士,但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说明已通过会试。
《项脊轩志》中的细节赏析商榷
![《项脊轩志》中的细节赏析商榷](https://img.taocdn.com/s3/m/8b2baa2ea45177232f60a24d.png)
《项脊轩志》中的细节赏析商榷作者:续云奎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06年第10期《项脊轩志》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
文章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平静而不动声色地叙写往事,言近旨远,辞浅义深,寓丰富于单纯,在平淡中见浓郁,是古今散文中难得的珍品。
在教学此文时,我发现教参及一些教师对文中的几处细节赏析不透,今提出,与同仁商榷。
一、文首的“喜”如何来衬悲?《项脊轩志》全文笼罩着浓重的悲情愁绪,而文首却以欢快的笔调写少年读书生活。
然而这里写喜悦,无疑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下文的悲情。
“喜”是如何来衬“悲”,对此问题的透彻理解是准确把握本文思路及情感的关键,为何而“喜”则又是理解以“喜”衬“悲”的突破口。
那么作者是因何而“喜”呢?少年归有光在“项脊轩”中刻苦静读,心境愉悦。
其愉悦的原因,教参和一些教师仅从文本表面出发,认为是因为经过修缮后的“项脊轩”环境得以大大改变:庭内竹桂兰木播香,夜晚清风明月相伴,书斋光线明亮,卷帙盈架。
当然,地理环境对一个人心境的影响是存在的,但一般来说比较弱。
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更多地取决于他工作、生活的状态和他所处的人际环境。
古语曰:一切景语皆情语。
由此观之,少年归有光在“项脊轩”中静读的喜悦心情,决非是简单地由于环境的改变所致(当然整治后的项脊轩,室内洞然,借书满架,室外竹兰生香,桂影姗姗,也会带给他一定程度的喜悦),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聪慧的少年归有光其时生活的大家庭富有和睦。
诸父相安而居,虽父母早逝,但祖母还健在。
硬朗、慈祥的祖母百般呵护他、关爱他,并寄予他以厚望。
祖母的期望,年少的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幻化成斑斓的画图在依稀可见的远方召唤着他;或许敏感多情的他已开始对心上人有了朦胧的向往。
而这一切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幸福暖流拥裹着他。
因而在少年那段美好的时光里归有光是欢乐幸福的。
项脊轩志细节描写
![项脊轩志细节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e6b4c368a98271fe910ef9ba.png)
归有光《项脊轩志》——细节描写欣赏归有光是名代后期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原出于司马迁的《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明清三大思想家之一地黄宗羲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归有光为“当代欧阳修”。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出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
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着诗一般的意境。
今天,我们欣赏这篇经典散文中的经典细节描写。
请看第一段。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小鸟家雀儿什么的飞来偷食儿吃,人来了,啄食的小鸟还不知飞走。
我们可以从这动态描写中感觉到小院的幽静,所谓“以动衬静”。
归有光用一件细小的生活现象,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进一步让人感觉到项脊轩环境的幽雅静谧。
在这样明亮、幽静的环境中,主人公的生活习惯如何呢?请看第四段“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古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
归有光恐怕也是为的这些“金钱、美女、高官”东西。
所以,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闭门苦读圣贤书,久而久之,竟能以脚步声来判断家里往来行人。
也许大家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吧?某些人开玩笑时会这样夸张地说:你放个屁,我就知道你想说啥哩。
这一句细节描写,即写人又写环境,人在这种环境里达到了美的极致。
下面,我们再欣赏几处有关回忆人的细节描写。
请看第三段。
借老妪的话描绘了母亲“以指扣门扉”这一细节动作,又问“儿寒乎?欲食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听到老妪关于母亲这样的诉说,对于幼年丧母的人来说,多末亲切多末温暖多么值得眷恋啊!写祖母“以手-----自语------”一个轻轻关门的动作,几句喃喃自语,细致入微地透露出老祖母内心的喜悦和对孙子的殷切期待之情。
这不禁令我想起当代著名作家巴金散文《爱克尔的灯光》中的四个字:长宜子孙。
最典型的细节描写,当属文末第六段,为点睛之笔、为千古绝唱,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项脊轩志》细节描写探微
![《项脊轩志》细节描写探微](https://img.taocdn.com/s3/m/5f53653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f6.png)
《项脊轩志》细节描写探微作者:潘伟峰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20年第18期《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撰写的一篇满载着亲情与爱情的文章。
这篇文章最值得我们琢磨的就是它的细节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煞费苦心,融入了作者对家道中落、人亡物在、人生失意的深切喟叹。
一、“东犬西吠,鸡栖于厅”熟悉狗的人都知道,狗对熟悉的主人会很亲热和友善,而对陌生人则充满敌意,稍一靠近就会汪汪大叫,所以,“东犬西吠”这一个细节十分有力地表现了分家后,一家人没有了亲人之间该有的密切与融洽,变得生疏和冷漠了。
我们也都知道,厅作为家里用来会客、议事的地方,要特别注意整洁,鸡是轻易不能进来的。
但分家之后,大家都把精力放在了自己的小家上,少有人去打理作为公共场所的大厅,鸡就有了在这里栖息、游玩的机会。
鸡这种家禽喜欢啼叫,公鸡打鸣喔喔喔,母鸡下蛋咯咯咯,还会频繁大小便,如此一来,这个曾经十分庄重、整洁的大厅就变得脏乱不堪了。
因此,“东犬西吠,鸡栖于厅”这个看似稀松平常的细节,却十分深刻地为我们表现了一个大家庭分崩离析以后的混乱与亲人之间的隔膜,此情此景,无疑会在归有光的心底造成深深的伤痛,同时,也会让归有光更加珍惜亲情,更加怀念亲人。
二、“每谓余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作者幼年丧母,他对母亲的记忆是模糊的,所以,在写追忆母亲时,他着重写了与母亲生前关系密切的老妪的回忆。
这里也有一个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每谓余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每”是“每每、常常”的意思。
母亲去世后,作为佣人的老妪还会时时记起“我”的母亲,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常常跟我讲述母亲生前的种种情景,连一些噓寒问暖的小事都不肯放过,并希望“我”牢记在心,如果母亲生前没有善待作为佣人的老妪,焉能如此?而更加传神的是,老妪在跟我讲述这些琐事的时候,常常会在我的哭声中不由自主地跟着哭泣起来,她的哭同我的哭一样,是对母亲的怀念、感恩,是对母亲去世的难过、悲伤,这更能有力地烘托出母亲的善良。
细处传神 余韵无尽——《项脊轩志》细节描写试析
![细处传神 余韵无尽——《项脊轩志》细节描写试析](https://img.taocdn.com/s3/m/41034f28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8.png)
细处传神余韵无尽——《项脊轩志》细节描写试析
孙国萍
【期刊名称】《山东教育:中学刊》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名篇。
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
睹物怀人。
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而文章中最动人的细节无不充溢着“爱”与“被爱”的情愫。
本文选取其中三处进行简要分析:一处为“我爱陋室”,一处为“祖母爱我”,一处为“夫妻恩爱”。
【总页数】1页(P49-49)
【作者】孙国萍
【作者单位】济南市外国语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项脊轩志》中容易被忽视的两处细节描写 [J], 王经军
2.于细微处见深情——浅析《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J], 孟利芬
3.言浅而义深,细处见真章——《项脊轩志》中的一处细节探究 [J], 付雁
4.寻常事最感人细微处见真情——品读《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J], 张天伟
5.细味古典文学的细节描写魅力——《项脊轩志》为例 [J], 舒志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_项脊轩志_中容易被忽视的两处细节描写
![_项脊轩志_中容易被忽视的两处细节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3a70080d0740be1e650e9a85.png)
再来看第二处。抒情的文章也离不开具体形象的 描绘, 光靠直接抒发感慨和空泛的议论并不能感染读 者。本文在这一点上也很有特色 , 作者善于通过典型细 节, 极简练地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展现人物关系, 抒 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在写家庭败落时, 就具体生动 地描绘出一种纷扰杂乱的景象来表现封建家庭的离析 和败落。“东犬西吠, 客逾庖而宴, 鸡栖于庭”, 此处细节 描写连用三个短句, 镜头感很强, 把分家后的混乱嘈杂 表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文 中 还 有 一 处 细 节 描 写 容 易 被 忽 视 , 即 “庭 中 始 为 篱 , 已 为 墙 , 凡 再 变 矣 ”, 此 处 用 词 很 有 表 现力, 由篱而墙表现了情感的隔膜越来越大, 句尾的 “矣 ”字 , 像 一 声 叹 息 , 表 现 了 作 者 的 无 奈 与 悲 凉 。作 者 对家道没落衰败的现实, 既怨恨, 又无奈, 只能在客观 的描写中抒发深长的感叹。
古诗鉴赏的方法很多, 题型很广, 我们除了教给学 生陈述性知识外也要注意通过一些方式教给他们程序 性知识。因为学生在学习中 “只有达到程序性知识阶 段, 才有广泛迁移的可能性”②, 从而形成能力。
参考文献: ①转 引 自 韩 雪 屏 《语 文 教 育 的 心 理 学 原 理 》, 上 海 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166 页。 ②皮连生《智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年 版, 第 192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会 学 生 “怎 么 学 ”, 就 是 教 会 学 生 阅 读 同 类 文 章 的基本规律。教会学生“学什么”, 就是要帮助学生按照 单元教学要求, 独立地吸取课文的“养分”。下面以几个 课文教学实例来讨论一下。
37
教学大参考·教 海 拾 贝
她 们 的 天 真 好 奇 , 她 们 对 姐 姐 家 的 东 西 感 到 神 秘 、艳 羡。一个“闻”字说明还有传者, 一个“且”字把小妹妹们 的 神 态 写 得 很 逼 真 。第 二 层 , 妻 子 回 娘 家 探 亲 , 见 闻 不 少 , 单 转 述 这 句 , 耐 人 寻 味 。此 时 妻 子 微 妙 的 心 理 不 难 揣 摩 。嫁 到 归 有 光 这 样 的 大 家 族 , 感 到 自 豪 , 更 为 夫 君 是位颇有前途的读书人感到欣慰。但丈夫屡试不中, 家 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 她心里也不是滋味, 转述小妹妹 们的话, 妻子心里既是甜滋滋的, 也是苦涩的, 含蓄地 表达出对丈夫的安慰和激励。第三层, 妻子回娘家探亲 六年以后去世, 在夫妻生活的六年里, 作者就写下这么 一句话, 除与项脊轩有关外, 还说明他当初听到这句话 时心里不再是对项脊轩的孤芳自赏, 而是对妻子的歉 疚 。这 种 歉 疚 一 直 萦 绕 在 心 , 现 在 写 附 记 也 铭 刻 不 忘 。 可见妻子的音容笑貌给作者的印象之深, 表现了夫妻 感情的真挚。可见, 作者怀念妻子有着深刻的具体内 容, 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不过是睹物思人的“物”罢了, 没 有真情实感的托物抒情是打动不了人的。
第一种方案: 顺藤摸瓜, 做大文章。 有 些 课 文 非 常 精 彩 , 大 家 学 习 以 后 , 意 犹 未 尽 。那 么, 完全可以趁热打铁, 顺藤摸瓜,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 读作者的其他作品, 或者进一步收集相关作品, 以此激 发 学 生 阅 读 兴 趣 、扩 大 阅 读 量 。比 如 说 , 我 们 学 习 了 鲁 迅 先 生 的 《从 百 草 园 到 三 味 书 屋 》, 学 生 们 对 于 印 象 中 勤奋严肃、斗志旺盛的鲁迅, 有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童 年十分感兴趣, 正好借机告诉他们, 鲁迅也不是生下来 就 是 “战 士 ”, 从 而 引 导 他 们 扩 展 阅 读 《朝 花 夕 拾 》的 其 他 篇 目 。阅 读 效 果 验 收 可 以 用 各 种 方 式 。我 比 较 喜 欢 用 写作文或者讲故事的方式, 题目可以取: 少年周树人的 绝 活 、鲁 迅 眼 中 自 己 的 童 年 、少 年 周 树 人 的 伙 伴 …… 。 这 样 一 来 , 学 生 们 就 不 是 接 触 一 篇 两 篇 《朝 花 夕 拾 》中 的文章, 也不是简单当故事读过就罢了。他们毕竟读了 以 后 , 还 有 过 比 较 、有 过 思 考 、有 过 对 思 考 的 整 合 和 表 述 。这 比 记 住 一 篇 《从 百 草 园 到 三 味 书 屋 》课 文 的 要 点 有益得多, 也有意思得多。 第二种方案: 自辟蹊径, 小心求证。 有些课文似乎已有了定论, 课文分析长期按照某 个论调固定了下来。即便如此, 我们课堂上还是应该鼓 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尝试独立分析。一旦能够有些独 到 见 解 , 并 且 能 够 自 圆 其 说 , 也 未 尝 不 是 一 种 创 见 。在 框框中求变化, 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惊喜, 都是一 种意外的学习的快乐。 比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 许多参考资料都以“愚 公 不 愚 , 大 智 大 勇 ; 智 叟 不 智 , 鼠 目 寸 光 ”为 定 论 。可 是
古诗鉴赏的方法很多, 题型很广, 我们除了教给学 生陈述性知识外也要注意通过一些方式教给他们程序 性知识。因为学生在学习中 “只有达到程序性知识阶 段, 才有广泛迁移的可能性”②, 从而形成能力。
参考文献: ①转 引 自 韩 雪 屏 《语 文 教 育 的 心 理 学 原 理 》, 上 海 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166 页。 ②皮连生《智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年 版, 第 192 页。
[作者通联: 浙江诸暨中学]
《项脊轩志》中容易被忽视的两处细节描写
王经军
《项 脊 轩 志 》是 一 篇 出 色 的 抒 情 散 文 。作 者 “借 一 阁 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 睹物怀人, 悼亡念 存, 随事曲折, 娓娓细谈, 笔意极清淡, 而感情极深至。 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是本文的一大 特点。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 节, 表现人物的风貌, 寄托内心的感情。如回忆母亲、祖 母, 妻婚后来轩的往事, 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 无 不真切感人。可是文中还有两处细节描写极易被读者 忽视, 一处是妻子回娘家探亲, 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 的 话 : “闻 姊 家 有 阁 子 , 且 何 谓 阁 子 也 ”; 另 一 处 是 家 庭 败落而引起的庭院变化的描写: “庭中始为篱, 已为墙, 凡 再 变 矣 ”。下 面 就 这 两 处 细 节 描 写 作 简 要 的 分 析 。
38
再来看第二处。抒情的文章也离不开具体形象的 描绘, 光靠直接抒发感慨和空泛的议论并不能感染读 者。本文在这一点上也很有特色 , 作者善于通过典型细 节, 极简练地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展现人物关系, 抒 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在写家庭败落时, 就具体生动 地描绘出一种纷扰杂乱的景象来表现封建家庭的离析 和败落。“东犬西吠, 客逾庖而宴, 鸡栖于庭”, 此处细节 描写连用三个短句, 镜头感很强, 把分家后的混乱嘈杂 表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文 中 还 有 一 处 细 节 描 写 容 易 被 忽 视 , 即 “庭 中 始 为 篱 , 已 为 墙 , 凡 再 变 矣 ”, 此 处 用 词 很 有 表 现力, 由篱而墙表现了情感的隔膜越来越大, 句尾的 “矣 ”字 , 像 一 声 叹 息 , 表 现 了 作 者 的 无 奈 与 悲 凉 。作 者 对家道没落衰败的现实, 既怨恨, 又无奈, 只能在客观 的描写中抒发深长的感叹。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我们可以这样分析: 此诗语言 上 生 动 活 泼 , 明 白 晓 畅 , 具 有 民 歌 色 彩 ( 步 骤 1) 。此 诗 四句因果联属, 承前启后, 环环相扣, 层层倒叙, 叙述闺 中女子打起黄莺儿的原因: 黄莺儿惊破了闺中女子的 辽 西 之 梦 ( 步 骤 2) 。抒 写 了 女 主 人 因 思 念 远 征 辽 西 的 丈夫而产生的无穷幽怨( 步骤 3) 。 三 、炼 字 类 题 这类题在历年高考中是比较多的类型。我们在回 答这类题时可以按以下方式和步骤进行: ( 1) 解释该字 ( 如果很明了, 也可以不解释) ; ( 2) 展开想象, 写出意境 ( 即描述景象什么和怎样) ; ( 3) 指出表达的思想情感。 例如, 让学生分析李白的《长相思》中的诗句“孤灯不明 思 欲 绝 ”中 的 “孤 ”的 艺 术 效 果 , 我 们 可 以 这 样 回 答 : “孤”表明只一盏灯( 步骤 1) 。在 深 秋 的 夜 晚 , 诗 人 在 孤 灯 陪 伴 下 苦 苦 而 又 无 奈 地 思 念 着 “思 欲 绝 ”的 人 儿 , 可 怜 自 己 也 如 同 这 孤 灯 一 样 孤 苦 伶 仃 ( 步 骤 2) 。表 达 了 诗人内心的凄凉和思念之苦( 步骤 3) 。 四 、一 词 领 全 诗 类 题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 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 了 全 诗 的 线 索 、全 诗 的 感 情 基 调 、全 诗 的 思 想 感 情 , 由 小见大, 可以考查学生把握全诗的程度。因而这类题高 考 考 察 的 也 较 多 。怎 么 做 这 类 题 呢 ? 其 步 骤 如 下 : 1.此 词对突出全诗的主旨的作用(一定要答出); 2.还 可 从 此 词在全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或此词对表现全诗意境的 作 用 等 方 面 考 虑 ( 可 视 具 体 诗 歌 而 定 ) 。例 如 下 面 这 道 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
典型细节的运用, 收到了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艺 术效果, 表现了作者对生活感受的真切和表现生活时 精心提炼的功夫。
[作者通联: 江苏赣榆高级中学]
课文学习的多向延伸
张慧蘋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的语文教材, 采用上 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 S 版《语文》, 教材中的课文,
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范文, 有些更是经 过千百年岁月积淀下来的经典名篇。所以, 我们语文教 师都非常重视课文的教学, 认真地教学, 让学生明白这 些 课 文 写 什 么 , 怎 样 写 的 。这 些 都 是 很 重 要 的 , 可 以 帮 助学生领略有些范文的品格和精髓。
教学大参考·教 海 拾 贝
能力成为诗歌鉴赏的重中之重。我们通常可以采用以 下步骤和方法:
分析语言特色类题 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 因为不同的作 者语言风格不一样, 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 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 言 风 格 , 有 的 晓 畅 明 快 , 有 的 民 歌 风 味 十 足 等 等 。回 答 这类题可以让学生从以下方面着手: 1.用一些熟语准确 指明此诗的语言特色; 2.用 诗 中 有 关 词 语 、句 子 具 体 分 析这种特色; 3.指出通过这种语言特色表现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 例如:
键 。诗 中 “折 柳 ”的 寓 意 是 什 么 ? 你 是 否 同 意 “关 键 ”之 说?为什么?
我们可以这样回答: “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 首名曲, 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 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 , 而这种思 乡 之 情 是 听 到 “折 柳 ”曲 的 笛 声 引 起 的 , 可 见 “折 柳 ”是 本诗的关键。
首先来看第一处。妻子回娘家探亲 , 回来转述她的 小 妹 妹 们 的 话 : “闻 姊 家 有 阁 子 , 且 何 谓 阁 子 也 ”, 此 处 的细节描写, 包含丰富的意蕴, 关切作者的身世之悲, 是夫妻关系的形象反映, 也是“枇杷树”动人的基础。这 句话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层, 阁子是有钱人家的建筑, 是读书人之所在, 而此时作者的家庭败落, 项脊轩狭 窄, 潮湿, 阴暗, 漏雨。小妹妹们不知, 慕名发问, 表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