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分析

合集下载

盆地分析

盆地分析

一、整体分析
早在60年代早期,P.Potter和
F.J.Pettijohn首先提出了把盆地作为 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思路 (PotterandPettuohn,1963第一版; 1977第二版)。整体分析着眼于整个盆地, 就是把沉积盆地作为一个成因上统一的地 质体。


整体分析的涵义包括:(1)从整个沉积盆地范围着 眼进行分析:(2)对一个沉积盆地的整个充填序 列进行分析。事实上,如果不重建整个沉积盆地 的轮廓,确定原始沉积边界、弄清盆地的充填序 列和整体古地理环境,局部的环境研究有时会得 出片面的乃至错误的结论。整体分析则便于客观 地掌握盆地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各系统的相互联系 和规律性,其实际的目的是更有效地确定沉积矿 产及能源资源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鉴于目前盆 地这一术语通常指目前保存下来的实体,即经过 后期形变与剥蚀保留下来的部分,与原来的沉积 范围相比较,有时二者相近,有时则相差甚远, 因此,整体分析应指整个同沉积盆地的重建 .
存的基本单位。
为了区分这几类盆地,Selley(1976)曾建
议使用同沉积盆地(syndepositional basin)和后沉积盆地(postdepositional basin).前者代表原始沉 积时的盆地,而后者则是由于后期构造运动 所形成的构造盆地。盆地内沉积物的搬运、 沉积相的分布与后期构造运动无关。区分这 两类盆地的另一有效标志是鉴别盆地边界类 型,是沉积边界还是侵蚀边界。同沉积盆地 的原始边界为沉积边界,这类盆地边界往往 有盆地边缘相,如冲积扇、辫状河沉积,剥 蚀边界则是经过后期改造剥蚀残留的边界。
第七章 盆地热历史分析
第一节
盆地热历史分析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地热场研究 第三节 古地温场研究

盆地的地形,和判断方法

盆地的地形,和判断方法

盆地的地形,和判断方法摘要:一、盆地地形的特点二、判断盆地地形的方法三、盆地地形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四、实际应用:盆地地形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与劣势五、结论正文:盆地地形是地球表面的一种重要地形类型。

在地理学中,盆地是指地表地势较低、四周地势较高的地貌区域。

盆地地形的特点如下:1.地势低平:盆地内部的地面普遍较低,与周围地区相比,海拔高度较低。

2.四周环山:盆地地形通常被高山或丘陵环绕,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地貌空间。

3.水源丰富:由于地形特点,盆地地区的降水和地表径流容易汇聚,水源较为丰富。

4.气候特点:盆地地形对气候有一定影响,内部气候往往较周边地区温暖,且湿度较高。

那么,如何判断盆地地形呢?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海拔高度:通过测量盆地内部与其他地区的海拔高度差,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盆地地形。

2.地形图分析:利用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分布,可以清晰地看出地势低平的区域,并结合周围的山脉、丘陵等地貌特征,判断盆地地形。

3.遥感技术:现代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图像、雷达图像等,直观地展现地表地形特征,便于识别盆地地形。

盆地地形在地理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气候调节、水资源储备等。

同时,盆地地形在农业生产中也具有显著的优势与劣势:优势:1.水源丰富:盆地地区的充足水源有利于农业生产,如水稻种植等。

2.热量条件好:盆地内部地势较低,气候温暖,有利于作物生长。

3.土壤肥沃:盆地地形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部分地区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劣势:1.地形封闭:盆地地形容易导致空气污染物滞留,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2.排水不畅:盆地地区地表径流排水不畅,容易发生洪涝、渍害等自然灾害。

3.土壤侵蚀:盆地周边的山地土壤容易侵蚀,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盆地地形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农业生产条件。

掌握判断盆地地形的方法,了解其在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种地形资源。

3盆地分析思路与工作内容

3盆地分析思路与工作内容
代表沉积边界的零等厚线 : 等厚线连续变化到零 生物相变化是渐变
2021/3/10
17
《盆地分析》
⑤岩相分布中的粒度变化 靠近古陆——粒粗 粒度成熟度不同 ——层数多
⑥特殊组分指示: 特殊岩屑、重矿物组合、生物化石及砾屑
⑦粘土矿物成分在平面分布变化 靠近侵蚀区:高岭石数量多 对于新地层适用 远离侵蚀区:蒙脱石、伊利石多 对于老层不太适用 (原因:后生变化)
①根据地层发育程度、沉积物等厚线、岩相类型判别: 古隆起区厚度小、凹陷区厚度大 但:厚度要经过岩性、压缩率、地质时间校正!厚度变 化只是参考!!! 厚度大说明是构造上拗陷中心,但不一不定期是地形上最低 洼区! 构造上的沉降中心与地形上的低洼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主 要看沉积堆积与沉降之间的平衡补偿关系(作用)。 ②根据构造运动的规律分析古隆起与古凹陷的分布 地壳的隆起和和下降总是彼此依存的,隆起区旁总是有凹陷 区,其速度也相当。
2021/3/10
4
3 盆地分析思路和工作内容
3.1.3盆地的演化分析:
恢复盆地的发展史(沉积史、构造史、 成矿史等,还有有机质热演化史等); 演化10
5
大陆裂谷或 裂陷盆地 夭折裂谷— 克拉通盆地
克拉通盆地
坳拉槽
2021/3/10
2021/3/10
19
《盆地分析》
用沉积相判定:
残积相、坡积相—正地形 湖泊相、沼泽相、河流相—负地形 三角洲、海岸平原相推断古地形:平坦 据河流沉积坡度及河流长度推测再造侵蚀区地地 形高度 现代河流坡降:40-4cm/km~1mm/km 山区河流坡降:1-10m/km 靠近高山的河流的坡降:80-100m/km 根据超覆地层特征——推断古地形
2021/3/10

盆地分析5平衡剖面原理

盆地分析5平衡剖面原理

高精度地层对比技术
复杂构造变形恢复技术
建立高精度地层对比格架是平衡剖面制作 的基础,需要解决地层划分、对比和追踪 等关键技术问题。
针对复杂构造变形区,需要采用先进的数 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进行高精度恢复,以 揭示盆地的真实构造形态。
多期次构造叠加分析技术
大数据量处理与可视化技术
盆地往往经历多期次构造运动,需要采用 多期次构造叠加分析技术,以揭示盆地的 完整构造演化历史。
平衡剖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受到资料精度和解释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可能会影响分 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目前平衡剖面技术主要关注二维剖面的恢复和分析,对于三维空间中的构造变形和 演化研究相对较少。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不断发展,未来平衡剖 面技术将更加注重三维空间中的构造变形和演化研究,实 现更加精细化、定量化的分析。
2
通过平衡剖面分析,可以识别出盆地内的主要构 造样式和变形机制,为盆地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 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3
平衡剖面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盆地的构造-沉积分析、 构造-地貌分析等领域,推动盆地分析学科的发展。
存在问题和挑战
在复杂构造地区的平衡剖面恢复中,由于构造变形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往往难以 获得准确的平衡剖面结果。
盆地构造演化分析
01
通过平衡剖面恢复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揭示盆地的形成机制
和演化历史。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预测
02
利用平衡剖面分析油气藏的构造背景和形成条件,预测油气藏
的空间分布和储量规模。
矿产资源评价与预测
03
通过平衡剖面分析矿产资源的赋存状态和成矿条件,评价矿产
资源的潜力和预测远景区。
关键技术与挑战

沉积盆地分析的原理与应用

沉积盆地分析的原理与应用

#沉积盆地分析的原理与应用##1. 引言沉积盆地是地球表面上的重要地质形态之一,由于其丰富的沉积物、特殊的地质环境以及重要的经济价值,对于沉积盆地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沉积盆地分析的原理与应用,并以列点的方式展开讨论。

##2. 分析原理 - 沉积盆地演化理论:沉积盆地分析的基础是沉积盆地演化理论。

沉积盆地演化理论主要包括构造、地质、气候等因素对沉积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 地层学:地层学是沉积盆地分析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地层学主要研究沉积盆地中各个地层的分布、特征、变化规律以及地层联系等。

- 沉积学:沉积学研究沉积物的成因、性质和分布等,是分析沉积盆地的重要手段。

沉积学可以揭示沉积环境、沉积作用以及沉积过程等信息。

##3. 应用领域沉积盆地分析在以下几个领域有广泛应用:•石油地质:沉积盆地是石油储藏的重要区域。

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揭示石油地质条件、储量分布规律,对石油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地质灾害:沉积盆地常常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演化过程和预测预警等,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沉积盆地中保存了丰富的环境信息,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研究环境变化、污染来源等,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依据。

•水文地质学:沉积盆地在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和流动中起重要作用。

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研究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充沛性和可持续利用性等,对于地下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4. 分析方法沉积盆地分析的主要方法如下:•剖面观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观测等,获取沉积盆地的剖面数据。

剖面观测可以揭示地层的分布、倾向、倾角以及岩性等信息。

•地球物理勘探:利用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重力勘探等手段,获取沉积盆地地下的构造和岩性等信息。

地球物理勘探可以揭示沉积盆地的深部结构和地质变化等。

•沉积物分析:利用化学分析、物理分析等方法,对沉积物进行分析。

沉积物分析可以获得沉积环境、沉积物来源、沉积物组成等信息。

盆地 分析

盆地 分析

埋藏史恢复方法:1回剥技术:由今溯古的恢复地层埋藏史的反演模拟技术。

原理:基于沉积压实原理,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地层的上覆盖负载也增加,导致孔隙度变小,体积变小。

假定地层在沉降过程中横向不变,而仅是纵向变化,则地层体积变小就归结为地层厚度变小。

再根据地层的骨架厚度始终不变的假设,求取同一地层在不同时期的埋深技术思路是:各地层在保持其骨架厚度不变的条件下,从今天盆地分层现状出发,按地质年代逐层剥去,直至全部剥完为止。

适用于正常压实的地区或地层段。

应用条件:孔隙度变化是不可逆性的;同一地层(同一井点)只遭到一次剥蚀;已知剥蚀厚度、剥蚀时间;已知孔隙度随深度的变化。

2超压技术:从古到今恢复古地层压力史的正演模拟技术原理:从地表开始,计算一个地层的古超压史,同时算出相应的古厚度史,一直计算到今天。

这个古厚度史可能与实际厚度不一致,这时调整计算该地层的骨架厚度,进行第二次从古到今的计算;直至古厚度史的今天值与实际厚度吻合。

超压技术所用的关键参数是渗透率,更确切地说,是超压地层的顶界和底界的渗透率。

超压计算的数学模型包括古超压方程和古厚度方程两部分。

剥蚀厚度恢复方法:1、不连续镜质体反射率曲线图解法:在连续沉积的地层剖面中,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的关系为一条连续的曲线;当存在较大的剥蚀面时,剥蚀面上下的反射率曲线发生不连续,根据剥蚀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的差值可以大致估算剥蚀厚度。

2、泥岩压实曲线法:泥岩压实曲线即泥岩的声波时差(孔隙度)随深度的变化曲线在正常压实的情况下,在半对数坐标图上,时差与深度的关系成一条直线。

在无剥蚀的情况下,将正常压实趋势线外推到地表,可得到地表声波时差值t0。

3、构造横剖面法:根据未剥蚀部位地层厚度的变化趋势恢复被剥蚀部位的剥蚀厚度。

4、数值模拟法:首先假定剥蚀厚度,用数值模拟法获得埋藏史及热演化史,对比实测的热指标剖面与理论剖面,反复调整剥蚀厚度,直至二者相符,此时的剥蚀厚度即为所求的值。

盆地分析

盆地分析

本人没总结完。

会的没总结,一下只做简单参考,考试全是大题,何登发、何金有老师出题,好像是3选2,,4选3这种题型。

五史是重点,几大重大构造形成的盆地是重点。

盆地是在一个不平整的构造面上沉降接受由一个或多个物源区的沉积地域。

它含有了成盆阶段性的概念;盆地分析的基本内容:广泛建立盆地描述的综合信息系统,掌握全球盆地勘探论证发现油气藏的案例;通过实例了解盆地形成背景、盆地格架、层序地层、沉降性质、沉积体系域和构造样式;以及根据生、储、盖组成和圈闭形成油气藏分布的规律;从地壳发展史多旋回理论和活动论构造历史观出发,建立盆地演化阶段和不同阶段盆地形成机制模式;把握盆地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思想,建立未知领域勘探预测比较的知识基础;结合地质学的新进展,检验盆地与大地构造成因模式,不断提高盆地成藏系统推理和科学类比能力。

剥蚀厚度恢复方法:不连续镜质体反射率图解法、泥岩压实曲线法、构造横剖面法、数值模拟法;地震反射剖面上解释断层是通过:①断点—反射终止或反射属性(如振幅、极性)在断面部位突然变化;②褶皱翼或膝折带的终止;③直接的断面反射波,这是由断层或断层两侧的速率和密度变化所应引起的。

断层在地震剖面表现为:(1)断层截断反射波组,反射波特征(振幅、极性)在断层面发生突变;(2)褶皱翼部和膝折带终止于断层;(3)断层可能造成断层上、下盘岩石密度和地震波速度的差异,形成清晰的断面波。

识别滑脱面:滑脱面是断层,沿层理或其他地层层面发育,其产状总体是水平的或低角度斜面。

①在褶皱冲断构造带,滑脱面可视为拆离面;②在地震剖面中滑脱面无明显标志,滑移面与断坡相连,构成断层的上、下断坪;③在地震剖面上,可根据膝折带向下的终止部位来确定滑脱面的位置。

断裂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各种不同性质的断裂(断层)组合,它们的空间展布、相互交切关系,以及断层的力学机制和位移特征等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反映统一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规律,构成统一的应变图像。

盆地分析

盆地分析

第二节盆地分析来源 /oldweb04/show.php?artid=439盆地分析是沉积盆地研究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早期的盆地分析研究内容较为局限,主要侧重于盆地的地层、沉积特征和岩相古地理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学者把沉积盆地作为实体进行地球动力学的综合研究,它包括了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其力学机制、盆地的沉积充填史、盆地热演化史以及盆地流体等方面的研究。

沉积盆地作为地球表面最基本的构造单元之一(大约占地球表面大陆2/3的面积由沉积地层组成),其不仅记录了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和板块相互作用的历史,而且蕴藏着人类不可缺少的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

近年来,与盆地分析相关学科的研究和矿产资源开发极大地促进了沉积盆地的研究。

沉积盆地的动力学正在成为盆地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向,并将成为跨世纪的固体地球科学研究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认识盆地的成因,进而揭示其全部演化历史中的动力学过程,并探求其内在驱动力。

一、盆地分析的概念与发展历史Conybeare(1979)认为盆地分析是指将盆地的发展序列划分成岩性的、时间地层的、生物地层的和生态的单元,进一步了解气候和沉积环境以及各单元之间的古地理关系,了解构造作用对盆地成因的影响等。

Miall(1984)指出,盆地分析是地层学、构造学和沉积学等的综合分析,其最重要的研究结果是揭示沉积盆地的古地理演化。

近年来,盆地分析的概念有了更广泛的含义,许多学者认为盆地分析是将沉积盆地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单元,以盆地演化为线索,系统地研究盆地的构造发展史、沉积充填史、埋藏史、热演化史,建立盆地演化模式,并研究油气和其他沉积矿产的学科。

总的来说,盆地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最初只限于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的研究,后来,Krumbeihe和Sloss等认识到了大地构造对盆地及其岩相起到了最根本的控制作用,并将构造与沉积作用的相互关系研究贯穿于盆地分析的各个阶段。

初二地理盆地地貌类型分析

初二地理盆地地貌类型分析

初二地理盆地地貌类型分析地理盆地是指相对周围地势较高的地区,由于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沉积层和地壳受到挤压和下陷形成的地形坑洼地带。

盆地地貌类型的形成与其地质背景、构造特征、沉积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初二地理课程学习中的盆地地貌类型进行分析。

一、地壳运动形成的断陷盆地断陷盆地是由于地壳的断裂与塌陷形成的盆地地形,它是地壳运动造成的典型地貌形态。

断陷盆地常见于活跃断裂带附近,如中国的武陵山断裂带和西南地区。

1. 戈壁盆地:戈壁盆地属于干旱地区的断陷盆地,主要存在于中国西北地区。

它的地貌特征是地表植被稀疏,主要以沙漠草原和石质山地为主,地面上分布着一些沙丘和岩石,盆地内常常有盐湖和盐沼形成。

2. 泥沙盆地:泥沙盆地形成于河流冲刷沉积作用的结果,常见于中国江河平原地区。

这些盆地的地貌特征包括宽阔平坦的河谷,河道纵横交错,河湾流曲等。

二、岩溶作用形成的岩溶盆地岩溶盆地是由于地下溶蚀作用在溶蚀性岩层上形成的地形。

岩溶盆地地貌独特,形成过程中,溶蚀与沉积交替进行,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1. 喀斯特盆地:喀斯特盆地是最具代表性的岩溶盆地类型之一,在中国广西、贵州等地广泛分布。

喀斯特盆地的地貌特征是山峦起伏、丘陵地表不平,河谷纵横,洞穴和溶洞丰富。

2. 天坑盆地:天坑盆地是由于地下岩层发生塌陷形成的地貌,形似地表的坑洞。

中国云南的西部地区便是天坑盆地最典型的分布区,其中最著名的是蓝鱼沟天坑。

三、冰川和风蚀作用形成的风蚀盆地风蚀盆地是由于风力侵蚀和沉积形成的盆地地貌类型,常见于干旱地区,如中国的内蒙古。

1. 风蚀盆地:这是一种位于沙漠中的风蚀地形,沙丘是其典型地貌特征,风沙经过长时间的蚀剥和沉积,形成了广袤的沙丘地形。

著名的中国盆地有塔克拉玛干沙漠。

2. 冰川盆地:冰川盆地是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冰川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形,常见于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喀喇昆仑山中的贡嘎山就是一个典型的冰川盆地。

总结起来,初二地理课程学习中的盆地地貌类型主要包括断陷盆地、岩溶盆地和风蚀盆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板块构造运动与盆地的沉降机制
第二章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岩石圈
•固体地球具有层圈结构,自地球向地球中心的一级层圈单
位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些一级层圈还包含次级的层
圈结构; •现代固体地球科学认为地球表壳的构造运动主要与地壳 和上地幔所构成的岩石圈的构造运动有关。
第一节 盆地和含油气盆地的概念
一.盆 地
“沉积盆地”概念理解
三要素:
1)物质,即沉积盆地是由沉积地层组成的; 2)地质时代,即沉积盆地发生在一定的地质时代; 3)空间,即沉积盆地是具有盆状形态的地壳构造单元。
第一章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盆地和含油气盆地的概念
二.含油气盆地
1)含油气盆地是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已发现有商 业价值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 2)含油气盆地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基本单位。
2.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
②被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
边缘有大 陆架、大 陆坡和陆 隆和被动大陆边缘
②被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的动力表现
•被动大陆边缘主要的动力表现是沉降,但沉积层序厚薄有
别;
补偿性被动边缘,如北美大西洋海岸,陆架的厚度可达5-12km; 欠补偿性边缘,其陆架下厚度仅2-4km,如欧洲西部大西洋边缘。
西太平洋型(或马里亚纳型)
安底斯型(或科迪勒拉型)
2.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
①主动大陆边缘
弧-沟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西太平洋型(或马里亚纳型):
火山岛弧与大陆之间有一个或多个弧后边缘海盆或小洋盆,故也称
洋内弧-沟系;
•安底斯型(或科迪勒拉型):
大陆岩浆弧与大陆衔接于一体,故称为陆缘弧-沟系。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①主动大陆边缘(活动边缘、太平洋型边缘或聚敛型大陆边 缘):
由板块俯冲作用所致,通常是大洋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或大洋板块之 下。
②被动大陆边缘(稳定边缘、不活动边缘、大西洋型或离散
型边缘):
位于板内,其两侧的大陆与大洋属于一个统一的板块。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2.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
①主动大陆边缘
板块边界类型
•离散边界(divergent plate boundary)或增生边界 (accreting plate boundary)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板块边界类型
•聚敛边界
(convergantplate
boundary,包括俯冲 边界和碰撞边界)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一.岩石圈
2.岩石圈的组成
②岩石圈的横向不均一性
•大陆与大洋岩石圈在物质组成和地震波波速上有明显 的差异; •不同地区的大陆岩石圈也存在差异,大洋岩石圈的差
异相对小一些。
一.岩石圈
2.岩石圈的组成
根据岩石圈的横向不均一性划分的组成部分
沉积岩层 大陆地壳 上地壳层 vp为2.0-5.8km/s vp为5.9-6.3km/s
第二章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第二节 沉积盆地类型 •第三节 多期盆地叠臵和盆地复合
第二章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岩石圈
1.关于岩石圈的概念
2.岩石圈的组成
3.岩石圈的流变学特征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2.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岩石圈板块 以不同类型的
边界相连,并
在不停的运动 着,构成了全 球板块构造系 统(图2-2)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①离散运动与离散边界
•当两个板块相对离散运动时,岩石圈深部和软流圈
的熔融物质上涌并形成新大洋岩石圈,这种情况下的
相邻板块的边界称为离散型边界或增生边界; •典型的离散型边界是大洋盆地扩张中心的洋中脊。
•相邻的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之间的边界称为俯冲型边界
(subduction boundary)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③汇聚运动与碰撞型边界
•两个大陆岩石圈板块发生相对汇聚运动; •密度基本相同的两个大陆板块在汇聚运动中发生碰撞形 成造山带,而碰撞造山的表现也可以是一个大陆板块俯冲
中地壳层
下地壳层 海洋沉积层
vp为6.4-6.7km/s
vp为6.8-7.6km/s vp为2.2km/s vp为5.2km/s vp为6.7±0.25km/s 具有横向变化大,结构复杂的特点;
大洋地壳
洋壳上层 洋壳下层
过渡性地壳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岩石圈
3.岩石圈的流变学特征
•岩石圈本身的强度
第一章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程序 一.盆地分析的内涵
盆地分析的主题应是研究盆地的性质、地球物理、地球化 学特征,盆地的类型、盆地演化史及盆地的成因,并在此 基础上结合成矿条件(成藏要素)综合研究,以揭示盆地
的含矿性(含油气性)及矿产(油气)的形成、演化、分
布规律,为勘探资源提供依据。
的地震波低速带之上的地球外壳;
•化学-矿物学的岩石圈;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岩石圈
2.岩石圈的组成
•依据:地震波速
①岩石圈具有分层性;
②岩石圈也有明显的横向不均一性;
一.岩石圈
2.岩石圈的组成
①根据岩石圈的分层性划分的其组成
•岩石圈宏观上包括被moho面(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上部P波波速显著增大,其下是一低 速层)分隔的地壳和上地幔(或称岩石圈地幔)两大部 分。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⑤板块动力学过程
•地球动力学过程:
岩石圈板块的“一分为二或化整为零”过程;
岩石圈板块的“合二为一或聚小成大”过程;
•一个地区的板块动力学过程、板块构造环境决定了这个 地区的区域构造活动的基本方式。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2.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岩石圈
1.关于岩石圈的概念(早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 (Dana,1896) Clarke(1908) 只有岩石物质组成的地球的石质外壳 认为岩石圈代表已知物质的各种化学元素的相对丰 度深达海平面以下10mi(1mi=1.0693km)的岩石圈 的外部 将地球外部的石质壳称为岩石圈 将“地壳”划分为“刚性的”的上层并称为岩石圈 和“弱性的”下层并称为软流圈。
Kemp(1911) Barrell(1914)
20世纪50年代
地球物 将古登堡不连续面(gutenberg dis-continuity, 理 深2900km)定义为岩石圈的下界 地球化 学 将岩石圈定义为地球的硅酸盐壳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岩石圈
1.关于岩石圈的概念(现代)
•现代岩石圈的概念与板块构造相联系;
•要点:地球外部的刚性壳由能够独立的相互运动的不连
续的板块组成,而这些板块的组合就构成了地球的岩石圈 (美国地球动力学委员会,1982)。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岩石圈
1.关于岩石圈的概念(总结)
有关岩石圈的含义至少有四种: •弹性或挠曲的岩石圈; •热岩石圈; •地震波的岩石圈:即位于覆盖范围广泛但不一定是在全球规模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典型的 离散型 边界是 大洋盆 地扩张
中心的
洋中脊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大 洋 中 脊 的 地 形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②汇聚运动与俯冲型边界
•大洋岩石圈板块相对于大陆岩石圈板块的汇聚运动; •密度较大的大洋板块俯冲于密度较小的大陆板块之下,使 大洋岩石圈在俯冲带不断消亡,这种俯冲作用称为B型俯冲;
离散边界(divergent plate boundary)或增生边界(accreting plate boundary), 聚敛边界(convergantplate boundary,包括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 转换边界(transform plate boundary)或稳定边界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于另一个大陆板块之下,这种俯冲作用称为A型俯冲;
•相邻的两个大陆板块之间的边界称为碰撞型边界 (collision boundary)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④走滑运动与转换断层
•相邻板块发生相对走滑
运动时,其边界则是以转
换断层(transform fault)接触,称为转换 边界;
•关于岩石圈地幔的物质组成的认识也有不同的看法:
“习惯型模型”,“反转模型”。
2.岩石圈的组成
①岩石圈的分层性
关于岩石圈地幔的物质组成
•一种解释为“习惯型模型”:认为物质成分自地壳浅
层向岩石圈深部由硅铝层逐渐变为铁镁质,岩石圈地
幔由纯橄榄岩,橄榄岩组成; •另一种解释称为“反转模型”,认为玄武质岩下地壳 向下变为花岗岩、安山质岩石,岩石圈地幔是由榴辉 质岩石组成,而地壳是榴辉质岩石演化的产物;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④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转换断层
•转换断层是在板块离散和 汇聚运动中起转换位移作用 的岩石圈尺度的断层;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④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转换断层
•与普通的走滑断层的最大差异是其两盘的走滑位移 可以突然中止,甚至突然改变走滑运动方向; •典型的转换断层是那些切错洋中脊的横断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