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狐狸”的文化原型的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狐狸”的文化原型的演变

狐狸是一种食肉目犬科类动物,它们身材纤瘦,毛长且厚,种类繁多,性格机敏胆小。在古代也曾作为图腾,但从未出现在正式的祭祀之中,皆因其形象不雅,多于狡诈鬼祟相关联。狐狸似乎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当中,从来都是作为贬义来评议,但其实不然,它作为一个文化原型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其中,在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里,它的形象所折射出来的文化涵义也有差异。在这一原型的历史演变中,也可窥探出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最初,狐狸是繁殖旺盛的象征。《吕氏春秋》里记载了大禹为了治水,年三十尚未成婚,行至涂山时,曾遇到一条九尾狐,并且听到涂山人祝福的歌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攸昌。”其大意是,大大的白狐啊,九条尾巴长又长。愿你早日结婚吧,子子孙孙永繁昌。从这歌谣里可以看出狐狸是一种繁殖能力很强的动物,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狐狸是赞赏的。这也许是因为当时人类的出生率和成活率不高,人口不足,人丁不旺,所以当时人们都希望像狐狸一样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因此当时的人们把狐狸这种动物当成了繁殖旺盛的一种象征。但与此同时,狐狸也有作为性爱的象征的传统。《诗.齐风.南山》有云:“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日归止,曷又怀止。”此诗讽刺了齐襄公与其同父异母妹文姜通奸,文姜嫁给齐桓公后,文姜仍与齐襄公暗有往来。狐在此是兴辞,深层的含义是性爱。此外,狐狸又是男女生殖活动的一种隐喻性说法,它所象征的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爱情,而是具有生殖崇拜特点的性爱。起初,狐狸在中国文化中其并不是就具有贬义的意味,相反,人们最初对于狐狸这种动物是持有褒义赞扬的态度,把它作为一种繁殖旺盛的象征,对其持有崇拜的心态。

此后,狐狸作为文化原型的涵义发生了变化。《搜神记.阿紫》条引《名山记》云:“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曰阿紫,化而为狐。从狐是“先古之淫妇”来看,狐狸作为生殖性爱的象征已有着很悠久的传统了,但是“淫”的意义却是后起的。特别是随着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史的正统地位确立之后,狐狸的文化涵义更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观念产生了冲突,所以从此“狐狸”这一象征意象便不能进入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视野了,即使偶尔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不入主流文化的,即难以登上大雅之堂。一直到清代,蒲松龄创作了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在这部作品中,狐狸的形象又发生了改变,她们已经幻化为妖怪,貌若天仙,美丽无比,大多具有封建女性温柔善良的一面。另一方面,她们也不缺乏粗犷直率的性格,如《小翠》中的狐女小翠等。其次,她们追求凡夫俗子的幸福,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上带有很强的主动性。其实,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可以和《西游记》中的狐狸精的形象做一下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在塑造狐狸形象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西游记》中的“狐狸精”非常地自私自利,邪恶歹毒,作者对狐狸精的塑造其实贬低了女性,突出了人性的弱点,如《西游记》第七十八回中塑造了比丘国美后白面狐狸,她致病比丘国王,妄图与同是鹿精妖怪的国丈享用唐僧肉从而获得长生不死之功效,进而羽化成仙,但被孙悟空等识破并被消灭。而《聊斋志异》中狐女善良纯洁,无私奉献,其狐女的形象塑造褒扬了女性,颠覆了封建“贞女贤妇”的形象,如著名的狐狸精小翠、婴宁、娇娜、青凤等。它们恩怨分明,乐于助人,对人真诚可靠而又不求回报,它们都有一个曲折感人的故事,显示它们的善良品质,正因为善良,它们的形象才永驻人们的心中。

但是,在《聊斋志异》中狐狸形象的文化原型涵义的偶然嬗变,好像并没有改变人们内心深处对狐狸的看法,文学作品中的狐狸形象并不是和人们内心根深蒂固的那种对狐狸形象看法相一致,它依旧是贬义的代名词,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当今社会,人们将行为举止很妖媚的女性称之为“狐狸精”,将处事圆滑世故,行为奸诈的人称为“老狐狸”,这种称谓都是具有极度的贬义的,但这也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的,这一方面和狐狸的性格特征有关,另一方面更与狐狸这一文化原型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有莫大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