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蓣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山药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山药组织培养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5c544dd680203d8ce2f2472.png)
山药组织培养研究进展作者:蒙真铖苏翠杨曦孔得信来源:《热带农业科学》2017年第07期摘要介绍了山药组织培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包括山药组织培养的茎尖培养、零余子培养、愈伤组织培养等方法;总结山药组织培养的条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作出预测。
关键词山药;组织培养;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 S632.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7.07.017Research Advances in Tissuce Culture of Chinese YamMENG Zhencheng SU Cui YANG Xi KONG Dexin(Hong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Hekou Yunnan 661300)Abstract The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progresses made in tissue culture of Chinese yam were introduced, including yam stem tip culture, bulbil culture and callus culture. The conditions and current problems of yam tissue culture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prospect of tissue culture was put forward.Keywords Chinese yam ; tissue culture ; research review山药,又名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为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蓣属(Dioscorea L.)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性藤本植物。
山药主要产于中国,以及印度、缅甸、朝鲜和日本等东南亚一带。
山药研究进展
![山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d9676270066f5335a812153.png)
应 , 体外抗 氧化 能力 与蛋 白多糖浓 度呈正 相关 性 糖 衰 老大 鼠经 山药 治疗 后 半
脑 组织和 血清 中超氧化物 歧化 酶 ( O , 二醛 ( A) S D) 丙 MD ,
谷 胱甘肽 过氧化 物酶 ( S G H—P 的变化 。结果 显 示 山药 X)
武陟 、 温县 、 阳等地 , 为怀 山 药 ) 沁 称 出产 的最 为 有名 。怀 山药含 多糖 、 粉 、 白质 、 离氨基 酸和微 量元 素等 多种 淀 蛋 游
成分, 具有免疫调节、 抗氧化 、 降血糖 、 降血脂、 抗肿瘤、 抗
突变 、 节脾 胃功能等 功效 , 中国著 名 的补 益 中药 , 调 是 也
根据 B x Bnne o — eh kn中心组合试 验设 计原 理 , 用 3因素 采
3水平 的响应 面分析法 , 后得 出山药 多糖 浸 提 的最佳 条 最 件 为 : 水 比 1 1 . ( : , 提 温 度 8 ℃ , 提 时 间 料 : 7 5 W V) 浸 3 浸
可显 著提高 脑 中的超氧化 物岐化 酶 ( O 、 胱苷 肽过 氧 S D) 谷 化酶 ( S G H—P 的活 性 , X) 降低 氧化 产 物丙 二 醛 ( A) MD 含
山药属薯 蓣 科 多年 蔓 生 草本 植 物 薯 蓣 ( is rao— D oc e p o psaT u b ) oi h n . 的根茎 , 布 广 泛 , t 分 以古 怀 庆 府 ( 河南 省 今
2 山药药理 作用
山药 气味平 和 , 温补而 不骤 , 微香 而不燥 , 中 医常用 是 的一味健 脾补气 良药 , 于治 疗慢 性 腹泻 , 用 食少 , 体倦 , 虚 劳 咳嗽 , 急慢性 肾炎 , 尿病 , 糖 甲状腺机 进等 病症 。 目前 药
穿龙薯蓣茎段组织培养研究
![穿龙薯蓣茎段组织培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a31e56f866fb84ae45c8db9.png)
穿龙薯蓣茎段组织培养研究
穿龙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属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蓣属(Dioscorea),为多年生草质藤本。
该种的根状茎具极高的药用价值,由于人类不断采挖,野生资源急剧减少。
为了减少对野生资源的破坏,同时满足市场需求,本研究选取穿龙薯蓣幼嫩带节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已初步建立了穿龙薯蓣茎段组织培养的技术体系,研究结果如下:(1)外植体消毒:穿龙薯蓣茎段以75%酒精处理30s,再以0.1%HgCl2浸泡5min,消毒效果最好,成活率达83.33%。
(2)初代培养:以带节茎段为外植体,进行芽诱导,最适培养基为MS+NAA 0.2mg/L+6-BA 2mg/L,腋芽萌发率为 86.67%。
(3)继代培养:最适继代培养基为MS+NAA0.2mg/L+6-BA3mg/L,增殖系数为
4.58;以30d为一个继代周期效果最好;第三次继代效果最好,最适继代次数以3次为宜。
(4)生根培养:不同培养基培养产生的新根形态存在较大差异,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1mg/L,生根率为73.34%;最佳蔗糖浓度为20g/L。
(5)炼苗及移栽:炼苗10d后移栽,以腐质土:蛭石:河沙=1:1:1为培养基质,约1周后长出新叶,幼苗长势良好。
移栽存活率达63.20%。
瑞昌野生山药种质资源调查及组织培养试验
![瑞昌野生山药种质资源调查及组织培养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972a21e15ef7ba0d4a733bcd.png)
瑞昌野生山药种质资源调查及组织培养试验摘要:对瑞昌山药(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野生资源进行了调查和人工驯化研究,据统计,瑞昌市薯蓣属(Dioscorea L.)植物主要有10种,其中最常见的种类是纤细薯蓣(D. gracillima Miq.)。瑞昌野生山药组织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最佳腋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5 mg/L+NAA 1.0 mg/L,继代培养基以MS+6-BA 0.5mg/L+NAA 0.5 mg/L效果较好,在1/2 MS+NAA 0.5~1.0 mg/L生根培养基中较易生根,生根培养基中添加0.2 g/L的活性炭则生根效果更好。关键词:山药;资源;组织培养;瑞昌Ruichang Wild Yam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Tissue Culture Experiments Abstract: The investigation and domestication of the Ruichang wild yam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wa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there were 10 species of Dioscorea plants in Ruichang, and the most common species was D. gracillima Miq.. The result of Ruichang wild yam tissue culture showed that the best medium for axillary bud induction was MS+6-BA 1.5 mg/L+NAA 1.0 mg/L; Subculture was MS + 6-BA 0.5 mg/L+NAA 0.5 mg/L; Rooting was easier in the medium 1/2 MS+NAA 0.5~1.0 mg/L with supplement of 0.2 g/L active carbon.Key words: yam(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resources; tissue culture; Ruichang 瑞昌山药为山药(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一个地方栽培品种,号称江南人参,为薯蓣科(Diocoreaceae),薯蓣属(Dioscorea L.)多年生的草质藤本植物,原产于江西省瑞昌市南阳乡一带,种植历史悠久,明朝就是重要的物产和药材。2003年,瑞昌山药被评为江西省农业产业化20个优质品牌农产品之一;2006年,“独一支”牌瑞昌山药被评为“江西名牌”和“著名商标”;2009年,瑞昌山药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这标志着瑞昌山药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由于受种子质量参差不齐、种植水平差异性大、适种区域受限制、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使瑞昌山药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试验通过对瑞昌市周边地区现存的野生山药种质资源进行调查,了解它们的形态分类、地理分布、栽培特性,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挖掘潜在的育种价值,并进行了人工驯化和组织培养研究,为确定具有杂交优势的亲本提供理论依据,以便加快瑞昌山药的改良。1瑞昌野生山药资源分布1.1调查区概况瑞昌市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6′31″-115°43′45″,北纬29°23′06"-29°51′11″,总面积1 427.13 km2,地处幕阜山低山丘陵区。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5 ℃,年降雨量1 700 mm左右,年日照时数2 000 h上下,年无霜期240~260 d。优越的地理位置,充沛的雨量,温暖的气候,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为山药等物种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1.2调查方法调查于2009年5月下旬到10月上旬进行,先后多次对瑞昌市的薯蓣属植物资源进行了较系统的实地考察,采用野外采集法、访问调查法和直接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并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1.3瑞昌市薯蓣属植物分布全世界约有600种薯蓣属植物,主要分布在东南亚、非洲、中美洲及南美洲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分布于欧洲和北美洲。我国薯蓣属植物约有55种、11个变种、1个亚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地区[1]。据统计,瑞昌市薯蓣属植物主要有10种,详见表1,其中最常见的是纤细薯蓣(D. gracillima Miq.)。绵萆薢(D.septemloba Thunb.)、蜀葵叶薯蓣(D. althaeoides R.Knuth)、黄独(D.bulbifera Linn.)等虽有分布,但是数量较少,需要加强保护。2野生山药的人工驯化途径2.1芦头繁殖每年10月下旬,当野生山药茎叶枯黄时挖取地下块根,将芦头(即块根上端有芽的1节)取下做繁殖材料。选择颈短、芽头饱满、粗壮、无病虫害、长15~20 cm的芦头,先置室内通风处,晾5~6 d,使断面愈合,再用草绳捆成30只1把,放入干燥、阴凉地方贮藏。贮藏至第二年春季取出栽种。需要注意的是长期采用芦头无性繁殖,易造成品种的退化。2.2珠芽繁殖每年10月下旬采收野生山药时,及时摘取叶腋间又大又圆、饱满而无病虫的球形珠芽。摊置室内晾干后,装入竹篓内,置房内阴凉、通风、干燥处贮藏,冬季室温应保持在5℃以上。至翌年春季3月中下旬,在整好的苗床畦面上,按行距25~30 cm,开横沟,沟深5~7 cm,每隔10 cm播入1个珠芽,覆盖细肥土,压实,再覆土与畦面齐平,浇一次透水即可[2]。到初冬枯苗时,挖出块根,选粗壮圆直的小块根贮藏做种,贮藏方法同前,第三年春季取出栽种。采用珠芽栽培进行复壮,有利于提高野生山药的产量与质量。2.3组织培养以野生山药带芽茎段或珠芽做外植体较易诱导腋芽的萌发生长,通过继代培养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增殖。国外这方面研究较早的有菊叶薯蓣(D. composita Hemsl)、三角叶薯蓣(D. deltoidea Wall.)的组织及细胞培养报道[3,4];国内有蔡建荣[5]用福建省龙岩市大池镇山药茎节做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植物激素组合对芽诱导的影响,结果附加在6-BA 0.5 mg/L+NAA 0.5 mg/L、蔗糖含量为20 g/L的的MS培养基上再生植株的形成率高,芽体数目多,根系发达,繁殖系数较大。3瑞昌野生山药的组织培养研究3.1接种与消毒把瑞昌野生山药块茎栽培在恒温培养室中,待新枝蔓长出15 cm左右时开始取材。取下的材料用自来水冲洗30 min,剪去茎蔓叶片,取3~5 cm带节的茎段,用无菌水漂洗3~5 min。在超净工作台上,将茎段放到已灭菌的小烧杯内。用75%酒精浸泡30 s,然后用0.1%氯化汞溶液消毒5~10 min,再用无菌水冲洗3~5次,无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用灭菌的刀片将茎段再切成1 cm左右的带节茎段。按极性方向竖插于培养基中。3.2腋芽诱导分化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30 g/L蔗糖、7.5 g/L琼脂和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6-BA、NAA,各处理植物激素配比的诱导培养基组合见表2。灭菌前调培养基pH 值为5.8~6.0,在121 ℃下高压灭菌20 min。将瑞昌野生山药的带节茎段接种于表2中的各处理诱导培养基中,培养条件为温度25 ℃±1 ℃,每日光照12 h。5 d后叶腋处芽点开始萌发,继续培养至12 d,观察统计芽的诱导情况,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诱导瑞昌野生山药腋芽的最佳植物激素配比是处理10,也就是MS+6-BA 1.5 mg/L+NAA 1.0 mg/L培养基。据观察,10号培养基中腋芽伸长可达2 cm,其余培养基中的腋芽生长较弱,尤以1号培养基上的材料生长最差;将1号培养基中具有幼芽的材料转接于10号培养基中,原有幼芽的生长速度则明显加快;21 d后,10号培养基中腋芽的伸长达到了2~3 cm(图1)。3.3继代培养把瑞昌野生山药茎段启动诱导长成的单芽剪切成带1叶1芽的茎段,切除展开的叶片,接种到继代培养基中,继代培养基是在前述的诱导分化培养基中另外添加KT和2,4-D构成的,各处理激素配比的继代培养基组合见表3,培养30~35 d后调查培养结果,具体见表3。从表3可见,在17号、18号培养基中,保持KT 0.1~0.2 mg/L水平,NAA浓度由1.0 mg/L增加到2.0 mg/L,则极易诱导丛生芽和多芽体的发生,且丛生芽、多芽体呈矮小密集状,增殖系数可达4倍以上;而使用6-BA和2,4-D配比的继代培养基难以达到增殖的目的。使用6-BA和NAA配比时,发现高浓度会抑制芽的生长。使用21号培养基继代培养30~35d,增殖系数超过了3,并且小芽生长健壮,节间长短适宜,长势比17号、18号培养基理想。因此21号培养基是瑞昌野生山药较为理想的继代培养基。3.4生根培养当继代培养基中瑞昌野生山药单株小苗达到4~5 cm长左右时,就可进行生根培养。生根培养基是在1/2 MS基本培养基中加入6-BA、NAA和0.2 g/L的活性炭所组成的,各生根培养基组合见表4。将瑞昌野生山药单株小苗转入生根培养基中,7~14 d后可长出白色的幼根。从表4可见, 6-BA不利于生根;NAA浓度为0.5~1.0 mg/L的生根培养基对瑞昌野生山药的诱导生根是较为适宜的;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0.2 g/L的活性炭,有利于生根,尤以23号培养基的生根效果最好。3.5试管苗的移栽将生根的瑞昌野生山药组培苗移出恒温培养室,炼苗7 d左右后,打开瓶盖1~2 d,取出苗(不要伤根),洗净琼脂后移栽到育苗基质中,移栽前先浇透水,移栽后浇定根水,栽好后罩上塑料薄膜,第一周,每天用小喷雾器喷1/2MS培养液一次,7 d后,揭去塑料薄膜,瑞昌野生山药试管苗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较强,7 d后的成活率可在90%以上。4小结试验结果表明,瑞昌野生山药组织培养的最佳腋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5 mg/L+NAA 1.0 mg/L。继代培养基以MS+6-BA 0.5 mg/L+NAA 0.5 mg/L效果较好,在1/2 MS+NAA 0.5~1.0 mg/L生根培养基中较易生根,生根培养基中添加0.2 g/L 的活性炭则生根效果更好。不过这个结果与蔡建荣的试验结果[5]有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与山药的种类不同有较大的关系。参考文献:[1] 徐有明,李双来,郭治成,等. 薯蓣属植物基础研究进展与开发利用[J]. 湖北林业科技,2005(3):37-41.[2] 罗兆昌,罗志敏,王云向,等. 野山药的驯化栽培[J]. 云南农业,2008(4):17.[3] SEDIGEH A, SINCLAIR H M, ANA M V. In vitro shoot cultures and microtuber induction in the steroid yam Dioscorea composita Hemsl [J].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1998,53(2):107-112.[4] JASIK J, MANTELL S H. Effects of jasmonic acid and its methylester on in vitro micro tuberization of three food yam(Dioscorea) species[J]. Plant Cell Report,2000,19(9):863-867.[5] 蔡建荣. 山药茎节间部组织培养及移栽技术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2006,18(4):108-109.。
盾叶薯蓣组培诱导分化试验研究
![盾叶薯蓣组培诱导分化试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b0f094d33687e21af45a94e.png)
范 围小 ,资源 藏 量 少 ,盾 叶薯 蓣 薯 蓣皂 素含 量 高 ,适
应性 强 ,栽 培性 状 好 ,是 栽 培 发展 的 优 良种 。大 理 州 经作 所从 生 物 资源 保 护 和开 发 利用 的实 际 出发 ,利 用 组织 培养 于 2 0 0 2年 6月 开 展 了薯 蓣 属 植 物 的组 织 培 养快 繁 技术 研究 ,经 过 3年 来 的试 验 研 究 ,已成 功 组 培 出 了盾 叶薯 蓣植 物 ,并加 大 了示范 推 广 力度 ,为 大 理 州及 周边地 区盾 叶薯蓣 的推 广奠 定 了坚 实 的基础 。
激 素类 药 物 的 主要 原 料 。生 长 在海 拔 5 0 l 8 0 i 0 一 7 n
的河谷 两 岸或 山坡石 灰 岩地 带 的稀 疏灌 木 丛 中 ,分 布
糖 3 / ( H= .) 中 ,在 2 光 照 培 养 箱 ( 强 0 g L p 58 个 光
l 0 一 o x 0 l ol 、温 度 2 ℃ 、光 照9 l t 时/ 和光强 0 5 u 4  ̄ Ob 天 20 0 25 olx 0 — o 、温 度 2 ℃ ,光 照 l  ̄ 2b时/ ) 中 u 8 l1t 天
( 大理 州 经济 作物 科 学研 究所 ,云 南 宾川 6 1 0 ) 7 6 0
盾 叶 薯 蓣 也 叫 黄 姜 、黄 根 、火 头 根 ,为 薯 蓣 科 ( isoe ca )薯 蓣 属 多年 生藤 本植 物 ,是 生产 甾体 D oc rae e
基 MS 6 B / + A .m / + 糖 3 / ( H= + 一 A l L N A 01 g L 蔗 mg 0g L p 58 .)和MS 6 B / + A . m / + 脂 7g L 蔗 + 一 A l L N A01 g L 琼 mg / +
盾叶薯蓣组织和细胞培养研究进展
![盾叶薯蓣组织和细胞培养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bc7652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5f.png)
盾叶薯蓣组织和细胞培养研究进展
吴景芝;郭华春
【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
【年(卷),期】2005(21)7
【摘要】盾叶薯蓣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经济作物,可作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
综述了研究人员对盾叶薯蓣的器官培养、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细胞悬浮培养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指出了盾叶薯蓣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的发展前景(加速优良栽培品种的繁殖、为产生有意义突变和改良建立了良好的选择程序)及其存在的问题(对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进一步研究)。
【总页数】4页(P50-52)
【关键词】盾叶薯蓣;研究进展;细胞培养;细胞悬浮培养;遗传稳定性;经济作物;工业原料;器官培养;研究人员;愈伤组织;栽培品种;发展前景;组织培养;再生植株;选择程序【作者】吴景芝;郭华春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32.1;Q813.11
【相关文献】
1.盾叶薯蓣中薯蓣皂苷元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J], 毕淮龙;乔亚茹;化文平
2.盾叶薯蓣组织与细胞培养研究进展 [J], 彭菲;肖艳;刘军
3.盾叶薯蓣类原球茎的细胞结构及薯蓣皂苷的组织化学定位 [J], 彭晓英;周朴华;蒋
道松;王晶莹;赵黎明
4.盾叶薯蓣中薯蓣皂甙元的提取研究进展(综述) [J], 林向阳;任凤莲
5.盾叶薯蓣、薯蓣皂素研究进展及展望 [J], 李祥;马建中;史云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紫山药组织培养及褐化因素的研究
![紫山药组织培养及褐化因素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0e0b523453610661ed9f4d5.png)
病毒病侵染 , 以致种性退化 , 品质下降 , 产量降低 , 感病株率上升。随着农 药化肥 的大量施用 , 病毒 病不但得不到控制 , 而且更加严重至蔓延 , 危及到
Ab s t r a c t : T h e t e c h n i q u e s o f t i s s u e c u l t u r e o f p u r p l e y a m a n d a n t i b r o wi n g me t h o d s we r e s t u d i e d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e s u r v i v a l r a t e s o f s h o o t t i p s a n d s t e ms we r e 4 3 % a n d 9 1 %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i n t h e i n i ・
Ke y wo r d s: P u pl r e y a m, Ti s s ue c ul t u r e, An t i b r o wi n g a g e n t
O 前 言
紫 山药 ( P u p r l e y a m) , 别 名薯 蓣, 属 薯蓣 科
( D i o s c o r e a c e a e ) 山 药属 ( D i o s c o r e a L . ) , 是 一 年 生
养物的再分化 J 。到 目前为止 , 山药 ( 紫山药 ) 组
织 培养 研究仅 限于 少 量 的 实 验 室 阶段 , 还末 涉 及
到快繁体系方面 的研究。因此 , 本着紫山药组织 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 , 生产组培试管苗 , 尽快转化 应用 田间, 笔者就 目前紫 山药组织培养 过程 中的 褐 化现 象及有 效 控制 等方 面进行 了研究 探讨 。
盾叶薯蓣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盾叶薯蓣组培快繁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f4c778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ee.png)
盾叶薯蓣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梁艳丽;赵庆云;谢世清【摘要】为了解决盾叶薯蓣人工栽培种源短缺的问题,进行了盾叶薯蓣芽的诱导培养、增殖继代培养和带愈伤组织幼苗的生根培养,旨在建立盾叶薯蓣组培快繁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幼叶、茎段和根状茎中,带节茎段是盾叶薯蓣最适宜的组培外植体;以茎段作为外植体的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6-BA 2 mg/L+NAA 0.20 mg/L;最佳增殖继代培养基为MS+6-BA 2 mg/L+NAA 0.1 mg/L;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5 mg/L.【期刊名称】《长江蔬菜》【年(卷),期】2010(000)002【总页数】3页(P10-12)【关键词】盾叶薯蓣;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作者】梁艳丽;赵庆云;谢世清【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正文语种】中文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C.H.Wright)是薯蓣科薯蓣属的一种多年生缠绕性草质藤本植物[1],是重要的药源植物,其主要有效成分薯蓣皂甙元是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长效口服避孕药皮质激素及抗休克等药物的主要原料,国内外需求量很大。
由于过度采挖,其野生资源已濒临枯竭,进行人工栽培是发展盾叶薯蓣产业的必由之路[4]。
盾叶薯蓣人工栽培主要采用以根状茎作种的无性繁殖手段。
这种繁殖用种量大,繁殖系数很低,繁殖的速度和数量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加之根状茎本身即是盾叶薯蓣的经济器官,采用根状茎繁殖造成盾叶薯蓣繁殖成本居高不下[5]。
为加速盾叶薯蓣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并节约农业生产成本,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其进行种源快繁是一条有效的途径[6]。
本文通过对外植体的选择、诱导培养基、增殖培养基及生根培养基的研究,旨在为盾叶薯蓣快繁育苗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的技术及理论基础。
怀山药茎段组织培养及增殖的研究
![怀山药茎段组织培养及增殖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f7b7a13964bcf84b9d57b47.png)
2 1 多 芽 体 的形 成 .
将 带 节 茎 段 接 种 于 表 I所 示 的
l 3种 培 养 基 上 , 分 茎 段 4d后 有 芽 萌 发 生 长 ( 3 4 部 如 、、 5 、9号 .指 培 养 基 序 号 ,下 同 ) 7d后 .除 1 、1 、1 , 0 1 2
号 及 CK 外 .大 部 分 茎 段 上 的 芽 开 始 萌 发 生 长 。培 养 到
蔡 建 荣 曾 军 张 志 勇 刘 文 榕 ( 岩市农科所 龙 340 ) 6 0 0
摘 要 以 早 子 山 药 的 零 余 予 长 出 的 茎 段 为 外 植 体 . M S 6B . ~ 2mg I+ XAA 0 2 1mg l 在 + - A 0 2 / . ~ / 昀 培 养 基 .均 可 直 谴 形 成 多 芽 体 . 平 均 芽 数 2 4个 。将 多 芽 体 转 入 诱 导 生 根 诀 繁 培 养 基 培 养 . 以 M S 6 ~ +
透 洗 净 . 能 烘 出 色 泽 洁 白 的 优 质 干 品 . 品 每 公 斤 可 即 产 比 常 规 黄 色 银 耳 价 格 高 出 4 6元 。 菇 农 反 映 , ~ 据 每批 以
银 耳 的 脆 度 又增 加 子 实 体 的 洁 白度 . 尚 有 待 进 一 少 探
究。
怀 山 药 茎 段 组 织 培 养 及 增 殖 的 研 究
往 全 国各 地 及 日本 、东 南 亚 等 地 区 。
自 l9 9 9年 3月 l 日古 田 银 耳 风 波 以 岳 , 挽 救 银 5 为
耳 种 植 幢 .将 银 耳 ” 9 1 9 0 ”抹 系 推 广 到 全 县 ,据 不 完 全
4 “9 l 菌 侏令 后 尚需 研 究 与解 决的 问题 90 ” 目前 , 9 0 ” 突 出 缺 点 是 脆 度 不 够 . 后 应 着 重 “9 1 最 今
盾叶薯蓣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盾叶薯蓣组培快繁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13e956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22.png)
盾叶薯蓣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周雄祥;肖建洲
【期刊名称】《长江蔬菜》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对高皂甙元含量的盾叶薯蓣株系进行了组织培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茎尖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的时间短、出愈率高.在添加0.5 mg,L BA和0.5 mg/L NAA 的培养基上,出愈率接近70%,愈伤组织状态良好.1.0 mg/L KT和0.2 mrgL NAA 组合可使愈伤组织的芽分化率达90.9%.在添加0.5 mg/L NAA和1.0或2.0
mg/L BA的培养基上,腋芽增殖率最高,且生长健壮.已伸长的腋芽转移至不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上即可生根,形成完整植株.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周雄祥;肖建洲
【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厅蔬菜办公室,湖北武汉,430070;长江蔬菜杂志社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盾叶薯蓣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J], 梁艳丽;李兰玉;谢世清
2.盾叶薯蓣顶芽快繁技术研究 [J], 张晓丽;郭婧;龚玉佳;芦婕;刘雯;周颖媛;陈明霞;李明军
3.盾叶薯蓣良种离体快繁关键技术研究 [J], 刘贵周;谢世清
4.盾叶薯蓣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J], 梁艳丽;赵庆云;谢世清
5.盾叶薯蓣细胞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J], 梁艳丽;赵庆云;杨燕;彭凤梅;谢世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怀山药茎段组织培养的研究
![怀山药茎段组织培养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69c7d6e27d3240c8447eff0.png)
外, 所有茎 段节 间都有 2个 以上 的芽形成 , 即多芽体 形 成 J每 个 芽 平 均 高 度 0 5 1 0 c 其 中 以 4 , . ~ . m,
繁 的 目的, 又能使优 良品种 的优 良种 性得以保持 , 这
10 / .mg L范 围均可 使带 芽茎 段 形成丛 生 芽 ( 芽 多
体 ) 但 随着 6 A 和 NA , 一B A浓度 的增加 形成 的芽 个 体较小 , 且芽 偏 白 , 利 于后 期 生 长 ( 人生 根 培 养 不 转 基后 , 不易生根 且生长缓 慢 , 时还 可观察 到畸形 苗 有 出现) 邶表 l的 7 2号 , , ~l 而且据笔 者观察 , 多芽 体
维普资讯
6 2
湖北农 业科 学
HU E A RIUL UR S INC S N . .02 B I G C T AL CE E 。 120
表示 的是培 养 6 0d后 的各 处 理 长 势情 况 。根 据 试
验 结 果 , ~ 8号 的 平 均 根 数 与 3 4号 差 异 不 明 显 , 5 、
部 分茎段 4d后有 芽萌发 生 长 ( 34 59号 )7d 如 、、 、 , 后 , 1 、1 1 除 0 1 、2号及 C 外 , K 太部 分茎 段 上 的芽 开 始 萌发生长 。培养 到 2 后 , C 只有 单芽形 成 0d 陈 K
收稿 目期 :0 —0 —0 201 9 4 蔡 建 荣 : ,8岁 , 男 2 研究 实 习员
号、 5号形成 的芽数 最多 。表 1所 示 的是 4 茎 0d后
段在 不 同培 养 基 出 芽 数 的 分 布情 况 。通 过 试验 表 明, 6一B A浓度在 0 2 2 0n 几 、 A 浓 度在 0 1 . - .r g NA .
紫色薯蓣块茎外植体组培快繁研究
![紫色薯蓣块茎外植体组培快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53e196da26925c52cc5bf97.png)
紫色薯蓣块茎外植体组培快繁研究作者:朱海萍李彪李康李会宁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第14期摘要 [目的] 利用紫色薯蓣块茎外植体开展组培快繁研究,筛选其最佳快繁条件。
[方法]以紫色薯蓣块茎为外植体,于添加不同激素配比的MS培养基中诱导愈伤组织、不定芽和不定根,探讨植株再生与快繁条件。
[结果] 适宜块茎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2~0.5 mg/L,诱导率达94.2%;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0.1~0.2 mg/L+GA 1.0 mg/L,诱导率为89.7%;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1.0 mg/L+GA 0~1.0 mg/L,生根率为91.1%;沙土移栽紫色薯蓣组培苗效果较好,成活率达94%。
[结论]采用低浓度激素配比,获得了紫色薯蓣块茎外植体较高的诱导率和分化率;研究结果丰富了紫色薯蓣外植体离体无性系建立的研究资料,并可应用于生产实践。
关键词紫色薯蓣;组织培养;快繁中图分类号 S632.10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4-022-03紫色薯蓣(Dioscorea alata L.′purple′),又名紫山药、紫莳药、紫淮山,是薯蓣科薯蓣属草本蔓生性植物[1],其作为绿色保健蔬菜逐渐在浙江、江苏、福建、江西等地区推广种植[2-3]。
其薯形不一,薯皮褐色或紫褐色,薯肉多为亮丽的紫色。
目前,关于紫山营养成分药的研究较多[2-6],紫山药营养价值高[3],含有多种矿质元素、维生素和胆碱,富含薯蓣皂苷元[2-4];紫山药中的主要功能成分为多糖、薯蓣皂甙、尿囊素以及花青素等[2-3,5]。
紫山药是一种低脂肪、低热量、高蛋白、高膳食纤维和矿物元素含量丰富的天然绿色食补健康食品,也是一味名副其实的具有滋补作用的上等药材[2];具有滋肺益肾、健脾止泻、降压利肝等作用[1,5],可增加人体抵抗力,调节血压、血糖,能抗衰益寿等,现已列入“抗癌中草药大辞典”[5]。
淮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淮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2263a0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7d.png)
淮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黄枝英;许朝辉;周婷;凌永胜;郑雅超【摘要】介绍淮山组织培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不同外植体的茎尖培养、愈伤组织诱导、原生质体培养等方法,总结淮山组织培养的条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的展望.【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46)028【总页数】3页(P29-31)【关键词】淮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作者】黄枝英;许朝辉;周婷;凌永胜;郑雅超【作者单位】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泉州362212;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泉州362212;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泉州362212;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泉州362212;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泉州3622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32.1;Q943.1淮山(Dioscorea opposita Thunb)属薯蓣科薯蓣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其地下肉质根状茎和地上枝的叶腋着生的零余子皆为产品, 是药食兼用的高效经济作物。
我国淮山栽培历史悠久,自夏、商起就开始种植,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淮山含多糖、淀粉、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抗突变、调节脾胃功能等功效[1-2],是中国著名的补益中药,也是传统的保健菜肴。
但由于长期营养繁殖,致使品质退化,产量降低,某些优良品种(如铁棍山药)已被广大药农放弃种植,几乎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3],因此,改善品质、提高产量、推广种植优良品种已成为淮山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不仅能保持原有优良性状不变,同时还可加快品种提纯复壮及繁种速度,是目前淮山优良品种迅速推广种植的一条较为实用的途径。
国内外对淮山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早已有之。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植物组培快繁技术开始在薯蓣属植物中得到应用,不少科研机构和单位对淮山茎尖、叶片、茎段、余零子等不同外植体的培养进行广泛的研究[4-8]。
盾叶薯蓣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优化研究
![盾叶薯蓣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优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bde3e6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6.png)
盾叶薯蓣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优化研究
李光明;刘文海
【期刊名称】《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7)004
【摘要】探索了盾叶薯蓣离体培养快速繁殖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在附加6-BA的MS培养基上,外植体可诱导出大量的致密愈伤组织,而且致密愈伤组织在分化培养基中能分化产生大量园球茎和幼苗;而在附加2,4-D的MS培养基中,外植体被诱导出疏松愈伤组织,在随后的分化培养基上只能产生数量有限的幼苗.带枝条的园球茎在MS+NAA0.5 mg/L+IAA0.5 mg/L生根培养基上的生根率达到88.2%;移栽成活率达85%.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李光明;刘文海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5.5
【相关文献】
1.盾叶薯蓣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 [J], 晏婴才;林宏辉;代其林;黄清泉
2.人工种子在盾叶薯蓣快速繁殖技术中的初步应用 [J], 谢彩侠;崔永霞;白雁;白雨;胡亚楠
3.蓝莓"绿宝石"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J], 毕海林;木永青;杨正松;董顺文;和志娇;阳翠;苏泽春;和加卫
4.石仙桃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J], 蔡梅玲;李志良;蔡煜熙;张凤;朱昔娇;黄浩;饶卫芳;唐国涛
5.小花盾叶薯蓣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J], 李运合;姚家玲;张友德;胡春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药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山药组织培养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1070cd5b14e852458fb57d3.png)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9):51—53Joumal0fHebeiA面cIllturalScienc髑编辑杜晓东山药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尧俊英,刘苏萌,冯昕,薛建平(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要:从外植体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究的进展,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山药;组织培养;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Q943.1文献标识码:A组织培养条件和褐化控制等方面,综述了近几年山药组织培养研文章编号:1008.163l(2009)09枷51旬3R嗍rchPmgre豁蚰Ti鹋ueCIntIl弛of历鲫cD,锨唧os妇YAOJun-ying,UUSu—meng,FENGXin,XUEJian—ping(sch00lof‰d卸dBiolo百calEngineering,Zhen铲houunive璐i哆ofLigIltIndustry,zhengzhou450002,China)Abst瑚ct:TheresearchpmgressonontissuecultureofD洒co瑚%P∞i把inrecentyearsincludingtheselectionofexpl肌ts,uses0fplantgro帆hreglllato玛,controlofgrowthconditionsaIldbr帆ingarere、riewed.Son地suggestionsa托put姗ard.KeywoHls:DiDs∞阳口例i纪;Tissueculture;Researchprogress山药(D洒∞瑚唧∞溉)是薯蓣科薯蓣属的攀缘性草本肉质根状块茎植物。
以其块茎和零余子入药,有“主治伤中,补虚赢,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
久服耳聪目明,轻身不饥延年”等功能…;除药用外,还可食用,是营养丰富的蔬菜,为食药双跨品种旧。
药用山药以种植于河南省北部、山西省中南部的怀山药为代表,药用和滋补价值最高,因而成为许多中药的主要原料和重要的滋补食品。
穿龙薯蓣再生体系的建立及组培苗的遗传分析的开题报告
![穿龙薯蓣再生体系的建立及组培苗的遗传分析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149c95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e.png)
穿龙薯蓣再生体系的建立及组培苗的遗传分析的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龙薯蓣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野生经济作物之一,具有药用、食用、产业和生态价值。
然而,由于人为开垦不当、病虫害侵袭等原因,野生龙薯蓣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和利用野生龙薯蓣成为了人们的共同关注点,而小品种培育是保护野生龙薯蓣的有效措施之一。
传统的龙薯蓣育种方法繁琐而费时,而组织培养技术则可以提供一种高效、快速的育种方法。
因此,本研究旨在建立龙薯蓣穿龙薯蓣再生体系,并对组培苗进行遗传分析,为小品种的培育做出贡献。
2.研究内容和方法2.1 穿龙薯蓣再生体系的建立本研究将研究龙薯蓣的再生体系建立,以提供高效的育种方法。
穿龙薯蓣是龙薯蓣的一种自交系,因其具有较好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产量而被广泛引种,具有很好的育种价值。
我们将研究穿龙薯蓣的组织培养技术,探究最适宜的组织培养条件,以提高植物再生率并保证育种效果。
2.2 组培苗的遗传分析在龙薯蓣的育种过程中,了解遗传规律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我们将对组培苗进行遗传分析,研究龙薯蓣的遗传特性。
我们将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水平等多个方面对组培苗进行遗传分析,以了解龙薯蓣的遗传规律。
2.3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1)穿龙薯蓣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采用Illumin培养箱,控制培养室的植物生长环境,探究不同因素(例如,培养基类型、激素种类、激素浓度、光照和温度等)对穿龙薯蓣再生率的影响。
(2)组培苗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对组培苗进行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观察和分析,以了解组培苗的生长发育状况、生物量生长情况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等。
(3)分子水平的研究:通过建立SSR、SRAP和RAPD等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亲缘关系的评估。
3.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建立高效的龙薯蓣穿龙薯蓣再生体系,并通过遗传分析,深入了解龙薯蓣的遗传规律和遗传多样性,并为龙薯蓣小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依据。
菊叶薯蓣的组织培养
![菊叶薯蓣的组织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e41140dc195f312b3169a51d.png)
汇近亿美元。
异株藤原产越南、老挝等国,是优良商品藤种之一。
引种栽培试验表明,它适应于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区栽培,但种子靠进口,无法满足扩大栽培苗木的需求。
看来,只有通过组织培养工厂化方法快繁异株藤苗木,才能解决扩大栽培苗木短缺的问题。
因此,本文结果对此问题的解决,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菊叶薯蓣的组织培养何惠英兰芹英张艳军(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勐腊666303)Tissue Culture of Dioscorea campositaHE Hu-i Ying,LAN Qin-Ying,ZHANG Yan-Jun(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The Ch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Mengla,Yunnan666303)1植物名称菊叶薯蓣(Diosco rea cam posita)。
2材料类别带芽的嫩茎段。
3培养条件培养基:(1)MS+6-B A2mg# L-1(单位下同)+I AA0.2;(2)MS+NAA5+ 6-B A0.5;(3)MS+2,4-D4+KT0.2;(4) MS+6-BA0.2+NAA2。
以上培养基均含3%蔗糖、0.8%琼脂,pH6.2,培养温度26~ 28e,光照10h#d-1,光照度2000lx。
4生长与分化情况4.1材料的制备与接种从盆栽于室内的(室外的污染极高)生长旺盛的植株上剪下新发出的嫩茎段,用中性洗涤剂浸泡,并不断摇动,15min后用自来水冲洗5遍,再用蒸馏水洗2遍后,以0.01%高锰酸钾灭菌10min,蒸馏水洗1遍;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0.1% HgCl2灭菌4min,无菌水洗3遍,以无菌滤纸吸干水后,用剪刀剪成0.5cm的茎段(每段都带一个芽),斜插在培养基(1)上。
4.2诱导与增殖接种在培养基(1)上的外植体,20d以后从原来的腋芽处开始长出1~2个小芽,底部长出褐色愈伤组织。
薯蓣零余子的研究进展
![薯蓣零余子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e463fd976eeaeaad1f330c3.png)
1 组 织培 养 1 1 外植体 的选 择 .
目前涉及到零余子的组织培养中, 选用的外植
体或 培养 目的有 多种 :1 将 零 余子 从 无 菌苗 上取 ()
下切成 小块 作 为 外 植 体 ; 2 将 大 田生 产 中形 ()
形或卵圆形 , 棕色或黑色 , 大小不等。零余子可食 用, 还具 医疗 价值 。时珍 日H : 煮熟 去 皮食 之 , “ J 胜 于山药 , 美于芋子 。 藏器 日: 晒干功用强 于薯 ” 4 “ 蓣。此外, ” 零余子 易成活 , 易进行种 质交换 , 繁殖 系数高, 是薯蓣重要 的繁殖器官 。目前 , 国内外学 者 已对零余子的组织培养、 形成和贮藏与 n o ym ( i cr L )b li eerve e , n em i f lsrq i d t cue n ee p e t f a D o o . ubl w r ei d a dt ani d e ur r o s e s w h e e
维普资讯
第2 l卷
20 0 6年
第 4期
8月
云南农 业大学 学 报
J un l fY n a rc l rlUnv ri o ra u n n Agiut a ies y o u t
Vo 2l No 4 L .
Au .2 0 g 06
f r e t d r r s n e .W e as a e o ro i in t a i u h rsu y o u b l ,h ma o d u t rsu y a e p e e t d h lo g v u pn o h tw t f r e t d n b l i h t s u n fo a d me ii e wi e e rc e f rh r o e u b l rp g t n tc n q e w l b n f a i d sr n n d cn l b n h d, u e l i t m r ,b l i p o a ai e h i u i e e t m u t a d - o l i y n y w l e p a m e o r e p o e t n i g r ls r s u c r tc i . d m o Ke r s Ya ;b l i ; go t e u ao ; s u t r ; g o h; d v lp n ; s r g y wo d : m u b l r w h r g lt r t cu e r wt r e e o me t t a e;c l v t n o u t ai i o tc n q e n o rn e h i u ;e d c e 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薯蓣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摘要:薯蓣属植物是一类重要的经济作物, 富含薯蓣皂苷,是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重要原料。
本文分别介绍了以薯蓣茎尖、茎段、叶片、薯块作为外植体诱导再生的体系。
对诱导再生的法方进行归纳总结并展望。
关键词:薯蓣,茎尖,茎段,叶片,薯块正文:薯蓣属(学名:Dioscorea L.)是被子植物门百合纲薯蓣科下的一个属,薯蓣科中种类最多的一属。
该属多为缠绕藤本。
该属共有6组600种,广布于热带及温带地区;中国约有49种,主产西南和东南部,西北和北部较少。
地下块状或者根状的块茎是该属的主要特征。
薯蓣植物是一类极其重要的经济作物, 其中多数种类的块茎可作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
基于薯蓣植物极为重要的药用价值, 以薯蓣植物为原料来生产各种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工厂不断增加, 使得野生薯蓣植物日趋减少。
市场上对于薯蓣植物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而传统种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其的需求量[1]。
因此科学家们采用了组织培养的方法来进行薯蓣的繁殖再生[2],该方法有繁殖系数大, 能短期满足大量需求,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提供有效途径,而且能较容易获得脱毒苗,是科学生产,不受季节限制的优点。
1、薯蓣属植物茎尖的组织培养薯蓣属植物的茎尖再生培养是以薯蓣的新生嫩茎为外植体,采用不同种类、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离体培养,培育此种方法的培养研究,在国内较少,相关的研究资料不多。
陈艳丽等(2008)对薯蓣植物茎尖的组织培养进行研究,以MS为基本培养基(蔗糖30 g/L、琼脂6 g/L),添加0.2 mg/L BA+0.01 mg/L NAA 作为芽诱导培养基效果最好,诱导率高达83.2%,芽苗长势良好,叶片较大,叶色浓绿;继代增殖培养以MS+0.5 mg/L BA+0.05 mg/L NAA 为最佳培养基,培养25d 后增殖系数达4.38;诱导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0.2 mg/L IBA,生根率为86.7%,组培苗根系粗壮,长势旺盛[3]。
2、薯蓣属植物茎段的组织培养薯蓣属植物茎段的组织培养以薯蓣的单芽茎段为外植体,采用不同种类、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离体培养,是现在大多数实验室采用的组织培养方法。
利用茎段的组织培养技术对薯蓣进行离体快繁,可以提高其繁殖系数,加快优质品种的繁殖速度,并可获得脱毒苗,为薯蓣品种改良或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1]。
2.1 山药的茎段培养在黄玉吉等(2008)的试验中,以山药的带芽茎段为试材, 对不同消毒时间的灭菌效果及活性炭、抗坏血酸在其组织培养上的防褐效果进行研究, 建立无菌系; 并以无菌试管苗的带叶茎段为试材, 试验了不同培养基上微型块茎的诱导情况, 并进行了微型块茎的萌发试验。
结果表明, HgCl2消毒6 min 是山药初代培养时外植体消毒的适宜时间; 培养基为Ms+2.0 m g/LBA+ 0.2 m g/L NAA+ 2.0 m g/L A C+ 100mg/LVc时,山药茎段基本没有褐变, 出芽率较高。
微型块茎在培养基Ms+0.5 m g/L 2,4一D +0.5 mg/L NAA +6% su 出现的最早, 且个大; 诱导获得的微型块茎接种到培养基Ms+2.0mg/L KT + 0.02 mg/L NAA 可萌发[4]。
而井中平等(1989)研究则表明:芽的伸长生长接种在M S + 6-BA 2.0mg/L 十NAA 0.2mg/L 上的芽大约经过15 ~20 天开始萌动,25~30 天后, 芽开始伸长生长。
当芽基部发褐时, 需将材料转移到相同成分的新鲜培养基上。
约经2~3个月芽高5~7 c m , 可进行继代增殖培养[5]。
两者实验结果相比较,山药茎段的组织培养的培养基黄玉吉的较为复杂,井中平设计培养基较为简单。
从实验结果看,两者之间的出芽率的相似。
因此,在进行山药组织培养时采用MS + 2.0mg/L 6-BA +NAA 0.2mg/L培养基较为简单。
2.2 菊叶薯蓣茎段的组织培养林贵美等(2006)为解决菊叶薯蓣种苗的繁育问题, 用不同种类、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菊叶薯蓣幼嫩茎段进行离体培养试验, 结果表明, 启动培养用MS+ 6-BA 0.2mg/L+ KT 1.0mg/L+ NAA 0.01mg/L,诱导不定芽萌芽率为100%,效果最理想; 继代培养用MS+ 6-BA 0.8mg/L+ NAA 0.2mg/L,诱导芽的增殖系数超过3, 长势较理想; 生根培养用1/2MS+ IBA 1.5mg/L+ NAA 0.3mg/L,诱导生根长苗率达90%以上, 对生根培养的效果最佳; 采用河沙+ 塘泥假植菊叶薯蓣组培生根苗成活率高, 生产成本降低[6]。
而唐德英等(2003)以菊叶薯蓣大田栽培苗地上部分幼嫩茎段作外植体,芽诱导培养基为MS +6-BA 0.5~2.0mg·L-1+NAA 0.1mg·L-1,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 +6-BA 1.0mg·L-1+NAA 0.1 mg·L-1,生根培养基1/2MS +NAA 0.5mg·L-1,进行组织培养,每个过程均培养30d,发现每节段增殖2~3 倍,生根率为85% 以上。
移栽基质为土壤∶珍珠岩(1∶3),遮光率为80%,保持较高湿度,每7d 喷施1/2MS 无机盐,1 个月后成活率可达60%~80%[7]。
相对于唐英德等人的实验成果而言,林贵美等的实验结果更加喜人。
在培养完成后的移栽要求更低,更节省成本。
另外从培养基上看,林贵美等设计的培养基成功率高,且简单。
2.3 参薯组织培养的研究周双清等(2012)通过参照各种国内外就薯蓣植物带芽茎节的培养方法,对参薯的带芽茎节组织培养进行了探讨,发现以MS为基本培养基(蔗糖30 gL-1、琼脂6 gL-1),不添加任何激素参薯茎节都能正常萌芽,且发芽率达到100%,但生长一般;附加1.0mg/L 6-BA+0.1mg/L NAA可诱导多芽体的形成;增殖培养以MS+0.5mg/L 6-BA+0.05 mg/L NAA 为佳;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以1/2MS+1.5mg/LIBA+0.3mg/LNAA 为佳[8]。
2.4 盾叶薯蓣愈伤组织培养不同外植体和不同激素组合对盾叶薯预愈伤组织诱导率有一定的影响,袁澎等[9](2003)对此进行了探讨。
通过实验得出,对不同外植体进行诱导时:幼嫩茎段和幼叶的诱导率最高, 可达87.5%。
而以叶柄为外植体几乎不能诱导愈伤组织。
茎段愈伤组织增殖较快, 为黄色颗粒状, 是胚性愈伤组织。
而叶片愈伤组织为灰白色松散状, 增殖缓慢, 不利于作进一步分化。
诱导茎段愈伤组织的最佳激素组合是0.5mg/L BA+2.0mg/L 2,4-D。
3、薯蓣属植物叶片的组织培养薯蓣属植物营养价值高,利用范围广,以植物叶片作为外植体进行再生培养是一直都有的一种传统培养方式,但在大部分实验室中此法使用的并不广泛,其主要原因是叶片消毒难,含有的杂菌较多,而且所需诱导再生的时间较长。
以马林等(2005)的实验为例,他们以黄山药的叶片、茎段和叶柄作外植体, 以MS 为基本培养基, 试验了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愈伤组织的分化效果。
结果表明, 以MS +2,4-D 1~2mg/L +6-BA 2mg/L 培养基对叶片的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最好, 接种12d后初见愈伤组织, 20d后可形成大量的愈伤组织, 而茎段和叶柄的诱导效果较差。
分化试验结果表明,生根率最高可达85. 3 %,而出芽率最高仅达29. 6 %[10]。
在另一方面,李涵等(2004)以盾叶薯蓣的茎段,叶柄,叶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组织培养,其效果却以茎段和叶柄最好。
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以MS+2,4-D 2.0mg/L+BA 0.5mg/L为佳;在培养过程中,可用MS+BA 3.0mg/L+NAA 0.2mg/L 作为分化培养基,后逐步转为MS+BA 1.0mg/L+NAA 0.2mg/L 作为继代培养基,生根培养可使用MS+NAA 1.0mg/L的培养基[11]。
两个实验都是对茎段、叶柄、叶片进行再生,且用的培养基激素相同,但是得到的结果却是相反的,可能原因是选用的薯蓣种类,也有可能是因为激素的含量不同。
从此可看出在研究薯蓣最适培养基时,不仅要考虑到培养基的激素浓度配比,更要考虑的是薯蓣的种类。
不同种类的薯蓣培养条件不相同,培养基要求也不相同。
4、薯蓣属植物薯块的组织培养薯蓣属植物可使用的主要部分在它的块茎部分,其根状块茎中富含薯蓣皂苷,是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重要原料。
杨琳等(2006)以成熟叶片、块茎为外植体, 建立一套盾叶薯蓣( Dioscorea zingiberensisC1H 1Wrigh t) 的快速繁殖技术, 筛选出适合盾叶薯蓣组培各阶段的适宜激素浓度和配比, 分别为: 盾叶薯蓣块茎、叶片适宜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宜采用MS + 6-BA 2.0mg/L +NAA 1.0mg/L ; 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 6-BA 2.0mg/L + NAA 0.2mg/L; 增殖培养基为MS+ 6-BA 2.0mg/L + NAA 0.1mg/L ; 生根培养基为1/2MS + IBA 2.0mg/L。
在适宜遮荫的沙土苗盘中, 试管苗移栽成活率很高。
在相同的激素配比下盾叶薯蓣块茎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比成熟叶片的愈伤组织诱导低[12]。
5、薯蓣不同外植体诱导组织培养研究的比较四川生物研究室最早报道了盾叶薯蓣不同部位的愈伤组织诱导频率不同。
若以幼茎、幼叶为材料, 其频率一般都比较高, 分别为57.97%、83.14%, 以块茎为材料诱导频率低, 只有1.78%[13]。
能否诱导出愈伤组织与培养基的选择和激素配比密切相关[14]。
常用的培养基是MS 或改良MS、N it sch、B5、White 等培养基, 所有的激素都是2,4- D, 有时也附加少量的6-BA 或KT 。
另外, pH 值、温度、光照等因素也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
报道D. floribunda 以幼茎诱导愈伤组织时, 用2, 4- D( 6mg / L) 和6- BA( 2mg/ L) 诱导频率为80%, 但是愈伤组织再生能力弱; 以NAA( 8mg/ L) 和6- BA( 2mg/ L) 诱导频率为60%, 其中有20% 能再生小植株[1]。
而李朝伟等(2012)通过对比薯蓣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培养效果,实验结果也表明了不同外植体在同一种培养基上的诱导率存在差异,其排列顺序是: 零余子>茎尖>叶片、茎段>块茎; 同一外植体在不同植物激素浓度配比的培养基中,诱导率也不同,其中零余子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 + 1.0mg /L 6-BA + 0.5 mg/L NAA[15]。